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22年正月初一,皇帝在明堂殿接受文武百官朝贺,仪式隆重庄严,一切井然有序。

正月初三,负责祭祀典礼的官员,太常卿李燕向皇帝建议,在太庙祭祀时,要根据先祖的功绩,分别演奏不同的舞蹈。于是,懿祖室演奏《昭德之舞》,献祖室演奏《文明之舞》,太祖室演奏《应天之舞》,昭宗室演奏《永平之舞》。

正月初五,幽州那边传来紧急军情:契丹人入侵,已经打到瓦桥了! (根据《契丹国志》记载,当时契丹越来越强大,曾派使者向后唐朝廷请求割让幽州,并想让卢文进担任幽州节度使。) 朝廷立刻任命天平军节度使李嗣源为北面行营都招讨使,陕州留后霍彦威为副将,率领大军前往幽州救援。

正月初八,朝廷追赠已故的宣武军节度副使、代理军州事务的王瓒为太子太师。

正月十日,皇帝下令,把朝元殿改回明堂殿,又把崇勋殿改名为中兴殿。

正月十一日,朝廷任命振武军节度使、同平章事的李存霸兼任潞州留后;任命保大军军州事务的高允韬为检校太保。

正月十三,朝廷任命泾原节度使李从曮为检校太尉兼中书令,仍然担任泾原军节度使,并继续担任秦王府诸道行军司马。 皇帝还下令改换一些宫门的名称:应顺门改名为永曜门,太平门改名为万春门,通政门改名为广政门,凤明门改名为韶和门,万春门又改名为中兴门,解卸殿改名为端明殿。

今天,皇帝下诏说:“皇权已经稳固,皇宫也安全了,所有内官都不许再住在外面。命令各地的内官,不管职位高低,都必须带着家人赶来京城,不得有任何耽搁。” 皇上在当隐士的时候,身边就已经有五百多个寺人伺候了,现在全国各地来的内官加起来,大约有一千多人,皇上都优厚地供养他们,赏赐他们华丽的衣物和珍贵的饰品,把重要的政务都交给他们处理,对他们非常信任。唐朝的时候,宦官掌握着内宫的各种事务,还担任各地的监军,他们可以随意传达皇上的命令,为所欲为,结果导致昭宗皇帝亡国。皇上现在统一了天下,应该引以为戒,吸取唐朝的教训,可是一下子又重用宦官,很多人为此感到惋惜。

新罗国王金朴英派使者来朝贡。辛亥日,中书省和门下省上奏说:“按照咱们朝廷以前的规矩,诸王、皇室女眷、宰相、大学士、中书舍人、各地的节度使、防御使、团练使、留后,如果要告假,就应该到中书省的告假部门去领绸缎、纸张和卷轴,然后交给有关部门书写、盖章,最后呈交给皇上。文武官员和各地的官员推荐将校,也应该把所需朱砂、胶水、绫纸的费用交给有关部门。从伪梁政权开始,不管事情大小,都由朝廷提供这些东西,现在以后,如果不是以前有过的例子,朝廷就不再提供告假用的东西了,内司的高级官员和侍卫将校升迁不在此限。”皇上准奏了。

壬子日,蜀主王衍给皇上写信,说有人冒充天使,谎报收复了汴州,皇上命令逮捕这个人,但是没抓到。癸丑日,有关部门上奏说:郊祀典礼前两天,要迎接高祖、太宗、懿祖、献祖、太祖五位皇帝的神主到太庙。有人认为,现在是中兴唐朝的江山,不应该把追封的祖先和有功的皇帝混在一起排列,懿祖以下的皇帝,应该另建庙宇在代州,就像后汉在南阳的做法一样。幽州北面军的前线奏报说,契丹人退兵了,皇上命令李嗣源班师回朝。凤翔节度使、秦王李茂贞上表,请求按照藩臣的礼仪对待,皇上对他给予了优厚的答复。甲寅日,皇上在中兴殿亲自给郭崇韬颁发了铁券。有关部门上奏说:“皇太后要来京城,皇上应该在银台门内迎接。”皇上命令亲自到怀州去迎接。中书省上奏说:“从二十三日散斋之后,皇上的车驾就不应该远行了。”皇上改到河阳去迎接。任命礼部尚书、兴唐尹王正言继续担任礼部尚书,兼任租庸使。

二月初二,渤海国派使臣来进贡东西。幽州那边报告说,妫州山后的十三寨老百姓又回到了新州。二月初四,以前太子少师薛廷珪退休了,给他个检校户部尚书、太子少师的荣誉称号;以前太子宾客封舜卿退休了,给他个太子少保的荣誉称号;以前太子宾客李文规退休了,给他个户部侍郎的荣誉称号。皇帝下令,把盐铁司、度支司、户部都交给租庸使管。二月初六,四方馆(负责接待外国使臣的机构)上奏说:“以后除了跟着皇上出行的将校,还有外国进贡的专使,文武官员三品以上级别的,可以进内殿朝见皇上,其他的都应该去正衙,这样才符合礼仪。”皇上同意了。皇上的车驾到了河阳,去迎接皇太后。二月初七,皇上陪着皇太后到了,文武百官在上东门迎接。这天,河中府报告说,稷山县划归绛州管辖了。任命太仆卿李纾为宗正卿,任命卫尉卿杨遘为太仆卿。西京昭应县华清宫的道士张冲虚上奏说,天尊院里枯死的桧树又长出了枝叶。二月初十,有关部门上奏说:“南郊祭祀和朝拜太庙,以前的规矩是亲王担任亚献和终献。”于是,就让皇子继岌担任亚献,皇弟存纪担任终献。二月十一,皇上到明堂殿去斋戒。二月十二,在太微宫举行祭祀。二月十三,祭祀太庙,当天还去了南郊。

二月初一,皇上亲自到圜丘祭祀昊天上帝。仪式结束后,宰相带着百官依次祝贺,然后皇上回到了五凤楼。

皇上宣布特赦令:“从同光二年二月初一日天亮之前犯下的罪行,无论轻重,除了常赦不包括的罪行之外,全部赦免。十恶五逆、屠牛铸钱、故意杀人、合造毒药、持杖行劫、官吏贪污受贿,不在赦免之列。立过战功的将校,都将升官加赏;文武官员、节度使、观察使、防御使、刺史、军主、都虞候、指挥使,父母去世的,追赠官爵;在世的,加官进爵。各藩镇都赏赐一个儿子官职,并封为功臣。留后、刺史,官职高的升一级,官职低的升一阶。本朝所有被朱氏杀害的官员,追赠官爵。各州府不得允许富户额外囤积现钱,禁止工匠将钱熔化铸造成铜器,不准商人携带钱财出境。近年来妇女服饰过于宽大奢华,浪费太多丝绸,即使贫贱人家也穿锦绣,各地要严加查处。被俘虏到别处做婢妾的妇女,可以和家人认亲;脸上被刺字的男子,发给证明,允许他们谋生。号召天下有才能的人献上书籍,根据等级给予奖励。命令有关部门迅速查验全国户口和耕地数量,以便制定合理的政策,减少烦扰。”

那天,天气晴朗,百姓都很高兴。人们都说,五十年来没有这么盛大的典礼了。

然而,从这之后,权臣变得骄横跋扈,伶人干政,官吏阿谀奉承,残酷地加重赋税,赦免令中本该被释放的人,又被他们反复盘剥,根本没有得到好处,最终导致民心丧失,一切祸乱都由此而始。

庚午年,那个负责收税的官员孔谦上奏说:“各地的运输人员,好多都走小路偷偷避税,请求各地关卡加强管控,严厉查处。”皇帝就同意了。

癸酉年,宰相豆卢革带着群臣一起给皇帝上表,尊称他为“昭文睿武至德光孝皇帝”,一共上了三次表,皇帝都同意了。

甲戌年,皇帝下诏说:“汴州原本管辖开封、浚仪、封丘、雍丘、尉氏、陈留六个县,之前伪朝(指后梁)割让了许州的鄢陵、扶沟,陈州的太康,郑州的阳武、中牟,曹州的考城等县。现在,阳武、匡城、扶沟、考城这四个县,先暂时划归汴州管辖,其他的县还归原来的州府管。”

丙子年,让随驾出谋划策的耿瑗担任司天监(负责天文历法)。丁丑年,让光禄大夫、检校司徒李筠担任右骑卫上将军。

戊寅年,皇帝去李嗣源家做客,大家一起唱歌跳舞,玩得很开心,直到很晚才散去。己卯年,任命河中节度使、冀王李继麟兼任安邑、解县两地的盐务官员。

辛巳年,任命检校太师、守尚书令、河南尹、判六军诸卫事、魏王张全义为守太尉、兼中书令、河阳节度使、河南尹,并且改封他为齐王。 同时,开府仪同三司、守尚书令、秦王李茂贞依旧保持秦王的爵位,其他待遇不变,并且免去朝拜和具名上报的仪式。(《五代会要》记载:太常礼院上奏说:“李茂贞的册封仪式,应该按照以前襄州节度使赵匡凝的先例执行。秦王受册时,自己要准备一辆革辂(皇帝的车),一辆载着册书的犊车,以及相应的仪仗乐队。”皇帝同意了。) 当天,皇帝还去了左龙武军。

癸未年,宰相豆卢革率领百官上表,请求皇帝立皇后。皇帝下令册封魏国夫人刘氏为皇后,并让相关部门择日举行册封仪式。

这一年是丁亥年,朝廷大规模调整官员任命。首先,李嗣源升官了!他原本是天平军节度使、蕃汉总管副使、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傅、兼中书令,现在又加封检校太尉,天平军节度使的职位不变,还额外赏赐了百户的实封和铁券,真是风光无限啊!

与此同时,李存乂升任晋州节度使,官职也升到了检校太傅;李存纪则被任命为邢州节度使,同样加封检校太傅;朱守殷被任命为振武节度使,也加封了检校太傅。 这几位都是朝廷的重臣,这次的升迁可谓是实至名归。

接下来是戊子日和己丑日的任命。李绍奇被任命为郑州防御使;张继孙调任汝州防御使。李存霸升任潞州节度使;李绍琛升任陕州节度使;毛璋升任华州节度使。 这几天的人事变动,也都是对官员能力的肯定和重用。

壬辰日,枢密使郭崇韬再次上奏,请求辞去枢密使的职务。皇上念及他的功劳,下旨不同意他的请求。

癸巳日,皇帝下诏书说:“皇太后母仪天下,慈爱如同对待自己的子女,理应为她另建宫殿,并赐予尊贵的称号,以彰显她的尊贵地位。所以,朕决定将皇太后的宫殿命名为长寿宫。” 同一天,郭崇韬还上奏了一些关于国家时务的建议,一共十五条,皇上对他提出的建议表示了赞赏。

甲午日,奚王李绍威和吐浑李绍鲁都进贡了骆驼和马匹。丁酉日,马希范被任命为永州刺史,并加封检校太保。

最后是癸卯日的人事任命:李燕被任命为特进、检校司空,太常卿的职位不变;李德休升任兵部侍郎;崔协升任御史中丞。 这一连串的人事变动,显示了朝廷的积极运作和对人才的重视。

三月初几,王师范这老兄,以前是河阳节度使,现在升官了,当上太尉了! 第二天,人事大调整!符习,之前是沧州节度使,官职也不低,现在调去青州当节度使;李绍斌,北京衙门的,武官,之前是右领军卫大将军,现在接替符习,去沧州当节度使。

镇州那边急报,契丹人来犯边境了!皇帝赶紧下令,让李嗣源带兵去邢州驻扎,准备迎敌。 又过了两天,好消息!高季兴,荆南节度使,官位也挺高,这次又升官了,加封南平王!李存贤,幽州那边的,也升官了,直接当上幽州节度使。

朝廷大臣们还提了个建议,说最近各州推荐官员的事儿,有点乱套了,得好好整顿一下。 于是就规定了:节度使管辖三个州以上的,每年最多推荐三个官员;管辖三个州以下的,每年最多推荐两个官员。 而且,被推荐的官员必须得有突出政绩才行,不然别想往上报。防御使每年只能推荐一个,刺史就更别想了,没资格推荐。皇帝觉得这个建议挺好,就批准了。 再过了几天,李琪升官了,当上了刑部尚书。

庚戌年,幽州那边报告说契丹人袭击了新城。当天,皇帝下令:所有军队将领,从检校司空以下,都应该被授予“谋定乱匡国功臣”的称号;从检校仆射、尚书、常侍到谏议大夫,都应该被授予“忠果拱卫功臣”的称号;那些最初就担任朝廷要职的人,都应该被授予“忠烈功臣”的称号;其他的各级军官,都应该被授予“扈跸功臣”的称号。

中书省和门下省上奏说:州县官员任期考满后,就按照规定把考核结果上报吏部,地方上不能随便派人代替正职官员。皇帝同意了他们的建议。 (《五代会要》里记载:同光二年,中书省和门下省上奏说:“刺史、县令如果有特别突出的政绩,为百姓所称赞;或者招回流失人口,增加赋税;或者平反冤假错案,拯救百姓性命;或者清除积弊,制定有利于百姓的新规,对时政有益,得到百姓拥护的,就应该逐一详细地向上汇报,然后考虑奖赏提拔。如果州县官员贪污腐败,残害百姓,不认真处理公务,怠政懒政的,也要给予处罚。州县官员任满三年考核后,就按照规定把考核结果上报吏部,等待朝廷任命,地方上不能随便派人代替正职官员。”皇帝同意了。)

有官员上奏说:皇帝四月一日要在文明殿接受册封,穿戴衮冕,所以御殿前一天要在内殿斋戒。皇帝也同意了这个建议。 当天,李嗣源上表请求辞去兵权,皇帝没同意。 当时伶人景进得宠,宦官们也争相邀宠,所以朝中重臣都很忧虑,纷纷上表请求辞官。

癸丑日,左谏议大夫窦专上奏说:应该废除租庸使的名称,把这些事情交给三司来管。但是他的奏章没有被采纳。唐州报告说,发现了一棵连理树。皇帝下令:先处理一下冗员,除了已经另有任命的官员外,左散骑常侍李文矩等三十人恢复原职,太子詹事石戬等五人可以以本官致仕,将作少监岑保嗣等十四人另行处理。

丙辰日,责令莱州司户郑珏等十一人调往附近地区。尚书户部侍郎、知贡举赵颀去世,由中书舍人裴皞代理知贡举。同时,朝廷下令禁止使用铅锡钱。

这天是丁巳日,中书门下部门上奏说:“要给懿祖陵起名叫永兴陵,献祖陵起名叫长宁陵,太祖陵起名叫建极陵。”皇帝同意了。淮南的杨溥派人送来了祝贺皇帝郊天祭祀的礼物。(《十国春秋·吴世家》记载:吴王派右卫上将军许确进献给唐朝郊天祭祀的礼物:银子二千两,锦缎一千二百匹,好茶五百斤,象牙四根,犀牛角十根。)

戊午日,皇帝下诏书,要对参与南郊祭祀的官员进行考核,并交给三铨部门仔细审查,给予优厚的待遇和安排。己未日,任命大理卿张绍珪担任负责安邑、解县两地盐池的制置使。皇帝还去了左龙武军,让皇子继岌代替张全义负责六军诸卫的事务。癸亥日,任命彰武、保大等军节度使、北平王高万兴继续担任延州、鄜州节度使,并兼任检校太保、中书令,依旧是北平王。甲子日,皇帝去了东宫。

夏四月初一,也就是己巳日,皇帝在文明殿,穿着隆重的衮冕服饰,接受了册封,尊号为昭文睿武至德光孝皇帝。壬申日,任命成德军节度行军司马、代理知府任圜为检校右仆射、代理北面水陆转运制置使。甲戌日,任命顺义军留后华温琪继续担任检校太保,并继续留任。乙亥日,任命天策上将军、武安等军节度使、守太师、中书令、楚王马殷继续担任守太师,并兼任尚书令。皇帝下诏,让在京城的各道节度使、刺史、令尹都回到各自的岗位。丁丑日,以前幽州节度使、内外蕃汉马步总管、检校太师、兼中书令李存审改任宣武军节度使,其他职位不变。

公元某年(己卯年),皇帝在文明殿里,册封刘氏为皇后。第二天(庚辰),皇帝赐予霍彦威新的姓氏和名字,叫霍绍真。再过几天(癸未),皇帝任命李继安继续担任检校太尉、同平章事、宋州节度使;李继冲继续担任检校太尉、同平章事、许州节度使;孔勍继续担任检校太傅、同平章事、襄州节度使。

接下来(甲午),皇帝提升宋唐玉为左监门卫将军同正,仍然担任枢密副使;杨希朗为右监门卫将军同正,仍然担任内客省使;两人都被封为“推忠匡佐功臣”。之后,皇帝还去了龙门游玩。过了几天(丙戌),回鹘国派使者进贡了一些东西。又过了几天(己丑),皇帝任命李仁福继续担任检校太师、兼中书令、夏州节度使,并封他为朔方王;韩洙继续担任检校太傅、兼侍中,并担任朔方、河西等军节度使,以及灵、盐、威、警、雄、凉、甘、肃等州的观察使。再之后(辛卯),李绍宏被提升为右领军卫上将军,他之前是宣徽南院使、判内侍省、兼内局、特进、左监门将军同正。

又过了几天(癸巳),马賨被任命为检校太师、兼中书令,继续担任静江军节度使;马希振被任命为检校太傅、兼侍中,继续担任朗州节度使。不幸的是,凤翔节度使、秦王李茂贞去世了。

事情还没完,(丙申)潞州一个小小的校尉杨立竟然造反,占据了城池。皇帝任命李嗣源为招讨使,李绍真为副将,率领军队去讨伐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