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35年正月初一,那天是丙申日,皇上在明堂殿接受百官朝贺,仪式非常隆重正式。
过了几天,也就是正月十四,中书省和门下省上奏说:“每年过年的时候,所有刑狱案件的奏报和审理,都推迟到下个月处理。现在我们建议,那些罪名重的犯人,就等到下个月再处理;罪名轻的犯人,就在过年之前把案子审理完毕,然后放人。”皇上同意了他们的建议。
正月十六,宗正寺(掌管皇室宗族事务的机构)上奏说:“北京、应州、曹州的几座皇陵,希望派当地州府的长官去祭拜。 (《五代会要》记载宗正寺的原奏是:北京的永兴陵、长宁陵、建极陵;应州的遂陵、衍陵、奕陵;以及曹州的温陵,都按照惯例,派当地州府官员去祭拜。)至于雍陵、坤陵、和陵、徽陵这四座皇陵,就派太常寺卿和宗正卿去祭拜吧。”皇上也同意了这个奏请。
正月十七,北京那边传来消息,光禄卿(掌管宫廷供奉的官员)周元豹去世了。
正月十八,邺都送来了天王甲(一种特殊的盔甲)。皇上在当藩王的时候,曾经有相士说过他像毗沙天王一样,皇上当时心里暗自高兴。现在当了皇帝,就挑选那些身材魁梧的士兵,让他们穿上这种天王甲,在宫中侍卫,还下令全国各地都制造这种盔甲,然后送来。
三司(负责财政的机构)上奏,说要增加蚕丝税和盐税,还要提高酒价。之前一斤酒是八十文钱,现在涨到一百五十文钱了。
正月二十二日,云州节度使张温调任晋州节度使,西京留守安重霸接替他担任云州节度使。
二月初几,具体哪天记不清了,反正那天是庚午日,兖王从温州调到兖州当节度使去了。同时,杨檀也调动工作,从振武军节度使调到定州当节度使,还兼任北面行营马步都虞候,官职更大了。
过了几天,甲戌日,人事变动又来了。李周从定州节度使的位置上调到京城当京兆尹,还兼任西京留守。范延光,之前是枢密使兼天雄军节度使,现在更上一层楼,被加封为检校太师,还兼任中书令,然后调到汴州当节度使。皇子重美,原本是镇州节度使,还兼任河南尹、判六军诸卫事、左右街坊使,现在又加封了检校太尉,还让他兼任同平章事,然后调到天雄军当节度使,其他的官职都保留着。
接着,辛巳日,又有人事任命:卢损升任御史中丞,张鹏则从御史中丞调任刑部侍郎。壬午日,马存和马希振两位节度使也升官了,马存加封兼侍中,马希振加封兼中书令。姚彦璋,顺义军节度使,也加封了兼侍中。
最后,己丑日,宰相卢文纪等人向皇帝建议,给皇太后追封谥号,尊称为“宣宪皇太后”,并且请求择日举行册封大典。皇帝同意了。
三月戊戌这天,老赵凤升官了,从太子太保升到太傅,官儿又往上爬了一级。 辛丑这天,以前汴州节度使赵延寿调到许州当节度使,还兼任枢密使,权力更大了。同时,夏州行军司马李彝殷接替他哥哥李彝超(他哥哥去世了)当了夏州节度使。
癸卯,静海军节度使、检校太师、兼中书令、安南都护钱元球升任留守太保,其他的官职不变。丙午这天,给事中赵光辅升任右散骑常侍。戊申,皇上的妹妹魏国夫人石氏被封为晋国长公主,齐国公主赵氏被封为燕国长公主,两位公主都晋升了爵位。己酉,有关部门上奏说:“宣宪皇后还没下葬,先在旧陵旁边建个庙吧。”皇上批准了。
辛亥,负责功德事务的人上奏说:“每年皇上的生日,各州府都要推荐僧道参加考试,僧人要考讲论、讲经、表白、文章应制、持念、禅宗和声乐赞美等科目;道士要考经法、讲论、文章应制、表白、声乐赞美和焚修等科目,看看他们的水平怎么样。”皇上也同意了这个建议。丙辰,右龙武统军李德珫被任命为泾州节度使。庚申,镇州节度使、知军府事董温琪升任镇州节度使、检校太保。
壬戌,左右彰圣都指挥使、富州刺史安审琦被任命为楚州顺化军节度使,军队职务不变。 这安审琦啊,以前奉命西征,结果到了凤翔就投降了,现在居然还能得到这样的任命,真是让人有点意外。
这个月,太常丞史在德上书给皇上,提了一堆意见,大概意思是这样的:“现在朝廷用人,好多都是乱塞人,那些自称武官的,一点计策都不会,穿着盔甲上战场,打不过就丢盔弃甲逃跑,情况危急就临阵脱逃;那些自称文官的,很少有真才实学,更别说品德了,问他们计策,他们闭口不言;要他们写文章,还得找枪手。说白了就是虚报人员,白白浪费国家的钱粮。现在皇上您正要革新,这是个好时机,我建议对所有穿盔甲的军人,都由他们的上司一一考核武艺和谋略。那些基层有才能的,就提拔为大将;那些高层没本事的大将,就调到基层去。至于那些文官,就出些考题,让中书令宰相面试,把有真才实学的人提拔到高位,那些高位上没本事的人就调到低层去。” 史在德的奏章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卢文纪他们看到这个奏章很不高兴,很多官员都愤愤不平,所以谏官刘涛、杨昭俭他们也上书,要求把史在德的奏章拿出来讨论一下,看看能不能执行,中书省也回奏说史在德的意见不对。皇上就叫来学士马裔孙说:“史在德的话太激烈了,实在难以接受。我刚登基,需要畅通言路,如果大臣因为说话获罪,谁还敢说话?你帮我起草一道诏书,不要处罚史在德。” 诏书的内容是:
左补阙刘涛等人奏报,太常丞史在德上交的奏章,中书省和门下省都驳回了,还没下达旨意,请求皇上特批执行,明确奖惩。
我经常翻阅《贞观政要》,看到太宗皇帝的治理,那是贞观盛世啊!太宗皇帝是位英明的君主,天下没有遗漏的贤才,朝廷没有缺失的政事,简直完美无缺,无可挑剔。可是,陕县丞皇甫德参却屡屡上书,肆意诽谤,作为臣子,实在太没礼貌了,罪该万死!幸好有魏征从中调和,才饶恕了德参的狂妄无知。魏征曾经对太宗说:“陛下想听到各种意见,就应该让他们畅所欲言,就算说的不对,又有什么损害国家呢?”我每次想起这句话,都觉得这是至理名言啊!这样才能做到下情上达,国家才能兴盛发达,太宗的治国之道更加光辉,魏征的忠贞节操也更加显著。
我资质平庸,却承继了皇位,战战兢兢,害怕无法胜任,所以想效法古代的治国之道,选拔人才。那些忠诚正直的人,我虚心求教;那些阿谀奉承的人,我坚决抵制。史在德上奏的那些话,确实毫无顾忌,但中书省认为文字有纰缪,比喻不当,甚至改动人名,触犯了皇室的忌讳,请求按照法律处置,以儆效尤。因为中书省负责审核政务,理应做到事事周全,而我继承了祖宗的基业,也应该为后世做出表率。话多了就容易出错,这是祖先的告诫;但即使是千虑之中,也可能有一次正确的想法,希望愚笨如我,也能从中学习借鉴。所以,我看了魏征的劝谏,就宽恕了史在德的罪过,已经下令停止追究,不再追究责任。
刘涛等官员在谏议院任职,理应直言进谏,提出意见,判断事情的对错,执行奖惩的制度。过去魏征建议奖励皇甫德参,现在刘涛等人建议处罚史在德,事情虽然不同,但道理却是一样的!如果我马上同意他们的建议,恐怕会影响到我广开言路的做法。现在朝廷人才济济,留下史在德一个人,不算多;去掉史在德一个人,也不算少。只要能起到警示作用,我有什么好担心的呢!只是因为情理上难以接受,很难对他进行处罚,刘涛等人的奏章,我也会宽容对待。你们应该胸怀宽广,努力进言,所有在朝为官的人,都要听从我的话。
四月辛巳那天,主管财政的宰相张延朗上奏说:“各州县官员征收赋税的条例,规定在任期间按时完成征收任务,一年升一级,两年授予试用官衔,三年都按时完成任务的,就赏赐官服。代理官员一年内完成任务的,继续代理,二三年内都按时完成的,就授予正式官职。主簿的考核标准与县令相同。本判官一年升一级,两年授予试用官衔,三年升迁。本部门官员在规定期限内完成任务的,授予试用官衔。所有各级官员三年内都完成任务的,赏赐三十贯钱。至于处罚方面,就按照天成四年五月五日颁布的敕令执行。”皇上准奏了。
癸未这天,御史中丞卢损等人上呈了清泰元年以前十一年颁布的各种敕令,经过筛选,其中三百九十四道敕令认为可以长期执行,编成三十卷。那些不符合要求的敕令,都让相关部门封存起来,不准再执行。皇上命令将新编的敕令,如果可以执行的话,就交给御史台颁布执行。 同时,任命宰相卢文纪兼任太微宫使,弘文馆大学士姚顗加封为门下侍郎,监修国史张延朗兼任集贤殿大学士。任命枢密使韩昭裔为中书侍郎兼兵部尚书、平章事。
乙酉这天,以前武胜军节度使张万进被任命为鄜州节度使。辛卯这天,任命宣徽南院使刘延皓为刑部尚书,兼任枢密使;任命司天监耿瑗为太府卿;任命伪蜀右卫上将军胡杲通为司天监;任命宣徽北院使房暠为左卫上将军,兼任宣徽南院使;任命枢密副使刘延朗为左领军上将军,兼任宣徽北院使和枢密副使。
五月丙申这天,新州和振武那边报告说,契丹人来犯边境了。
第二天,也就是乙巳,皇帝下令说:“全国各地关押的犯人,从五月十二号之前被抓的,除了十恶不赦、纵火烧房、持械杀人、贪污受贿、伪造印信、制造毒药,以及欠着朝廷钱的,其他罪犯,不管罪轻罪重,全部释放!”
庚戌这天,皇帝又下令,不许再进贡那些镶金带玉、雕龙刻凤、工艺精湛的宝贝了。
中书省上奏说:“按照您的旨意,庙讳(皇帝名讳)只避正文(皇帝名字本身),偏旁部首之类的字不用减笔画。现在定州节度使杨檀,还有檀州、金坛这些地名,名字里都带‘檀’字,请您酌情处理一下,改个名字。还有奏章文件里,如果臣僚的名字里包含庙讳的偏旁部首,也请允许改名。”
皇帝说:“偏旁部首的字,读音差别很大,只避开正名就行了,没必要全部都改。杨檀,朕赐你个新名字叫杨光远,其他的就按原样吧。”
甲寅这天,杨凝式升任秘书监,卢导升任尚书右丞,郑韬光升任尚书左丞。
丙辰这天,李专美升任兵部侍郎,李崧升任户部侍郎,马裔孙升任礼部侍郎,吕琦升任给事中,他们原来的职务都保留。任圜去世后追赠尚书右仆射,安审琦升任邢州节度使。
庚申这天,李铃升任太常卿,王权升任户部尚书,李怿升任礼部尚书。
癸亥这天,张允升任右散骑常侍。
六月初一,新州那边报告说,契丹人来入侵了。第二天,有关部门又报告说,想把宣宪皇太后陵墓迁走,说是为了顺应民意,朝廷就同意了。振武军那边传来消息,说契丹有两万骑兵在黑榆林。六月初四,太子少保朱汉宾去世了,朝廷停朝一天表示哀悼。六月初九,朝廷下令让史官修撰明宗皇帝的实录。与此同时,契丹人又攻打应州。朝廷任命新州节度使杨汉宾担任同州节度使,以前晋州节度使翟璋接替杨汉宾担任新州节度使。六月十二,北面招讨使赵德钧报告说,行营马步军都虞候兼定州节度使杨光远,还有行营排阵使兼邢州节度使安审琦,带着他们的军队到达易州,准备追击契丹军队。
河东节度使石敬瑭报告说,边关军队缺少草料,安重荣带的巡边士兵想搬到振武去取粮食。朝廷同意了。接着他又报告说,怀州和孟州的赋税,希望指挥忻州和代州来输送。朝廷因为边境储备不足,就下令河东地区的百姓把积攒的粮食拿出来,按情况借用,同时又从镇州拨出五万匹绢,送到河东去作为补偿。这个月,北面转运副使刘福调集镇州老百姓一千五百辆车子,运送粮食到代州。当时正值水旱灾害,百姓饥饿,河北各州因为不停地运送粮食而苦不堪言,逃亡的人非常多,朝廷派出的督促运粮的使者一个接一个地来,弄得老百姓怨声载道。六月十四,朝廷下令各州府设立医博士的职位。六月十九,以前许州节度使李从昶被任命为右龙武统军,以前彰国军节度使沙彦珣被任命为右神武统军。
七月份某一天,石敬瑭报告说,他杀了包括马都指挥使李晖在内的36个人,因为他们图谋叛乱。当时石敬瑭带兵驻扎在忻州,有一天,士兵们突然喧哗起来,高喊“万岁”,所以石敬瑭就杀了李晖等人来平息事态。《契丹国志》上记载,契丹经常攻打北方边境,石敬瑭当时在忻州驻扎重兵,潞王还派人送去夏衣,下诏安抚军队,士兵们好几次高呼“万岁”。石敬瑭很害怕,幕僚段希尧建议他杀掉带头的那些人,石敬瑭就命令刘知远杀了36个人。潞王听说后,更加怀疑石敬瑭了。
御史中丞卢损上奏说:根据天成二年七月份的命令,每月初一和十五都要进宫,休假五天。我认为中旬还要排班站岗,太劳累圣上了,建议只在每月初一进宫,休假五天不变。另外,根据天成三年五月和长兴二年七月份的命令,允许各州节度使推荐属下官员,使相可以推荐五人,其他官员可以推荐三人,防御使和团练使可以推荐两人。现在请求修改一下规定。还有长兴二年八月份的命令,州县佐官兼任马步判官,任期相同,请求取消这个规定,恢复衙门选拔的旧例。
皇帝下令说:以后藩臣推荐官员,使相可以推荐三人,其他官员可以推荐两人;直属京城的防御使和团练使可以推荐一人,其余的都按照这个标准执行。
丁酉日,回纥可汗仁美派使者进贡物品。西京弓弩指挥使任汉权报告说,六月二十一日在金州汉阴与川军作战,朝廷军队战败,除了伤亡的士兵外,其余都撤到了凤翔。在此之前,盩厔镇将领刘赟带兵进入四川境内,被蜀将全师郁打败了。金州都监崔处讷受了重伤,各州驻军溃散。金州防御使马全节收拢州兵,坚守城池,保全了自身。任命枢密使刘延皓为天雄军节度使。
甲辰日,任命右神武统军沙彦珣代理云州知州。乙巳日,任命徐州节度使张敬达为北面行营副总管。当时契丹入侵边境,石敬瑭多次请求增兵,朝廷的军队大部分都在北方边境,这时又听说忻州军队喧哗,皇帝很不高兴,于是任命张敬达为北军副总管,以此削弱石敬瑭的权力。
丁巳年,宰相卢文纪他们上书皇帝,大概意思是:
(此处应接原文内容,因为没有提供原文内容,无法进行翻译和分段。)
皇上最近召见我,当面下旨说:“凡是国家大事,有利有弊的地方,你们大臣都要畅所欲言。”我们这些当官的,虽然领受了皇上的旨意,但因为事情各有侧重,职责范围不同,所以不敢多嘴。军事方面不是我们管的,钱粮也不是我们负责的,要是我们随便发表意见,就好像越权了。再说,我们能力有限,经验不足,平时只是按照规定的时间去上朝,在两班大臣见面的时候,偶尔能向皇上汇报一下情况,接受皇上的咨询。
可是,在皇宫里,侍卫们环绕在阶梯周围,大臣们排列在殿堂里,四面都是人,大家都在看着,要是我们想表达自己的意见,在这种场合下,哪敢随便说话啊!韩非子以前就害怕进谏的困难,孟子也担心因为说话而承担责任。我私下里查阅了以前的史料,发现肃宗皇帝平定叛乱,恢复天下太平之后,经历了很多艰难困苦,尤其是在任用人才方面非常谨慎。每次上朝奏事,他都会广泛征求群臣的意见;在便殿商议事情的时候,就只和几位辅臣单独商谈。
从上元元年以后,在长安东边修建了延英殿,如果宰相有奏章要上奏,或者皇上有什么特别的事情要宣布,都会在前一天通知。大臣们觐见的时候,只有皇上戴着冕旒,旁边没有侍卫。大家可以畅所欲言,充分讨论,取长补短,这样就不会有遗漏,君臣之间坦诚相待。我希望皇上能够遵循以前的惯例,如果遇到一些关系到国家大事,需要决策的事情,皇上心里拿不定主意,想要问问我们这些大臣的意见,那就请按照延英殿的旧例,在前一天通知我们。
或者,如果我们听到了一些重要的消息,关系到国家利益,难以用文字表达清楚,需要当面汇报,我们也按照旧例,在前一天请求开放延英殿。当君臣商议事情的时候,只请一些重要的官员侍立在左右。我还想请求皇上稍微减少一些威严,原谅我的愚笨,虽然我能力有限,但还是希望能够尽忠效力。
圣上下了道旨,说:“各位都是国家的栋梁之才,德高望重,有的在先帝兴盛王朝之时就已效力,有的在如今继承圣业之时也尽心竭力,你们在朝廷的职责都至关重要,意见也都很中肯。朕想恢复延英殿议政的制度,让大家畅所欲言,更好地治理国家。况且,先帝的丰功伟绩和如今朝廷的盛事,都记载在史册上,令人赞叹不已。想想看,先帝在位时,每天早朝之后,百官退朝,他都会召见四位辅臣,亲切地询问朝政,商讨国事,这其实就是延英殿议政的延续。我继承皇位后,一直想效法先帝,将这项制度完善并继续实行。所以,从五月初五开始,早朝后的召见制度恢复原状,日常政务也可以随时奏报。如果事情紧急或涉及机密,可以根据事情的轻重缓急,不必等到第二天,当天就可以在阁门等候,呈上奏章。如果需要当面商讨,我会屏退左右侍臣,在便殿等候各位大臣的意见,以解我心中疑惑。如果朕想召见各位大臣,也会派人宣召。大家不必拘泥于‘延英’这个名称,只要能真正为国效力就好。只要有值得讨论的事,有值得陈述的意见,就应该大胆地说出来,不要担心会触怒朕。希望大家都能尽心竭力地献计献策,帮助我这个缺乏经验的皇帝。”
皇帝为人仁慈宽厚,乐于听取别人的意见。有一次在朝会上,他对卢文纪等人说:“朕在藩地时,有人说唐朝的皇帝能够端拱而治天下,那是因为他们外有精兵强将,内有贤良谋士辅佐,所以才能轻松治理国家。我继承了先朝的伟业,而你们都是先朝的旧臣,每次见面,除了正常的礼仪之外,很少有人向朕进言,帮助朕治理国家,眼看着朕如此缺乏经验,这对于国家社稷来说,将会造成什么后果呢!”卢文纪等人自责不已,并奏请恢复延英殿议政制度,这才有了这道诏书。
八月十五号,滑州节度使高允韬死了。十七号,任命王景戡当左卫上将军,娄继英当右卫上将军。二十号,苏继颜升职当司农卿,原来的职务还继续保留着。二十二号,沙彦珣被任命为云州节度使。邺都那个杀人的恶棍陈延嗣,和他妈、妹妹、老婆一起被处死了。这陈延嗣父子俩,和他妹妹、老婆,在好几个州郡合伙骗人,然后把人杀了抢钱,前后被他们害死的人,好几百呢!这次终于东窗事发了,所以才被杀头。二十四号,陈元被任命为将作监,因为他医术高明,所以才给了他这个职位。二十八号,李彦舜被任命为义武军节度使,还兼任检校太傅。太原那边报告说,达靼部族在灵邱安置下来了。三十号,太子少保戴思远死了,朝廷停朝一天。三十一号,杨汉章被任命为左神武统军,康思立被任命为右神武统军。潞州那边报告说,前云州节度使安重霸死了。
九月初九,安从进升任襄州节度使,赵在礼调任宋州节度使。十三号,宋审虔升任河阳节度使,军队还是他管。十九号,礼部贡院上报说:进士考试可以考夜场了,童子试还是老规矩推荐,重新设立明算科考试。举人考试落榜的,可以另行参加文解考试。五科考试的试卷,不用中书省的印章,用本部门的印章就行了。这些建议朝廷都同意了。房暠被任命为刑部尚书,兼任枢密使;刘延朗被任命为宣徽南院使,兼任枢密副使。二十二号,左仆射李愚死了,朝廷停朝一天。
十月丁卯那天,皇上去了崇道宫和甘泉亭转了转。 这日子过得挺快,转眼就到了己巳,皇上任命李顷当了左领军上将军,这李顷之前是左卫上将军。 石敬瑭,就是那个北面行营总管,向皇上汇报说他从代州回来了,回他的镇守之地了。
庚午这天,晋州节度使张温死了,皇上为此停朝一天表示哀悼。 到了甲戌,皇上又去赵延寿和张延朗家里做客了。 丁丑,李专美升职了,从端明殿学士、兵部侍郎升任秘书监,还兼任宣徽北院使。 庚寅,唐汭也升官了,从左谏议大夫升任左散骑常侍。 这几天皇上真是忙着任命官员啊。
到了十一月庚子,皇上又任命郝琼当了左金吾上将军,之前他是左骁卫上将军;同时,王玟也升职了,从光禄卿升任太子宾客。 张敬达,徐州节度使,被调到晋州当节度使,还继续兼任大同、振武、威塞、彰国等军兵马副总管。 丁未,丁济升任太子詹事了,之前是秘书少监。 乙卯,马全节被任命为沧州留后,他之前是金州防御使。《资治通鉴》上记载说,刘延朗想把马全节调到绛州当刺史,这事儿当时可是引起很大争议,皇上听说后,觉得不妥,直接任命他当了沧州留后。 对了,还有件事,渤海国派使者来进贡了。
十二月戊辰这天,朝廷下令禁止使用铅钱。 哎,这铅钱也终于要退出历史舞台了。
壬申这天,韩昭裔升职了!他从原来的中书侍郎兼兵部尚书、枢密使,一下子升到了检校司空、同平章事,还被任命为河中节度使,这简直是火箭般的速度啊!
甲戌这天,李延祚告老还乡了,朝廷批准他从宗正少卿的职位上致仕,也算是功成身退吧。
丁丑这天,朝廷追赠已故的武安军州节度使刘建峰为太尉。这是湖南那边请求的,看来刘建峰在湖南的影响力还挺大的。
戊寅这天,太常寺上奏说:明年正月初一上辛日,要祭祀昊天上帝于圆丘,按照礼制,要举行盛大的祭祀,所以那天不上朝。结果皇帝说:祭祀要在天亮前完成,仪仗队日出后再出发,两件事时间上不冲突,所以还是照常上朝吧。皇上这效率,杠杠的!
壬午这天,人事调整来了!程遂从翰林学士承旨、户部侍郎升任兵部侍郎;崔棁从翰林学士、工部侍郎升任户部侍郎;和凝从翰林学士、中书舍人升任工部侍郎。 这几位都是翰林学士出身,个个都是人才啊!他们都继续担任原来的职务。
乙酉这天,杨凝式被任命为兵部侍郎。
己丑这天,冯道被任命为司空;刘煦升任尚书左仆射;卢质升任尚书右仆射;马缟兼任国子祭酒。 这一天,朝廷可谓是人事变动频繁啊,官场上的变动真是瞬息万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