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瞳,字子明,是福州人。唐朝咸通年间快结束的时候,他考中了进士,然后留在长安,三年都没考上更高的官职。广明初年,黄巢攻陷长安,谢瞳就投奔了朱温(太祖)。他一直待在朱温身边,一天都没离开过。等朱温占据同州后,就给他安排了个右边的职位。那年秋天,朱温跟河中节度使打仗,接连打输了,就多次上奏章向黄巢求援,但是伪右军都尉孟楷故意压着不往上报。

谢瞳觉得朱温心里想投奔唐朝,就劝他说:“黄巢带着几十万大军,趁着唐朝长期太平,老百姓没怎么打过仗,就乘机占领了长安和洛阳。但是他刚开始篡夺帝位,用的都是些不合适的人。现在将军您英勇无比,在外面拼死作战,而孟楷却一心遮掩,奏章送不上去,您被这些无能之辈牵制,缺乏决断力,失败的迹象很明显了。更何况,现在土德(指朱温)还没失势,外部军队又很多,漕运也受阻,黄巢天天喊着要收复中原,将军您可得好好想想啊!”朱温说:“我早就想好了,你说的也对,还有什么好犹豫的!”第二天,朱温就做出了决定,杀了伪监军使,率领军队投降了河中节度使王重荣。王重荣上表推荐谢瞳当检校屯田员外郎,赏赐给他红色的官服,让他带着表章去蜀地。

唐僖宗非常高兴,召见谢瞳询问情况,赏赐非常丰厚,因为他的功劳,授予他朝散大夫、太子率更令的官职,赐给他紫色官服,又任命他为陵州刺史。他在陵州当了一年刺史,升任检校右散骑常侍、通州刺史。他在通州做了四次考核,政绩显著。秋天罢职后,他去蜀地行在(皇帝临时驻地),朱温派人迎接他。龙纪二年,他到了东京(洛阳),朱温对他更加优待,赏赐给他一套住宅和一块田地,还给了他一千贯钱,任命他为亳州团练使兼太清宫副使,又加封他为检校工部尚书。

那年冬天,朱温征讨淮南,路过通州,谢瞳就请求到朱温军中效力,被任命为宣义军节度副使,并留守两地。谢瞳在滑州待了十三年,当地户口增加了大约五万人,军队也增加了数千人,官职也一直升迁,最后做到大中大夫、检校右仆射,最后死在滑州。开平初年,追赠司徒。

司马邺,字表仁,祖上是河内温县人。他爷爷德璋,在唐朝当过杞王的老师。他爸爸諲,官至左武卫大将军。司马邺靠祖上的功劳做了官,还算有点文化,一路升官,做到大列这个职位。

唐朝天复年间刚开始的时候,韩建用他当同州节度使的留后。韩建把司马邺派去当判官,正赶上昭宗皇帝跑到凤翔去避难。这时,咱们太祖皇帝带兵进了关中,前锋部队到了左冯翊,司马邺拿着官印和钥匙,在路边迎接太祖皇帝。太祖皇帝当时正围着华州打仗,就派司马邺进城去劝降韩建,韩建果然投降了。

后来大军到了岐州附近,司马邺奉命去给昭宗皇帝汇报情况,进宫复出,又出使金州,成功地劝说金州的节度使冯行袭死心塌地地跟着朝廷走。之后,他又在宣武军、天平军当过从事。开平元年,他被任命为右武卫上将军。三年后,他又被派去两浙地区出使。

那时候淮河以南的路不通,骑马走要绕道一万多里,走陆路的话,要经过荆州、襄州、潭州、桂州,再进入岭南,从番禺坐船到福建,最后才能到达杭州、越州。回来的时候,还得准备船只,从东海走,才能到登州、莱州。而扬州附近的水面上有很多海盗船,路过那里的人都不敢靠岸,必须高高地扬起帆,远远地驶向大海,人们管这叫“入阳”,所以经常会损失船只和人员。

司马邺在海上待了一年多,漂流到了一个叫耽罗的地方,一行人都淹死了。后来朝廷追赠他司徒的官位。

刘捍,老家开封。他爹刘行仙,是宣武军的大将。刘捍年轻的时候就在军中当差,后来呢,太祖刚驻扎在夷门的时候,觉得刘捍聪明伶俐,就提拔他当副典客。唐朝中和四年夏天,太祖派朱珍去当淄州刺史,让他去淄州、青州一带收兵,还让刘捍监督军队。路上碰到了不少敌人,都被刘捍打败了。到了博昌,还俘获了三万精兵回来。四月,大军在汴州西边,大败了蔡州贼寇秦宗贤的几万大军。

文德元年十一月,蔡州将领申丛觉得大势已去,就向太祖投降了。太祖让刘捍把这事儿奏报上去,还加封他为御史大夫。光化三年六月,太祖北上讨伐镇州、定州,到了常山,王镕害怕了,也向太祖投降。太祖让刘捍进城去传达命令。当时两军还没完全整顿好,城门口守卫的士兵拿着戈戟,密密麻麻的,刘捍骑着马就冲了进去,顺利完成了任务。后来又转移兵力攻打中山,到了怀德驿,大败了定州五万大军,王处直请求投降,刘捍又一个人骑马进了州城,安抚百姓后才回来。

太祖在岐州迎接昭宗的时候,任命刘捍为亲军指挥使。天复三年正月,宋文通派客将郭启奇去见太祖,太祖又让刘捍去回复宋文通。昭宗听说刘捍来了,立刻召见了他,询问了东边战事的情况,还赏赐了他锦衣、银鞍和战马。第二天,又授予他光禄大夫、检校司空、登州刺史的官职。昭宗回长安后,又改任他为常州刺史,还赐给他“迎銮毅勇功臣”的称号。四月,太祖攻打青州的王师范,刘捍被改任为左右长直都指挥使。天祐三年正月,被任命为宋州刺史。四月,又加封检校司徒。

太祖称帝后,任命刘捍为左龙虎统军,兼元从新军马步都虞候。后来上党地区战事吃紧,太祖亲自去视察,任命刘捍为御营使。大军驻扎在昂车,斥候来报说蕃戎军队逼近泽州,太祖命令刘捍带一千人去支援,结果敌军就跑了,太祖的车驾就回京了,刘捍被授予侍卫亲军都指挥使的职位。晋军入侵晋州,太祖从陕州回来,加封刘捍为检校太保。后来,太祖到河中,诏令追捕王重师,并任命刘捍为雍州节度观察留后。

一个月都不到,刘知俊在同州造反,暗中用重金收买刘捍手下的将校,结果刘捍被自己的部下抓住,送给了刘知俊。刘知俊把刘捍押解到凤翔,结果被李茂贞杀害了。开平四年,追赠太傅。末帝即位后,又追赠太尉。

王敬荛,是颍州汝阴人,他家祖祖辈辈都是郡里的武官。他这个人啊,特别擅长处理人际关系,很会来事儿,从在司宾局工作,到后来四处征战,他总是能参与其中。虽然没打过什么决定胜负的大仗,但执行命令跑前跑后,传达指令,勤勤恳恳地工作,最后也因此官越做越大。

乾符年间,王敬荛当上了本州的都知兵马使。到了中和年间,盗寇越来越猖獗,郡守胆小怕事,守不住城池。王敬荛就代替他负责管理郡里的事务,没多久就正式被任命为刺史,还加封了检校右散骑常侍。那时候,州里闹饥荒,强盗接二连三地来犯。黄巢带着几十万大军在州城南边扎营,王敬荛拼死抵抗,十多天后才把他们赶走。接着,秦宗权的军队又来了,更加凶猛,合兵围攻城池,都被他顽强地击退了。后来,蔡州的贼兵又派将领刁君务率领一万多人来进攻,王敬荛摆开阵势迎战,他身先士卒,冲锋陷阵,杀死了很多敌人,最终保全了全郡,附近的人都纷纷归附他。

等到淮南地区的人不老实,太祖皇帝多次率军南下,路过他的州境,王敬荛都尽心尽力地提供物资和后勤保障,太祖皇帝对他非常赏识。乾宁二年,他被任命为沿淮上下都指挥使。四年冬天,庞师古在清口战败,溃逃的士兵很多都从颍州经过。当时连续下了好几天的雨雪,士兵们又冷又饿,王敬荛从淮河边砍柴生火,沿路接济他们,州里还准备了粥、饭、饼干等食物款待他们,因此救活了很多士兵。因为这件事,他被朝廷表彰,被任命为武宁军节度使、徐宿观察留后。几个月后,正式被任命为武宁军节度使。天复二年,他入朝担任右龙武统军。天祐三年,升任左卫上将军。开平元年八月,因为生病请求退休,不久后就在家中去世了。

王敬荛身材魁梧,为人沉稳勇敢,力气很大,善于作战。他用的枪和箭都是用纯铁打造的,枪重三十多斤,冲锋陷阵,总是能以一当十。虽然他不是太祖皇帝的旧部,但他却尽心竭力地效忠朝廷,保卫边疆,团结军队,辅助太祖皇帝成就霸业,他的功劳是值得称道的。

高劭,字子将,是淮南节度使高骈的堂兄弟。他爹高泰,曾做过黔中观察使。唐僖宗为了躲避敌人跑到蜀地去了,高骈当时镇守淮南,官职是都统,还兼任了全国的盐铁使,掌握着军队和赋税大权,朝廷对他特别优待。所以高劭很幸运,年纪轻轻就当了官,十四岁就遥领华州刺史的虚职。

光启年间,高骈派他去郑县阻止晋王王铎。结果没多久,郑县就被蔡州的军队攻占了,高劭被敌人抓住了。敌人派人看守他,还特意叮嘱守门的士兵说:“高大夫不许放出去!”高劭观察到看守他的人渐渐松懈了,就假装成要饭的,偷偷摸摸地翻过危墙,捡起一具饿死的人的衣服,把自己打扮成那个样子,还抱了个小孩儿,从东郊门溜了出去。守门的士兵以为是个要饭的,也没拦他。等走远了,他就把抱的孩子扔了,赶紧往中牟跑,最后到了汴州。

朱温以贵宾的礼仪接待了他,不久就推荐他做了亳州团练副使,负责管理州里的事务。过了几年,他又被朱温召去做了宣武军节度判官,在幕府里工作,因为他性格正直,所以挺自负的。后来,他又监理郑州的事务,还一度代理徐州留后。唐昭宗在凤翔的时候,朱温去迎接他还没回来,高劭怀疑朱温有二心,于是朱温就派他去华州,到丞相府去商议此事;结果走到高陵的时候,被强盗杀害了。

马嗣勋,是安徽钟离县人,他家世代都是当兵的。这马嗣勋啊,能说会道,武艺高强,一开始在州里当个小军官。唐朝景福元年三月,因为寿州刺史江儒造反,朝廷派兵去镇压,李立带兵攻打濠梁,刺史张遂就让马嗣勋拿着州里的印信和户籍去投奔朱温(太祖)。

乾宁二年三月,杨行密又来攻打濠州,张遂又派马嗣勋去向朱温求救。结果没多久,濠州就失守了,马嗣勋没了去处,朱温就把他收下,让他当个元从押牙、副典客,还经常派他去办重要的事。光化元年三月,朱温派他去光州劝说刺史刘存,让他背叛淮南的贼军,归顺朝廷。之后,他又跟着李彦威一起收复了黄州和武昌县,还抓住了刺史瞿章。没过多久,他又被派回光州,带着钱财和马匹赏赐给刘存。正赶上淮南贼军猛攻光州,刘存和马嗣勋带兵跟他们大战一场,结果打败了,只好撤退。后来,他还被派去蜀地,回来的时候带回了好多支援军队的钱粮物资。

天复年间,朱温迎接昭宗皇帝回长安,军队到了华州西门,朱温就派马嗣勋去见皇帝,韩建也同时出来迎接。后来,罗绍威要杀掉他的牙兵,就派人告诉朱温,请求支援。当时,安阳公主刚好在魏州去世,朱温就派马嗣勋带一千名禁军,把武器都藏在担子里,抬着去魏州,对外宣称是去参加葬礼,罗绍威的牙兵根本没察觉。天祐三年正月十六日夜里,马嗣勋和罗绍威的亲兵一起攻打牙兵,到天亮的时候,就把牙兵全杀光了。马嗣勋身受重伤,十天后就去世了。等到开平年间,朝廷追封他为太保。

张存敬,是亳州人。性格刚正,胆子很大,关键时刻从不害怕。唐中和年间,他跟着朱温去汴州,因为为人谦逊,很受朱温赏识,一开始当上了右骑都将。跟着朱温打巢县、蔡州,打了上百仗,很多次都在危急关头,展现出非凡的军事才能,因此屡立战功。

光启年间,李罕之联合晋军围困张宗奭于盟津,朱温派丁会、葛从周、张存敬一起前去救援。张存敬率领骑兵率先冲锋陷阵,其他军队随后跟上,敌军骑兵大败,解除了河桥之围。大顺二年,他担任诸军都虞候,协助霍存率领大军收复宿州,因功被提升为检校兵部尚书。朱温东征徐州、兖州,张存敬多次立下俘虏斩杀敌人的战功。每次接到命令,他都抓住机会,冲锋陷阵,身先士卒,朱温多次对他赞赏有加,提升他为行营都指挥使、检校右仆射。

乾宁三年,他担任武宁军留后,兼任颍州刺史。光化二年夏四月,幽州、沧州侵犯魏郡,朱温再次任命他为都指挥使。光化三年,大规模出兵,他和葛从周一起统领诸军攻打浮阳,设置数十个营寨,围困刘守文几个月。这时幽州的刘仁恭带兵来救援,张存敬率军在乾宁军南边的老鸦堤伏击他们。当天,燕军大败,斩首五万,活捉马慎交以下一百多人,缴获战马一万多匹。同年九月,他率军收复镇州,张存敬率领军队渡过滹沲河,军队鼓声震天,气势如虹地前进,遇到镇州几千游兵,就追击他们,一直打到镇州的城门,缴获了上万匹战马和大量的牛羊。第二天,镇州人送来投降的信物。后来他担任宋州刺史,一年多时间,政绩显著。

他又率领军队攻打蓟门,几十天内接连攻下瀛州、莫州、祁州、景州四州,俘虏无数。在怀德驿与中山军交战,尸体堆积数十里,中山军打开城门请求投降。天复元年春天,朱温因为河中节度使王珂与太原勾结,骄横跋扈,就命令张存敬率领大军讨伐他。当天就收复了绛州,俘虏了刺史陶建钊,晋州刺史张汉瑜投降,两郡平定。接着包围河中,王珂请求投降。朱温很高兴,任命张存敬为护国军留后。不久,又升任检校司空,随后调任宋州刺史。前往任所的途中,生病了,十多天后死在河中。朱温听说后,非常悲伤,很久都不能平静。开平初年,追赠太保。乾化三年,又追赠太傅。

寇彦卿,字俊臣,是梁地人。他家祖祖辈辈都是宣武军里的牙校,军人世家。他老爸老爷爷都当兵呢! 话说当年太祖在汴州镇守的时候,看寇彦卿是将门之后,就把他提拔到身边做事。寇彦卿年轻的时候,就被选为通赞官,相当于高级文职人员。后来太祖当了元帅,又把寇彦卿提拔到元帅府当押牙,还让他兼任好几个重要的职位,一路升迁,最后当上了检校司徒,还管着洺州。 这官儿越做越大,可见他能力很强。

有一次,罗绍威想要杀掉牙军,派人去告诉太祖。太祖就让寇彦卿去魏地,秘密跟罗绍威商量这事儿。最后这事儿还真成了,这其中寇彦卿可是出了大力气的。寇彦卿长得高大威猛,足足有八尺高,长得也好看,声音还特别洪亮,就像铜钟一样。他不仅骑射技术好,还喜欢看书学习历史,最重要的是,他特别会揣摩太祖的心思,做事总是能合太祖的心意。太祖经常说:“敬翔、刘捏、寇彦卿,这三个人啊,简直就是为我而生的!” 可见太祖对他有多么器重。太祖甚至把自己的爱马,一匹叫“一丈乌”的乌黑骏马都赏赐给了他。

天复年间,太祖去凤翔迎接昭宗皇帝。期间,多次和岐国军队交战。那时候,寇彦卿担任诸道马步军都排阵使,相当于军队总指挥。有一次,他亲自披挂上战甲,骑着太祖赏赐的“一丈乌”,在战场上冲锋陷阵,英勇无比。太祖看到后,赞叹道:“真神王也!” 昭宗皇帝回京后,还封寇彦卿为迎銮毅勇功臣,让他当邢州刺史,后来又升迁为亳州团练使。

后来,据《通鉴》记载,开平二年,皇帝应吴越王钱镠的要求,任命寇彦卿为东南面行营都指挥使,让他去攻打淮南。十一月,寇彦卿率领一千士兵袭击霍丘,结果被土豪朱景打败了;他又攻打庐州和寿州,也都失败了。淮南派滁州刺史李俨来抵抗他。《九国志·朱景传》里也记载了这件事:梁太祖听说朱景很厉害,就派寇彦卿率领三千精兵去袭击霍丘,想抓住朱景,并且劝降他。结果朱景率领他的军队在丘陵和沼泽地里与寇彦卿作战,射死了无数寇彦卿的士兵,寇彦卿兵败而回。

话说朱温当上皇帝后,先是被封为华州节度使,后来官职又升了,成了检校太保。一年多后,他又升任左金吾卫大将军,还兼管街上的治安。有一天,他路过天津桥,有个老头不小心闯进了他的仪仗队伍专用通道,朱温让人把他推开了,结果老头儿掉下桥摔死了。这事儿被御史台给弹劾了,朱温没办法,只好被降职成了左卫中郎将。

没过几个月,他又被任命为相州防御使,还兼任行营诸军的排阵使。没多久,他又升任河阳节度使,官职也再次提升,成了检校太傅。后来朱温(太祖)被杀了,朱温的旧部下李彦卿非常怀念他过去的恩情,还特意画了朱温的画像给他祭奠。每次跟客人说起以前在朱温手下做事的事儿,李彦卿总是哭得稀里哗啦的。

朱温死后,朱友贞当了皇帝,李彦卿被任命为兴元节度使,还兼任东南面行营都招讨使,去抵抗淮南的叛军。没过多久,他又改任右金吾卫上将军。到了贞明年间,他又被任命为邓州节度使。碰巧淮南的叛军围攻安陆,李彦卿奉命带兵去解围,结果大胜而归,把淮南的叛军打得落花流水。四年后,李彦卿在任上去世,享年五十七岁。朝廷追赠他为侍中。

李彦卿这个人啊,办事能力强,头脑灵活,很会讨好皇帝,但是他仗着皇帝的宠信,作威作福,心胸狭窄,还特别喜欢杀戮。虽然他立下了不少功劳,但还是被很多有识之士看不起。

史书上说:(原文:案:原本有阙文。) 存敬有提鼓之劳,彦卿遇攀鳞之会,俱为藩后,亦其宜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