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敬瑭,咱们后周太祖皇帝,祖籍太原,是卫大夫石碏和汉朝丞相石奋的后代。汉朝衰败后,关中地区大乱,石家子孙就散落到了西部边疆,所以有些人在甘州定居。他高祖石璟,在唐元和年间,跟着沙陀军都督朱耶氏从灵武归附朝廷,唐宪宗很高兴,就让他在河东阴山府当个小兵。后来凭借军功,一直做到朔州刺史。天福二年,追封他为孝安皇帝,庙号靖祖,陵墓叫义陵。他奶奶秦氏,追封为孝安元皇后。

他曾祖石郴,早逝了,追赠左散骑常侍,追尊为孝简皇帝,庙号肃祖,陵墓叫惠陵。他曾祖母安氏,追谥孝简恭皇后。他爷爷石翌,当过振武防御使,追赠尚书右仆射,追尊为孝平皇帝,庙号睿祖,陵墓叫康陵。他奶奶米氏,追谥孝平献皇后。他爸爸石绍雍,字臬捩鸡,箭术骑术都特别好,很有远见卓识,在后唐武皇和庄宗手下立过不少战功,跟周德威差不多厉害,做到平州和洺州刺史,死后追赠太傅,追尊为孝元皇帝,庙号宪祖,陵墓叫昌陵。他妈妈何氏,追谥孝元懿皇后。

咱们这位皇帝是孝元皇帝的第二个儿子,出生在唐景福元年二月二十八日,地点是太原汾阳里。据说他出生的时候,院子里有白气弥漫,当时的人都觉得很神奇。他长大后,性格沉稳内敛,不怎么爱说话和笑,喜欢读兵法,特别佩服李牧和周亚夫。唐明宗当代州刺史的时候,就非常器重他,还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后来唐庄宗听说他箭法好,就把他招到身边,明宗又请求让他参加军队,庄宗就同意了。后来明宗跟着庄宗出征,还让石敬瑭统领亲兵,叫“三讨军”,可见庄宗对他有多信任。

公元912年,后梁的统治范围包括了河北地区,后唐庄宗李存勖在邺城建立了府邸。这时,后梁派出了大将刘鄩,率领五万大军驻扎在莘县。

到了公元913年二月,刘鄩突然率兵袭击清平县,兵临城下。庄宗李存勖从甘陵赶来,还没来得及布阵,就被刘鄩的军队打了个措手不及,情况十分危急。 李存勖只带了十几个骑兵,他手持长矛,冲入敌阵,在敌阵中来回冲杀,没有一个人敢阻挡他,最后他成功带着所有士兵撤了回来。

庄宗李存勖看到刘鄩的勇猛,非常赞赏,拍着他的肩膀说:“将门出将,言不谬尔。” 然后赏赐了他很多器物和丝绸,还亲自喂他吃酥油。当时大家都觉得这是非常特别的恩宠,从此刘鄩名声大噪。

第二年,刘鄩的军队在莘县西北扎营,明宗李嗣源和庄宗李存勖一起与刘鄩激战。战斗持续很久,尘土飞扬,能见度极低,庄宗和明宗都被卷入了敌阵深处。庄宗李存勖挺身而出,挥舞宝剑,在敌阵中反复冲杀,战斗持续了几十里地,最终将刘鄩追到了故元城东。这一仗,刘鄩的军队损失过半。

话说十五年前,唐军攻下了杨刘镇,梁国的将军贺瑰却在无石山设下了埋伏,想给咱们皇帝明宗来个下马威。结果明宗皇帝临危不乱,在后殿亲自指挥,打败了梁军五百多骑兵,然后从容地撤了回来。

到了十二月,庄宗皇帝和梁军在胡柳陂打了一场大仗,据说咱们这边号称有十万人马。周德威将军率领左军,里面还混杂着一些燕国兵,结果前锋打输了,周德威将军也战死了。庄宗皇帝带着五千步兵,死守高陵,躲避梁军的锋芒。这时候,明宗皇帝独自带着右军,埋伏在土山下,看着眼前的战局,问庄宗皇帝:“梁军现在气势汹汹,旗帜鲜明,咱们该怎么办才能挫败他们?”庄宗皇帝说:“现在腊月寒冬,这天这么冷,要是动手,手指头都得冻掉。梁军步兵多,容易进攻,不容易撤退,咱们不如就慢慢地耗着他们,吃点稀饭喝点水,等他们疲惫了再说。而且,他们的骑兵和步兵速度不一样,咱们可以集中力量,一举击破他们,一定能赢!”明宗皇帝说:“我也是这么想的!”

到了傍晚,梁军在平原上摆开了阵势,五六万人组成一个巨大的方阵,还派骑兵来骚扰咱们的军队。庄宗皇帝一看,说:“敌人要逃了!”于是赶紧让明宗皇帝下令让士兵们整理好盔甲,然后慢慢地包围他们,还命令三百名左翼弓箭手,一边鸣箭一边迂回冲击,逐渐收紧包围圈,最后用几千骑兵发起总攻。到了晚上,梁军的旗帜都倒了,一个角落先溃败了,然后三面都跟着溃败,他们的旗杆互相碰撞,声音就像爆竹一样噼里啪啦的,到处都是尸体和兵器,多得数不清。就这样,梁军被咱们打垮了,庄宗皇帝乘胜追击,占领了德胜渡。

十八年十月,庄宗皇帝又和明宗皇帝一起在德胜渡和梁军作战,打败了梁将戴思远,杀了他们两万多人。到了十九年,在胡卢套又打了一仗,咱们唐军稍微有点后退,庄宗皇帝看到敌军来势汹汹,立刻拔剑开路,护卫着明宗皇帝撤退,敌人看到庄宗皇帝这架势,谁也不敢贸然进攻。

十月里,明宗在梁军杨村寨附近视察,手下士兵都没穿盔甲,结果敌人突然袭击,刀都快要砍到明宗背上了!这时,皇帝挺着战戟冲了上去,一击就打落了好几个敌军头目,明宗这才化险为夷。

同年,庄宗在邺城登基,改元同光,派明宗渡过黄河,深入敌境去攻打郓州。郓州的人一开始根本没察觉,皇帝就带着五十个骑兵跟着明宗渡过黄河,直接冲进东门!郓州的士兵来抵抗,皇帝被砍伤了,却依然护卫着明宗,在街道上摆开阵势,纹丝不动。等到后续骑兵赶到,就攻下了郓州城。之后,他们平定了汴水,灭掉了梁朝,庄宗完成了统一大业,这其中明宗立下了大功。皇帝和唐朝末代皇帝的功劳最大,但庄宗朝时,皇帝官位并不显赫,因为他为人低调,不喜欢炫耀,只有明宗知道他的才能。

同光四年二月,赵在礼在邺城造反,朝廷派元行钦去招降,没成功,大家议论纷纷,都说非明宗不可,庄宗这才让明宗当统帅。皇帝跟着明宗出征,到了魏州,军队里发生变故,士兵们纷纷请求明宗统领河北军队。明宗听从霍彦威的建议,准备向皇帝自诉冤情,于是就假装答应了。但军队里很多人担心事情办不成,就纷纷散去了,只剩下常山军还跟着明宗。到了魏县,皇帝偷偷地对明宗说:“犹豫不决是兵家大忌,如果你真想自诉,那就赶紧行动!我愿意率领三百骑兵先去汴水探探敌情,如果成功了,请大军迅速跟进。夷门是天下的咽喉要道,占领那里就能洗刷冤屈。哪有上将和三军说变就变,以后还能平平安安的?现在情况危急,不能再犹豫了!”明宗到了相州,就拨给他三百精锐骑兵,让他从黎阳渡过黄河,从汴梁西门进入,然后占据城池。等到明宗进入汴梁,庄宗亲自率领的大军也到了城外西北五里处,登高一看,叹息道:“我完了!”就这样,庄宗的军队大溃败,投奔了明宗。明宗随后派皇帝率领军队当先锋,攻打汜水关。不久,庄宗因为内乱而死了。

这年,明宗皇帝到了洛阳,记着李克用的功劳,就让他从陕州兵马留后升官。明宗当皇帝后,改年号为天成,五月,又给李克用升官,让他当光禄大夫、检校司徒,还当了陕州保义军节度使。没过多久,陕州的军政就治理得井井有条了。

两年后的二月,李克用官职再次提升,当了检校太傅兼六军诸卫副使,还被封为开国伯,食邑增加了四百户。这月,李克用进京了,说是去六军诸卫帮忙办事。八月,他的食邑又增加了八百户,实封了一百户,这是表彰他的政绩。十月,明宗皇帝去汴州,让李克用当御营使。

皇上的队伍走到京水附近,突然飞报传来,说汴州节度使朱守殷造反了!明宗皇帝马上命令李克用带亲军火速前往,日夜兼程,很快就到了浚县,打了一仗就把叛军给平定了。接着,李克用被任命为宣武军节度使、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兼六军诸卫副使,还被封为开国公,食邑增加了五百户,并被赐予“耀忠匡定保节功臣”的称号。三年四月,皇上回洛阳,又给李克用加官,让他当检校太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兴唐尹、邺都留守、天雄军节度使。五月丁未日,又加封他为驸马都尉。

长兴元年二月,明宗皇帝南郊祭祀完毕,又给李克用升官为检校太尉,食邑增加了五百户,然后又让他回邺都任职。当时邺都富庶,是全国最发达的地方,但是当地人性格粗犷彪悍,老百姓打官司的特别多。李克用就让人在府门前设箱子,让大家把状子投进去,他一一过目。一年多下来,案卷堆积如山,积压的案件非常多,当时的人都觉得这样处理案件效率太低了。九月,东川节度使董璋叛乱,朝廷任命李克用为东川行营都招讨使,兼知东川行府事。十月,他从魏博出发,率领军队西征。第二年春天,因为川路险峻,粮草供应不上,朝廷下令班师回朝。四月,他又兼任了六军诸卫副使。六月,改任河阳节度使,仍然掌握兵权。

当时,秦王从荣向明宗皇帝汇报说:“陛下,北方边境频频来报,契丹人把帐篷迁移到靠近边塞的地方,吐蕃和突厥已经入侵边境,虽然驻守的士兵很多,但是缺少统帅,应该赶紧任命一位大将,以安定云州和朔州。”明宗皇帝说:“你们大家商量一下吧。”

从荣和其他的大臣们一起上奏说:“将领当中,只有石敬瑭和康义诚两个人比较合适。”皇帝本来不想担任禁军的副职,于是上奏说:“臣愿意前往北方。”明宗皇帝说:“你替我去,事情一定能够办好。”等到石敬瑭接受了诏令,却依然没有接受六军副使的职位,皇帝又多次推辞躲避。

十一月乙酉日,明宗皇帝再次对侍臣说:“云州奏报说,契丹人从幽州迁移帐篷,说是来放牧,可是整个冬天都不离开,这情况很严重啊!”枢密使范延光奏道:“已经商议让石敬瑭和康义诚北上,但是最终决定,还得看陛下的旨意。”皇帝奏道:“臣虽然能力不足,但是怎么敢逃避责任呢,只是进退都听从陛下的命令。”明宗皇帝说:“你替我去,这也很符合大家的意见。”于是这件事就定下来了。

丁亥日,石敬瑭被加封为兼侍中、太原尹、北京留守、河东节度使,兼任大同、振武、彰国、威塞等军蕃汉马步军总管,并被赐名为“竭忠匡运宁国功臣”。第二天,在中兴殿设宴,皇帝亲自举杯祝寿,石敬瑭趁机奏道:“臣虽然胆子小,但是对于边境之事,一定尽心尽力,只是臣远离京城,无法经常向陛下汇报。”皇帝于是再次拜别,明宗皇帝哭得泪流满面,衣服都湿了。周围的人都觉得他哭得太伤心了,果然,他和皇帝就此诀别,再也没有见面了。

十二月,明宗皇帝驾崩,石敬瑭听到这个消息,悲痛欲绝,就像失去了父母一样。应顺元年正月,闵帝即位,石敬瑭被加封为中书令,并且增加了食邑。

皇帝生活简朴,从不沉迷于声色享乐。每天下了班,他都会召集幕僚们讨论民生疾苦和法律法规的得失,他判断清晰,而且雷厉风行,很多事情都是他亲自决断。

有一次,一个酒店老板娘和一个士兵打官司,老板娘说:“我把粮食放在门口晒,结果被士兵的马吃掉了。”士兵极力辩解,却无法自证清白。皇帝对审案的官员说:“现在双方说法不一,怎么判决呢?可以把马杀了,剖开肚子看看里面有没有粮食,如果有,就处死士兵;如果没有,就处死老板娘。”于是,他们把马杀了,马肚子里面没有粮食,结果皇帝就处死了老板娘。这件事让当地的人都很害怕,再也不敢欺骗皇帝了。

三个月后,皇帝调任常山。他到任后,把孝道和治理放在首位,如果看到哪家兄弟因为父母的遗产而争吵,他一定会严惩他们。他勤于政务,官府里没有积压的案件。“常山”下面的一个县叫“九门”,那里有人把地卖给了不和睦的哥哥,兄弟俩因为价格谈不拢,卖地的人又把地卖给了别人。买地的人要求哥哥写个欠条,哥哥死活不肯,于是就告到了县官那里。县官认为兄弟俩都不对,就把他们送到了州府。皇帝审查此案后说:“兄弟俩不讲道理,是因为我刚到任,教化还没到位,我感到很惭愧。如果从道理上讲,哥哥占便宜卖好地,弟弟想卖个好价钱,这是顺理成章的,阻挠他就不对了,哥哥更是不义,应该狠狠地惩罚他。至于那块地,出高价的人买走好了。”上下都佩服皇帝的英明。

后来岐阳发生兵变,拥立潞王为天子,闵帝紧急诏令皇帝进京,想把社稷托付给他。闵帝从洛阳逃到卫州,途中与皇帝相遇,于是和皇帝一起回到卫州。当时闵帝身边的人对皇帝不利,皇帝察觉到了,于是抓捕了闵帝的随从一百多人。闵帝知道事情办砸了,和皇帝痛哭一场后告别,皇帝派刺史王宏安置闵帝在一个公馆里,然后离开了。不久闵帝就被潞王害死了,皇帝后来一直为此感到愧疚。

清泰元年五月,皇帝再次被任命为太原节度使、北京留守,兼任大同、振武、彰国、威塞等军蕃汉马步总管。第二年夏天,皇帝驻军忻州,朝廷派人送来了夏天的衣服,并下诏安抚。后来,士兵们突然高呼“万岁”好几次,皇帝害怕了,就杀了带头喊万岁的马将李晖以及其他三十多人以儆效尤,这才平息了事态。

三年五月,朝廷把我调到郓州当节度使,还封我为赵国公,又给了我“扶天启运中正功臣”这个头衔。没多久,朝廷就催我赶紧上任。我心里头犯嘀咕,就召集手下商量说:“我第二次接受太原节度使的任命那天,皇上亲口说过:‘给你北门,一辈子都不用担心调动。’现在突然下这个命令,是不是因为去年忻州兵变的事儿,朝廷怀疑我啊?还有今年春节,公主来朝见,临走的时候,皇上还问我:‘你回去这么急,是不是想跟石敬瑭造反啊?’这摆明了是怀疑我啊!现在天子重用外戚,信任奸臣,沉迷享乐,荒淫无道,朝政混乱,赏罚不明,这国家要是不亡,还能等到啥时候?我从跟着少主逃亡那天起,就看透了世态炎凉,没能扶危济困,心里憋屈了三年了。现在我没啥别的想法,是朝廷自己给自己找麻烦,我可不能不明不白地死在半路上。况且太原地势险要,粮食储备又多,要是朝廷对我宽容点,我就继续效忠。如果他们非要派兵来攻打我,我就向邻国求援,联合北方强敌,兴亡成败,都在天意掌握之中。我现在想先称病,看看朝廷的反应,你们觉得怎么样?”

《玉堂闲话》里记载说,我还在并州的时候,曾经跟手下人闲聊,说:“我最近白天睡觉,做了个梦,好像回到了以前在洛阳的时候,跟天子并驾齐驱,路过我的旧宅,天子请我进去,我推辞了好几次,没办法才进去,下马进了厅堂,坐在西边,天子已经驾车走了。梦就是这样。”手下们谁也不敢说话。那年冬天,果然发生了政变。其实我早就想反了,故意编个梦来迷惑大家。

我的掌书记桑维翰和都押衙刘知远都支持我的计划,所以拒绝了朝廷的命令。朝廷见我不听诏令,就下旨削去我的官职爵位,还派晋州刺史、北面副招讨使张敬达带兵来围困我在晋阳。我立刻派桑维翰去各地求援,契丹答应了,约定中秋节出兵帮忙。《辽史太宗纪》记载:七月丙申日,唐朝河东节度使石敬瑭被朝廷讨伐,派赵莹来求救,当时赵德钧也派使者来,河东又派桑维翰来告急,于是契丹决定出兵。八月庚午日,皇帝亲自率军支援石敬瑭。

六月,北面招收指挥使安重荣带着几千兵入城。七月,代州屯将安元信率领一支军队,和西北面先锋指挥使安审信率领的五百骑兵一起到来。八月,怀州彰圣军使张万迪等人各自率领一千多骑兵来投降。这个月,敌军攻势猛烈,我亲自上阵杀敌,将士们士气高昂,但粮食越来越少了。

九月,契丹皇帝带着大军从雁门关南下,旌旗连绵不断,足足有五十多里长。(《辽史》:九月丁酉,入雁门。戊戌,次忻州。己亥,次太原。)他派人给后唐皇帝报信说:“我想今天就打败他们,怎么样?”后唐皇帝派人飞快地回复说:“皇上您亲自去迎战,一定要取得胜利才行!敌军势头很猛,最好明天再仔细商量作战方案,也不算晚。” 还没等使者赶到,契丹军队就已经和后唐的骑兵将领高行周、符彦卿等人交战了。当时张敬达、杨光远在西山下列阵,士兵还没来得及列好队形,高行周、符彦卿就被契丹的伏兵截断了后路,丢下军队撤退了,张敬达等步兵大败,死了上万人。

当天晚上,后唐皇帝从北门出去,和契丹皇帝见面了。契丹皇帝握着后唐皇帝的手说:“真后悔见面太晚了!”然后他们俩就聊起了父子情义。(《辽史》:敬瑭率官属来见,帝执手抚慰之。《契丹国志》云:敬瑭见契丹帝,问曰:“皇帝远来,士马疲倦,遽与唐大战而胜,何也?”帝曰:“始我谓唐必断雁门诸路,伏兵险要,不可得进。使人侦视皆无之,是以长驱而深入。我气方锐,乘此击之,是以胜之。”敬瑭叹服。)第二天,契丹皇帝和后唐皇帝一起包围了张敬达的营寨,南方的军队再也不敢出来了。后唐皇帝和契丹本来没有交情,自从后唐末帝被逼无奈之后,派心腹何福带着一把刀作为信物,亲自去求契丹皇帝帮忙,速度快得像闪电一样,这难道是天意吗?!

九月己酉,后唐末帝率领三万步骑兵出兵到达河桥。九月辛亥,末帝下令让枢密使赵延寿率领两万人马担任北面招讨使,又下令让魏博节度使范延光率领两万人马驻扎在辽州。十月,幽州节度使赵德钧率领一万多人马从上党吴儿谷出发,和赵延寿的军队会合,驻扎在团柏谷,和张敬达的营寨相距一百里,整整一个月都没能互相支援上。(《辽史》:初围晋安,分遣精兵守其要害,以绝援兵之路。赵延寿等皆逗留不进。)

十一月,石敬瑭这小子在军营里跟皇帝碰面,跟皇帝说:“我千里迢迢赶来,这仗必须得打赢!你看你,长得气宇轩弘,见识又广,妥妥的当皇帝的料啊!老天爷都这么安排了,这机会可不能错过!大家伙儿都同意了,册封你当皇帝吧!” 皇帝推辞了好一阵子。后来,大伙儿都来劝,一个接一个的,没办法,只好在晋阳城南建了个祭坛,正式册封他当了大晋皇帝。 戎王亲自给他脱了衣服,戴上了皇冠。 (《辽史太宗纪》:十一年冬十月甲子,封敬瑭为晋王。十一月丁酉,册敬瑭为大晋皇帝。)

这册封的诏书上写着:

维天显九年,岁次丙申,十一月丙戌朔,十二日丁酉,大契丹皇帝若曰:于戏!元气肇开,树之以君;天命不恒,人辅以德。故商政衰而周道盛,秦德乱而汉图昌,人事天心,古今靡异。

哎,这天地初开的时候,就有了君主;天命这玩意儿,可不是一成不变的,还得靠人来修德才能长久。你看啊,商朝衰败了,周朝就兴盛了;秦朝乱了,汉朝就强大了,这都是人事的变化,顺应天意,古今都是一样的道理。

你啊,晋王,天生聪明睿智,是老天爷选中的英雄人物!你从小就显示出非凡的才能,经历了各种磨难,最终成就非凡。你的军事才能和治国才能,都是天生的;你的忠孝节义,也是与生俱来的。你凭着自己微薄的力量,竟然占据了北方的大片土地,这跟明宗皇帝在位时跟我们契丹订立的盟约有关,我们希望子孙后代能够继续遵守这个盟约,患难与共。这盟约白纸黑字写着呢,太阳底下没有不透风的墙,我继承了先帝的遗志,不敢辜负这份信任。你是我的近亲,也是我的同宗,所以我看你就像我的儿子,而你待我如同父亲一般。

我昨天还像个独裁者一样,本来就不是皇族,却偷偷地占据了皇位,忘恩负义,违背天理,残害同族,离间忠良,听信奸佞小人的谗言,欺压百姓,让天下人都感到恐惧,国家内外都快要分裂了,我知道你们是无辜的,却因为我而受苦。你们敢于起兵,来攻打我的城池,虽然我吞并天下的野心很大,但心里也深深地愧疚,听到你们的诉求,我非常震惊和愤怒。于是下令兴兵,为你们除掉祸患,亲自率领大军,远征讨伐那些凶恶的家伙,不顾艰难险阻,奋勇向前。果然,上天保佑,将士们齐心协力,旌旗一挥,敌人就丢盔弃甲,溃不成军;战鼓一响,敌军就尸横遍野。虽然这样完成了我的心愿,也让你们痛快了一把,但我打算在收复黄河以北的土地后,就班师回朝。

现在中原地区没有主人,天下还不太平,老百姓都像掉进了火坑一样痛苦。况且国家大事不能耽搁,皇位也不能长期空着,拯救百姓于水火之中,正是时候。你有爱护百姓的功德,上天都看在眼里;你有平定叛乱的功劳,名扬天下;你行事公正无私,上天都感动;你一言一行都值得信赖,百姓都敬佩你。我赞扬你的品德,称赞你的伟大功绩。天命在身,所以我任命你,继承皇位,从此你统一天下,以晋为国号。我将永远与你保持父子般的邦交,共同守护山河社稷。哎!这是弥补历代帝王礼仪的缺失,举行如此盛大的典礼;这是完成千秋万代的大义,也是我最初的愿望。你应该永远保佑百姓,坚持一个信念,谨慎地对待你的地位,做到公正无私。希望你永远享有无上的荣耀,记住我的告诫啊!

仪式结束后,皇帝在乐队的伴奏声中返回宫中。

公元907年,也就是唐朝天祐四年,潞州行营使李思安上奏说:“壶关县庶穰乡的乡民砍树,树倒开裂成两片,里面有六个字,像这样写着:‘天十四载石进’。”梁太祖下令把这块木头藏进武库,但没人知道是什么意思。等到高祖皇帝即位后,有人解释说:“‘天’字是从‘四’字中取两笔,加在旁边;‘四’字去掉中间两笔,加上‘十’字,就是‘申’字。”皇帝即位的那一年正是丙申年。另外,《易经》上说:“晋,就是进也。”国号是大晋,都一一对应上了。

还有一件事,皇帝即位前一年,是乙未年,邺城西边有个栅栏叫李固栅,清河和淇河在它旁边汇合。栅栏上有一座桥,桥下有大老鼠和蛇打架,一直打到申时(下午三点到五点),蛇打不过死了。当时有好几百人在看,有人把这事记了下来。后来唐朝的末代皇帝果然死在申时。再有,末代皇帝是真定常山人,他家祖宅旁边有一座古老的佛寺,寺里有一尊石像,突然不停地摇晃,大家都觉得很奇怪。

等到契丹大军包围晋阳的时候,皇帝派心腹何福骑着轻骑兵去向北方少数民族求援。那些少数民族的首领亲自率领各部族前来支援,没有索要丝绸布匹,也没有索要金银珠宝,就像回应号召一样。他对何福说:“我已经在梦里预兆到了,都是上天命令我这么做的,不是我自己的意思。”(《契丹国志》引用《纪异录》记载:契丹主耶律德光经常白天睡觉,梦见一个神人,戴着花冠,长得非常漂亮,身上穿着华丽的衣服,突然从天上下来,穿着白衣,戴着金腰带,拿着某种兵器,后面跟着十二个奇异的人,其中一只黑兔钻进耶律德光的怀里又消失了。神人对耶律德光说:“石郎派人叫你,你必须去。”耶律德光醒来后告诉他母亲,他母亲不以为意,没觉得有什么奇怪的。后来他又做梦,还是刚才那个神人,衣冠仪表和以前一模一样,说:“石郎已经派人来叫你了。”他醒来后很吃惊,又告诉他母亲。他母亲说:“可以去占卜一下。”于是请来巫师占卜,巫师说:“太祖从西楼来,说中国将要建立一个天王,需要你帮忙,你必须去。”)不到十天,石敬瑭在河东叛乱,被后唐的张敬达打败,急忙派赵莹拿着奏章和大量的贿赂,答应割让燕云十六州,请求契丹出兵援助。契丹主说:“我不是为了石郎兴兵,而是奉天帝的命令!”

当时援兵还没到,伪将张敬达率军逼近城池,修建栅栏。栅栏快要建成的时候,必定会有大风暴雨,栅栏无法立住。后来他们又修筑长城,城墙建好后,又被洪水冲毁,城墙最终没能建成。晋阳城里有座北宫,宫城上有一座祭祀毗沙门天王的祠堂,皇帝曾经在里面焚香祈祷。过了几天,城西北角,也就是正面对敌的地方,军队的侦察兵报告说,夜里出现了一个身高丈余的人,穿着铠甲,拿着武器,在城墙上走动,过了一会儿就看不见了。皇帝觉得很奇怪。

此外,牙城里有一座僧坊叫崇福坊,坊里的走廊西北角有一尊泥塑神像,有一天,神像的头上突然冒烟,烟雾腾腾的,像烟囱冒烟一样。僧人们赶紧跑过去,以为是有人放火了,低头一看,什么也没有。这件事很快报告给了皇帝,皇帝召来寺里资历最老的僧人询问,僧人说:“我看到庄宗将要得到天下时,也曾出现过这种烟。这次喷涌的烟雾比当时还要厉害,兆头是可以预知的。”从那以后,太阳旁边经常出现五彩祥云,像莲花一样。皇帝召来占卜的人观看,问:“这预兆应验在谁身上?”占卜的人说:“出现在哪里就是祥瑞,还能应验在谁身上呢!”

皇帝每天早晨都派人去慰问守城的人,已经成了习惯。有一天晚上,城墙上突然传来号令的声音,声音不断地响了三次。皇帝派人去询问,将领们说:“是从上面传来的。”大家都知道这是神灵在帮助他们。当时城里还有几口水井,泉水突然暴涨,止不住。等到契丹大军到来,合力攻破敌军,末代皇帝的军队,就像拉断朽木一样容易。这是天意如此,不是人力所能为的。

那天,皇帝跟契丹首领说,愿意把雁门关以北和幽州这些地方,作为给您祝寿的礼物,并且每年还给您送三十万匹绢。契丹首领答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