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崧是河北深州饶阳人,他爸爸李舜卿在当地做录事参军。李崧从小就聪明伶俐,十几岁就能写出好文章,家里人都觉得他很了不起。到了二十岁,就在本府做参军。他爸爸曾经跟族人李鏻说:“我家大丑(李崧的小名)虽然长得不怎么样,但气质奇特,将来肯定不会碌碌无为,多亏了你哥哥(指李鏻)经常鼓励他。”
同光年间,魏王李继岌担任兴圣宫使,兼管镇州的兵权,李崧在他手下做参军。当时,有个叫李荛的推官负责起草文书,李崧觉得他写得不好,就偷偷地跟掌事吕柔说:“王爷是皇太子,天下人都关注着他,就连日常的书信往来、奏章表文,都得讲究文理通顺。李侍御起草的文书,还达不到这个水平。”吕柔说:“那你试试给他代写看看?”吕柔把李崧写的文书拿给卢质和冯道看,他们都称赞不已。 因此,李崧被提升为兴圣宫巡官,专门负责起草奏章。后来庄宗入主洛阳,李崧被任命为太常寺协律郎。
等到王师征讨蜀地的时候,李继岌担任都统,李崧负责掌管文书。蜀地平定后,枢密使郭崇韬被宦官诬陷,李继岌就杀了郭崇韬父子,这件事对外还没公开。李崧劝谏李继岌说:“王爷,您为什么要做这种危险的事?就算要处置郭崇韬,等到回洛阳再杀他也不迟啊。现在大军在五千里之外,没有一点书信诏令,就杀了重臣,这不是明智之举啊!”李继岌说:“我也后悔了。”李崧立刻召集三四个书吏,登上楼阁,然后撤掉梯子,用黄纸草拟诏书,盖上都统的印信发出去了。第二天,就把这件事告诉了全军,军心才稍微稳定下来。
等到从蜀地回来,明宗篡位成功,任圜当了宰相兼管三司,李崧被任命为盐铁推官,还被赐予绯袍。后来李崧的父亲去世,他回家守孝。守孝期满后,镇帅范延光奏请让他担任掌书记。范延光当上枢密使后,李崧被提升为拾遗,在枢密院任职,后来又升迁为补阙、起居郎、尚书郎,一直负责同样的工作。长兴年间,李崧被任命为翰林学士。清泰初年,又升任端明殿学士、户部侍郎。
话说长兴三年冬天,契丹人打进了云中,朝廷想派个厉害的大将去镇守太原。当时晋祖(后唐庄宗李存勖)是六军副使,因为觉得秦王李从荣不老实,就想着去外地任职,心里特别想得到北边太原的职位。但是大臣们觉得晋高祖(李克用)正掌握着兵权,这事不好提。
有一天,明宗(后唐明宗李嗣源)生气了,因为晋祖一直没上奏,范延光、赵延寿他们也拿不出主意,就都回自己衙门商量去了,正打算推举康义诚去太原。这时李崧官职最低,他却站出来大声说:“朝廷重要的军队都在北方,必须派个很厉害的大臣当主帅,依我看,非石敬瑭(石太尉)不可!” 正好明宗派内侍催促他们赶紧决定,大家这才同意李崧的意见。
第二天,晋祖接到太原的任命后,就派心腹给李崧传话:“垒浮图须与合却尖。” 这说明晋祖对李崧非常感激。后来到了清泰年间(后晋高祖石敬瑭时期)末年,晋祖(李存勖)攻入洛阳,李崧和吕琦一起躲藏在伊阙老百姓家里。过了十天,晋高祖石敬瑭召他当户部侍郎,主管户部。一个月后,又升他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还和桑维翰一起兼任枢密使。桑维翰去镇守相州,没多久,枢密院就被废除了,权力都归中书省,李崧又升任尚书右仆射。
后来跟着石敬瑭去邺城,赶上他父亲去世,按规定应该回家守孝,但朝廷又下旨让他复职。李崧连续上奏章四次,坚决推辞,皇帝优诏也不答应。他又上了一次奏章,还是没被批准,李崧没办法,只好去上班了。晋少帝继位后,又启用桑维翰当枢密使,让李崧兼任三司使。没过多久,李崧就取代桑维翰当了枢密使,和冯玉一起掌管机密要事。
到了开运年间(后晋出帝石重贵时期)末年,李崧和冯玉识破了契丹人的诡计,在瀛州、郑州等地进行战略部署,结果在中渡之战中失败,暴露了契丹人的阴谋。契丹人攻入京城,赵延寿、张砺都夸赞李崧有才能,契丹主也很器重他,任命他为太子太师,兼任枢密使。契丹主曾经对身边的人说:“我攻破南朝,只得到了李崧一个人而已!” 后来李崧跟着契丹人北上,最后留在镇州。
李崧打下汴州和洛阳后,他原来的房子就赏给了苏逢吉。房子里原有的东西,都归苏逢吉所有。那年秋天,镇州平定了麻答的叛乱,李崧和冯道、和凝等人一起回京,被任命为太子太傅。李崧在朝中对那些有权势的人,总是谦逊恭敬,从没顶撞过皇帝。他曾经把房产证送给苏逢吉,但苏逢吉很不高兴。李崧的两个弟弟李屿和李鳷,平时喝酒没个正形,和杨邠、苏逢吉的子弟经常在一起喝酒,还经常说要夺回李崧的房子,苏逢吉知道了这件事。
李崧害怕了,就找了个借口称病不上朝。李崧的族子李昉去看望他,李崧问李昉:“最近朝廷里对我有啥说法吗?”李昉说:“没什么,只听说陶给事经常在很多人面前诬陷您。”李崧叹气说:“陶蒨从单州判官做起,我提拔他做了集贤校理,没几年就让他掌管诏令,我对他有什么亏欠呢!”后来李崧遇害,李昉因为公事去见陶蒨,陶蒨问李昉:“认识李侍郎吗?”李昉行礼回答说:“他是我的远房叔父。”陶蒨说:“李氏的祸事,我出力了。”李昉听了,吓得一身冷汗。
有个叫葛延遇的部下,欠了李屿的船钱,李屿打了葛延遇,逼他还钱。葛延遇有个同乡叫李澄,也跟苏逢吉有关系。葛延遇晚上住在李澄家,把李屿逼他还钱的事告诉了李澄,两人就合谋告了李崧的状。苏逢吉看了状子后,拿给史宏肇看,当天苏逢吉就派人把李崧叫到府上,旁敲侧击地提到了葛延遇告状的事。李崧把小女儿托付给苏逢吉,苏逢吉就派人把李崧送进了侍卫监狱。临走时,李崧愤愤地说:“自古以来,就没有不灭亡的国家,也没有不死的人。” 等他被审问时,就自己诬陷自己,认罪伏法,全家都被杀害,老少都被砍头示众,人们都为他感到冤枉。世宗皇帝曾经问王溥:“汉相李崧用蜡丸书信和契丹密谋,有记录他写了什么吗?”王溥说:“李崧有这事,他会给人看吗?是苏逢吉他们陷害他的。”世宗皇帝于是追赠李崧官职。
李崧和徐台符是同窗好友,乾祐三年秋天,徐台符梦见李崧说:“我的冤屈,已经向皇帝申诉过了。”后来苏逢吉和史宏肇都被杀,头颅被砍下示众,就在李崧被杀的地方。没过多久,葛延遇和李澄也被处死了。宋朝时,李崧的儿子李璨,在苏州常熟县做县令,李昉为李崧申冤,说周太祖已经为他平反昭雪,追赠官职,还给他家田宅,并提拔李璨做官。但是李璨已经将近五十岁了,还在州县做小官。后来朝廷下诏授予李璨著作佐郎,后来官至资善大夫。
请提供需要翻译的内容。我没有看到任何需要翻译的内容。请您提供文本,我会尽力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口语,并按照您的要求分段。
苏逢吉是长安人。他爹叫苏悦,苏逢吉他妈去世得早,苏悦就一个人孤零零地过日子,身边连个伺候的人都没有。他特别爱喝酒,虽然每次喝的不多,但整天嘴里都含着酒。别人做的饭菜,他都吃不惯,非得等苏逢吉做好了菜,他才肯动筷子。
苏悦一开始在蜀地做官,后来官越做越大,做到朝廷里去了。苏逢吉刚开始学习写文章的时候,经常帮他爹写写东西。苏悦曾经做过高祖皇帝的幕僚,受到高祖皇帝很高的礼遇。有一次,苏悦就趁机向高祖皇帝推荐苏逢吉,说:“我已经老了,没什么才能了。我的儿子苏逢吉虽然只是粗通文墨,但为人很恭敬孝顺,如果您不嫌弃他像条小狗一样微不足道,希望能让他在您身边做事。”
高祖皇帝召见了苏逢吉,见他聪明伶俐,很赏识他。没多久,就提拔苏逢吉做了他的幕僚,凡是有事情要商量,苏逢吉都站在他身边。高祖皇帝为人一向严厉果断,等到他镇守太原,地位和威望都非常高,那些幕僚们都很少能见到他,只有苏逢吉每天都侍候在他身边。
高祖皇帝的公文和文书堆满了桌子,其他人都不敢轻易打扰他,只有苏逢吉把这些文件都装在袖子里,等到高祖皇帝心情好的时候,再拿出来请示。苏逢吉的建议大多被高祖皇帝采纳。
高祖在太原称帝,逢吉从节度判官升到同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一路高升。皇帝到汴州后,朝廷的大小事务,逢吉都当成自己的责任,参与决策和处理,而且都直言不讳,虽然有些决定对有些决定错,但事情从来不会耽搁。
有一次,翰林学士李涛在皇帝面前闲聊,说霸府的两位宰相官位还不够高,逢吉很快就被提升为吏部尚书,没多久又升任左仆射,还负责修撰国史。他跟着去邺城征讨杜重威,几次喝醉了酒,还当着周太祖的面出丑。高祖病重的时候,他和杨邠、史宏肇等人一起在皇帝身边侍奉,受到了皇帝的重托。李涛和逢吉是舅甥关系,两人关系很好,李涛能当上宰相,逢吉出了很大的力。后来李涛上奏章,请求把两位枢密使外放为地方官员,皇帝生气了,罢免了李涛的宰相职务,让他回老家。当时很多人怀疑这是李涛得罪了逢吉。
早些时候,高祖登基后,逢吉和苏禹珪都在中书省任职,很多官员的任免都违背了旧例,升官降职全凭逢吉他们高兴,甚至有很多平民百姓直接升官,很多外地官员直接被任命为京官,数不胜数,当时人们议论纷纷。高祖当时很信任这两个宰相,没人敢说什么。逢吉尤其贪财,毫无顾忌,那些想升官的人,只要有点钱,逢吉就会暗示他们,许以高官厚禄。后来杨邠当了宰相,逐渐削弱了苏氏兄弟的权力,逢吉才收敛了一些。杨邠经常纠正苏氏兄弟的错误,对官员的任命非常严格,甚至连各部门补缺人员,以及那些有门第背景的人,都被他停职罢免了。人们认为杨邠的这种做法,也是因为逢吉和苏禹珪之前办事不公正造成的。
起初,高祖到达汴州时,之前的宰相冯道和李崧被契丹俘虏,被扣押在真定,高祖就把李崧的府邸赏赐给了逢吉,冯道的府邸赏赐给了苏禹珪。李崧在西洛还有一个庄园,也被逢吉占有了。后来真定收复了,李崧和冯道回到朝廷,李崧的弟弟李屿因为逢吉霸占了他们家的府邸,一直抱怨。没过多久,李崧把西京的房产契约献给了逢吉,逢吉却不高兴。碰巧李崧的一个仆人想诬告李崧谋反,逢吉就诱导他写了状子,然后把状子交给史宏肇,让他逮捕李崧全家。逢吉派人把李崧叫到府上,然后把他关进了侍卫监狱。第二天,有关部门上报了案情,李屿招供说:“我和哥哥李崧、弟弟李鳷,以及家里的二十个仆人商量好了,等到皇帝下葬的时候,一起放火造反。”这完全是诬陷的供词。逢吉却用笔把“二十人”改成了“五十人”,然后交给有关部门,结果李崧全家都被杀害了。当时的人都觉得冤枉,都把责任归咎于逢吉。
逢吉这小子,特别喜欢杀人,从高祖还在太原的时候就开始了。有一次,高祖让他负责看守监狱,说是为了祈求好运。结果这逢吉为了讨好高祖,把监狱里关着的犯人都杀光了!后来他当了官,更是变本加厉,特别喜欢用酷刑。
朝廷当时很头疼各地盗贼横行,就派人去抓。逢吉自己起草诏书,里面写着:“凡是抓到盗贼的,他们的家人和邻居,都要一起砍头!” 有人劝他说:“盗贼株连九族,这已经不是法律允许的了,连邻居都要一起杀,这也太过分了吧?” 逢吉却坚持说自己是对的,最后只把诏书里的“全族”两个字划掉了。后来郓州有个捕贼的官员叫张令柔,一口气杀了平阴县十七个村民,这事儿就是因为逢吉这道诏书!
逢吉这人还特别奢侈,喜欢穿漂亮的衣服,吃山珍海味。宫里送来的饭菜,他嫌粗鄙不吃,自己偷偷弄个小厨房,专门做些高级的菜肴。他还在自己家里大摆宴席,请那些达官贵人喝酒,一次就花掉一千多贯钱!他老婆武氏死了,葬礼办得极其奢华,那些和他关系好的官员,甚至外地的节度使,都被他勒索,送来大量的绫罗绸缎,用来做丧葬用品。他这做派,简直是太不像话了! 更过分的是,他根本不遵守礼法,继母死了他不守孝,老婆刚死没多久,就给儿子们安排官职。
他还有个同父异母的哥哥从外地来,没先告诉逢吉,直接去看望他的儿子们。逢吉大怒,还担心以后哥哥会欺负他的孩子,就偷偷告诉高祖,诬陷他犯了其他罪名,把他打死了!
乾祐二年秋天,逢吉升任司空。周太祖要驻守邺城的时候,逢吉请求辞去枢密使的职务。皇帝问他:“以前有过这样的先例吗?”逢吉回答说:“枢密使的职位,地方大将兼任不合适。”史宏肇却说:“让他兼任枢密使,是为了让各路军队都敬畏他。”皇帝最后采纳了史宏肇的意见。
史宏肇因为逢吉跟他意见相左而怀恨在心。逢吉说:“这是国家大事啊,内部安定才能外部安定,如果用外部来控制内部,怎么可能行得通呢!”虽然他的意见没被采纳,但很多人都在议论这件事。没过多久,王章设宴请客,逢吉和史宏肇在宴会上互相开玩笑,结果史宏肇大发雷霆,狠狠地责骂逢吉。逢吉没跟他计较,差点儿被史宏肇打。逢吉骑马回家后,他和史宏肇彻底闹掰了。
逢吉想请求外放,以平息史宏肇的怒火,但后来又放弃了。有人问他为什么,逢吉说:“如果我去了地方当节度使,只要史公一句话,我就会被杀得片甲不留!”李业等人讨厌史宏肇和杨邠,逢吉知道这件事,每次见到李业等人,就稍微用言语激怒他们。后来史宏肇等人被害,逢吉没有参与他们的阴谋。听到变故后,他非常震惊害怕,随即被任命为宣徽使,代理枢密院事。接着,朝廷下令正式授予他官职,诏书写好后,听说邺城的军队到了澶州,就停止了。
事情紧急,逢吉对人说:“这次宫廷政变,太仓促了,如果皇上能多说一句话问问情况,就不会变成这样了。”好几天晚上他都住在金祥殿的东边,对天官正王处讷说:“我昨晚睡觉时,还没睡着就看见李崧在我旁边,活人和死人在一起,不会有什么好事。”周太祖从邺城来到汴州,官军在刘子陂战败,那天晚上逢吉住在七里郊,他和同住的人痛饮,喝醉了想自杀,被左右的人拦住了。天亮后,他和隐帝一起到了民舍,然后自杀了。周太祖平定京城后,逢吉和聂文进等人一起在北市被枭首示众,他的家人被赦免。他被枭首的地方,正好是李崧冤死的地方。广顺初年,朝廷下令在西京赐给他儿子庄宅各一区。
高祖在河东幕府的时候,缺个书记,朝廷任命进士丘廷敏担任这个职务。因为高祖有异心,怕丘廷敏因此受到牵连,丘廷敏就以生病为由推辞,没去赴任,于是朝廷改任命苏逢吉。不久,契丹南侵,高祖乘机起兵,兵不血刃就平定了天下。逢吉因为辅佐高祖有功,从书记官升任中书侍郎、平章事。一年多以后,丘廷敏才被任命为凤翔麟游县令。
丘廷敏上任那天,逢吉戏弄他,还指着椅子说:“这可是长官坐的椅子,你一个粗鄙之人,为什么坐在这里呢?”丘廷敏听了这话,吓得赶紧退了下去。
请提供需要翻译的内容。我没有看到任何需要翻译的内容。请您提供文本,我会尽力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口语,并按照您的要求分段。
李鏻,是唐朝宗室成员。他爸爸李洎,当过韶州刺史。他伯父李汤,在咸通年间做过给事中。唐懿宗把乳母楚国夫人的女婿任命为夏州刺史,李汤把任命书退了回去。皇帝下诏说:“朕小时候失去了父母,如果不是楚国夫人把我养大,就没有我今天。虽然这不在朝中规定的程序里,但我希望你放下成见,接受任命。但以后千万不能以此为先例。” 李汤这才遵照圣旨办事,你看他为人多么耿直!
李汤这回真是够正直的,皇帝都这么说了,他还是坚持原则,不徇私情。皇帝也够大气,明知道是破例,也愿意为养育自己的乳母破例,还特意强调了不能成为先例,处处考虑周全,真是个好皇帝。 这父子兄弟,一个当刺史,一个给事中,还有一个是皇亲国戚,这家族背景真是不得了。
这个人叫李鏻,年轻时参加进士考试,考了好几次都没考上。后来他跑到河朔地区去游历,当上了清海军掌书记。他去拜见定州刺史王处直,结果人家根本不搭理他。
李鏻就脱下绿袍绯衣,跑到常山去拜访要人李宏规,并且以宗族关系请求李宏规把他当哥哥一样看待。 就这样,他得到提拔。后来,赵王镕把他招为从事,赵王死后,他又成了王德明的宾客。王德明派他去唐庄宗那里做外交使节,结果李鏻暗中向庄宗告发了王德明的罪行,还说可以趁机消灭他。庄宗很高兴。常山平定后,李鏻被任命为霸府支使。
有一次,李鏻很随意地跟庄宗说:“我有四个儿子,我想把他们都杀了。”庄宗问他为什么,李鏻回答说:“这几个小子都是生在常山,沾染了战乱的坏习气,不能留着他们。”庄宗哈哈一笑,就没再说什么。同光年间,李鏻被任命为宗正卿,不久又兼任工部侍郎。常山有个唐朝的启运陵,李鏻收了富商李守恭的贿赂,把他任命为陵台令。李守恭为人蛮横霸道,被其他官员告发,事情查清楚后,李鏻被降职为司农少卿,还被剥夺了官服上的金银饰物。没过多久,他又被外放到河府当副使。
明宗即位后,李鏻先后担任兵部、户部侍郎,工部、户部尚书。长兴年间,因为跟明宗以前就认识,李鏻一直想当宰相。他有一次跟当时的宰相闲聊说:“唐朝要中兴,应该重视宗室成员,有才能的人应该担任宰相。虽然我能力不行,但我曾经在庄宗的霸府做事,也曾在殿下还是藩王的时候侍奉过您。我家世代都是侯爵,祖上也出过宰相,我们李家在各家族中地位不低;论才能和才能,我并不比别人差。把我长期放在这种位置上,诸位心里舒服吗?”冯道和赵凤每次听到他这样说都非常生气,觉得他太狂妄了。
过了一段时间,李鏻根据淮南一个细作的情报,对枢密使安重诲说:“伪吴想归顺朝廷已经很久了,如果朝廷先派使者去劝说他们,他们就会立刻来投降。”安重诲同意了他的意见,还给了那个细作一条玉带,让他去淮南送信,但那个细作很久都没回来,因此李鏻被贬为兖州行军司马。 他后来被调回京城,又当上了户部尚书,不久又升任兵部尚书,不久又兼任太常卿。他曾经代理选部尚书,但选拔官员时出了乱子,被人批评。晋朝天福年间,他担任太子少保。开运年间,他升任太子太保。高祖皇帝登基后,他被任命为司徒,几个月后去世,享年八十八岁。朝廷追赠他太傅的称号。
龙敏,字欲讷,是河北永清人。年轻的时候学习儒家经典,在乡里做过个小官,相当于临时聘用的办事员。后来刘守光当政,乱得很,龙敏就躲到浮阳避难。碰巧戴思远渡过黄河往南走,他就跟着戴思远一起去了。他家乡有个叫周知裕的人在后梁当了个小将军,龙敏就投奔了他。周知裕几次推荐龙敏都没成功,龙敏就只好在各地游历了好几年。
唐庄宗平定了魏博地区,龙敏听说老朋友冯道在霸府当记室,就跑到河中去投奔他。每年都回太原,住在冯道家里。后来,监军使张承业看中了他,直接任命他当巡官,负责管理监军的文书记录。唐庄宗平定河洛地区后,征召龙敏当了司门员外郎。因为家里穷,养不起家人,他就请求调到兴唐当个少尹。一年多后,他母亲去世,他就回到邺城守孝。正赶上赵在礼占据了邺城,因为龙敏是他的同乡,就强迫他出来办事,还被乱军逼着,龙敏不敢拒绝。
第二年,赵在礼镇守浮阳,龙敏又在家守孝。守孝期满后,他被任命为户部郎中,后来又改任谏议大夫、御史中丞。那时候,龙敏的父亲咸式七十岁,咸式的父亲九十多岁,龙敏要供养两位老人,每天都非常尽心。因为龙敏当了大官,他父亲咸式也因此得到秘书监的职位,得以退休。龙敏后来当了兵部侍郎,奉命出使幽州,家乡的父老乡亲都设宴款待他,大家玩得很开心。冯赟当了北京留守,推荐龙敏当他的副手。冯赟后来掌管枢密院,龙敏就升任吏部侍郎了。
龙敏这个人,读书学习不算特别好,但是性格外柔内刚,特别喜欢处理重大的事情。后唐末帝在怀州的时候,赵德钧父子图谋不轨,晋安寨眼看就要被攻破了,末帝想不出办法,就问身边的大臣们。龙敏上奏说:“我有一个计策,可以从东丹王李赞华那里借兵,从幽州走西楼方向进攻,契丹首领一定会分兵北顾,顾不上我们。”末帝觉得这个主意不错,但是最终没采纳。
龙敏又对末帝的亲信李懿说:“你跟皇帝是亲戚,国家都危急成这样了,怎么能袖手旁观,默默地苟且偷生呢!”李懿分析说赵德钧肯定能打败蕃军。龙敏说:“我可是燕地人,对赵德钧这个人太了解了,他胆小怕事,计谋拙劣,他只会守城、挖壕沟、激励士兵而已!要是遇到强敌,奋不顾身冲锋陷阵,他肯定不行。更何况他名声显赫,又想靠着奸诈手段保住自己的身家性命呢!我有一个大胆的计划,不知道能不能成功,但是只要能执行,也能救晋安寨于危难!”李懿让他说说看。龙敏说:“听说皇上面前只有五千匹马,请从中挑选一千匹壮马,配上精良的盔甲和强壮的士兵,我愿意和郎万金两个人带队,走山路,夜里避开敌人的骑兵,偷偷潜入大寨。一千骑兵,能有一半到达就足够了,这样晋安寨就安全了。张敬达他们被困在里面,不知道朝廷的援兵离得远近,如果他们知道大军就在团柏谷,就算城防再坚固,也能冲破,更何况是敌人的骑兵呢!”
末帝听后感叹道:“龙敏的胆量真是很大啊,可惜用他太晚了。”大家也都觉得龙敏的想法太冒险了,但是他的慷慨激昂,大家都看在眼里。
晋高祖登基后,敏叔凭借自己的才能,先是被任命为户部官员,后来升迁为尚书左丞。他父亲去世后,他守丧完毕,又回到了原来的官职,不久后又调任太常卿。开运年间,他奉命出使越地。当时,朝廷官员出使地方,都要向浙西节度使行礼拜见,可敏叔到了那里,只是拱手行礼就完事了,很多有识之士都对他赞赏有加。出使回来后,他被任命为工部尚书。乾祐元年春天,他背上长了毒疮,听说高祖皇帝驾崩了,就强忍着病痛,穿着素服去他家吊唁,十几天后在家中去世,享年六十三岁。隐帝继位后,追赠他为右仆射。
刘鼎,字公度,是徐州萧县人。他爷爷刘泰做过萧县县令。他父亲刘崇,在梁太祖还是个小人物的时候,经常在他家干活,梁太祖当上皇帝后,就召用了刘崇,刘崇后来官至殿中监、商州刺史。刘崇的母亲对梁太祖有恩,梁太祖尊称她为“国婆”,徐州、宋州的老百姓都称刘家为“豢龙刘家”。刘鼎最初担任大理评事,后来历任尚书博士、殿中侍郎史、起居郎。清泰年间,他从吏部员外郎外放担任浑州廉访判官,回朝后担任刑部郎中,兼任盐铁判官,之后又改任吏部郎中,兼任侍御史知杂事。乾祐初年,他被任命为谏议大夫,五十五岁去世。刘鼎为人擅长交际,能说会道,在家待人仁慈孝顺,对继母赵氏非常恭敬,他和同父异母的兄弟姐妹共有七人,他都一视同仁。他性格温和宽厚,但主管选官和考核官员时却很严格,办事雷厉风行,人们都说他很有能力。
他儿子刘衮,考中了进士,文章写得很漂亮,文采也很出众。他在后周担任左拾遗、直史馆,可惜英年早逝。
张允啊,是河北镇州束鹿人。他爹是个当兵的。张允小时候学习儒家经典,后来在本地当了个参军。后来张文礼在镇州造反,庄宗皇帝亲自带兵去讨伐,张允跟着张文礼的儿子张处瑾一起到邺城投降,结果没被接受,他和张处瑾都被关进了监狱。镇州和冀州平定之后,皇帝大度地赦免了他们,张允被留在邺城,担任本府的功曹。
接着,赵在礼在城里造反,张允被任命为节度使的推官,后来又到沧州和兖州当书记。之后,他调到中央当了监察御史,升迁为右补阙、起居舍人,还担任了宏文馆直学士、水部员外郎、知制诰这些官职。清泰年间初期,皇子李重美当了河南尹,负责管理六军诸卫的事务,朝廷要选拔他的幕僚,因为看重张允刚正不阿的性格,就把他调任为给事中,还让他当了六军判官。没多久,张允就被罢官了,后来又改任左散骑常侍。
话说晋朝天福年间刚开始的时候,有个叫允的人,觉得朝廷老是下赦免令,有点不太对劲,就写了一篇《驳赦论》给皇上看。他开头就引用了《管子》里的话:“凡是下赦令,表面上是小利,实际上是大害,时间长了,坏处就显现出来了;从来不下赦令,表面上是小害,实际上是大利,时间长了,好处就显现出来了。” 他还引用了《汉书》里记载的吴汉临死前对皇帝说的话:“我只希望陛下以后不要轻易下赦令。”
允接着解释说:为什么古往今来,皇帝们都觉得下赦令是件恩赐的事呢?其实不然,下不下赦令,本身跟恩德没有直接关系,关键在于对犯罪行为的惩罚。那些皇帝们总觉得,遇到旱涝灾害就赶紧下赦令,开监狱放囚犯,希望能感动上天,从而消除灾害,这想法是错的!你想啊,要是两个人打官司,一个有罪,一个无罪,结果有罪的被赦免了,无罪的却蒙受冤屈,这冤屈的人心里能平衡吗?被赦免的人跟皇上又有什么关系呢?这样一来,只会加重灾害,而不是消除灾害。
所以老百姓一遇到天灾人祸就高兴,还互相怂恿作恶,心想反正国家喜欢下赦令,犯了事也能被赦免,用来躲避灾祸。这岂不是国家在教唆老百姓作恶吗?再说,天理昭昭,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你要是赦免了坏人,反而把灾害变成了好事,那岂不是天在帮着坏人作恶?仔细想想,这根本说不通啊!
如果真的发生了天灾,那一定是上天在警告统治者:要节制欲望,勤俭持家,体恤孤寡,整顿刑罚,不要滥赦罪犯,不要冤杀无辜,让好的风气在下面流行,让圣明的德行在上面彰显,这样即使有旱涝灾害,也不会造成大的灾难。怎么能因为滥赦罪犯就能消除灾害,还能彰显你的德行呢?所以说,赦免令根本不应该下!
允的这篇奏章,皇上看完后非常欣赏,不仅下诏表彰了他,还把这篇奏章收进了史馆。
五年后,他升迁到礼部侍郎的职位,三次担任贡部官员,之后又改任御史中丞,接着升任兵部侍郎、知制诰,最后还担任了翰林学士承旨。后来契丹人攻入京城,他就辞官了,回到原来的职位。 《东都事略·刘温叟传》里记载:契丹人攻入京城,刘温叟害怕被契丹人带到北方去,就和承旨张允一起请求辞职。契丹首领很生气,想把他贬为县令。这时赵延寿说:“学士不称职而请求辞职的,罢免他就行了。” 所以刘温叟才没有被贬为县令。
乾祐年间初期,他又被任命为吏部侍郎。自从诛杀史宏肇之后,京城里的百姓都人心惶惶,非常害怕。张允每天早朝回来后,就住在相国寺的僧舍里过夜。等到北方的军队攻入京城,张允躲藏在佛殿藻井上面,结果房子倒塌了,他就这样死了,那年他六十五岁。
他的儿子张鸾,在后来的朝代当上了太常少卿。
任延皓是并州人,擅长预测天象、风水之类的。晋高祖在太原被围困的时候,任延皓就因为他的这门本事被高祖看重,经常出入高祖身边,受到高祖的礼遇。晋天福年间初期,任延皓被任命为太原掾,不久又改任交城、文水县令,这都是晋高祖推荐的结果。高祖镇守太原的时候,任延皓经常在高祖耳边说些外部的事情,出入高祖身边非常自由,高祖身边的人都对他很忌惮。他在文水县大肆敛财,百姓想要告发他,但他却先发制人。有一天,他诬告县吏勾结百姓,想要抢劫县库。高祖大怒,派兵抓捕了十几个百姓,全部处死,冤枉的叫喊声在路上都能听到。
高祖登基后,任延皓官职一路升迁,最后当上了殿中监,仗着皇帝的宠信,作威作福,人们都对他又敬又畏,就连朝廷重臣,他都看不起。刘崇在河东的时候,就一直对他恨得牙痒痒。后来魏王承训去世,要把他葬回太原,高祖就让任延皓去选墓地。当时有个山上的和尚告诉刘崇说:“魏王的墓地不吉利,恐怕会有更大的丧事发生。”没过多久,高祖就死了,刘崇就以此事为由,奏请皇帝将任延皓流放到麟州。路过文水的时候,当地百姓向他扔瓦片,破口大骂,要不是官兵及时相救,他差点就被打死了。到了麟州后,刘崇又派人把他杀了,抄了他的家。
史书上说啊,李崧这人在唐朝和后晋两朝都当过官,地位崇高,就像伊尹和皋陶那样,考察他的才能和功业,也没辜负他担任的要职。可惜碰上了个乱世,还被诬陷处死了,真是人倒霉,天也难预料啊。
那个逢吉,心肠歹毒,像蛇蝎一样,却窃取了像夔龙那样的高位,杀人都不眨眼,最后和国家一起完蛋了。李崧的冤屈还没平反,逢吉就被砍头了,这冥冥之中的报应,哪能忽视呢!从李鏻开始,好几个正直的君子,都是认真做事,为国家出力,国家兴盛,这都是他们的功劳啊!只有延皓那家伙干尽坏事,活该不得好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