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金全,是代北人。他家世代都是边疆将领,从小就勇敢果敢,擅长骑马射箭。唐武宗时期,他是骑兵将领,多次跟随军队征战。后梁太祖朱温救潞州和平定河朔地区,安金全都立下了战功,多次升迁为刺史,后来因为年老多病,就退休回到太原。

天祐年间,梁将王檀率领三万大军,趁着后唐庄宗在邺城,来袭击并州。当时城里没有足够的军队防守,敌军很快就到了城下,监军张承业非常害怕,不知道怎么办,只能召集各部门的丁壮和工匠,登上城墙抵御敌人。敌人的进攻非常猛烈,安金全赶紧出来对张承业说:“我老了,身体又不好,不能再领兵打仗了。但是,我家人的亲属都在这里,这里也是我大唐的根本之地,如果一旦被敌人占领,大事就完了。请您把库里的盔甲给我,让我来抵挡敌人。”张承业立刻把盔甲给他。安金全穿上盔甲,骑上马,召集他的子弟和退休的将领,一共聚集了几百人。

夜里,他们从北门出城,在羊马城内袭击了敌军,梁军大惊失色,溃败逃跑,这才退兵。不久,石君立从潞州赶来,汴军彻底溃逃。如果不是安金全奋勇作战,并州城就危险了。后唐庄宗性格比较骄傲自负,凡是大将立功,他都不及时赏赐,所以安金全在庄宗在位期间,官职一直没有升迁。后唐明宗跟安金全以前就认识,等到他登基后,就授予安金全同平章事,并担任振武军节度使。他在任两年,治理百姓和处理政务并不是他的强项,朝廷下令让他进京,不久就病死了,朝廷为他停朝两天。

开始的时候,南北两军对峙,梁国的游骑兵每次出动,都会被安金全抓住,所以梁国的侦察兵都很害怕他,称他为“安五道”,这名字跟传说中的鬼将“五道将军”一样可怕。

他的儿子安审琦等人,都官至方镇,他们的事迹另有记载。

审通啊,是金全的义子。从小就跟着庄宗打仗,立了不少战功,后来升到了先锋指挥使。到了同光年间初期,他当上了北京右厢马军都指挥使,驻扎在奉化军。同光四年春天,他奉明宗的紧急命令,带兵火速赶往夷癯地区,担任先锋。

天成年间初期,他被任命为单州刺史,后来又改任齐州防御使,同时兼任诸道先锋马军都指挥使。奉命北征,跟着房知温在卢台扎营。碰巧龙晊手下的士兵哗变,审通当时正在酒席上,他赶紧逃离酒宴,抢了一条船渡河,迅速让骑兵备马,等到那些叛军南下的时候,他把他们全部杀掉了。因为这次立功,他被授予检校太傅、沧州节度使的官职。

后来,在围攻中山的王都时,他亲自冲锋陷阵,冒着箭石的危险,结果被飞石击中,壮烈牺牲了。死后被追赠为太尉。

安元信,字子言,是代北人。他爸爸安顺琳是降野军使。安元信因为家族是武将世家,从小就擅长骑马射箭,年轻时就侍奉晋武帝,跟着他平定了巢州和蔡州的叛乱。

光启年间,吐浑首领赫连铎攻打云中,晋武帝派安元信去抵抗,结果安元信在居庸关战败了。晋武帝脾气很急,安元信不敢回去,就逃到了定州。定州刺史王处存待他非常好,任命他为突骑都校。

乾宁年间,王处存的儿子王郜继位。当时梁军攻打河朔三镇,形势危急,梁将张存敬的军队突然出现在城下,毫无防备,王郜害怕了,带着家族逃到了太原,安元信跟着他一起去了。晋武帝还是像以前一样重用他,任命他为铁林军使。

梁将氏叔琮攻打河东时,梁军将领葛从周从马岭进军,安元信埋伏在榆次,打败了梁军的先锋部队。后来,梁将李思安攻打上党,晋军将领想在高河设防,却被梁军逼得紧。梁军将领秦武者尤其难对付,安元信和他单挑,结果杀了秦武者。 因此,梁军解除了围攻,晋军成功建立了防御工事。晋武帝赏赐给他战马和精良的铠甲兵器,并提升他为突阵都将。

庄宗继位后,安元信跟随他去救援上党,攻破了夹寨,收复了泽州和潞州,因为功劳被授予检校司空、辽州刺史,还被赐予玉鞭和名马。在柏乡之战中,战斗到傍晚十分激烈,安元信受了重伤,庄宗亲自来给他敷药。同年,他又被提升为检校司徒、武州刺史,兼任内衙副都指挥使、山北诸州都团练副使。他还跟随庄宗平定了魏博,之后被调任博州刺史。在德胜渡与梁军对垒时,安元信担任右厢排阵使。不久,他又被任命为大同军节度使。庄宗平定河南后,安元信又被调任横海军节度使。

当时契丹入侵边境,安元信和霍彦威一起跟随明宗驻扎在常山。安元信因为功劳很大,经常在明宗面前炫耀自己的功劳,还嘲笑霍彦威胆小怕事,霍彦威不敢反驳。明宗说:“成就靠的是天时地利,不是靠个人能力。当年氏叔琮围攻太原时,你有什么了不起的勇猛?现在国家运势兴盛,才让我们富贵荣华。不要因为一些小的胜利就夸夸其谈,去取笑长辈。” 安元信这才站起来道歉,不再嘲笑霍彦威了。

明宗即位后,因为安元信曾经担任过内衙都校,对他特别优待,加封他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第二年,他被调任徐州。当晋军讨伐高季兴时,襄州节度使刘训拖延军期,安元信便被调任山南东道节度使代替刘训。一年多后,他又被调任归德军节度使,并加兼侍中。明宗病重时,安元信请求进京侍奉。末帝即位后,安元信被任命为潞州节度使,并加封检校太尉。清泰三年二月,安元信因病去世,享年七十四岁,死后被追赠为太师。晋高祖即位后,考虑到安元信的功劳和声望,命令礼官为他上谥号为“忠懿”。

他家有六个儿子,老大叫友权,当过卫国的大将军。老二叫友亲,做过滁州刺史,后来死在任上。

安重霸是云州人,这人特别狡猾,而且很会算计。一开始,他和后唐明宗一起在武皇(唐昭宗)手下做事,后来因为犯了错就逃到梁国去了;在梁国又因为犯错逃到蜀国。蜀国人觉得安重霸是北方人,擅长骑射,就让他当了亲信将领。蜀国后主王衍年纪轻轻就继承了皇位,他当政有很多怪异的地方。宫里的宦官王承休掌握着实权,他和成都尹韩昭狼狈为奸,整天沉迷于声色犬马,只想着讨好皇帝巩固自己的地位。那些有功劳的老将们,心里都恨得牙痒痒的。安重霸就巴结王承休,所以特别受王承休信任。

梁朝灭亡后,岐国势力衰弱,蜀国趁机夺取了秦州、成州、阶州等地。安重霸就劝王承休去镇守秦州。他还从军队里挑选了几千精兵强将,都是山东人,战斗力很强,组成了一个叫“龙武都”的部队,让王承休当主帅,自己当副帅,一起驻扎在天水。一年多以后,王承休想得到更大的权力,就献上陇西的花木给皇帝,还夸赞秦州的山水风景优美,人杰地灵,请求皇帝去秦州视察。韩昭也跟着起哄。 (《太平广记》引《王氏见闻录》里记载:王承休请求从军队里挑选精兵强将,选了数千名骁勇的士兵,组成了龙武军,他自己当统帅,还特别增加了他们的衣粮供应,每天都有优厚的待遇。然后他就请求担任秦州节度使,还说:“希望和陛下一起在秦州欣赏美丽的景色。”他还大夸秦州的风土人情,盛产美女,再次请求皇帝到天水视察。年轻的皇帝很高兴,就派他去镇守秦州,那些挑选出来的龙武精锐部队也跟着一起去。)

同光二年十月,蜀国皇帝带着几万大军,从剑阁要出兵兴州、凤州,去秦州转转。结果到了兴州,碰上魏王继岌的军队,吓得赶紧灰溜溜地撤了回来。

承休听说朝廷派兵来讨伐,吓得不轻,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就跑去问重霸。重霸说:“您别担心!蜀地精兵强将,不下十万,咱们占据着这么险要的地形,怎么可能打不过他们?就算东边的军队个个都是猛虎,也别想进剑门关!不过,国家现在有难,您是皇帝的亲信,不能因为害怕而逃跑。秦州的事情处理完了,也没什么危险,我愿意跟着您一起回朝廷。”承休一向觉得重霸忠心耿耿,很信任他。

重霸拿出秦州的金银财宝去贿赂羌族人,买通了他们,走州里的山路回到了蜀地。承休带着龙武军和招募来的,一共才一万多人,让重霸全权负责指挥调度,州里的人夹道相送,秦州的军队也列队相送。承休上车后,重霸在马前辞别说:“国家费了那么大力气才收复了陇西,如果您往南走,陇州马上就会失守,请您自己先走吧,我留下来为国家守住边疆。”

承休走了以后,重霸留在秦州。听说明宗皇帝在河北起兵,马上派人带着秦州、成州等地投降了。天成初年,他被任命为阆州团练使。没多久,就被召回朝廷,当上了左卫大将军。他很会揣摩别人的心思,很会拍马屁,明宗皇帝特别喜欢他。

长兴年间将要结束的时候,明宗皇帝对大臣们说:“安重霸是我的老朋友,他把秦州献给了朝廷,功劳不小,赏他个团练防御使的官职,恐怕留不住他啊。”范延光说:“军队里有很多从河东、河北跟着陛下打天下的老朋友,还没得到团练防御使的官职呢,现在要是马上把这个官职给重霸,恐怕会引起别人的不满。”明宗皇帝很不高兴。没过多久,还是把同州节度使的官职给了他。

清泰初年,他又被调到西京当留守和京兆尹。以前,秦州和雍州之间,地方官吏经常设宴请客,然后向百姓索要钱财,老百姓管这叫“捣蒜”。重霸到长安当官后,也干这事儿,所以秦州人叫他“捣蒜老”。那年冬天,他又被调到云州当节度使。没过多久,他就以生病为由请求调任,当时他家住在上党,回家后就死了。重霸很会讨好别人,喜欢送礼,当时的人都觉得他很厉害。

安重进这个人,弟弟安重进,那可是个狠角色,特别凶恶。他跟着后唐庄宗李存勖的时候,就干过拿人试剑这种事儿,后来干脆逃跑了,跑到淮南去了。 书上《玉堂闲话》里是这么说的:安重进,天生就狠毒,庄宗还是个默默无闻的小人物的时候,安重进就当他的侍卫,经常佩着剑在他身边。后来安重进带着剑往南跑,投奔了梁太祖朱温,朱温觉得他不错,就让他去淮南当兵。结果他又因为射杀了管仓库的官吏,逃到江湖上躲了起来。后来淮南节度使找到了他,提拔他当了个小将。

后来,安重进又跑到蜀地,被蜀王王建听说后,从吴国把他弄到蜀地,让他当了个小将。跟着王建的儿子王重霸当龙武军的小将,在长道驻守,他又杀人,然后逃回了洛阳。《玉堂闲话》里还写到:蜀国灭亡后,安重进跑回东边,后唐明宗李嗣源给他安排了个诸州马步军都指挥使的职位,后来他又犯了错,被打了板子。

王重霸的儿子叫王怀浦,在后晋天福年间,当上了禁军的指挥使。后来契丹人打来,攻打澶州,王怀浦临阵磨蹭,胆小怕事,结果被景延广给杀了。

刘训,字遵范,是隰州永和人。他出身行伍,一开始在武皇手下当个马军队长,慢慢升到散将。后来河中王氏兄弟打仗,刘训跟着史俨去攻打陕州。武皇讨伐王行瑜的时候,任命刘训为先锋,后来刘训被调到河中,当上了隰州防御都将。没过多久,他就杀了陕州刺史,把陕州献给了庄宗,之后又升任瀛州刺史。同光初年,他被任命为左监卫大将军。三年后,他又当上了襄州节度使。

四年四月,洛阳发生了兵变,刘训因为私人恩怨杀害了节度副使胡装,还灭了他全家,当时的人都觉得很冤枉。天成年间,荆南的高季兴叛乱,朝廷任命刘训为南面行营招讨使,负责荆南行府的事务。那时候,湖南的马殷答应派水军来支援,等朝廷军队到达荆渚的时候,马殷的军队才刚到岳州。马殷还跟刘训说,会支援军需物资,比如弓箭盔甲之类的,但很久都没动静。 (案《通鉴》:刘训到达荆南后,楚王马殷派都指挥使许德勋等人率领水军驻扎在岳州。高季兴坚守不出,向吴国求救,吴国派水军前来支援。)

荆渚地区气候潮湿,后来又一直下雨,粮草运输跟不上,很多人得了病。刘训本来就没啥军事才能,大家都很苦不堪言。后来孔循来了,有个襄州的小兵献上了一种用竹龙的作战方法,造了两个竹龙放到城下,结果一点用都没有。最后只能撤兵,让士兵们自己找地方住,然后回去了。朝廷下令刘训回京,随后被贬为檀州刺史,接着又调到濮州安置。没过多久,他又被起用,当上了龙武大将军,后来又当上了建雄军节度使,调到延平镇守。最后死后被追赠为太尉。

张敬询,是胜州金河县人,他家祖祖辈辈都在振武军当牙校。他爷爷张仲阮当过胜州刺史,他爸爸张汉环在武皇手下当过牙将。张敬询在武则天当政的时候,负责管理甲坊十五年,工作做得特别出色,大家都知道他。后来,他还把女儿嫁给了武则天的儿子武三思,这更让他得到武则天的信任。唐庄宗登基后,任命他为沁州刺史,任期满了之后,又让他继续当甲坊使。唐庄宗出兵讨伐山东的时候,张敬询也跟着一起去了,后来还当过博州、泽州、慈州、隰州四个州的刺史。唐同光年间末期,他被任命为耀州团练使。郭崇韬征讨蜀地的时候,因为张敬询擅长管理赋税,就推荐他做了利州留后。唐明宗即位后,正式任命他为昭武军节度使。天成二年,朝廷召他回京城,又任命他为大同节度使。他到任后,成功安抚了室韦部族上万户人家。天成四年,他被征召回京,担任左骁卫上将军。第二年,他又被任命为滑州节度使。因为黄河多年来一直泛滥成灾,他就从酸枣县到濮州之间,修建了一段长达二百里,宽一丈五尺的大堤,老百姓都非常感激他。三年后,他任期满了回到京城,不久就去世了,朝廷还为此停朝一天表示哀悼。

刘彦琮,字比德,是云中人。他侍奉武则天的时候,多次跟随军队出征。早些时候,绛州刺史王瓘叛乱,武则天跟刘彦琮说了这件事,意思是想要利用他。没过多久,武则天就带兵去汾州、晋州附近作战,刘彦琮就跑到王瓘那里去了。王瓘觉得刘彦琮投靠了他,对他非常优待,还让他当了骑兵将领。有一天,王瓘出去打猎,在骑马飞奔的时候,刘彦琮杀了王瓘,把王瓘的头献给了武则天,武则天对他非常欣赏。后来他还跟随唐庄宗解除了上党之围。唐同光初年,他逐渐升迁,做到铁林指挥使、磁州刺史。后来唐明宗遭遇危险回到京城,他被任命为华州留后,不久后正式被授予节度使的官职。天成三年,他被改任左武卫上将军。没过多久,他又被改任陕州节度使,后来又调任邠州,最后在任上去世,享年六十四岁,死后被追赠为太傅。

袁建丰,是唐武皇攻破巢州的时候,在华阴县找到的,当时他才九岁。武皇觉得他长得精神爽利,就把他收养了。

袁建丰慢慢长大,就被安排在皇帝身边侍奉,还学习骑马射箭,后来被任命为铁林都虞候。他跟着武皇打败了邠州的王行瑜,因为战功升迁为左亲骑军使,之后又升任突骑指挥使。

后来,他又跟着庄宗解了上党之围,在柏乡打败了敌军,因为屡立战功,升迁为右仆射、左厢马军指挥使。等到明宗当皇帝的时候,明宗当内衙指挥使,袁建丰是他的副手。

他们一起北上讨伐刘守光,袁建丰总是冲锋在前,后来升任都教练使,又代理蕃汉副总管。庄宗攻克邺城后,因为看重袁建丰的才能和忠诚,任命他为魏府都巡检使。

接着,他又跟随大军征讨刘鄩,在卫州、磁州、洺州都立下了战功,被加封为检校司空,并被任命为洺州刺史。在临洺西,他打败了梁将王迁的几千人马,活捉了七十多名将领,不久后又升任相州刺史。

后来,他奉命前往黄河边作战,在胡柳陂准备迎战。袁建丰带着相州的军队,驻扎在军营外面,结果把州里的事情交给了一些小人打理,疏于管理和安抚,导致指挥使孟守谦趁机叛乱,袁建丰不得不带兵去平叛。

平叛之后,他被调任隰州刺史,结果在任上得了风湿病。明宗继位后,想起以前和袁建丰一起共事的情谊,就下诏让他来洛阳,还亲自去他家看望他,慰问非常周到,又加封他为检校太傅,还遥授他镇南节度使的职位,让他自己领取俸禄。后来,袁建丰在洛阳去世,享年五十六岁。朝廷为他停朝一天,追赠他太尉的职位。

他的儿子袁可钧,也在朝廷做官,官至诸卫大将军。

西方邺,是定州满城人。他爸爸再婚后,当上了州里的军校。邺从小在军营长大,以勇敢和力气出名。二十岁那年,他南渡黄河去梁国找工作,结果没找到合适的,又回去了。后来,庄宗把他任命为孝义军指挥使,多次跟随军队征战,都立下了功劳。

等到唐明宗同光年间,他被任命为曹州刺史,带着州里的军队驻扎在汴州。这时候,明宗从魏州南渡黄河,而庄宗则东进汴州。汴州节度使孔循这个人两面三刀,他竟然同时派兵到北门迎接明宗,又派兵到西门迎接庄宗,还准备了两份完全一样的帐篷和物资,说:“谁先到,就给谁用。” 邺当时就责问孔循:“皇上在灭亡梁朝的时候,对您还有不杀之恩,您怎么能想接纳庄宗而背叛国家呢?” 孔循一句话也不回答。

邺知道跟孔循没法讲理,于是想到孔循的办法。石敬瑭的妻子是明宗的女儿,当时正在汴州,邺想杀了她来稳定军心。孔循知道了他的计划,就把石敬瑭的妻子藏了起来,邺拿他没办法。这时明宗已经到了汴州,他带着麾下五百骑兵西去迎接庄宗,两人在汜水相遇,明宗哭得泣不成声,庄宗也为他叹息,还让他带兵打先锋。后来庄宗到了汴州西边,没能进去,就回洛阳了,结果在洛阳被杀害了。明宗进入洛阳后,邺请求在马前自尽,明宗对他赞赏不已,沉默了很久。

第二年,荆南的高季兴叛乱,明宗派襄州节度使刘训等人去招讨,又任命东川节度使董璋为西南招讨使,同时任命邺为夔州刺史,协助董璋,带兵从三峡出兵。后来刘训等人没有取得战功被罢免,其他将领也都撤兵了,董璋更是连兵都没出过,只有邺一个人攻下了夔州、忠州、万州三州,还把夔州改名为宁江军,并被任命为节度使。之后他又攻下了归州,多次打败了高季兴的军队。

邺这个人,是个武将,做事很多都不合规矩,他的判官谭善达多次劝谏他,邺很生气,就派人告发谭善达受贿,把他关进了监狱。谭善达为人刚正不阿,在狱中态度依然强硬,最后死在了狱中。后来邺生病了,梦见谭善达来索命,最终死在了任上。

张遵诲是魏州人。他爹是宗城县令,当年罗绍威杀牙兵那阵,被梁军害死了。张遵诲就逃到太原,后被李克用(武皇)任命为牙门将。庄宗平定山东的时候,张遵诲跟着他当典客,后来又升任幽州和镇州的马步都虞候。到了同光年间,当上了金吾大将军。明宗即位后,任圜给他推荐,让他做了西都副留守,还代理留守,后来又当了京兆尹。天成四年,进京当了客省使,兼任卫尉卿。后来要祭祀南郊,他又被任命为负责仪仗法物的使者。一开始,张遵诲觉得自己官位已经很高了,跟安重诲关系也挺好,心里一直盼着能得到节度使的职位。结果郊祀完了,只给他了个绛州刺史,他心里很不痛快。离开京城那天,他穿着便服骑马走在仪仗队伍后面,到了绛州没什么病,第二天就死了。

孙璋是齐州历城人。他出身行伍,一开始在梁将杨师厚手下做事,后来升任奉化军使。庄宗攻克邺城后,孙璋一路升迁,做到澶州都指挥使。明宗镇守常山时,提拔他当裨校。邺城兵变的时候,他跟着明宗一起逃回京城。天成初年,他先后担任赵州、登州刺史,以及齐州防御使。王都占据中山的时候,孙璋担任定州行营都虞候,平定叛乱后,被加封为检校太保。长兴初年,他被任命为鄜州节度使,后来罢免官职,死在洛阳,享年六十一岁,死后被追赠为太尉。

史书上说:天下大乱的时候,帝王将相就能趁机崛起;战乱纷争不断,王侯将相也因此而兴衰更替。这些人恰好赶上乱世,得以施展抱负,所以从低级军官做起,凭借军功最终都当上了节度使,名垂史册,这也很了不起了。只是像朱温那样靠奸诈手段掌握兵权的,就不是这几个人能比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