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以前全国有十二个州,每个州都设一个刺史,年薪六百石。书上说啊,秦朝的时候有监御史,负责监督各郡,汉朝建立后就取消了这个职位,改由丞相派人去各个州巡视,没有固定的官职。到了汉武帝初期,才正式设置了十三个刺史,每个人的年薪都是六百石。后来汉成帝时期,又把刺史改成了牧,年薪涨到了二千石。到了建武十八年,又改回刺史了,一共十二个,每个刺史管一个州,只有一个州归司隶校尉管。这些刺史每年八月都要巡查自己管辖的郡国,检查犯人,考核官员的政绩。开始的时候,每年年底都要到京城汇报工作,后来就改成派人送报表了。
每个刺史手下都有从事史和假佐帮忙。书上说啊,他们的职务和司隶差不多,就是没有都官从事,他们的功曹从事相当于治中从事。豫州管辖六个郡国,冀州管辖九个,兖州管辖八个,徐州管辖五个,青州管辖六个,荆州管辖七个,扬州管辖六个,益州管辖十二个,凉州管辖十二个,并州管辖九个,幽州管辖十一个,交州管辖七个,加起来一共九十八个郡国。其中二十七个是王国,由王国相管理;剩下的七十一郡由太守管理;还有一些属国,由都尉管理。这些属国呢,是把远离郡治的县分出来设立的,规模比郡小,名字通常就用本郡的名字。光武帝曾经一次性合并和裁撤了四百多个郡县,不过后来又慢慢地增加了。
话说古代的州府,都归属京都管辖。州里设一个州尹,俸禄是两千石,还配个丞;每个郡也设一个太守,也是两千石,也配个丞。要是郡在边关,那丞就当长史。王国的相,官职设置也差不多。每个属国设一个都尉,俸禄也相当于两千石,也配个丞。书上说啊,郡国长官都负责管理百姓,推荐贤才,表彰有功之人,审理诉讼,查处奸邪。每年春天,他们都要巡视辖区内的县,鼓励百姓务农种桑,帮助那些贫困的人。到了秋冬,他们就派可靠的官员调查审理囚犯,依法判罪,考核官员的政绩。年底,还要派人向上级汇报工作,并且推荐孝廉之士,每二十万人口推荐一人。还设有尉,负责军队和治安,防范盗贼,景帝的时候改名叫都尉。武帝又设立了三辅都尉,各一人,负责监督出入。边郡还设有农都尉,负责屯田种粮;还有属国都尉,负责管理归顺的蛮夷。
到了东汉建武六年,各地郡都尉的职位被取消了,他们的职务并入太守,省去了很多麻烦。关都尉也取消了,只有边郡还保留一些都尉和属国都尉,管辖的县也有一些,管理百姓和郡差不多。后来安帝的时候,羌族犯了法,三辅地区因为有陵园需要守卫,所以又设立了右扶风都尉和京兆虎牙都尉。这些官职下边都设有各种曹的掾史。书上说,这些曹的设置和中央政府的差不多,没有东西曹之分。有功曹史,负责选拔和记录功劳;有五官掾,负责协助功曹和其它曹的办事。每个郡下面管辖的县,有五个部门的督邮,以及一个曹掾。正门还有个亭长,负责记录和传递文书,催促事情的完成,没有令史。州府和各曹都有书佐,负责处理文书工作。
再说说下面各级官员吧。每个县、邑、道,大的地方设令一人,俸禄一千石;中等地方设长,俸禄四百石;小的就设长,俸禄三百石;侯国之相,官职等级也差不多。书上说,这些官员都负责管理百姓,表彰善行,劝导正义,禁止奸邪,惩罚罪恶,审理诉讼,平定盗贼,体恤百姓,关心时务。秋冬时节,他们要总结工作,向上级郡国汇报。
好家伙,这讲的是秦朝的行政制度啊!首先,县里管辖的蛮夷地区叫“道”,公主的食邑叫“邑”。县里人口超过一万户的设县令,不满一万户的设县长。侯国则设相,这些都是秦朝的制度。每个县都设丞一人,大县设尉二人,小县设尉一人。书上解释说,丞负责处理文书,管理仓库和监狱;尉负责抓捕盗贼。一旦发生盗贼案件,如果罪犯身份不明,尉就要追查线索,调查案件,找到事情的源头。县里还有各种各样的官吏,就像郡里的官员一样,有五官负责廷尉事务,监督乡里的五个部门,春天夏天有劝农掾,秋天冬天有负责制定制度的掾。
乡里设有秩、三老、游徼。书上解释说,“有秩”是郡里任命的百石官,负责管理一个乡的人民;如果乡比较小,县里就设啬夫一人。这些人主要负责了解乡民的善恶,安排劳役的先后顺序,了解乡民的贫富,确定赋税的多少,公平地划分等级。三老负责教化百姓,凡是有孝子顺孙、贞女义妇、乐于助人、以及有学问的百姓,都将在他们家门口立碑表彰,以此来弘扬善行。游徼负责巡逻,防止奸盗。乡里还有乡佐,协助乡长,主要负责向百姓收取赋税。
亭里设亭长,负责抓捕盗贼。书上解释说,亭长负责搜捕盗贼,并向都尉汇报情况。里里设里魁,百姓实行什伍连坐制,互相监督,将善恶之事报告官府。书上解释说,里魁负责管理一个里的一百户人家;十户为一什,五户为一伍,互相监督检查。百姓的善恶行为都要报告给监察官。
边境地区设障塞尉。书上解释说,障塞尉负责防备羌夷入侵。郡里如果有盐官、铁官、工官、都水官,就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令、长和丞,官职等级都和县、道一样,没有士的区别,给的俸禄也和普通官吏一样。书上解释说,凡是郡县产盐多的就设盐官,负责盐税;产铁多的就设铁官,负责铸造;手工业发达的就设工官,负责工税;水利资源丰富,渔业发达的就设都水官,负责水利和渔业税收。这些官吏的任免由各县轮流承担。设置这些官吏是为了应对实际需要,并不一定都按照县的建制来。
最后,还设置了匈奴中郎将一人,相当于二千石官。书上解释说,他负责守护南匈奴单于。还设有从事二人,如有需要可以增加,掾吏也根据实际情况增减。护羌校尉和乌桓校尉的设置也是如此。
话说,汉朝有个护乌桓校尉,官职跟二千石相当。书上解释说,这官儿是管乌桓人的。 还有个护羌校尉,官职也跟二千石一样。书上解释说,这官儿是管西羌的。
皇子要是被封王了,他管辖的郡就升级成国了,每个王国里都要设个太傅和个丞相,这俩官儿都是二千石级别的。书上解释说啊,太傅负责引导王爷走正道,像老师一样教导他,但不是君臣关系;丞相的地位就相当于太守,他的长史就相当于郡丞。
汉朝刚建立的时候,分封诸侯王,沿袭的是项羽那一套,封地大的不得了,有的甚至能到千里方圆!而且这些王国的官职设置也跟中央一样,有太傅、丞相,还有御史大夫和一大堆卿,都是二千石级别的,百官制度跟朝廷一模一样。 国家只负责设置丞相,御史大夫以下的官员,诸侯王自己都可以任命。
结果到了景帝时候,吴楚七国仗着地盘大,就造反了,差点儿把汉朝给搞垮了! 等把他们平定了之后,景帝吸取教训,不让诸侯王再管老百姓了,改由内史来管,还把丞相的称呼改成了“相”,同时把御史大夫、廷尉、少府、宗正、博士这些官职都给撤了。 到了武帝时期,又改了汉内史、中尉、郎中令的名称,但诸侯王国的制度没变,只是所有官员都由朝廷任命,王国自己不能再自行设置官员了。 最后到了成帝的时候,又把内史管百姓的事儿给取消了,让丞相(“相”)来管,太傅的称呼也简化成“傅”了。
首先,咱们来说说官职和级别。中尉,那可是比二千石的官儿还大!书上说,这官儿就像郡都尉,主要负责抓贼。郎中令呢,就一个人,再加个仆人,都是千石级的。书上解释说,郎中令管着王室大夫和郎官的宿卫,地位跟光禄勋差不多。少府里的官职都差不多,那个仆人主要负责车辆和驾驭,有点像太仆。以前太仆也是二千石的官儿,武帝时期改了,就叫仆了,级别也降了。治书,是六百石的官儿,书上说,这官儿以前叫尚书,后来改了名字。大夫也是六百石,书上说没固定人数,主要负责奉王室使者去京都,奉上玉璧祝贺新年,或者出使其他国家。以前这些使者都得带节杖,后来取消了。谒者,四百石,掌管冠服,以前有十六个人,后来减员了。礼乐长、卫士长、医工长、永巷长、祠祀长,这些官儿都管着各自的事务,都是四百石。郎中,二百石,书上说没固定人数。
再来说说卫公和宋公。书上说,建武二年,封周后姬常为周承休公;五年,封殷后孔安为殷绍嘉公。十三年,又把姬常改封为卫公,孔安改封为宋公,把他们当作汉朝的宾客,地位还在三公之上。“卫公、宋公”。
最后,咱们说说列侯。列侯的爵位,是根据他们食邑的县来定的,食邑大的就封侯国。书上说,这是承袭秦朝的爵位制度,一共二十个等级,最高的叫彻侯,金印紫绶,用来奖励有功之臣。功劳大的就封县,小的就封乡亭,可以管辖食邑里的百姓和官吏。后来为了避武帝的名讳,就改叫列侯了。武帝元朔二年,规定诸王可以把土地分给儿子,国家再给他们封爵,这也算列侯。以前在长安的列侯,地位还在三公之上。中兴以后,只有因为功劳被赐封特进的,地位在军骑将军之后;赐封朝侯的,地位在五校尉之后;赐封侍祠侯的,地位在大夫之后。其他的,比如因为姻亲关系或者公主的子孙在京都守陵的,也会参加一些朝廷的会议,地位在博士、议郎之下。“列侯,所食县为侯国”。诸王受封后,要祭祀天地,这是礼仪。“诸王封者受茅土,归以立社稷,礼也。列土、特进、朝侯贺正月执璧云。”
每个国家都设一个丞相,他的官职等级跟本国的县令差不多。《注》里说:丞相主要负责治理百姓,地位跟县令、县长一样,不是臣属关系。但是,他们要向诸侯纳税,税额根据户口数量来定。诸侯家里,要设家丞和庶子各一人。《注》里说:家丞和庶子主要侍奉诸侯,管理家务事。以前诸侯府里还有行人、洗马、门大夫,一共五个官职。自从国家中兴以后,食邑(领地)达到一千户以上的诸侯才设家丞和庶子各一人,不满一千户的就不设家丞,行人、洗马、门大夫也都取消了。
关内侯是承袭秦朝的爵位,一共十九等,称为关内侯,没有领地,寄食在所属的县里,百姓的赋税多少,都有户数的限制。
那些四夷的国王,还有那些归顺的诸侯王、义侯、邑君、邑长,他们都有丞相,官职等级跟郡守、县令差不多。
百官的俸禄标准是:大将军、三公每月三百五十斛;中二千石的官每月一百八十斛;二千石的官每月一百二十斛;比二千石的官每月一百斛;一千石的官每月八十斛;六百石的官每月七十斛;比六百石的官每月五十斛;四百石的官每月四十五斛;比四百石的官每月四十斛;三百石的官每月四十斛;比三百石的官每月三十七斛;二百石的官每月三十斛;比二百石的官每月二十七斛;一百石的官每月十六斛;斗食的官每月十一斛;佐史的官每月八斛。所有这些俸禄,都是一半钱一半粮食。
赞曰:帝道深远而无声,冢帅(高级将领)修养品德。以少御多,分工合作才能成功。不设置监察官,就不会有骄奢淫逸和过失。制定了这样的师徒制度,才能使百姓安宁,国家强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