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质,字子徵,是河南人。他曾祖是卢偲,做过唐朝太原府祁县尉,后来追赠右仆射;他祖上是卢衍,做过唐朝刑部侍郎、太子宾客,后来追赠太保;他父亲卢望,做过唐朝尚书司勋郎中,后来追赠太子少傅。卢质从小就聪明伶俐,擅长写作。十六岁的时候,陕西节度使王重盈推荐他做了芮城县令,算是走后门进去的。后来他又当了同州澄城县令,也是走关系进去的。任期满了之后,他升任秘书郎,结果母亲去世了,他就回河南老家奔丧去了。
天祐三年,他去太原玩儿,当时李袭吉在后唐庄宗李存勖的幕府当差,就把女儿嫁给了他。庄宗觉得卢质有才华,就破格提拔他做了检校兵部郎中,还让他在河东节度使手下当掌书记,还赏了他一件红袍和鱼袋。后来庄宗厌倦了在代州待着,他弟弟李克宁掌握着兵权,大家都觉得李克宁会继承王位。卢质跟张承业等人暗中商量,一起拥立庄宗为继承人,算是立了大功。庄宗后来四处征战,卢质都跟着他。十六年的时候,卢质升任节度判官、检校礼部尚书。十九年,庄宗要当皇帝了,就让他当大礼使,官职也一路升迁,最后当上了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右仆射。
二十年,他被任命为行台礼部尚书。庄宗当上皇帝后,想让他当宰相,但是卢质性格比较洒脱,不喜欢高官厚禄,就坚决推辞了。没多久,他又被任命为本官兼太原尹,负责北京留守的事务,但他没去上任,就被改任户部尚书、知制诰,还兼任翰林学士承旨。同光元年冬天,他跟着平定了大梁,负责处理租税赋役的事务,一个月后又跟着皇帝回洛阳,然后又奉命负责汴州军府的事务。当时孔谦掌握着大权,一心想搜刮民财,多次给汴州发文,强迫百姓交出丝绸。卢质坚决反对,虽然没成功,但当时的人都赞扬他。
不久,他又升任金紫光禄大夫、兵部尚书、知制诰、翰林学士承旨,还被封为“论思匡佐功臣”。一次考进士,卢质出的考试题目是“后从谏则圣”,要求用“尧、舜、禹、汤倾心求过”为韵,按照旧例,赋韵应该是四平四侧,但卢质出的韵却是五平三侧,因此受到了很多人的批评。天成元年,他被任命为特进、检校司空、同州节度使。当时宰相冯道写诗送别他,诗中有句名句:“视草北来唐学士,拥旄西去汉将军。”很多读书人都很敬佩他。
第二年,他又被封为耀忠匡定保节功臣,官职也升为检校司徒。三年后,他升任兵部尚书,兼任太仆卿。四年后,被封为开国公。长兴二年,他被任命为检校太保、河阳节度使,没过多久,他又调任沧州节度使,后来又回到朝廷担任右仆射。秦王李从荣获罪后,他奉命负责河南府的事务。应顺初年,他升任检校太傅,正式担任河南尹,后来又改任太子少师。清泰末年,他又担任右仆射。后唐高祖李存勖登基后,卢质因为身体不好,就住在洛阳的家里。少帝继位后,他被任命为太子太保。天福七年秋天,他在洛阳去世,享年七十六岁。后来追赠太子太师,谥号文忠。(《五代会要》:汉乾祐元年九月,其子尚书兵部员外郎卢琼上章请求追谥,经太常寺议定,谥号文忠。)
请提供需要翻译的内容。我没有看到任何需要翻译的内容。请您提供文本,我会尽力将其逐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口语,并按照您的要求分段。
我有十一个儿子,只有第六个儿子夏,做到省里的郎官,其他的都在州县里做官。
李专美,字翊商,是长安万年县人。他曾祖父李随做过光禄卿,祖父李正范做过尚书库部郎中。李专美从小就认真学习,他父亲李枢在唐昭宗时候多次参加进士考试,结果考试复试的时候被刷下来了,不允许再参加考试。李专美为此感到很愧疚,所以从此就不再参加科举考试了。
后梁贞明年间,河南尹张全义看李专美是名门之后,就推荐他做了陆浑县尉。任期满了,又调到舞阳县做县令。李专美为人清廉谨慎,政绩显著,口碑很好。后唐天成年间,安邑榷盐使李肃把他请去当推官。当时唐末帝在河中镇守,见到李专美为人正直稳重,对他很器重。
有一天,末帝在衙门设宴款待李肃,李专美也在座。末帝对李肃说:“我昨晚梦见皇上召见我,还和宋王一起剃了光头,这是怎么回事啊?”在座的宾客都没能回答上来,李专美就悄悄地对末帝说:“将来您一定会成为皇帝的继承人。”末帝因此更加看重他了。末帝镇守长安的时候,提拔李专美做了从事,后来又调到凤翔府,升任记室。末帝即位后,任命李专美为尚书库部郎中,赐给他金紫袍服,还让他担任枢密院直学士。
当初,末帝从凤翔起兵,对军队许诺了很多丰厚的赏赐。等到到了洛阳,查看内库的金银财宝,竟然只有两三万而已。后来又强行向京城百姓征收钱财,虽然动用了刑罚,但也收效甚微,末帝为此非常担忧。正好李专美在宫中值宿,末帝把他召来责备他说:“你出身士族,平时都说你有才能,现在把我弄到这个地步,却不能想办法解决燃眉之急,你留着这些才能有什么用呢!”
李专美吓得赶紧认罪,过了好久才奏道:“我的才能有限,赶上这兴盛的时代,陛下却委以重任,我实在没什么本事报答朝廷。但是府库空虚,军饷发放不出来,这可不是我的错啊。我想起唐明宗被废黜的时候,当时府库因为滥赏已经空了,接着鄂王临朝,纲纪败坏,就算有再多的钱财,也填不满骄兵悍将的贪欲,所以陛下才能在岐阳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取得天下。我认为国家的兴亡,不在于一味地赏赐,必须把严刑峻法放在首位,让百姓有羞耻之心,赏罚分明,才能符合道理。如果陛下不改过去失败的经验教训,继续赏赐那些无赖的军队,只会苦了老百姓,国家的存亡就难说了。现在应该把现有的钱财用来发放军饷,不必拘泥于之前的承诺,去讨好那些士兵。”
末帝听了他的话,觉得很有道理。等到发放军饷的时候,虽然军队不太满意,但是洛阳的百姓却免去了被鞭打的苦难,这都是因为李专美的好建议。不久,李专美升任给事中,第二年又升任兵部侍郎、端明殿学士。没过多久,他又改任检校尚书右仆射、守秘书监,兼任宣徽北院使。后唐高祖进入洛阳后,李专美按照规定被免职。三年后,他又被任命为卫尉少卿,随后又升任鸿胪卿、大理卿。开运年间,李专美因病去世,享年六十二岁。
专美的祖上,老家在姑臧大房,和清河小房崔氏、北祖第二房卢氏、昭国郑氏并称四大望族。他们都不把才学和官位当回事儿,就算穿着粗布衣服,步行走路,也看不起那些达官贵人。他们家男女结婚,只在自家族里通婚,要是想娶他们家的姑娘,必须送很多金银财宝才行。唐太宗还下过诏书,想改改他们这股子不正之风,结果一点用都没有。那些没啥成就的人,就总说:“我姓崔、卢、李、郑了,还想要啥啊!”那些住得远的人家,就更是高高在上,好像远在天边,一般人根本就找不到他们家,一个个都傲慢得很,都是这个德行。
但是专美不一样,他从来不拿自己的家族显摆,见到寒门出身的士大夫,总是态度非常谦逊。大家都很欣赏他这一点。专美曾经在岐下做官,他曾经梦到自己穿着简朴的衣服,站在嵩山顶上。后来他当了端明殿学士,同僚李崧的官位比他高,他就把这个梦告诉了李崧,说:“我既没有功劳也没有德行,怎么能长期占据这个位置,还排在您前面呢?”于是他就请求调换别的官职,后来调到宣徽使。李崧非常敬佩他。等到高祖皇帝当政的时候,李崧当了枢密使,和桑维翰同僚,桑维翰和专美也认识,他们俩就一起上奏,恢复了原来的官位顺序,专美最后做到九卿的高位。
专美曾经出使闽中,路上遇到暴风雨,漂流到了两浙,一年后安然无恙地回来了,最后善终。人们都认为这是因为他为人善良,谦虚谨慎,上天保佑的结果。
卢詹,字楚良,是长安人。唐朝天祐年间,他在河中当了个小官儿。后来庄宗当皇帝了,提拔他当了员外郎,负责起草诏书,之后又升了中书舍人。天成年间,他当上了礼部侍郎,负责科举考试,后来还当过御史中丞、兵部侍郎、尚书左丞、工部尚书,官儿越做越大。
卢詹这个人啊,性格特别耿直,说话做事从不忌讳权贵,那些当官的经常被他怼得心里不痛快。天福年间,他升任礼部尚书,被派到洛阳去工作。 他和右仆射卢质、散骑常侍卢重都在洛阳,几个人经常互相走动。这三位都特别爱喝酒,还喜欢游山玩水,什么塔啊庙啊,树林亭子啊,花花草草的地方,他们都一起去,痛痛快快地喝酒,乐呵乐呵。大家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好,洛阳的官员们都管他们叫“三卢会”。卢詹平时很随意,不追求名利,不攒钱。
开运年间,卢詹在洛阳去世了。他家里没什么值钱的东西,连办丧事都困难,连丧葬的钱都没有。小皇帝听说后,赏赐给他一百匹布、一百斛粮食,这才勉强把丧事办了。死后,皇帝还追赠他太子少保的官职。
崔棁,字子文,是河北安平人,祖上几代都是高官显贵。他曾祖父崔元受考中了进士,在史馆工作;他祖父崔铢当过安州和濮州刺史;他父亲崔涿做过刑部郎中。崔棁从小就爱学习,梁贞明三年,他考中了进士第一名,然后在开封尹王瓒手下做事。
崔棁特别孝顺。他父亲崔涿生病了,跟亲戚朋友说:“生死有命,别治了。”崔棁侍奉父亲,几天几夜不脱衣服,即使有客人来,他也要哭着拜托客人到门外等一下,好劝劝父亲吃药,但他父亲始终不肯。父亲去世后,崔棁悲痛过度,哀伤程度超过了礼仪规定的标准。
等到后唐明宗当政的时候,朝廷任命他当监察御史,但他没去上任。朝廷一年后又下了一道命令,他才去赴任。后来他升迁了好几次,做到都官郎中、翰林学士。天福年间,他担任户部侍郎,兼任学士承旨。有一次他起草诏书,被宰相桑维翰改动了。崔棁说,按照唐朝的规矩,学士起草的诏书如果被改动,学士就要辞职,于是他据理力争,桑维翰没办法反驳,只好让他负责两年进士考试的录取工作。
当时有个叫孔英的进士,为人品行很差,大家都讨厌他。崔棁负责考试录取,桑维翰简单地跟他说:“孔英来了。”崔棁没明白桑维翰的意思,以为桑维翰是让他给孔英说好话呢,结果就让孔英考中了。这件事引起很大的争议,大家觉得很不妥,于是崔棁被免去了学士的职务,改任尚书左丞,后来又升迁为太常卿。后来因为得了风湿病,改任太子宾客,到西京(洛阳)工作。他六十八岁去世。
老棁写过好多文章、碑文和诏书,有人想借他的稿子抄写,他就说:“有前贤的著作,也有后辈会写出新的东西,借我的干嘛!” 他要是帮别人写东西,一定会亲自写好送过去,然后立刻把草稿烧掉,就怕别人知道是他代笔的。老棁这人啊,从来不哈哈大笑,也不大吵大闹,对年轻后辈也总是很耐心地教导。跟大家一起聚会,他总是正襟危坐,很少说话,曾经说过,这不仅是为了避免得罪人,更是为了避免触犯别人的祖先忌讳。 就连使唤仆人,他也非常有礼貌,大热天冷冰冰的天,从不让仆人受苦受累。他曾经跟好朋友说过这么一件事儿:“我年轻的时候,做了个梦,梦到两个人在我前面带路,一个人算路程,说:‘一站路了,可以休息了。’另一个人说:‘这位先生还得再走三十八里。’我就按照他们说的走了,走到地方,两个人都叫我停下来,然后我就醒了。” 老棁一直记得这个梦,觉得这是他寿命的预兆,所以六十七岁的时候就请求退休了,第二年果然就去世了。
他哥哥棆,为人低调,很喜欢佛教,在滑州过着隐居的生活。有一次,他想拜访白马津北边的人,走到河边一看,感叹道:“这河水波涛汹涌的,怎么过得去啊!” 于是就回去了。后来朝廷征召他当左拾遗,他也以生病为由推辞了,没去赴任。
薛融,是山西平遥人,性格温和,以儒学为业。一开始,他在云州刺史李存璋手下当幕僚。后来唐庄宗平定河南,他又先后在郓州和徐州当官。等到明宗即位初期,他被任命为华州节度使的判官。
长兴四年,他进京当了右补阙,还兼任宏文馆直学士。一年多后,他又调到河东当观察判官。正赶上太祖李克用镇守太原,于是他就到太祖的幕府工作了。
到了后唐清泰年间快结束的时候,李克用准备起兵造反,他设宴款待宾客,挨个询问他们的意见。轮到薛融的时候,薛融回答说:“我本来就是个读书人,只读过几本书,至于军事上的事情,以及进退存亡的策略,我可是一点都没学过啊!” 当时在座的人都吃了一惊。
李克用后来当了皇帝,就提拔薛融做了尚书吏部郎中,还兼任侍御史知杂事。天福二年,他又从左谏议大夫升迁为中书舍人,但是薛融觉得自己文学才能不算突出,不敢接受任命,又回到了谏议大夫的职位。
那时候朝廷下令修建西京皇宫,薛融认为邺城还在打仗,国库空虚,于是上书请求停止修建。 《资治通鉴》记载:薛融上奏说:“如今宫室虽然被烧毁了,可还是比尧帝的茅草屋奢华;即使花费不多,也比汉文帝的露台花费得多。更何况邺城还没攻下,国家和百姓都穷困潦倒,实在不是陛下修建宫殿的时候。等到天下太平了再修建也不晚。” 皇帝很高兴地接受了他的建议。
没过多久,薛融又升任御史中丞,任期满了之后,改任尚书右丞,到西京洛阳任职。天福六年,薛融因病去世,享年六十多岁。
曹国珍,字彦辅,是河北固安人。他曾祖父叫蔼,祖父叫蟾,父亲叫绚,祖祖辈辈都是读书人。曹国珍年轻的时候,正赶上燕蓟地区战乱不断,他就出家当了和尚,跑到河西的延州去了。高万兴兄弟都很喜欢读书人,就请他当了幕僚。曹国珍一直觉得自己文章写得好,就想着参加科举考试,后来还当上了掌管文书奏章的官,没过多久就升任左拾遗,一步步升到尚书郎。他为人慷慨,跟人交往,花钱从不吝啬。不过他的性格比较刚直偏激,经史子集这些学问,都不是他的强项,他还特别爱炫耀自己,经常上书奏章,但文字里错误不少,经常被达官贵人们嘲笑。高祖皇帝还在藩镇当藩王的时候,就私下里跟曹国珍交往,把他当哥哥一样看待。高祖皇帝登基后,曹国珍觉得自己像古代的严光一样清高,就上表跟皇帝叙旧,因此从吏部郎中升任左谏议大夫、给事中。
(《欧阳史·张彦泽传》记载:曹国珍和御史中丞王易简率领三院御史到宫门口,连续上疏弹劾张彦泽,但没有得到回应。)他又想当御史中丞,但当时的宰相没帮他说话,曹国珍心里很不服气。后来李崧的母亲去世了,李崧派弟弟们护送灵柩回深州安葬,李崧官复原职后,在北郊路边设下祭奠,朝中大臣都去送葬,只有曹国珍坚决不去,大家都夸他正直敢言。高祖皇帝去世后,朝廷任命宰相冯道为山陵使,灵柩启程后,曹国珍上疏说:“冯道既然是山陵使,就不能再回京城了,请让他到外地做官,让桑维翰来辅佐少帝。李崧也应该辞去宰相的职位,专心致志地办理丧事。”少帝看了奏章,觉得曹国珍的话太过了,就把他贬到陕州做行军司马。曹国珍到任后闷闷不乐,不久就生病去世了。
张仁愿,字善政,是开封陈留人。他爷爷张晸,是唐朝的右武卫大将军。他爸爸张存敬,是梁朝河中节度观察留后,后来追赠中书令,《梁书》里还有他的传记呢。
仁愿在梁朝贞明初年,因为祖上功勋,一开始当了个卫尉寺主簿,后来又当了著作佐郎、左赞善大夫,还被赐了红色的鱼袋,挺风光的。到了唐朝同光初年,他升迁为大理正。天成元年,他从将作少监升任大理少卿。长兴年间,他又先后担任昭武、归德两镇的节度判官。过了四年,他又回到朝廷,当大理少卿。清泰年间,他被任命为殿中监。天福五年,他升任大理卿。八年后,又转任光禄卿。
张仁愿为人温和儒雅,精通法律和书法。他长期在负责审理案件的部门工作,处理疑难案件,大家都觉得他做得非常称职。他哥哥张仁颖,在梁朝做到诸卫将军,中年的时候因为生病在家休养了十多年,仁愿一直悉心照顾他,事事都亲自过问,就像对待严厉的父亲一样,当时士大夫们都称赞他孝顺友爱。张仁颖很会管家,勤俭节约,家里女子的衣服从不拖地,东西都保存得很好,就像刚买来的一样。
开运元年,张仁愿再次担任大理卿。当时隰州刺史王澈犯了贪污受贿的罪,朝廷因为王澈是功臣之后,想饶了他,但是张仁愿多次上奏,坚决要求依法处置,最后王澈被处死了。大家都很赞赏他的行为。开运二年,张仁愿因病去世,享年五十一岁,朝廷追赠他为秘书监。
赵熙,字绩巨,是唐朝宰相齐国公李光逢的养子。他一开始被任命为秘书省校书郎,唐天成年间,一路升迁到起居郎。他多次上书陈述政事,因为得到皇帝的赏识,随后被任命为南省正郎。天福年间,他奉诏与张昭远等人一起修撰《唐史》,最终完成了这项工作。开运年间,他从兵部郎中升任右谏议大夫,这是对他文笔和治史能力的肯定。
后来契丹入侵京城,伪造圣旨派使者到晋州,强征百姓的钱财和物资,充实军需。赵熙刚开始接受任务时,制定的规章制度非常严格。但他本人出身名门望族,性格又急躁轻率,又害怕契丹的严厉法令,于是就穷追猛打,搜刮民财,弄得百姓苦不堪言。结果晋州三军杀了副使骆从朗(《资治通鉴》记载:契丹让节度副使骆从朗负责晋州事务,大将药可俦杀死了骆从朗),百姓们一拥而上,手持武器在馆舍里杀害了赵熙。许多有识之士都为他感到惋惜。
李遐,是兖州人。他年轻时就学习儒家经典,为人正直有节操。他曾在多个州府担任从事,后来升朝为官,最终升迁为尚书库部员外郎。高祖皇帝即位后,派皇子李重乂到洛阳去安抚百姓,因为知道李遐能力强,而且为人正直可靠,就任命他为西京留守判官,让他协助治理洛阳,并且因为欣赏他的廉洁勤政,又让他兼任监察西京左藏库的职务。
碰巧张从宾造反,派人来搬运丝绸布匹去赏赐叛军,李遐说:“没有圣旨,我怎么敢奉命行事!”结果被叛军杀害了。高祖皇帝听说后非常惋惜,追赠他更高的官职,又追赠他右谏议大夫的称号。他的母亲田氏被封为京兆郡太君,朝廷还继续发放李遐生前每月领取的俸禄,直到他母亲去世。李遐的儿子等服丧期满后就得到了官职。后来,朝廷又派兖州节度使李从温到李遐的家乡去祭奠他,并且赠送了牲畜、钱币和丝绸等物品,以此表彰他的忠义。
尹玉羽,是长安人。唐朝天福年间,他跟着朝廷官员到京城去办事,写文章写得特别好。后来家里遭遇丧事,好几年都身体不好,冬天也不脱草鞋,一心只想守着破旧的房子,哪儿也不去。他写完诗歌后,就隐居在家,一点当官的想法都没有。
梁朝贞明年间,刘鄩请他当保大军节度判官,后来又先后在雍州、汴州、滑州、兖州做官。(书里接下来一段内容缺失了。不过根据宋朝黎持的《移石经纪》记载:那块石经以前在务本坊,从天祐年间韩建修建新城开始,石经就被丢弃在野外了。直到朱梁时期,刘鄩守长安的时候,听从幕僚尹玉羽的建议,把石经搬进了城里,放在了唐朝尚书省西边。)
唐朝清泰年间,他当上了光禄少卿,后来辞官回到关中老家,过着诗酒田园的生活,给自己取了个雅号叫“自然先生”。宰相张延朗亲自写信请他出来做官,但他坚决不出山,对别人说:“现在这乱世,我哪能出来当官呢!” 等到后唐高祖入主洛阳后,他这才接受了朝廷的征召,把自己的著作《自然经》五卷进献给皇帝,并且说明自己年纪大了。皇帝当天就下诏书褒奖他,赏赐他很多东西,授予他少府监的官职,让他退休养老,每个月都给他发俸禄,冬天和春天还给他发放衣物。天福年间,尹玉羽去世了,他留下的《武库集》五十卷在世间流传。
郑云叟,原名叫郑遨,云叟是他的字。因为避唐明宗的讳,所以大家都叫他云叟。他是南燕人,从小就爱学习,性格耿直,从不屈服。唐昭宗的时候,他曾经参加进士考试,没考上。他想带着老婆孩子隐居山林,他老婆不同意,不肯走。于是云叟就到处走走看看,赚了几百贯钱养家,然后跟老婆告别,走了。
他后来去了少室山,还写了三十六首《拟峰诗》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很多人都在传诵这些诗。后来他老婆写信劝他回家,云叟连看都没看一眼,直接扔火里烧了,可见他决心之大。不久,他听说西岳华山有棵五鬣松,树脂千年不腐,能去除三尸虫,于是就住在华阴。他和李道殷、罗隐交好,当时人们称他们为“三高士”。李道殷会钓鱼,不用鱼饵就能钓到鱼,还能点石成金,无所不能,云叟经常看到这些,虽然相信,却从不求他帮忙。
云叟和梁朝的权臣李振关系很好,李振想给他官做,他拒绝了。后来李振被贬到南方,云叟千里迢迢步行去看望他,大家都非常敬佩他。后来,云叟的妻子和孩子相继去世,每当听到噩耗,他只是哭一场就平静下来了。身边只有两个穿着青衣的书童、一把琴和一只鹤陪伴着他。他喜欢下棋,遇到棋友就日夜不停地下,即使是寒风大雪,在屋檐下对弈,手脚冻裂了也不觉得累。唐天成年间,朝廷召他做左拾遗,他没去。他和罗隐朝夕相处,罗隐靠医术赚钱,云叟则靠种田自给自足,两人都爱喝酒,能写诗,还会长啸。他们曾经弄到一个大葫芦,据说能避寒暑,就将酒放在里面,放很久味道也不坏,每天都带着它到花木水石之间,一边喝酒一边吟诗。
有一次酒喝多了,他们俩还一起联句,郑云叟说:“一壶天上有名物,两个世间无事人。”罗隐接着说:“醉却隐之、云叟外,不知何处是天真。”唐高祖登基后,听说他的名声,派人送书给他表示敬意,征召他做右谏议大夫,云叟以生病为由推辞了,还上表谢恩。高祖看了他的表章后很欣赏他,还让近臣传阅,后来赐给他“逍遥先生”的称号,让他以谏议大夫的身份退休,每月还给他发俸禄。云叟爱喝酒,还写了一首长达一千二百字的《咏酒诗》,很多名人都把它抄写在丝绢上,作为珍贵的礼物互相赠送。甚至还有千里之外的人,专门请画家偷偷画下他的肖像,做成屏风。可见他当时多么受人尊敬。天福年间,他寿终正寝,享年七十四岁。他留下了二十卷文集传世。
史官说啊,自古以来,那些攀附权贵,飞黄腾达的人,可不是只有沛县那些人啊!只要你真的有才华有本事,碰上兴盛的王朝,也能在短时间内获得高位,像卢质以下的那些君子就是例子。
至于像国珍那样正直敢言,像仁愿那样友爱兄弟,还有赵、李两位公子为国捐躯的,这些人都没给士大夫丢脸。 只有玉羽的清廉退让,云叟的隐居避世,才能制止争名逐利的风气,激发高尚的情操啊! “玉羽之贞退,云叟之肥遁,足可以柅奔竞之风,激高尚之节也。” 这句话,我觉得特别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