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正这个官职,只有一个卿,俸禄是两千石。书上解释说:宗正负责管理皇室宗亲的嫡庶辈分和亲疏远近,各郡国每年都要把宗室人员的名册上报。要是宗室成员犯法,轻则剃发,重则更重的处罚,都要先报告宗正,宗正再上报朝廷,才能决定最终处罚。此外还有一个丞,俸禄相当于一千石。
公主府里,每个公主都有一个家令,俸禄是六百石;还有一个丞,俸禄是三百石。书上解释说:公主府的其他属吏人数是不固定的,时多时少。这些公主府的官员都归宗正管辖。书上还说:中兴时期,省去了都司空令、丞这两个官职。
大司农这个官职,只有一个卿,俸禄是两千石。书上解释说:大司农负责管理全国的钱粮、金帛和各种货币。各郡国每个月都要上报钱粮账簿,如果欠款没还清,要分别列出来。边疆各地的官员如果请求调拨物资,大司农都要负责供应,根据实际情况增减,力求满足需求。大司农下设一个丞,俸禄相当于一千石;还有一个部丞,俸禄是六百石。书上解释说:部丞负责管理国库。
太仓令,俸禄六百石,书上解释说:负责接收各地运来的粮食。下设一个丞。平准令,俸禄六百石,书上解释说:负责掌握物价,管理纺织染色和采办颜色材料。下设一个丞。导官令,俸禄六百石,书上解释说:负责舂米和制作干饭。 “导”字的意思是选择。下设一个丞。这些官职都归大司农管辖。书上还说:郡国原有的盐官和铁官都归大司农管辖,中兴时期都归属郡县了。还有个廪牺令,俸禄六百石,负责祭祀用的牲畜、飞禽等。洛阳市长和荥阳敖仓的官员,中兴时期都归属河南尹管辖了。其他的均输之类的官职都取消了。
少府这个官职,只有一个卿,俸禄是两千石。书上解释说:少府负责管理皇室的服装、车马以及各种珍宝、饮食等。下设一个丞,俸禄相当于一千石。太医令,俸禄六百石,书上解释说:负责管理全国的医生。下设药丞和方丞各一人。书上解释说:药丞负责管理药物,方丞负责管理药方。太官令,俸禄六百石,书上解释说:负责管理皇室的饮食。下设左丞、甘丞、汤官丞、果丞各一人。书上解释说:左丞负责饮食,甘丞负责膳具,汤官丞负责酒,果丞负责水果。
守宫令,一个人,年薪六百石。书上说,他负责管理皇帝用的纸笔墨以及尚书省的财务和印章之类的东西。还有一个副手。
上林苑令,一个人,年薪六百石。书上说,他负责管理上林苑里的飞禽走兽。苑里还有一些住户,他也管着。抓到的动物要送到皇家的厨房。这个官职下还有个副手和个尉。
侍中,品级相当于年薪二千石的大官。书上说,这个官职没有固定的人数。主要负责在皇帝身边侍候,帮着处理各种事情,回答皇帝的提问。皇帝出巡的时候,通常会多带一个懂行的人同乘一辆车,其他人就骑马跟着皇家的车队走。以前这个职位下有个仆射,后来改成了祭酒,有时候设这个职位,有时候不设。
中常侍,年薪一千石。书上说,这是宦官的职位,没有固定的人数。后来又加薪,级别相当于年薪二千石的大官了。主要负责在皇帝身边侍候,可以进入内宫,帮着处理内宫的各种事情,回答皇帝的提问,处理政务。
黄门侍郎,年薪六百石。书上说,这个官职没有固定的人数。主要负责在皇帝身边侍候,处理政务,负责内外沟通。诸王到宫里朝见的时候,就由他引领诸王入座。
小黄门,年薪六百石。书上说,这是宦官的职位,没有固定的人数。主要负责在皇帝身边侍候,处理尚书省转来的政务。皇帝在内宫的时候,负责内外沟通以及内宫以下的事务。如果公主或者王太妃生病了,就由他去探望。
黄门令,一个人,年薪六百石。书上说,这是宦官的职位。他负责管理宫里所有的宦官。下设一个副手和一个从丞。书上说,从丞是宦官,负责处理出入宫廷的事务。
黄门署长、画室署长、玉堂署长各一个人,还有七个丙署长。这些人都是年薪四百石,佩黄绶。书上说,他们都是宦官,分别管理内宫的不同区域。
中黄门冗从仆射,一个人,年薪六百石。书上说,这是宦官的职位,负责管理中黄门的冗余人员。平时负责宫门的守卫,皇帝出巡时则骑马随从,护卫在车驾两侧。
中黄门,品级相当于年薪百石。书上说,这是宦官的职位,没有固定的人数。后来加薪,级别相当于年薪三百石了。主要负责在宫中处理政务。
掖庭令,一个人,年薪六百石。书上说,这是宦官的职位,负责管理后宫的贵人和采女。下设左右丞和暴室丞各一人。书上说,暴室丞也是宦官,负责管理患病的宫中妇人,她们会在暴室治疗;如果皇后、贵人犯了罪,也会被关押在暴室。
话说古代宫里啊,有个永巷令,年薪六百石,这官儿是给宦官当的,主要负责管理宫女和侍卫。 底下还有个丞,也是宦官。
然后是御府令,也是六百石,也是宦官当的。 这活儿是管宫里衣服的制作和清洗。 还有个丞,和织室丞,都是宦官。
再来说说祠祀令,六百石,宦官当的,负责管理宫里那些小庙的祭祀活动。 底下还有个丞,也是宦官。
钩盾令,六百石,也是宦官。 他管着宫里附近那些池塘、花园和游乐场所。 下面还有个丞,和永安丞,永安丞三百石,都是宦官。 这永安啊,是北宫东北角的一个小宫殿,带花园的。 还有苑中丞、果丞、鸿池丞、南园丞,都是二百石,也是宦官。苑中丞管苑里的杂事,果丞管果园,鸿池是池塘的名字,在洛阳东边二十里,南园在洛水南边。 还有濯龙监和直里监,都是四百石,宦官当的。濯龙也是个花园,在北宫附近;直里也是花园,在洛阳城西南角。
中藏府令,六百石,宦官当的,管着宫里存放的钱币、布帛、金银和各种财物。 底下还有个丞。
内者令,六百石,宦官当的,管着宫里用的各种布匹和日用品。 还有个左丞和右丞。
尚方令,六百石,宦官当的,管着宫里制作的刀剑和各种精美的器物。 底下还有个丞。
还有一个尚方令,年薪一千石! 这官儿啊,是秦朝就有的,武帝的时候让宦官当,改名叫中书谒者令,到了成帝时候,又让士人来当了,才恢复了原来的名字。 这官儿主要负责处理和审核尚书台送来的各种文件和事务。
最后是尚书仆射,六百石。 这官儿负责处理尚书台的事务,尚书令不在的时候,就由他来处理各种公文。
古代的尚书省,一开始只有四个尚书,每个尚书管一个部门,年薪六百石。 具体来说,常侍曹尚书负责处理朝廷大臣的事务;二千石曹尚书负责管理郡国里那些年薪两千石的大官;民曹尚书负责处理老百姓的各种上书;客曹尚书负责处理外国和少数民族的事务。后来,皇帝又把部门给细分了,二千石曹分开了,客曹也分成了南边和北边两个部门,这样就变成了六个部门,每个部门一个尚书。 尚书省里还有左右丞各一人,年薪四百石,他们主要负责记录文件和安排会议,左丞主要负责处理官员和百姓的报告,右丞负责管理印章、文具和一些物资仓库。 此外,还有三十六个侍郎,年薪也是四百石,每个部门六个人,主要负责起草文件。 还有十八个令史,年薪二百石,每个部门三个,负责抄写文件。后来又增加了三个令史,一共二十一人。
接下来说符节令,年薪六百石,他管着符节台,负责管理符节,也就是古代的信物,每次派使者出去都要他来颁发。 尚符玺郎中,有四个人,年薪没写,以前只有两个人,主要负责保管印玺和虎符、竹符的一半(虎符、竹符是古代兵符,两半合在一起才能调兵)。 符节令史,年薪二百石,负责抄写文件。
然后是御史中丞,年薪一千石,他是御史大夫的副手。以前御史中丞在宫里暗中调查违法行为,后来御史大夫改任司空后,御史中丞就留在了御史台,后来又归少府管辖。 还有两个治书侍御史,年薪六百石,他们负责审核法律条文,处理全国各地有争议的案件,根据法律来判断对错。 还有十五个侍御史,年薪六百石,负责监督官员,接受官员的举报,发现违法行为就进行弹劾。 重大祭祀活动、朝会、封赏仪式,都要派两个人去监督仪式的规范,如果发现问题就上报弹劾。
最后是兰台令史,年薪六百石,负责处理奏章和印制文件。
话说这少府啊,是个官署。以前有个注解这么说:归少府管辖的,从太医、上林苑,一共四个部门。从侍中到御史,这些文官都归少府管。继承秦朝的制度,凡是山泽、池塘的税收,叫做“禁钱”,也归少府管。后来世祖皇帝把这税收改归司农寺管了,考工局转归太仆寺管,都水监则归属各郡国管辖。孝武帝时期,刚开始设立水衡都尉这个官职,级别相当于二千石,专门管上林苑里那些皇帝休养生息的地方。世祖皇帝后来精简机构,把水衡都尉的职务并入少府了。不过,每年立秋祭祀的时候,还会临时设置水衡都尉,事情办完就撤销。
少府原来有六个丞,后来减到一个。又把汤官和织室令给撤了,改设丞。上林苑的十个池监、胞人长丞、宦者、昆台、佽飞这三个令,还有二十一个丞,也都给精简了。水衡所属的令、长、丞、尉,二十多个官职也都裁撤了。到了章和年间以后,宫廷内官越来越多,又增加了尝药、太官、御者、钩盾、尚方、考工、别作监这些部门,每个部门的官职级别都是六百石,都是宦官担任。后来又改成兼职副职,或者干脆撤销,所以这里记录的都是原来的官职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