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氏叔琮啊,是尉氏人。唐朝中和年间快结束的时候,他报名参加了骑兵部队,一开始跟着庞师古将军,当个伍长。叔琮这人,又壮又勇,沉稳果敢,胆子比一般人可大多了。后来呢,咱们太祖皇帝去讨伐巢州、蔡州的叛军,就在陈州、许州一带打仗,叔琮冲锋陷阵,总是第一个冲上去,比其他将领都猛,太祖皇帝一看,这小子不错,直接从士兵里提拔他当了后院马军都将。

那时候,咱们一直在东边打徐州、郓州的仗,打了好多好多年,叔琮啊,每次都冲在最前面,冒着枪林弹雨,一点都不怕死,看得旁人都佩服得五体投地。后来他升官了,当上了指挥使,接着又升任宿州刺史、检校右仆射。后来太祖皇帝攻打襄阳,叔琮打了个败仗,被降职成了阳翟镇遏使;不过没多久,他又在洹水打退了晋军的进攻,立了功,又升了曹州刺史。

天复元年春天,咱们领大军攻打泽州、潞州,叔琮带兵一路向北,直奔太原而去。打完仗回来,他被任命为晋州节度使。第二年,太祖皇帝在岐州驻扎军队,晋军偷偷摸摸地袭击了绛州,咱们前军吃了亏。晋军仗着这股气势,又攻打临汾,叔琮赶紧做好防御准备。他从军中挑了两个壮汉,这俩人眼睛深陷,胡子很长,长得像沙陀人似的,然后派他们去襄陵县牧马,就在路边。那些晋军的蕃寇一看,没起疑心,这俩人就混在他们中间,瞅准机会,一下子抓了两个人回来。晋军吓坏了,还以为咱们设了埋伏,赶紧退到蒲县去了。

这时候,太祖皇帝派朱友宁带几万兵去增援,所有兵马都由叔琮指挥。部队到了之后,其他将领都想休息一下,叔琮说:“要是这样,敌人肯定跑了,跑了咱们还打什么仗!”于是,他趁着夜色,偷偷带兵截断敌人的归路,碰上了晋军几百个骑兵,全给杀了;接着攻打他们的营垒,把营垒攻破了,斩杀了一万多人,缴获战马三百匹。太祖皇帝听说后,高兴地对身边的人说:“能杀蕃贼,能攻破太原,除了氏老,没人能做到!”叔琮乘胜追击,收复了汾州,跟晋军反复交战,一直打到双方营垒相接。打完仗回来,因为他的功劳,被加封为检校司空。从那以后好几年,晋军都不敢再来侵犯了。叔琮爱护士兵,爱护百姓,政绩很好。

天复三年,他被任命为鄜州留后,不久又正式担任保大军节度使、检校司徒。等到昭宗皇帝东迁的时候,他被征召为右龙虎统军,负责保卫洛阳。天祐元年八月,他和朱友恭一起奉太祖皇帝的密旨,在皇宫里杀了昭宗皇帝。后来,他被指责治军无方,被贬为白州司户。不久,就被赐死了。叔琮临死前喊到:“杀我,是为了堵住天下的悠悠之口,但这又怎么解释给上天呢!”乾化二年,朝廷准许他归葬。

朱友恭,老家是寿春,本来姓李,名叫李彦威。他从小就跟着朱温(太祖)混,脑子灵活,特别会揣摩朱温的心思。朱温很赏识他,把他当亲儿子养,还赐给他朱姓,一开始叫朱克让,后来又改了名字。当时刚建立左长剑都,就让朱友恭管。他跟着朱温打了四次仗,慢慢地立下了军功,升官到诸军都指挥使、检校左仆射。乾宁年间,被任命为汝州刺史,又加封检校司空。

光化年间,淮河地区的蛮夷入侵鄂州和渚州,武昌的节度使杜洪来求救。朱温就派朱友恭带了一万多兵,渡过长江去支援,军队开到龙沙、九江就回去了,声势浩大。当时淮河的贼寇占据了黄州,朱友恭攻破了他们的城墙,抓住了贼将瞿章,俘虏斩杀了上万敌人。路过安陆的时候,顺手杀了安陆刺史武瑜,收编了他的军队。因为这次战功,朱友恭被任命为颍州刺史,又加封检校司徒。

天复年间,他担任武宁军留后。天祐初年,唐昭宗逃到洛阳,朱温把他召来,任命他为左龙虎统军,负责保卫皇宫。后来他和氏叔琮一起,收到了朱温的密令,在洛阳宫里杀了唐昭宗。 事情败露后,朱温从河中赶来,责怪朱友恭办事不利,把他贬到崖州当司户,恢复了他原来的姓名李彦威,和氏叔琮一起被赐死。

王重师,是安徽长社人。他天生神力,性格沉稳大气,处理事情很灵活,剑术和枪法更是当时一流高手。唐朝中和年间快结束的时候,蔡州的叛军攻陷了许昌,王重师逃了出来。朱温(后来的唐昭宗)看到他长得魁梧,就把他编入了拔山都(一支军队)。在军中,王重师每次作战都表现出色,远远超过其他人。

文德年间,朱温让他当了董左右长剑军的指挥官。朱温攻打上蔡的时候,王重师奋勇作战,立下了大功。后来攻打兖州和郓州,他被提升为指挥使,还被授予检校右仆射的官职。王重师披甲戴盔,枕戈待旦,五六年时间里,在齐鲁一带打了上百仗,威名震慑敌人。后来他又被授予检校司空的官职,做了颍州刺史。

乾宁年间,朱温攻打濮州,下令士兵攻破城墙。濮州人利用囤积的柴草堵住城墙缺口,点燃大火,浓烟遮天蔽日,没有人敢靠近。王重师当时正受着严重的刀伤,躺在军营里。其他将领劝他休息,但他立刻跳起来,命令士兵把军营里的毛毡和地毯都拿来,扔进水里,再扔到火堆上,把火扑灭。然后,王重师率领精锐士兵,拿着短兵器冲进城里,其他军队紧随其后,濮州就这样被攻破了。王重师在战斗中被刀剑砍伤,身上中了七八处刀伤,士兵们把他抬回营地,当时都快死了。朱温非常震惊和惋惜,说:“虽然攻下了濮州,却失去了王重师,这怎么办!”他立刻命令用珍贵的药材给他治疗,一个月后才痊愈。后来,他被任命为平卢军留后,官至检校司徒。

此后,北伐幽州、沧州、镇州、定州,多次与晋军交战,他深得士兵拥戴,所以屡战屡胜。天祐年间,他被任命为雍州节度使,加同平章事。几年时间里,他治理军队,爱护百姓,很有威望。开平年间,他被刘捍陷害,朱温对他起了疑心,但又找不到证据。没过多久,王重师擅自派副将张君练率兵深入邠州、凤州,结果张君练战败。朱温听说后,非常生气,因为他擅自行动,于是下令追捕并处死了他。《资治通鉴》记载,刘捍到了长安,王重师没有给他行礼,刘捍就向朱温诬告他,说:“王重师暗中与邠州、岐州勾结。” 甲申日,王重师被贬为溪州刺史,不久被赐死,满门抄斩。

朱珍,是江苏徐州丰县雍凤里人。朱元璋刚开始起兵的时候,朱珍就跟着庞师古、许唐、李晖、丁会、氏叔琮、邓季筠、王武他们八十多个人,当他的贴身侍卫,冲锋陷阵,打仗特别猛,战无不胜。

后来朱元璋镇守汴梁,兼任招讨使,就让朱珍担任宣武右职,让他负责军队的核心事务。于是朱珍就整顿军队,制定军纪,平定巢湖,攻破蔡州,这些战功里都有朱珍很大的贡献。

一开始,尚让带着五千骁骑兵到了繁台,朱珍跟庞师古、齐奉国他们一起把尚让打退了。后来黄巢兵败,朱珍和李克用一起追到冤句才回来。没多久,他就跟着太祖一起,率领汴州、宋州、亳州的军队进军西华,攻破了王夏的营寨,英勇奋战,立下大功,官职也升了。光启元年,他被任命为诸军都指挥使,正式成为高级将领。

接下来,军队在焦夷打败了蔡州军队三千人,全部俘虏了他们的将领。然后又向西到达汝州、郑州,向南经过陈州、颍州,在宋州、亳州、滑州、濮州一带活动,跟蔡州的贼兵作战,伏击、袭击、杀敌,不知道杀了多少。这时,滑州节度使安师儒治军无方,太祖就派朱珍和李唐宾率领步骑兵去平定滑州。刚进滑州境内,就遇上了大雪,朱珍命令士兵不准休息,一夜之间就赶到城下,同时架起百余架云梯攻城,很快攻上城墙,滑州就这样被攻下了。

那时候太祖正计划攻打齐国,就派朱珍去淄州招募士兵。朱珍行军到任县的时候,东面都统齐克让在孙师陂设下埋伏,想偷袭朱珍,结果被朱珍打了个大败。军队推进到牙山,都虞候张仁遇对朱珍说:“军队里要是有不听命令的,应该先斩杀他们的主将,然后再上报,请您批准。”朱珍很生气他擅自做主,就把张仁遇斩了,以儆效尤,从此以后,众将领都害怕了。军队到达乾封,在白草口跟淄州人作战,打败了他们。青州人用两万步骑兵,在金岭驿设下三个营寨,朱珍跟他们作战,连续攻破了三个营寨,全歼了他们的军队,缴获了全部的武器装备和战马。当天晚上,又攻克了博昌,俘获了大量的士兵。此后,他又击败了卢瑭、张晊以及朱瑄、朱瑾的军队,平定了曹州、濮州,几乎没有一天不在战场上。

梁山那仗一开始,他就跟李唐宾处不好。有一次,石敬瑭在军队里偷偷把李唐宾的老婆从汴州接过来,事先一点招呼都没打。太祖皇帝心里起了疑心,就偷偷派李唐宾去查这事儿。这俩将领谁也不服谁,吵了起来。李唐宾半夜砍断关口,回汴州告状去了;石敬瑭也丢下军队,一个人骑马跑到汴州。太祖皇帝挺惋惜这两个将领的,所以没处罚他们,让他们回去带兵。

后来,石敬瑭又带着踏白军(一种骑兵)杀入陈州、亳州一带,去引诱蔡州的人出来作战。一路南下到了斤沟,打败了淮西节度使石璠的两万大军,活捉了石璠献给皇帝。石敬瑭从亳州北边回军,去攻打静戎军,渡过滑州的黄河,攻破了黎阳、临河、李固三个州的军队。军队驻扎在内黄,打败了乐从训的一万多人。他又分别命令聂金、范居实去攻打澶州,在临黄跟魏国的军队遭遇了。魏军有两千豹子军,结果被全歼了,吓得河北地区的人都不敢吭声了。

接着,他又去攻打淮西,打到蔡州,在河边扎营,打败了贼将萧皓的军队,好多人都被赶到河里淹死了。然后进军蔡州,在城西南扎营,攻破了羊马垣,结果遇上大雨,就撤兵了。石敬瑭又带兵去支援刘赞,赶赴楚州,到了襄山南边,碰上徐戎堵住了他的路,他就攻打丰州,打下来了。这时候,朱温带着全部军队在丰州南边的吴康里跟石敬瑭决战,石敬瑭收复了丰州,打败了朱温的三万多人马。等蔡州的贼寇平定后,石敬瑭的功劳在众将领中是最大的。

话说高祖年间,我跟各位将军驻扎在萧县,准备抵御叛乱。当时,我担心太祖皇帝会来视察,就命令大家修缮马厩,等着迎接他的巡视。结果,李唐宾手下的副将严郊,态度特别傲慢,根本不把这事儿放在心上。军候范权仗着我的权势去督促他,可严郊还是不听。李唐宾本来就跟我不对付,这下更生气了,直接跑到我面前告状。我一听也火了,直接说:“李唐宾太没礼貌了!” 然后拔剑就把李唐宾给杀了,还让骑兵把事情的经过详细记录下来。

太祖皇帝一开始听说李唐宾死了,吓了一跳,赶紧跟敬翔商量对策。为了安抚我的情绪,他们假装让官府把李唐宾的妻儿抓起来下狱。之后,太祖皇帝亲自来到萧县。快到萧县的时候,我带着将校们去迎接他。结果,太祖皇帝却让人把我抓起来,指责我擅自杀人,还下令丁会来执行死刑。当时,霍存等几十个将军都跪下求情,可太祖皇帝非常生气,直接把坐的床都扔了过去,才把他们赶走。

李思安,是河南陈留张亭人。一开始,他在汴州的将领杨彦洪手下当兵,骑马当差。他特别能打,还没成年呢,就长得七尺多高,一看就是个有志向、想干出一番事业的人。唐朝中和三年,咱们太祖皇帝镇守汴州,有一次大规模阅兵,一眼就看中了李思安这员猛将,觉得他身材魁梧,特别厉害,就给他赐名“思安”,字“贞臣”。

李思安特别擅长骑马舞动长矛,冲锋陷阵,所向披靡。每次跟着太祖皇帝出征打仗,他总是骑着马冲到敌人的阵营后面,探探敌人的虚实再回来。要是遇到敌人仗着人多势众,嚣张跋扈的,太祖皇帝往往会命令李思安去拿下他们。李思安每次都能像老鹰一样勇猛,像旋风一样迅猛,在万军之中擒获敌将,进退自如,就像走在无人之地一样轻松。太祖皇帝非常器重他,还让他担任了王虔裕手下的先锋将领。

那时候,巢寇和蔡寇联合起来作乱,每次太祖皇帝派人侦察敌情,李思安总是第一个冲锋陷阵,独自前往。巢寇战败逃跑后,李思安带领一百多人追击敌人,杀敌掠夺,敌人没人敢挡。后来,他又带领军队袭击在郑州的蔡寇,当时都将李唐宾的马被绊倒摔下马,李思安立刻用长矛刺杀追击的敌人,还帮助李唐宾重新上马。还有一次跟蔡寇作战,他在阵前活捉了敌将柳行实。之后,他又率军渡过淮河,攻下了天长、高邮两座城池,还抵抗了孙儒的进攻,逼近了濠州,这些战役他都立下了赫赫战功。

他一路升迁,最后当上了诸军都指挥使,官至检校左仆射,后来又担任亳州刺史。他治理军队,抵御外敌,边境地区都安定下来了。李思安为人勇猛,每次带兵打仗,不是大胜就是大败,从不打平局。

开平元年春天,皇上带兵去打幽州,在桑乾河扎营,抓了不少俘虏,燕国人吓得不轻。 军队回来后,他又带兵去攻打潞州,打了好多个月都没拿下,士兵们都松懈了。皇上非常生气,下令查处他的罪责,把他所有的官职都撸掉了,还把他跟老百姓一样,按户籍登记管理。过了一年才重新启用他,又让他带兵,但也没什么特别大的功劳值得记录。

皇上有一次给将领授予兵权,跟身边的人说:“李思安打仗确实勇敢,没谁比得上他,但是每次让他去地方上带兵,我刚用他,就一定会传来败仗的消息,这种情况已经发生两三次了,看来飞将军的命运多舛啊,史书上说的可不是假的!”乾化元年秋天,皇上又把他任命为相州刺史。李思安觉得自己应该拿着帅旗,挥舞着大权,结果这个职位让他很不爽,每天就安安稳稳地过日子,根本没心思管政事。

后来皇上北征,因为斥候搞错了消息,李思安一点准备都没有,结果城防破败不堪,粮仓也空空如也。皇上大怒,把他贬到柳州做个小小的司户,没多久就在相州赐死了他。(《资治通鉴》记载:开化元年丙午年,皇上到相州,刺史李思安没想到皇上突然来了,什么准备都没有,因此被罢官。第二年正月丁卯,皇上到获嘉,追究李思安去年供应军需物资有缺漏,把他贬到柳州做司户,随后又把他流放到崖州,最后赐死了他。)

邓季筠,是宋州下邑人。年轻的时候就加入了黄巢的军队,在太祖手下做事。后来太祖镇守汴州,首先任命他为牙将,负责骑兵部队。攻打郓州那次,他活捉了敌军的排阵将领刘矫,献给了太祖。

唐朝大顺年间初期,唐朝皇帝命令丞相张浚去讨伐太原,太祖奉命出兵,西进到了高平,和晋军交战,结果战事不利,邓季筠被晋军俘虏了。李克用见到他非常高兴,解开了他的绳索,用宾客的礼节招待他,不久就让他掌管军事。邓季筠在太原待了四年。

景福二年,晋军攻打邢台,邓季筠率领一支偏师参与了这次战役。快要到达邢台的时候,邢台守军在郊外摆开阵势,两军激战正酣,邓季筠却突然冲出阵营,飞马返回;太祖对他大加赞赏,赏赐非常丰厚。当时朝廷刚设立厅子都,这是最亲近的军队,太祖就让邓季筠统领它,不久又改让他统领亲兵骑兵,后来又升迁为中军将领。

天祐三年,朝廷任命他为登州刺史,他到任后就认真治理地方。登州以前没有罗城,邓季筠到任后,就带领百姓修筑了罗城,百姓都很安定,于是大家一起立碑歌颂他的功绩。太祖称帝后,把他改任为郑州刺史,接着让他在河中负责军事,担任都指挥使。当时并州人侵犯平阳,邓季筠在洪洞与他们交战,取得了大胜,被封为华州防御使。他又接连统领龙骧等各路骑兵部队,官职一直升到检校司空。柏乡之战中,邓季筠在战场上后退了,太祖也没有怪罪他。

乾化二年春天,太祖亲自率军讨伐镇州和定州,驻扎在相州,当时他检阅战马,因为马匹瘦弱而大怒,于是把邓季筠和魏博军校何令稠、陈令勋一起斩首在军旗下。

黄文靖,是金乡人。年轻的时候就加入了黄巢的队伍。黄巢失败后,他就投靠了朱温(太祖)。慢慢地,他升官,做到诸军指挥使。跟着朱温南边平定了黄巢、蔡州的叛乱,北边平定了兖州、郓州的叛乱,都立了大功。

唐朝大顺年间,他帮着葛从周把朱崇节送去潞州。结果,晋军十多万兵马逼近城寨,黄文靖觉得孤军难守,就和葛从周一起打开城门出兵迎敌。黄文靖殿后,命令士兵的弓箭刀刃都朝外,谨慎地撤军,晋军不敢追击。那年冬天,他和康怀英渡过淮河,进入寿春地区,攻下了安丰、霍丘,打到光州才回来。

光化年间,晋将李嗣昭、周德威在山东地区作乱,黄文靖协助葛从周统领大军抵抗。到了沙河,打败了晋军五千多骑兵,一路追击,追到张公桥才停下来。过了十几天,又在邢州北面和晋军作战,活捉了敌将贲金铁、慕容藤、李存建等一百多人,缴获战马几千匹。很快,因为战功被提升为检校左仆射、耀州刺史。

天祐二年春天,奉命协助杨师厚深入淮河地区,越过寿春,进攻庐江,军队到达大独山,遇到淮夷,杀死了五千多人,然后凯旋而归。后来改任蔡州刺史,加封检校司空,又升迁为颍州刺史。朱温称帝后,黄文靖再次担任蔡州刺史,之后调回京城担任左神武统军,又改任左龙骧使。

乾化元年,跟随朱温北征,因为在检阅马匹时犯了错,被判处死刑。黄文靖作战勇敢,很擅长打仗,很多将领都为他惋惜。

胡规,是山东兖州人。一开始跟着朱瑾当兵,职位是中军都校。兖州战事平息后,他被任命为宣武军都虞候。后来,他又跟着葛从周去攻打镇州和定州,跟着张存敬去收复晋州和绛州,都立了功,于是被任命为河中都虞候,负责盐务管理。唐朝天复年间,朱温迎接唐昭宗到岐州,任命胡规代理洽州刺史。唐昭宗回到长安后,又任命他为皇城使。后来唐朝东迁,他又被任命为御营使。到了洛阳后,又当上了内园庄宅使。天祐三年,他跟着李周彝去讨伐相州,独自负责一个方向的作战,战功显著。战争结束后,他被任命代理耀州刺史。第二年,他又参与了讨伐沧州的战争,担任诸军壕寨使。朱温称帝后,胡规被任命为右羽林统军。不久,他又跟着刘鄩带兵收复潼关,抓住了刘知浣献给朱温,于是被升为右龙虎统军兼侍卫指挥使。乾化元年,朝廷下令修缮洛河堤坝,结果士兵们砍伐百姓的园林树木太过分了,河南尹张宗奭上奏弹劾,胡规因此获罪,被赐死。

李谠,是山西河中府临晋人。年轻时在陕西秦州、雍州一带游历,为人勇敢强悍,力气很大,而且很有义气。唐朝广明初年,黄巢攻陷长安,李谠就在黄巢手下当了官。黄巢任命他为内枢密使,这是因为李谠曾经依附过宦官,经常出入宫禁,黄巢因此重用他。后来黄巢兵败,李谠就投降了朱温,被任命为左德胜骑军都将。他跟着朱温讨伐蔡州的叛军,立了不少战功。在东征兖州、郓州的战争中,他所部抓获的俘虏很多,因此被提升为从骑将,后来被授予检校右仆射的官职。后来,郴王李友裕带兵攻打泽州,朱温当时把大军驻扎在盟津,就派李谠带兵翻越太行山,让他负责战略谋划。李谠却违反军令,很久都没有取得战果。朱温派人把他追回来,在朝廷上责问他的罪过,最后在河桥把他杀了。

李重胤,是宋州下邑人,长得又高又壮,一看就是个厉害角色。一开始他跟着黄巢造反,因为性格勇猛,很快就混得风生水起。唐中和四年五月,他和尚让、李谠他们一起带兵到了繁台,跟咱们太祖的军队干上了。后来黄巢不行了,李重胤就带着人投降了。太祖早就认识他了,觉得他是个人才,破格提拔他当先锋步军都头。

后来,他和胡真一起支援河阳,逼近怀州。李重胤带兵冲锋陷阵,一箭射中了敌方将领安休休。之后他又和李谠一起带骑兵去陕州,支援郭言将军。回兵到渑池的时候,又打败了贼帅黄花子。因为战功显赫,他被升为滑州夹马指挥使。 蔡州的贼兵围攻汴州,李重胤带步兵连下三座贼营,俘虏了好多人。太祖要攻打朱温,就让李重胤带着滑州的兵打头阵。 后来又去东边打徐州,攻下了丰县和萧县,官儿也升了,当上了右厢马步军指挥使。

大顺元年秋天,他跟着郴王友裕去收复泽州,在马牢川跟晋军打了一仗,结果咱们军队输了,只能退回河阳。太祖对其他将领说:“李谠和李重胤没听我的指挥,没打出什么好成绩,辜负了我的信任啊!” 所以,太祖就把李重胤和李谠一起在河桥杀了。

范居实,是山西翼城人。他跟着太祖皇帝打仗,一开始是个小队长,参与讨伐巢寇、蔡州叛军,立下了不少功劳。后来又跟着朱珍将军收复了滑州,升官做了左厢都虞候。他还参与了攻破兖州、郓州的战役。之后,他又升了感义都头、郑州马军指挥使。

有一次,幽州节度使刘仁恭带兵南下,攻打魏郡的北门。范居实和葛从周、张存敬一起带兵去救援魏郡,在内黄大败了幽州和沧州的军队。后来,太祖皇帝去岐州迎接昭宗皇帝,就让范居实当了河中马军都指挥使。昭宗皇帝回长安后,还封范居实为“迎銮毅勇功臣”,让他遥领锦州刺史的官职,之后又升他做了左龙骧马军都指挥使。

从淮南打仗回来,他又被调到登州当刺史,后来又升任左神勇军使。开平元年,朝廷在潞州用兵,命令范居实统领军队去解泽州之围。之后,他被任命为耀州刺史,让他带着耀州的军队驻扎在固镇。没多久,他又被调到泽州当刺史。范居实这个人,武艺高强,善于打仗,立下了不少军功。可是他在泽州当刺史的时候,却不好好练兵,玩忽职守,朝廷下令把他召回京城,揭露了他玩忽职守、欺骗朝廷的罪行,最后把他杀了。

史书上评论说:从范叔琮(范居实)以下的这些将领,都是些像鹰犬一样的猛将,恰好赶上了像云龙一样腾飞的时代,他们为朝廷卖力,立下了赫赫战功。但是,他们最终都没有善终,真是令人惋惜啊!难道这就是“鸟尽弓藏”的道理吗?是不是因为太祖皇帝像梁武帝那样猜忌多疑,不像汉高祖那样宽宏大量呢?由此可见,自古以来,能够保全功臣的皇帝,只有光武帝刘秀一人而已。古语说:“弑父杀君的大逆不道的事,都不能做”,可是范叔琮、李友恭却做了,这是为什么呢?他们既然被奸臣所唆使,又怎么能避免被杀害的下场呢?临死前的那些话,更突显了他们的丑恶嘴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