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宏,字靡卿,是南阳湖阳人,也是光武帝刘秀的舅舅。他家祖上是周朝的仲山甫,被封在樊地,所以就姓樊,在当地是有名望的大族。他父亲樊重,字君云,世代务农,也擅长经商。樊重为人温和厚道,做事有条理,祖孙三代共同管理家产,子孙们每天都恭敬地侍奉他,就像一个大家庭一样。他经营产业非常细致,一点资源都不浪费,安排童仆们做事,也都能恰到好处,所以上下齐心协力,家里的财富每年都翻倍增长,最后竟拥有三百多顷田地。他建造的房屋,都是高大的楼阁,还有沟渠灌溉。养鱼养牲畜,需要什么都能满足。他曾经想制作器物,就先种上了梓树和漆树,当时很多人笑话他,但几年后,这些树木都派上了用场,那些曾经笑话他的人,都来向他借用。他积攒了巨额财富,却用来救济宗族,恩惠乡邻。他的外孙何氏兄弟因为分家产而争吵,樊重为此感到羞耻,就拿出两顷田地来平息他们的纠纷。县里的人都称赞他,推举他为三老。他八十多岁去世。他生前借给别人的钱,数额达数百万,临终前留下遗嘱,把借据都烧掉。听到这个消息的人都很惭愧,纷纷主动还钱,他的儿子们也坚决按照遗嘱,不肯收受。

樊宏从小就有志气和操守。王莽末年,各地义军纷纷起事,刘伯升和他的族兄刘赐带兵攻打湖阳,城池久攻不下。刘赐的妹妹嫁给了樊宏为妻,所以湖阳就扣留了樊宏的妻子,想以此来劝降刘伯升,樊宏因此留在了湖阳,没有回去。湖阳的军官想要杀害樊宏的妻子,但县令以下的官员都说:“樊重父子在乡里以礼义和恩德著称,即使有罪,也应该留待以后处置。”恰逢汉军势力越来越强大,湖阳城内人心惶惶,不敢轻易杀害樊宏的妻子,于是樊宏一家得以幸免。更始帝即位后,想让樊宏当将军,樊宏叩头谢绝说:“我一个书生,不擅长军事。”最终得以免职回家。他和宗族亲属一起修筑营垒自保,有上千户老弱百姓投奔他。当时赤眉军洗劫唐子乡,到处烧杀抢掠,想要攻打樊宏的营垒,樊宏就派人送去牛酒米谷,犒劳赤眉军。赤眉军的老人们听说樊宏为人仁厚,都说:“樊先生向来善良,现在又如此款待我们,我们怎么能攻打他呢?”于是撤兵而去,樊宏因此躲过了战乱。

世祖皇帝登基后,任命宏为光禄大夫,官位仅次于三公,地位非常显赫。建武五年,封他为长罗侯。十三年,又分别封他的弟弟丹为射阳侯,侄子寻为玄乡侯,族兄忠为更父侯。十五年,正式册封宏为寿张侯。十八年,皇帝南巡祭祀章陵,路过湖阳,祭拜了宏的祖坟,追封他为寿张敬侯,并在湖阳为他建立了庙宇。皇帝每次南巡,都会特意去他的墓地祭拜,并举行盛大的赏赐仪式。

宏为人谦逊温和,谨慎小心,从不追求过分的功名利禄。他经常告诫自己的儿子说:“富贵到了极点,没有一个能长久保持的。我并不是不喜欢荣华富贵,但天道厌恶过满而喜欢谦逊,前朝那些显赫的家族都为此付出了代价啊!保全自身,难道不是一件快乐的事吗?”每次上朝,他总是提前到达,恭敬地伏地等候,直到时间到了才起身。皇帝听说后,特意下令让侍卫等上朝时再通知他,不要让他提前等候。宏上奏的建议和意见,总是亲笔书写,认真修改草稿。在朝廷上,即使被问及问题,他也不敢与众人一起回答。他的家族成员都受到他的影响,从没有犯过法。皇帝非常器重他。

等到宏病重的时候,皇帝亲自前往探望,并在那里留宿,询问他有什么话要说。宏叩头谢恩,说道:“我无功受禄,享受着国家的厚恩,我担心子孙后代无法保全这份恩泽,让我死后也无法面对列祖列宗,恳请您让我回到寿张,只做一个普通的乡亭长吧。”皇帝非常悲伤,但最终没有答应他的请求。

建武二十七年,宏去世了。他留下遗嘱,要求薄葬,一切从简,只用简单的棺木,认为人死后不宜奢华,以免腐败之身伤了孝子之心,并要求他和夫人合葬,但棺木分开。皇帝赞赏他的遗嘱,并将它公布给百官,说:“现在如果不满足寿张侯的遗愿,就不能彰显他的高尚品德。而且,我死后,也希望以此为榜样。”皇帝赐予他巨额钱财和布匹,追谥为恭侯,并赠予印绶,还亲自送葬。他的儿子鯈继承了爵位。皇帝对宏的去世非常悲痛,又封了他的幼子茂为平望侯。樊氏家族一共拥有五个侯国。第二年,皇帝又赏赐鯈的弟弟鲔以及其他七个侄子共计五千万钱。

话说,以前楚顷襄王问阳陵君说:“君子富有到底是什么样的?”阳陵君回答说:“别人有缺点不责备他,吃饭不使唤别人干活,亲戚都爱戴他,大家都敬重他。” 你看樊重那个事,他撕毁契约停止诉讼,这大概也算是君子之富吧!把土地分给百姓,这是顺应天道;丰足粮仓,这是为了推崇礼仪;从自然规律中汲取经验,也可以用来治理国家啊。这和那些又爱又怕的人,有什么区别呢?

接下来咱们说说鯈(音同“邹”)这个人。他字长鱼,为人谨慎节俭,继承了他父亲的优秀品质。他侍奉后母非常孝顺,后母去世后,他悲伤过度,身体都垮了,连自己都照顾不了,汉世祖皇帝经常派中黄门早晚送粥给他。守孝期满后,鯈就到侍中丁恭那里学习《公羊春秋》和《严氏春秋》。建武年间,法律网还不严密,诸王都长大了,各自招揽宾客,因为鯈是皇亲国戚,很多人都争着要拉拢他,但是鯈为人清静自守,不与人结交。后来沛王参与的谋反事件败露,很多皇亲国戚的子弟都被抓捕,鯈因为生病而幸免于难。皇帝去世后,鯈被任命为复土校尉。

公元25年,他被任命为长水校尉。参与和朝廷大臣一起制定郊祀的礼仪,并且用谶纬的解释来纠正《五经》里一些说法有误的地方。当时北海的周泽、琅邪的承宫,还有很多全国有名的大儒,都把他当作老师和朋友,并且都来到朝廷。

他上奏说,各郡国举荐孝廉的人,大多选拔年轻有为、能报答恩情的人,那些德高望重的长者贤士却被忽略了,应该下令各郡国选拔真正有才能的人才。他还建议死刑的执行应该在秋天,这样才符合天时。皇帝都采纳了他的建议。

公元26年,他被封为寿张国,后来又改封为东平王,最后被封为燕侯。后来,广陵王刘荆犯了罪,皇帝因为是至亲,很伤心,就下令让他和羽林监南阳任隗一起审理此案。事情结束后,他上奏请求处死刘荆。

皇帝在宣明殿召见他,生气地说:“你们这些大臣,因为我弟弟犯了罪,就想杀了他,他可是我的儿子啊,你们竟敢这样!” 鯈抬起头回答说:“天下是高祖打下来的,不是陛下的天下啊,这是《春秋》的道理。‘君亲无将,将而诛焉’,所以周公杀了弟弟,季友毒死了哥哥,这些事都被史书载入,成为典故。我们是因为刘荆是陛下的弟弟,陛下圣明仁慈,才会请求处死他。如果他是陛下的儿子,我们直接就处死了。” 皇帝叹了口气,沉默很久。鯈因为这件事更加出名了。

后来,他的弟弟鯈鲔想让他的儿子鯈赏娶楚王英的女儿敬乡公主,鯈听说后阻止了他,说:“建武年间,我们家受了很大的恩宠,一家出了五个侯爵。当时,只要一句话,女儿就能嫁给诸侯王,儿子就能娶公主,但是因为当时我们家权势太大,所以才没有这样做。况且你只有一个儿子,为什么要把他送到楚国去呢?” 鯈鲔没听他的。

公元35年,鯈去世了,朝廷赠送的物品非常多,谥号为哀侯。皇帝派一个小黄门张音去问他临终前有没有什么遗言。之前河南县丢失了官府的钱财,负责保管的人被判死刑或流放的人很多,于是就把责任推卸给别人,用来偿还损失。乡里的官吏因此作奸犯科,鯈一直痛恨这种行为。还有野王每年进贡美酒和饴糖,总是扰民,官吏却从中渔利。鯈本来想奏请取消这些进贡,但是病重没能来得及上奏。张音回来后,把这些都告诉了皇帝,皇帝看了之后很悲伤,下令取消这两个郡的进贡。

老大叫汜,接着是老二郴和老三梵,都当上了郎官。后来楚王的事儿败露了,皇上想起鯈(fán)平时做事认真仔细,又听说他阻止了和鲔(wěi)家的婚事,所以他的儿子们都没受牵连。

老三梵,字文高,当郎官二十多年,好几次升官,大家都对他又敬又怕。他把家里两千多万的家产都给了哥哥的儿子们,最后官做到大鸿胪。

汜死了,儿子时接了他的爵位。时死了,儿子建接了他的爵位。建死了,没儿子,爵位就断了。永宁元年,邓太后又重新封了建的弟弟盼为侯。盼死了,儿子尚接了他的爵位。

一开始,鯈整理过《公羊严氏春秋》的章句,后世都称它为“樊侯学”,他前后教了三千多学生。他的学生里,颍川的李脩和九江的夏勤都当上了三公。夏勤,字伯宗,做过京兆尹和宛县县令,还做过零陵太守,走到哪儿都能把事情处理得很好。到了安帝的时候,他官至司徒。

准,字幼陵,是宏的后代孙子。他爸爸瑞,喜欢黄老之学,为人清静寡欲。准从小就立志要有所作为,学习儒家经典,把家里几百万的家产都给了哥哥的儿子们。永元十五年,和帝到南阳视察,准当时是郡功曹,被皇帝召见,皇帝很欣赏他,就让他当了郎中,还跟着皇帝的车驾回宫,直接升任尚书郎。邓太后临朝的时候,儒学没落了,准就上书说:

我听说贾谊说过,“人君不可以不学”。所以,即使是大舜那样圣明的人,也勤勤恳恳地修身养性,力求做好;成王那样贤明的君主,也尊重并重用老师。

就连光武帝在受命之后中兴汉室的时候,天下群雄割据,战乱四起,旌旗遍布原野,东西到处都在打仗,根本没时间喘口气,但他仍然放下武器学习,停战讨论治国之道。

再说孝明帝,他兼具天地之灵气,拥有日月般的光明智慧,处理国家大事,样样都亲力亲为,认真细致,但他仍然不忘学习经典,沉浸在经书艺术之中。每次祭祀射礼结束,他就正襟危坐,亲自讲解经书,很多儒生一起听讲,全国上下都欣欣向荣。

这比孔子的家乡鲁国兴盛的文化,以及矍相(指矍铄的老人,比喻德高望重的贤者)辅佐君王的事迹,都要强得多。他还多次征召有名的儒生充实礼官的队伍,比如沛国的赵孝、琅邪的承宫等等,有的坐着华丽的车子,带着丰厚的礼物回家乡;有的穿着华美的衣服,跟随皇帝去宗庙祭祀。其他在经学方面有突出成就的人,也都位居朝廷要职。

所以朝廷上有很多德高望重的贤良,白发苍苍的老臣。每次宴会,大家就兴致勃勃地讨论辩论,共同探讨治国之道。仔细听取大家的意见,声音如同玉石碰撞般清脆悦耳。上朝的人想着如何治理国家,下班的人回家后也继续探讨问题。

上上下下都受到良好的风气影响,一片和谐景象,真是令人欣慰。就连皇宫卫队那些穿戴盔甲的士兵,也都通晓《孝经》。博士和议郎,一个人开门,跟随的人就有上百个。

这种良好的风气,是从皇帝本人做起,一直影响到边远地区,匈奴的伊秩訾王大车且渠都来汉朝学习。全国上下太平安定,一片祥和。所以,人们每当谈起盛世,都会提到永平年间。

现在学习的人本来就少,尤其远方地区更少。博士们靠着讲台却不去讲课,儒生们只顾着空谈华丽辞藻,忘记了正直忠诚,只会说些花里胡哨的漂亮话。做官的丢下法律不学,专心钻研欺骗人的手段,把法律条文看得比刀锋还锐利,比死刑还严重,道德低下,风气败坏,导致处事苛刻。以前孝文窦太后喜欢黄老之学,所以清静的教化一直延续到景帝、武帝时期。我认为应该下道明确的诏书,广泛寻找隐居的贤才,提拔那些有才能的人,重视儒学,像孝文、窦太后那样的人,应该征召他们到朝廷,让他们有机会向皇上讲解学习。让朝廷大臣们各自推荐精通经学和那些旧儒的子孙,提升他们的爵位,让他们继承先辈的事业。还要召集各郡国的文书官吏,让他们学习律令。这样,那些认真学习的人每天都能有所收获,那些认真倾听的人每月都能有所了解。希望陛下效法先帝开创进取的道路。

太后非常采纳了他的建议,从那以后多次提拔正直、淳朴、仁爱贤良的人才。

(准)后来升迁为御史中丞。永初年间,连续几年发生水旱灾害,各郡国都遭受饥荒,(准)上书说:

我听说《尚书》上说:“发生饥荒而不减少赋税叫做‘太’,由此会引发水灾。”《春秋谷梁传》上说:“五谷歉收,叫做大侵。大侵之礼,百官虽然准备充分,但不能随意行动,祭祀神灵,也不能随意进行。”从这些话来看,调和阴阳的关键在于节俭。朝廷虽然为百姓操心,事情也力求简省,但是那些在职的官员,却并没有认真执行。治理国家,应该从近处做起,逐渐推及远方,所以《诗经》上说“京师整齐有序,四方就都跟着效法了”。现在可以先命令太官、尚方、考功、上林苑等官署,减少不必要的开支,五府也应该精简在京城工作的官员。这样,好的风气就能传遍四方,百姓的劳苦就能减轻。

哎,你看那遭受灾害的州郡,老百姓都饿死了,光靠赈灾款根本不够用啊,虽然名义上发了救济款,但实际上杯水车薪。不如效仿征和元年那会儿的做法,派使者去慰问一下百姓。那些特别穷苦的人家,就迁移到荆州、扬州那些地方去吧,这样既能省下运输粮食的费用,又能让老百姓安顿下来。现在虽然有西边屯兵的事儿,但东边的紧急情况更应该先解决啊!要是能派使者和地方官一起了解情况,让富人留在原地照看他们的田地,再把特别穷的人迁移到有粮食的地方,让他们吃饱穿暖,那才是真正为百姓着想啊!我的建议,还请各位大人一起商量商量。

太后同意了我的建议,把公家的田地收成都分给了穷人。然后,皇上马上提拔我和议郎吕仓一起担任光禄大夫,我被派去冀州,吕仓去兖州。我到了冀州之后,马上打开粮仓赈济百姓,帮助他们恢复生产,流离失所的人们都得到了安顿。回来后,我被任命为巨鹿太守。那时候,饥荒过后,老百姓四处逃散,家家户户都快要揭不开锅了。我认真督促农业生产,广泛推行各种措施,一年后,粮食的价格就比之前便宜了几十倍!而赵国、魏国的边境经常遭到羌人的袭击,我一边抵御外敌,一边安抚百姓,郡里的情况终于稳定下来了。

五年后,我升任河内太守。那时候羌人又多次入侵郡界,我每次都亲自带兵去讨伐,还修缮了城墙和营垒,我的威名也越来越大了。我在河内做了三年太守,因为生病被召回朝廷,然后三次升迁,最终当上了尚书令。我熟悉朝廷的规章制度,所以很快就被重用。元初三年,我接替周畅担任光禄勋。五年后,我在任上去世了。

阴识字次伯,是南阳新野人,是光烈皇后的舅舅。他祖上是管仲的后代,管仲的七世孙修从齐国到了楚国,做了阴大夫,所以就以阴为姓。秦汉时期,他们家才定居在新野。

刘秀起兵造反的时候,识字次伯当时正在长安读书,听到这个消息后,他放弃学业回到家乡,带着自己的一千多子弟、族人和宾客去投奔刘秀。刘秀任命他为校尉。更始元年,他升任偏将军,跟随刘秀攻打宛城,又分别平定了新野、淯阳、杜衍、冠军、湖阳等地。更始二年,更始帝封他为阴德侯,让他代理大将军的职务。

公元25年,光武帝派人去新野迎接阴贵人,顺便把阴识也叫来了。阴识跟着阴贵人到了洛阳,被任命为骑都尉,还被封为阴乡侯。第二年,因为在征战中立功,他又加封了爵位。阴识叩头谢恩说:“天下刚刚安定,立下功劳的将领有很多,我只不过是依附在皇宫里做事,又不断加官进爵,这不好向天下人交代啊!”光武帝非常欣赏他这种态度,于是改任他为关都尉,镇守函谷关。后来,阴识升迁为侍中,因为母亲去世而辞官回家守孝。公元39年,最终被封为原鹿侯。等到汉明帝当上太子,阴识被任命为执金吾,辅佐太子。皇帝每次出巡各地,阴识都留在京城镇守,负责禁军。虽然阴识在朝堂上直言进谏,但跟朋友私下聊天时,却从不谈论国家大事。皇帝非常敬重他,经常指着阴识告诫皇亲国戚,激励身边的人。阴识手下任用的幕僚都非常优秀,比如虞廷、傅宽、薛愔等等,后来很多都当上了公卿校尉。

汉明帝即位后,任命阴识为执金吾,官位特进。永平二年(公元69年),阴识去世,朝廷追赠他本官印绶,谥号为贞侯。他的儿子阴躬继承了爵位。阴躬死后,他的儿子阴璜继承爵位。永初七年(公元111年),阴璜被家里的奴仆杀害,没有留下儿子,阴家的爵位就此断绝。永宁元年(公元120年),邓太后下令让阴璜的弟弟阴淑继承爵位。阴淑死后,他的儿子阴鲔继承爵位。阴躬的女儿嫁给了汉和帝,成为皇后,阴躬因此被封为吴房侯,官位特进,他的三个儿子阴秩、阴辅、阴敞都当上了黄门侍郎。后来因为巫蛊事件被牵连,阴躬自杀,阴辅入狱而死,阴秩、阴敞则被流放到日南。阴识还有一个弟弟叫阴兴。

兴字君陵,是光烈皇后的弟弟,是个力气很大的人。建武二年,他当上了黄门侍郎,兼任期门仆射,负责统领侍卫骑兵,跟着皇上出征打仗,平定了好多地方的叛乱。

兴每次跟着皇上出行,总是自己拿着小伞遮挡风雨,亲自走在泥泞的路上,走在期门侍卫队伍的最前面。皇上走到哪,他总是先到宫里把一切都准备好,皇上对他非常信任。虽然他喜欢施舍帮助别人,接待宾客,但他家里可没有那些仗势欺人的侠客朋友。他和同郡的张宗、上谷的鲜于裒关系不好,但他知道他们有才能,还是会推荐他们,发挥他们的长处;他的朋友张汜、杜禽和他关系很好,但兴觉得他们华而不实,只是暗地里送些钱财给他,却从不为他说话,所以世人都说他忠厚正直。他的房子简陋,只够遮风挡雨。

建武九年,他升迁为侍中,被赐封关内侯。皇上和皇后召见他,想给他更高的爵位,把印绶放在他面前,兴却坚决推辞说:“我还没立下什么冲锋陷阵的战功,家里好几个人都封了爵位,这会让天下人失望,实在太多了。我已经得到了皇上和贵人的厚恩,富贵已经到了极点,不能再加了,我真心不想接受。”皇上很欣赏他的谦让,没有勉强他。皇后问他为什么这样,兴说:“贵人您不读书,所以心里不正吗?‘亢龙有悔’啊!外戚家族最苦的就是不懂得廉洁退让,女儿都想嫁给侯王,娶媳妇就盯着公主看,我心里真是不安啊。富贵都有个限度,人应该知足,过分奢侈只会招来别人的非议。”皇后被他的话感动了,深深地反省自己,最后也没有为自己的亲戚求官。建武十九年,他被任命为卫尉,还辅佐太子。

第二年夏天,皇上得了眩晕的重病,皇后让兴担任侍中,在云台广室接受皇上的临终嘱托。皇上病重的时候,召见兴,想让他接替吴汉担任大司马。兴跪下哭着说:“我不敢吝惜自己的性命,但如果这样做,会损害您的圣德,我不能冒这个险。”他真诚的话语感动了在场的人,皇上最终听从了他的意见。

二十三岁那年,关兴去世了,享年三十九岁。他跟堂兄关嵩关系一直不太好,但心里还是很敬佩关嵩的威望。关兴生病的时候,皇帝亲自来看望他,还问他朝中大臣的情况,哪些人有能力,哪些人不行。关兴叩头说:“我愚笨,看不清这些。不过,我私下觉得议郎席广和谒者阴嵩,他们的才能和见识都超过了朝廷里的公卿大臣。”关兴死后,皇帝想起他当时说的话,就提拔席广当了光禄勋,阴嵩当了中郎将,还让他监领羽林军十多年,因为阴嵩办事谨慎,很受皇帝赏识。

等到汉明帝即位后,又把关兴提升为长乐卫尉,后来又升迁为执金吾。永平元年,皇帝下诏说:“故侍中卫尉关内侯关兴,曾经统领禁军,跟随我平定天下,按理说应该因为军功受封爵位,他的其他亲戚也应该受到恩泽,但他都坚决推辞,安安静静地生活在家乡。他辅佐我,正直像周昌一样,在家孝顺父母,行为像曾参和闵子骞一样,可惜英年早逝,我很伤心啊!贤人的子孙,应该给予特别的优待。就封关兴的儿子关庆为汝南鲖阳侯,他的弟弟关博为隐强侯。关博的弟弟关员和关丹都封为郎官。”关庆把自己的田地、房屋和财产都分给了弟弟关员和关丹。皇帝因为关庆的义举和谦让,提升他为黄门侍郎。关庆死后,他的儿子关琴继承了爵位。建初五年,关兴的夫人去世,汉明帝派五官中郎将持节到墓地赐予关兴的夫人策书,追谥关兴为翼侯。关琴死后,他的儿子关万全继承爵位;关万全死后,他的儿子关桂继承爵位。

关兴的弟弟关就,继承了他父亲的爵位,被封为宣恩侯,后来改封为新阳侯。关就善于辩论,朝中大臣没有人能比得上他,但他性格刚强傲慢,所以得不到大家的赞誉。汉明帝即位后,任命关就为少府,官位特进。关就的儿子关丰娶了郦邑公主。公主骄横嫉妒,关丰也性情急躁。永平二年,关丰杀了公主,被处死,他的父母按照律法应该受牵连,结果双双自杀,关家的爵位也被取消了。但是皇帝念及他是皇后的舅舅,没有对他施以极刑。

阴家当侯爷的,一共出了四个人。一开始啊,阴家世代祭祀管仲,管仲在他们家被尊称为“相君”。到了宣帝的时候,阴家有个叫子方的人,特别孝顺,心地善良。腊月二十三那天早上,他正在做饭,灶神竟然出现了!子方赶紧磕头,接受了灶神的祝福。他家里正好有只黄羊,就拿来祭祀灶神。从那以后,他家就暴富了,田地多达七百多顷,家里的车马仆人,就跟个小国君似的。子方经常说:“我的子孙后代一定会兴旺发达!”他这预言还真灵验了,阴家三代之后就变得非常兴盛。所以后来,阴家每到腊月二十三都要祭祀灶神,并且用黄羊来祭祀。

赞曰:权族好倾,后门多毁。樊氏世笃,阴亦戒侈。恂恂苗胤,传龟袭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