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那年初,皇上在洛阳城北郊外操办祭祀活动,明堂、辟雍、灵台这些地方还没正式启用呢。 皇上把吕太后迁葬到皇家园林里,追尊她为高皇后,让她和土地神一起,在郊外的太庙里接受祭祀。 这事儿《光武纪》里都写着呢。

洛阳城北四里地,有个北郊祭祀场地,是个方形祭坛,四周有四层台阶。永平二年正月辛未那天,皇上在那儿举行郊祀大典。 除了祭祀天地,还单独祭祀土地神,土地神在南面西侧,高皇后陪祭,在西面北侧,都在祭坛上面。 其他的山川河流之神,都在祭坛下面一起享用祭品,这跟元始年间祭祀的规矩一样。 中岳嵩山在未方(南方),其他四岳分别在各自方位,都在内营里。东边是海神,西边是西河、济水、淮河、长江这些水神,都在外营里。其他的山川神灵也都在各自方位,都在外营里。 坛的四层台阶上,以及内外营的门上,都供奉着神位,跟南郊祭祀一样。祭祀土地神和高皇后,各用一头小牛犊,五岳共用一头牛,海神和四渎共用一头牛,其他的神灵共用两头牛。 演奏的音乐也跟南郊祭祀一样。祭祀结束后,把祭祀用的器皿埋在了祭坛北边。

明帝登基后,永平二年正月辛未,第一次在明堂祭祀五帝,光武帝作为配享。五帝的座位都在明堂里,各占一方。黄帝在未方,位置跟南郊祭祀时一样。光武帝的座位在青帝的南边稍后一点,朝西坐着。每位神灵都用一头小牛犊祭祀,演奏的音乐也跟南郊祭祀一样。祭祀结束后,皇上就登上灵台,眺望云彩和天气。

为了顺应节气,预兆五郊祭祀。从永平年间开始,根据《礼谶》和《月令》中关于五郊迎气祭祀的服饰记载,效仿元始年间的做法,在洛阳城四周设立了五个祭祀场所。中间的祭祀场所设在未方,每个祭坛都高三尺,台阶高度没有区别。

立春日,在东郊迎春,祭祀青帝句芒。车子、旗帜、服饰都是青色的。唱《青阳》歌,跳八佾舞中的《云翘》舞。 之后皇上还赏赐文官,从太傅、司徒往下,都赏赐了不同数量的绢帛。

立夏日,在南郊迎夏,祭祀赤帝祝融。车子、旗帜、服饰都是红色的。唱《朱明》歌,跳八佾舞中的《云翘》舞。

立秋前十八天,在中北方向迎祭黄帝和后土。车子、旗帜、服饰都是黄色的。唱《朱明》歌,跳八佾舞中的《云翘》和《育命》舞。

立秋那天,皇帝在西郊迎接秋天的到来,祭祀白帝蓐收。所有车辆的旗帜和服饰都用白色。仪式上唱着《西皓》这首歌,并表演了八佾舞的《育命》舞。 先派使者用一只特牲在祭坛上先祭祀先虞,完成祭祀后,天子进入皇家猎苑射杀祭祀用的牲畜,然后用这些牲畜祭祀宗庙,这叫做“貙刘”,具体记载在《礼仪志》里。

立冬那天,皇帝在北郊迎接冬天的到来,祭祀黑帝玄冥。所有车辆的旗帜和服饰都用黑色。仪式上唱着《玄冥》这首歌,同样也表演了八佾舞的《育命》舞。

章帝登基后,元和二年正月,他下诏说:“山川百神中,应该祭祀的,还没完全祭祀到。大家来讨论一下,增加和修缮祭祀哪些神灵比较合适。” 二月,皇帝东巡狩猎,快到泰山的时候,派使者带着一只太牢在济阴成阳灵台祭祀帝尧。到达泰山后,皇帝修缮了光武山南坛的祭祀场所。辛未日,按照惯例举行祭祀天地和群神的柴祭仪式。壬申日,在孝武帝修建的汶上明堂祭祀五帝,光武帝作为配祀,仪式和雒阳明堂的祭祀礼仪一样。癸酉日,又在明堂分别用一只太牢祭祀高祖、太宗、世宗、中宗、世祖、显宗六位皇帝。祭祀结束后,皇帝去觐见东宫皇后,并宴请赐赏王侯和群臣。之后,皇帝巡视郡国,到了鲁国,祭祀了东海恭王和孔子的七十二个弟子。四月,皇帝返回京都。庚申日,皇帝回京后,向高庙和世祖庙各献祭了一只特牛。他还为灵台的十二个门分别作诗,并按每月祭祀时演奏。和帝时期没有对这些祭祀活动进行增减。

安帝即位后,元初六年,根据《尚书》欧阳家的解释,认为六宗指的是天地四方中央,是上下四方之宗。安帝认为元始年间的做法,即把六宗对应《易经》中六子的气,日月雷公风伯山泽,是不对的。三月庚辰日,安帝重新设立了六宗,在雒阳西北戍亥之地祭祀,祭祀礼仪和太社一样隆重。

延光三年,皇帝东巡狩猎,到达泰山,举行了柴祭,并在汶上明堂祭祀,仪式和元和二年一样。顺帝即位后,继续沿袭了这些祭祀活动。

汉桓帝当了十八年的皇帝,特别迷信神仙那一套。延熹八年,他第一次派中常侍去陈国苦县祭祀老子。

九年的时候,桓帝自己亲自去濯龙(地名)祭祀老子。祭祀用的祭坛是用精美丝织品装饰的,祭祀用的器皿都是纯金打造的,还摆上了华丽的华盖,用的还是祭天时才用的隆重乐曲。 “文罽为坛,饰淳金釦器,设华盖之坐,用郊天乐也。” 这排场,可真是够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