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君立,是蔚州兴唐人,祖上几代都是边疆的豪强。唐乾符年间,他在云州当牙校,给防御使段文楚当差。那时候河南各地盗贼四起,天下快要乱了,代北地区又连年饥荒,各部落的英雄豪杰们,都想着拉起队伍,图个功名利禄。正巧段文楚有点儿小气,克扣士兵的粮草供应,士兵们怨声载道。康君立就跟薛铁山、程怀信、王行审、李存璋他们商量说:“段文楚是个懦弱的人,没法和他共事。现在天下各地战乱不断,朝廷的军队又没有战斗力,咱们这些大丈夫,要是这时候不能建功立业,那可真是没出息。咱们虽然现在跟着段文楚,但是要说在现在这个时代威名赫赫的,还得数沙陀部,特别是李克用父子,他们的勇猛在军队里首屈一指。咱们要是联合起来拥戴他,那么代北地区,一个月就能平定,功名富贵,还不是手到擒来?”
于是,康君立他们就趁着夜里去见李克用,说:“现在天下大乱,皇帝把边防的事情交给将领们,偏偏又遇到年年饥荒,还克扣我们的粮草,我们这些边防将士,还能怎么活?李克用父子向来对各部族都很优厚,应该一起除掉这个暴虐的段文楚,来感谢边疆将士们,谁敢反对呢!”李克用说:“现在皇帝还在位,做事应该按照朝廷的规矩来,你们不要轻举妄动。我父亲兄弟远在振武军,万一他们受到牵连,我得先禀报他们一下。”康君立他们说:“事情已经泄露了,再拖延下去,情况就会发生变化,还等什么千里去禀报呢!”于是大家一起吵闹着,拥戴李克用。等到了云州,拥戴李克用的队伍已经有上万人了,他们在斗鸡台扎营,城里的人用武器控制了段文楚,迎接李克用的军队。攻下城池后,大家拥立李克用为大同军防御留后。他们把这事儿报告朝廷,朝廷很不高兴,下令派兵来讨伐。没过多久,李克用的父亲李国昌失去了振武军,李克用也失去了云州。朝廷任命招讨使李钧和幽州节度使李可举带兵攻打李克用,在蔚州围攻他。康君立跟随李克用,多次打败李可举的军队,等到李克用的父亲李国昌投奔达靼之后,康君立保卫着感义军,李克用被授予雁门节度使的职位,任命康君立为左都押牙,跟随李克用入关,击败黄巢的残余势力,收复长安。李克用回到太原镇守,授予康君立检校工部尚书、先锋军使的职位。
一开始,李罕之丢了河阳,跑到武皇那儿投降,还求武皇帮忙。于是,武皇就派君立当南面招讨使,让李存孝当副手,带两万兵去帮李罕之夺回河阳。三月的时候,他们在沇河跟汴州的将领丁会、牛存节打了一仗。结果,关键时刻,骑兵将领安休休叛变了,投奔了汴军,君立只好撤退。八月,君立被任命为汾州刺史。
大顺元年,潞州有个小校叫安居受造反了,武皇又派君立去平叛,平叛成功后,君立被授予检校左仆射、昭义节度使的官职。从武皇带兵开始,连续几年都在邢州、洺州一带打仗,攻打孟方立,君立总是率领泽州、潞州的军队从侧翼进行牵制。
景福年间刚开始的时候,君立被授予检校司徒的官职,食邑一千户。过了两年,李存孝在邢州造反了,武皇又派君立去讨伐,因为立了功,君立被加封为检校太保。乾宁年间,李存孝被平定了,军队班师回朝。李存孝死了以后,武皇非常惋惜,还生气那些将领没人能劝慰他。其实,李存信和李存孝关系一直不好,经常互相争权夺利,而君立跟李存信关系不错。九月,君立到了太原,武皇设宴款待众将领,还喝酒赌博,谈到李存孝的事,武皇就忍不住流泪。结果,君立因为一句话得罪了武皇,武皇赐给他毒酒,君立就死了,那年他四十八岁。后来明宗继位,念及旧情,追封君立为太傅。
薛志勤,是蔚州奉诚人,小名叫铁山。一开始是跟着朱温(献祖)当亲兵。乾符年间,他和康君立一起帮助朱温平定了云州,因为立功被授予右牙都校的官职。后来跟着朱温去攻打达靼,朱温在雁门关授予他代北军使的职位。 进军长安后,攻下了京城,因为功劳被授予检校工部尚书、河东右都押牙、先锋右军使。他还跟着朱温去救援陈州和许州,平定了黄巢的叛乱。
朱温在上源驿遇险,汴州将领杨彦洪带兵把驿站围了个水泄不通,当时朱温的随从都喝醉了酒,宴会也快结束了,汴军就从四面八方攻打驿站。薛志勤特别勇猛,酒劲儿上来更是胆气十足,他独自登上驿楼大声喊:“朱仆射忘恩负义,想害死我们的司空(朱温),就我们三百人也能应付!”然后张弓搭箭,箭箭都射中目标,射死了几十个汴军士兵。薛志勤私下对朱温说:“情况危急了,要是等到五更天,咱们就都得完蛋,赶紧走吧!”然后扶着朱温就撤了。
当时正下着暴雨,汴军堵住了桥,薛志勤带着手下拼死抵抗,打败了汴军,护送朱温回到了大营,因此朱温对他更加恩宠。大顺初年,张浚率领朝廷军队来攻打太原。十月,大军进入阴地,薛志勤和李承嗣率领三千骑兵迎战,在蒙坑打败了韩建的军队,接着收复了晋州和绛州,因为功劳被授予忻州刺史的官职。两年后,参与讨伐镇州,收复了天长和临城,薛志勤每次都是冲锋陷阵,英勇无比。后来王晖在云州叛乱,被薛志勤平定,薛志勤被任命为大同军防御使、检校司空。乾宁初年,代替康君立担任昭义节度使。光化元年十二月,因病去世,享年六十二岁。
史建瑭,字国宝。他爸爸叫史敬思,是雁门人,在地方当官做到牙校的职位。唐僖宗的时候,僖宗在雁门地区当节度使,史敬思跟着他当了九府都督,一起进了关中,平定了京城。后来,僖宗镇守太原,史敬思当他的裨将。中和四年,史敬思跟着军队去救援陈州和许州,他当先锋,在汴州打败了黄巢的军队,一直追击到徐州、兖州。他总是骑着马冲锋陷阵,英勇无比,在全军都数一数二。当时,全国各地的军队都聚集在那里,没有人不佩服他的勇猛。六月,史敬思跟着僖宗进汴州,住在上源驿,那天晚上,被汴州的百姓袭击了。他当时正喝得大醉,一下子就跳起来,拿起弓箭跟汴州百姓作战,箭箭都射中目标,射死了好几百人。半夜冒雨才到达汴梁桥,左右护卫着僖宗突围而出。史敬思殿后抵抗,浴血奋战最后牺牲了。僖宗回到营地后,知道史敬思战死了,哭了好久。
史建瑭因为父亲的功劳,年纪轻轻就当了军官。光化年间,他主管昭德军。跟李嗣昭一起攻打汾州,他第一个登上城墙,活捉了叛将李瑭献给朝廷,被授予检校工部尚书的官职。后来李思安围困上党,史建瑭当先锋,和总管周德威一起前去救援。当时汴州的军队在城里构筑了坚固的防御工事,救援的道路被切断了。史建瑭每天都带领精锐骑兵,设下埋伏抓俘虏,晚上袭击汴州军营,杀死了上千人,敌人都不敢出来放牧。汴州将领王景仁在柏乡扎营,史建瑭和周德威从井陉先出发。在高邑的战斗中,到了傍晚,汴军想要撤退,史建瑭督促精锐骑兵首先冲入敌阵,夹击魏州和滑州之间的汴军,然后乘胜追击。晚上进入柏乡,俘虏斩杀了数千人,论功加封检校左仆射。军队回来后,他被留在赵州戍守。汴州将领氏延赏多次侵犯赵州南部边境,史建瑭在柏乡设伏,抓住了氏延赏,把他献给了朝廷。
九年的时候,梁朝皇帝亲自带兵攻打蓚县。与此同时,咱们朝廷的军队也正在攻打幽州,据说梁军有五十万大军,准备进攻镇州和定州。大将符存审对建瑭说:“要是梁军真的来了五十万大军,我们该怎么办呢?”副将赵行实说:“最好的办法就是赶紧逃进土门。”符存审说:“事情还没到那一步,现在梁军主力在东边,其他部队是从西边来的,我们还可以从容应对。”没过几天,杨师厚包围了枣强,贺德伦包围了蓚县,梁朝皇帝亲自来到蓚县,猛攻城池。符存审说:“咱们皇上正在忙着北方的战事,南边的这些事情,就交给我们几个人来处理。现在西边没有军队,这样只会助长敌人的嚣张气焰。我们该怎么办呢?如果梁军不拿下蓚县和阜城,一定会向西攻打深州和冀州。你和大家一起估算一下骑兵的数量,侦察一下敌情。”于是,他挑选了八百精锐骑兵前往信都,符存审自己则扼守下博桥,建瑭和李嗣肱分头行动,活捉敌人。
建瑭把麾下三百骑兵分成五队,自己带一队深入敌营,命令每队抓获梁军的运输人员和牲畜后就回来,然后在 下博桥集合。第二天,各队都回来了,抓获了数百个运输人员和牲畜,把他们集中起来杀掉,只放走了几十个人,并让他们回去告诉梁军:“沙陀军的大部队来了!”梁军听到这个消息后,非常害怕。第二天,建瑭和李嗣肱穿着梁军的衣服,混在俘获的运输人员中,傍晚时分,到达了贺德伦的营寨门口,杀死守门的士兵,放火大喊大叫,然后俘虏斩杀了一批敌人就撤了。当夜,梁朝皇帝烧毁营寨逃跑了,跑到贝州的时候,迷失了方向,丢弃了无数的武器装备。
十二年,魏博归顺朝廷,建瑭和符存审率领前军驻扎在魏县。十三年,建瑭在元城打败了刘鄩,收复了澶州,被朝廷任命为澶州刺史、检校司空、外衙骑军都将。后来又先后担任贝州和相州刺史,驻扎在德胜。十八年,建瑭和阎宝一起讨伐张文礼,担任马军都将。八月,收复了赵州,俘获了赵州刺史王鋋。进兵攻打镇州时,被流矢射中,死在了战场上,时年四十六岁。
李承嗣,是代州雁门人,他爸爸叫李佐方。李承嗣年轻的时候在郡里做官,后来升了右职。中和二年,他跟着唐僖宗皇帝去关中平叛,当先锋。唐军攻打华阴的时候,黄巢让假客省使王汀去黄揆那儿商量军事,李承嗣把王汀抓了,然后献给了皇帝。黄巢起义平定后,因为立功,李承嗣被任命为汾州司马,后来又调到榆次当镇将。光启年间刚开始的时候,他又跟着去陈州、许州讨伐蔡州的叛军。
上源出了乱子,皇帝派李承嗣带着奏章去行在(皇帝临时驻跸的地方)汇报情况。他去田令孜(当时权臣)的营帐里汇报,田令孜安慰了他,让他把情况告诉皇帝,尽量缓和局势。之后,李承嗣被授予左散骑常侍的官职。朱玫造反的时候,皇帝派李承嗣带一万人马去救援鄜州,到了渭桥迎接皇上的车驾。王行瑜杀了朱玫后,李承嗣联合鄜州、夏州的军队平定了京城,抓住了伪相裴彻和郑昌图,把朱玫和襄王的人头送到了行在。皇上回宫后,赐给他“迎銮功臣”的称号,还让他担任检校工部尚书、守岚州刺史,并且赏赐给他两万贯钱犒劳军队。
那时候,皇上刚回长安,长安周围好几个地方都闹起了盗匪,李承嗣带兵维持秩序,让长安恢复了平静。后来他回到鄜州驻扎,留下部将马嘉福和五百骑兵留守。孟方立攻打辽州的时候,皇上让李承嗣在榆社设伏,等孟方立回来的时候伏击他。邢州的军队到了之后,李承嗣发动伏兵,打败了他们的后队,抓住了他们的将领奚忠信。因为这次胜利,李承嗣被任命为洺州刺史。后来张浚带兵攻打太原,当时凤翔军的营地在霍邑,李承嗣带兵去攻打他们,岐州人晚上逃跑了,李承嗣追击到赵城,然后和主力部队一起攻打平阳,十多天就攻下来了。战争结束后,李承嗣被任命为教练使、检校司徒。
公元895年,兖州和郓州被汴州人打得都快撑不住了,赶紧派人向武皇求救。武皇就派承嗣带着三千骑兵,从魏国借道,过黄河去救援。当时李存信驻扎在莘县,结果罗宏信这个不讲信用的人,突然袭击了我们的军队,把援军给截断了。 兖州和郓州失守后,承嗣跟朱瑾、史俨一起跑到了淮南。承嗣和史俨都是很厉害的将领,淮南军有了他们,士气一下子就高涨了。 《十国春秋·吴列传》记载:太祖任命他为淮南行军副使。
武皇特别惋惜,觉得就像失去了自己的左右手一样,就派赵岳偷偷摸摸地跑到淮南去,请求把承嗣他们要回来。杨行密答应了,还派使者陈令存去跟武皇修好关系。 同年九月,汴州的将领庞师古和葛从周带兵来攻打淮南,朱瑾率领三万淮南军,和承嗣一起在清口设下埋伏,狠狠地打败了汴州军队,还活捉了庞师古。杨行密很欣赏承嗣的才能,就留下了他,还上奏朝廷,授予他检校太尉的职位,让他当镇海军节度使。
公元906年,淮南听说庄宗在柏乡打胜仗了,就让承嗣当了楚州节度使,形成犄角之势,互相支援。公元910年七月,承嗣在楚州去世,享年五十五岁。
史俨,是山西雁门人。因为他骑射技术好,就在唐昭宗武皇时期当差。他是皇帝身边的亲卫军,武艺高强,比别人厉害多了,特别擅长抓活口和埋伏敌人,远远就能判断敌人的实力,打仗次次都赢。从唐昭宗平定关中地区,到消灭黄巢的叛乱,每次出兵他都跟着。乾宁年间,跟着去讨伐王行瑜,军队驻扎在渭水北边,皇帝派史俨带五百骑兵保护在石门。当时京城乱成一锅粥,老百姓都逃到南山去了。史俨把骑兵分成几队警戒护卫,护送皇帝回京,路上一点儿盗贼都没有,因为他立了大功,被封为检校右散骑常侍,在三桥驻扎了好几个月,昭宗皇帝对他特别好,赏赐很多东西。
第二年,他和李承嗣带骑兵渡过黄河,去救援兖州和郓州。当时汴军势力很强大,从青州、徐州、兖州、郓州,到处都是他们的营垒,一个挨着一个。史俨和骑兵将领安福顺等人,经常带着几千骑兵直接冲进敌营,左边抓俘虏,右边砍杀敌人,汴军被打得溃不成军。后来朱瑾守不住了,史俨和李承嗣就一起逃到了淮南。淮南人擅长水战,不擅长骑射,有了史俨他们这些骑兵,淮南军的士气大增,很快就在清口打败了汴军。后来,他们又一起攻打钟传,活捉了杜洪,削弱了钱镠的势力,成就了杨行密称霸一方的局面,这些都是史俨和李承嗣的功劳。淮南人对他们特别好,给他们安排住处,都把最好的房子给他们住,所以史俨他们都拼死效力。(《十国春秋》记载:史俨后来官做到滁州刺史。)天祐十三年,史俨死在扬州。
盖寓,是蔚州人。他家祖上几代都是蔚州的牙将。唐昭宗时期,黄巢起义,唐僖宗逃到长安,盖寓和康君立等人一起辅佐唐昭宗,成了唐昭宗的心腹。唐昭宗在雁门关驻扎时,任命盖寓为都押牙,兼任岚州刺史。后来唐昭宗迁到太原,又提升盖寓为左都押牙,还让他兼任检校左仆射。唐昭宗做决定时,经常听取盖寓的意见,几乎言听计从。每次出征打仗,盖寓都跟随在侧,保卫唐昭宗的安全。
《资治通鉴》记载:光启二年,唐僖宗到兴元(今陕西汉中)避难,大将盖寓劝说李克用说:“皇帝仓皇逃难,天下人都把责任归咎于我们,现在不诛杀朱玫,罢黜李煴,我们就无法自证清白。”李克用听从了他的建议。《资治通鉴考异》引用《纪年录》记载:伪造的使者来到太原,太祖李克用询问事情的真相,说:“都是朱玫干的。”李克用要斩杀这个使者以儆效尤,大将盖寓等人劝说……李克用烧毁了伪造的诏书,捆绑了使者,并迅速派人给各镇发文告示,文中写道:“今月二十日,我得到襄王伪造的诏书和朱玫的信,上面写着:‘田令孜胁迫皇帝迁都,逃到梁、洋之间,走到半路,军队发生骚乱,结果皇帝仓促驾崩,不知道是谁杀害的。念及大唐基业不可无主,最近四镇藩王推举我继承皇位,我已经在正殿接受册封完毕,改元大赦天下。’李煴出身卑微,名声败坏,愚昧无知,不懂得权谋。李符用他来掩盖罪行,朱玫则利用他谋取私利。这就像吕不韦的奇货可居,可见其奸邪;也像萧世诚的土囊,很快就会败露。近来,朝廷大臣们纷纷上表,皇帝暂居巴蜀,宿卫军没有骚动。然而,朱玫却胁迫年幼的皇帝,自称掌握朝廷大权,竟然敢于发动叛乱,公开宣称皇帝驾崩,迷惑藩镇,欺凌朝廷。”
乾宁二年,盖寓跟随唐昭宗入关讨伐王行瑜,被特别授予检校太保、开国侯的称号,食邑一千户,并担任容管观察经略使。光化初年,唐昭宗回到长安,盖寓被授予检校太傅,封成阳郡公。
这个人啊,特别聪明,很会察言观色,懂得揣摩领导的心思。武皇的脾气很暴躁,身边的人都不敢轻易说话做事,稍有不合心意,立马就要处罚。只有这个人,总是顺着武皇的意思,巧妙地表达,委婉地劝说,把事情办得妥妥帖帖的。
有一次,武皇正在气头上,要狠狠地惩罚那些将领,情况很危险,这个人想阻止他,就假装附和武皇的怒火,一起责备那些将领。武皇一听,气也就消了。如果这个人要劝谏武皇,他总是会用最近发生的事情打比方,来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自从武皇镇守太原以来,这个人就深得武皇的信任,朝中内外,没有一个人不敬佩他。朝廷和藩属之间有什么事情,都会先派人告诉武皇,然后再告诉这个人。这个人掌握了军中的大权,名声很大,连武皇都对他很信服。梁祖也派人来离间他们,到处散布谣言,说这个人要取代李氏江山,听到的人都很害怕。但武皇根本就没怀疑过他。
一开始,武皇平定王行瑜的叛乱后,军队要从渭北回师,结果下了六十天的暴雨。很多将领请求进京朝见武皇,说:“大王就在眼前,怎么能不进京朝见呢?”武皇拿不定主意,这个人就劝他说:“大王从石门回京,还没好好休息呢,之前因为王行瑜兄弟的事,把大王吓了一跳,现在京师还没完全安定,到处都在流传谣言。大王现在带兵渡过渭水,万一再引起什么动乱,那可就麻烦了。君臣之间,不必非要朝见,大王只要回封地好好守着,尽心尽力为朝廷效力,这就已经是忠臣了。”武皇笑着说:“连你都劝我别进京朝见,那其他人就更不用说了!”于是当天就下令班师回朝。
天祐二年三月,这个人病得很重,武皇每天都去看望他,还亲自给他送药。这个人家里,平时用的都是山珍海味,各种珍贵的食材,厨艺非常精湛,武皇如果不吃他家送来的年贡,就不吃饭。武皇每次去他家,就像回家一样,恩宠非常深厚,跟亲兄弟一样。这个人去世的时候,武皇哭得非常伤心。庄宗即位后,追封他为太师。
伊广,字言,(原本阙一字。)他是唐朝元和年间右仆射(相当于宰相)慎的后代。伊广在中和年间末期被任命为忻州刺史。碰上天下大乱,他就投靠了后梁太祖朱温。伊广为人胸襟开阔,性格洒脱,擅长应对,多次升迁担任要职,最后被任命为汾州刺史。那时候朱温称霸一方,诸侯纷纷归附,军事部署和外交往来非常频繁,伊广奉命出使,屡次升迁,最后做到检校司徒(相当于宰相)。乾宁四年,他跟随朱温征讨刘仁恭,朱温的军队在成安寨战败,伊广战死。
他的女儿后来成为后唐庄宗的淑妃,儿子李承俊也当过贝州和辽州刺史。
李承勋,跟伊广一样是朱温帐下的将领,他擅长外交,在军中很有名气。李承勋后来升迁到太原少尹(相当于太原府的副市长)。刘守光称帝后,庄宗派李承勋出使幽州,了解刘守光造反的原因。李承勋到了幽州,见到刘守光,一开始行的是藩属国朝见礼节。刘守光的接待官员说:“燕王已经称帝了,应该行朝拜之礼。”李承勋却说:“我是大唐的使臣,太原少尹,是唐朝皇帝任命的,燕主可以臣服他自己的臣民,怎么敢让我臣服于他呢!”刘守光听了很不高兴,把李承勋关进监狱,几天后放了他,质问他:“臣服于我吗?”李承勋回答说:“如果燕王能臣服于我的皇帝,我就臣服于他;否则我只有死路一条,哪敢侮辱使命!”后来唐军讨伐刘守光,李承勋最终战死在幽州。
史敬镕,是太原人。他侍奉朱温,担任帐中纲纪(相当于军队的纪律检查官),深受朱温的信任。庄宗刚继承晋王位的时候,李克宁暗中图谋不轨,想要加害庄宗,事情败露只是时间问题。李克宁偷偷地找史敬镕,把自己的阴谋告诉了他。结果史敬镕把这件事报告给了庄宗,贞简太后非常震惊,立即召集张承业、李存璋等人商议除掉李克宁。李克宁等人被处死,史敬镕因为立功,多次升迁,担任州郡长官。同光初年,他担任华州节度使,后来又调任安州。天成年间,他入朝担任金吾上将军。一年后,他又被任命为邓州节度使,到任几个月后就去世了,死后被追赠为太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