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晖,字重光,是澶州人。年轻的时候,因为骁勇善战而应募从军,一开始就在庄宗的帐前效力。他和大梁的军队打了上百仗,凭借战功升迁为马直军使。同光年间,跟随魏王攻破蜀地,赵晖被任命统领部队,在南方戍守蛮族地区。明宗即位后,赵晖被召回朝廷,授予禁军指挥使的职位。后晋建立天下后,赵晖参与掌管卫兵,跟随马全节围攻安陆,又协助杜重威在宗城作战,都立下了功劳,被改任为奉国指挥使。

开运年间快要结束的时候,赵晖率领部队驻扎在陕州。这时契丹入侵汴京,赵晖心里非常愤慨。听说后汉高祖在并州起兵,赵晖就和部将王晏、侯章一起全力支持后汉,赶走了契丹任命的官员,占据了陕州,并立即派人向后汉高祖报捷。(《资治通鉴》记载:契丹皇帝下诏任命赵晖为保义留后。赵晖斩杀了契丹使者,烧掉了诏书,派使者赵矩到晋阳向后汉高祖上表。)后汉高祖任命赵晖为保义军节度使、陕州、虢州等地的观察处置使。

后汉高祖去东京的时候路过陕州,赵晖穿着戎服在路左边迎接,骑着快马到达行宫,君臣之间的关系如同从前一样亲密。不久后,赵晖被加封为检校太尉。乾祐初年,赵晖调任凤翔节度使,加封同平章事。这时王景崇叛乱占据岐山,到了约定时间他不肯交出兵权,朝廷就任命赵晖为西南面行营都部署,统兵讨伐他。当时李守贞在蒲州叛乱,赵思绾占据雍州,他们都和王景崇互相支援,还引来了蜀军从大散关出兵,形势危急。赵晖率领几千兵马,打了几个胜仗,然后筑起防御工事包围了王景崇。

赵晖多次派人挑战,王景崇始终不出战,于是赵晖暗中派了一千多人,在城南一里地外,穿着盔甲拿着武器,伪装成蜀军的旗帜,沿着南山下来,并让各路军队声称蜀军到了。一会儿工夫,西南方向尘土飞扬,城里的人信以为真,就派了几千人冲出包围圈去支援,赵晖早已设下埋伏,一举歼灭了他们。从此以后,王景崇胆怯了,再也不敢出战。第二年春天,赵晖攻克了岐山,被加封为检校太保、兼侍中。后汉建国初期,赵晖又加封兼中书令。三年春天,赵晖上表请求朝见,朝廷批准了他的请求,他入朝后被任命为归德军节度使。

显德元年,赵晖被调回朝廷,因病请求退休,被授予太子太师的职位,并被封为秦国公。不久后,赵晖在家中去世,享年六十七岁。朝廷追赠他为尚书令。

王守恩,字保信,是太原人。他老爸王建立,当过潞州节度使,还被封为韩王,这事儿《晋书》里都写着呢。王守恩呢,靠着老爸的关系,一开始在朝廷里当个小官,后来升迁到怀州刺史、卫州刺史,之后又当过好几个卫将军。

开运年间快结束的时候,契丹人打进中原了,王守恩正好请假回家乡潞州。当时潞州节度使张从恩,特别害怕契丹,打算投降契丹的皇帝——戎王。因为王守恩和张从恩是亲家,张从恩很信任他,就给他写了封信,让他暂时当巡检使。张从恩一走,王守恩就把潞州城献给了后周太祖郭威,顺手还把张从恩的家产都收了。 《资治通鉴》上是这么说的:张从恩临走前,让副使赵行迁负责留守,并让王守恩暂时当巡检使,还让高防协助他。高防和王守恩合计了一下,让指挥使李万超带兵在白天闹事,杀了赵行迁,然后拥立王守恩当昭义军留后。王守恩还杀了契丹的使者,然后带着全城投降了后周。 《宋史·李万超传》里也记载了这事儿,说张从恩打算弃城投降契丹,结果王守恩正好在家守孝。张从恩就趁机溜了,把烂摊子留给了王守恩。契丹使者到了之后,直接开始管辖州里的事情,王守恩啥也管不了。这时李万超挺身而出,跟手下说:“咱们现在就像鱼饵一样,随时可能被契丹人吞掉,现在要杀掉契丹使者保住城池,这不仅能保住性命,还能立大功,你们敢不敢?” 大家一听,都高兴地表示愿意听他的。于是李万超带兵冲进府衙,杀了契丹使者,拥立王守恩当了主帅,然后上奏朝廷。

后周太祖郭威同意了他们的请求,派史宏肇带兵先渡过黄河到潞州,见了李万超,问他:“收复这个州,都是你的功劳,我想杀了王守恩,让你当主帅,你看怎么样?”李万超回答说:“杀契丹使者拥立王守恩,是为了国家社稷,现在如果为了自己的利益杀了他,那就是忘恩负义了。” 史宏肇听了,非常惊讶。

后周太祖就让王守恩当了昭义军节度使。后周统一全国后,王守恩被调到邠宁镇守,还被加封为同平章事。乾祐年间初期,他又升迁为永兴军节度使。当时赵思绾已经占领了长安,所以王守恩改任西京留守。

王守恩这个人,贪婪又吝啬,提拔的都是些小人和奸佞,一心只想搜刮民脂民膏。就算那些又病又残的人,他也照样收税,老百姓苦不堪言。洛阳城里曾经有个有钱有势的豪客,办了个两姓联姻的宴会,王守恩竟然带着一群戏子半夜跑去凑热闹,自封为宾客,结果席间捞了一大笔白银才走。后来,太祖皇帝从河中回来,军队驻扎在洛阳,就下令让白文珂取代王守恩担任留守。王守恩吓得不轻,那些曾经被他无理盘剥的洛阳百姓,纷纷跑到他府上讨要被抢走的财物,王守恩只好一样一样地赔给他们。等到他去朝廷赴任的时候,官职只做到朝请郎而已。

乾祐年间快结束的时候,朝廷杀了史宏肇等人,汉少帝召集大臣上殿宣布此事。王守恩竟然越过众人,大声嚷嚷道:“陛下您今天才算是睡醒了!” 他说话真是粗俗不堪。国初的时候,他被授予左卫上将军的职位;显德初年,又改任右金吾卫上将军,被封为许国公。显德二年冬天,他病重被抬回洛阳,不久就死了。

话说当初,周太祖当枢密使的时候,凤翔、永兴、河中三镇叛乱,太祖亲自带兵去讨伐。回军经过洛阳,当时王守恩是洛阳留守,他自以为是,权力很大,竟然乘坐装饰华丽的檐车去郊外迎接太祖。太祖远远看见就大怒,直接快马加鞭进了公馆。过了一会儿才让人传旨,说自己正在洗澡,王守恩根本不知道太祖生气了,还安安稳稳地坐着等候。当时白文珂在太祖手下做事,太祖把他叫来,说:“王守恩竟然乘坐檐车来迎接我,真是太没礼貌了!怎么能让他继续当留守呢?你赶紧去代替他!” 白文珂不敢违抗命令,立刻就去上任了。

没过多久,就有人飞马向王守恩报告:“白侍中奉枢密使之命,已经接替你当留守了!” 王守恩大吃一惊,骑马飞奔回家,结果发现家里几百口人全都被赶到街上去了,百姓们都围观着看热闹。甚至还有人趁机起哄,向王守恩索要欠款和财物。太祖派人登记了这些人的数目,立刻下令王守恩赔偿,结果王守恩的家产一下子就赔光了。朝廷对此事也感到震惊,但也没怎么追究。

孔知濬,字秀川,是徐州滕县人。他是太子太师孔勍的儿子。他父亲孔延缄,曾任左武卫大将军,退休后活到九十多岁才去世。

孔知濬在梁朝当官,做到天兴军使。唐朝末年,也就是同光年间,孔勍镇守昭义军。当时庄宗沿用唐朝的旧例,派黄门侍郎担任监军,这些监军都仗着皇帝的恩宠,飞扬跋扈,各地的将领都管不住他们。后来明宗在邺城发生政变,很多镇守一方的将领都杀了监军。当时潞州的监军害怕被杀,想诱骗镇守潞州的军队造反。孔知濬早就在屋里埋伏好了兵士,等到天亮监军来拜访的时候,就把监军抓起来杀了,潞州军城这才安定下来。明宗很赏识他。等到孔勍卸任后,明宗就让孔知濬当了泽州刺史,后来又让他回朝任左骁卫大将军。

长兴、清泰年间,孔知濬先后担任了唐州、复州、成州三个郡的刺史。晋高祖即位后,任命他为奉国右厢都指挥使,兼任舒州刺史,还跟着他去邺城征讨范延光,之后又升迁为宿州团练使,不久又改任陇州防御使。开运年间,他又调任凤州刺史,官职一路升迁,最后做到检校太傅。凤州地处河池,位置重要,靠近邛州和蜀州,兵力少,形势孤立,但孔知濬善于安抚士兵,大家都尽心尽力,所以西边边境没有出现什么问题。

契丹皇帝称帝后,任命孔知濬为滑州节度使。汉高祖受命后,孔知濬从镇守的地方回朝。隐帝继位后,任命他为密州防御使,一年多后,因为生病请求退休,回到京城。广顺三年冬天,孔知濬在京城去世。

王继宏,是河北南宫人。年轻的时候,曾经做过贼,在乡里抢劫,被官府抓了起来,关在镇州的监狱里。后来赶上大赦,免了死罪,被分配到本地的军队服役。当时明宗在那里镇守,就把王继宏带到了自己身边。后来晋高祖当了明宗的将领,又把王继宏安排到自己帐下当一个小兵。天福年间,王继宏当上了六宅副使。他这个人脾气暴躁,不懂得尊重别人,在宫里和同事经常吵架,结果被发配到义州军队。

一年后,他又被任命为奉国指挥使。后来跟着契丹主到了相州,契丹主就让他用自己的军队驻守在那里。契丹主还留下了高唐英担任相州节度使。高唐英对王继宏很好,每次去王继宏家,都要上堂拜见王继宏的母亲,送的礼物也很多,把他当成亲戚一样看待,还给他提供武器装备,一点也不猜忌他。后来契丹主死了,后唐庄宗攻打洛阳,高唐英派使者去投降,庄宗非常高兴,打算好好对待他。使者还没回来,王继宏就和指挥使樊晖等人一起杀了高唐英,自己当上了留后,派判官张易向庄宗上表。有人指责他忘恩负义,王继宏说:“我们这些小人物,如果不抓住机会,寻求富贵,一辈子也别想出人头地。”

等到庄宗征讨杜重威到德清军的时候,王继宏就进京朝见,被正式授予节度使的官职。那一年,他又被加封为检校太傅。节度判官张易,每次看到王继宏做坏事,都会直言劝谏,王继宏觉得张易看不起自己。乾祐年间,王继宏因为一些事情诬告张易,把他杀害了,后来又害死了观察推官张制。汉末的时候,王继宏被调到贝州任职,又被加封为检校太尉。广顺初年,又加封为同平章事。三年六月,他又被调到河阳任职。后来他进京朝见皇帝,在京城染病去世,朝廷追赠他为侍中。

他的儿子王永昌,在后周朝做官,官至内诸司使。

冯晖是魏州人。一开始当个效节军士,练就了一身好武艺,骑马射箭样样精通,军队里的人都怕他。他最初跟着杨师厚当队长。唐庄宗攻打魏州的时候,冯晖凭借着高超的骑射技术被选入亲军,在黄河边上跟梁军对峙。因为觉得朝廷给的犒赏太少了,他就偷偷跑到南边的梁军去了,梁将王彦章把他收编到自己麾下。后来唐庄宗平定河南,冯晖因为之前的叛逃行为被判了罪,不过后来被赦免了。

之后他跟着唐明宗去征讨潞州,在消灭杨立的战役中立了功。他还跟着魏王李继岌去讨伐蜀国,蜀国平定后,他被任命为夔州刺史。当时荆州节度使高季兴叛乱,带兵攻打夔州城,冯晖坚决抵抗,多次打败了荆军。长兴年间,他被任命为兴州刺史,把治所迁到了乾渠。碰巧两川地区又叛乱了,蜀军来入侵,冯晖因为兵力悬殊,寡不敌众,就逃回了凤翔。朝廷很生气他丢了兴州,下令把他安置在同州做个闲职。没过多久,他又跟着晋高祖去讨伐蜀国。蜀军坚守剑门关,冯晖带领部队翻山越岭,从剑门关左侧绕过去偷袭,几乎全歼了守军。等晋高祖班师回朝后,朝廷任命冯晖为澶州刺史。

晋天福初年,范延光在邺城叛乱,朝廷任命冯晖为马步都将,孙锐为监军,从六明镇渡过黄河,准备偷袭滑台,结果被官军打败了。冯晖退回邺城,为范延光守城。第二年秋天,冯晖在一次出战中投降了,被任命为滑州节度使,检校太傅。邺城平定后,他又被调到灵武镇守。当初张希崇镇守灵州,因为他长期在边疆,对边境事务很了解,几年时间里,边境侵扰都平息了。张希崇死后,灵州没有主帅,各部落又开始骚扰,一点也不害怕了。朝廷听说冯晖很强悍,名声传到了边疆,所以才派他去。

冯晖到了灵州后,大摆宴席,酒菜丰盛,招待各部落首领,他们都喝醉了,纷纷进献礼物,冯晖都用锦缎回赠,各部落都很高兴。党项首领拓拔彦昭是灵州附近最大的部落首领,冯晖热情招待他,还为他修建府邸,送给他很多珍贵的衣服和饰品,把他留下来不让他回部落。河西的羊马,因此可以顺利交易了。冯晖一年之内就弄到了五千匹战马,各部落都归心了,朝中大臣都开始担心他了。(《隆平集·药元福传》:西戎三族攻打灵州,朝廷命令药元福协助朔方节度使冯晖讨伐。朔方离威州七百里,土地干旱缺水,被称为“旱海”。粮食运到后,冯晖的粮食吃完了,第二天早晨走了四十里,却发现几万敌骑堵住了要道。冯晖很害怕,派人送礼求和,虽然对方答应了,但到中午还没动静。冯晖问:“怎么办?”药元福说:“他们是想困死我们,你看他们的阵势,敌人虽然多,但主要依托西山布阵,精兵都在那里,我们应该派精锐部队先攻打西山,他们可能会有点害怕,到时候我们举起黄旗作为信号。”冯晖采纳了他的计策,结果大获全胜,斩杀了大量敌人。

请提供需要翻译的内容。我没有看到任何需要翻译的内容。请您提供文本,我将按照您的要求逐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口语,并按照每200-300字分段。

话说晋朝开运年间刚开始的时候,桑维翰当政,想要搞个大动作,好好收拾北方那些不安分的家伙。于是他点将,选了十五个藩镇节度使,准备大干一场。 结果,咱们的主角李晖没被选中,这让他有点郁闷。于是他赶紧写信给皇帝,表示自己还没老,还能继续为国家效力,顺便吐槽自己为啥没被选上。

皇帝回信说:“可不是朕忘了你啊!朔方那地方可是战略要地,那些少数民族部落一直虎视眈眈,盯着边境呢!除了你李晖这样威名赫赫的大将,谁能镇得住他们?朕正想把你调到内地去,但你的接班人也要找个厉害角色才行啊!”李晖收到圣旨,高兴坏了!他又赶紧上书,请求调到邠州去。皇帝立马就同意了,还给了他节度使的兵权。结果还没等他到邠州,就被调到陕州去了。李晖到陕州后,又献上了一千匹战马和五百头骆驼,算是表示一下自己的忠心。在陕州没待多久,他又被任命为侍卫步军都指挥使,还兼管河阳地区。同时,皇帝还任命王令温为灵武节度使。

李晖这下子掌握了禁军,还兼管着附近的几个重要城镇,成了朝廷重点看管的对象,心里有点后悔当初离开灵武了。后来冯玉、李彦韬掌权,李晖很会来事,巴结他们,没过多久,他又被重新任命为朔方节度使,还被加封为检校太师。 这就像汉高祖刘邦打天下成功后,加封功臣一样,李晖也加封为同平章事。 隐帝继位后,又加封他为兼侍中。 国家初建时,他又被封为中书令,最后还被封为陈留王。 广顺三年夏天,李晖病逝,享年六十岁,死后追封为卫王。

他的儿子李继业,原本在朔方做衙内都虞候。李晖去世后,三军将士都请求让李继业接管军府事务,于是李继业被授予检校太保的称号,担任朔方兵马留后。到了后周乾德年间,李继业也被调到了内地,现在担任同州节度使。

高允权是延州人,他爷爷高怀迁原本是延州的牙将。高怀迁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叫万兴,小儿子叫万金,父子俩在梁唐时期都做过延州节度使,最后万金死在了任上。高允权就是万金的儿子。虽然出身将门,但他对军事并不擅长,一开始当了个义川县的主簿,后来又做了肤施县令,卸任后就回延州老家养老了。

晋朝开运年间快结束的时候,周密被任命为延州的节度使。延州当时有东西两个城,中间隔着条深深的沟壑。契丹人攻破汴京后,有一天延州的士兵哗变,攻击周密,周密死守东城。那些造反的士兵没个领头的,也没人敢当领头,有人说:“找高家西城那个郎君高允权来当领导吧!” 天还没亮,高允权还在睡觉呢,造反的军队就闯进他家,请他当留后(相当于代理节度使),于是高允权就驻守西城,和周密僵持了好几天。

河东派来了供奉官陈光穗来安抚河西,高允权就派使者李彬带着奏章去太原求援。周密一看情况不妙,干脆放弃东城跑了。后汉高祖派人来提升高允权的官职,让他做检校太傅,还给了他兵权。后汉高祖攻下汴京后,高允权多次进贡表示忠心。隐帝继位后,又提升高允权为检校太尉、同平章事,官位越来越高了。

可是,高允权和夏州的李彝兴关系不好。那一年李守贞在河中叛乱,高允权暗中勾结李彝兴想让他来帮忙。朝廷出兵讨伐夏州,军队逼近延州,高允权上书朝廷说明情况,李彝兴也赶紧自辩。朝廷最后下诏书让他们俩和解。

太子太师刘景岩退休回延州老家养老,他是高允权妻子的爷爷。刘景岩年轻时曾在高家当过牙校,也曾经做过延州节度使,深受百姓爱戴。 刘景岩觉得高允权是他的晚辈女婿,看不起他。高允权一直忌惮刘景岩的势力,那年冬天,他竟然把刘景岩全家都杀光了,还霸占了刘家大量的财产。 这事儿传出去后,说是高允权要谋反,朝廷一时也搞不清楚怎么回事。

后来关西的叛乱平定了,朝廷大赦天下,又提升高允权为检校太师。

朱温当上皇帝后,还兼任了侍中这个官职。广顺三年春天,他去世了。他儿子朱友绍隐瞒了他爹的死讯很久,自己偷偷掌控了军队和政事,想继承皇位。 当时有个观察判官叫李彬,觉得这事儿不行,应该听从朝廷的旨意。朱友绍和那些坏家伙们,都讨厌李彬跟他唱反调,于是就把李彬给杀了。然后他们还编造谎话上奏朝廷说:“李彬勾结内外,图谋杀害都指挥使和行军副使,自己占据城池,已经被我们诛杀了,他的老婆孩子和所有亲戚,我们也正在追捕中。”

朱温(太祖)听到这个消息后,下令释放李彬的家人,并且把他们都送到汝州去安置。后来朝廷派六宅使张仁谦去巡查,朱友绍这才把朱温的死讯报告给朝廷。朝廷为此停朝两天。

阮从远,字可久,因为避汉高祖刘邦的名字,所以改名叫阮从远。他老家在云中郡(今山西大同)。他父亲阮嗣伦曾担任麟州刺史,死后追赠太子太师。阮从远为人温和厚道,年轻时就以孝顺闻名。唐庄宗时期,河朔地区(今河北、山西、内蒙古部分地区)的代北各部经常骚扰边境,朝廷就起用阮从远担任河东牙将,领府州副使。唐同光年间,他被任命为府州刺史。唐长兴年间,他入朝,唐明宗考虑到他熟悉边境事务,就加授他检校工部尚书的官职,又让他回到府州担任刺史。

后唐高祖李存勖起兵,契丹给了他很大的帮助,所以李存勖用云中、河西之地酬谢契丹。因此,阮从远管辖的地区就包括了郡的北部。后来,契丹想把河西地区的人全部迁到辽东,老百姓人心惶惶,阮从远就采取措施,坚决拒绝了契丹的要求。后唐少帝继位后,与契丹断绝了友好关系,于是派使者拿着诏书命令阮从远出兵。第二年春天,阮从远率领军队深入边境,接连攻克了十多个敌寨。

开运年间,他被加授检校太保,升任本州团练使。同年,他还兼任朔州刺史、安北都护、振武军节度使、契丹西南面行营马步都虞候等职务。后汉高祖刘知远在晋阳称帝,率兵南下,阮从远率领军队归顺了他。之后,府州被升格为永安军,振武军的胜州以及沿黄河的五个镇也被划归永安军管辖。阮从远被授予光禄大夫、检校太尉、永安军节度使、府州、胜州等州观察处置等使的职务,并且被赐予功臣称号。乾祐元年,他又被加授特进、检校太师。

第二年春天,阮从远带着全家进京朝见,朝廷任命他的儿子阮德扆为府州团练使,并且授予阮从远武胜节度使的职位。后周太祖郭威即位后,加封阮从远同平章事,不久后调任他到滑州,又改任陕州。后周世宗柴荣即位后,又加授阮从远兼侍中。由于年老,阮从远上书请求退休,朝廷批准了他的请求。显德二年冬天,他前往京城,在路过西京(今洛阳)时,因病去世,享年六十四岁。朝廷追赠他中书令的官职。

王饶,字受益,是庆州华池人。他爹王柔,因为王饶发达了,后来被追封为太尉。王饶为人沉稳果敢,很有本事,一开始就跟着晋高祖混。天福年间刚开始的时候,他被任命为控鹤军使,然后慢慢升迁到奉国军校,最后升到检校尚书左仆射这么高的职位。天福六年,他跟着杜重威去平定常山,因为立了功,被加封为检校司空,还升任本军都校,兼任郓州刺史。那时候安从进在襄阳造反,晋高祖派高行周带兵去讨伐,王饶被任命为行营步军都指挥使,反贼平定后,他被授予深州刺史的职位。一年多后,他又回到朝廷,担任奉国都校,被加封为检校司徒,兼任钦州刺史。没过多久,他又改任本军右厢都指挥使,兼任阆州团练使。

晋朝灭亡后,契丹占据了中原地区,汉高祖在晋阳起兵,很快收复了大部分失地,只有常山郡还在契丹手里。当时王饶就在常山郡,他和李筠、白再荣等人暗中策划,一起把契丹人赶了出去。汉高祖很高兴,任命他为鄜州观察留后,加封光禄大夫,赐爵开国侯,后来又调他去镇国军当节度使,还加封检校太傅。汉朝建立初期,他又被加封为同平章事,还被封为“推诚奉义翊戴功臣”。显德年间刚开始的时候,因为郊祀大典结束,他又被加封为检校太尉,调任贝州节度使。世宗皇帝继位后,他又被加封为兼侍中,改任彰德军节度使。当了一年的节度使后,他被调回朝廷,担任奉朝请。显德四年冬天,王饶因为生病,在东京的私宅去世,享年五十九岁,死后被追封为巢国公。

王饶为人宽厚,长相端庄,到哪个地方当官,老百姓都觉得他好。他接待下属的时候,总是态度温和,语气平和,让人如沐春风,所以士大夫们都很喜欢他。

孙方谏,是河北清苑县人。他本名叫方简,后来因为名字犯了皇帝的忌讳,广顺年间改了名字。定州西北二百里有个狼山,山上有座堡垒,边境百姓都依靠它躲避敌人的抢掠。堡垒里还建了个佛寺,有个尼姑,姓孙,法号深意,主持寺庙事务,她用佛教的教义聚集信徒,还说自己死后尸体不会腐烂,让信徒们用衣襟瞻仰她,把她当活菩萨一样供奉。孙方谏是她的族人,继承了她的事业,带领信徒们吃素,大家推举他当了堡垒的首领。

晋朝开运年间,定州的节度使推荐孙方谏担任边界游奕使,负责边境防务。他很怕节度使抓他,就上表请求朝廷任命,于是被任命为东北面招收指挥使,还赐给他一个院子的名号,叫胜福院。每次契丹军队来犯,他都带领手下袭击他们,缴获的铠甲、战利品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人依靠他躲避战乱。定州节度使把这件事报告给了朝廷,朝廷就正式任命孙方谏为边界游奕使,孙行友当他的副手。从此以后,他们抵御外敌入侵,屡建奇功,多次打败契丹军队,还乘胜攻占了祁沟关、平庸城和飞狐砦,契丹人很害怕他们。

后来孙方谏因为各种请求没得到满足,就暗中勾结了契丹。契丹军队南下入侵中原时,他被任命为定州节度使,不久就被契丹将领耶律忠取代,孙方谏被改任为云州节度使。孙方谏非常生气,就带着他的手下回到狼山,拒绝接受契丹的命令。汉朝初期,契丹攻破了定州城,烧毁了房屋,把居民都赶到北方,中山地区变得空荡荡的。孙方谏从狼山带领部下回到定州,上表请求朝廷的帮助,宋太祖很赏识他,就给了他兵权,后来官位做到宰相。宋太祖即位后,又加封他为侍中。没过多久,他又被调任为华州节度使。朝廷任命他的弟弟孙行友为定州留守,

宋史记载:孙行友上奏说,他探知契丹军队的动向,请求朝廷给他三千精兵,乘机收复幽州。于是朝廷调孙方谏到华州任职,让孙行友留守定州。他还把他的另一个弟弟孙议任命为德州刺史,他的兄弟、侄子等好几个人都在朝廷做官。宋世宗即位后,史彦超接替了孙方谏的职位。宋世宗的车驾驻扎在并门,孙方谏从华州去拜见皇帝,跟随皇帝南巡,后来在洛阳生病,接受治疗。不久,他又被任命为同州节度使,加封中书令,还没来得及上任,就病死在洛阳,享年六十二岁。朝廷为他辍朝两天,追赠他太师的称号。

孙行友他弟弟后来当上了定州节度使。在后周乾德年间,因为孙行友搞那些妖魔鬼怪的玩意儿,迷惑百姓,朝廷下令拆毁狼山佛寺,把那个妖尼深意的尸骨运到京城,在北郊烧了。然后,就让孙行友当了诸卫大将军,从此那些妖魔鬼怪的活动就消停了。

建隆二年八月,义成节度使、同平章事孙行友,在定州当官已经八年多了,可那狼山妖尼深意和她那一伙人却越来越嚣张。宋太祖刚登基,孙行友心里不安,多次上表请求辞官回乡,皇上没答应。孙行友害怕了,就开始偷偷准备武器装备,打算把库里的钱财都搬走,然后占据山寨造反。兵马都监乐继能偷偷把这事儿报告给了皇上,皇上就派阁门副使武怀节带兵,假装巡边,直奔定州。孙行友根本没察觉。等进了城,皇上就下诏书,命令孙行友举家到京城来。孙行友慌慌张张地听命了。到了京城后,皇上就让侍御史李维岳审问他,结果查明了真相。当天,皇上就下令剥夺孙行友的官职爵位,把他关在家里,并且把妖尼深意的尸体从定州运来,在京城西北角烧了。孙行友的弟弟易州刺史孙方进,侄子保塞军使孙全晖,都到京城来认罪,皇上最后赦免了他们。

史书上评论说:以前晋朝末年,敌人的骑兵长驱直入,中原地区群龙无首,汉高祖虽然想拯救百姓于水火之中,但还没来得及有所作为呢。赵晖第一个在陕州郊外起兵,和刘邦一起推翻秦朝,汉朝的建立,赵晖可是出了大力气的,后来被封为诸侯,这也没什么可说的。孙行友虽然乘着时势顺从朝廷,看起来还不错,但是他贪财残害百姓,这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呢!允权和方谏他们,趁着天下大乱的机会,窃取了朝廷的权力,和那些画在云台上的功臣相比,差得可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