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26年夏天四月丙午日,也就是那天,皇帝从兴圣宫赶往西宫。文武百官都穿着丧服站在那里,皇帝自己也穿着最正式的丧服,亲自参与了葬礼仪式,哭得非常伤心,然后就在灵柩前登基即位。百官换上吉服,站好位置,皇帝穿着衮冕接受了册封,百官纷纷祝贺。
第二天,丁未日,群臣又穿着丧服前往西宫吊唁。皇帝任命安重诲为检校司空、左领军大将军,继续担任枢密使。宰相豆卢革等人三次上奏请求皇帝开始处理政务,皇帝同意了。然后派使者到全国各地和淮南去报丧。
辛亥日,皇帝终于在中兴殿开始处理政务。壬子日,西南面副招讨使、工部尚书任圜率领两万六千步骑兵前来朝见。甲寅日,皇帝在文明殿接受百官朝拜。皇帝下令将同光四年改称天成元年,并且大赦天下。后宫人员精简,只留下宫女一百人,内官三十人,教坊一百人,鹰坊二十人,御厨五十人,其余人员自行安排。那些有名无实的官署一律停办。各路军队都调回京城附近驻扎,以减少运输粮草的负担。
夏秋两季的赋税,每斗粮食以前都要扣除一升的损耗,以后就只收正数,不再扣除损耗。全国各地的节度使、防御使,除了正月、端午、皇帝生日这四个节日要按规定进贡之外,其他的就只上报情况就可以了,不能再向州府和百姓额外收税。刺史即使遇到这四个节日,也不需要进贡。各州杂税,要明确规定征收的物品和数量,不能随意刁难商人。租庸司以前收缴的钱物,都给了人回执,现在要彻底查清收缴情况,堵住贪污的漏洞。
乙卯日,渤海国王大諲譔派使者前来朝贡。这个月,北京副留守、知留守事张宪被处死,因为他失守了城池。
五月初一,那天是丙辰日,皇帝没上朝,待在西宫里。 宰相豆卢革升官了,当上了左仆射;韦说也升了,当了门下侍郎,还兼着户部尚书和监修国史的差事,依旧参与政事。 兖州节度使、检校太傅朱守殷也升官了,加了个同平章事的头衔,还让他当了河南尹,负责六军诸卫的事务;沧州节度使、检校太傅安元信也加了同平章事,并且调到徐州任职;邠州节度使、检校太保毛璋也加了同平章事。 太子宾客郑珏被任命为中书侍郎,兼任刑部尚书,还参与政事;工部尚书任圜被任命为中书侍郎,兼任工部尚书,也参与政事,并且负责三司的事务。
李绍真、李绍英、李绍虔、李绍奇、李绍能这几个李姓兄弟,他们都是前朝赐的姓,现在一起上奏,请求恢复原来的姓氏。 其中李绍虔在奏章里说:“我本来姓王,后来改成了杜氏,是蒙受前朝恩典赐的今名,现在请求恢复本姓。” 皇帝批准了他们的请求。 于是,李绍真恢复了霍彦威的姓氏,李绍英恢复了房知温的姓氏,李绍虔恢复了王晏球的姓氏,李绍奇恢复了夏鲁奇的姓氏,李绍能恢复了米君立的姓氏。 青州节度使、检校太傅、同平章事符习加封兼侍中,徐州节度使、检校太傅霍彦威也加封兼侍中,并且调到郓州任职。
第二天,也就是丁巳日,皇帝下令:文武百官除了正常的朝会之外,每五天要进宫一次,向皇帝汇报情况。“今后宰臣文武百官,除常朝外,每五日一度入内起居。其中书非时有急切公事请开延英,不在此限。” 麟州那边传来消息,说指挥使张延宠造反了,烧杀抢掠,百姓都遭了殃,他已经把造反的人杀光了。
戊午这天,河阳节度使夏鲁奇升官了,加封检校太傅;贝州刺史房知温被任命为兖州节度使;齐州防御使王晏球调任宋州节度使;洺州刺史米君立则成了邢州节节度使。
第二天,己未,皇上大手笔,给文武百官每人赏赐了一匹马和一头驴。西都知府张篯进献了72匹上好的打球马给魏王继岌。北京马步都指挥使李从温上奏,请求皇上批准诛杀那些潜逃的宦官。话说当初庄宗遇到内乱的时候,好几百个宦官逃到山里躲了起来,剃了头发当和尚,其中七十多个逃到了太原,现在终于在都亭驿被全部诛杀了。
辛酉,皇上发布诏令,让华州释放那些来自西川的宫女,让她们回家团聚。壬戌,以前相州刺史、北京左右厢都指挥使安金全升职了,被任命为安北都护、振武节度使,还加封同平章事。甲子,前西都留守、京兆尹张筠也升官了,加封检校太傅,并被任命为山南西道节度使;夔州节度使李绍文调任遂州节度使;以前邓州留后戴思远被任命为洋州节度使。
丁卯,金吾将军张实被任命为金州防御使。戊辰,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空赵在礼被任命为滑州节度使,还加封检校太保。但是圣旨一下,赵在礼就以军情不顺为借口,拒绝赴任。于是,许州留后陶玘接替他当了邓州留后,诸道马步副都指挥使安审通则被任命为齐州防御使。庚午,权知北京军府事、汾州刺史符彦超被任命为晋州留后;以前陈州刺史刘伸殷被任命为陕州留后。癸酉,以前磁州刺史刘彦琮被任命为同州留后。最后,甲戌,福州节度使、检校太傅王延翰又升官了,加封检校太尉、同平章事。
公元945年(乙亥年),冯道和赵凤两位大人,一个当翰林学士、户部侍郎、知制诰,一个当翰林学士、中书舍人,都同时被任命为端明殿学士。端明殿学士这个职位,就是从这时候开始设立的。 话说这职位是怎么来的呢? 据《五代会要》记载,明宗刚当上皇帝的时候,各地送来的奏章很多,都让枢密使安重诲去读,可安重诲不认识几个字,看不懂啊! 后来孔循出了个主意,借鉴唐朝侍读的称号,就新创立了“端明殿学士”这个职位,然后就让冯道他们当上了。
公元945年(丙子年),皇帝下旨说:“以前西道行营都招讨制置等使、守侍中、监修国史、兼枢密使郭崇韬,准许把他送回老家安葬,他的田地房产都还给他的家人。还有以前万州司户朱友谦,恢复他护国军节度使、守太师、兼尚书令、河中尹、西平王的爵位和官职,他的田地房产也一并还给他的家人。”
公元945年(丁丑年),西都衙内指挥使张篯献上了两条伪蜀主王衍的犀玉带和一百五十匹马。事情是这样的,当初庄宗派宦官向延嗣去长安杀了王衍,结果没多久就发生了宫廷政变,向延嗣躲藏起来了,不知道跑到哪儿去了。而王衍的那些财物、歌姬乐伎都落到了张篯手里。张篯怕事情败露,所以才献上这些东西来讨好皇帝。
戊寅年,安重诲被任命为枢密使,同时兼任襄州节度使。圣旨一下达,安重诲的那些同伙就劝他说:“襄州地理位置重要,不能没有主帅,您不应该兼任。”安重诲马上就主动请求辞去襄州节度使的职务,皇上也答应了。然后,张遵诲被任命为西京副留守,负责留守事务。
辛巳日,李怿被任命为中书舍人,兼任翰林学士。壬午日,张温被任命为振武留后,康义诚被任命为汾州刺史,索自通被任命为忻州刺史。 钱镠,也就是吴越国的国王,派使者进献金器五百两、白银一万两、绫罗绸缎一万匹来表示感谢,皇上赏赐了他玉册和金印。话说当初,在同光年间,钱镠就曾多次上奏请求赐予玉册和金印,当时郭崇韬反对说不行,但是枢密承旨段徊收受了钱镠的贿赂,支持了他的请求,庄宗皇帝就答应了。所以这次钱镠才进贡表示感谢。
甲申日,李绍斌,幽州节度使,检校太保,被加封为检校太傅、同平章事,并恢复了他的本名赵德钧。乙酉日,皇上发布诏令,规定所有官员每月初一和十五要进宫朝见,并且在宫殿走廊赐予膳食。以前,在天下太平的时候,经常参加朝会的官员,每天朝会结束后,都会在走廊上领到食物,这叫做“廊餐”。但是从乾符年间以后,百官的经费不足,就没有每天的赐食了。直到现在,只要进宫朝见,就会在走廊上赐予膳食。 (这段话里提到了一个历史典故:《五代会要》记载,明宗皇帝刚登基时,曾下令百官每五天一起上朝,李琪认为这没有先例,请求取消。最后决定每月初一和十五进宫朝见,并赐予膳食。 所以,现在这条诏令,除了每月初一十五进宫外,还保留了每五天一起上朝的制度,算是最终确定下来了。)
六月戊子这天,以前襄州节度使李绍珙又重新上任了,还是襄州节度使,并且恢复了他原来的名字刘训。同时,皇子河中留后从珂被任命为河中节度使,朝中官员都纷纷上表祝贺。翰林承旨、兵部尚书、知制诰卢质被任命为检校司空,兼任同州节度使。
己丑这天,使部尚书、判太常卿事李琪被任命为御史大夫;礼部尚书崔协被任命为太常卿,同时负责吏部尚书的选官事务;御史中丞崔居俭被任命为兵部侍郎;太子宾客萧顷被任命为礼部尚书。中书省上奏说:“请求将九月九日皇帝的生日定为应圣节,放假三天。”皇帝批准了。 故忠武军节度使、检校太师、兼尚书令、齐王张全义被追赠太师,以前尚书右丞崔沂被任命为尚书左丞。
丙申这天,新州留后张庭裕和云州留后高行珪都被正式任命为本军的节度使。丁酉这天,皇帝下诏说:“历朝历代,处理少数民族来朝进贡的事宜,都根据他们的强弱情况,采取不同的安抚和管制措施,典仪也各有不同。强大的少数民族部落,需要展现朝廷的威严,要在正衙接见他们;而实力较弱的部落,则应该施以恩泽,在便殿接见他们。 相关的奏章和礼仪部门的讨论,都查阅了史料,都有明确的记载。正衙的威严不能完全废除;便殿的恩泽可以经常实行。如果遇到强大的少数民族入朝,就按照旧例,在正殿摆设仪仗,百官列队,在正门迎接他们觐见。” 当时百官退朝后,皇帝要接见朝贡的少数民族使者,御史大夫李琪对此提出了意见,这件事被交给了礼仪部门审查,然后才下达了这个诏令。
戊戌年,安重诲升官了,当上了检校太保,兵部尚书还是照旧干。 刘岳当了兵部侍郎,王权当了户部侍郎,任赞当了工部侍郎,都是太子身边的人。
庚子年,高季兴又升官了,加了个守太尉,尚书令还是继续当着呢;孔勍也升了,加了个兼侍中。汴州那边,张谏带头造反,结果被杀了,孔循临时顶上,管汴州的事。 甲辰年,孔循又升官了,当了检校太保,还兼着秘书监,枢密使还是继续干。
己巳年,好多人都升官了:姚顗当了左散骑常侍,陆崇当了右散骑常侍,萧希甫当了左谏议大夫,吕梦奇当了右谏议大夫,孙岳当了颍州团练使。 皇帝还下了一道诏书,说:“古时候起,官名都是根据礼制来定的,怕用多了就显得不庄重了;所以选择那些不容易犯忌讳,又好记好用的名字,方便行事。更何况‘征’和‘在’这两个字,以前就有先例。太宗皇帝登基后,也没改旧称,当时臣子中有叫世南的,官署有叫民部的,也没听说谁刻意回避,只是禁止连着叫。我地位卑微,蒙受大家拥戴,才坐上这个位置,只是遵循先例,不敢自抬身价。所以,以后文书里这两个字,只要不连着叫就行,不用回避。至于臣下的名字,如果不想和君主的名字有相同的字,可以自己改。”
丁未年,中书门下建议把京城潜龙旧宅改名叫至德宫,皇帝同意了。
戊申这天,夏州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师、兼中书令、朔方王李仁福又加封了一千户食邑,算是升官发财了。同时,延州留后高允韬升任延州节度使,利州节度观察留后张敬询也升任利州节度使。孟知祥,之前是剑南西川节度副大使,代理节度使,现在加封为检校太傅,兼侍中;董璋,之前是剑南东川节度副大使,代理节度使,也加封为检校太傅。
壬子这天,凤翔节度使、检校太尉、兼中书令李从曮又加封为检校太师,继续兼任中书令,官位更上一层楼。汴州知州孔循报告说,已经把参与谋反的指挥使赵虔以下三千多人,连同他们的家人,全部处死了,算是彻底平息了一场叛乱。
甲寅这天,人事调动继续进行:晋州留后符彦超被任命为北京留守;镇州副使王建立被任命为镇州留后;右龙武统军安崇阮被任命为晋州留后。 荆南节度使高季兴上奏说:“夔州、忠州、万州这三个州,本来就属于我们荆南管辖,之前被西川抢去了,现在请求收回来。”皇帝批准了他的请求。 值得一提的是,夔州以前伪蜀还曾经设立过节度使,所以这次还是按照旧例,任命刺史就行了。(《通鉴考异》引《十国纪年荆南史》:天成元年二月壬辰,高季兴请求将忠州、夔州、万州以及云安监划归荆南管辖,庄宗同意了。但诏令还没下达,庄宗就被杀了。六月壬辰,高季兴再次请求得到这三州,明宗批准了他的请求。)
公元963年8月1日,(皇帝)把太原旧宅改成了积庆宫。8月6日,契丹和渤海国都派使者来朝贡,这可是件大喜事!8月10日,皇帝下令把韩城和合阳两县划给同州管辖。
接着,因为之前滑州的一些士兵——左右崇牙和长剑他们,带头造反,闹事,皇帝震怒,下令诛杀了数百名参与叛乱的士兵,并且株连九族,把他们的家人也都处死了。那些参与叛乱的军官,比如于可洪等等,陆续跑到京城来,结果也被在城里给斩了。8月14日,皇帝把以前伪蜀国的官员,司空、门下侍郎、平章事、晋国公王谐,降职为检校司空、陵州刺史;同时,把虢州刺史石潭调任为耀州团练使。
8月18日,皇帝又下了一道圣旨,说:“各地的节度使、刺史、文武官员,以前每月都要上报月旦起居表(类似于工作汇报),现在改了,以后只有任命节度使、留后、团练使、防御使这些高级官员的时候,才需要上贺表。而且,每个季度开头的那三个月,就不用再上报了。”
8月21日,中书省和门下省上奏说:“现在宣旨任命各地的判官、州县官员的时候,都要发放官告敕牒(任命文书),这只能算是宣旨赐予。按照以前的惯例,除了宰相以外,其他官员都不赐予官告。这赐官告的规矩,是从梁朝开始的,凡是皇帝任命官员,都会特别恩赐官告。我们商量了一下,以后那些在京城被任命为两使判官和录事参军的人,就在内殿谢恩,然后直接去赴任,不用再进宫递交官告了。判官和司主簿,也不需要再朝见皇帝了。请皇上准许我们按照旧例办理。”皇帝同意了他们的建议。
公元925年(乙亥年),庄宗皇帝的灵柩要出殡了,皇帝穿着孝服,在楼前送行。 当天,庄宗就被葬在了雍陵。 这天还发生了一件事,镇州留后王建立上奏说,涿州刺史刘殷肇拒不交出官职,图谋叛乱,昨天已经派兵把他抓起来了,刘殷肇和他的一伙十三个人都被抓了,正在审问呢。
第二天(己卯),任命比部郎中、知制诰杨凝式为给事中,兼任史馆修撰、判馆事;任命前蜀吏部尚书杨玢为给事中,兼任集贤殿学士、判院事。 同时,把应州升格为彰德军节度,还把兴唐军改名为寰州,归属彰德军管辖。 宰相豆卢革被贬为辰州刺史,韦说被贬为溆州刺史,而且命令他们立刻动身,这是因为谏议大夫萧希甫的奏章惹的祸。 皇帝的旨意大概意思是:“豆卢革纵容他的门客杀人,韦说侵占邻居的土地和井,选拔官员只看重出身,改了王参和元随之的名字,让他们担任要职。 这些人有的掌管三司财政,有的管理地方事务,都压榨百姓,徇私枉法,任用官员不合适,贪得无厌,这样谋国,国家怎么安宁呢!他们既不明白事情的轻重缓急,又看不清形势的发展变化。 现在府衙的案卷和谏院的奏章都堆积如山,充分暴露了他们的丑恶行径,严重玷污了朝廷的声誉。 所以应该严惩他们,以儆效尤。” 皇帝还下令把河南府的案卷和萧希甫的奏章都宣读给所有官员听。
庚辰日,皇帝赏赐萧希甫衣料二十匹、银子五十两,算是奖励他揭露豆卢革和韦说罪行的。 宰相郑珏和任圜又去见安重诲,想求情赦免豆卢革和韦说,请求不要再执行之前的处罚,还三次上表求情,但都被压了下来,没有回复。
1901年(辛巳年),皇上任命捧圣严卫左厢马步军都指挥使李从璋担任饶州刺史,同时兼任大内皇城使。中书省和门下省上奏说:“根据规定,所有担任检校官的官员都要向尚书省交纳礼金。以前,太师、太尉要交四十千,后来减到二十千;太傅、太保要交三十千,减到十五千;司徒、司空要交二十千,减到一十千;仆射、尚书要交十五千,减到七千;员外郎、郎中要交一十千,现在只交三千四百钱。”
皇上下了圣旨说:“朝廷的俸禄和赏赐,凡是新任命的官员都要交纳礼金。可是这几年来,很多人都不遵守旧例了,导致相关的规章制度都废弛了。况且,这些礼金的数额已经多次减少,现在应该加强管理,恢复原来的规矩。但是,那些在朝廷担任要职的,像那些有军功升迁的将领和地方官员,为了表示恩宠和奖励,要特殊考虑,不在这个例子里。其余的,从不带平章事头衔的节度使、防御使、团练使、刺史、使府副使、行军司马以下的官员,以及三司的职掌监务官员、州县官员,凡是符合这个规定的,都要征收礼金。那些担任检校官的,从员外郎到仆射,只在初次升迁的那一任要交钱,如果官职名称没变,就不必再交了。 这事就交给尚书省的各部门严格审查,每月都要统计好数字,上报中书省和门下省。”
公元癸未年(具体年份需根据史料查证),皇帝下令,把辰州刺史豆卢革降职为费州司户参军,溆州刺史韦说降职为夷州司户参军。这都是额外设置的同正员职位,并且命令他们立刻动身,乘坐驿站快马前往赴任。
第二天,也就是甲申日,皇帝又下了一道诏书,说:“被降职为费州司户参军的豆卢革、夷州司户参军的韦说等人,你们以前在朝廷担任要职,年复一年地享受荣华富贵,辜负了先皇对你们的信任和重用,也违背了国家安定和谐的道理。自从我登基以来,一直把你们委以重任,从没说过一句责备的话,却纵容你们贪婪放纵。你们收受贿赂,拉帮结派,徇私舞弊,在我面前一点也不恭敬,却在别人面前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外面的流言蜚语不断,谏官的奏章也很多,你们的罪行已经十分明显,理应受到严惩,按律当处以极刑,才能平息民愤。但是,我考虑到刚登基的时候,应该以宽容为重,并且怜悯你们,所以才网开一面,特别宽恕你们。现在,豆卢革被发配到陵州充军为百姓服役,韦说被发配到合州充军为百姓服役,并且要当地长官监督他们。
豆卢升,现任同州长春宫判官、朝请大夫、检校尚书、礼部郎中,并被赐予紫金鱼袋;韦涛,现任将仕郎、守尚书屯田员外郎、崇文馆学士,并被赐予绯鱼袋。这两个人,一个是因为权势,一个是因为关系,迅速升迁,位列朝班,却没有相应的才能和功劳,却长期窃取宠爱和荣华富贵。现在把他们贬官,也是为了平息众怒。我登基伊始,就以宽容为重,我的父亲已经宽恕了你们的过错,作为儿子,我也应该表现出特别的恩典,所以就免除了他们的现职。” 原来,豆卢升和韦涛分别是豆卢革和韦说的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