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6年正月,光武帝在洛阳建了高庙。一年四季都要祭祀,高祖刘邦是太祖,文帝刘恒是太宗,武帝刘秀自己就是世宗,跟以前一样。其他的皇帝,一年五次祭祀,春天正月,夏天四月,秋天七月,冬天十月和腊月。
公元29年正月,光武帝又在洛阳建了亲庙,祭祀他父亲南顿君以及往上追溯到舂陵节侯的列祖列宗。那时候天下不太平,到处是寇贼,还在打仗,所以亲庙的祭祀仪式还没正式建立起来。
直到公元45年,盗贼都被平定了,战争也基本结束了,五官中郎将张纯和太仆朱浮就上奏建议说:按照礼法,做儿子的要祭祀大宗,然后才是自己的私亲。礼仪的制定,不应该让自家人和外人有不同的待遇。所以应该把现在的亲庙减少到四个。孝宣皇帝因为是孙子辈,所以他父亲在奉明建了庙,叫皇考庙,只有大臣们去祭祀。我们建议,把先帝四庙代替现在的亲庙,并且为南顿君建立皇考庙,祭祀到舂陵节侯,由大臣们去祭祀。
这事儿大臣们讨论来讨论去,意见不统一,也没个结果。皇帝采纳了大司徒涉等人的意见,下诏说:因为宗庙的地址还没最终确定,而且要一起祭祀高庙。所以成帝、哀帝、平帝,就先在长安原来的高庙祭祀。南阳舂陵那边的先祖,就按原来的园庙祭祀。如果园庙离太守府太远,就由当地县令代替太守去祭祀。只有孝宣帝功劳最大,给他加尊号叫中宗。
所以洛阳高庙,一年四季要多祭祀孝宣帝和孝元帝,一共五个皇帝。成帝、哀帝、平帝这三个皇帝,一年四季在长安原来的高庙祭祀。东边那个庙,由京兆尹去祭祀,祭祀的礼仪跟太常祭祀陵庙一样正式。南顿君到舂陵节侯,都在各自的园庙祭祀。南顿君的庙叫皇考庙,钜鹿都尉的庙叫皇祖考庙,郁林太守的庙叫皇曾祖考庙,舂陵节侯的庙叫皇高祖考庙,由他们所在的郡县官员去祭祀。
公元26年,皇上问张纯,祭祀祖先的禘礼和合祭礼,这几年到底是怎么执行的?张纯回答说:“按照礼制,三年一次大祭(祫),五年一次隆重的祭祀(禘)。那些已经毁掉庙宇的先祖,他们的牌位就放在太祖庙里;那些庙宇还在的先祖,他们的牌位都一起供奉,和太祖一起祭祀;五年两次进行殷祭,仔细查验。以前的规矩是,三年三次大祭,那些毁了庙宇的先祖的牌位和高庙里的先祖一起祭祀,而庙宇还在的先祖从没一起祭祀过。元始五年,才开始实行禘礼。父亲是昭帝,面向南方;儿子是穆帝,面向北方。父子不能并排而坐,孙子陪在祖父的旁边。‘禘’的意思是‘谛’,也就是‘禘’礼要体现昭穆次序,表达尊卑的礼仪。选择夏四月举行禘礼,是因为这时阳气上升,阴气下降,正好符合尊卑的秩序。而合祭则在十月,因为这时五谷丰收,象征着家族成员的团聚。以前祖宗庙宇还没完全确定下来,所以先合祭。现在应该按照季节来确定祭祀的时间。” 这些话都记载在《张纯传》里。皇上觉得重新修建庙宇太麻烦,于是就决定以后都用合祭高庙的方式。
后来,每逢三年冬天的大祭(祫)和五年夏天隆重的祭祀(禘),就只把那些毁了庙宇的先祖的牌位摆出来祭祀,这叫做殷祭。太祖庙里,太祖刘邦东面而坐,惠帝、文帝、武帝、元帝为昭列,景帝、宣帝为穆列。惠帝、景帝、昭帝这三位皇帝,如果不是殷祭的时候,就不单独祭祀。光武帝刘秀去世后,明帝刘庄即位,因为光武帝平定天下,中兴汉室,所以为他另建庙宇,尊号为世祖庙。由于元帝对光武帝来说是穆帝,所以即使不是直系祖先,他的庙宇也不拆除。后来,这种做法就成了惯例。
明帝临死前留下遗嘱,说不要给他修建寝庙,把他和世祖合葬,放在世祖庙的更衣室里。孝章皇帝即位后,不敢违背遗嘱,但觉得这样不太合适,于是给明帝上尊号“显宗”,在更衣室里单独给他设个祭祀场所,同时每年春秋冬夏都一起祭祀世祖。这些记载在《章纪》里。
章帝驾崩的时候,也留下遗嘱说不要修建寝庙,庙宇就按照先帝的规格来办。和帝即位后,也不敢违背遗嘱,于是给章帝上尊号“肃宗”。后来的皇帝都把先帝的牌位放在世祖庙里,时间一长,牌位越积越多,就没法区分了,所以后来显宗就只作为陵寝的称号了。永元年间,和帝追封他母亲梁贵人为恭怀皇后,陵墓叫做西陵。窦皇后和章帝合葬,而恭怀皇后则另建陵墓单独祭祀。和帝去世后,被尊为穆宗。殇帝活了三百多天就死了,邓太后摄政,因为殇帝还是个婴儿,所以没有把他列入宗庙,只是在他陵墓前祭祀。
安帝是清河孝王之子,即位后,在建光元年追封祖母宋贵人为敬隐皇后,陵墓叫做敬北陵。也只在他陵墓前祭祀,祭祀规格和西陵一样。他还追封父亲清河孝王为孝德皇,母亲为孝德后,祭祀的责任由清河嗣王承担。安帝因为被小人陷害,杀害大臣,废黜太子,死后也没有被追尊为宗庙的奏议。后来因为从建武年间以来,安帝的陵墓一直没有被破坏,所以就一直祭祀,并以他的陵墓称号尊称他为恭宗。
顺帝即位后,追封母亲为恭愍皇后,陵墓叫做恭北陵,祭祀规格和敬北陵一样。顺帝死后,被尊为敬宗。冲质帝年纪都很小就去世了,梁太后摄政,按照殇帝的例子,只在陵墓前祭祀。所有宗庙的祭祀活动结束后,三公都要分别进行祭祀。桓帝是河间孝王的孙子蠡吾侯,即位后也追尊了他的祖先,由王国负责祭祀。这些记载在《章和八王传》里。桓帝死后,被尊为威宗,他没有儿子。灵帝是河间孝王的曾孙解犊侯,即位后也追尊了他的祖先。这些记载在《章和八王传》里。
灵帝时期,京城每年春秋冬夏祭祀的高庙有五位帝王,世祖庙有七位帝王,少帝有三个陵墓,追尊的皇后也有三个陵墓,一共用十八头太牢作为祭品,还有副祭。所以高庙里三位帝王的牌位被撤掉后,也只在每年春秋冬夏进行简单的祭祀。灵帝死后,献帝即位。初平年间,相国董卓、左中郎将蔡邕等人认为,从和帝以下的皇帝,功德并没有什么区别,不应该被尊为宗庙,那些追封的皇后也不应该列入宗庙,于是奏请把这些牌位都撤掉。所以每年春秋冬夏祭祀的,就只有高庙里的一祖二宗,以及最近的四位皇帝,一共七位皇帝。
话说古代没有墓祭的习俗,汉朝的皇陵都建有园寝,这是沿袭秦朝的做法。有人说,古代宗庙前面建庙,后面建寝,是为了象征人家的布局,前面是朝堂,后面是卧室。《月令》里记载“先荐寝庙”,《诗经》里也说“寝庙弈弈”,可见两者是相通的。庙宇用来供奉祖先牌位,按四季祭祀;寝殿则摆放衣冠、几杖等象征生者的物品,用来祭献新鲜的祭品。秦朝开始设置寝殿,建在墓旁,汉朝沿袭了这个做法,所以陵墓上称之为寝殿,里面摆放着衣冠、寝具等象征生者生活用品,这正是古代寝殿的含义。建武年间以后,关中地区的皇陵由于年代久远,只有在四季进行简单的祭祀;皇帝每次到长安祭扫诸陵,才会举行隆重的太牢祭祀。从洛阳的皇陵到灵帝时期,都是按照晦日、望日、二十四节气、伏腊以及四季进行祭祀。祭祀当天,早上会送上饭食,太官负责送来祭祀用品,园令、食监负责管理,皇陵的宫人则会根据漏刻调整被褥枕席,准备好盥洗用水,摆放好祭祀用品。
建武二年,在洛阳设立了太社稷,位于宗庙的右边,是一个方形祭坛,没有屋顶,只有围墙和门。每年二月、八月和腊月,一年三次祭祀,每次都用太牢祭品,由主管官员主持祭祀。《孝经援神契》说:“社是土地之神,稷是五谷之神。”《礼记》和《国语》都记载,共工氏的儿子叫句龙,担任后土官,能够平定九州土地,所以人们祭祀他作为社神;烈山氏的儿子叫柱,能够种植百谷疏通水利,从夏朝开始就祭祀他作为稷神。到了殷商时期,由于柱的年代久远,尧帝时期弃被立为后稷,也擅长种植百谷,所以废除了对柱的祭祀,改而祭祀弃为稷神。大司农郑玄解释说,古代官员如果立有大功,就会被配享其神位。所以句龙配享于社神,弃配享于稷神。郡县都设立社稷坛,太守、县令、县长都要参加祭祀,祭祀的牲畜用羊和猪。只有州治所在地有社而无稷,因为州治是地方行政中心,由官员负责祭祀。古代军队出征,平定叛乱后会载着社神的神位,却不载稷神。国家还有五祀的祭祀活动,由主管官员负责,祭祀礼仪比社稷祭祀简单。
汉朝的八年,有人说周朝兴盛是因为建立了后稷的祭祀,所以高祖皇帝就下令全国各地都要建立灵星祠。说祭祀后稷却叫它灵星,是因为后稷也配享星神。以前的说法,星指的是天田星。还有一种说法,说龙的左角就是天田星官,主管五谷丰登。祭祀的时候,要在壬辰方位设坛祭祀。壬属水,辰属龙,这是根据五行属性来选择的。祭祀用的牲畜是太牢(牛、羊、猪),各县的县令、乡里的乡长都要参加祭祀。跳舞的人要用十六个男童,他们的舞蹈模拟耕种的场景,从最初的清除杂草,到耕种、耘苗、除草、驱赶鸟雀,一直到收割、打谷、扬场,都用舞蹈表现出来,以此来象征农业的辛劳和丰收。
各县每年都要在乙未日祭祀先农神,祭祀地点在乙位;在丙戌日祭祀风伯神,祭祀地点在戌位;在己丑日祭祀雨师神,祭祀地点在丑位,祭祀用的牲畜是羊和猪。
到了立春那天,大家都要戴着青色的帽子,到东城门外去迎接春天。会选一个男童,戴着青色的头巾,穿着青色的衣服,先到东城门外野外等候。等到迎接春天的队伍到了,这个男童就从野外出来,迎接的人就向他行礼,然后返回,并没有进行祭祀。一年之中,只有立春这天迎接春天,其他两个季节就不迎接了。
话说,有人说啊,臧文仲那个祭祀的地方叫爰居,孔子却觉得他不懂规矩。《汉书·郊祀志》里记载,从秦朝到王莽,祭祀典礼有些没办好,像爰居这样的例子可不少。到了光武帝中兴的时候,就取消了那些不必要的祭祀,恢复了以前的祭祀礼仪,跟以前比起来,真是天壤之别啊!我听说过儒家的话,说三皇时代没有文字,用结绳记事来治理国家,从五帝开始才有了文字。到了三王时期,社会风气开始讲究华丽的装饰,欺诈伪造的事情也逐渐多了起来,这才有了印玺,用来防止奸邪的萌芽,但那时候还没有金银铜玉之类的器物呢。从上古到周朝,封禅泰山一共七十二次。所谓的“封”,就是堆土筑坛,用柴草祭祀,向天禀告,庆祝功业的完成。《礼记》里说的“因名山升中于天”,就是这个意思。改朝换代就要重新封禅,这标志着新时代的开始,表示跟前朝没有继承关系。后来的帝王巡狩,也就只是修缮封禅的祭祀场所而已。
从秦始皇和汉武帝开始封禅泰山,都是因为迷信神仙,听信方士的话,才搞出那些石检印封的玩意儿。我听到的就是这些。虽然说天道难测,但大体上还是有规律可循的。天道讲究质朴真诚,简朴而不铺张浪费。所以祭祀用的牲畜就是小牛犊,器物也只用陶器和葫芦,大概是想避免那些繁琐的检封仪式,而享受那泰山难以攀登的乐趣吧。再说,只有改朝换代才封禅,所以才叫它岱宗。夏朝的康王、周朝的宣王,都是从衰败中复兴的,也没听说他们改过封禅。光武帝想沿用汉武帝以前的封禅旧址,实际上是继承祖宗的制度。但是梁松却坚决反对,认为一定要重新封禅。结果,光武帝封禅之后,并没有什么好兆头,梁松最后还被杀死了。虽然他是罪有应得,但也算是被冤枉了神灵吧。再说,帝王之所以能够在后世显赫,是因为他们的德行惠及百姓,而不是因为封禅啊!说天地的人,没有比《易经》更大的了,《易经》里也没有六宗在中的卦象。如果真相信自己是天地四方所宗,那才是至大至圣的,而跟太社相比,又显得失了位置,很难说是真诚的了!
赞曰:天地祭祀郊庙,宗庙的祭祀,都井然有序,没有繁文缛节,山川也各安其位。只有淫乱才会导致国家混乱,典章制度只有皇室才能制定。这盛大的祭祀是从哪里开始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