奉先县,一开始属于京兆府,后来梁朝开平三年二月划给了同州,到了后唐同光三年二月又回到了京兆府。武功县和好畤县,后唐长兴元年五月,朝廷下令,把它们和临等四乡一起,重新划回京兆府。渭南县,周显德三年四月,被划给了华州。同官县和美原县,梁朝开平三年三月和后唐同光三年七月,分别被划给了同州和耀州。

华州的洛南县,后唐同光三年六月,河中府上奏说:韩城、郃阳、澄城三县,以前被伪梁割给了河中府,现在请求把澄城县还给同州,韩城、郃阳两县暂时留在河中府。朝廷同意了。到了天成元年七月,朝廷又下令,把韩城、郃阳两县划回同州。陇州的汧阳县、汧源县、吴山县,后唐长兴元年五月,还是属于陇州。

泾州的平凉县,后唐清泰三年正月,泾州上奏说:平凉县,自从吐蕃攻占渭州后,就暂时作为渭州的办事机构,平凉县本身就被废除了。安国、耀武两镇也同时归平凉管辖,赋税等事务都没有县衙管理。现在请求重新设立平凉县,管理安国、耀武两镇的人口。朝廷同意了。临泾县,后唐清泰三年二月,原州刺史翟建上奏说:原州自从被吐蕃攻占后,就暂时以临泾县作为办事机构。临泾县本来属于泾州,刺史只负责抓捕盗贼,人口户籍都由泾州管理。既然没有下辖县,那刺史的职责又该如何履行呢?请求把临泾县划给原州。朝廷同意了。

鄜州的鄜城县,梁朝开平三年四月改名为昭化县,后唐同光元年十月又改回鄜城县。咸宁县,周显德三年三月十日被废除了。威州,晋天福四年五月,朝廷下令:灵州方渠镇升格为威州,隶属灵武,同时把宁州的木波、马岭两镇划归威州管辖。周广顺二年三月,威州改名为环州。周显德四年九月,环州降格为通远军。衍州,周显德五年六月,被废除,改名为定平镇,隶属邠州。

武州,在周显德五年六月的时候,被废除了州的建制,变成了潘源县,归属于渭州管辖。 这地方的变迁,还真不少。

河东道这边,绛州在梁开平四年四月的时候,被划给了晋州管辖。后来,到了后唐同光二年六月,又给划回了河中府。 这来来回回的,真是让人头疼。

慈州和隰州,在后唐同光二年六月,一起被划给了晋州。 这俩州,命运好像也挺相似。

仪州,梁开平三年闰八月的时候,朝廷下令说:“兖州管辖范围内已经有沂州了,所以仪州改名叫辽州吧!” 这改名的事儿,说改就改。后来晋天福五年三月,跟沁州一起被划给了潞州,到了六年七月,又重新划回了太原。 这改来改去的,真是让人摸不着头脑。

解州,汉乾祐元年九月的时候,把解县升格为州,同时把河中府的闻喜、安邑、解三个县划给了它管辖。 这一下,解州可算是壮大了。

河中府的稷山县,在后唐同光二年正月,被划给了绛州。 这县的归属,也挺不稳定的。

慈州下面的仵城县和吕香县,在周显德三年三月的时候,被降级了。 这俩县,运气不太好。

镇州,后唐同光元年四月的时候,改名叫北京,到了十一月,又改回成德县了。 这改名速度,真是快得让人反应不过来。

幽州的北平县,后唐长兴三年八月,改名叫燕平县。 这改名,也挺频繁的。

沧州的长芦县和乾符县,在周显德三年十月,合并成了清池县。无棣县,在周显德五年,改成了保顺军。弓高县,在周显德六年二月,并入了东光县。博州的武水县,在周显德三年十月,并入了聊城。深州的博野县,在周显德四年五月,被划给了定州。

泽州,梁开平元年六月,被划给了河阳,四年二月,又划回了潞州。 这泽州,也是辗转反侧啊。

德州,晋天福五年十一月,把管理机构搬到了长河县。 这管理机构,也挺能动的。

泰州,后唐天成三年三月,把奉化军升格为泰州,以清苑县作为管理机构所在地。到了晋开运二年九月,又把管理机构搬到了满城县。 到了周广顺二年二月,泰州被废除了,满城县被划给了易州。 这泰州,命运多舛啊。

雄州和霸州,周显德六年五月,以瓦桥关设立雄州,把容城、归义两个县划给了它;以益津关设立霸州,把文安、大成两个县划给了它。 这两个州的设立,让这片土地的地位提高了,因为这地方以前是属于中州的,也就是在初平关以南。

蜀州的唐兴县,梁开平二年八月,改名叫陶胡县。后唐同光元年十月,又改回唐兴县了。 这县名,也是改来改去的。

彭州的唐昌县,在梁开平二年八月改名叫归化县,后来后唐同光元年十月又改回唐昌县了。

杭州的临安县,梁开平二年正月改成了安国县。

福州的闽清县,梁开平元年十月搬到了梅溪场那边重新设立。

苏州的吴江县,梁开平三年闰八月,两浙地区上奏朝廷,在吴淞江边设立了这个县。

明州的望海县,也是梁开平三年闰八月,两浙地区上奏朝廷设立的。

处州的松杨县,梁开平四年五月改名叫长松县。

秀州,晋天福三年十月,两浙地区的钱元瓘上奏朝廷,用杭州嘉兴县的地盘设立了秀州。

湘州,晋天福四年四月,湖南的马希范上奏朝廷,用湘川县的地盘设立了湘州,还保留了清湘县,并且把灌阳县划归湘州管辖。

寿州,周显德四年,搬到了颍州下蔡县,下蔡县依然作为寿州的城郊,而原来的寿州就改名叫寿春县了。盛唐县,梁开平二年八月改名叫灊山县,后唐同光元年十月又改回盛唐县。

复州,梁乾化二年十月被划给了荆南,后唐天成二年五月又划回襄州管辖。晋天福五年七月,直接隶属朝廷,并且设立了防御使。

果州,后唐天成二年五月,划归利州管辖。

唐州的慈丘县,周显德三年三月被撤销了。

邓州的临湍县,汉乾祐元年正月改名叫临濑县,这是为了避开庙号的讳。

菊潭县和向城县,周显德三年三月都被撤销了。

商州的乾元县,汉乾祐二年六月改名叫乾祐县,并且划归京兆府管辖。

襄州的乐乡县,周显德六年二月被并入了宜城县。

秦州的天水县和陇城县,后唐长兴三年二月,秦州上奏朝廷说:“除了现在管辖的长道、成纪、清水三县以外,还有十个镇,税收都由镇将负责。现在请求把归化、恕水、五龙、黄土四个镇划归归化镇,重新设立旧的陇城县;把赤砂、染坊、夕阳、南冶、铁务五个镇划归赤砂镇,重新设立旧的天水县。至于白石、大泽、良恭三个镇,则划归长道县管辖。”朝廷同意了他们的请求。

好家伙,这上面记载的是古代行政区划调整的事儿。先说成州,当时的同谷县和栗亭县,这俩地方要改改了。后唐清泰三年六月,秦州那边上报说:阶州原来管着的利县和福津县,没啥好动的,成州原来管着的同谷县,其他都归它管,方便收税。现在想把成州西南边上方便管理的几个镇,并到同谷县里去。至于成州东边那四个镇,打算另外设个县。这西南边上呢,有府城、长丰、魏平三个镇,位置大概是这样:东边到泥阳镇有二十五里,北边到黄竹路的金砂镇有五十里,南边到兴州边境有三十里,西边到白石镇有110里,西南到旧阶州的砂地岭有四十五里。这三个镇的地盘都并入同谷县,镇的名称就取消了。东边还有胜仙、泥阳、金砂、栗亭四个镇,位置是:东边到凤州的美赡镇十五里,南边到果州边境二十里,北边到高桥三十五里,西边到同谷县边境三十五里,北边到秦州边境六十七里。打算把这四个镇的地盘并到栗亭县里。收税的事儿归县里管,抓盗贼的事儿归镇里管。朝廷就同意了。

接下来是潘州的茂名县,梁朝开平元年五月改名叫越裳县,到了后唐同光元年十月,又改回茂名县了。

桂州的纯化县也一样,梁朝开平元年五月改名叫归化县,后唐同光元年十月,又改回纯化县了。

还有邕州,晋朝天福七年七月改名叫诚州,这是为了避开皇帝庙号的讳。

最后是溥州,晋朝开运三年三月,把桂州的全义县升格为州,同时把全义县改名叫德昌县,还把桂州的临川、广明、义宁三个县划到溥州管辖。这是湖南的马希范提出来的,朝廷也同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