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礼志序》这东西,原本就丢了,没留下。

梁朝开平元年(公元907年)四月,梁太祖刚当上皇帝,就在西京(洛阳)建了四座宗庙,这做法是沿袭古代的规矩。

过了好些年,到了唐朝同光二年(公元924年)六月,太常礼院上奏说:“国家刚建立的时候,在北都(开封)建了宗庙,现在咱们收复了天下,迁都洛阳,当然要把祖宗庙迁回洛阳。按规矩,不应该有两个宗庙,所以北都的宗庙应该废掉。” 这事儿就交给了尚书省讨论。礼部尚书王正言他们上奏说:“这都城规划,宗庙可是头等大事啊!现在咱们选定洛阳作为国都,要开创盛世,这得向古人学习,祖宗的神位也必须跟着咱们。北都的宗庙先建起来了,不应该再建一个。再说每年祭祀,都有固定的规矩,时间都一样,神灵们住哪一个庙呢?我听说以前也有权宜之计,比如神主牌位已经做好了,就先放到偏殿里;要是庙宇已经建好了,那就空着,以后就一直空着。像齐桓公的庙里供奉两位先祖,这也没什么明确的规矩,古代军队行军打仗,也不会把庙里的神主牌位搬来搬去。以前武则天在巩县和洛阳都建了庙,这做法就不对;汉朝皇帝还念念不忘丰县和滕县,这也没什么章法可循。何况咱们朝代的规矩,礼院都清楚得很,洛阳是旧都,嵩山又是正位,怎么能把祖宗庙建在远离宫殿的地方呢?这事儿长久不了,还是应该从长计议。所以,北都的宗庙,请批准太常礼院的奏章,把它废掉吧!” 皇帝同意了。

天成元年(公元926年),中书舍人马缟又上奏说:“我查阅了汉朝和晋朝以来的史书,那些诸侯王和皇室宗亲继承皇位后,除了七庙之外,都会另外修建宗庙祭祀自己的祖先。汉光武帝在南阳为前四代皇帝建庙,以后桓帝以下的皇帝,也都追尊以前的皇帝,为他们建庙。请求按照汉朝的旧例,另建亲庙。” 皇帝把这事儿交给尚书省,让百官一起讨论。礼部尚书萧顷他们讨论后说:“我们查阅了史书,也了解了皇帝的意愿,为了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应该建造宗庙。我们经过讨论,关于追尊的位号和建庙的地点,请求皇帝下令,按照马缟的建议去做。”

天成二年,朝廷又上奏说:以前汉朝,诸侯王继承皇位,都要改名,上谥号,大肆宣扬孝道,称作皇帝,这在诸王的事迹中都有记载,比如孝德皇、孝仁皇、孝元皇。希望皇上恩准,同意用“皇”字来尊称,加上谥号来尊贵他的名号,修建圆陵,并增加护卫兵力。于是皇上就下令让太常礼院制定仪式。

太常博士王丕等人,以汉桓帝继承皇位为例子,尊其祖父河间孝王为孝穆皇帝,父亲蠡吾侯为孝崇皇帝,请求交给太常卿来确定谥号。刑部侍郎、代理太常卿马缟又说:根据两汉的旧例,诸侯王继承皇位,都要追尊他的父祖,修建陵墓,西汉宣帝、东汉光武帝,孝敬祭祀的典礼,都有记载。从汉安帝继承皇位开始,就有了皇太后的命令,另立《谥法》,追尊为某皇,比如孝德、孝穆之类的。以前只有孙皓从乌程侯继承皇位,追尊他父亲孙和为文皇帝,那是非常特殊的情况,不能作为例子。现在根据礼院的奏章,汉安帝以后,如果按照正史来看,也没有“帝”字。根据《谥法》,“德象天地曰帝”。礼院已经奏报过了,很难把两汉的旧例,直接用来尊称名号,请求下令百官一起商议。

当时右仆射李琪等人议论说:历代以来,宗庙制度已经形成,继承皇位的方式虽然有所不同,但变化不大。马缟的奏章,是有礼法依据的,请求下诏令马缟根据典籍,来拟定尊称。当时明宗想加上“帝”字,于是下诏说:我听说开国建家,才能制定礼乐制度,所以三皇不相袭,五帝不相沿,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规矩,这在礼法上并没有错误。更何况这件事关系到祖先,又关系到祭祀。追谥追尊,称皇或称帝,都有字数的增减,都有褒贬的词语。总的来说,这两个名号都是尊称,就像三皇时代不能加“帝”字,五帝时代不能说“皇”字一样。从秦朝开始,就同时使用这两个名号。像玄元皇帝,事情已经过去几千年了,追溯宗源,仍然在史书上留下显赫的名号,难道还需要遵循汉朝的典籍吗?更何况我身处九五之尊,是亿万百姓的君主,不能把这两个名号都用在我的身上,也不能为了一个字而委屈了先祖,如果按照你们的意见办,怎么能体现我的孝心呢!可以委托宰相和百官详细商议,在中书省召集两班官员,轮流陈述各自的意见。

只有李琪等人请求在祖先的牌位上先加上“帝”字。宰相综合大家的意见奏报说:朝廷的重大事情,宗庙为先,这件事关系到皇位的继承,意义重大,必须慎重考虑。更何况圣朝追尊先祖的时候,就采用汉朝的旧例,在汉朝封赏尊崇的时候,又依照哪个朝代的旧例呢?道理上难以理解,不符合圣上的旨意;只有顺应变化,才能符合民意。况且,王者功成名就之后,才能制定礼乐制度,正朔服饰,都有更改,尊祖奉先,又何必拘泥于旧例呢?如果一定要在应州另立庙宇,那地方离上都太远了。现在根据开元时期追尊皋陶为德明皇帝,凉武昭王为兴圣皇帝的先例,都在京都建庙。我们商议的结果是追尊四庙,希望按照您的旨意,都加上“皇帝”的称号,并在洛阳建庙。皇上下令说:在应州旧宅建庙,其余的都按照你们的奏章办理。(《文献通考》记载:后唐所谓的七庙,是指沙陀献国的祖先昌,太祖李克用,庄宗李存勖,以及继承唐朝的高祖、太宗、懿宗、昭宗。这所谓的四庙,是指明宗的曾祖父、祖父、父亲。)

请提供需要翻译的内容。我没有看到任何需要翻译的内容。请您提供文本,我会尽力将其逐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口语,并按照您的要求分段。

那年八月,礼部的人上奏说:“庄宗皇帝的神主牌位要在这个月十号入祀太庙,太庙里已经有七个室了,按照规矩得迁走一个。” 中书省和门下省讨论后,建议迁走懿祖的牌位。后来,百官一起讨论,礼部尚书萧顷等人也建议采纳中书省的意见。

应顺元年正月,中书省和门下省又上奏说:“庄宗皇帝的陵墓祭祀仪式已经完成了,现在太庙里供奉着七位皇帝:高祖、太宗、懿宗、昭宗、献祖、太祖、庄宗。庄宗皇帝入祀后,按照礼制应该迁走一位祖先的牌位,我们建议迁走献祖的牌位,请尚书省一起讨论。”太子少傅卢质等人讨论后说:“我们认为应该按照亲疏关系来迁走牌位,这符合以前的规矩。现在的情况比较特殊,没有明确的先例。庄宗皇帝重新建立了国家,扩建了太庙,把三位远祖的牌位都请了回来,又增加了四个室。现在要迁走牌位,情况又变了。之前迁走懿祖的牌位,是因为他不是继承皇位的皇帝,所以先迁了他的牌位。汉光武帝灭了新朝之后,才开始追尊先祖,但只在南阳建庙,并没有把牌位迁入太庙,这和我们现在的情况不太一样,所以我们要制定新的规矩。将来再有皇帝入祀太庙,应该先迁走献祖的牌位,这样既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也符合礼制的变化。” 大家都同意了这个意见。当时有人认为,懿祖是懿宗皇帝赐的姓氏,按照宗族关系,应该先迁走懿祖,然后是昭宗,没必要效仿汉朝,以尧为始祖,太宗为宗祖。如果效仿汉光武帝的做法,那应该在代州为献祖建庙,然后按照亲疏关系排列,唐朝太庙还是按照以前的规矩来就行了。但是,给皇帝上谥号的人忘记了懿宗皇帝在咸通年间的谥号,又称他为懿祖,父子俩都叫“懿”,这合适吗?把朱温三代和唐朝四代皇帝的牌位一起排列,这也太不合规矩了!那些主张迁走牌位的人,不知道懿祖的姓氏是唐懿宗赐的,现在又要迁走献祖的牌位。按照礼制,应该先迁走昭宗,再迁走献祖,懿祖就像唐朝的景皇帝一样,怎么能迁走呢?

晋天福二年正月,中书省和门下省上奏说:“皇帝已经到京城了,还没有建立宗庙,希望相关部门尽快制定制度和礼仪来报请皇帝。” 皇帝同意了。二月,太常寺的官员段颙提出了意见:

咱们这宗庙制度啊,历代都挺麻烦的,得好好查查礼仪典籍,看看以前是怎么做的。你看《尚书·舜典》里说:“正月初一,舜接受了尧的禅让。” 这就是尧的庙,但没说建了多少座。 《郊祀录》里又说:夏朝建五庙,商朝建六庙,周朝建七庙。汉朝刚开始的时候,在各个郡国都建了祖宗庙,一共一百六十七座。后来光武帝中兴之后,又单独建了六座庙。魏明帝一开始建了四座亲庙,后来又改成按照周朝的规矩建七庙。晋武帝篡位后,先建了六庙,后来又建了七庙。宋武帝和齐朝也都是先建六庙。隋文帝登基后,先建了四座亲庙,到隋炀帝大业元年,想按照周朝的规矩建七庙。

接着唐朝继承了隋朝,武德元年六月初四,在长安先建了四座庙。到贞观九年,唐太宗让官员们仔细研究庙制,最后建了七庙。到开元十一年以后,又建成了九庙。《礼记·丧服小记》里说:“天子祭祀他祖先的起源地,用他的祖先配享,这样就有了四座庙宇。”郑玄注解说:从高祖往下数到祢四世,亲属就到头了,再立始祖庙作为永久的庙宇,一共就是五庙了。《礼记·祭法》以及《王制》、《孔子家语》、《春秋谷梁传》都记载: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这是等级制度,每降一级就减两庙。 《尚书·咸有一德》说:“七世之庙,可以观德。” 还有《疑义》里说:天子建七庙或四庙,都有道理。建四庙是因为从祢到高祖的亲属都祭祀完了,所以才建四庙。建七庙呢,是因为追溯到古代圣王,祖先有功劳,宗亲有德行,所以另外再封立始祖庙,就是在四座亲庙之外,或者因为祖先的功劳和宗亲的德行,庙的数量就不固定了,所以有五庙、六庙,或者七庙、九庙,目的是让后代子孙瞻仰他们的功德,《尚书》里说的“七世之庙,可以观德”就是这个意思。周舍的论述也说:“从江左以来,晋、宋、齐、梁各朝都建七庙。”

我们现在仔细研究了一下,觉得还是建七庙最合适,这样就能兼顾各种说法。但是宗庙的事情非常重要,我们不敢只用一种说法来决定,所以我们把关于七庙和四庙的记载都列举出来,其他的说法都不采纳。请下令让三省和百官一起详细讨论。

圣旨必须遵从。左仆射刘昫他们说:我们这个月八号,奉了皇帝的命令在尚书省开会,讨论太常博士段颙关于宗庙祭祀的建议。要治理好天下,让天下太平,首先得把宗庙祭祀的事办好。《礼记·王制》里说:“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 注释里说:“周朝的七庙,是太祖庙和文王、武王的祖庙,再加上四座亲庙。太祖就是后稷。商朝六庙,是契和汤,还有两个昭公和两个穆公。夏朝是五庙,没有太祖,只有禹和两个昭公、两个穆公。从夏朝到周朝,少则五庙,多则七庙。” 注释还说:“天子七庙,都是按照周朝的制度来的。有相应的人就建七庙,没有就建五庙。诸侯的庙制,即使有相应的人,最多也就是五庙。天子七庙、诸侯五庙的区别,这里就说得很清楚了。” 从三代以后的魏、晋、宋、齐、隋,还有唐朝初期,大多是建六庙或四庙,这大概是因为建国初期,庙宇数量达不到七庙那么多。现在我们想请旨,从高祖以下建四座亲庙,至于始祖的庙宇,我们不敢轻易决定,等候圣上裁决。

御史中丞张昭远上奏说:我上个月也参加了在都省讨论宗庙祭祀的会议,看到议案里除了亲庙之外,还建议另外建一座始祖庙。后来中书省和门下省发了公文,又让百官在都省讨论决定后上报。

我读过十四代的历史书,看过两千年的历史故事,观察过各个朝代的宗庙,发现没有哪个朝代像商朝和周朝那样,把他们的祖先稷和契尊为太祖。 《礼记》里写着:“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郑玄解释说:“这是周朝的制度。这七个庙分别是太祖后稷、文王、武王以及他们的四位近亲的庙。” 《礼记》里还说:“商朝六庙,是契、成汤以及他们的两位昭穆和两位穆穆。”“夏朝立五庙,没有太祖的庙,只有禹以及他的两位昭穆和两位穆穆。” 根据《王制》郑玄的解释,商朝和周朝把稷和契尊为太祖,而夏朝没有太祖,也没有追封谥号的庙。

从商朝和周朝开始,朝代更迭十几次了,各个朝代都是在亲属的庙宇中,选择有功劳的人作为太祖,并没有追封远祖为太祖的先例。 要详细列举古今例子,恐怕篇幅太长,所以我就只讲个大概。汉朝的高祖刘邦,他爷爷刘太公虽然受到尊敬,但没有建立社稷的功劳,所以没有庙号,刘邦自己就是高祖。魏朝的太祖曹操,辅佐汉朝三十年才在魏国被封王,所以才被尊为太祖。晋朝的太祖司马炎,他爷爷司马懿辅佐魏国有功,所以被追尊为高祖,司马炎自己因为是晋朝的开国皇帝,所以是太祖。宋朝的祖先地位很低,虽然后来追封了帝号,但刘裕自己就是高祖。

南齐高帝的父亲官至右将军,生前没有爵位,所以不能被尊为太祖,高帝自己就是太祖。梁朝武帝萧衍的父亲萧顺之辅佐齐朝,被封为侯爵,官至领军将军、丹阳尹,虽然没有在梁朝受封,但也追尊为太祖。陈朝武帝陈霸先的父亲陈文赞生前没有官位,因为陈霸先的功劳,梁朝追封他为侍中、义兴公,陈霸先即位后,也追尊他为太祖。周朝闵帝的父亲宇文泰辅佐西魏,建立了周朝的基业,所以被尊为太祖。隋朝文帝杨坚的父亲杨忠辅佐周朝有功,在隋朝被封王,所以被尊为太祖。唐朝高祖李渊的祖父李虎是北周的八柱国,隋朝追封他为唐公,所以被尊为太祖。唐朝末年的梁朝朱温,虽然也建立了四庙,但他祖上没有官位,虽然追封了四庙,但没有尊祖先为太祖,朱温自己就是太祖。

由此可见,前代追封太祖,都是出自亲属庙宇的成例。

咱们祖宗立庙祭祀,得既有功劳,又有德行才行。汉朝和魏朝的规矩是,没功劳没德行,不能被尊为祖宗。商朝和周朝之所以能受命于天,是因为稷和契在唐尧虞舜时代就立下了大功,所以追尊他们为太祖。不过从秦朝汉朝以后,这规矩就不一样了,就算祖上有功劳,也得是直系亲属才能立庙祭祀。咱们现在就粗略说说以前的例子,来证明一下。

秦朝说自己是造父的后代,但没把造父当成始祖;汉朝说自己是唐尧和刘累的后代,但没把尧和累当成始祖;魏朝说自己是曹参的后代,但没把曹参当成始祖;晋朝说自己是赵国的将军司马卬的后代,但没把司马卬当成始祖;宋朝说自己是汉朝楚元王的后代,但没把楚元王当成始祖;齐朝和梁朝都说自己是萧何的后代,但没把萧何当成始祖;陈朝说自己是太丘长陈寔的后代,但没把陈寔当成始祖;北魏说自己是李陵的后代,但没把李陵当成始祖;后周说自己是神农的后代,但没把神农当成始祖;隋朝说自己是杨震的后代,但没把杨震当成始祖;唐朝说自己是皋陶和老子的后代,但没把皋陶和老子当成始祖。

只有唐朝的高宗和武则天当政的时候,改唐朝国号为周,又建了七座祖庙,还追尊周文王姬昌为始祖。这大概是因为当时那些拍马屁的人不懂历史,武则天建了姬氏宗庙,这做法太离谱了,那些明白事理的人到现在还笑话他们呢。我仔细观察秦汉,一直到周朝隋朝,他们的礼乐制度、衣冠服饰、文化成就,都没唐朝盛世那么辉煌。武则天当初议论建祖庙的时候,也涌现了不少人才,像温彦博、魏元忠、颜师古、虞世南这些通晓古今的人,还有封演、萧至忠、薛元超、杜正伦这些精通礼仪制度的人,他们制定制度肯定是有章可循的。

咱们追溯祭祀祖先的规矩,这可是从周朝就开始了。你看《史记》和那些礼仪典籍上都写着:武王继承了太王、王季、文王的事业,穿着戎装就平定了天下,当上了天子,还把他们都供奉在宗庙里祭祀。周公继承并发展了文王、武王的事业,追封太王、王季为王,用天子规格祭祀先祖。书上还说,周朝在郊外祭祀后稷,把他和天帝一起祭祀。这么说吧,虽然周武王祭祀了七代祖先,但追封为王的只有四代。所以,从东汉开始,新建立的国家,大多都只设四个庙宇来祭祀祖先,这都是沿袭周朝的制度啊。再说,商朝沿袭夏朝的礼仪,汉朝沿袭秦朝的制度,没必要去大费周章地考证古制,还是遵循现成的制度比较好。所以建议,像隋朝、唐朝建国初期那样,设立四个庙宇,从四代祖先中选择地位最高的那位尊为太祖。我把这个意见呈报上来。

圣旨来了:让尚书省召集百官,把刚才的建议和张昭远上奏的意见一起,赶紧拿个主意,然后报告上来。左仆射刘昫他们再次商议后上奏说:

我们这帮大臣在七月十三号,又在尚书省召集百官,好好讨论了一下这事儿。咱们皇帝嘛,继承祖宗的基业,要祭天祭地,所以有追封先祖的规矩,这是隆重的仪式。一开始,我们仔细研究了太常礼院的方案,他们建议只立七庙或四庙,两种方案都讲得通。其他的意见,我们都没采纳。这七庙啊,根据《礼记·王制》记载:“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郑玄注里说:“这是周朝的制度。”仔细看看礼仪典籍,这就是周朝七庙的标准数量。至于四庙,指的是高祖、曾祖、祖、祢四代祖先。你看《周本纪》和《礼记·大传》都写着:“武王即位后,追封太王、王季、文王为王。并把后稷尊为太祖。”这就是周武王建国后,追尊四庙的明确记载。所以从秦、魏到周、隋,开国皇帝追封祖先最多也就四代,都遵循周朝的制度。这规矩沿用很久了,没什么可怀疑的。

现在我们仔细看了都省之前的方案,他们想在四庙之外,再另立始祖庙,这个方案还没定下来。后来,根据御史中丞张昭远的上奏,他建议除了这四庙,不要再另立始祖庙。再说,咱们国家的礼乐刑法,都遵循唐朝的制度,宗庙的制度,也应该按照旧例来办。所以我们建议,就按照唐朝追尊献祖宣皇帝、懿祖光皇帝、太祖景皇帝、代祖元皇帝的先例,追尊四庙,就这么定了。

就这样定了。到了七年七月,太常礼院又上奏说:“咱们国家现在祭祀的四庙是:靖祖、肃祖、睿祖、宪祖。现在先帝也要入庙了,根据《会要》记载:唐朝武德元年,在长安建了四庙;贞观九年,唐高祖李渊去世,命有关部门讨论庙制,决定把高祖的神主和原来的四位祖先一起放在庙里。现在先帝的神主,我们建议也像唐高祖那样,一起入庙。” 就这样定了。

公元945年(汉天福十二年)闰七月,汉高祖刘承祐已经登基,还沿用着天福年号。太常博士段颙上奏说:“陛下,祖庙的制度,历朝历代都处理得非常棘手,必须严格按照礼经,广泛查阅史实,而且礼制讲究与时俱进,增减不定。现在我仔细研究历代的典章制度,建议设立高祖、曾祖、祖父、父亲四座庙宇,再往上追溯,尊光武帝刘秀为始祖,建立一座世代不迁的庙宇,位于东面,这样一共是五座庙宇,这符合以往的惯例,也符合礼经的规定。” 皇上就下令让尚书省召集百官讨论这事儿。

吏部尚书窦贞固等人讨论后说:“根据《礼记·王制》记载:‘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 书中解释说:‘周朝制度的七庙,是指太祖以及文王、武王的神位,加上亲庙四座。太祖,就是后稷。’ 书中还说:‘天子七庙,都是依据周朝制度来的。如果有相应的人,就设七庙;如果没有相应的人,就设五庙。’ 至于光武帝中兴以及历代,很多都是设立六庙或者四庙,这都是因为建国之初,还没达到七庙的数目。 再看《郊祀录》,王肃说:‘德行深厚的人,恩泽广布,天子可以祭祀六代先祖。’ 现在我们想请皇上设立高祖以下四位亲属的庙宇。而且自古以来圣明的君王,祖先有功劳,宗族有德行,就是在四座亲庙之外,还要祭祀有功劳的祖先和有德行的宗族,这数量并没有固定的限制。 所以,除了四座亲庙之外,我们再往上追溯,建议再设立高祖和光武帝的庙宇,这样一共是六座庙宇。” 皇上同意了他们的建议。

(《文献通考》记载:后唐庄宗、明宗都放弃了自己的祖先,而祭祀唐朝的祖先;后来石敬瑭、刘知远崛起称帝,都想标榜自己是正统皇室,所以在四座亲庙之外,一定要寻找所谓的始祖来祭祀。张昭的意见,论述正确,言辞也十分有力。到了汉初,段颙、窦贞固等人却曲意逢迎,甚至追尊高祖和光武帝,设立六庙。)

公元907年正月,中书省和门下省一起上奏说:太常寺和礼部商量好了,要决定太庙里该建多少个室。要是按照继承前朝的规矩来,魏晋时期有七个祖先的庙宇;要是按照开创王朝的规矩来,隋唐时期有四个祖先的庙宇。我们觉得,皇上您应该遵循最近的礼制,追封四位祖先的庙号。不过,我们怕这个建议跟大家的意见不一样,所以想让百官一起讨论一下。

太子太傅和凝等人讨论后说:就按照礼部官员的建议,建四个祖先的庙宇吧。皇帝同意了。和凝在讨论时还说:“皇上您开创了新的王朝,建立了伟大的功业,这就像黄帝建都一样辉煌。左面是祖庙,右面是社稷坛,这些都遵循着以前的规矩;尊崇祖先,明确尊卑长幼的顺序,这些都记载在史书上。虽然礼仪制度随着时代变化而有所不同,但其根本意义各有侧重,有的可以看出增减的规律,有的可以看出兴盛的开端。皇上您继承帝位,建立了国家,根本在于仁义,开创了家国统一的新局面,遵循了孝敬祖先的道理,所以应该按照礼部官员的建议,建立四个祖先的庙宇,以符合之前的奏章。”皇帝也同意了这个说法。

四月,中书省和门下省又上奏说:太常寺再次上报,说七月初一,皇帝要在崇元殿举行追封四位祖先庙号的仪式。按照以前的规矩,皇帝要穿衮冕服坐在座位上,太尉带着册封的文书和祭品进来,皇帝要下座位,把文书和祭品放在御座前的南边,中书令拿着文书和祭品上前,皇帝要插上玉圭,然后把文书和祭品交给册封使者,册封使者跪下接受,再交给抬着文书和祭品的官员,其他的宝器授予仪式也和文书一样。我们仔细研究了这些细节,到时候请皇帝下台阶授予册封文书。皇帝同意了。

公元960年九月,皇上打算在南郊祭祀,决定在东京(开封)另建太庙。当时主管礼仪的太常礼院汇报说:“按照洛阳太庙的规格,一共十五间房子,分成四个主要房间,东西两边各带侧室,还有四个神门,每个方向各一间房子,三个门,二十四支戟,另外还有斋宫、神厨等建筑。按照礼制,宗庙在左边,社稷在右边,都在城内,请指示相关部门负责修建。”皇上同意了。

同一个月,太常礼院又上奏说:“要迎接太庙和社稷的神主来京城,具体哪天迎接,皇上要不要亲自出城迎接,还没确定。查阅以前的典故,没找到相关的先例,所以请求召集三省官员一起商议。”皇上下令:“让尚书省四品以上官员、中书门下省五品以上官员一起讨论。”司徒窦贞固、司空苏禹珪等人讨论后说:“根据记载,吴国皇帝孙休即位时,曾亲自出城迎接祖先的神主到吴郡,然后把神主安置到太庙,他前一天就出城住在郊外,第二天穿着平常的衣服去迎接,这就是个例子啊!”于是就写了奏章,说皇上应该出城迎接,并请求礼仪使拟定具体的仪式流程。

到了十月,礼仪使上奏说:“太祖皇帝的神主快到了,前一天仪仗队就要出城准备好,在西御庄东北方向搭好神主临时停放的帐篷,朝南。当天早朝结束后,大臣们早早地从西门出发,皇上穿着便服出城到行宫。大臣们安顿好后,就等候在原地。神主快到了,大臣们列好队,皇上站在队伍前面。神主到了,太常卿请皇上行二拜礼,大臣们一起行礼。神主被安置在临时帐篷里,摆上祭祀用的食物,大臣们列队站在帐篷前。侍中(官职名)来到皇上身边,请皇上祭拜神主。祭拜完毕,大臣们再次行二拜礼,皇上敬酒完毕后再次行二拜礼,大臣们一起行礼。皇上回到帐篷后,大臣们先到太庙门口列队等候,等皇上到了再行礼。等神主到了,大臣们在庙门口列队,皇上站在队伍前面,太常卿请皇上行二拜礼,大臣们一起行礼。皇上回到帐篷后,大臣们就位,宫中官员把神主安放到指定的房间。大臣们在庙院里列队,太常卿请皇上在四个房间里进行祭祀,每个房间皇上都要行二拜礼,大臣们一起行礼。四个房间的祭祀结束后,皇上回宫。以上这些仪式流程,请交给中书门下省发布执行。”皇上同意了。

公元959年7月,皇帝下令说,因为大行皇帝(宋太祖)的陵墓快要建好了,神主牌位要迁入太庙,那么太庙的殿宇是不是需要增修呢?国子监司业兼太常博士聂崇义上奏说:“遵照您的旨意,因为大行皇帝的陵墓快要建好了,神主牌位要入祀太庙,我担心殿宇房间不够,需要重新增修。我到太庙实地查看了一下,如果增修一到两间殿宇,就必须移动诸神的神位门、角楼、宫墙、库房,以及正殿的屋檐、梁柱、台阶,还要重新安排东边的牲畜祭祀的站位,一直到斋宫,都会变得越来越狭窄。现在要拆掉庙殿重新增修,不仅费力,而且恐怕也不太方便。我私下观察,太庙殿宇东西两侧有空着的夹室,而且现在还没有需要迁出的神主牌位,我想建议不用拆庙殿,也不要增建房间,直接把夹室重新布置一下,安排六个神位的位置。如果按照旧的礼仪,要移动神主牌位,在殿庭临时搭建行庙的帐篷,万一下雨,就很难安置了。所以我请求暂时在太庙斋宫内安置神主牌位,等到修缮完毕的那天再迁入,这样比较合适。另外,《礼记》上说:‘庙宇建成后,要在正殿用羊祭祀,夹室则用鸡。’《大戴礼记》和《通典》里也提到夹室,仔细研读这些文献,夹室是庙宇制度的一部分。况且新主入祀太庙,各种典籍里都有迁徙神位的记载,我们应该遵循古代礼制,这样才符合礼仪。所以我请求依次移动各室的神位,将大行皇帝的神主牌位安放在其中,以符合礼仪规范。”皇帝下令按照聂崇义的奏议办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