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伋,字细侯,是扶风茂陵人。他高祖父郭解,在汉武帝时期因为仗义疏财而名声远扬。他父亲郭梵,做过蜀郡太守。郭伋从小就有志向和操守,汉哀帝、汉平帝在位期间,被征召到大司空府任职,三次升迁后,做到渔阳都尉。王莽篡汉时,他担任上谷大尹,后来又升任并州牧。

更始帝刘玄建立政权后,三辅地区接连遭受战乱,百姓惊恐不安,那些有权有势的家族都各自拥兵自保,谁也不愿意第一个投降。更始帝早就听说过郭伋的名声,于是征召他担任左冯翊,让他去安抚百姓。光武帝刘秀即位后,任命他为雍州牧,又调任他为尚书令,郭伋多次进谏,直言敢谏。

建武四年,郭伋被外派担任中山太守。第二年,彭宠叛乱被平定后,他又调任渔阳太守。渔阳地区刚刚经历了王莽乱世的破坏,又遭遇了彭宠叛乱的冲击,百姓大多刁蛮凶狠,盗贼横行。郭伋到任后,以诚信和赏罚分明来治理,抓捕并处决了盗贼首领,盗贼很快就销声匿迹了。当时,匈奴经常侵扰边境,边境百姓饱受其苦。郭伋整顿军队,制定了有效的攻守策略,匈奴被吓住了,不敢再轻易进入塞内,百姓得以安居乐业。他在任五年,户口数量翻了一番。后来,颍川地区盗贼四起,建武九年,郭伋被征召担任颍川太守。

皇帝召见他时,对他表示慰劳,说:“贤能的太守啊,颍川离京城并不远,黄河水润泽九里,希望京城也能沾沾你的福气。你虽然善于追捕盗贼,但是山路崎岖险峻,你一个人抵挡得住多少呢?一定要谨慎小心啊!”郭伋到任后,招降了山贼阳夏赵宏、襄城召吴等数百人,他们都乖乖地投降,郭伋把他们都遣送回家务农。后来郭伋因为擅自做主招降而自劾,皇帝却赞赏他的策略,并没有责怪他。后来,赵宏、召吴等人的同伙听说郭伋的威名,纷纷从江南,或者幽州、冀州赶来投降,络绎不绝。

十一年前,我在朔方当刺史,管辖并州地区。皇上听说卢芳占据了北方土地,就调我到并州做牧守。我去京城谢恩,皇上亲自接见了我,还召集太子和各位王爷一起和我聊天,聊了一整天,赏赐了我很多车马、衣服和各种东西。我趁机跟皇上说,选拔官员填补各级职位,应该在全国范围内选拔贤能之士,不应该只用南阳人。皇上听取了我的意见。我以前在并州工作,和当地百姓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后来我再次来到并州,所到之处,老百姓都夹道欢迎,从老到少都出来迎接我。我走到哪里就询问百姓的疾苦,并且聘请德高望重、有才能的人才,还设置了供老人们休息的几杖,每天早晚都和他们一起商议政事。

第一次去各地巡视,到了西河美稷,有几百个孩子,每人骑着一匹竹马,在路上迎接我。我问他们:“孩子们,你们怎么从这么远的地方来?”他们回答说:“听说您来了,我们很高兴,所以来迎接您。”我向他们道谢。事情办完后,这些孩子们又把我送到了城外,还问我:“您什么时候回来?”我跟我的别驾从事商量好日子,告诉了孩子们。巡视结束后,我提前一天回来,为了不失信于孩子们,我特意在野外亭子里等了一天,到约定的时间才进城。

那时候,朝廷上很多人推荐我担任大司空,但是皇上考虑到并州还有卢芳这个叛乱的例子,而且匈奴也没有安定下来,想让我继续在并州工作,所以没有召我回京。我知道卢芳这个人是老奸巨猾的坏蛋,很难一下子用武力制服他,所以我一直加强边防警戒,明确赏罚标准,来瓦解卢芳的势力。卢芳的将领隋昱就策划着劝说卢芳投降我,结果卢芳逃跑了,投奔了匈奴。

我年老体弱,上书请求退休。二十二年的时候,皇上征召我担任太中大夫,还赐给我一处宅子,以及帐篷、钱财和粮食,让我安度晚年。我把这些东西都分给了我的亲戚朋友,一点也没留下。第二年我就去世了,享年八十六岁。皇上亲自来吊唁,还赐给了我墓地。

杜诗,字君公,是河南汲县人。他年轻的时候就有才能,做过郡里的功曹,为人公正廉洁,口碑很好。更始年间,被征召到太尉府工作。建武元年,不到半年时间,他就升了好几级,当上了侍御史,负责安抚洛阳地区。当时,将军萧广纵容士兵在民间横行霸道,老百姓都吓得不得了,杜诗多次下令警告他,可萧广就是不改,于是杜诗就把他杀了,然后把事情上报朝廷。

皇上召见了他,赏赐给他仪仗,又派他去河东,去剿灭叛贼杨异等人。杜诗到了大阳,听说贼人计划要渡河逃跑,他就立刻和长史一起把贼人的船烧了,然后调集郡里的兵力,带着精锐骑兵追击,把杨异等人全部杀掉,彻底平定了叛乱。后来,他被任命为成皋县令,做了三年,政绩非常出色。之后又升任沛郡都尉,接着又升任汝南都尉,无论到哪里,他的治理都得到百姓的称赞。

七年后,他升任南阳太守。他为人节俭,政事清明,以诛杀暴徒来树立威信,善于谋划,减轻百姓的赋税徭役。他还发明了一种水排,用来铸造农具,这样既省力,效率又高,老百姓都觉得很方便。他还修整水池,开拓田地,南阳郡家家户户都过上了富足的生活。当时人们正拿他跟召信臣相比,所以南阳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前有召父,后有杜母。”

杜诗觉得自己没有什么功劳,不适合长期担任这么大的官职,想要辞官,于是上书皇帝说:

皇上您英明神武,功业卓著,偃武修文,将士们都凯旋而归,全国上下团结一心,万世享福,天下人都万分庆幸。只是匈奴还没领会您的圣德,屡次侵犯边境,欺凌中原,边境百姓损失惨重,无力自保,我担心即使那些骁勇善战的将军们再怎么努力,也无法彻底解除战备。毕竟,长期征战而不休息会引起怨愤,劳累过度而不休整也会引起怨愤,带着怨恨去打仗,很难再指望他们立功。我观察到将领们的情绪,功臣们的期盼,希望能够先让内郡的将士们休整一下,然后再让他们出征,这样才不会有怨言。世人愚昧地认为“战争的胜利在于团结,不在于人数众多”,皇上您虽然关心北方边境,但也应该适当减少用兵。古代的汤王、武王都善于驾驭民众,所以没有怨气冲天的战争。皇上您起兵已经十三年了,将士们团结和睦,士气高昂。如果现在让公卿郡守们也去军营体验一下,将领们就会更加努力;如果让士兵们轮换休整,就像宫廷侍卫一样,那士兵们的战斗力就会增强百倍。为什么呢?因为天下已经太平了,大家都珍惜自己的性命,从大臣到百姓,都渴望安居乐业,如果不表彰他们的功劳,而只是让他们不停地劳作,是无法激励他们的。皇上您应该空出几个郡的职位,让那些有才能的将领们休整一下,并且对那些长期服役的士兵们给予丰厚的奖励。这样一来,边境驻守的士兵们就会奋勇杀敌,视死如归,守城的官吏们也不会抱怨辛苦,边境就会更加安全,防御更加稳固。圣明的君主治理国家,一定要顺应民心。我现在冒昧进言,如果因为堵塞了功臣们的希望,那确实是不合适的。

我自认为只是个普通的史官,却承蒙皇上您在开创大业、人才济济的时候,赏识提拔,让我这样一个平庸之辈获得如此殊荣,我却未能尽职尽责,长期占据着官位,导致功臣们心怀不满,我真是惶恐不安。八年来,我多次上书请求辞去官职,以避开功劳,但皇上您恩宠有加,始终没有批准我的请求。我深受皇恩,实在不敢虚伪地请求退位,我发自内心地希望辞去大郡的官职,去做个小官。等到我年老体衰,力不从心的时候,如果我还能有所作为,再让我担任要职,即使是加官进爵,我也义不容辞。只希望皇上您能够体谅我的苦衷!

皇上很欣赏他的才能,最终没有答应他的请求。

诗雅这个人特别喜欢举荐人才,好几次都推荐了有名望的清河人刘统和鲁阳人董崇等等。

一开始,朝廷的军事调动制度还比较简单,就用皇帝的诏书下令发兵,还没有虎符这种信物来验证。诗雅就上书给皇帝说:“我听说,军队是国家的凶器,是圣人非常谨慎对待的东西。以前发兵,都是用虎符的,其他的征调,就用竹简之类的文书就行了。虎符两半合在一起才能生效,这是非常重要的信物,用来表明朝廷的命令,显示朝廷的威严。最近发兵,只用皇帝的诏书,或者用一般的诏令,万一有坏人伪造,根本就没办法察觉。我认为现在战争还没结束,敌人还没消灭,征调各地的军队,更应该谨慎小心,应该设立虎符,来杜绝奸邪的举动。以前魏国的公子,威震邻国,还借用兵符来解救赵国的包围,如果没有如姬的仇恨,他的功劳就不会那么显赫。有些事情虽然麻烦,但不能简化;虽然费钱,但也必须去做,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啊。”皇帝看了奏章后,就采纳了他的建议。

诗雅虽然身处在外地,但一直尽心为朝廷效力,经常提出正直的意见和好的策略,有什么事都积极献策。他在当地任职七年,政绩显著,百姓生活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十四年的时候,因为替弟弟报仇而被朝廷问罪,正赶上他生病去世了。司隶校尉鲍永上书说诗雅家里穷困,没有田地和房屋,死后没有地方安葬。皇帝下令在郡里的官邸为他办理丧事,还赏赐了上千匹绢布。

孔奋,字君鱼,是扶风茂陵人。他的曾祖父孔霸,在汉元帝时期做过侍中。孔奋年轻的时候跟随刘歆学习《春秋左氏传》,刘歆非常欣赏他,对他的学生们说:“我已经向君鱼学习到了真谛了!”

话说王莽篡汉的时候,孔奋带着年迈的母亲和年幼的弟弟,逃难到了河西地区躲避战乱。建武五年,河西大将军窦融看中孔奋的能力,让他担任议曹掾,并负责守卫姑臧(今甘肃武威)。八年后,孔奋被封为关内侯。那时候天下大乱,只有河西地区相对安定,姑臧更是富庶的城邑,与羌胡地区贸易往来频繁,集市热闹非凡,每天交易四次,许多人在姑臧做官几个月就能积累大量财富。但孔奋在任四年,家产却丝毫未增。他侍奉母亲非常孝顺谨慎,虽然生活简朴,却尽力为母亲准备精美的饮食。他自己和妻子、孩子一起吃粗茶淡饭。当时天下尚未完全平定,很多官员不注重操守,而孔奋却坚持清廉正直,因此遭到许多人的嘲笑,有人说他身处富庶之地却不能利用职务捞取好处,真是自找苦吃。孔奋坚持自己的操守,以仁义为政,太守梁统非常敬重他,不把他当作普通的属下看待,总是亲自到大门迎接他,并带他去见他的母亲。

陇西和蜀地平定后,河西地区的官员都陆续被朝廷征召回京,他们个个携带着大量的财物,车马络绎不绝,绵延数里。只有孔奋两袖清风,只身一人上路。姑臧的官员百姓和羌胡人都说:“孔君清廉仁义,全县都蒙受了他的恩惠,他如今要走了,我们不能不报答他的恩德!”于是大家纷纷捐款捐物,送给他牛马和各种器物,价值超过千万,一路护送他数百里。孔奋一再推辞,什么也没接受。到了京城后,他被任命为武都郡丞。

那时候,陇西地区还有残余的贼寇隗茂等人,他们夜袭郡府,杀害了郡守。贼寇惧怕孔奋追捕,便抓了他的妻子和儿子,想以此为要挟。孔奋当时已经五十岁了,只有一个儿子,但他毫不犹豫,全力追剿贼寇。郡里的官吏百姓都被他的义举感动,个个奋勇作战。武都郡有很多氐族人,他们熟悉山谷地形,氐族中的豪强齐钟留深得族人的信任。孔奋便率领齐钟留等人,采取内外夹击的策略。贼寇被逼得走投无路,便把孔奋的妻子儿子押到军前,企图以此让他退兵,没想到孔奋更加奋勇杀敌,最终将隗茂等人全部擒杀,而他的妻子和儿子也因此不幸遇难。汉光武帝下诏书褒奖孔奋的忠义,任命他为武都太守。

我父亲奋,当上府丞后就受到大家的敬重,后来做了太守,全郡的人都改变了以往的行为作风。他为政清明果断,赏善罚恶,看到有品德的人,就如同对待亲人一样关爱;遇到不守规矩的人,就如同对待仇人一样痛恨,因此郡里被他治理得非常太平。我弟弟奇,曾经去洛阳游学。父亲认为弟弟奇才华横溢,将来一定能做官,可惜父亲后来生病辞官了,在家乡安度晚年,最终在家中去世。弟弟奇博览群书,精通经典,还撰写了《春秋左氏删》。父亲晚年有个儿子叫嘉,官至城门校尉,还写过《左氏说》。

张堪,字君游,是南阳宛县人,是当地名门望族。张堪很小就成了孤儿,但他把父亲留下来的几百万家产都让给了哥哥的儿子。十六岁时,他在长安求学,志向高远,品行端正,当时的儒生们都称他为“圣童”。汉光武帝刘秀还是平民的时候,就看重张堪的志向和操守,对他非常欣赏。等到刘秀当了皇帝,中郎将来歙推荐了张堪,皇帝召他做了郎中,后来又升迁为谒者。

有一次,张堪奉命押运大量的丝绸和七千匹战马,前往支援大司马吴汉征讨公孙述。在路上,他被提升为蜀郡太守。当时吴汉的军队只剩下七天的粮食,暗中准备造船逃跑。张堪听说后,立刻赶去见吴汉,分析形势,说明如果撤退一定会失败,并提出了相应的作战策略。吴汉采纳了他的建议,故意示弱引诱敌人,公孙述果然亲自出战,结果战死沙场。成都攻克后,张堪第一个进入城中,清点库藏,收缴珍宝,然后详细地向朝廷报告,秋毫无犯。他还安抚百姓,蜀地的人民都很高兴。

在蜀郡做了两年太守后,张堪被征召为骑都尉,后来又率领票骑将军杜茂的军队,在高柳打败了匈奴,被任命为渔阳太守。他执法严明,赏罚分明,百姓都乐意为他效力。有一次,匈奴派出一万骑兵入侵渔阳,张堪率领几千骑兵迎击,大获全胜,边境从此安定下来。他还开垦了八千多顷水田,鼓励百姓耕种,使渔阳地区变得富庶起来。百姓们都唱道:“桑树枝繁叶茂,麦穗长得两歧,张君为政,快乐无比!”张堪在渔阳做了八年太守,匈奴再也不敢侵犯边境。

皇帝曾经召见各个郡的会计官,问他们当地风土人情,以及前任官员的政绩如何。蜀郡的会计官樊显站出来说:“以前在蜀郡做太守的张堪,他为政仁慈,百姓都得到了好处,而且又能有效地打击奸邪。以前公孙述被攻破的时候,搜刮来的金银财宝堆积如山,张堪掌握的财富足够富裕十代人,可是他卸任那天,只乘坐一辆破旧的车子,带着简单的布被和包裹就离开了。”

皇帝听了这话,好半天都在叹气,然后就把樊显提拔为鱼复县县令。正准备召见张堪的时候,听说他病死了,皇帝非常惋惜,还下令表彰他,并且赏赐给他一百匹丝绸。 “渔洋太守张堪昔在蜀,其仁以惠下,威能讨奸。前公孙述破时,珍宝山积,捲握之物,足富十世,而堪去职之日,乘折辕车,布被囊而已。”

廉范,字叔度,是京兆杜陵人,是赵国大将廉颇的后代。汉朝建立后,因为廉家是豪门大族,就从苦陉迁徙到那里。他们家几代都在边郡做官,有人在陇西襄武去世,所以廉家就一直在那里做官。廉范的曾祖父廉褒,在汉成帝和汉哀帝时期做过右将军;祖父廉丹,在王莽时期做过大司马庸部牧,都是有名望的人。廉范的父亲在战乱中客死蜀汉,廉范就流落到西州。西州平定后,他回到家乡。十五岁的时候,他辞别母亲,西去迎接父亲的灵柩。蜀郡太守张穆是廉范祖父廉丹以前的部下,就拿出很多钱财资助廉范,但廉范什么都没接受,和几个人一起步行,背着父亲的灵柩回葭萌。船在途中撞到石头,船破了,廉范抱着棺材,一起沉到水里。大家都很感动他的孝心,打捞上来后,给他治疗,这才捡回一条命。张穆听说后,又派人送来之前的资助,廉范还是坚决拒绝了。

等守丧期满后,廉范前往京城学习,拜博士薛汉为师。京兆郡和陇西郡都多次邀请他去做官,他都没答应。永平初年,陇西太守邓融隆重地邀请廉范做功曹。正巧邓融因为事情被州里弹劾,面临被调查的困境。廉范知道这件事很难解决,想用计策帮他一把,就假装生病请求离开。邓融没明白他的意思,非常生气。于是廉范跑到洛阳,改名换姓,做廷尉监狱的狱卒。没过多久,邓融果然被抓进监狱,廉范就得以在邓融身边服侍,尽心尽力地工作。邓融觉得他长得像以前的功曹廉范,但又不敢相信,就问他:“你像不像我以前的功曹?”廉范呵斥他:“你这是被困扰得糊涂了吧!”说完就不再理他了。邓融因为生病被关押,廉范就照顾他,直到邓融去世,廉范始终没透露自己的身份。他亲自驾车送邓融的灵柩到南阳安葬,安葬完毕才离开。

范叔度后来在朝廷里当了官,碰巧薛汉因为参与楚王谋反的事被杀。薛汉的同僚和门生,谁也不敢去料理他的后事。只有范叔度一个人去把薛汉的尸体收殓了。这事儿传到了皇帝耳朵里,皇帝当时就火大了,把范叔度叫来质问:“薛汉跟楚王一起造反,差点把天下都搞乱了,你范叔度是朝廷的官员,居然不跟朝廷一条心,反而去收敛这个罪犯的尸体,这是怎么回事?”范叔度赶紧磕头认错:“我实在太蠢了,以为薛汉他们已经被杀死了,一时忍不住师生情谊,犯下大错,罪该万死!”皇帝气消了一点,又问范叔度:“你和廉颇是什么关系?跟右将军褒、大司马丹有亲戚吗?”范叔度回答说:“褒是我曾祖父,丹是我祖父。”皇帝说:“怪不得你这么胆大!”于是就放了他。这件事以后,范叔度就出名了。

后来范叔度被提拔为茂才,没过几个月,又升迁为云中太守。正赶上匈奴大举入侵,烽火台的报警信号天天不断。按照以前的规矩,如果入侵的匈奴超过五千人,就要向附近的郡县求援。官员们想发文请求支援,范叔度不同意,他亲自率领士兵抵抗。匈奴人太多了,范叔度的军队不是对手。等到天黑了,范叔度命令士兵每人捆绑两支火把,三头一起点燃,营地里到处都是火光。匈奴人远远望见火光很多,以为汉军援兵到了,吓了一大跳。等到天快亮的时候,匈奴人准备撤退,范叔度就命令士兵们赶紧吃饭,天一亮就追击匈奴,斩杀了数百级敌人的首级,匈奴人自相践踏,死了上千人。从此以后,匈奴再也不敢侵犯云中了。

后来范叔度又先后担任武威、武都两郡太守,他都能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治理,取得了很好的政绩。建中初年,他被调任蜀郡太守。蜀地的人喜欢耍嘴皮子,喜欢互相争论,范叔度就经常教导他们要淳朴厚道,不要耍小聪明。成都百姓生活富足,房屋密集,以前规定晚上不准动火,以防发生火灾,但人们互相包庇,火灾还是经常发生。范叔度就废除了这条禁令,只要求大家储备足够的水。百姓们觉得方便多了,于是就编歌颂扬他:“廉叔度,来何暮?不禁火,民安作。平生无襦今五绔。”在蜀地做了几年太守后,范叔度因为触犯法律被免职,回到家乡。范叔度家世代居住在边疆,拥有很多田地,积累了很多粮食,他都用来接济亲戚朋友。

唐肃宗死了,范滂赶紧赶往敬陵奔丧。那时候庐江郡的小官严麟正奉命进京吊唁,两人在路上相遇了。严麟坐的是小车,路上泥泞,马累死了,走不动了。范滂看到后心里很难过,就命令自己骑马的侍卫下马把马让给严麟。 范滂啥也没说就走了。严麟办完事后,不知道马跑哪去了,就顺着马蹄印找。有人告诉严麟说:“那是以前蜀郡太守廉范,他特别乐于帮助穷困的人,现在赶着去奔丧,就只有这么一匹马了。”严麟本来就听说过范滂的名声,觉得这话靠谱,就牵着马来到范滂家门口,道谢后把马还给了他。后世的人都佩服范滂的仗义行为,但是因为范滂依附大将军窦宪,所以也有人因此批评他。最后,范滂死在了家里。

话说范滂和洛阳人庆鸿是过命的交情,当时人们都说:“以前有管仲和鲍叔牙,现在有庆鸿和廉范。”庆鸿为人慷慨仗义,官做到琅邪郡和会稽郡太守,走到哪里都有让人称道的政绩。

书上评论说:“张堪和廉范都是凭借豪侠的义气出名,看看他们怎么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面对险境毫不畏惧,真是让人敬佩啊!张堪面对钱财的坦荡,范滂不求回报的施舍,都足以让人相信他们的诚意并感动世人。就像汉高祖召见栾布,汉明帝重用廉范一样,他们利用愤怒激发这些人的志向,即使面临杀身之祸,也能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地位。听到义举就能被感动,这才是君王应该推崇的啊!不过,人情世故的道理,也有通达和阻塞的时候。”

王堂,字敬伯,是广汉郡郪县人。他一开始被举荐为光禄茂才,后来升迁为谷城县令,政绩显著。永初年间,西羌入侵巴郡,给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朝廷下令派中郎将尹就前去讨伐,打了好多年都没打赢。朝廷三府都推荐王堂去处理这件事,于是他被任命为巴郡太守。王堂迅速带兵去跟贼寇作战,斩杀了上千个敌人,巴郡和庸国地区恢复了平静,百姓们还给他立了庙。刺史张乔上奏表扬了他的政绩,于是王堂升迁为右扶风。

汉安帝西巡的时候,他母亲王圣和中常侍江京等人一起请求安帝把苏章调到自己身边做事,但是安帝没同意。苏章手下的官员都极力劝谏他,苏章说:“我蒙受了国家的恩惠,怎么能为了讨好权贵而违背自己的良心呢?我宁愿以死守节!”当天他就把家人送回家,然后闭门不出,称病在家。果然有人诬告苏章,正赶上皇帝驾崩,江京等人全部被处死,苏章因为坚持原则而名声大噪。永建二年,朝廷征召他担任将作大匠。永建四年,因为公事被降职为议郎。后来他又被任命为鲁相,他执政非常简明公正,好几年都没发生过诉讼案件。

之后他又升迁为汝南太守,他广纳贤才,礼贤下士,从不独断专行,而是教导手下的官员说:“古人求贤很努力,任用人才却很轻松,所以才能上行下效,政通人和。你们要认真查核官员的才能和品德,把重要的工作交给功曹陈蕃,让他负责匡正政务,查漏补缺;把主簿应嗣安排好,让他负责具体事务,这样才能做到名副其实,考核官员的实际工作成效。”从那以后,苏章认真负责地处理政务,不再随意发号施令,汝南郡因此治理得井井有条。当时的大将军梁商和尚书令袁汤,因为请求苏章办事没成功,都对他怀恨在心。后来庐江的贼寇入侵弋阳地区,苏章率兵追捕,贼寇很快就溃散了,但是梁商和袁汤却借此机会向朝廷奏报说苏章在任期间没有做好防备工作,于是苏章被免职回家。

苏章八十六岁去世。他留下遗嘱,要求薄葬,用瓦棺下葬。他的儿子苏稚,为人清廉,没有做官。他的曾孙苏商,被益州牧刘焉任命为蜀郡太守,也以治理有方而闻名。

苏章,字孺文,是扶风平陵人。他的八世祖苏建,在汉武帝时期做过右将军。他的祖父苏纯,字桓公,名声很高,为人刚正不阿,对人评价很严格,士人都很敬畏他,甚至互相说:“见到苏桓公,担心被他责备;见不到,又想念他。”三辅地区的人都称他为“大人”。永平年间,苏纯在奉车都尉窦固的军队里,出征北匈奴和车师,立下战功,被封为中陵乡侯,官至南阳太守。

章少博,是个特别有学问的人,还会写文章。汉安帝在位的时候,朝廷选拔贤良方正的人才,他参加考试,成绩特别好,当上了议郎。他经常直言不讳地指出朝廷的得失,说话非常坦率。后来外放当了武原县令,那年闹饥荒,他果断打开粮仓救济百姓,救活了三千多户人家。

汉顺帝当政的时候,章少被提拔为冀州刺史。他以前有个朋友当了清河太守,章少去视察工作的时候,查出了他贪污受贿的罪行。于是,章少请这位太守吃饭,摆上酒菜,回忆两人过去的友情。太守高兴地说:“别人只有一辈子,我却好像有两辈子一样幸福!”章少说:“今天晚上你和老朋友喝酒,那是私人的情谊;明天我作为冀州刺史来查办你的案子,那是公事公办。”最后,章少还是依法惩治了他的罪行。冀州的百姓都知道章少公正无私,对他都敬畏三分。后来,他调任并州刺史,因为打击了一些权贵,得罪了皇上,被免职了。他就隐居乡里,不再过问世事。后来朝廷征召他当河南尹,他也没答应。当时天下越来越乱,百姓生活都很苦,人们都说章少有治理国家的才能,可惜朝廷最终没能重用他,他最后郁郁而终。他有个哥哥,哥哥的孙子叫不韦。

不韦,字公先。他父亲叫谦,一开始在郡里做督邮。当时魏郡有个叫李暠的,当美阳县令,他和中常侍具瑗勾结在一起,贪赃枉法,欺压百姓,以前那些上级官员都怕他的势力,没人敢管他。等不韦他爹谦到魏郡任职后,查出了李暠的罪行,把他送官治罪。谦后来升迁,做到金城太守,卸任后回到家乡。按照汉朝的法律,免职的官吏,除非朝廷征召,不能随便去京城。可是谦后来私自去了洛阳,当时李暠已经当上了司隶校尉,就抓起来严刑拷打他,结果谦死在了监狱里,李暠还鞭尸泄愤,报复之前的仇恨。

不韦那时候十八岁,去长安应征,碰巧遇到谦被杀害了,不韦把谦的尸体运回家乡,埋了但没下葬,仰天长叹说:“伍子胥当初到底是怎么样的啊!”然后把母亲藏在武都山里,改名换姓,用全部家产雇佣剑客,想在陵墓附近刺杀暠,没成功。后来暠升迁为大司农,当时右校的粮仓在寺庙北墙下,不韦和几个亲兄弟偷偷潜入粮仓,晚上挖地,白天躲藏。这样过了几个月,终于挖到了靠近暠卧室的地方,从床底下钻了出来。正好碰上暠上厕所,他就杀了暠的妾和孩子,留下字条跑了。暠吓得要死,赶紧在屋子里铺上荆棘,用木板封住地面,一夜之间搬了九次家,就连家人也不知道他住在哪儿。每次出门,都带着剑和戟,还有壮士保护,不韦知道暠有所防备,就日夜兼程,跑到魏郡,挖了他父亲的坟墓,砍下坟头,祭奠父亲的坟墓,还在集市上竖起来,写着“李君迁父头”。暠吓得不敢吭声,自己主动辞官回乡,偷偷掩埋了坟墓。追捕不韦,好几年都没抓到,暠气愤、悲伤,得了病,吐血而死。

不韦后来得到赦免回到家,才重新下葬,办丧事。很多士大夫批评他不该掘墓,说他迁怒于枯骨,不符合古礼,只有任城人何休把他比作伍子胥。太原人郭林宗听说后评论说:“伍子胥虽然说是逃命,但是后来被吴王重用,凭借阖庐的威势,依靠强大的军队,报仇雪恨,没用半天时间,就鞭打坟墓,戮尸泄愤,最终也没亲手杀了吴王夫差报仇。哪能比得上苏子(指不韦)独自一人,没有任何依靠和资助,面对强大的仇敌和帮手,竟然能官至九卿,在城阙天险、宫殿禁苑这样戒备森严的地方,连灰尘都沾不到他,雾露都沾不到他。不韦为了报仇,不顾个人安危,冒着极大的风险,差点连累家族,虽然最终没有成功,但报仇的决心已经很深了。何况他还砍下敌人的头颅,用这种极端的方式来刺激活着的人,让暠心中充满怨恨,不得好死,这可以说是借助了神灵的力量来杀了他。他的力量只是匹夫之力,却取得了千乘之国的功绩,把他和伍员相比,难道不更好吗?” 议论的人因此都敬佩不韦。

话说陈蕃太傅想请他当官,但他没答应,后来做了郡里的五官掾。一开始,弘农的张奂和苏家关系很好,武威的段颎和苏暠关系也很好,但后来张奂和段颎闹掰了。等到段颎当了司隶校尉,就很有礼貌地请苏不韦当官,苏不韦害怕他,就装病不去。段颎本来就对张奂怀恨在心,这下更生气了,就翻旧账,说苏不韦以前帮苏暠的事,说苏暠上奏朝廷说自己很谦虚,结果被杀,这是天意,但苏不韦却因此怨恨他。他还让长安的一些人告发苏不韦,说他广交宾客,夺取舅舅的财产,于是派从事张贤等人去苏不韦家杀了他。 段颎还先给张贤他爹下毒,说:“如果张贤杀不了苏不韦,你就喝这杯毒酒。”张贤到了扶风,扶风郡守让苏不韦去迎接张贤,结果当场就被抓了,苏不韦一家六十多口人全都被杀光了,苏家因此衰败了。后来,段颎被阳球给杀了,天下人都说这是苏家报仇了。

羊续,字兴祖,是泰山平阳人。他祖上七代都有做高官的,祖父羊侵,在安帝的时候是司隶校尉;他父亲羊儒,在桓帝的时候做过太常。羊续因为是忠臣之后,被朝廷任命为郎中。 他辞官后,被大将军窦武邀请到窦武府上做事。窦武失败后,羊续因为和窦武有关系,被禁锢了十几年,在家闭门不出,过着安静的生活。等到党禁解除后,他又被邀请到太尉府做事,升迁四次,最后当上了庐江太守。后来,扬州黄巾贼攻打舒县,烧毁城池,羊续就组织县里二十岁以上的男子都拿起武器列阵,那些年纪小身体弱的,就让他们挑水灭火。 他一共集合了几万人,奋力抵抗,最终大胜,平定了郡里的战乱。后来,安风地区的贼寇戴风等人又造反,羊续又把他们打败了,斩首三千多级,活捉了他们的首领,其他的喽啰,羊续都把他们当平民看待,给他们分发耕作的工具,让他们务农。

公元178年,江夏的士兵赵慈造反了,杀了南阳太守秦颉,攻占了六个县。朝廷任命续为南阳太守。续到任后,并没有大张旗鼓,而是穿着破旧的衣服,只带一个侍童,悄悄地观察各个县的情况,了解民情,然后再正式上任。那些贪婪的官吏和刁猾的百姓,早就知道续的情况了,整个南阳郡都人心惶惶,非常害怕。续就带兵和荆州刺史王敏一起攻打赵慈,结果大获全胜,斩杀了赵慈,俘获了五千多人的首级,剩下的叛军也都投降了。续向朝廷上奏,请求宽恕那些参与叛乱但罪行较轻的人。平定叛乱后,续颁布政令,体恤百姓疾苦,南阳百姓都非常拥戴他。

续深恶痛绝那些权贵人家奢侈浪费的生活方式,自己总是穿着破旧的衣服,吃着简单的食物,出行用的车马也都很破旧。府丞曾经送给他一些鲜鱼,续收下后挂在院子里;府丞后来又送了一次,续就把上次挂在院子里的鱼拿出来给他看,以此婉拒他的好意。有一次,续的妻子和儿子来到郡衙,续却闭门不见妻子,自己带着儿子住,他们的生活用品只有几床破布被子,几斛盐和麦子而已。续还告诫儿子说:“我自己的生活都这么简朴,拿什么来供养你母亲呢?”然后让儿子和母亲一起回家去了。

公元181年,汉灵帝想让续担任太尉。当时,那些被任命为三公的人,都要向东园献上千万钱的礼金,朝廷还会派宦官督促,这笔钱被称为“左驺”。那些被任命的人,都会受到各种礼遇和贿赂。而续呢,他让人在简陋的席子上坐下,指着自己穿的粗布袍子说:“这就是我的全部家当。”宦官把这事儿禀报给汉灵帝,灵帝很不高兴,因此续没能当上太尉。后来,朝廷征召续担任太常,但还没等他上任,他就病死了,那年他才四十八岁。他临终前嘱咐家人要薄葬,不接受任何祭奠的礼物。按照旧例,二千石级别的官员去世,朝廷会赏赐一百万钱,但府丞焦俭遵照续的遗愿,一分钱也没收。朝廷下诏书褒奖了续,并命令泰山太守用府库的钱财赏赐续的家属。

贾琮,字孟坚,是东郡聊城人。他被举荐为孝廉,后来又升迁为京兆尹,政绩显著。

交趾那个地方,产好多宝贝呢!珍珠、翠鸟羽毛、犀牛角、象牙、玳瑁、奇香异木,应有尽有,都是当地土特产。可之前的刺史们,一个个都没啥好德行,上面巴结权贵,下面收受贿赂,腰包鼓鼓的,一有机会就想着升官,所以老百姓怨声载道,最后造反了。中平元年,交趾的驻军哗变,抓了刺史和合浦太守,还自封“柱天将军”呢!皇上灵帝一听,赶紧让三府精挑细选能干的官员,最后选中了刘琮,任命他为交趾刺史。

刘琮到了交趾,一查反叛的原因,大家伙都说赋税太重,老百姓穷得揭不开锅,离京城又远,没地方告状,日子没法过了,所以才铤而走险,当了土匪。刘琮立刻发公告,让大家安心过日子,招安流散的人,免除徭役,把那些带头的贼寇杀掉,还挑选了几个好官去当县令。一年不到,就平定了叛乱,老百姓都安居乐业了。大街上都有人唱着歌:“贾父(指前任刺史)来晚了,让我们先造反了;现在看到这太平盛世,官吏们都不敢贪污受贿了!”刘琮在交趾做了三年刺史,政绩在十三州里排第一,皇上把他调回京城,做了议郎。

黄巾起义刚平定,战乱之后,各郡县加重了税收,导致各种贪污腐败。朝廷下令要裁撤刺史和二千石官员,重新选拔清廉能干的人才,于是刘琮被任命为冀州刺史。按老规矩,刺史到任,应该用华丽的车驾,挂着红色的帷幔迎接。可刘琮到任时,一上车就说:“刺史应该四处考察,广泛听取意见,查明是非善恶,哪有故意遮遮掩掩的道理?”然后就让车夫掀开帷幔。冀州各城听说后,都敬畏起来。那些贪官污吏,一听风声就赶紧辞官,只有瘿陶县令董昭、观津县令黄就留下来等候刘琮,冀州一下子就安定了。

后来灵帝死了,大将军何进推荐刘琮当了度辽将军,最后死在了任上。“贾父来晚,使我先反;今见清平,吏不敢饭。”

陆康,字季宁,是吴郡吴县人。他爷爷陆续,记载在《独行传》里。他爸爸陆褒,很有志气,多次被征召做官,但他都没去。陆康年轻的时候就做了郡里的官,因为为人正直有侠义精神而出名。刺史臧旻推荐他为茂才,后来被任命为高成县令。高成县地处边境,县令规定每户人家都要配备弓弩以防不测,不允许随意走动。以前的长官刚到任,总是强迫百姓修缮城墙。陆康上任后,全部取消了这些规定,百姓们都很高兴。他以仁义和信用治理地方,盗贼也销声匿迹了,州郡还上报了他的政绩。光和元年,他升迁为武陵太守,后来又先后担任桂阳太守和乐安太守,到哪儿都受到称赞。

那时候,汉灵帝想要铸造铜人,但是国库空虚,于是下令向百姓征收田赋,每亩地收取十个钱。恰逢连年水旱灾害,庄稼歉收,百姓生活困苦。陆康上书劝谏说:“我听说古代圣明的君主治理天下,最重要的是爱护百姓,减轻徭役和赋税,使天下太平;去除繁琐的事务,崇尚简易,这样百姓就会归顺,吉祥的征兆也会出现。而到了末世,昏庸的君主穷奢极侈,无休止地制造东西,不断地制定新的制度,让百姓劳累不堪,只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所以百姓怨声载道,天地也为之震动。陛下继承了上天的圣德,应该大力推行教化,却偏偏下令征收田赋,铸造铜人,我读了诏书后,心里非常悲痛,感到忧心忡忡。古代十一税一,周朝称之为‘彻’,‘彻’就是贯通的意思,意思是说这种制度可以通行于万世。但是鲁宣公征收田赋,结果招来了蝗灾;哀公增加赋税,孔子还批评过他。难道可以强取豪夺百姓的财物,来铸造无用的铜人吗?难道可以抛弃圣明的教诲,自己去走亡国之君的老路吗?古书上说:‘君主所做的事情都应该记录下来,如果记录下来的事情不符合法度,后世还有什么可以借鉴的呢?’陛下应该认真反省,改正错误,选择好的做法,来平息百姓的怨恨。”

奏章上呈后,宫内有人从中作梗,诬陷陆康用亡国的例子来比喻圣明的君主,说他大不敬,于是将他用囚车押解到廷尉。侍御史刘岱负责审理此案,刘岱上表陈述解释,最终陆康被免罪,回到家乡。后来他又被征召,担任议郎。

庐江的贼寇黄穰他们,跟江夏的蛮族勾结在一起,拉起了一支十多万人的队伍,攻占了四个县城,然后就自立为庐江太守。康(康成)被任命为庐江太守后,他明确赏罚,打败了黄穰等人,剩下的喽啰也都投降了。皇上很高兴他的功劳,就提拔他的孙子孙尚当了郎中。

献帝登基后,天下大乱。康成冒着危险,派孝廉和官吏向朝廷进贡,朝廷下诏书表彰他的功劳,还给他加封了忠义将军的称号,官职级别是中二千石(相当于高级官员)。那时候袁术在寿春屯兵,他的士兵都饿肚子了,就派人来向康成要粮食和武器。康成觉得袁术是叛贼,所以闭门不出,并且在城里加强战备,准备抵抗袁术。袁术非常生气,派他的大将孙策去攻打康成,把城围了好几层。康成死守城池,就算有些官吏士兵提前请假回家休息了,他们也都偷偷摸摸地回来,半夜爬城墙进城。

康成抵抗了袁术两年,最后城池还是被攻破了。一个月后,他生病去世了,享年七十岁。他的家族一百多人,经历了战乱和饥荒,差不多有一半人都死掉了。朝廷同情他忠于职守,就封他的儿子康俊为郎中。

康成的幼子康绩,后来在吴国当了郁林太守,他学问渊博,政绩出色,当时很有名气。他小时候还曾经去拜访过袁术,就是那个怀着橘子,橘子掉地上的故事里的孩子,这在当时也挺出名的。

赞曰:伋牧朔藩,信立童昏。诗守南楚,民作谣言。奋驰单乘,堪驾毁辕。范得其朋,堂任良肱。二苏劲烈,羊、贾廉能。季宁拒策,城陨冲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