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啊,古代那些圣人制定历法,那可是下了功夫的!他们仔细观察天上的星象,比如璇玑的运转,日月星辰的运行轨迹,以及它们运行速度的变化,日影的长短,斗宿的指向,青龙星宿的运行位置等等,通过这些错综复杂的数字关系,才制定出了历法。

天体的运行,一天一夜就转了一圈。星星跟着天球自东向西转,太阳却反着来,自西向东走。太阳的运行轨迹在天空中形成度数,而在历法中就变成了日期。太阳运行经过的星宿,一共是二十八宿(四七二十八),用甲乙来记日子,一共是六十天(六旬)。太阳和月亮你追我赶,太阳运行得慢,月亮运行得快,当它们运行到同一个位置时,就叫合朔(农历初一)。太阳运行得慢,月亮运行得快,距离近了是上弦月,距离远了是下弦月。当太阳和月亮运行到相对位置时,就叫望(农历十五)。月亮追上太阳,光芒被遮挡,就叫晦(农历三十)。合朔、望、晦这几个阶段不断循环,斗宿的指向也跟着变化,这就构成一个月。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决定了四季的变化:太阳运行到北方,就是冬天;运行到西方,就是春天;运行到南方,就是夏天;运行到东方,就是秋天。太阳运行到最南边的时候,离北极最远,影子最长,这就是冬至;太阳运行到最北边的时候,离北极最近,影子最短,这就是夏至。在冬至和夏至之间,太阳运行到正中间,影子长度也正好,这就是春秋分。

太阳绕天一周,经历一次寒冷和一次酷暑,一年四季就完整了,万物也随之发生变化。摄提星的运行位置变化,青龙星宿的运行位置也跟着变化,这就构成了一年。一年的开始是冬至,一个月的开始是朔日(初一)。冬至和朔日同一天,就叫“章”;冬至和朔日都在月初,就叫“蔀”;一个“蔀”结束,六十年(六旬)就叫“纪”;一年又重新开始,就叫“元”。所以说,用“日”来计算具体日期,“月”来安排闰月,“时”来划分时间段,“岁”来计算年份,“章”来标记特殊的日子,“蔀”来划分更长的时期,“纪”来记录更久远的时间,“元”来表示一个周期的开始。这样一来,即使时间变化万千,各种各样的情况出现,也都能够根据这些规律来安排和校正。

话说这天象啊,它内部运行规律精妙,外部表现也各有章法。你看,璇玑玉衡这些仪器追随着太阳运行,就能观察到太阳的出没规律,从而推算出光道的变化。再比如,用孔穴做漏壶,用浮箭计时,通过观察漏壶滴水和浮箭移动,就能推算出中星的运行规律,从而确定昼夜的时长。

太阳有它的运行轨迹,月亮则有九次运行变化,这九次运行变化相互交错,就产生了月亮盈亏的现象。朔月和望月的位置,与它们运行交点的位置相邻,因此月亮才会出现圆缺变化。月亮有阴晴圆缺,星星也有合和分开的现象;月亮有弦月和望月,星星也有留和逆行的情况,这些现象最终都指向一个规律,这就是我们推算历法的基础。金星和水星的运行受太阳影响,它们运行速度有时快有时慢,快的时候就先于太阳运行,慢的时候就滞后,滞后就出现逆行,逆行就与太阳运行方向相反,与太阳运行方向相反后速度又会加快,加快后又会先于太阳运行,这样快慢顺逆交替,就形成了我们看到的晨昏现象。太阳、月亮和五颗行星,都有各自的运行规律和周期,由此推导出七曜的运行规律。

那些隐藏的运行规律,以及它们运行的度数,都能通过计算得到。我们把这些参差不齐的现象整理归类,把多和少统一起来,就能推算出它们的运行周期。我们不断地探索、研究,深入挖掘,没有哪个隐秘的现象是无法用精确的规律来解释的。所以,阴阳才有了区分,寒暑才有了节气,天地才有了常态,日月才有了规律。

至于那些负责制定历法的人,他们继承了上古时代重黎的衣钵,承载着圣帝的使命,如同昊天一样伟大,他们掌握着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指导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制定闰月和节气,使一年四季井然有序,这便是羲和时代的辉煌成就。

商汤和周武王时期,更是根据金星和火星的运行规律,创造了新的历法制度,使历法更加精确,顺应天时,造福百姓,这便是历法发展的高峰。然而,等到王权衰落,昏庸的君主扰乱朝政,愚昧的史官又失职误事,历法也随之衰败。夏朝的时候,羲和沉迷享乐,荒废了历法,导致时间混乱,最终被胤征讨。商纣王更是荒淫无道,废弃了历法,最终被武王所灭。

那些能够坚持正确,并将其发扬光大的人,他们的事业会兴盛发达;而那些背离正道,最终走向衰败的人,他们的灭亡则会来得迅速而彻底。制定历法,维护天地的秩序,是帝王将相的伟大事业,所以圣人珍视它,君子也勤于研究它。 “巍巍乎若道天地之纲纪,帝王之壮事”。

话说啊,历代圣人都有六种高超的才能:能根据事物本来的性质来把握其根本,能掌握各种规律来完善其形式,能考察事物的类别来了解其象征意义,能根据时机来处理事情,能根据过去来推测事情的根源,能根据现在来预测事情的未来发展。 这些伟大的事业都依赖于此,吉凶祸福也因此而产生。所以君子在做大事之前,都会认真地咨询,然后才开始行动,一旦接受了使命,就不会违背。

说到这,像那些顺应天时地利,根据时间实施教化,在明堂颁布政令,为百姓谋求福祉的措施,没有比《月令》更重要的了。帝王以此来全面地做好准备,天下万事万物都能顺利完成。 超过了这个范畴,那些繁琐的禁忌和限制,君子们就很少知道了。

斗宿的二十八星宿中,离北极星最远的就是它了。太阳运行到那里就是冬至,万物也从这时开始生长。所以律吕的第一个音是黄钟,历法的开始是冬至,月份首先是子月,时间是夜半。汉高祖刘邦受命的时候四十五岁,太阳在亢宿,月亮在执徐宿,那一年十一月甲子日夜半,朔日冬至,日月盈亏和闰月的计算都从那时开始,确立了新的历法,叫做《汉历》。 而且,它还向上推算了两元,并计算出了月食和五星的运行规律,一切都从这里开始。

话说古人研究时间,首先是立个仪器,观察日影的长度。影长就说明太阳离我们远,这是天体运行的起点。太阳从这个起点出发,绕行一圈就是一年,但日影不会马上回到原来的长度。要经过一千四百六十一天,日影才会回到起点,这就是太阳运行的一个周期。用这个周期除以天数,就能算出一年的天数是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天。太阳每天运行一度,也是天体的度数。

观察太阳和月亮同时从起点出发运行,太阳运行十九周,月亮运行二百五十四周,它们又会同时回到起点,这就是月亮运行的一个周期。用太阳运行的周期除以月亮运行的周期,就能得到一年中天体运行的次数。再减去太阳运行一周,剩下的就是月亮运行超过太阳运行的次数,也就是一年有多少个月。用这个数除以一年的天数,就能算出一月有多少天。月亮运行的剩余天数积累到一定程度,就构成一个月,这样一年就多一个月,成为闰年。月亮的运行决定了四季的推移,所以设立十二个中气来确定月份的位置。如果只有朔日而没有中气,那就是闰月。中气的开始叫做节气,十二个中气和十二个节气合起来就是二十四节气。用一年的天数除以二十四节气,就能算出每个节气的时长。剩余的天数积累起来就成为“没”,把“没”和节气的剩余天数按照方法计算,就能算出一年的“没”。“没”在冬至结束,冬至的剩余天数积累到一定程度,就成为一天,四年积累起来就完成一个周期。月亮的盈亏导致闰月,七个闰月之后,就完成一个十九年的周期,叫做“章”。四个“章”结束,就完成一个七十六年的周期,叫做“蔀”。用一年的天数乘以七十六,就是“蔀”的天数。

用甲子来纪年,六十甲子循环往复,所以二十个“蔀”为一个“纪”。“纪”的年数还没到青龙年就结束了,再过三个“纪”的年数,青龙年又开始,这叫做“元”。

元法,四千五百六十。

纪法,千五百二十。

纪月,万八千八百。

蔀法,七十六。

蔀月,九百四十。

章法,十九。

章月,二百三十五。

周天,千四百六十一。

日法,四。

蔀日,二万七千七百五十九。

没数,二十一。

通法,四百八十七。

没法,七,因为章闰。

日余,百六十八。

中法,三十二。

大周,三十四万三千三百三十五。

月周,千一十六。

研究月食,就是记录月食发生的次数。大约每经历二十三次月食,就会再次发生月食,这期间大约有135个月。用这个数互相除,就能算出大约每五个月二十三天发生一次月食。用这个数除以一年的月份,就能算出一年的月食次数大约是两次,再精确一点是五百一十三分之五十五次。把剩余的按照方法计算,再和“蔀”的周期进行比较,得到四和二十七,互相乘,得到二千零五十二,二十个这样的周期就等于一个“元会”。

元会,四万一千四十。

咱们先看看这些数字,蔀会是2520年,岁数是513年,一共发生了181次日食,135个月食,每次日食的间隔是23天。

计算方法是这样的:先用元法(具体数值没说,这里先略过)减去上元(也是一个时间基点,具体数值没说,这里先略过),剩下的数字再用纪法(同样是没说具体数值的单位)去除。得到的结果,从天纪开始算,算到外面就是所处纪元。如果除不尽,剩下的数字就是纪年数。然后用蔀法(同样没说具体数值的单位)去除,得到的结果从甲子蔀(一个60年周期)开始算,算到外面就是纪岁名称,算到里面就是所求年份的太岁所在。

接下来是计算月食发生在哪个蔀会年的方法:先用元会(同样没说的单位)减去上元,剩下的数字再用蔀会去除,得到的结果乘以27,然后除以60取余数,再把余数除以20。从天纪开始算,算到外面就是所处纪元。如果除不尽,剩下的数字从甲子蔀开始算,算到外面就是所处蔀会。如果一开始除不尽蔀会,剩下的数字就是蔀会年数。最后,根据计算结果,就能知道该年太岁所在。

下面这个表格列出了不同纪元(天纪、地纪、人纪)在不同蔀首(甲子蔀的周期)下的岁名。 “天纪岁名 │地纪岁名 │人纪岁名 │ 蔀首” 这个表格就不用翻译了,它本身就是一个清晰的记录。 表格里记录了从甲子一到乙酉二十,共二十个周期内,三个纪元下每年的岁名。 通过这个表格,我们可以根据计算结果,找到具体的年份和太岁。

这段文字描述的是古代天文历法计算方法,相当专业。我们来一句一句地用现代口语解释一下。

首先,讲的是如何计算积月和闰月。“推天正术,置入蔀年减一,以章月乘之,满章法得一,名为积月,不满为闰余,十二以上,其岁有闰。” 意思就是说,算闰月,先把一个蔀(一种时间单位)的年数减一,再乘以每个月的天数,如果结果正好是章法(也就是一年中月份的总数),那就是积月,没满就叫闰余。如果积月超过十二个月,这一年就有闰月。

接下来,讲的是如何计算天正朔日(也就是每月的第一天)。“推天正朔日,置入蔀积月,以蔀日乘之,满蔀月得一,名为积日,不满为小余,积日以六十除去之,其余为大余,以所入蔀名命之,算尽之外,则前年天正十一月朔日也。小余四百四十一以上,其月大。求后月朔,加大余二十九,小余四百九十九,小余满蔀月得一,上加大余,命之如前。” 这段话的意思是:算每月初一,先用蔀的积月数乘以蔀的天数,如果结果正好是蔀的月数,就叫积日;不满就是小余。用积日除以六十,余数就是大余,用蔀的名称来命名。算完之后,就是前一年的十一月一日。如果小余超过441,这个月就是大月。要算下个月初一,就在大余上加29,小余上加499,以此类推。

还有一种计算天正朔日的方法。“一术,以大周乘年,周天乘闰余减之,余满蔀月,则天正朔日也。” 这是一种简便方法,用大周(一种时间单位)乘以年数,减去周天(一年天数)乘以闰余,剩下的如果正好是蔀的月数,那就是天正朔日。

接下来讲如何计算二十四节气。“推二十四气术曰:置入蔀年减一,以日余乘之,满中法得一,名曰大余,不满为小余,大余满六十除去之,其余以蔀名命之,算尽之外,则前年冬至之日也。” 算二十四节气,先把蔀的年数减一,乘以日余(一年中多余的天数),如果结果正好是中法(二十四节气总数),就叫大余,不满就是小余。大余除以六十,余数用蔀的名称命名。算完之后,就是前一年的冬至。

计算下一个节气的方法。“求次气,加大余十五、小余七,除命之如前,小寒日也。” 算下一个节气(小寒),在大余上加15,小余上加7,然后按照同样的方法计算。

如何计算闰月。“推闰月所在,以闰余减章法,余以十二乘之,满章闰数得一,满四以上亦得一算之数,从前年十一月起,算尽之外,闰月也。或进退,以中气定之。” 算闰月,用闰余减去章法,剩下的数乘以12,如果结果正好是章闰数(一年中闰月的个数),或者超过四,就说明有闰月。从前年的十一月开始算,算到结果就是闰月所在的月份。也可以根据中气(节气)来调整闰月的位置。

计算弦望(农历每月初八和廿三)的方法。“推弦、望日,因其月朔大小余之数,皆加大余七,小余三百五十九四分三,小余满蔀月得一,加大余,大余命如法,得上弦。又加得望,次下弦,又后月朔。” 算弦望,根据朔日(每月初一)的大小余数,在大余上加7,小余上加359.75,如果小余满了蔀的月数,就加大余,以此类推,就能算出上弦、望、下弦和下个月初一。如果弦望的小余小于260,就要用百刻(时间单位)来计算,不够就取最接近的节气夜半的时间。

最后是关于计算日食的方法。“推没灭术,置入蔀年减一,以没数乘之,满日法得一,名为积没,不尽为没余。以通法乘积没,满没法得一,名为大余,不尽为小余。大余满六十除去之,其余以蔀名命之,算尽之外,前年冬至前没日也。求后没,加大余六十九,小余四,小余满没法,从大余,命之如前,无分为灭。” 计算日食,先把蔀的年数减一,乘以日食次数,如果结果正好是日法(日食周期),就叫积没,不满就是没余。用通法(一个常数)乘以积没,如果结果正好是没法(日食周期),就叫大余,不满就是小余。大余除以六十,余数用蔀的名称命名。算完之后,就是前一年冬至之前的日食发生日期。要算下一次日食,就在大余上加69,小余上加4,以此类推。没有小数就是日食,有小数就是月食。

还有一种简便的日食计算方法。“一术,以十五乘冬至小余,以减通法,余满没法得一,则天正后没也。” 用15乘以冬至的小余,减去通法,剩下的如果正好是没法,那就是天正之后发生日食。

总而言之,这段文字描述的古代天文历法计算方法复杂而精妙,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首先,咱们得算出月亮和太阳合朔(就是农历初一)的位置。把合朔那天的日子数乘以一个周期(蔀)的天数,再除以周期天数,余数就是合朔的度数。然后加上21度235分,再除以一个星宿的度数,如果不够一个星宿的度数,那就是合朔发生在哪个星宿的度数了。 要算下一次合朔,就在这个度数上加上29度499分,如果分超过一个周期,就加一度,然后除以235分。

还有一种方法,用闰余的天数乘以周天(360度),再减去大周(一个周期)的余数,如果超过一个周期就加一度,再加上21度4分1,就能算出天正(也就是太阳回归到春分点)时日月合朔的位置了。

接下来,咱们算算太阳在夜半的位置。把那天的日子数乘以一个周期(蔀)的天数,再除以周期天数,余数就是太阳的度数。然后加上21度19分,再除以一个星宿的度数,就能知道夜半时分太阳在哪个星宿的度数了。 要算第二天太阳的位置,就加一度;要算下个月,大月加30度,小月加29度,再除以19分。

还有一种方法,用合朔的余数减去合朔的度数和分数,就能得到日夜半的位置。把分数除以235,再乘以19。

然后算月亮的位置。把那天的日子数乘以一个周期(蔀)的天数,再除以周期天数,余数就是月亮的度数。然后加上21度19分,再除以一个星宿的度数,就能知道夜半时分月亮在哪个星宿的度数了。要算第二天月亮的位置,就加13度28分;要算下个月,大月加35度61分,小月加22度33分,如果分超过周期就加一度,再除以19分。 冬天月底的时候,月亮在张宿、心宿附近,这时候白天的时间就快用完了。

还有一种方法,用周期天数除以合朔的余数,用结果减去日半的度数;余数再减去分数,就能得到月夜半的位置了。

最后,咱们算算太阳升起和落下的时间。先算太阳升起的时间,把当月节气的夜漏数乘以周期天数,再除以200,得到的就是从夜半到日出经过的分数。把这个分数加到夜半时太阳的位置上,就能得到日出时太阳的位置。

要算太阳落下的时间,就用从夜半到日出经过的分数减去周期天数,剩下的就是从夜半到日落经过的分数。把这个分数加到夜半时太阳的位置上,就能得到日落时太阳的位置了。

咱们先说说怎么算月亮的运行位置。书上说,要算出月亮在哪个度数,先把节气当晚的漏刻数乘以月亮绕地球一周的天数,再除以200,得到一个积分。这个积分满一个“蔀”(一个周期)就加一度到半夜的度数上,那就是月亮所在的位置了。

要算黄昏时月亮的位置,就用刚才算出的积分减去月亮绕地球一周的天数,剩下的部分,如果满一个“蔀”就加一度到半夜的度数上,那就是黄昏时月亮的位置了。

接下来,咱们看看怎么算上弦月、望日(满月)和下弦月出现在哪个星宿。先把合朔(朔月)的度数加上7度359分4分3,然后除以星宿的度数,就能得到上弦月所在的星宿和度数了。要算望日和下弦月,方法一样,小数满四进一位,大数满一个“蔀”就进一度。

算上弦月、望月和下弦月出现在哪个星宿,方法也类似。先把合朔的度数加上98度653分半,再除以星宿的度数,就能得到上弦月所在的星宿和度数了。要算望月和下弦月,方法一样,满一个“蔀”就进一度。

现在咱们来说说怎么推算月食。书上说,先把从上一个“蔀”开始算起的年数减一,再乘以月食的次数,如果满一个“岁数”(一年)就记为一个“积食”,不满就记为“食余”。然后用月份数乘以“积食”,如果满一个“食法”(月食周期)就记为一个“积月”,不满就记为“月余分”。再用“积月”除以“章月”(一个周期),剩下的就是“入章月数”。 要先减去“入章闰”(闰月),再除以12,不够12的就当作11月,算完之后,如果前面还有余数,那就是前一年11月之前的月食月份。

要算“入章闰”,就用“入章月”乘以“章闰”,如果满一个“章月”就得到“入章闰数”。如果余数在224到231之间,那就是月食发生在闰月。闰月是提前还是推后,要根据朔日来确定。要算下一次月食,就加上5月20分,满一个周期就进一个月,以此类推,一直算到分都用完。

最后,咱们说说怎么算月食发生的朔日。先用“积月”乘以29,得到“积日”。再用499乘以“积月”,如果满一个“蔀”就加1,然后把这个数和“积日”加起来,再除以60,剩下的余数就是根据所在的“蔀”来确定的日期。算完之后,如果前面还有余数,那就是前一年天正之前月食发生的朔日。

要算月食发生的具体日期,就加上大余14,小余719分半。小余满一个“蔀”就变成大余,大余的算法和前面一样。要算下一次月食的朔日和日期,就都加上大余27,小余615。如果“月余分”不满20,就再加20天,小余499。剩下的余数,就要用漏刻来计算了,如果夜漏还没完,就按算出来的日期算。

首先,咱们来说说怎么算上元节。用你的年龄减去上元节的年份,得到一个数字,然后用112乘以这个数字,再减去满月的总数,剩下的就是天正后食的次数。

接下来,咱们算算加时。用12乘以刚才剩下的那个小数,先减去一半,得到一个时间,剩下的再除以刚才那个数,从子时(半夜)开始算,算到这个数,就是加的时间。

然后是水漏刻的计算。用100乘以那个小数,如果结果够一个刻,就算一个刻;不够一个刻,但够十分之一刻,就算一分。把算出来的刻数先减去所处节气夜晚水漏刻数的一半,剩下的就是白天水漏的刻数。再用白天水漏的刻数减去白天水漏的总数,剩下的就是夜晚水漏的刻数。如果夜晚水漏的刻数不够夜晚水漏刻数的一半,那就减去它,剩下的就是昨夜没漏完的,这跟弦望(农历初七或初八、廿二或廿三)有关。

五星的计算方法是这样的:每个星的运行,都要记录在日历上,并与周天度数(360度)相互关联,形成一个比率。用章法(一个系数)乘以周率(360度),得到月法;再用章月(一个系数)乘以日率(一个系数),如果结果等于月法,就得到积月月余。用月日数乘以积月,得到朔大小余;再乘以一个数,得到入月日余。用日法(一个系数)乘以周率,得到日度法。用周率减去日率,剩下的乘以周天,如果结果等于日度法,就得到积度度余。日率经过约分后,得到299011621582300这个数字,五星运行的周期,与蔀(一个时间单位)的数字相符,也与元(一个时间单位)相符。

接下来是具体的参数:

周率是4327。

日率是4725。

合积月是13。月余是41660。

月法是82213。

大余是23。

小余是847。

虚分是93。

入月日是15。

日余是14641。

日度法是17380。

积度是33。

度余是1314。

火:

周率是879。

日率是1876。

合积月是26。

月余是6634。

月法是16710。

大余是47。

小余是754。

虚分是186。

入月日是12。

日余是1872。

日度法是3516。

积度是49。

度余是114。

土:

周率是9996。

日率是9415。

合积月是12。

月余是138637。

月法是172824。

这段文字描述了一种复杂的历法计算方法,涉及到许多天文参数和复杂的运算步骤。 这些参数和公式的具体含义需要更深入的天文学和历法知识才能理解。

大余是54,小余是348,虚分是592,入月日是24,日余是2163,日度法是36384,积度是12,度余是29451。金星的周率是5830,日率是4661。合积月是9,月余是98450,月法是117770,大余是25,小余是731,虚分是290,入月日是26,日余是281,日度法是33320,积度是292,度余是281。水星的周率是11980,日率是1889,合积月是1,月余是217663,月法是226252,大余是29,小余是499,虚分是441,入月日是28,日余是44850,日度法是47632,积度是57,度余是44850。

接下来是推算五星的位置的方法:从上元以来,把要计算的年份乘以周率,如果能被日率整除,就得到一个“积合”,表示一次会合;如果不能整除,余数就是“合余”。用周率去除合余,如果能整除,就表示星体在这一年会合;如果不能整除,就需要往前推算年份,直到找到会合的年份。比如,第一次会合在某一年之前,第二次会合就在再往前推一年的年份。金星和水星的积合,奇数是晨星,偶数是昏星。如果不满周率,就反过来减去,余数就是度分。

推算星体与月亮的会合,先用合积月乘以积合得到小积,再用月余乘以积合,如果能被月法整除,就从这个小积中减去整除的倍数,剩下的就是积月,不能整除的部分就是月余。积月满纪月就减去纪月,剩下的就是入纪月。然后用章闰乘以入纪月,如果能被章月整除,就表示有闰月;不能整除的部分就是闰余。用闰余减去入纪月,剩下的再除以12,余数就是入岁月数,从天正十一月开始算,这个月就是星体与月亮会合的月份。如果闰余在224到231之间,星体与月亮会合在闰月。闰月是否提前或推后,要根据朔日来决定。

最后是推算朔日的方法:用蔀日乘以入纪月,如果能被蔀月整除,就得到积日;不能整除的部分就是小余。积日满六十就减去六十,剩下的就是大余,用甲子来命名,这个就是星体与月亮会合的朔日。

咱先算入月日,用蔀日乘以月余,再用月法乘以朔小余,把结果加起来,然后除以4465,商就是入月日,余数就是日余。用甲子来记入月日,这就算完了,星和日就合上了。

接下来算合度,用周天乘以度分,除以日度法,商就是积度,余数就是度余。用斗(214分之一)来记度,这就算完了,星就合到那个度数上了。

还有一个方法,先算出要加减的年数,用它减去上元,能被80整除就除掉,剩下的数乘以没数,除以日法,商就是大余,余数就是小余。用甲子来记大余,这就表示星和岁天正冬至日合上了。然后用周率乘以小余,再加上度余,除以日度法,商就是星下次合日的天数,从冬至算起。要算下次合月,就把合积月加到入岁月里,把月余加到月余里,能被月法整除就除掉,剩下的就是入岁月。入岁月满十二就减去,有闰月要记着,剩下的数按刚才的方法记下来,这就算完了,下次合月就出来了。金星、水星加晨得夕,加夕得晨(这个不用解释,原文照抄)。

算朔日,把大小余加到现在算出来的数上,如果月余够一个月了,再加上大余29,小余499,小余能被蔀月整除就除掉,再加上大余,大余按刚才的方法记下来。

算入月日,把入月日日余加到现在算出来的数上,能被日度法整除就除掉,剩下的数按刚才的方法记下来。如果前面合月朔小余能被虚分整除,就空加一天;如果日数满月先减去29,如果后面合月朔小余不满499,再减一天,剩下的数按刚才的方法记下来。

最后算合度,把积度和度余加到现在算出来的数上,能被日度法整除就除掉,剩下的数按刚才的方法记下来,经斗除法跟周率一样。

早上,木星开始隐没,大概过了16天7320.5分,它走了23811分,在太阳后面藏了13度多一点,然后才出现在东方。它运行的时候,每天走58又11/58度,58天走11度。有时候运行会稍微慢一点,每天走9分,58天走9度。有时候它会停下来,持续25天不动。然后它会反向运行,每天后退7又1/84度,84天后退12度。之后它又会停25天。然后再次顺行,58天走9度,再58天走11度,最后在太阳前面出现13度多一点,然后在傍晚隐没在西方。除去它反向运行的时间,木星完整出现一次需要366天,在这期间它运行了28度。然后它又会隐没,大概16天7320.5分,走了23811分,最后和太阳会合。木星完整运行一圈,需要398天14641分,运行了33度1314分,平均每天运行398/4725度。

早上,火星开始隐没,大概过了71天2694分,它走了55度2254.5分,在太阳后面藏了16度多一点,然后才出现在东方。它运行的时候,每天走23又14/184度,184天走112度。有时候运行会稍微慢一点,每天走12分,92天走48度。有时候它会停下来,持续11天不动。然后它会反向运行,每天后退62又17/62度,62天后退17度。之后它又会停11天。然后再次顺行,92天走48度,再184天走112度,最后在太阳前面出现16度多一点,然后在傍晚隐没在西方。除去它反向运行的时间,火星完整出现一次需要636天,在这期间它运行了333度。然后它又会隐没,大概71天2694分,走了55度2254.5分,最后和太阳会合。火星完整运行一圈,需要779天1872分,运行了414度993分,平均每天运行997/1876度。

早上,土星运行到太阳后面,这个过程持续19天181.5分,行程34725.5度,距离太阳大约15度。然后土星出现在东方。土星顺行,每天运行43.33度,86天运行6度。之后土星停止运行33天。然后土星逆行,每天运行17.12度,每天后退6度。再次停止运行33天。然后土星又顺行,86天运行6度,距离太阳大约15度,傍晚出现在西方。从土星开始逆行到再次出现,总共340天,运行6度。土星再次运行到太阳后面,持续19天181.5分,行程34725.5度,与太阳会合。一个周期结束,共计378天2163分,行星运行12度29451分。平均每天运行319/9415度。

金星早上运行到太阳后面,这个过程持续5天,后退4度,距离太阳大约9度,然后出现在东方。金星逆行,每天运行0.6度,10天后退6度。金星停止运行8天。然后金星顺行,每天运行46.33度,46天运行33度。速度加快,每天运行1.91度,91天运行106度。速度进一步加快,每天运行1.22度,91天运行113度,距离太阳大约9度,早上出现在东方。从金星开始逆行到再次出现,总共246天,运行246度。金星运行到太阳后面,持续41天281分,运行50度281分,与太阳会合。一个会合周期292天281分,行星运行角度不变。

金星傍晚运行到太阳后面,这个过程持续41天281分,运行50度281分,距离太阳大约9度,出现在西方。金星顺行,速度很快,每天运行1.91度,91天运行113度。速度稍微慢一些,每天运行1.15度,91天运行106度。速度变慢,每天运行0.46度,46天运行33度。金星停止运行8天。然后金星逆行,每天运行0.6度,10天后退6度,距离太阳大约9度,傍晚出现在西方。从金星开始逆行到再次出现,总共246天,运行246度,金星运行到太阳后面,持续5天,后退4度,然后再次会合。两个会合周期结束,总共584天562分,行星运行角度不变。平均每天运行1度。

水星啊,它早上藏起来,九天后后退七度,在太阳后面十六度,然后在东方出现。如果它逆行,一天后退一度。如果它停止不动,就是两天。如果它顺行,每天走八分之九度,九天走八度。如果它速度快,每天走一度四分之一,二十天走二十五度,在太阳后面十六度,然后早上在东方出现。从它开始逆行到再次出现,一共三十二天,走了三十二度,潜伏十六天四万四千八百五分,走了三十二度四万四千八百五分,然后和太阳会合。一次会合一共五十七天四万四千八百五分,水星就是这样运行的。

水星啊,它晚上藏起来,十六天四万四千八百五分,走了三十二度四万四千八百五分,在太阳前面十六度,然后在西方出现。如果它顺行,速度快,每天走一度四分之一,二十天走二十五度。如果它速度慢,每天走八分之九度,九天走八度。如果它停止不动,就是两天。如果它逆行,一天后退一度,在太阳前面十六度,然后晚上在西方出现。从它开始逆行到再次出现,一共三十二天,走了三十二度,潜伏九天,后退七度然后再次会合。两次会合算作一个周期,一共一百一十五天四万一千九百七十八分,水星就是这样运行的。平均每天走一度。

计算水星位置的方法,是用步数来计算水星每天运行的度数和分数,加上星体与太阳会合后剩余的度数,按照前面说的方法计算,就能得到星体出现的度数。用分母乘以这个度数,分数按照每天运行的度数来计算,如果除不尽,就按照一半的方法计算,也能得到一个结果,然后把这个结果加到每天运行的度数上,满分母就得到一度。逆行和顺行的分母不一样,用当前运行的分母乘以原来的分数,就等于原来的分母,就等于一。停止不动的,继承前一天的度数,逆行就减去,潜伏的时候不用写度数。经度按照运行的分母来计算,四分之一等于一度。分数会有增减,前后互相抵消。用赤道来确定度数,前进就加,后退就减。用黄道来计算步数。

月名:

天正十一月 十二月 正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冬至 大寒 雨水 春分 谷雨 小满 夏至 大暑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处暑 秋分 霜降 小雪

斗二十六(四分一退二) 牛八 女十二(进一) 虚十(进二)

危十七(进二) 室十六(进三) 壁九(进一)

北方九十八度四分一

奎十六 娄十二(退一) 胃十四(退一) 昴十一(退二)

毕十六(退三) 觜二(退三) 参九(退四)

话说这西方啊,一共八十度,井宿三十三度(退三度),鬼宿四度,柳宿十五度,星宿七度(进一度)。张宿十八度(进一度),翼宿十八度(进二度),轸宿十七度(进一度)。

接下来是南方,一共一百一十二度。角宿十二度,亢宿九度(退一度),氐宿十五度(退二度),房宿五度(退三度),心宿五度(退三度),尾宿十八度(退三度),箕宿十一度(退三度)。

东方呢,一共七十五度。这赤道周天啊,一共三百六十五度又四分之一度。斗宿二十四度(四分之一度),牛宿七度,女宿十一度,虚宿十度,危宿十六度,室宿十八度,壁宿十度。

最后是北方,一共九十六度又四分之一度。奎宿十七度,娄宿十二度,胃宿十五度,昴宿十二度,毕宿十六度,觜宿三度,参宿八度。

再来说说西方,这次是八十三度。井宿三十度,鬼宿四度,柳宿十四度,星宿七度,张宿十七度,翼宿十九度,轸宿十八度。

南方的度数这次变成了一百九十度。角宿十三度,亢宿十度,氐宿十六度,房宿五度,心宿五度,尾宿十八度,箕宿十度。

东方,这次是七十七度。 这黄道周天啊,也是三百六十五度又四分之一度。

接下来是关于计算日景、昏明时间的说明: 计算日景的长度,要根据黄道离天极的距离,以及仪器和观测表来确定。计算漏刻(计时工具)的时间,要根据黄道离天极的远近差异乘以节气的差异。比如,如果远近差异导致漏刻时间相差一刻钟,就要相应地增加或减少。计算昏明时间的长度,要将天度乘以白天漏刻的时间,再减去夜晚漏刻的时间,然后除以二百,得到一个定度。用这个定度减去天度,剩下的就是白天的时间;加上定度再加一度就是黄昏的时间。剩下的部分,四分之一按同样的方法计算为“少”,二分之一为“半”,三分之二为“太”,如果不能整除,再乘以三,按同样的方法计算为“强”,剩余部分如果超过一半,就按“强”计算。三个“强”等于一个“少”,四个“少”等于一度。“强”的两倍等于“少弱”。此外,还要用日度剩余的部分计算“少强”,然后分别加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