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让,是唐僖宗的弟弟。从小就擅长骑马射箭,以勇敢强悍出名。唐懿宗咸通年间,他参加了讨伐庞勋的战役,因为立功被任命为振武都校。唐僖宗乾符年间,王仙芝攻陷了荆州和襄州,朝廷征兵,克让奉命带兵出征,战后因为平定叛乱有功,被授予金吾将军的职位,留在京城担任禁卫军。
一开始,唐懿宗回朝后,唐宪宗赐给他一处位于亲仁坊的宅子。从唐穆宗长庆年间开始,这处宅子就一直由负责禁卫军的官员居住。后来唐僖宗在云中起兵,杀了段文楚,朝中有人要治他的罪,并打算派兵来对付他。克让害怕了,打算逃回老家。结果皇帝下令让巡使王处存夜间包围亲仁坊抓捕克让。第二天早上,官兵包围了亲仁坊,克让和纪纲、何相温、安文宽、石的等十几个骑兵,弯弓搭箭,骑马冲出包围圈。几千名官兵追赶他们,追到渭桥的时候,已经有几百人被杀死了。克让从夏阳抢了一条船渡过黄河,逃回了雁门。第二年,唐僖宗为他平反昭雪,克让又回到了京城担任禁卫军。
后来黄巢攻打长安,唐僖宗逃到蜀地,克让当时守卫潼关,结果战败了。他和手下六七个骑兵躲在南山的一座佛寺里,晚上却被寺里的和尚杀害了。克让死后,纪纲偷偷地跑到黄巢那里,谎称自己冒着生命危险才逃脱,投靠了黄巢。中和二年冬天,唐僖宗进入关中讨伐黄巢,军队驻扎在沙苑。黄巢派使者米重威送来财物求和,同时把纪纲送了回来,还抓来了杀害克让的十个和尚。唐僖宗烧掉了黄巢伪造的诏书,把使者送回去了,并且把那十个和尚全部杀掉,为克让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并且悲痛了好久。
克修,字崇远,是唐昭宗李晔的堂叔。他父亲叫李德成,一开始是天宁军使,跟着唐僖宗打仗,平定了庞勋的叛乱,因此被授予朔州刺史的官职。克修从小就擅长骑射,跟着父亲一起征战,每次都能立功。后来唐昭宗在雁门关驻守的时候,任命克修为奉诚军使,让他作为先锋进入关中作战。他先后在华阴击败黄揆,在梁田坡打败尚让,在光顺门逼退黄巢,每次战斗都取得胜利,他的勇猛让其他军队都感到害怕。黄巢之乱平定后,因为战功,克修被授予检校刑部尚书,并担任左营军使。
那年十月,潞州的牙将安居受来求援,请求恢复昭义军的建制。唐昭宗派出了大将贺公雅、李筠、安金俊等人带兵前去支援。他们在铜鞮与孟方立交战,结果战败了。于是,唐昭宗就命令克修带兵增援。当月,潞州被平定,刺史李殷锐被斩首。之后,克修被朝廷上表为昭义节度使。光启二年九月,克修率军出征山东,收复了邢州和洺州。十一月,攻克了故镇。孟方立派将领吕臻前来救援,双方在焦岗交战,克修大获全胜,俘虏了吕臻,斩杀了上万敌军。接着,克修又攻克了武安、临洺等地,乘胜包围了邢州。孟方立向镇州求援,王镕率领三万大军前来救援,克修的军队被迫撤退。
后来,李罕之归顺朝廷,唐昭宗任命他为泽州刺史,并与克修联合攻打河阳,连续多年征战,使得怀州和孟州都饱受战乱之苦。文德元年十月,孟方立派奚忠信率领三万大军偷袭我方的辽州,克修在辽州东山设下埋伏,大败敌军,活捉了奚忠信并将其献上。龙纪元年,唐昭宗大举进攻邢州和洺州,班师回朝后,在 上党地区对克修进行了封赏。克修为人节俭,生活简朴,不追求奢华,他的饮食起居都很简陋。唐昭宗因此生气,责骂并鞭打了克修,克修因此羞愧愤怒,病情加重;第二年三月,克修死于潞州的府邸,时年三十一岁。唐庄宗即位后,追赠他为太师。
克修有两个儿子,大的叫嗣弼,小的叫嗣肱。嗣弼一开始被任命为泽州刺史,后来升迁为昭义、横海节度副使,之后又改任海州刺史。
天祐十九年,契丹人入侵燕赵地区,攻陷了涿州。(《辽史·太祖纪》:十二月癸亥,围涿州,有白兔缘垒而上,是日破其郛。) 当时,嗣弼举家都被契丹人俘虏了,然后被押送到契丹人的营帐里。
李嗣肱啊,从小就胆子大,有谋略,立了不少战功。在夹城那场战役里,他跟着周德威当先锋冲锋陷阵。那时候他哥哥李嗣弼是昭义节度副使,和弟弟李嗣昭一起守城,兄弟三人,里应外合,英勇作战,那气势,把全军将士都给鼓舞了。潞州之围解除了,因为战功,他被授予检校左仆射的官职,进京担任三城巡检,负责管理衙门内务。
天祐七年,周德威去救援灵州和夏州,结果党项族的人堵住了路,消息也传不出去。李嗣肱奉命从麟州渡过黄河,去接应周德威。他和党项族打了数十里路,最后跟周德威的军队会合了。在柏乡之战中,李嗣肱担任马步都虞候。第二年,他跟着庄宗去猗氏会见朱友谦,之后升任教练使,又和李存审一起救援河中,在胡壁堡打败了汴军,还俘虏了敌将庞让。
天祐十年,他和李存审驻扎在赵州,在观津打败了汴军。那时候梁太祖朱温刚屠杀了枣强,他的将领贺德伦正率领五万大军猛攻蓚县,在蓚县西边扎营。李嗣肱就从下博率领三百骑兵,傍晚时分混在梁军的运输队里,等到天黑,趁机冲进了梁军营地。三百骑兵汇合在一起,大声呐喊,箭如雨下,杀声震天,四处冲杀。汴军措手不及,营地大乱,天黑之后,李嗣肱收兵撤退。当夜,梁太祖朱温烧毁营帐逃跑,蓚县之围也就解除了。因为这次大胜,李嗣肱被破格提拔为蔚州刺史、雁门以北都知兵马使,还参与平定了刘守光之乱。
天祐十二年,他升任应州刺史,后来又升迁为泽州、代州刺史,以及石岭以北都知兵马使。天祐十九年,新州刺史王郁叛变投靠了契丹。李嗣肱带兵平定了妫州、儒州、武州三州,被授予山北都团练使的职务。天祐二十年春天,他在新州去世,享年四十五岁。
克恭是武皇的弟弟,龙纪年间当过决胜军使。大顺朝刚开始的时候,潞州的节度使李克修死了,克恭接替他当了昭义节度使。这哥们儿性格骄横跋扈,一点也不懂带兵打仗的事儿。潞州的老百姓之前觉得李克修为人正直,办事公正,现在看到克恭这么嚣张放肆,心里非常不满,再加上李克修死得不明不白,大家伙儿都离心离德了。
那时候武皇刚平定了邢州、洺州和磁州,正准备去河朔地区打仗,所以四处搜集兵力。潞州有个后院军,兵强马壮的,克恭从中挑了五百精兵献给武皇,结果军使安居受舍不得这些兵,心里很不高兴。克恭就派李元审、安建、纪纲、冯霸几个裨将把这五百人送到太原去。走到铜鞮县的时候,冯霸这小子带人造反了,杀了都将刘杲和县令戴劳谦,带着人马往南跑,到了沁水的时候,队伍已经发展到三千人了。
武皇命令李元审带兵去打冯霸,结果在沁水打输了,李元审还受了伤,只好带兵回潞州。五月十五这天,克恭在孔目吏刘崇之家里看望受伤的李元审。就在这一天,州将安居受带兵攻打克恭,还放火烧了起来,克恭和李元审都被杀了,老百姓拥立安居受当了留后。说起来,当初孟方立造反的时候,安居受把泽州和潞州献给了武皇,等孟方立投降之后,安居受又当上了牙将。安居受害怕孟方立会报复他,于是就反了,杀了克恭来讨好汴州的人。
安居受派人去沁水找冯霸,想让他一起干,结果冯霸不听他的。安居受害怕了,想逃回朝廷,跑到长子县的时候,被山贼给杀了,脑袋还被送到了冯霸那儿。冯霸就带着兵占领了潞州,自称留后,向汴州求救。武皇派康君立去讨伐他,汴州的将领葛从周也来帮冯霸。九月,李存孝猛攻潞州,汴州的军队夜里逃跑了,冯霸他们都被抓住了,杀了。武皇就让康君立当了昭义节度使。
克宁是武皇的弟弟。一开始他跟着武皇从云中起兵,担任奉诚军使。后来赫连铎攻打黄花城,克宁带着武皇和其他的兄弟们一起上城防守,浴血奋战了三天三夜,累得筋疲力尽,杀敌数以万计。
燕军攻打蔚州的时候,克宁和他的兄弟们坚守城池抵抗敌人,十多天里几乎没怎么睡觉吃饭。后来又跟着军队进入关内,追击黄巢的军队。总之,每次出征他都在武皇身边,保护武皇的安全。在兄弟们中间,他最出名的是仁义孝顺,为人谨慎小心,武皇对他特别宠爱。
后来他被派去镇守太原,被授予辽州刺史的职位,官职一步步升迁,最后做到云州防御使。乾宁年间,他改任忻州刺史,参与讨伐王行瑜,担任马步军都将,因为战功被授予检校司徒的职位。
天祐年间,他被授予内外都制置、管内蕃汉都知兵马使、检校太保的官职,担任振武节度使,当时军政大事都由克宁做主。
公元907年正月,李克用(武皇)病得很重,李克宁他们都在床前侍候,哭着跟李克用告别。李克宁问:“万一王上驾崩了,以后的事情怎么办?”于是李克用把李存勖(庄宗)叫到身边,对李克宁和张承业说:“亚子(李存勖)就拜托你们了。”说完就去世了。
开始发丧的时候,李克宁掌控着军政大权,国内外都很平静。其实啊,李克用生前很重视军队,养了很多私生子,这些私生子们的穿着打扮、待遇跟嫡子一样,足足有六七代人那么多。他们比继承王位的李存勖年纪还大,各自都有自己的军队,每天都在密谋,都想造反。李存勖很聪明,也很谨慎,害怕自己会受到牵连,所以准备继承王位的时候,就谦让李克宁说:“我还年轻,不懂政事,虽然继承了父亲的遗命,恐怕无法处理这些大事。叔父您功劳大,威望高,大家都很服您,不如您先掌控军政,等我站稳脚跟了,再听您吩咐。”
李克宁说:“我哥哥的遗命,托付给了我的侄子,谁敢有异议?你只管继承王位,国内外的事情,不用担心处理不好。”等到李存勖正式继位那天,李克宁第一个去祝贺。李存勖继位后,把所有的军政大事都交给李克宁处理,李克宁的权力很大,很多人都依附他。有个叫李存颢的人,暗中跟李克宁说:“哥哥死了弟弟继承,这是古往今来的常事,叔父拜侄子为王,这道理说不通,荣华富贵,你应该自己争取,上天给你机会你不抓住,以后会后悔的!”李克宁说:“你不要再说这些不吉利的话!我们家三代立功,父子情深,天下皆知,只要我哥哥的江山有人继承,我还有什么奢求!你不要再说了,否则我一定砍了你的头示众!”
李克宁虽然心地善良,但却经常被那些坏人迷惑。那些坏人的老婆们也用同样的话去劝说李克宁的妻子孟夫人,各种挑拨离间,孟夫人害怕事情败露会招来祸患,多次劝说李克宁,结果反而让李克宁更加迷惑。后来,李克宁因为一些事情杀了都虞候李存质,又请求兼任大同节度使,并把蔚州、朔州划归自己管辖,还多次跟监军张承业、李存璋发生冲突;由此可见,李克宁已经有了二心。
一个叫史敬镕的近臣跟李存颢关系很好,他知道李存颢的全部计划。史敬镕告诉贞简太后说:“李存颢和管内太保暗中策划叛乱,打算等新王到他们府上时就抓住他,连同太后和她的儿子一起,送到汴州去。这阴谋已经策划很久了。”李存勖召见张承业和李存璋说:“我叔父的行为如此,已经没有叔侄之情了,骨肉相残,我避开他,就不会有祸乱了。”张承业说:“我亲耳听到先王的遗命,李存颢他们想让太原投降叛军,大王您怎么求生?不赶紧讨伐他们,我们都活不了多久了!”于是命令吴珙、李存璋做好准备。
二月二十日,李存勖在府邸召集将领们,当场逮捕了李存颢和李克宁。李存勖哭着责备李克宁说:“我一开始把军政大权让给你,你却不能放下先王的遗命。现在事情已经平息了,你又想把我和我母亲送进虎口,你忍心吗!”李克宁哭着回答说:“都是那些坏人挑拨离间,我还能说什么呢!”当天,李克宁和李存颢都被处死了。李克宁为人仁慈,却缺乏决断力,所以最终招致了杀身之祸。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李嗣昭有四个儿子:李克恭、李克俭、李克用、李克柔。薛史《李嗣昭传》说:李克用是武皇的叔父代州刺史李克柔的养子。也就是说李克柔是武皇的叔父。《新唐书·沙陀传》记载:武皇有个弟弟叫李克勤,《资治通鉴》引用《纪年录》说武皇有个哥哥叫李克俭,但是薛史的记载里都没有这两个人,可能是史书缺失。)
请提供需要翻译的内容。我没有收到任何需要翻译的内容。请您提供文本,我会尽力将其逐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口语,并按照您的要求分段。
史学家说啊,以前武帝是从阴山起家的,庄宗是从河朔地区起家的,虽然他们都曾经拥有天下,但统治的时间都很短,想想他们的子孙后代,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很兴旺发达,像盛开的棠棣花一样,实际上并没有做到像帝尧那样推行亲亲之恩,也没有做到像广成王那样实行封建的制度。从他们能够谦让开始,就再也没有获得像鲁国、卫国那样的封地,来光宗耀祖,流芳百世了。更何况他们还接连遭遇夭折和横死,这真是太令人悲哀了!
唉,想想看,这武帝、庄宗,都是从边疆打拼出来的,好不容易打下了江山,却没享几年福就撒手人寰了。后代子孙,表面上看着风光,其实也没继承到他们开创基业的本事,更别提像尧帝那样重视亲情,像广成王那样实行完善的封建制度了。 他们能做到谦让,本该是件好事,可结果呢?连个像鲁国、卫国那样的封地都没捞着,更谈不上什么流芳百世了。 更让人心酸的是,他们后代还接二连三地夭折或横死,这命运,真是让人唏嘘不已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