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会,字道隐,是寿州寿春人。他老爸叫丁季。丁会小时候特别不羁,放荡不羁,不务正业,整天跟着送葬的队伍学唱哀歌,尤其喜欢那种悲伤的调子。长大后,碰上乱世,他就跟一群小伙子一起当起了强盗,心里还想着将来能建功立业呢。
后来黄巢渡过淮河,丁会就跟着朱温当兵,朱温镇守门户的时候,丁会一路升迁,做到都押衙。从朱温干掉杨行密、诛杀时溥、屠杀朱瑄、打败朱瑾,丁会一直跟着他出生入死,立下了不少战功。唐昭宗文德年间,朝廷任命他为怀州刺史,后来又当了滑州留后、河阳节度使、检校司徒。在河阳的时候,他因为生病就告老还乡,回洛阳去了。
朱温晚年变得多疑猜忌,那些立下大功的人很多都被他灭了族,丁会心里也害怕会遭殃,就一直装病,装了好几年。等到唐昭宗天复元年,朱温一下子占领了河中、晋州、绛州,就起用丁会当了昭义节度使。唐昭宗跑到洛阳来,还给丁会加官,让他当了同平章事。可就在那一年,唐昭宗被杀了,消息传来,丁会全军披麻戴孝,哭了好久。当时朱温正在沧州跟刘守文打仗,驻军在长芦。三年十二月,朝廷的军队攻打丁会,打了十来天,丁会就把潞州献给了李克用。(《北梦琐言》记载:朱温为人狠毒多疑,非常猜忌功臣,有一天他对敬翔说:“我梦见丁会在前面侍候,我正要骑马出去,马夫牵来马放在马厩里,忽然被丁会骑着跑了,我当时梦里很生气,大声呵斥了几声,然后就惊醒了,心里很不舒服。”这个月,丁会把潞州的军队和百姓都献给了河东节度使李克用。)
李克用召见丁会,丁会哭着说:“我不是不能守住潞州,而是因为朱温篡夺了唐朝的江山,又猜忌老臣,虽然我受过他的恩惠,但我实在不忍心再跟着他了,我现在这是把从贼寇那里抢来的东西献给大王啊!”李克用接受了他的投降,赏赐给他太原的一座府邸,地位还在其他将领之上。五年后,朱温的将领李思安围攻潞州,李克用任命丁会为都招讨使、检校太尉。
庄宗继位后,跟丁会一起商量作战计划,在夹城打败了朱温的军队。七年十一月,丁会在太原去世。庄宗即位后,追赠他为太师。丁会生了七个儿子,其中丁沆被朱温杀害了,其余的都在朝廷里做官。
阎宝,字琼美,是山东郓州人。他父亲阎佐当过海州刺史。阎宝年轻的时候,给朱瑾当过副将。朱瑾在兖州失守后,阎宝就和朱瑾手下的将领胡规、康怀英一起逃到了汴梁,后来都被重用提拔了。
从梁太祖开始出兵河朔地区,争夺关西的霸权,阎宝就和葛从周、丁会、贺德伦、李思安这些大将一起,统兵四处征战,战功赫赫,先后担任了洺州、随州、宿州、郑州四州刺史。天祐六年,梁太祖任命阎宝为邢洺节度使,还加封他为检校太傅。
后来庄宗攻打魏博,到了十三年的時候,又攻打相州、卫州、洺州、磁州,这些地方都被攻克了,只有阎宝坚守邢州,孤城危急,援兵断绝。八月,阎宝最终降了庄宗。庄宗很欣赏他,就提升他为检校太尉、同平章事,还让他遥领天平军节度使、东南面招讨等使,待他如同上宾,地位在其他将领之上,每次有军事计划,都和他一起商议决定。
契丹人侵犯幽州的时候,周德威那边情况危急,阎宝和李存审一起跟随庄宗去幽州西北击退了契丹,解除了幽州之围。
在胡柳之战中,各路军队都畏缩不前,汴梁的军队登上了无石山,声势浩大。庄宗一看,害怕打不过,想撤兵回营。阎宝赶紧说:“大王您已经深入敌境,如果偏师战败,情况就更危险了!王彦章的骑兵已经进入濮州了,山下只有步兵,而且天快黑了,他们都想逃跑了。我们集中兵力全力进攻,一定能打败他们!如果现在撤退,他们一定会乘胜追击,咱们军队还没集结完毕,如果再听到败报,不用打仗,咱们自己就得崩溃了!打仗要看形势,现在形势已经明朗,就应该果断出击!大王您现在成败在此一战,如果不能取得胜利,就算剩下的军队渡过黄河,河朔地区也就不属于您了!大王您一定要努力啊!”庄宗听了这话,大吃一惊,说:“要不是你,我差点就犯下大错了!”于是就率领骑兵冲锋陷阵,奋勇杀敌,最终大败了汴梁军队。
十八年,张文礼杀了王镕叛乱,阎宝率领军队前去讨伐。八月,收复了赵州,渡过滹水,活捉了张文礼的同党张友顺献给庄宗。九月,逼近真定,在真定城西南角安营扎寨,挖壕沟,设置栅栏包围真定,还决开了大悲寺的漕渠,用来淹没真定城。
十九年正月,契丹三十万大军来救援镇州,前锋到达新乐,军心都有些慌乱。阎宝去见庄宗,详细地分析了敌情和作战策略,稳定了军心。敌人退兵后,阎宝被加封为检校侍中。三月,城里闹饥荒,王处瑾的军队出城寻找食物,阎宝故意放他们出去,然后伏兵截击。结果饥饿的敌人数量很多,而我军还没集结完毕,被敌人乘虚而入。阎宝只好收兵退回赵州,因为羞愧和愤怒,得了重病,背上长了毒疮,最终去世,享年六十岁。同光初年,追赠他为太师;晋天福年间,追封他为太原郡王。
他家有八个儿子,宏伦和宏儒都当上了郡守,官儿做到挺大的。
符习是赵州昭庆县人,年轻时就当兵了,跟着节度使王镕干,立了不少功,官儿也做到列校。后来庄宗开始在河朔地区用兵,跟王镕联合起来,经常让符习带兵跟着庄宗去打仗。后来王镕被张文礼害死了,当时符习在德胜寨。张文礼写信给朝廷,想让符习他们回镇上。符习哭着跟庄宗说:“我本来是赵国人,我家世代为王氏效力,王镕给了我一把剑,让我平定叛乱。听说王镕出事后,我心里又冤又恨,想自杀,但这样也救不了他。再说,张文礼是幽州、沧州的叛将,赵王用人不当,让他当了大官,结果被反咬一口。虽然我武功不算高强,但我愿意在霸府跟敌人拼死一战,绝不会投降那个叛贼!”庄宗说:“你既然这么忠于旧主,想为他报仇吗?我帮你!”符习他们立刻跪下,哭着感谢庄宗,说:“大王您要是能为旧主报仇雪恨,我们不敢奢求您派大军帮忙,只要给我们本军的兵力,我们就能杀掉那个叛贼!”
庄宗马上命令阎宝、史建瑭帮助符习讨伐张文礼,还任命符习为成德军兵马留后。张文礼被杀后,朝廷要给符习更高的官职,授予他节度使的权力,但符习不肯接受,说:“我的老上司还没下葬,我又没有儿子,我得按照礼制服丧,等服丧期满后再听候您的安排。”后来庄宗兼任镇州节度使,就把相州、卫州划出来,设立义宁军,任命符习为节度使。符习上奏说:“魏博六州都归属霸府管辖,不应该轻易分割。您只要给我河南一个镇,我自己就能打下来!”于是,庄宗任命他为天平军节度使、东南面招讨使。
习将军为人器宇轩昂,性格忠厚刚毅。从唐庄宗十年开始,他就一直在黄河沿岸参与战守,每次战斗都亲率本部军队冲锋陷阵,从不瞻前顾后,众将士都很敬佩他。到了唐同光初年,他被任命为邢州节度使,第二年又调任青州节度使。
四年二月,赵在礼叛乱占据了魏州,朝廷下令让习将军率领淄州、青州的军队前去讨伐。结果到了魏州,却碰上军队内部发生混乱,习将军无奈之下只好退兵渡过黄河。唐明宗皇帝从邺城赶往洛阳,派使者召见习将军,但他并没有立刻前往。等他到了洛阳,才去胙县拜见明宗皇帝。霍彦威对习将军说:“皇上信任的人也就十个左右,您排名前四,您怎么还犹豫呢!” 习将军这才跟着明宗皇帝进了汴州。
明宗皇帝登基后,加封习将军为兼侍中,并让他回到原先的镇守地青州。偏偏这时青州守将王公俨抗命不遵,于是朝廷又任命习将军为天平军节度使。《宋史·颜衎传》记载:天成初年,颜衎担任邹平县令。习将军初到天平镇守时,他告诫属下官员要廉洁谨慎,并写信给各县,禁止他们巧立名目,搜刮民财,向他进献贺礼。颜衎还没收到这封信,就按照这个标准办事,结果后来被下属官员告发。习将军立刻召见颜衎,狠狠地责打了颜衎一顿。幕僚和军官们都觉得习将军此举有辱正人君子,习将军自己也十分后悔,于是上表推荐颜衎为观察判官,并平息了之前的事件。
过了四年,习将军被调任汴州节度使。安重诲本来就不喜欢习将军,正巧这时汴州有人说习将军加重赋税,用百姓的钱来代替缴纳草料,收取军赋时也多收了不少,因此安重诲借机奏请罢免了习将军,让他回到京城。 《资治通鉴》记载:习将军自恃是资历深厚的宿将,经常与安重诲意见相左,所以安重诲就寻找他的过错,然后上奏弹劾他。
朝廷授予习将军太子太师的荣誉称号,准许他致仕归乡,于是他回到了昭庆县老家。明宗皇帝还任命他的儿子习令谦为赵州刺史。习将军从此过着悠闲自在的生活,经常痛饮狂歌,四处游玩,不结交党羽,也不去拜访郡县官员,就这样过了好几年,最后因中风去世,朝廷追赠他太师的称号。他的儿子习蒙继承了他的爵位,官至礼部侍郎。
乌震,是河北冀州信都人。从小没了爹妈,自己努力学习,在乡校刻苦读书。 二十岁的时候就参军了,一开始是镇州的一个小队长,后来因为立功,慢慢升到部将。他和符习一起在黄河边上打仗,很受士兵们的爱戴。听说张文礼杀了王镕,乌震心里想着要为王镕报仇,哭着请求出征。
军队到了恒州,张文礼抓了他的母亲、妻子和十个儿女来威胁他,想让他投降。乌震一点也不动摇,继续攻城,攻城战打得很激烈。张文礼气急败坏,把乌震的家人全都割了鼻子,砍了胳膊,但没伤到性命,然后把他们送到乌震军营门口。看到这一幕的人,都没法直视。乌震哭了一阵后就平静下来了,他更加愤怒,更加卖力,冲锋陷阵,身先士卒。镇州攻下后,因为他的功劳,乌震被任命为深州和赵州刺史。
他为人纯朴正直,用清廉正直的作风治理百姓,在河北地区独树一帜,名声很好。后来他又调任易州刺史,还兼任北面水陆运输、招抚等使。契丹人入侵边境,渔阳地区交通中断,乌震率领军队运输粮草,三次进入蓟门。他被提升为河北道副招讨使,还被遥授宣州节度使,代替房知温镇守卢龙军。他到达军营后,正好碰上戍兵龙晊所部邺都、奉节等军几千人造反,还没来得及交接印信就被杀害了。
听到这个消息,后唐明宗停朝一天,下诏追赠乌震为太傅。乌震对书史略有涉猎,尤其喜欢《左氏传》,他还喜欢写诗,擅长书法,很多驿站和寺庙里都留有他的题字。他死后,燕赵地区的百姓都为他惋惜。
王瓒是以前河中节度使重盈的儿子。唐朝天复年间刚开始的时候,梁太祖平定了河中地区,念着王家以前的恩情,就请王瓒来当幕僚。梁太祖当上皇帝后,王瓒升迁,先后担任了几个卫的大将军、兖州和华州两镇的节度使,以及开封的尹(相当于市长)。贞明五年,王瓒接替贺瑰的职位,率领军队驻扎在黄河边上。当时李存审在德胜渡口修筑工事。
八月秋天,王瓒率领五万汴州军队,从黎阳渡过黄河,准备偷袭魏州,结果梁明宗亲自带兵抵抗。王瓒到了顿丘就撤兵了,在杨村黄河边上修筑工事,架设浮桥,从滑州那边源源不断地运送军需物资。王瓒这个人很严厉,军队纪律非常严格,但是他的军事策略和应变能力却不是他的强项。
十一月,王瓒率领军队在戚城摆开阵势,想吓唬吓唬梁明宗,结果明宗派先锋部队攻击,还抓住了王瓒的将领李立。十二月,侦察兵报告说,汴州运送的几千车粮食正沿着黄河往下游走,可以偷袭。于是庄宗派五千步兵设下埋伏,又让骑兵沿着黄河南岸往西走,结果抓获了数千运输人员和粮食。王瓒在河边摆开阵势,准备和梁军决战,结果一交战就被打败了。王瓒的军队逃到南城,王瓒自己坐小船渡过黄河才勉强逃脱。这一仗,梁军缴获战马一千多匹,斩杀俘虏一万多人,然后乘胜追击,占领了曹州和濮州。梁太祖因为王瓒违反军纪,就派戴思远代替他回朝。
金兵打到开封来了,那时候王审知是开封府尹。梁末帝听说金兵快到了,就整天站在建国门楼上哭,还把国宝交给王审知说:“这宝贝最终能不能保住,就全靠你了!”然后让王审知去查看城里老百姓和散兵游勇的情况,做好防御准备。等到朱温(后唐庄宗)到了封丘门,王审知就打开城门投降了。
第二天,朱温在元德殿接见群臣,王审知和其他官员一起请罪,并献上贡品和战马。朱温下令赦免了他,还让他负责处理梁末帝的尸体,暂时安放在佛寺里,然后把梁末帝的头颅装进漆盒,送到郊外的社稷坛。过了几天,段凝上奏章说:“梁朝那些掌握实权的赵岩等人,都帮着梁末帝搞暴政,结下了很多仇怨,现在圣上要励精图治,应该杀掉这些罪魁祸首,向天下人有个交代。”于是张汉杰、张汉融、张汉伦、张希逸、赵縠、朱珪等人,都被诛灭九族,家产全部充公。
王审知听说他的家族也要被问罪,吓得六神无主,每次出门都要和妻子诀别。郭崇韬派人去安慰他,朝廷还任命他为宣武军节度副使,继续担任开封府尹,还保留了检校太傅的官职。(《欧阳史》记载:王审知跪地求死,庄宗把他扶起来说:“我和你家世代通婚,但是做臣子的都得为自己的主子效力,你有什么罪呢?”于是继续让他当开封府尹,后来又升任宣武军节度使。)王审知心里一直很焦虑不安,忧虑成疾,最后在十二月去世了,死后被追赠为太子太师。
王审知虽然治理地方很严格,但是手段也比较残酷,这跟他家族的传统有关。他以前在各地镇守的时候,很能除掉盗贼,但是他的清明正直却不能深入人心。等到他当上开封府尹后,就把政务交给他的女婿,一个叫辛廷蔚的牙将,辛廷蔚曲解法律,收受贿赂,干了不少坏事。刚开始,开封城里驻扎的军队,军费不足,王审知就要求开封城里的富户捐钱资助军队,但是征收很不公平,很多人来告状,甚至还有人因此而家破人亡,也有富人行贿,逃脱了捐款。等到朱温即位后,早就知道辛廷蔚的坏事,就把他赶回了老家。不过,王审知对士大夫都很好,压制那些豪强恶霸,所以当时很多读书人都很敬佩他。
袁象先,是宋州下邑人。他自己说自己是唐朝中宗时期中书令、南阳郡王张说的后代。他曾祖父进朝,当过成都少尹,因为袁象先后来发达了,所以朝廷追赠他为左仆射。他祖父袁忠义,当过忠武军节度判官,朝廷也追赠他为司空。他父亲袁敬初,当过太府卿,后来也被追赠为司徒和驸马都尉。他父亲袁敬初娶了梁氏家族的妹妹为妻,一开始封为沛郡太君,开平年间追封为长公主,到贞明年间又追封为万安大长公主。
这袁象先啊,老家在宋州下邑。他自己吹嘘是唐朝中宗时候那个当过中书令、南阳郡王的张说之后。他爷爷的爷爷进朝,做过成都少尹,后来因为袁象先混得好了,朝廷就追封他为左仆射。他爷爷袁忠义,做过忠武军节度判官,也追封为司空。他爹袁敬初,当过太府卿,最后也给追封了司徒和驸马都尉的头衔。他爹娶的是梁家姑娘,一开始封的是沛郡太君,开平年间追封为长公主,到贞明年间又给追封了个万安大长公主的头衔,啧啧,这排场!
梁祖的侄子叫张象先,为人宽厚,从不与人冲突。他小时候赶上战乱,心里就一直想着国家大事。有一次他射水鸟没射中,箭掉水里,箭杆上竟然穿了两条鲤鱼,当时看到的人都觉得很奇怪。后来梁祖镇守夷门,张象先也跟着发达起来,被任命为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太子宾客、兼御史中丞。
景福元年,他从检校左省常侍升迁为检校工部尚书,还担任元从马军指挥使兼左静边都指挥使。乾宁五年,他又升迁为检校右仆射、左领军卫将军同正,并担任宣武军内外马步军都指挥使。光化二年,他被任命为宿州军州事。天复元年,他被授予刺史的职位,同时担任本州团练、埇桥镇遏都知兵马使。
那时淮河的贼寇大举来犯,包围了州城,张象先拼尽全力抵抗,可是援兵还没到,心里也挺着急的。有一天,他登上北城,在城楼上休息,迷迷糊糊睡着了,梦见有人告诉他:“我是陈璠,曾经参与修建这座城池,我的旧宅还在,现在成了军营,你应该为我建个庙,我会帮助你获得阴兵。”张象先记住了这个梦。
第二天,淮寇猛攻城垒,用云梯攻城,那一天州城差点就被攻破了。过了一会儿,突然刮起了大风大雨,城里的百姓看见城墙上出现了无数的士兵,贼寇无法前进,就赶紧撤退了。张象先这才相信了鬼神的力量,就为陈璠建了一座庙,直到现在当地老百姓还经常去那里祈祷。三年后,他被任命为洺州军州事。天祐三年,他被授予陈州刺史、检校司空的职位。那一年陈州发大水,百姓挨饿,野外竟然生长了一种像葡萄一样的植物,果实可以吃,很多穷人都靠它活了下来。
梁开平二年,他被任命为左英武军使,后来又升迁为左神武、右羽林统军。三年后,他升任右卫上将军,被封为汝南县男。四年后,他被任命为宋州留后,到任五个月后,又改任天平军两使留后。当时郓州又发生了饥荒,百姓流离失所,张象先马上打开粮仓赈济灾民,受他恩惠的人非常多。五年后,梁祖北上征战,任命张象先为镇定东南行营都招讨应接副使,并晋封为开国伯。他带兵攻打蓚县,没有攻下就回来了。
不久,他奉诏从郓州赶赴京城,郓州百姓却把他拦住了,甚至砸毁了石桥,不让他过去,他只好从别的路逃走了。后来他又被任命为左龙武统军兼侍卫亲军都指挥使。乾化三年,他和魏博节度使杨师厚一起密谋,在洛阳诛杀了朱友珪。梁末帝登基后,因为他的功劳,他被任命为检校太保、同平章事,遥领洪州节度使、行开封尹、判在京马步诸军,并晋封为开国公。四年后,他被任命为青州节度使,加检校太傅。不久,他又调任宋州,加检校太尉。张象先在宋州一共待了十年。
一开始,梁太祖掌握着四个边镇,统领十万大军,威风凛凛,名震天下。关东地区的藩镇守将,都是他的部下,地方官员的任命,也都要经过他的推荐。各地纷纷用金银珠宝、珍宝车马,络绎不绝地向他进贡行贿。这种情况持续了十多年,已经成了风俗习惯,藩王、地方长官,甚至是一般的官员,很少有清廉正直的,几乎都贪赃枉法,盘剥百姓,巴结权贵。而象先仗着外甥和妹夫的关系,走到哪个地方,搜刮勒索就更加厉害,所以家里积攒了巨额财富。
庄宗刚平定河南,象先就第一个去朝见他,带去了价值数十万的珍宝,四处贿赂达官贵人和刘皇后、伶官等权贵,住了十几天,朝野上下都对他赞不绝口。
一开始,梁朝将领如果没得到新的官职,就只上奏个名字而已。郭崇韬上奏说:“河南征战的将领,战事结束后,还没得到新的官职,每次上奏,只写名字,没有正式的任命文书,心里肯定很不安。”当天,就恢复了象先宋、亳、耀、辉、颍五个州的节度使的官职,依旧是检校太尉、平章事,还赐给他姓氏,名叫绍安,然后让他回镇上任。第二年,因为郊祀大典,象先又来朝见。这时,朝廷把宋州宣武军改名为归德军,在一次宴会上,庄宗问象先:“‘归德’这个名字,是不是有点太显眼了?”象先谢恩退下后,就立即命令他回镇上任。那年夏天,象先因病死在任上,享年六十一岁。朝廷追赠他太师,周广顺年间又追赠中书令,追封楚国公。
象先有两个儿子,长子叫正辞,做过衢州、雄州刺史。次子叫{山义},到周显德年间,最终做到沧州节度使。
张温,字德润,是魏州魏县人。他一开始在梁祖手下当个小兵,后来升职当了崇明都校。贞明初年,蒋殷在徐州造反,张温跟着刘鄩一起把叛乱平定了,然后升任左右捉生都指挥使。
后来,庄宗攻打邢台,张温被俘获了,但庄宗觉得他有用,就让他当了永清都校。之后,他一路升迁,当上了武州刺史、山后八军都将。他还跟着庄宗去幽州打契丹,收复了新州,又升任银枪效义都指挥使,后来再次担任武州刺史。
同光初年,契丹攻陷了妫州、儒州、檀州、顺州、平州、蓟州这六个州,只有武州被他守住了,所以朝廷就把他调到蔚州当刺史。天成初年,他又升任振武、昭武留后,不久后又当上了利州节度使,之后进京担任右卫上将军。没过多久,他又被任命为洋州节度使、右龙武统军,后来又改任云州节制。
清泰初年,他驻军雁门关,把契丹人赶出了塞外,之后调到晋州驻扎。可惜,他后来生病去世了,朝廷追赠他为太尉。
李绍文,老家是郓州的,本来姓张,叫张从楚。年轻的时候,他跟着朱瑄当兵,后来朱瑄战败了,他就投奔了后梁太祖,当了个四镇牙校,后来一步步升迁,管着很多军队。天祐八年,他跟着王景仁打仗,结果在柏乡打败了,李绍文和另一个将领曹儒带着剩下的士兵,退守相州。后来梁军攻打魏州,李绍文带着部队从黎阳准备渡河。当时汴州的人都很害怕,河上又没有船,李绍文担心被梁军追上,就干脆带着兵马,从黎阳、临河、内黄一路打到魏州,投奔了后唐庄宗。庄宗很高兴,赏了他姓名,还把两千多将士分给他,组成左右匡霸军,让他和曹儒一起统领。
后来,他跟着周德威打刘守光,升了检校司空,又调去管匡卫军。天祐十二年,他被任命为博州刺史,参与了攻破刘鄩于故元城的战役。之后,他又当了贝州、隰州、代州三个州的刺史,还当了天雄军马步副都将,驻扎在德胜。他还跟着阎宝打张文礼,当上了马步军都虞候。等到后唐明宗收复郓州,李绍文被任命为右都押衙、马步军都将,还参加了在中都打败王彦章的战役。到了后唐同光年间,他又先后担任了徐州、滑州副使,还管着州里的政事。同光三年,他跟着郭崇韬去讨伐西川,当上了洋州节度留后,又管着镇江军节度。天成初年,他被任命为武信军节度使,没多久就在任上去世了。
史书上评论说:以前丁会投奔后梁太祖,虽然功劳很大,但最终也遭到祸害,他后来投奔后唐,也算是明智之举。但是,吃人家的俸禄,怎么能这样反复无常呢?阎宝两次投降别人,有什么值得夸耀的呢?符习雪为旧主报了仇,得到了高官厚禄,这才是赵国难得的奇才啊!乌震不顾念自己的亲人,仁义方面就差远了,虽然效仿乐羊子,但怎么能算是文侯那样的人呢?像张瓒、张象先这些人,都是降将,又有什么资格去批评别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