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屠刚,字巨卿,是扶风茂陵人。他家祖上七代前的申屠嘉,在文帝时期做过丞相。申屠刚为人正直,性格刚正不阿,一直很敬佩史迁和汲黯那种敢于直言的人。后来他在地方上做了个功曹的小官。
平帝时期,王莽专权,朝中充满了猜忌,王莽故意把皇帝的外戚冯氏和卫氏两家隔离开来,不让她们参与朝政,申屠刚对此非常不满。后来朝廷要选拔贤良方正之士,申屠刚就趁机上书,在对策中说道:
臣听说,如果帝王的所作所为出了差错,那么神灵就会怨恨,奸邪之臣就会扰乱朝纲,导致阴阳失调,这是上天用来警告帝王,想要让那些失道的君主能够幡然醒悟,让那些心怀邪念的大臣能够有所收敛啊。现在朝廷不考察官员的功劳和品德,却只听信那些流言蜚语,一再下达诏书,设立严厉的法令,压制和打击批评的声音,禁止人们议论政事,对那些犯错的人,处罚极重,甚至达到腰斩的地步。这伤害了忠臣的感情,挫伤了正直之士的锐气,简直是违背了奖励善行、鼓励谏言的初衷,堵塞了进言的渠道,蒙蔽了君主的耳目啊!
臣听说,成王年幼时,周公摄政,他虽然广纳谏言,但也要权衡利弊,兼顾各方,不分新旧,唯才是举,他的所作所为都顺应天意,没有失误。即使这样,当时还有召公不满意,远方还有四国流言蜚语。君臣父子之间,本就是天底下最亲近的关系。如今圣上年幼,刚刚脱离襁褓,即位以来,至亲之人却被隔离,外戚被排斥在外,亲情无法沟通。再说汉朝的制度,虽然要任用贤才,但也要依靠姻亲关系,亲疏有别,才能使国家稳定,社稷安宁。现在冯氏和卫氏并没有犯什么罪过,却长期被冷落,甚至被安排到偏远的地方,生活还不如普通的百姓,这根本就不是一个孝顺、忠诚、仁爱的君主应该做的事情。
为人臣子的,自当秉持正义,无论地位高低,都应该坦诚相待,因此,无论贤愚,都会有怨言,奸臣贼子就会利用这一点,制造事端,后果不堪设想。现在的保傅,哪里比得上古代的周公?周公那样圣明的人,尚且有不足之处,更何况那些违背天意,不符合民心的事情呢?!
话说当年周公旦派伯禽去鲁国当诸侯,他以仁义为本,不偏袒亲戚,所以能配享天子祭祀,延续了三十多代。反观霍光,辅佐幼主,提拔人才,表面上忠直得很,实际上却拉帮结派,打压外戚,结党营私,权势稳固,结果死后家族被灭门。现在各位老师都位居伊尹、周公那样的要职,肩负着保国安民的重任,如果以此来教化百姓,功劳岂能不大?但如果不考虑其中的风险,灾祸又怎么会不降临呢? 《尚书》里孔子的祖先就感叹过盛衰变化的道理,《道德经》也告诫过要警惕得意忘形。总而言之,功劳盖世的人往往不得善终,权势震慑君主的也难以保全。
现在咱们国家刚刚经历了战乱,百废待兴,国库空虚,赋税沉重,苛刻的官吏盘剥百姓,贪官污吏侵吞民财,老百姓穷困潦倒,瘟疫横行,死伤无数。盗贼成群结队,多达上万,各地起义军四处流窜,自称皇帝,攻打京城,烧杀抢掠,甚至还造谣说有人用弩箭射进皇宫,宫中守卫都吓得不轻。自汉朝建立以来,这种情况真是前所未有啊!国家如此虚弱,奸邪的阴谋诡计又得不到制止,国家危如累卵,随时都有可能崩溃。 天子承天顺地,掌握着爵位和刑罚的大权,都不能用天子的俸禄来私养亲戚,更不能因为是亲人就宽恕他们的罪行。
陛下应该继续发扬您的圣明之德,及时醒悟,学习前代帝王的功绩,效法孝文帝的业绩,调整一下五品以下官员的任命,把您的至亲安排到合适的位子上,赶紧派使者把中山太后接来,安排到别的地方居住,让她定期来朝见。还要召见冯氏、卫氏两族的人,给他们安排一些不太重要的职务,让他们担任侍卫,贴身保护您的安全,以防万一,消除隐患,上保社稷安宁,下保您的安全,内部亲戚和睦,外部排除邪恶的阴谋。
奏章呈上后,王莽命令皇后下诏说:“刚听了一些荒谬的言论和歪理邪说,违背了大义。让他们都回家种地去吧!”
话说王莽篡了汉朝的江山,刚先生就躲到河西,后来又去了巴蜀,在那边晃悠了二十多年。后来隗嚣占据了陇右,想要背叛汉朝,投靠公孙述。刚先生就劝他,说:“我听说,人们归顺谁,是上天注定的;人们背叛谁,也是上天决定的。想想看,咱们汉朝皇帝圣德无比,当初起义讨伐王莽,那是上天降下的惩罚,所向披靡,这都是上天的保佑,不是人力能做到的。将军您起初啥也没有,孤零零地占据一隅之地,应该诚心诚意地拥护朝廷,跟朝廷一起出力,这样才能顺应天意,满足百姓的期望,为国家建立功勋,才能长久安稳。那些让人怀疑的事,圣人都会避免。将军您威望很高,远离朝廷千里之外,您的每一个举动都得谨慎小心啊!现在朝廷几次三番地派人来,委以重任,表达信任,想要和将军一起共患难,同享福。就算是一般的平民百姓,尚且有至死不渝的信用,更何况是统领万民的将军呢!您现在到底在害怕什么?在顾虑什么?犹豫这么久?万一发生什么意外变故,上面对不起忠孝,下面对不起天下人。那些还没发生的事情,预先说出来,往往是空话;等到事情真的发生了,再说什么也晚了。所以说,忠言逆耳利于行,很少能被采纳。我真心希望将军能认真考虑我这老人的话。” 隗嚣没听他的,最终背叛了汉朝,投靠了公孙述。
建武七年,皇上下了圣旨召耿舒回京。耿舒回京前,给刘嚣写了封信,信里说:“我听说啊,只相信自己的人容易孤立,不听劝的人容易走上绝路,孤立自己、堵塞言路,这是亡国的征兆。就算是有再聪明的人,也要懂得谦虚,听取大家的意见,这样才能避免失误,把事情办好。圣人啊,不是只相信自己的想法就叫聪明,而是要以天下苍生为念。顺应民意才能兴盛,违背民意就会灭亡,这是古今不变的道理。将军您当初不过是个平民百姓,却能得到乡里父老的推崇,您对国家大事的谋划,并没有经过仔细的考虑,带兵打仗,也没有深思熟虑。现在东方政局稳定,百姓安居乐业,而西州却要兴兵,人人忧心忡忡,人心惶惶,都不敢说实话,大家心里都犯嘀咕,都在观望。这哪里还有什么精锐之师的气势,危险随时都可能发生。事情到了极点就会发生变化,事情紧急了计策就容易出错,这是必然的规律。违背道德,违背民意,还能保住国家和家庭的,古今都没有过。将军您一向以忠孝闻名,所以很多士大夫不远千里,都来向您学习。现在您要是想孤注一掷,碰运气,这合适吗?上天保佑的是顺应民意的人,得到大家支持的是那些讲信用的人。如果您得不到上天的保佑和大家的支持,让小人遭受灭顶之灾,毁掉您一生的名声,破坏君臣之间的关系,伤了父子之情,让那些贤臣寒心,您能不谨慎吗?”刘嚣没听他的。耿舒回京后,被任命为侍御史,后来又升任尚书令。
光武帝曾经想出游,耿舒认为陇西和蜀地还没平定,不宜安逸享乐。他极力劝谏,但光武帝没听。耿舒干脆用头抵住皇帝的车轮,光武帝这才作罢。“头轫乘舆轮”,这可是够拼的!
当时朝廷内外很多官员都是皇帝自己提拔的,再加上法律严苛,工作又累,就连尚书和近臣,都可能被皇帝当众斥责、殴打甚至拖拽,大臣们都不敢说话。耿舒却总是直言进谏,还多次建议皇上应该让太子早点入住东宫,选拔贤能,辅佐太子,帮助他成长。但是,皇上根本不听。因为多次直言进谏而触怒了皇帝,几年后,耿舒被外放为平阴县令。后来他又被召回朝廷,任命为太中大夫,不久因病辞职,在家中去世。
鲍永,字君长,是上党郡屯留县人。他爸爸鲍宣,在哀帝当政的时候做过司隶校尉,后来被王莽杀害了。鲍永从小就有志气,学习欧阳高注的《尚书》。他非常孝顺后妈,有一次他媳妇在他后妈面前训斥狗,鲍永立刻就把媳妇给休了。
一开始,鲍永在郡里当功曹。王莽因为鲍宣没依附他,就想对付鲍宣的子孙。都尉路平揣摩王莽的意思,想害鲍永。太守苟谏却很欣赏鲍永,把他招来当官,经常留在府里。鲍永就经常向苟谏进言,说要恢复汉室,消灭王莽这帮篡权的家伙。苟谏经常告诫鲍永说:“君长啊,你做事要小心谨慎,别把话说出去,祸患就可能临门了。”鲍永很受感动。苟谏死后,鲍永亲自送丧回到扶风,结果路平就抓了他的弟弟鲍升。新来的太守赵兴听说这件事后,感叹地说:“我接受了汉朝的土地和人民,却不能为国尽忠,而鲍宣却为汉朝而死,我怎么能再害他的儿子呢!”于是下令放了鲍升,还让鲍永继续当功曹。当时,有个冒充侍中的人住在驿站,赵兴想去拜见他。鲍永怀疑这是个骗子,劝赵兴别去,但赵兴不听,执意要去。鲍永就拔出佩刀拦住赵兴的马,这才阻止了他。过了几天,王莽的诏书果然下来,要逮捕那个冒充侍中的人,鲍永因此名声大噪。后来有人举荐他做秀才,但他没去。
更始二年,鲍永被征召入朝,升迁很快,做到尚书仆射,还代理大将军的职务,拿着皇帝的符节带兵,平定了河东、并州、朔方一带,可以自己任命偏将裨将,直接执行军法。鲍永到了河东,就攻击青犊军,大获全胜,更始帝封他为中阳侯。虽然鲍永当了将军,但他穿的衣服还是粗布旧衣,这在路上是很容易让人认出来的。
话说赤眉军作乱,害死了更始帝,三辅地区道路全都断绝了。光武帝刘秀登基后,派谏议大夫储大伯拿着皇帝的符节去征召刘永到行宫来。刘永怀疑这是个圈套,不肯前往,反而把储大伯给抓了起来,然后派人快马加鞭地赶到长安打探消息。等他确认更始帝已经死了,便为更始帝举行了丧礼,放了储大伯等人,并封储大伯为上将军,赐予列侯的印绶。刘永下令全军撤兵,只带着几十个心腹幕僚,轻装简从地前往河内。
光武帝见到刘永,问他:“你的军队现在在哪里?”刘永离开座位,叩头谢罪说:“我侍奉更始帝,没能保全他的江山,实在惭愧。那些士兵跟着我得了富贵,所以我把他们都遣散了。”光武帝说:“你说的很有道理!”但心里其实不太高兴。当时怀县城还没攻下,光武帝对刘永说:“我攻打怀县三天了,军队却攻不下来,关东地区的人都很害怕我们,你不如带着你的旧部去城下劝降试试。”于是,光武帝任命刘永为谏议大夫。刘永到了怀县,成功地劝降了更始帝在河内的太守,怀县城于是就打开了城门投降了。光武帝非常高兴,赏赐刘永洛阳商里的一处宅子,刘永坚决推辞不受。
后来,董宪的一个副将驻军鲁地,欺压百姓,光武帝就任命刘永为鲁郡太守。刘永到任后,讨伐董宪的副将,大获全胜,投降的有几千人。只有彭丰、虞休、皮常等几个头目,各自率领一千多人,自称“将军”,不肯投降。过了不久,孔子的阙里,竟然无缘无故地荆棘自动消失了,从讲堂一直到里门。刘永觉得很奇怪,就对府丞和鲁县令说:“现在正是危急时刻,而阙里却自己打开了,难道是夫子想让我行礼,帮助我诛杀这些不义之徒吗?”于是,刘永召集众人,举行乡射之礼,邀请彭丰等人来观看,想借此机会抓住他们。彭丰等人也想暗算刘永,于是带着牛酒款待刘永,暗中却藏着兵器。刘永察觉到了他们的阴谋,亲手格杀了彭丰等人,彻底瓦解了他们的势力。光武帝赞赏刘永的计谋,封他为关内侯,又把他提升为杨州牧。当时南方地区还有很多盗贼,刘永考虑到百姓刚刚经历战乱,伤亡惨重,于是采取宽松的政策,只惩治那些强横的盗贼,安抚其余的百姓,百姓们都很安定。后来刘永的母亲去世了,他辞官回家守孝,把所有的财产都给了孤儿寡母。
建武十一年,鲍永被征召担任司隶校尉。皇帝的叔父赵王刘良,身份尊贵,势力强大,鲍永却因为公务弹劾刘良大不敬,朝廷上下都因此震慑住了,没有人敢再轻举妄动。后来鲍永又推荐扶风人鲍恢担任都官从事,鲍恢也同样刚正不阿,敢于直言敢于对抗权贵。皇帝经常说:“那些权贵们最好收敛点,躲着点这两个鲍姓官员。”可见鲍永他们有多么令人忌惮。
鲍永出使到霸陵,路过更始皇帝的墓地,他下令让车队进入田间小路。随行的从事官员劝他不要这样做。鲍永说:“我曾经在更始皇帝手下做事,怎么能路过他的墓而不拜祭呢!即使因此获罪,作为司隶校尉,我也在所不辞!”于是他下车拜祭,痛哭流涕,表达了深深的哀思之后才离开。到了扶风,他又杀牛祭祀苟谏的墓地。皇帝听说后,心里有些不高兴,就问大臣们:“鲍永奉命行事,这样做怎么样?”太中大夫张湛回答说:“仁爱是行为的根本,忠诚是道义的准则。仁爱之心不忘旧主,忠诚之心不忘新君,这是非常高尚的行为啊!”皇帝听了之后,才消了气。
后来,大司徒韩歆因为犯了罪,鲍永极力为他求情,但没能成功,因此触怒了皇帝,被贬为东海相。因为在土地丈量的事情上没有做到实事求是,鲍永再次被朝廷征召,许多郡守都被下狱。鲍永到了成皋,皇帝又下诏书任命他为兖州牧,让他在前往兖州的途中直接上任。鲍永在兖州做了三年官,因病去世,留下儿子鲍昱。
书中评论说:鲍永对旧主忠诚,所以也能为新主尽忠;他不在乎自己地位低微而受宠,所以才能获得更大的宠信。但是,如果说话的人虽然诚实,但皇帝听不进去,那就算再好的建议,也难以被采纳;坚持正直而得罪权贵,也很难得到理解。如果能够抛弃个人利益,遵循正道,坚持原则,那么就能体现君子风范。
鲍昱字文泉,从小就继承了父亲的学业,曾在东平地区做过客座讲师。建武初年,太行山一带出现了一伙强盗,太守戴涉听说鲍昱是鲍永的儿子,很有才智和谋略,就亲自登门拜访,请求鲍昱担任高都县长,鲍昱答应了,于是率兵讨伐强盗,斩杀了他们的首领,道路得以畅通,因此名声大噪。后来,鲍昱又担任了沘阳县长,他施政仁爱,境内一片安宁。
荆州刺史,这官职听起来就挺厉害的,然后他又升了好几级,到了中元元年,当上了司隶校尉。皇上还特地派人让他去尚书那里,让他写个告示给那些投降的胡人。皇上还派了个小黄门去问他,是不是有什么想不通的地方?他说:“我听说以前官府的文件上是不写姓名的,而且司徒发的文书也从来不写姓名,怎么司隶发的文书却要写上我的姓名呢?”皇上说:“我就是想让天下人都知道,忠臣的儿子也当上了司隶校尉!” 他当官期间,认真负责,秉公执法,完全继承了他父亲的优秀品质。不过到了永平五年,因为救火慢了点,就被免职了。
后来他又被任命为汝南太守。汝南那地方有很多池塘,每年都坏,修修补补得花上几千万钱。他琢磨着,干脆弄个结实的石渠,这样水就够用了,还能多灌溉好多田地。结果呢,老百姓都富裕起来了。
到了永平十七年,他接替王敏当了司徒,皇上还赏赐了他好多钱财、器物、帐篷之类的东西,连他儿子都当上了郎官。建初元年,闹大旱,粮食价格飞涨。皇上召见他,问他怎么办?他说:“我听说圣人治理国家,三年就能看到成效。陛下您刚登基,各项政策还没完全实施,难免有些失误,怎么能指望马上就出奇效呢?不过,我以前在汝南当官的时候,处理过很多案件,关押了一千多人,恐怕有些冤枉的。先帝说过,大案一破,冤枉的人往往超过一半。那些被流放的人,家破人亡,孤魂野鬼都没人祭祀。一个人叫苦连天,皇上的政令就失信了,所以应该把流放的人全部赦免,取消他们的禁锢,让他们能回家团聚,让他们能有尊严地活下去,这样才能天下太平啊!”皇上听了他的话,就采纳了他的建议。
四年后,他又接替牟融当了太尉,六年后去世了,活了七十多岁。
他儿子叫德,也很有志气,也很有声望,官做到南阳太守。那时候年年闹灾荒,就南阳地区风调雨顺,百姓都特别爱戴他,叫他“神父”。南阳的郡学荒废很久了,他重新修建了学舍,还置办了祭祀用的器物,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还宴请了当地的名士,百姓们都非常感动。他在南阳做了九年太守,后来被征召为大司农,最后死在了官位上。
子昂,字叔雅,是个孝顺又讲义气的人。一开始,他父亲生病好几年,子昂就一直伏在床边照顾,衣不解带;父亲去世后,他守孝三年,瘦得不成样子,这才把丧事办完;守孝期满后,他就默默地住在墓地附近,不再过问世事。虽然朝廷推荐他做孝廉,也有人请他到政府部门工作,但他都拒绝了,最后在家中去世。
郅恽,字君章,是汝南西平人。他十二岁的时候就失去了母亲,守丧期间比规定的礼节还要严格。长大后,他精通《韩诗》和《严氏春秋》,还懂得天文历法。王莽当政的时候,盗贼四起,郅恽就仰观天象,感叹地对朋友说:“现在镇星、岁星、荧惑星都在汉朝的翼宿、轸宿区域出现,一会儿消失一会儿又出现,这说明汉朝一定会再次得到天命,福气会降临到有德行的人身上。如果有谁能顺应天意采取行动,一定能成就大功。”当时有个左队大夫叫逯并,平时就喜欢结交人才,郅恽就对他说:“现在上天显现了天象,聪明人会因此兴盛,愚笨人会因此灭亡。从前伊尹从卖菜开始辅佐商汤,最终成就功业,保全自身。我斗胆效仿伊尹,顺应天意,改变现状。大人您要是能不怀疑我的逆耳忠言,让我去完成上天的大德。”逯并觉得他很奇特,就让他担任个小官。郅恽却拒绝了,说:“从前文王在渭水边发现吕尚,高宗在山岩上遇到傅说,桓公在射猎时得到管仲,所以才能建立功业,成就大业。我还没听说过,老师、丞相、长辈,还要去担任低级官吏呢!不懂得观测天象的人,就不能和他一起谋划大事。您要是不给千里马重要的任务,千里马也会低头垂足,自己走掉的。”所以,他最终没有接受任命。
到了长安,他就给王莽上书说:
我听说天地很看重人,珍惜万物,所以才运行阴阳,运转日月,包含元气,包容万物,甄别陶冶各种类别,彰显规律,记载历史,预先设定好一切。汉朝延续时间很长,孔子制定了礼乐制度,不让愚昧蒙蔽,避免残害百姓,扰乱时局。聪明人顺应天意成就美德,愚蠢的人违背天意招致祸害。江山社稷有天命所归,不能空手夺取。上天给你警告,是想让你明白,让你接受我的劝告,改变现状,把祸患变成福祉。刘氏家族享有上天永远的统治权,陛下您顺应节气盛衰的规律,取之于天,还之于天,可以说是懂得天命了。如果您不早做打算,就难免落得个篡位的下场。况且尧舜两位圣君,不以天子的身份炫耀自己,所以才能禅让天下,陛下您为什么贪图非天命所归的权力而自找麻烦呢?上天是您的严父,我是您的孝子。父亲的教诲不能废弃,儿子的劝谏不能拒绝,希望陛下您能认真考虑我的话。
莽(王莽)大怒,立刻把我关进诏狱,指控我犯了大逆不道的罪名。因为我依据经书和谶纬之言进谏,他一时难以杀我,就派黄门近臣来威胁我,让我自称得了狂病,神志恍惚,前言不搭后语,这样就没人相信我说的那些话了。我当时怒目而视,骂道:“我所陈述的都是天文和圣人的旨意,不是疯子能编造出来的!”于是把我关押了整整一个冬天,等到大赦才放出来。之后,我和同郡的郑敬南一起逃到了苍梧。
建武三年,我又到了庐江,正好碰上积弩将军傅俊东征扬州。傅俊早就听说过我的名声,于是很恭敬地邀请我,让我当他的将兵长史,负责军政事务。我便向将士们宣誓说:“不许乘人之危,逼迫处境艰难的人,不许砍断人的肢体,暴露出人的尸骸,不许强奸妇女。”可是傅俊的军队仍然掘坟毁尸,抢劫百姓。我劝谏傅俊说:“从前文王不忍心看到白骨暴露在外,武王不拿天下交换一个人的性命,所以才能得到天地的应验,像砍倒树林一样轻易地战胜了商朝。将军您为什么不学习文王,却违背天地间的禁忌,杀害很多人,残害万物,甚至虐待枯骨,触犯了神明?现在如果不向天谢罪,改变做法,就无法保全性命。希望将军您亲自带领士兵,收殓伤亡,安葬死者,为那些被残害的人哭泣,以表明这不是您的本意。”傅俊听从了我的劝告,百姓们都很高兴,傅俊所到之处,都顺利征服。
七年前,俊回来了京城,皇上还特意提起了他。恽觉得靠军功升官太丢人,就辞官回老家了。县令很客气地,想请他当幕僚。恽有个朋友叫董子张,他父亲以前被乡里人害死了。后来子张生病了,快要死了,恽去看望他。子张快不行了,看着恽,哭得说不出话。恽说:“我知道你不是伤心命不好,而是痛恨仇人还没报。你活着,我担心却不敢动手;你死了,我动手就不用担心了。”子张只能看着他。恽立刻起身,找到仇人,杀了仇人,把头拿给子张看。子张一看就气绝身亡了。恽就去县衙自首。县令犹豫着没答应,恽说:“为朋友报仇,是官吏的私心;执法不阿,才是君子的道义。因为你而让我活着,这可不是臣子的本分。”说完就跑出去坐牢去了。县令光着脚追他,没追上,就自己跑到监狱里,拔出刀子指着自己,对恽说:“你要是不同意我放你出去,我就用死来表明我的心意!”恽这才出来,后来就因为这事儿病倒了。
这故事讲的是恽这人,七年前回京后,皇上还记得他。但他觉得靠打仗升官不光彩,就回家了。 县太爷很重视他,想让他当自己的助手。 他有个朋友董子张,他爹以前被人害死了。 子张病重将死,恽去看他,子张哭得不行,恽说他明白子张不是怕死,而是仇恨没报。 子张活着,他怕牵连;子张死了,他就可以为朋友报仇了。 子张只能看着他。 恽立马去杀了仇人,把人头给子张看,子张当场就死了。 恽就去自首,县令有点犹豫,恽说:“为朋友报仇是私情,执法公正才是为官之道,因为你而让我活着,这说不过去!” 然后就自己去坐牢了。 县令急了,光脚追他,没追上,跑到牢里,拿刀指着自己,说:“你要是不出来,我就死给你看!” 恽这才出来,后来就病了。
过了很久,太守欧阳歙邀请我当功曹。汝南有个老规矩,十月要举行盛大的宴会,方圆百里内的县都要送牛酒到太守府上参加宴会。宴会结束的时候,欧阳歙下令说:“西部督邮繇延,天生忠厚老实,秉性正直公正,打击奸邪,不用严厉手段就能把事情处理好。现在我和各位儒生一起讨论繇延的功劳,要向朝廷上奏。太守非常敬佩他的功德,用牛酒来表达对他的敬意。”主簿念完这道命令,户曹就领着繇延去接受赏赐。
我坐在下面,心里很难过,就站出来说:“司正举起酒杯,是向天告谢的,可是繇延这个人贪婪邪恶,表面一套背后一套,拉帮结派,结党营私,欺骗皇上,危害百姓,他到哪里,哪里就乱糟糟的,怨声载道。太守您却把他坏事说成好事,正直的属官却跟着您一起说谎,这既没有君主的威严,也没有臣子的忠诚,我斗胆再次拜谢,并拒绝这杯酒。”欧阳歙的脸一下子红了,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门下掾郑敬站出来说:“君主英明,臣子正直,功曹的批评很中肯,这是太守您的福气啊!您就别接受这杯酒了吧!”欧阳歙心里稍微好受了一点,说:“确实是我的错,我接受这杯酒。”我这才放下酒杯,谢罪说:“过去虞舜辅佐尧帝的时候,尧帝列举了舜的四条过失,但舜都能坦然接受,那些谗言都没有被采纳,那些不合理的任命也没有被执行,所以他才能成为尧帝的股肱之臣,尧帝还为此作歌颂。我这样做,是效仿孔子的做法,让那些豺狼当道的人知道他们的所作所为,既受到了诽谤,又暴露了他们的言行,罪过再严重不过了。请您把我和繇延都抓起来,以此来表明您的赏罚分明。”欧阳歙说:“这更突显了我的错误。”于是宴会就草草结束了。我回到府里,就称病在家,繇延也自动辞职了。
郑敬素和恽厚看到许歙的态度,就互相约着离开了。他们说:“你多次劝谏延岑,他都不接受。现在延岑虽然离开了,但他肯定还会回来的。坦诚正直,这是三代圣贤的治国之道。但是道不同不相为谋,我实在看不下去你面临被延岑陷害的危险,不如我们一起走吧!”
恽厚回答说:“孟子说过,要尽力让君主做到他应该做到的忠义之事,也要衡量君主做不到的事情,避免让他犯下大错。我已经尽力劝谏延岑了。如果我继续在朝廷阻拦君主,虽然是出于正直,但如果因此丢了性命,那就是我的罪过了。延岑刚走,我又离开,这也不合适。” 于是郑敬素独自隐居到弋阳山里,住了几个月。果然,许歙又重新召回了延岑。恽厚这才离开,去和郑敬素一起隐居,以渔钓为乐,住了几十天。
恽厚心里还是想从政,过了一段时间,他长叹一声,对郑敬素说:“上天培养出杰出的才俊,是为了让他们造福百姓的。我们不能和禽兽为伍,你打算跟我一起效仿伊尹、吕尚,辅佐明君呢?还是像巢父、许由那样,归隐田园,效法尧舜呢?”
郑敬素说:“我已经很满足了。当初我跟随重华(舜帝)在南野,那时以为能辅佐他,像松树一样长久地为国家效力,现在幸好保全了性命,能够尽孝道,学习道义,即使不从政,我的所作所为也体现了为政的理念,这也是一种为政啊。我已经年纪大了,怎么还能跟着你呢?你应该努力修养身心,不要过度操劳而损害自己的健康。” 恽厚于是告别离开了。郑敬素字次都,为人清高,志向高洁,光武帝多次征召他,都没能成功。
恽先生在江夏当老师,后来被举荐为孝廉,担任上东城门门卫。有一次皇上出猎,晚上回宫,恽先生拒不开城门。皇上就派人去城门跟他见面。恽先生说:“天色太黑看不清路。”所以就是不肯开门。皇上只好绕道从东中门进宫。
第二天,恽先生上书劝谏皇上说:“从前文王都不敢在打猎时耽误时间,总是担心着百姓。可是陛下您却远去山林打猎,夜以继昼,对国家社稷和宗庙祭祀置之不理啊?《诗经》里说‘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这可是很危险的啊,我实在忍不住担忧。”皇上看完奏章,赏赐他一百匹布,但把他从上东城门门卫降职为参封尉。后来,皇上又让恽先生教太子学习《韩诗》,在宫中侍讲。
等到郭皇后被废黜的时候,恽先生又对皇上说:“我听说夫妻感情好坏,父亲都管不了,更何况我能管得了您呢?这事儿我不敢多说。但是,我希望陛下您能仔细想想这件事的后果,别让天下人议论国家社稷啊!”皇上说:“恽先生能体谅我的难处,知道我不会因为私情而违背天理。”郭皇后被废后,太子心里不安,恽先生就劝太子说:“你长时间处于这种被怀疑的地位,上面违背了孝道,下面又面临危险。从前高宗皇帝是明君,吉甫是贤臣,但即使这样,一旦出现一点小问题,也会被放逐孝子。《春秋》里讲‘母以子贵’,太子您应该借此机会,向皇上和诸位皇子认错,然后退位,好好侍奉母亲,这样才能体现圣明的教诲,也不违背孝道。”太子听从了他的建议,皇上最终也同意了。
恽先生后来又升迁为长沙太守。之前,长沙有个孝子叫古初,父亲去世还没下葬,邻居家失火了,古初趴在父亲的棺材上,用自己的身体挡住火,火就这样灭了。恽先生很欣赏他的孝行,把他推荐为孝子典范。后来,恽先生因为一些事情被降职到芒长,之后又辞官回家,隐居教书,写了八篇著作。最后因病去世,留下一个儿子。
寿字伯孝,这个人啊,文笔好,又清廉能干,被推荐为孝廉,然后慢慢升官,做到冀州刺史。那个时候,冀州管辖的地区有很多诸侯王的封地。这些王公贵族们的宾客,个个都骄横跋扈,没个规矩。寿伯孝仔细查办这些案子,一点儿也不手软。他专门派人到诸侯王的封地去常驻监督,还在王宫外面设立了巡查的驿站,只要发现什么违规的事情,就立刻派快马加鞭上报朝廷,弹劾诸侯王及其幕僚。这下,那些藩国的诸侯王都害怕了,一个个都老老实实地遵守规矩。寿伯孝在冀州当了三年刺史,把冀州治理得井井有条,一片清净。
然后他又升了三次官,最后当上了尚书令。朝廷里有什么拿不定主意的事情,经常单独让他去面见皇上。皇上肃宗非常欣赏他的才智和策略,就把他提拔为京兆尹。京兆尹管辖的地区有很多地头蛇,那些坏人横行霸道,无法无天。但是三辅地区的人早就听说寿伯孝在冀州的政绩了,一个个都吓得不敢轻举妄动,都老老实实地约束自己,没人敢违反法纪。寿伯孝虽然很威严,但他对下属却很真诚,大家都愿意为他赴汤蹈火,没有一个人敢欺骗他。后来因为公事被免职了。 之后,他又被朝廷征召,做了尚书仆射。
话说当时,大将军窦宪仗着自己是皇亲国戚,权势滔天,简直无法无天。有一次,窦宪派学生拿着信去给尚书仆射郅寿送信,想让郅寿帮他办事,结果郅寿直接把信送到了诏狱。之前郅寿就多次上书弹劾窦宪骄奢淫逸,还拿王莽的例子来警告朝廷。那时窦宪正在跟匈奴打仗,全国各地都得给他供应军费,窦宪和他弟弟窦笃、窦景都盖起了豪华的宅子,穷奢极欲,违法乱纪,老百姓苦不堪言。郅寿看到国库空虚,战争还没结束,就在朝会上直接批评窦宪兄弟,声音洪亮,态度坚决,话说的非常严厉。
窦宪一听,勃然大怒,就诬陷郅寿贪污公田,诽谤朝廷,把他抓起来判死刑。这时,侍御史何敞上书为郅寿辩护,他说:“我听说圣明的君王都会广开言路,虚心纳谏,设立敢于直言的制度,允许老百姓在路上议论朝政,甚至容忍有不同意见的大臣,以此来了解民意,改进施政,避免失去民心。现在我看到尚书仆射郅寿因为在朝会上讨论讨伐匈奴的策略时,意见跟窦宪不合,又因为上书请求购买公田,就被抓起来,被指控大不敬。我认为郅寿是位接近皇帝的近臣,他的职责就是匡正君王,如果他心里有想法却不说出来,那才该处死。现在郅寿敢于冒着风险,直言进谏,是为了社稷安宁,这哪里是私心作祟?再说,朝堂上议事,大家意见不同很正常,即使是尧舜时代,三代盛世,也都是因为敢于直言才兴盛的,从来不会把直言不讳当成诽谤。至于请求购买公田,这只是个小错,可以宽容处理。如果郅寿被处死,天下人都会认为朝廷滥杀忠良,破坏社会和谐,违背天理。所以我冒着被杀头的危险,冒死进言,可不是为了郅寿个人,而是为了国家。忠臣尽职尽责,以死为归宿,我虽然不认识郅寿,但我相信他也是甘愿为国捐躯的。我恳求圣上不要因为诽谤的罪名处死他,以免寒了忠臣的心,堵塞言路,留下千古骂名。我何敞越俎代庖,多嘴多舌,罪名确凿,该进监狱,应该在郅寿之前就死,万死难辞其咎!”
何敞的奏章上奏后,郅寿的死刑被免除,改判为流放合浦。还没等出发,郅寿就自杀了,家人得以返回家乡。
话说鲍永这个人啊,年轻的时候挺犹豫不决的,后来才改邪归正。他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抱负,名利双收,死后还留下了好名声。这就像申屠嘉对策,郅恽上书一样,有道义的人即使刚正不阿,也不会被愚弄。
赞曰:鲍永沈吟,晚乃归正。志达义全,先号后庆。申屠对策,郅恽上书。有道虽直,无道不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