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行周,字尚质,是幽州人。他出生在妫州怀戎军的一个叫雕窠的地方。他曾祖父叫高顺厉,世代都在怀戎戍守边疆。他父亲叫高思继,兄弟三个,个个都是雄壮豪迈的武夫,名声响彻朔方。唐武宗平定幽州的时候,任命刘仁恭为节度使,同时留下军队驻守。高思继的哥哥被任命为先锋都将兼妫州刺史,高思继本人则担任中军都将兼顺州刺史,他弟弟是后军都将,兄弟三人分管燕地的军队。他们手下的士兵,都是北方地区厉害的角色,刘仁恭很忌惮他们。唐武宗要回长安了,私下里对刘仁恭说:“高家兄弟的势力在州府里很大,将来要是燕地要出乱子,一定是这家人,你得好好想想办法对付他们。”

过了很久,太原的驻军越来越嚣张跋扈,高思继兄弟几个用军法整治他们,杀了不少人。唐太祖因此生气,狠狠地责备刘仁恭,刘仁恭就告发了高氏兄弟,结果他们都被杀害了。刘仁恭就让高思继的儿子高行珪当他的牙将,其他儿子也都安排在他的帐下,好好安抚他们,以平息他们的怒火。那时候高行周十多岁,也被安排了个小官职,在刘仁恭身边做事。高行珪的经历另有记载,在《唐书》里可以找到。

话说李存勖收复燕地的时候,元行周跟着他,后来又到了李嗣源帐下,经常和唐末帝一起带兵。李嗣源征讨燕地的时候,元行周就带着手下的人跟着他。他老家的一个叫赵德钧的人跟李嗣源说:“元行周这个人特别忠厚谨慎,将来一定能当大官。”

那时候梁将刘鄩在莘县驻扎,跟太原军队对峙,每天都在打仗。有一次,两军摆开阵势,元行钦被敌军追赶,脸上被剑砍了一刀,还在拼命抵抗。元行周带着精锐骑兵冲进敌阵,救了元行钦。李存勖当时很宠爱元行钦,就召见元行周慰问表彰,想把他留在自己身边。但是他又考虑到,已经在李嗣源手下把元行钦抢过来了,再把元行周也抢过来,恐怕会伤了李嗣源的心,于是就偷偷派人用高官厚禄去诱惑元行周。元行周拒绝了,说:“总管用人也是为了国家,为总管效力就等于为皇上效力。我兄弟几个,都是总管救下来的,我怎么能背叛他呢!”

后来两军在河边扎营,元行周探知梁军要从汴州进入杨村寨,李嗣源一大早就到斗门设伏,准备偷袭梁军。结果,他们人少敌众,反而被梁军打了个措手不及,情况非常危急。元行周听到消息后,立刻骑马冲进梁军阵营,这才解了围。李嗣源攻打郓州的时候,元行周是先锋。半夜下起了大雨,大家都士气低落,元行周说:“这是老天爷在帮我们,敌人肯定没有防备。”那天晚上,他们渡过河,攻入东城,天亮之前就拿下了郓州。

李存勖平定河南后,多次提升元行周的官职,最后让他当了端州刺史。唐同光年间,元行周出任绛州刺史。李嗣源当皇帝后,对他特别信任和重用。天成年间,他跟随王晏球围攻定州,打败了王都,俘虏了秃诺,都立了大功。平定叛乱后,他被提升为颍州团练使。长兴初年,因为北方边境需要人,他被任命为振武节度使。第二年,因为河西用兵,他又被调到延安镇守。清泰初年,他又被调到潞州当节度使。

晋祖李克用在太原起兵反唐,唐末帝派张敬达去征讨,元行周和符彦卿担任左右排阵使。契丹军队来支援太原,元行周和符彦卿率领骑兵抵抗,结果被契丹打败了,他们和张敬达一起退守晋安寨,好几个月都没等到援军。杨光远想暗算张敬达,元行周知道了,就派人保护他。张敬达为人比较鲁莽,不知道元行周在暗中保护他,还问别人:“元行周老跟着我,这是怎么回事?” 因此,他就不再怀疑元行周了。最后,张敬达还是被杨光远害死了。

晋王入洛阳后,命令高行周回到自己的封地,还给他加了同平章事的官职。后来晋王定都汴梁,任命高行周为西京留守,没过多久,又把都城迁到了邺城。晋王到邺城后,安从进造反了,晋王就派高行周担任襄州行营都部署。第二年秋天,平定了汉南地区。晋少帝继位后,又给高行周加了兼侍中的官职,并调他到睢阳镇守。开运年间初期,高行周跟随晋少帝到澶渊,在黄河边上抵挡敌人。皇帝回京后,高行周接替景延广担任侍卫亲军都指挥使,之后又调任郓州节度使。当时李彦韬担任侍卫都虞候,觉得自己很了不起。高行周虽然掌管着禁军,心里却对这些事情不太在意,每天早朝回来,回到自己家,家里冷冷清清的,朋友来访,也只是喝喝酒而已。不久,他又被调任归德军节度使,李守贞接替他掌管兵权,允许高行周回到自己的封地。

晋军在中渡投降后,少帝命令高行周和符彦卿一起守卫澶州。契丹人攻入汴梁,朝廷召高行周回京,但这时宋州遭到土匪的猛烈攻击,朝廷又派高行周回镇防守。(《宋史·高怀德传》:杜重威投降契丹后,京东各州盗贼四起,高怀德坚守城池,实行坚壁清野的策略,敌人无法入侵;高行周率兵回镇,敌人就撤兵了。)等到契丹主死在栾城,契丹将领萧翰拥立许王李从益负责南朝的军国大事,派人强召高行周,高行周以生病为由推辞了,然后对别人说:“这乱世不好辅佐,何况还是这种儿戏一样的局面呢!”

刘邦当皇帝后,任命行周当了太傅,还兼任中书令,接替李守贞当了天平节度使。后来,杜重威在邺城造反,刘邦就派行周去当招讨使,带兵去平叛。邺城拿下后,行周被任命为邺都留守,官职又升为太尉,还被封为临清王。

到了乾祐年间,行周进京朝见皇帝,官职又升为太师,封号也升为了邺王,再次被任命为天平节度使,后来又改封为齐王。等到太祖皇帝登基后,行周的官职又升为尚书令,食邑也增加到了一万七千户。太祖皇帝因为行周年纪大了,资历又老,所以下诏书的时候都不用他的名字,直接称呼他的王位。

后来,慕容彦超在兖州造反,太祖皇帝亲自带兵去征讨,行周当时就迎接皇帝的车驾,倾尽家产献上礼物,亲自斟酒上菜,还冲在最前面,表现得非常积极。太祖皇帝对他特别器重。广顺二年秋天,行周因为生病,在任上去世了,享年六十八岁。朝廷给他追赠了很多礼品,追封他为尚书令,又追封他为秦王,谥号为武懿王。

他的儿子行怀德,后来当上了皇朝驸马都尉和宋州节度使。

安审琦,字国瑞,祖上是沙陀人。他爷爷山盛,是朔州牢城都校,死后被追赠为太傅。他爸爸金全,当过安北都护、振武军节度使,后来也被追赠为太师,唐书上都记载着呢。

安审琦从小就勇敢,擅长骑马射箭,年轻的时候,就跟着后唐庄宗当义直军使,后来升了本军指挥使。后唐天成年间,唐末帝从潞州出来驻扎在河中,就奏请让安审琦当牙兵都校,没多久,又调他到京城当归化指挥使。后来打蜀国那仗,安审琦当行营马军都指挥使,打胜仗凯旋后,被任命为龙武右厢都校,还兼任富州刺史。清泰年间,他当上了捧圣指挥使,又当了顺化军节度使。那年,他驻守邢州,还兼任北面行营排军阵使,跟着张敬达一起围攻太原。等杨光远带着晋安寨投降后晋高祖后,安审琦也参与其中。

后晋高祖登基后,就给安审琦加官,让他当检校太傅、同平章事,还让他当了天平军节度使兼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没多久,他母亲去世了,他就回家奔丧去了,等丧事办完才又出来当官。天福三年,他又升官了,当了检校太尉,然后又调到晋昌军节度使、京兆尹任上。七年后,又调到河中镇守。晋少帝继位后,安审琦又升为检校太师。

开运年间,北方少数民族入侵,朝廷任命安审琦为北面行营马军左右厢都指挥使,他和其他的将领在洺州集合军队。很快,敌军骑兵大举进攻,当时皇甫遇、慕容彦超也在那里,安审琦就率领部队在安阳河边跟敌人打仗。战斗中,皇甫遇的马被流矢射中,情况危急,其他的将领互相看着,谁也不敢去救。安审琦对主将张从恩说:“皇甫遇他们现在还没到,肯定会被敌军包围,如果不赶紧去救,他们就要被俘虏了!”张从恩说:“敌人太强大了,我们没办法应付,将军您一个人去有什么用呢?”安审琦说:“成败在天,就算战死,我也要和他一起死,要是丢了这两个将领,我还有什么脸面去见皇上!”于是,他率领铁骑渡过北河。

敌人看到尘土飞扬,以为是援军到了,就撤兵了。安审琦成功救了皇甫遇和慕容彦超。晋少帝很高兴,又加封他为侍中,让他去许州任职,没多久,又调他到兖海镇守。

汉朝的时候,他被任命为襄州节度使,还兼任中书令。结果荆州有人造反,偷偷派了几千艘战船去攻打襄州和郢州。他抵挡住了叛军,把他们打跑了。朝廷重重地赏了他,升他为太保,还封他为齐国公。一年多后,他又被升为太傅。国家刚建立的时候,封他为南阳王。显德年间初期,又晋封为陈王。世宗皇帝继位后,又升他为太尉。三年后,他上奏章请求进京朝见,皇帝特别恩准了,还升他为太师,增加食邑到一万五千户,实封增加到两千三百户。

他在襄州和沔州一带镇守了十多年,治理严格但并不残暴,威严但从不滥用权力,所以南方百姓都很感激他。五年后,他被调任平卢军节度使,奉旨前往赴任,顺便到京城朝见皇帝。世宗皇帝把他当作国家的元老重臣,对他非常礼遇,还亲自驾车到他府上接见他,以示隆宠。六年正月初七的晚上,他被自己的部下安友进和安万合杀害了,当时他六十三岁。

事情是这样的,安友进和审琦的爱妾私通已经好几年了。那个爱妾一直担心事情败露被杀,于是就和安友进合谋杀害审琦。安友进一开始很犹豫,爱妾说:“你要是不同意,我就反咬你一口!”安友进没办法,只好答应了。那天晚上,审琦喝醉了酒,睡在帐子里,爱妾就拿了审琦枕边的那把剑给安友进。安友进还是害怕,不敢动手,赶紧叫来了他的同伙安万合,这才把审琦杀了。

之后,他们担心事情败露,又把审琦帐下几个歌妓也杀害了,想灭口。没过几天,安友进他们就被抓住了,审琦的儿子审守忠把他们碎尸万段,报了仇。世宗皇帝听说后非常悲痛,停朝三天,追赠他为尚书令,追封为齐王。

审守忠在朝廷做官,后来做到郡守的职位。

安审晖,字明远,是他弟弟安审琦的哥哥。他最初是长直军使,后来升迁为外衙左厢军使。跟着庄宗打仗,平定了幽州、蓟州,又参加了山东和河南的战役,都立下了功劳。唐同光年间,他被任命为蔚州刺史。天成初年,改任汝州防御副使,后来又担任凤翔、徐州节度副使、河东行军司马。

晋高祖起兵的时候,因为安审晖在霸府担任要职,所以被任命为振武兵马留后,接着又升迁为河阳节度使。没过一个月,他又被调到鄜州任职。这时他父亲去世了,安审晖丁忧回家守孝,服丧期满后又重新上任。五年后,李金全在安州叛乱,朝廷任命马全节为都部署,率兵讨伐,安审晖担任副将。安州平定后,安审晖被调到邓州任职,官位也升为检校太傅。

六年冬天,襄州的安从进叛乱,率领汉南的军队北上攻打南阳。南阳本来就没有城墙,只有守衙的城墙。叛军攻打城墙,安审晖登上城墙,召见叛军首领,晓之以理,劝降他。安从进没能攻下城池,最后退兵了。襄州平定后,安审晖被加封为检校太尉。少帝继位后,他又被加封为检校太师,之后解除了镇守地方的职务,被任命为右羽林统军。一年多后,他又出任上党节度使。正赶上契丹入侵,他又被任命为邢州节度使。没过多久,安审晖眼睛突然患了重病,上奏朝廷请求辞官,回到京城养病,一养就是好几年。

太祖皇帝即位后,召见安审晖到内殿,和他亲切地交谈,询问一些事情,对安审晖非常看重和赞赏。太祖皇帝想给他安排个有俸禄的官职,但是安审晖以年纪大了为由推辞了,说只想在家颐养天年。于是,朝廷授予他太子太师的荣誉称号,让他退休,并封他为鲁国公,食邑五千户,实封四百户。广顺二年春天,安审晖去世,享年六十三岁。朝廷为他停朝两天,追赠他侍中的官职,谥号为“静”。他的儿子安守鏻,在后来的朝代担任赞善大夫。

安审信,字行光,是审琦的堂兄。他父亲叫金祐,祖祖辈辈都是沙陀部的军官,在边塞地区很有名气。安审信从小就练习骑马射箭。他堂兄金全,在唐天成初年当上了振武节度使,安审信被任命为他的部下。后来,他的哥哥安审通当上了沧州节度使,安审信也跟着升迁,做了衙内都虞候,之后又历任同州、陕州、许州三州的马步军都指挥使。

李克用在太原起兵造反的时候,唐昭宗派张敬达带兵去讨伐。安审信却带着自己的部队偷偷跑去了太原投奔李克用。李克用把他当作老朋友,非常高兴。安审信的妻子和两个儿子当时都在京城,都被唐昭宗杀害了,只有他的老母亲被留了下来。契丹投降晋国后,李克用任命安审信为汾州刺史、检校太保,并让他担任马步军副部署。李克用攻入洛阳后,又任命安审信为河中节度使、检校太尉、同平章事。

安审信这个人性格反复无常,而且非常多疑,在蒲州的时候,只要有人来传达命令,随从稍微多一些,他就会暗中准备防备,害怕别人要害他。后来他又先后镇守许州、兖州,到哪儿都以搜刮民财为目的,老百姓苦不堪言。朝廷准备大规模北伐的时候,所有藩镇的藩主都参与了军事行动,安审信被任命为马步军右厢都排阵使,不久又改任华州节度使。后唐建立初期,他被调到同州任职,后来又入朝担任左卫上将军。国初,升任右金吾上将军。

三年夏四月,太祖李存勖在乾元殿上朝,安审信迟到了,没有按时到班,被御史弹劾。皇帝下诏赦免了他。当时安审信已经久病缠身,精神恍惚,听到台司的弹劾,就大声说:“上朝稍微晚了点,不算什么大罪过,干嘛要弹劾我!我总共进献了两万缗钱,都让这些贪婪的家伙给骗走了!”没过多久,他就以生病为由请求退休,被授予太子太师的职位,告老还乡。同年秋天去世,享年六十岁。死后被追赠为侍中,谥号成穆。

李从敏,字叔达,是唐明宗的义子。他为人沉稳少言,擅长骑射,而且很会算计。一开始,庄宗召见了他,考了他的骑射技能,就让他当了衙内马军指挥使,跟着平定了汴州和洛阳,后来升任帐前都指挥使,再升任捧圣都将。明宗调往真定镇守时,把他提拔为成德军马步军都指挥使。后来明宗入主洛阳,李从敏被任命为皇城使,之后又外放担任陕府节度使。

王都这个人占据定州叛乱,朝廷任命王晏球为招讨使,率军讨伐,李从敏担任副将,同时兼任沧州节度使。王都叛乱平定后,李从敏被调任定州节度使。没多久,他又接替范延光担任成德军节度使,被加封为检校太尉,封泾王。

镇州有个叫刘方遇的富商,家财万贯。刘方遇去世后没有儿子,他的妻弟田令遵从小就帮他管理家产,很会经商理财,所以刘方遇的族人们都推举田令遵作为刘方遇的继承人,还立下契约作为凭证。过了几年,刘方遇的两个女儿向田令遵要钱,却总是不满意,于是她们就告发田令遵冒充刘姓,霸占了她们父亲的家产。李从敏让判官陆浣审理此案,结果田令遵被处死了。 《北梦琐言》里记载:镇州人刘方遇,家产有几十万贯。刘方遇的妻子田氏早亡,田氏的妹妹出家当了尼姑,经常出入刘方遇家,刘方遇就让她剃掉头发做了继室。田令遵是刘方遇的妻弟,擅长经商,刘方遇把积攒的钱财都交给田令遵去经营。刘方遇有个年幼的儿子,两个女儿都嫁出去了。刘方遇病死后,儿子太小,管不了家业,刘方遇的妻子和两个女儿因为家产一向是田令遵在经营,于是合家商量,请求让田令遵改姓刘,作为刘方遇的继承人,还找了卖契约的人安美作证。契约立好后,就让田令遵穿孝服守丧。但是,刘方遇的两个女儿当初和田令遵约定每月给他两万钱,后来却没完没了地索要。后来,两个女儿的丈夫,石某和李某,带着她们到州府告状,说田令遵冒充刘姓,霸占了她们父亲的家产,田令遵因此被关进了监狱。石某和李某的家族和州府的一些官员有关系,从州府长官到判官、行军司马、随使都押衙,都收受了刘方遇两个女儿的贿赂,数额都在几千钱以上,他们就说田令遵和他的姐姐以及写契约的安美合谋盗窃,把他们都处死了,大家都知道这是冤案。

田令遵的父亲到朝廷告状,朝廷下令让节度副使符蒙和掌书记徐台符重新审理此案,查明了其中的奸情。审问两个女儿后,她们承认贿赂了节度使赵环、代理知府高知柔、观察判官陆浣,这三个人都被抓捕下狱,并承认了受贿的事实。这件事牵连到了李从敏,他非常害怕,就让妻子去洛阳,进宫向王淑妃求情。明宗知道后,非常生气,说:“我用李从敏当节度使,他却枉法杀人,我都没脸见百官了,他还让媳妇跑来求情,不用见我了!” 当时王淑妃比较庇护李从敏,赵环等人被处死,而李从敏只被罚了一年的俸禄。《北梦琐言》里记载:李从敏最初想要被免官,皇后苦苦哀求,最后只罚了他一年的俸禄。

请提供需要翻译的内容。我没有看到任何需要翻译的内容。请您提供文本,我会尽力将其逐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口语,并按照您的要求分段。

一开始,他被调到宋州任职。后来,唐朝末代皇帝在凤翔起兵,他的儿子重吉担任亳州防御使,而他奉朝廷之命杀害了重吉。

到了清泰年间,他和洋王从璋都被罢官回家了,朝廷对他俩的态度很差。有一次,他们在宫里一起喝酒,喝醉了以后,末代皇帝指着他们俩说:“你们算什么东西,竟然占据着重要的军事要地!”从敏和从璋吓得不轻,多亏曹太后看到了,她大声呵斥道:“皇上喝醉了,你们赶紧出去!”他们这才得以脱身。

等到晋朝建立后,他的爵位被降为莒国公,后来又担任陕州的官员,没多久又被调到上党,之后又回到朝廷担任右龙武统军,然后又外放担任河阳节度使。等到汉朝的皇帝进入汴州后,他又被调任西京留守,官职一路升迁,最终做到检校太师、同平章事。隐帝即位后,又加封他为侍中,并改封为秦国公。一年多后,他被王守恩取代,离开了官场。广顺元年春天,他因病去世,享年五十四岁。朝廷下诏追赠他为中书令,谥号恭惠。

郑仁诲,字日新,是山西太原人。他爸爸郑霸,后来被追赠太子太师的高官厚禄。郑仁诲小时候跟着唐朝的猛将陈绍光混,陈绍光这个人很勇猛,又爱喝酒。有一次喝醉了,拔出佩剑就要砍郑仁诲,周围的人都吓得跑光了,只有郑仁诲纹丝不动地站在那儿,一点都不害怕。陈绍光一看这架势,把剑扔在地上说:“你小子这气度,将来肯定能享尽荣华富贵!”后来陈绍光当了地方长官,郑仁诲也跟着他做了不少官。后来陈绍光退休回老家了,郑仁诲也辞官回家,过着悠闲自在的生活,以养生为乐。

话说,汉高祖刘邦当年驻扎在河东的时候,经常去郑仁诲家做客,和他促膝长谈。每次问他问题,郑仁诲都能用正理来回答,刘邦对他非常欣赏。汉朝建立后,刘邦刚开始掌管朝政,就召郑仁诲来当官。后来刘邦西征的时候,郑仁诲在背后默默地出谋划策,立下了不少功劳。西征胜利后,郑仁诲一路升迁,最后当上了检校吏部尚书。刘邦称帝后,为了表彰郑仁诲的功劳,授予他检校司空、客省使兼大内都点检、恩州团练使等职务,没多久又升任枢密副使。

一年多后,他又升任宣徽北院使、右卫大将军,被派去澶渊镇守。后来又升任检校太保,回朝后担任枢密使,加封同平章事。后来,世宗皇帝北征的时候,任命郑仁诲为东京留守,负责调拨军队所需物资,后勤保障工作做得非常出色,一点都没耽误。皇帝凯旋回朝后,又加封郑仁诲为侍中。没过多久,郑仁诲的母亲去世了,他回家守孝。守孝期满后,他又重新被启用。

显德二年冬天,郑仁诲病危,世宗皇帝亲自去他家探望,握着他的手,安慰了他很久,还忍不住哭了。郑仁诲去世后,世宗皇帝亲自去参加他的葬礼,哭了好几次。当时世宗皇帝正要出征,大臣们劝说:“现在路况不好,不宜去参加葬礼。”但是世宗皇帝不听,坚持要亲自去,还说要以郑仁诲的丧事为先。当时的人都认为世宗皇帝做得非常合乎礼仪。郑仁诲为人正直厚道,谦虚谨慎,无论做什么事都非常讲究礼仪。即使位高权重,也总是勤勤恳恳地待人接物,从不骄傲自满,所以大家都非常惋惜他的去世。朝廷下诏赠予他中书令的官职,追封韩国公,谥号忠正。郑仁诲死后,皇帝还命令翰林学士陶谷撰写了他的神道碑文,并下令修建碑刻,以表达对他的特殊恩典。

子勋啊,在朝廷里干了好几份内职,结果早早死了,也没留下后代。话说,广顺年间快结束的时候,王殷奉命进京,咱们太祖皇帝派仁诲去邺都巡查。后来王殷犯了事儿,仁诲根本不听朝廷的命令,直接把王殷的儿子给杀了,因为他看上了王家那些钱财和美女。等仁诲自己死了也没留下孩子,大家就觉得这是报应。

张彦成,是潞州潞城人。他曾祖是汾州刺史,祖父是泽州刺史,他爹是昭义军司马。张彦成一开始只是个小小的并门牙将。天成年间,他从秦州盐铁务官升迁到郓州都押牙。汉祖镇守北门的时候,把他推荐为行军司马,因为隐帝娶了他的女儿,所以皇上对他特别亲近。他跟着平定了汴州和洛阳,官职一路升迁,最后当上了特进、检校太尉、同州节度使。隐帝登基后,又给他加了同平章事。太祖攻打河中时,张彦成出了不少力,河中平定后,他又被加封为检校太师。乾祐三年冬天,他调任相州节度使。广顺初年,又加兼侍中,不久又调任南阳节度使。三年秋天,他告老还乡,被授予右金吾卫上将军。同一年秋天,他因病去世,享年六十岁。死后被追赠为侍中。 这段记载里还提到了杨克让,乾祐年间,同州节度使张彦成推荐杨克让当掌书记。周朝广顺初年,张彦成调任安阳和穰下,杨克让跟着他一起去了。后来张彦成回朝当了执金吾,病重的时候,还上奏说杨克让很有才能。杨克让因为张彦成死了还没下葬,觉得不好意思接受官职,就退居乡下,等着张彦成的儿子外放之后才出来做官,当时的人都称赞他。

安叔千,是沙陀族三个部落的后代。他爹叫怀盛,在唐武宗手下当差,因为骁勇善战而出名。安叔千从小就练就了一身骑射的好本事,跟着后唐庄宗平定了河南,当了个奉安部的将领。后唐天成年间,朝廷大军攻打定州,他被任命为先锋都指挥使。定州攻下来后,他被封为秦州刺史,还兼管涿州和易州。

清泰年间,契丹人入侵雁门关,安叔千跟着后晋高祖出战,打败了契丹人,升官为检校太保、振武节度使。后晋高祖当皇帝后,又给他加官,让他当同平章事。天福年间,他又先后担任了邠州、沧州、邢州、晋州四个地方的节度使。安叔千这个人,比较粗鲁,没啥文化,当时大家都叫他“安没字”,意思是说他就像刻着字的碑石一样,只有外表,没有内涵。

开运年间,朝廷准备大规模北伐,任命他为行营都排阵使,没多久又改任左金吾卫上将军。后来契丹人攻入汴京,朝中官员都在赤岗迎接他们。契丹皇帝骑马登上高岗,安抚汉族官员。安叔千站出来用契丹话跟契丹皇帝说话,契丹皇帝问他:“你就是安没字吧?你以前在邢州的时候,就对我表示过友好,现在我打到这儿了,你负责给我找个吃饭的地方吧。”安叔千连忙谢恩退下,不久后被任命为镇国军节度使。

后汉建国初期,安叔千回到京城,因为他以前曾经依附过契丹,心里一直很不安,很愧疚。过了一段时间,他被授予太子太师的职位,然后告老还乡,回洛阳去了。广顺二年冬天,他去世了,享年七十二岁。朝廷追赠他为侍中。

宋彦筠,是雍丘人。一开始在滑州当兵,后来梁王和庄宗在夹河打仗,宋彦筠当时是战棹都指挥使,因为立功升迁到开封府当牙校。庄宗当了皇帝后,提拔他掌管禁军。打蜀国的仗时,他率领部队跟着康延孝做先锋,蜀国平定后,先后担任了维州和渝州刺史。明宗当皇帝的时候,宋彦筠连续担任好几个郡的太守。后晋建立初期,他从汝州防御使的位置出发,去襄阳讨伐安从进,因为战功被封为邓州节度使,官职一路升到检校太尉。没过多久,他又先后担任了晋州和陕州的节度使。晋少帝继位后,他又一次担任邓州节度使,后来调任河中节度使。汉朝初年,他被授予太子太师的官职,然后退休了。国朝建立后,他被任命为左卫上将军。世宗继位后,他又一次被任命为太子太师,然后退休。显德四年冬天,宋彦筠在西京的私宅去世。朝廷停朝一天,并追赠他侍中的官职。

宋彦筠刚到成都的时候,霸占了一座豪宅,宅子里金银财宝堆积如山,还有几十个歌妓,都是他的。有一天,他和他的正妻因为一点小事吵了起来,竟然把妻子打死了!之后,他经常看到妻子的鬼魂,心里很不踏实,于是就信奉佛教来超度亡妻,从此沉迷于佛教。此后,每年到金仙入涅槃的日子,他都穿着丧服,在佛像前哭号哀悼,可见他信佛有多虔诚。他家里有几十个侍女,都让他剃度为尼,侍候在他身边,当时很多人都在议论他。他还特别喜欢经商,能从中赚取十分之一的利润,良田豪宅遍布各地。临死前,他把伊洛地区十几个庄园献给了朝廷。

史学家评论说:近代那些统领军队、拥有王爵的人,俸禄丰厚,君子们也不说什么,地位显赫,皇帝也不怀疑,能够在饮酒作乐中保持低调,在功成名就后依然能保全名声,像周公那样的人,又有几个呢!世代为藩镇,本来也是应该的。宋彦筠虽然有守卫边疆的功劳,却缺乏治理家事的才能,英年早逝,真是不幸啊!其余那些虽然也统领军队,但没听说过他们有什么治理地方的政绩,当然不能和文、召、龚、黄这些人相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