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承业,字继元,原姓康,是同州人。唐僖宗咸通年间,被内常侍张泰收为义子。光启年间,他担任郃阳的军事主官,被赐予紫色官服,后来进入朝廷担任内供奉。唐昭宗讨伐王行瑜的时候,张承业多次奉命前往渭北地区,后来干脆留在那里协助唐昭宗处理军事事务。战事平定后,他被任命为酒坊使。三年后,昭宗打算前往太原,因为知道张承业和朱温关系好,就让他担任河东监军,暗中让他迎接皇帝。后来昭宗到了华州,就升张承业为左监门卫将军。当皇帝在凤翔的时候,张承业多次请求出兵攻打晋州和绛州,以此来牵制岐州的人。崔胤诛杀宦官的时候,朱温假装把杀死的宦官首级献给皇帝,暗中把张承业藏在了斛律寺。昭宗被杀后,张承业再次被任命为监军。

夹城之战时,派张承业去凤翔求援。当时河中地区交通中断,他只能从离石渡河。正值早春冰雪融化,冰块乱撞,根本无法渡河,于是他就祈祷河神。那天晚上,他梦见神人对他说:“你尽管渡河,流冰不会有什么危险。”他醒来后,渡口官员来报:“河冰已经连成一片了!”天一亮,他就踏着冰面渡过了河,他刚走过,冰面就又融化了。他回到朱温身边,朱温病重,临终前一天晚上,召见张承业,嘱咐他说:“我的儿子年纪还小,朝中大臣们各怀鬼胎,以后的事情就拜托你了。”张承业遵照朱温的遗嘱,拥立后梁太祖朱友珪为帝,平定了内乱,他的策略起了很大的作用。等朱友珪废除了唐朝的年号后,张承业就请求出兵救援潞州,在夹城打败了叛军。朱温非常感激他,待他如同兄长,还亲自到张承业家里拜访他的母亲,并赏赐了很多东西。当时朱温刚开始使用墨书的命令,所有官员的任命都由卢汝弼经手。卢汝弼自己当上了户部侍郎后,就请求和张承业一起升官加爵,并开国邑,但是张承业拒绝了。此后,他只沿用唐朝的官衔。

话说唐朝天祐年间,幽州节度使刘守光兵败,他手下的幕僚冯道逃到了太原。当时李承业正担任太原节度使,他看重冯道的文章和为人,破格提拔他当了个小官。可当时有个叫周元豹的人,特别擅长看人,跟冯道不对付,就劝李承业说:“冯道这小子没啥前途,您可别太器重他。” 管书记卢质听到这话,立马反驳:“我以前见过杜黄裳的画像,冯道的长相跟他特别像,将来肯定能干大事,周元豹的话,根本不靠谱!” 李承业听了卢质的话,还是决定重用冯道,把他提拔为霸府从事。

柏乡之战,唐军已经逼近汴州大营,周德威将军考虑到敌军可能会突然袭击,就建议撤兵。庄宗李存勖一听,勃然大怒,觉得周德威胆小怕事,根本不听他的劝告,直接拉下帐帘睡觉去了。其他将领谁也不敢吭声,都跑去求监军帮忙说情。这时,李承业火急火燎地跑到军营门口,直接掀开帐帘走了进去,拍着李存勖的肩膀说:“大王,现在可不是睡觉的时候啊!周德威是老将了,他很懂兵法,咱们还是小心为妙,他的话不能不听啊!”李存勖一听,一下子坐了起来说:“我正琢磨这事呢!”当天晚上,唐军就撤兵到鄗邑去了。后来,周德威去攻打刘守光,李承业被派去侦察敌情,他还建议庄宗亲自上阵指挥,结果这场仗打了个大胜。

李承业因为受到庄宗的重用,从庄宗在魏州开始,将近十年时间里,太原的军政大事,几乎都由他一手操办;积累钱粮物资,管理军队和战马,招抚流亡百姓,鼓励农桑生产,这些奠定霸业的基础,都是李承业忠心耿耿努力的结果。

话说唐朝末年,贞简太后当政,那些皇亲国戚,包括韩德妃、伊淑妃,还有晋阳宫里住着的王室宗亲,要是想走后门求皇上承业办事,太后一概不准。要是谁胆敢违反法令,太后必定严惩不贷。所以那些达官贵人们都老实多了,老百姓的生活也渐渐好转起来。

可是,有人在庄宗面前中伤承业,说他专权跋扈,收受贿赂。庄宗每年回晋阳宫看望太后的时候,总是要花很多钱请伶人歌舞,喝酒作乐。有一次,庄宗在泉府设宴,喝得烂醉,竟然让兴圣宫使李继岌叫承业跳舞。承业跳完舞后,拿出宝带和骏马献给庄宗。庄宗指着堆积如山的钱财对承业说:“和哥(指庄宗自己)没钱花了,七哥(指承业),这些钱都给你,宝马也不是什么稀罕玩意儿。”承业谢绝道:“郎君哥您太客气了,这些钱我自己有,不用您赏赐。这些钱是大王的库藏,是准备用来供给三军的,我可不敢拿公家的东西当作私人礼物送您。”庄宗有点不高兴了,借着酒劲儿继续劝承业喝酒。承业说:“我老了,是皇上委任的使臣,我考虑的不是子孙后代的事,而是为大王着想,珍惜大王的基业。您要是想自己花钱,尽管花,别管我,反正钱花光了,军队散了,什么都完蛋了!” (《资治通鉴》里写的是:大王您自己想用就用,何必问我呢!)

庄宗勃然大怒,对元行钦说:“拿剑来!”承业赶紧拉住庄宗的衣服,哭着说:“我承蒙先王恩泽,发誓要为朝廷诛杀汴贼,我为大王珍惜库藏,就算把我杀了,我也问心无愧!今天我就死在这里吧!”阎宝赶紧把承业的手拉开,让他退下。承业指着阎宝骂道:“你跟朱温那个叛贼同流合污,从来没说过一句忠心话,却敢巴结奉承!”说着挥拳把阎宝打倒在地。太后听说庄宗喝醉了酒,做出糊涂事,赶紧把庄宗叫了回去。庄宗很孝顺,一听太后召见,连忙叩头向承业道歉:“我一时酒后失态,得罪了七哥,太后一定会责怪我。七哥,为了这事,你喝两杯压压惊,好吗?”庄宗连喝了四杯酒,劝承业也喝,但承业就是不喝。庄宗回宫后,太后派人告诉承业:“小儿(指庄宗)已经打了特进(指承业),你可以回家了。”第二天,太后和庄宗一起去了承业家,慰问了他。从此以后,私下拜访承业的人就少了。

十四年的时候,朝廷授予他开府仪同三司、左卫上将军、燕国公这几个高官,但他坚决推辞,一个都没要。

那时候,卢质在庄宗手下做事,这个人特别爱喝酒,而且性格狂傲,经常把庄宗的几个弟弟叫成猪狗,庄宗心里一直记着这笔账。承业担心卢质会因此招来祸患,就趁机跟庄宗说:“卢质这个人太没礼貌了,让我把他杀了,怎么样?”庄宗说:“我现在正努力招揽贤士,想成就一番霸业,你这话说得也太过了!”承业一听,立马挺直了腰杆说:“大王您要是能这样想,还有什么得不了天下的呢!”后来,虽然卢质依然我行我素,放荡不羁,但庄宗最终还是容忍了他,这都是承业为他周旋的结果。

十八年,庄宗想当皇帝,好多人都劝他。承业觉得不行,他说晋王家三代为国家立下汗马功劳,祖先跟朱温有杀父之仇,还没报仇雪恨呢,现在就急着当皇帝不合适。他当时正生病,坐着轿子去了邺宫,跟庄宗说:“您父子俩打了三十多年仗,说是为了报仇,恢复唐朝江山。现在仇人还没灭掉,老百姓也快被压榨光了,您就急着称帝,这不是浪费钱财吗?我觉得这不行,第一点。我从咸通年间就开始在宫里当差了,每次看到国家册封大典,那些仪仗、法器、各种事务,都要准备好几年,临到用的时候还总出问题。您要是想建立新的王朝,这些礼仪制度可不能马虎,现在还没找到合适的人来制定这些礼仪制度,我觉得这也不行,第二点。做事要量力而行,别光听那些夸夸其谈的人瞎忽悠。”

(《通鉴考异》引秦再思《洛中记异》云:承业谏帝曰:“大王何不待诛克梁孽,更平吴、蜀,俾天下一家,且先求唐氏子孙立之,后更以天下让有功者,何人辄敢当之!让一月即一月牢,让一年即一年牢。设使高祖再生,太宗复出,又胡为哉!今大王一旦自立,顿失从前仗义征伐之旨,人情怠矣。老夫是阉官,不爱大王官职富贵,直以受先王付属之重,欲为大王立万年之基尔。”)承业还说:“大王您为啥不先灭了梁朝的孽障,再平定吴蜀,让天下统一,然后先找到唐朝的子孙立为皇帝,再把天下让给有功的人,谁还敢不服?让一个月就关一个月牢,让一年就关一年牢!就算高祖皇帝和太宗皇帝都复活了,又能怎么样呢?您现在突然自立为帝,之前的那些为正义而战的口号就都没用了,大家伙儿的心都散了。我一个太监,不在乎您的官职和富贵,我只是想完成先王托付给我的重任,想为大王打下万年基业啊!”庄宗说:“那些将领怎么办?”承业知道庄宗不会听他的,就哭着劝说。

十九年十一月二日,承业在晋阳的府邸病死了,享年七十七岁。贞简太后听说他死了,赶紧赶到他府上为他哭丧,穿孝服,像对待自己的儿侄一样。到了同光年间,追封他为左武卫上将军,谥号贞宪。(《五代史阙文》:庄宗将即位于魏州,承业自太原至,谓庄宗曰:“吾王世奉唐家,最为忠孝,自贞观以来,王室有难,未尝不从。所以老奴三十余年为吾王捃拾财赋、召补军马者,誓灭逆贼朱温,复本朝宗社耳。今河朔甫定,朱氏尚存,吾王遽即大位,可乎?”云云。庄宗曰:“奈诸将意何!”承业知不可谏止,乃恸哭曰:“诸侯血战者,本为李家,今吾王自取之,误老奴矣!”即归太原,不食而死。臣谨按:《庄宗实录》叙承业谏即位事甚详,惟“吾王自取”之言不书,史官讳之也。) 另外,《五代史阙文》里也记载了类似的事,说庄宗要在魏州登基,承业从太原赶来劝他:“大王您世代侍奉唐朝,忠孝两全,从贞观年间开始,唐朝皇室每次有难,您都鼎力相助。我这个老奴三十多年来,一直为大王筹集钱粮,招募兵马,就是为了灭掉朱温那个逆贼,恢复唐朝的江山社稷啊!现在北方刚平定,朱温的势力还存在,您就急着登基,合适吗?”庄宗说:“将领们怎么办?”承业知道劝不动他了,就哭着说:“诸侯们浴血奋战,都是为了李家,现在大王您自己要当皇帝,害苦了我这个老奴啊!”说完就回太原,绝食而死。史书上说,《庄宗实录》里详细记载了承业劝谏的事,但是“吾王自取”这句话没写,是史官故意回避的。

请提供需要翻译的内容。我没有看到任何需要翻译的内容。请您提供文本,我会尽力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口语,并按照您的要求分段。

张居翰,字德卿。一开始呢,他是掖庭令张从玫收养的儿子,靠着这个关系进了官场。

中和三年,他从容州管监军判官升到学士院判官,后来又当上了枢密承旨和内府令,还被赐了红袍。昭宗皇帝在华州的时候,直接提拔他当内常侍,然后派他去幽州当军事长官。任期满了,朝廷下诏让他回来,但是幽州节度使刘仁恭非要留他。

天复年间,朝廷要杀宦官,刘仁恭就骗朝廷说把张居翰杀了,其实偷偷把他藏在了大安山北溪。天祐三年,汴州人攻打沧州,刘仁恭向后唐武皇求救,武皇就派张居翰和书记马郁带兵去帮忙攻打潞州,结果武皇直接把他留下了。李嗣昭负责昭义军,让张居翰监军,还给他三千燕军当部下。没多久,汴州将领李思安修建夹城围攻潞州,张居翰和李嗣昭一起守城,最后解了围。从那以后,李嗣昭每次出征都让张居翰负责留守后方。

同光元年四月,朝廷召他当枢密使,还升官加爵,和郭崇韬一起掌管军机大事。十月,庄宗要渡河,留下张居翰和李绍宏一起守卫魏州。庄宗攻入汴州后,张居翰被封为骠骑大将军,主管内侍省,还继续担任枢密使。同光年间,宦官专权,国家大事都由郭崇韬说了算。张居翰觉得自己是寄人篱下,靠着时运才升到高位,每次接受任命,都不敢发表意见,只是唯唯诺诺,小心谨慎,这样才躲过了晚年的灾祸。

四年三月,伪蜀王衍投降后,朝廷下令把他的家族迁到洛阳。队伍走到秦川的时候,关东已经乱了,庄宗担心王衍反叛,就派宦官向延嗣骑马快送诏书,要杀掉王衍。诏书上写着:“王衍一行,并宜杀戮。”这诏书已经盖了印,当时张居翰在机密部门,他看到诏书后,就在殿柱上把“行”字擦掉,改成了“家”字。等到王衍在秦川驿被杀,只诛杀了他的近亲,那些伪官和随从人员,一千多人,都免于死罪,这都是张居翰的功劳。

明宗入洛阳后,张居翰去至德宫拜见,痛哭流涕请求退休回乡,朝廷准许了,他就辞官回长安。他还把儿子张延贵安排到西京做官,方便照顾他。天成三年四月,张居翰因病去世,享年七十一岁。张居翰为人平和安静,熟悉旧事。他在潞州待了很多年,每年春天都教百姓种植蔬菜和树木,重视农业生产,很有仁爱之心。

马绍宏,是个太监。一开始他和孟知祥一起做中门使(相当于皇宫卫队的官员)。后来周德威死了,庄宗(后唐庄宗李存勖)兼任幽州节度使,就让马绍宏暂时代理幽州节度使的职务。

庄宗刚当上皇帝的时候,郭崇韬功劳很大,名望很高,以前的地位比马绍宏还低。结果,庄宗却任命征讨潞州的监军张居翰和郭崇韬一起担任枢密使(相当于宰相)。马绍宏心里很不服气,觉得凭他的资历也应该当枢密使,一直闷闷不乐,还斜着眼睛看郭崇韬。

郭崇韬知道马绍宏心里不痛快,就故意给他设了个“内勾”的差事,把全国的钱粮账目都交给他处理。结果各地送来的账目越来越复杂,费用也越来越高,大家议论纷纷,说这是“十羊九牧”(比喻浪费严重),这个“内勾”的差事,大家都觉得是妖言惑众。 (此处原文缺失,根据《资治通鉴》记载,李嗣源曾多次因为谣言而陷入危险,幸亏宣徽使李绍宏保护他,才得以脱险。)

天成元年二月初一,李绍宏终于被任命为枢密使。

孟汉琼,本来是镇州节度使王镕手下的小仆人。后来唐明宗镇守常山的时候,他得到了在明宗身边伺候的机会。明宗当上皇帝后,孟汉琼就从各部门的小官一路升迁,最后当上了宣徽南院使。这孟汉琼啊,为人精明狡猾,特别擅长拉帮结派。一开始,他看到秦王势力很大,而且还和王淑妃关系密切,就巴结上了秦王;后来朱温、冯道当权,他又跟他们搞好关系。

有一次,秦王带兵到了天津桥,当时孟汉琼跟朱温、冯道还有康义诚正在宫里开会,商量事情还没定下来呢,孟汉琼却主动请缨,第一个冲进殿门,向明宗皇帝汇报情况,这事儿《秦王传》里都写着呢。然后,孟汉琼立刻骑马去召集禁军。秦王被杀后,第二天,皇帝就派孟汉琼骑马快马加鞭地去邺城迎接闵帝。 《资治通鉴》里记载,当时皇帝还让孟汉琼负责征收赋税,并且让他暂时代理天雄军府的事务。

闵帝继位后,非常信任孟汉琼,对他恩宠有加,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把他升为了开府仪同三司、骠骑大将军。后来西军叛乱,闵帝急着让孟汉琼先去邺城,结果孟汉琼却躲了起来,不肯去。 等到潞王到了陕州,他就把所有的歌妓妾侍都叫来告别,想要杀了她们,大家一看他的心思,都赶紧躲起来了。 话说一开始,潞王在河中失守,被逼回了清化里的府邸。当时王淑妃经常让孟汉琼给潞王传达圣旨,潞王对他很好,所以孟汉琼觉得自己对潞王有恩。

到了这个时候,孟汉琼就只身一人骑马到渑池去拜见潞王,还哭哭啼啼的,想跟潞王说些什么。潞王说:“不用说了,我都明白。” 结果孟汉琼就被安排到了臣子的行列里,没多久就在路上被杀了。

史书上评论说:承业承蒙武皇的恩惠,辅佐庄宗成就了中兴大业,既有义气又忠诚,这是怎么造成的呢?像这样的人,跟晋朝的勃貂、秦朝的景监相比,那可是差得远了! 居翰在诏书上改了一个字,就救了上千人的性命,这难道不能算得上是仁人吗? 像绍宏那样争权夺利,孟汉琼那样兴风作浪,这都是宦官的常态,又有什么好说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