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那些厉害的皇帝,都讲究制度礼仪,功成之后就创作音乐,以此来祭祀天地,协调人神关系。历朝历代,这些旧的章法都一直沿袭下来。可是到了唐朝末年,长安、镐京都变成废墟了;虽然梁朝的国运兴盛了一阵子,但之前的那些优秀的音乐作品却都消失了。
后唐庄宗是从北方边境起家,开始建立霸业,他保存下来的,不过是一些边塞地区的粗俗音乐罢了,先王时代雅致的音乐,几乎要彻底消失了。到了后唐同光、天成年间,朝廷有时祭祀清庙,有时祭祀泰坛,虽然乐器还在使用,但音乐的音律却分辨不清了。结果那些精美的乐器和庄重的音乐,就像投入黄河、长江一样,再也找不回来了;那些优秀的古代音乐,也彻底消失了。
等到后晋高祖登基后,他想恢复以前的礼乐制度,于是下令有关部门重新创作“二舞”。可没多久就又爆发了战争,根本没时间好好整理这些礼乐制度,后汉的国运能延续多久都难说,更别提发展音乐了。
到了后周显德五年冬天,朝廷要举行岁末祭祀的仪式,有关部门按照惯例在宫殿里摆好了乐器。世宗皇帝亲自到现场听乐器演奏,发现有些钟磬摆在那儿却没被敲响,就问乐工怎么回事,乐工们都答不上来。世宗皇帝心里很不是滋味,于是就命令翰林学士兼太常寺卿窦俨仔细研究乐器的制作方法,又命令枢密使王朴考证音乐的音律。王朴就用古代测量乐律的“累黍法”来精确测量,制作出了标准的乐律器,形状像一把很大的琴,一共装有十三根弦,用来确定六律、六吕以及宫调的关系。世宗皇帝很满意,就下令让百官讨论后执行。现在我把这些事情记录下来,是为了记述五代时期雅乐的变迁。
梁朝开平年间,太祖皇帝即位后,开始修建宗庙,一共建了四座庙宇,每座庙宇都有相应的祭祀舞蹈:
肃祖宣元皇帝的庙宇,舞蹈是《大合之舞》。
敬祖光宪皇帝的庙宇,舞蹈是《象功之舞》。
宪祖昭武皇帝的庙宇,舞蹈是《来仪之舞》。
烈祖文穆皇帝的庙宇,舞蹈是《昭德之舞》。
每座庙宇的祭祀歌曲各一首。(《五代会要》记载:这些歌曲是由太常少卿杨焕创作的。)
第二年春天,梁太祖要举行郊祭仪式,有关部门呈上乐曲和舞蹈的名称:
乐曲名为《庆和之乐》。
舞蹈名为《崇德之舞》。
皇帝在仪式上演奏了《庆顺》乐曲。
首先,祭祀开始,摆上祭品,奏响《庆平》乐章。然后,迎接祭品,奏响《庆肃》。接下来是敬酒,奏响《庆熙》。喝了福酒后,奏响《庆隆》。送上文舞,接着是武舞,乐曲是《庆融》。亚献时奏响《庆和》,最后是终献,奏响《庆休》。每一段祭祀仪式都对应着一首乐曲。
太庙迎神的时候,跳的舞叫《开平》。皇帝进行祭祀活动,包括洗手、唱歌、喝福酒、撤去祭品、送神,这些环节都会伴奏乐曲。每个环节都对应一首乐曲。
唐朝庄宗光圣神闵孝皇帝的庙室祭祀,敬酒时跳的舞是《武成之舞》,同时还有专门的祭祀歌曲。 《五代会要》记载,这首歌词是由尚书兵部侍郎崔居俭写的。
明宗圣德和武钦孝皇帝庙室祭祀,敬酒时跳的舞是《雍熙之舞》,同样也有一首祭祀歌曲。《五代会要》记载,这首歌词是太常卿卢文纪写的。
晋高祖圣文章武明德孝皇帝庙室祭祀,敬酒时跳的舞是《咸和之舞》,也有一首祭祀歌曲。《五代会要》记载,这首歌词是太子宾客、判太常寺事赵光辅写的。
汉文祖明元皇帝、德祖恭僖皇帝、翼祖昭献皇帝、显祖章圣皇帝这几位皇帝的庙室祭祀,分别跳的舞是《灵长之舞》、《积善之舞》、《显仁之舞》、《章庆之舞》,每场祭祀都有相应的祭祀歌曲。《五代会要》记载,这些歌都是太常卿张昭写的。
高祖睿文圣武昭肃孝皇帝庙室祭祀,敬酒时跳的舞是《观德之舞》,并配有一首祭祀歌曲。
周朝信祖睿和皇帝、僖祖明宪皇帝、义祖翼顺皇帝、庆祖章肃皇帝这几位皇帝的庙室祭祀,分别跳的舞是《肃雍之舞》、《章德之舞》、《善庆之舞》、《观成之舞》,每场祭祀也都有相应的祭祀歌曲。
咱先给太祖皇帝(太祖圣神恭肃文武孝皇帝)庙里敬献酒,然后跳《明德之舞》。
接着再去世宗皇帝(世宗睿武孝文皇帝)庙里敬献酒,再跳个《定功之舞》。 每个皇帝庙里都演奏了一首专门的乐章。(《五代会要》里记载:太祖庙里的乐章是太常卿田敏写的;世宗庙里的乐章是翰林学士兼任太常寺判官的窦俨写的。) 那些乐章的词儿,大部分就不写出来了。 这后面就是乐章的具体内容了。
晋朝天福四年十二月,礼部官员奏报说:“明年元旦,王公们给皇帝祝寿的时候,皇帝第一次敬酒,请演奏《元同之乐》;第二次敬酒,再演奏《文同之乐》。” 皇帝同意了。
到了天福五年,开始讨论恢复这两种舞蹈,皇帝下诏说:“正旦和冬至这两个重要的节日,朝廷的旧仪式,因为之前的战乱给废除了,现在天下太平了,咱们得把这些仪式重新恢复起来。 这准备工作得用心去做,选人也很重要,得找合适的人来制定这些仪式。 关于正旦和冬至朝会礼仪、乐章、两种舞蹈的队列等等这些事情,就派太常卿崔棁、御史中丞窦贞固、刑部侍郎吕琦、礼部侍郎张允,还有太常寺的官员们一起仔细研究制定出来。 礼仪要符合新的时代,但也要遵循旧的章法,这样才能体现出盛世祥和,逐渐改变不好的风气。” 那年秋天,崔棁他们把制定的制度详细写好上报给皇帝。
好家伙,《礼记》里头说了,“天子把德行当作车,把音乐当作驾车的马”。 “最高的音乐和天地和谐一致,最高的礼仪和天地节气相合”。 还说呢,“安抚上层,治理百姓,没有比礼仪更好的了;改变风俗习惯,没有比音乐更好的了”。 所以说,关于音乐和舞蹈的书上写着:音乐,耳朵听到的是声音,眼睛看到的是姿态。声音通过耳朵能感知,姿态藏在心里,很难用外貌看出来。所以圣人就用干戚、羽旄这些乐器来表现音乐的姿态,用激昂的舞蹈来表达音乐的意图,声音和姿态和谐统一,这才算得上是最高的音乐境界。
再看看《义镜》这本书,它问鼓吹十二案究竟是咋回事?书里回答说,《周礼》里记载,鼓人负责六面鼓和四件铜器,到了汉朝就有了黄门鼓吹。崔豹在《古今注》里写道:因为张骞出使西域,带回了《摩诃兜勒》这支曲子,李延年又把它改编扩充,变成了二十八支曲子。梁朝的时候,设有鼓吹和清商乐队的乐师各两人。唐朝的时候,就有堈鼓、金钲、大鼓、长鸣、歌箫、笳、笛这些乐器,合起来就叫鼓吹十二案,在大的祭祀典礼上,这些乐器就摆在宫殿外面。 所以啊,这就是设置舞蹈和鼓吹十二案的来历。
咱们现在来制定一个方案,安排一下教习的事儿。文舞演员一共六十四人,分成八个佾,每个佾八个人。左手拿籥(yuè)。《礼记》上说:“苇籥,伊耆氏的乐器啊。”《周礼》里记载有“籥师教国子”,《尔雅》里说:籥就像笛子,小的有三个孔,大的有七个孔,叫做簅(sōng)。历代文舞用的都是这个,一共六十四个。右手拿翟(zhái)。《周礼》里说的羽舞就是这个。《尚书》上说:“舞干羽于两阶。”翟,就是山雉,用雉的羽毛拼接起来做的。还有两个人在前面拿着纛(dào)引路,不算在舞者人数里。舞者戴进贤冠,穿黄纱袍,里面是白纱中单,黑色领褾(pī),白色布盖裆,白色布大口裤,皮带,黑皮鞋,白布袜。
武舞演员也一共六十四人,分成八个佾。左手拿干。干,就是盾牌,现在说的旁牌,用来遮挡身体的,颜色是红色的,中间画着兽的图案,所以叫朱干。《周礼》里说的兵舞,就是取它的武勇形象,一共用六十四面盾牌。右手拿戚(qī)。戚,就是斧头,上面装饰着玉,所以叫玉戚。前面还有两个人拿着旌(jīng)引路,旌旗类似旗子但比较小,颜色是绛红色,上面画着升龙。还有两个人敲鼗鼓(táo gǔ),两个人摇铎(duó)。《周礼》里记载有四种金属乐器,其中一种是金铎,用来配合鼓声,形状像大铃铛,向上举着摇晃。金錞(chún)两个,每个錞两个人抬,一个人演奏。《周礼》里记载的四种金属乐器,其中一种是金錞,用来和鼓声协调,是用铜铸造的,颜色是黑色的,形状圆形,像椎子一样,上面大下面小,高三尺六寸六分,周长二尺四寸,上面有伏虎的形状,旁边有耳,兽形衔镮(chuí)。还有两个人敲铙(náo)依次演奏。《周礼》里记载的四种金属乐器,其中一种是金铙,用来停止鼓声,像铃铛一样没有舌,摇动柄来发出声音。
左边有两个人掌管相(xiāng),《礼记》上说:“治乱用相。”形状像小鼓,外面用皮包裹,里面填满谷糠,按照乐节敲打。右边有两个人掌管雅(yǎ),《礼记》上说:“讯疾用雅。”是用木头做的,形状像漆筒,口是封闭的,直径二尺,长五尺六寸,用山羊皮包裹,旁边有两个纽扣,涂漆并绘画,宾客喝醉了就拿它敲地,表示行为没有失节。武舞演员戴弁,平巾帻(pǐ),穿金饰绯红色丝绸大袖衫,绯红色丝绸布裲裆(lóng dāng),甲胄金饰,白色布盖裆,锦绣腾蛇图案的腰带,豹纹图案的大口布裤,黑皮靴。还有二十个工人,不算在舞者人数里。武弁戴朱红色缨帽,皮带,黑皮鞋,白色布盖裆,白布袜。殿庭还要增加十二张鼓吹乐器案。《义镜》上说:常设毡案,用毡子做成的案子。现在请制作十二张大床,庆容九人,演奏歌舞,床的形状是熊、罴、貙、豹腾跃倚靠的样子来承托,象征百兽率领舞蹈的意思。放在建鼓外面,每三张为一组,每组有一面羽葆鼓,一面大鼓,一个金錞,两个歌者,两个吹箫的,两个吹笳的。十二张案子,乐工一百零八人,舞者一百三十二人,年龄在十五岁以上,二十岁以下,容貌端正的。歌曲名称、乐章词句,中书上奏,派官员负责修撰。
好家伙,这可是个大工程啊!咱们一句一句地来,慢慢翻译成大白话。
首先是这段关于崔棁制定朝会礼仪和乐舞的记载。皇上(高祖)下令太常寺重新制定文武两支舞蹈,并详细确定冬至朝会的礼仪和乐章。因为从唐朝末年乱世以来,这些礼乐制度都丢了很久了,所以崔棁就和几个官员(窦贞固、吕琦、张允)一起起草制定了新的礼仪。到了那年的冬至,皇上在崇元殿举行朝会,摆上了各种仪仗,文武两支舞蹈在殿北表演,乐队在上面演奏。文舞的舞者有64个人,戴着进贤冠,穿着黄纱袍、白色中单、白色布做的护裆、白色布做的宽松裤子,系着革带,穿皮鞋,左手拿枿(一种乐器),右手拿翟(一种乐器),还有两个人拿着大旗引路。武舞的舞者也64个人,戴着平巾帻,穿红色丝绸大袖衫,绣着护裆,穿着铠甲和金饰,白色布做的护裆,系着锦缎的腾蛇纹腰带,穿豹纹的宽松裤子,穿乌靴,左手拿干(一种兵器),右手拿戚(一种兵器),还有两个人拿着旌旗引路。乐队有12个乐案,上面装饰着熊豹,象征着百兽,来配合舞蹈。每个乐案上都放着羽葆、大鼓、金錞,还有箫、笳各两个人演奏。
皇上祝寿的时候,天子举起酒杯,演奏《元同》;第二次举杯,乐队演奏《文同》;上菜的时候,文舞表演《昭德》舞,武舞表演《成功》舞。仪式结束后,皇上非常高兴,赏赐了崔棁金帛,在场的所有官员都称赞不已。但是,因为礼乐废弃很久了,制作简陋粗糙,又加上了龟兹的《霓裳法曲》,把雅乐弄得乱七八糟。而且,乐工和舞者很多都是教坊的伶人、各行各业的商人,还有躲避徭役的州县百姓,根本没有专业的老师指导。第二年元旦,又在大庭广众之下表演了一次,结果乐队唱歌的声音悲凉凄惨,像《薤露》《虞殡》那种哀乐一样,舞者进退也都不合节拍,听的人心里都难受。所以,到了开运二年,陶谷就奏请皇上废除了这两种舞蹈。
接下来是汉高祖刘邦登基那年秋天九月,太常卿张昭上书建议更改一代的乐名,具体内容大概是……(此处原文引用,不作翻译)
话说周公辅佐成王的时候,制定礼仪制度,创作音乐,宫殿庭院里演奏着六代的舞蹈,那就是《云门》、《大咸》、《大韶》、《大夏》、《大濩》、《大武》。后来周朝衰落了,王权不振,很多乐舞都失传了,只剩下《大韶》和《大武》两支舞曲流传下来。
秦汉时期,人们把这两支舞曲称为“二舞”:文舞就是《韶》,武舞就是《武》。汉朝的时候,又把它们改名为《文始》和《五行之舞》,后世一直沿用这个名字。到了唐太宗贞观年间,重新制定乐舞,祖孝孙把隋朝的文舞改名为《治康之舞》,武舞改名为《凯安之舞》。贞观年间,又创作了《秦王破阵乐》和《功成庆善乐》这两支舞,乐府也把它们列为“二舞”,这样一来,就有了四支舞了。
之前的那些舞曲沿用时间很长了,不能一下子就废除掉。等国家安定太平了,再另外召集乐工,修改一下节奏,也改改名字。现在把修改后的名字写下来:祖孝孙制定的那两支舞,文舞《治康之舞》,建议改名为《治安之舞》;武舞《凯安之舞》,建议改名为《振德之舞》。贞观年间创作的那两支舞,文舞《功成庆善乐》,前朝叫《九功舞》,建议改名为《观象之舞》;武舞《秦王破阵乐》,前朝叫《七德舞》,建议改名为《讲功之舞》。
建议《治安之舞》和《振德之舞》继续在郊庙祭祀时使用,文舞用来祭祀神灵,武舞用来送走神灵。《观象之舞》和《讲功之舞》继续在宴会庆典上使用。
另外,我还建议修改一下《十二和乐》,具体如下:
话说周朝的时候,就有了六代的音乐,现在我们看到的两种舞蹈,就是那个时候留下来的。祭祀典礼上常用的音乐,还有另外一套叫《九夏之乐》,就是《肆夏》、《皇夏》之类的。梁武帝特别喜欢音乐,把《九夏》改成了《十二雅》。后来前朝的祖孝孙又把《雅》改成了《和》,表示不想沿用之前的名称。我现在想把《和》改成《成》,取的是《韶》乐“九成”的意思。
《十二成乐曲》的名称如下:祭祀天帝的时候演奏的《豫和之乐》,我想改成《禋成》;祭祀地祇的时候演奏的《顺和》,我想改成《顺成》;祭祀宗庙的时候演奏的《永和》,我想改成《裕成》;祭祀天地和宗庙,登歌时演奏的《肃和》,我想改成《肃成》;皇帝在宫殿里演奏的《太和》,我想改成《政成》;王公出入时演奏的《舒和》,我想改成《弼成》;皇帝吃饭和宴会时演奏的《休和》,我想改成《德成》;皇帝接受朝拜、皇后入宫时演奏的《正和》,我想改成《骍成》;皇太子出入时演奏的《承和》,我想改成《允成》;元旦、冬至皇帝举行礼仪大会,登歌时演奏的《昭和》,我想改成《庆成》;郊庙祭祀时奏乐的《雍和》,我想改成《骍成》;皇帝祭祀、敬酒、读祝文以及饮福、受胙时演奏的《寿和》,我想改成《寿成》。
祖孝孙当初定下了《十二和曲》,到了开元朝又增加了三个,所以就有了《十五和》的说法。其实,制定礼仪制度,都要依据典故,梁朝设立《十二雅》,大概是因为取了十二天干的数目,又符合八音十二律的变化规律。现在又多加了三个,就有点违背了古代的规矩。而且,祭祀典礼上用的音乐,也不能全部都取消,所以我只改动其中一部分。祭祀孔子的庙宇和齐太公庙宇降神时演奏的《宣和》,我想改成《师雅之乐》;三公大臣上殿、议事完毕下殿时演奏的《祴和》,我想取消,和《弼成》一起用;祭祀先农、耕种籍田时演奏的《丰和》,我想取消,和《顺成》一起用。
上面提到的四种舞蹈、《十二成》、《雅乐》等乐曲,我现在把它们的使用场合和乐章的节数都一一列出来,具体条例在下面。歌词部分就不列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