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竟,字伯况,是扶风平陵人。汉平帝在位的时候,苏竟因为精通《易经》被任命为博士,还担任过讲授《尚书》的祭酒。他擅长天文历法,还能理解各种学派的言论。王莽当政时,他和刘歆等人一起负责校对书籍,后来被任命为代郡中尉。当时匈奴经常骚扰边境,北方很多地方都遭受了他们的侵害,但苏竟最终还是保全了整个代郡。
光武帝刘秀登基后,马上任命苏竟为代郡太守,让他坚守边塞抵御匈奴。建武五年冬天,卢芳差不多控制了北方的几个郡,皇帝派偏将军带着弟弟去代郡驻守。这时苏竟病得很重,把军队交给了弟弟,自己去京城谢罪。后来被任命为侍中,几个月后因为病情加重而辞官。
一开始,延岑的部将邓仲况带着军队占据南阳阴县当土匪,而刘歆的哥哥的儿子刘龚是他的谋士。苏竟当时在南阳,就给刘龚写信劝说他:
刘龚先生,您好!我以前凭借着整理书籍、校对文字的能力,跟国师刘歆一起工作,参与校对典籍,一直以来都对他很敬重,但最终还是和他分道扬镳了。我听说君子会同情同类,也会为那些遭遇不幸的人感到悲伤。人无论愚笨还是聪明,都会先躲避危险再寻求利益,先确定目标再追求名声。以前智果看到智伯穷兵黩武一定会失败,所以改名换姓逃走了;陈平知道项羽是被上天抛弃的,所以投奔了刘邦,这些都是非常聪明的人啊!听说你之前为了权势而委屈求全,向延岑低头,现在才醒悟过来,想安心修养品德。你祖上几代人都是清廉的官员,你又怎么能做出比他们更坏的事情呢?你现在身处阴县,这里有很多贤士,如果你能花点时间研究一下各种观点的异同,参考一下史书,分析一下现实情况,那么成败得失,利害关系,就会一目了然,又何必让自己陷入叛乱的困境,背负卖国求荣的骂名呢?这和你君子的行为,多么相悖啊!
那些读书人,满嘴仁义道德,却分不清现实与醉梦,对当下的局势更是胡乱猜测,误导大众。有人说天下大乱,不知道谁会最终胜出,现在称王称霸,夺取地盘,都是有可能的。也有人说圣王还没出现,应该静观其变,依附强大的势力,自保为上。这两种说法,真的对吗?孔子的经典,被汉朝的统治者奉为圭臬,深奥的道理隐藏在文字之中,蕴含着深刻的意义。再说,火德承继尧舜的正统,即使暂时蒙蔽,最终也会光明磊落。它继承了历代的基业,掌握着无穷的祥瑞之兆。虽然王莽篡夺了汉朝的江山,但他最终还是惨遭杀戮,家族被灭,这不是最好的证明吗?上天之所以眷顾汉室,正是因为担忧汉朝子孙的安危啊!那些评论家,如果不能从天命和圣人的角度出发,却偏偏拿着《师旷杂事》之类的杂书来迷惑自己和别人,写文章误导大众,怎么能让人相信呢?
那些读书人又说:现在五星运行错乱,天象异常,辰星很久没有正常运行,太白星出入过度,荧惑星运行反常,镇星环绕天街,岁星停留在氐、房二宿。他们认为这些天象都预示着国家的灾难。灾难并非随意发生的,都对应着各自的地域,各有其归属。房宿、心宿是宋国的分野,也就是东海;尾宿是燕国的分野,也就是渔阳。东海的董宪迷惑不解,不肯归顺;渔阳的彭宠叛乱,拥兵自重。王莽大怒,派兵征讨他们,所以荧惑星的异常运行就应验了这件事,董宪、彭宠也因此受到惩罚。太白星、辰星从新朝末年开始,运行轨迹就异常,直到现在,一会儿在东井,一会儿在羽林,一会儿徘徊在藩屏之间,一会儿停留在帝宫附近,一会儿横贯天空,光芒四射,一会儿潜藏很长时间,光芒暗淡,一会儿光芒四射,在南北之间移动,一会儿形状像弯钩,一会儿运行缓慢,这些都是天下大变的征兆,也是圣帝应天命而起的预兆。那些奸臣贼子,常常互相推诿责任,胡乱解释,互相传谣惑众,以致谬误百出。从这些情况来看,天象怎么会按照正常的规律运行呢!
话说五月初七那一天,天上出现了一道白虹,从北方延伸到南方,宽约十丈,长达万丈,正好出现在黎丘的上空。黎丘,就是秦丰的都城啊。那时候月亮正好运行到毕宿。毕宿是天上的网,象征着捕捉无道之君,所以武王伐纣之前,要祭祀毕宿,向天求助嘛。这仲夏五月初七,又是八魁日。八魁,是上天开辟宇宙的将星,主管驱除邪恶,抵御外敌。那天还出现一颗流星,形状像蚩尤的旗帜,有人说像营帐,有人说像天上的长枪,从奎宿飞出,往西北方向飞去,落到延牙营的上空,分裂成几百颗小星后才消失。奎宿代表着毒蛇和兵库。这两件异象,郡里和延牙的将士们都看到了。所以延牙就跑到武当山去了,说是去发兵,其实是为了躲避灾祸。今年是《比卦》当值的年份,《坤卦》主宰立冬,《坎卦》主宰冬至,水克火,南方的军队要遭殃了。德在中宫,刑在木,木克土,刑克德,今年的战事就要结束了,天下很快就会太平了。三十五姓人家,只有彭氏、秦氏、延氏三家没受到影响。这算怎么回事?怎么这么奇怪?还信这些?《葛累》诗里说:“求福不回”,大概就是这个样子吧!
这些图谶占卜,各种异象的征兆,你都很清楚。善恶的区分,去留的决定,你不能不仔细考虑啊!别忽视我的这些话!
周公之所以善待康叔,是因为康叔没有参与管叔、蔡叔的叛乱;景帝之所以宠爱济北王,是因为济北王没有参与吴楚七国的叛乱。自从更始以来,那些背叛朝廷的人,那些归顺朝廷的人,他们的善恶功过,都清清楚楚,难道你看不出来吗?再厉害的医生也救不了命该绝的人,再强壮的人也斗不过天,所以上天要毁灭的东西,人根本就阻止不了。你应该秘密地和太守刘君一起商量投降的事。孔子四处奔波,墨子四处游说,都是为天下人操心啊!屠岸贾杀羊救楚,可不是为了爵位和俸禄;茅焦火烧秦宫,也不是为了求取报答。他们都是出于一片忠诚和博爱的真心,心里憋屈得难受啊!
我还给仲况写信劝他投降,信的内容很多,这里就不写了。后来,仲况和龚遂一起投降了。
龚遂,字孟公,长安人,很擅长议论,扶风人马援、班彪都很器重他。他最终没有炫耀自己的功劳,而是潜心研究道术,写了《记诲篇》等文章流传于世。七十岁的时候,在家中去世了。
杨厚,字仲桓,是四川广汉新都人。他爷爷杨春卿,擅长研究图谶之术,曾经是公孙述的部将。汉朝军队平定蜀地后,杨春卿自杀了,临死前告诫儿子杨统说:“我布包里藏着祖上传下来的秘记,是为汉朝效力的,你好好研究它。”杨统牢记父亲的遗言,服丧期满后,离开家到犍为向周循学习祖传的那些东西,又向同郡的郑伯山学习《河洛书》和天文推算的技法。
建初年间,他当上了彭城县令,那一年全州大旱,杨统根据阴阳消长的规律推算,说彭城县境内会下雨。彭城太守宗湛就请杨统为全郡求雨,果然就下起了雨。从此以后,朝廷遇到灾异,都经常向他请教。杨统还写了《家法章句》和《内谶》两本书,阐述他的学说,官位做到光禄大夫,还被封为国三老,九十岁去世。
杨统生了杨厚。杨厚的母亲和杨统的前妻关系一开始不太好,杨厚九岁的时候,想让她们和睦相处,就装病不吃不喝。他母亲明白了他的意思,很害怕,就改变了态度,对杨统的前妻更加恩爱。后来,杨统的前妻也当上了光禄大夫。
杨厚从小就学习父亲杨统的学问,并且很用功。永初三年,太白星进入斗宿,洛阳发生大水。当时杨统在朝廷做侍中,杨厚跟着他在京城。朝廷就向杨统询问此事,杨统说:“我年纪大了,眼睛耳朵都不灵光了,我儿子杨厚平时爱看书,大概知道一些。”邓太后就派中常侍奉命去询问杨厚,杨厚回答说:“现在很多皇族子弟都在京城,恐怕会有变故,应该赶紧把他们送回各自的封地。”太后采纳了他的建议,没多久太白星就消失了,水灾也如他预测的那样很快退去。杨厚因此被任命为中郎。太后还特意接见了他,问他一些关于图谶的问题,但杨厚回答得不太合邓太后的意,就被打发回家了。 之后,杨厚又回到犍为继续学习,拒绝了州郡和三公的征召,他为人正直、有道义、公正,这些高官厚禄他都不屑一顾。
永建二年,皇上特地召见他,下令各郡县催促他进京。没办法,他到了长安,就说自己生病了,然后跟皇上说了五件事:汉朝三百五十年来的各种灾难,应该废除汉朝旧制,改立新法,以及如何消除灾害和避免灾祸等等。皇上看了他的奏章后很赏识,还派太医给他送药,宫里也赏赐给他酒肉。他被任命为议郎,后来升迁三次,当上了侍中,皇上还特别召见他,询问朝政。
四年后,他又上书说:“今年夏天一定会很冷,会有疾病、蝗灾这些灾害。”那一年,果然六州发生大蝗灾,瘟疫也流行起来。后来他又连续上书说:“西北边境有战争的迹象,应该做好防备。”皇上正准备西巡,因为听了他的话,就打消了念头。“今夏必盛寒,当有疾疫蝗虫之害”,“西北二方有兵气,宜备边寇”,这两句话他可真是说到点子上了。
到了阳嘉三年,西羌入侵陇右,第二年,乌桓又包围了度辽将军耿晔。永和元年,他又上书说:“京城将会有水灾和火灾,朝廷的三公大臣中有人将被免职,蛮夷也会叛乱。”那年夏天,洛阳果然发生了大洪水,死了上千人;冬天,承福殿又失火了,太尉庞参被免职;荆州和交州的蛮夷杀害了地方官吏,攻打城池。“京师应有水患,又当火灾,三公有免者,蛮夷当反畔”,这话也应验了。他还说:“那些阴险的小人、皇亲国戚和妃嫔的党羽都会遭到惩罚。”第二年,宋阿母和宦官褒信侯李元等人因为奸淫被废黜;两年后,中常侍张逵等人又因为诬陷大将军梁商专权而被处死。每当发生灾害,他总是上书提出解决的办法,可是那些宦官专权,根本不听他的话。
当时大将军梁冀权倾朝野,他就派他弟弟侍中梁不疑带着车马和珍宝去送给这位官员,想和他见面。但他没理睬,坚持说自己有病,推辞了。皇上同意了,赏赐给他车马和钱财让他回家。他学习黄老之学,教授学生,登记在册的学生有三千多人。太尉李固多次推荐他。本初元年,梁太后按照古代的礼仪征召他,他以生病为由推辞了。建和三年,太后又下诏征召他,他坚持了四年都没去。他八十二岁的时候在家去世了,朝廷还专门为他写了祭文。乡里的人称他为“文父”。他的门人为他建立了庙宇,郡里的文学掾史每年春秋都要在那里祭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