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绍,字本初,是汝南人,司徒汤的孙子。他父亲袁成,当过五官中郎将,长得壮实,喜欢结交朋友,从大将军梁冀以下,没有不跟他交好的。

袁绍年轻时做过郎官,后来被任命为濮阳县令,因为母亲去世而辞官。三年孝期满后,他又为父亲守孝。守孝期满后,他搬到洛阳住。袁绍长得英俊威武,喜欢招揽人才,树立名声。他家几代都在朝廷做官,所以宾客络绎不绝,他待人又谦逊有礼,大家都争着来他家做客,不管士人地位高低,都和他平等相处,他的车马填满了街道。宫里的官员都很讨厌他。中常侍赵忠在宫里说:“袁本初摆出一副高姿态,喜欢养些死士,不知道这小子最终想干什么?”他叔父太傅袁隗听说后,就叫来袁绍,用赵忠的话责备他,但袁绍始终不改。

后来,袁绍被大将军何进辟为幕僚,先后担任侍御史、虎贲中郎将。中平五年,朝廷新设立西园八校尉,袁绍被任命为佐军校尉。

灵帝死了以后,袁绍劝何进征讨董卓等军队,挟持太后诛杀宦官,袁绍自己也升任司隶校尉。这事儿《何进传》里也有记载。董卓带兵来到洛阳后,骑都尉鲍信对袁绍说:“董卓掌握着朝政和强兵,肯定有异心,现在不早点除掉他,以后就控制不住了。他刚来,人马疲惫,现在袭击他,一定能抓住他。”袁绍害怕董卓,不敢动手。过了一段时间,董卓打算废立皇帝,对袁绍说:“天下的君主,应该选个贤明的人,每次想起灵帝,我就很生气。董侯(董卓自称)好像可以,现在就应该立他为帝。”袁绍说:“现在皇上还年轻,也没有什么过错传到天下。如果将军您违背礼法,废掉太子而立庶子,恐怕大家不会同意。”董卓拍着桌子,指着袁绍骂道:“你这小子敢这样说!天下的事,难道不在我手里?我想怎么做,谁敢不服!”袁绍狡猾地回答说:“这是国家的大事,请让我出去和太傅商量一下。”董卓又说:“刘氏的子孙,不值得再留着了。”袁绍勃然大怒,说:“天下英雄豪杰,难道只有董卓你一个吗!”他拔出刀,拱手作揖,径直走了出去。他在上东门挂上官印,然后逃奔冀州去了。

董卓想方设法拉拢袁绍。当时,侍中周珌和城门校尉伍琼很受董卓信任,他们私下里跟董卓说:“废立皇帝这种大事,可不是一般人能干的。袁绍没那么大的本事,害怕才逃走的,没别的什么想法。现在急着抓他,反而可能会出乱子。袁家四代积累了深厚的民望,门生故吏遍布天下,要是袁绍招揽英雄豪杰,聚集起队伍,那天下英雄都会响应他,山东地区可就不再是您的了。不如赦免他,给他封个郡守当当,袁绍高兴能免罪,肯定不会再有什么危险了。”董卓觉得他们说得有道理,就派人给袁绍送去了勃海太守的官职,还封他为邟乡侯。袁绍还兼任着司隶校尉。

一年后,也就是初平元年,袁绍就从勃海起兵了,他跟弟弟袁术(后将军)、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陈留太守张邈、广陵太守张超、河内太守王匡、山阳太守袁遗、东郡太守桥瑁、济北相鲍信等人同时起兵,每支军队都有好几万人,打着讨伐董卓的旗号。袁绍和王匡驻扎在河内,孔伷驻扎在颍川,韩馥驻扎在邺城,其他的军队都驻扎在酸枣,他们约定盟约,推举袁绍为盟主。袁绍自称车骑将军,兼任司隶校尉。

董卓听说袁绍在山东起兵了,就下令诛杀了袁绍的叔父袁隗,以及在京城的所有袁氏宗族,把他们全部灭族了。董卓派出了大鸿胪韩融、少府阴循、执金吾胡母班、将作大匠吴循、越骑校尉王瑰去劝说袁绍等人放下武器。结果袁绍派王匡杀了胡母班、王瑰、吴循等人,袁术也杀了阴循,只有韩融因为名声好才被放了。

那时候,很多英雄豪杰都投靠了袁绍,而且大家都很同情袁绍的家祸,都想为他报仇,各州各郡纷纷起兵,没有一个不打着袁氏的旗号。韩馥看到民心都向着袁绍,心里嫉妒袁绍得到这么多人的拥护,害怕袁绍会图谋自己,就经常派官吏守在袁绍家门口,不让他发兵。桥瑁就伪造了三公的书信,通过驿站传送到各州各郡,揭露董卓的罪恶,说明天子处境危险,希望大家一起出兵,解救国家危难。韩馥这才同意袁绍起兵。然后韩馥跟大家商量说:“咱们是帮袁氏呢?还是帮董氏呢?” 治中刘惠一听就火了,大声说:“咱们起兵是为了国家,还管什么袁氏董氏!”

韩馥心里还是对袁绍很怀疑,总是克扣袁绍的军粮,想让他兵散人亡。

明年,韩馥手下麹义反叛了,韩馥跟他打仗输了。袁绍心里本来就恨韩馥,这下更跟麹义勾结到一起了。袁绍的谋士逢纪跟袁绍说:“要成大事,光占着一州之地可不行,得站稳脚跟才行啊。现在冀州实力雄厚,韩馥又是个没用的家伙,我们可以偷偷地跟公孙瓒联系,让他带兵南下。韩馥肯定吓得要死,到时候咱们再派些能说会道的家伙去给他分析利害关系,他慌乱之下,肯定乖乖把位置让出来。”袁绍一听,觉得有道理,更加重用逢纪,立刻写信给公孙瓒。公孙瓒就带兵来了,表面上说是去讨伐董卓,实际上是暗地里想吞并韩馥。

然后袁绍派他外甥陈留高干和颍川荀谌等人去劝韩馥说:“公孙瓒现在正打胜仗,一路南下,好多郡县都响应他。袁绍也带兵往东来了,他的意图还不好说呢。我们私下里觉得将军您处境危险啊!”韩馥一听,慌了,问:“那怎么办啊?”荀谌说:“您自认为宽厚仁慈,能容纳很多人,这方面比袁绍怎么样?”韩馥说:“比不上。”“您临危不乱,智勇过人,这方面比袁绍怎么样?”韩馥说:“比不上。”“您恩泽天下,家家户户都受过您的恩惠,这方面比袁绍怎么样?”韩馥说:“比不上。”荀谌说:“勃海虽然只是个郡,但实际上跟州差不多大。您现在这三方面都比不上袁绍,还一直霸占着这个位置,袁绍是当世豪杰,肯定不会屈居您之下。再说公孙瓒带着燕、代的军队,那战斗力可不是盖的。冀州可是天下重要的战略之地,如果两军合力,在城下交战,您马上就会有性命之忧啊!袁绍跟您以前是盟友,现在又是旧识。现在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冀州让给袁绍,袁绍一定会好好待您的,公孙瓒也不敢再跟您争了。这样一来,您就有个‘让贤’的美名,而且还能安安稳稳地过日子。希望您别犹豫了!”

馥素来胆小怕事,所以就同意了袁绍的请求。冀州长史耿武、别驾闵纯、骑都尉沮授听说后赶紧劝谏说:“冀州虽然地处偏远,但兵力雄厚,有百万带甲之士,粮食储备足够十年之用。袁绍现在是孤军深入,完全仰仗我们鼻息,就像婴儿在我们的手掌之中,只要断了他的奶,立刻就能饿死他。为什么想要把冀州给他呢?”馥说:“我是袁绍老家的人,而且我的才能也不如他。衡量品德而谦让,这是古人所推崇的,你们为什么非要反对呢?”之前,馥的属官赵浮、程涣率领一万名装备强弩的士兵驻扎在孟津,听到这个消息后,赶紧率兵赶回,请求抵抗袁绍,但馥还是不同意。于是他辞去了官职,搬到中常侍赵忠的旧宅居住,派儿子送去印绶,正式把冀州让给了袁绍。

袁绍于是担任了冀州牧,朝廷还特批任命馥为奋威将军,不过并没有给他实际的兵权。袁绍随后任命沮授为别驾,并对沮授说:“现在奸臣作乱,朝廷迁都,我们袁家世代受皇恩,我决心竭尽全力,兴复汉室。但是,齐桓公如果没有管仲辅佐就不能称霸,勾践如果没有范蠡辅助就不能复国。我现在想和你同心协力,共同安定国家社稷,你有什么好的计策可以帮助我吗?”沮授回答说:“将军您年纪轻轻就步入朝堂,名扬天下。您在建功立业的关键时刻,忠义奋发,单骑出奔,董卓都害怕您,您渡过黄河向北进军,勃海郡都归服于您。您现在统领一郡的兵马,又收编了冀州的军队,威震河朔地区,名震天下。如果您率领大军向东进军,就可以扫平黄巾军;如果回师讨伐黑山军,就可以消灭张燕;如果回师向北,就可以擒获公孙瓒;如果震慑戎狄,匈奴也会安定下来。您控制着黄河以北的地区,拥有四州之地,收拢天下英雄,统领百万大军,迎接天子回到长安,恢复宗庙在洛阳,号令天下,讨伐不服从的人。凭借这些优势去争夺天下,谁能抵挡您?不出几年,您的功业就能成就。”袁绍高兴地说:“这就是我的想法!”于是立即上表推荐沮授为奋武将军,让他监督管理其他将领。

韩馥那个时候啊,手下有两个特别正直的人,一个是魏郡的审配,另一个是钜鹿的田丰,这俩人因为太正直了,在韩馥手下混得都不怎么样。后来袁绍来了,就重用他们俩,给田丰当了别驾,审配当了治中,看得出来袁绍挺器重他们的。韩馥心里本来就对袁绍有猜忌,害怕得很,就找了个借口跟袁绍说要走,然后跑去投奔张邈了。后来袁绍派人去见张邈,两个人嘀嘀咕咕地商量着什么,韩馥当时也在旁边坐着,觉得他们俩肯定是在密谋算计自己,没过多久,韩馥就跑去厕所自杀了。

那年冬天,公孙瓒大胜黄巾军,然后驻扎在槃河,威风八面,河北地区的城池都纷纷投降他。袁绍一看这情况,就亲自带兵去打公孙瓒。公孙瓒有三万兵马,摆成方阵,还派出一万骑兵作为侧翼,战斗力非常强。袁绍先派麹义带着八百精兵和一千张强弩打头阵。公孙瓒觉得袁绍兵力太少,就让骑兵冲上去,结果麹义的军队躲在盾牌后面,突然一起放箭,公孙瓒的军队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大败而归,连公孙瓒安插在冀州的刺史严纲都被杀了,还缴获了一千多件盔甲和首级。麹义一路追击到界桥,公孙瓒又组织兵力反击,又被麹义打败了,麹义直接杀到了公孙瓒的大营,攻破了中军大帐,公孙瓒剩下的士兵都逃跑了。袁绍当时在后面十多里地的地方,听说公孙瓒被打败了,就下马休息,身边只带着几十张强弩和一百多个持大戟的士兵。结果公孙瓒的两千多骑兵追上来了,把袁绍围了个水泄不通,箭矢像雨点一样射过来。田丰赶紧扶着袁绍,让他躲进空旷的城墙里。袁绍摘下头盔扔在地上,说:“大丈夫应该在战场上战死,怎么能躲在墙角里逃跑呢?”说完,他催促士兵们一起放箭,射伤了不少公孙瓒的骑兵。因为大家不知道那是袁绍,所以稍微后退了一些。这时麹义带兵赶来支援,公孙瓒的骑兵才溃散逃跑了。三年后,公孙瓒又派兵到龙凑挑战,袁绍再次打败了他。公孙瓒最终退回了幽州,再也不敢出来作乱了。

公元184年,皇帝派太仆赵岐去关东地区调解冲突,让大家停战。袁绍因此写信劝说曹操说:“赵太仆秉持着周公、邵公那样的贤德,奉命来调停,宣扬朝廷的恩德,表示要和平相处,就像乌云散去,阳光普照一样令人高兴啊!以前贾复、寇恂互相争斗,后来遇到光武帝调解,最后两人一起出征。矛盾化解了,当时的人都称赞他们。我个人觉得,能和将军您一起建立友好关系,这是将军您的恩情,也是我的愿望啊!”曹操听了之后,就带兵南撤了。

三月上巳节这天,袁绍在薄落津举行盛大的宴会。突然听说魏郡的军队叛乱了,和黑山贼干毒等人几万人一起攻陷了邺城,杀了郡守。宴会上的宾客,家在邺城的,都吓得脸色惨白,有的还哭了起来,袁绍却面不改色,镇定自若,一点也不慌张。叛军里有个叫陶升的,自称“平汉将军”,他却反过来帮助袁绍,带着部队从西城进入邺城,关闭城门,准备好车辆,把袁绍的家眷和城里其他的达官贵人一起护送到了斥丘。袁绍回到斥丘后,就驻扎在那里,并任命陶升为建义中郎将。

六月,袁绍出兵,进入朝歌鹿肠山苍岩谷口,讨伐干毒。围攻了五天,打败了干毒,斩杀了干毒和他的一万多名士兵。之后,袁绍沿着山向北进军,攻击黑山贼左髭丈八等人,全部斩杀。接着又攻击刘石、青牛角、黄龙、左校、郭大贤、李大目、于氐根等人,再次斩杀数万人,并摧毁了他们的营地。后来,袁绍又和黑山贼张燕以及四营屠各、雁门乌桓在常山交战。张燕有几万精兵,几千匹战马,双方连续打了十多天,张燕的军队虽然死伤惨重,但袁绍的军队也疲惫不堪,最后双方都撤兵了。麹义因为自恃战功显赫,变得骄横跋扈,不守规矩,袁绍把他召来杀了,然后收编了他的军队。

公元192年,袁绍被任命为右将军。那年冬天,皇帝被李傕等人追赶到曹阳,沮授就劝袁绍说:“将军您家世代辅佐朝廷,家族忠义闻名天下。现在朝廷流亡在外,宗庙都被毁了,你看那些州郡,表面上打着正义的旗号,实际上都在互相争夺地盘,根本没有人想着要救国救民。现在咱们占据的州城已经稳定下来了,兵强马壮,民心所向,咱们应该西进迎接皇帝,然后把都城迁到邺城,挟天子以令诸侯,用强大的军队讨伐那些不服从朝廷的势力,谁能抵挡得住咱们?”袁绍本来想听从沮授的建议。

但是颍川的郭图和淳于琼却反对说:“汉朝衰落已经很久了,现在想扶持它,谈何容易啊?再说现在英雄豪杰并起,各自占据一方,拉起队伍,动辄就是上万人,这就像秦朝丢了鹿,谁先抢到就是王。现在咱们去迎接皇帝,所有的事情都要上报朝廷,听从皇帝的命令,咱们的权力就小;如果不听从,那就是抗旨不遵,这不是好办法。”沮授反驳道:“现在迎接朝廷,符合大义,也符合时机。如果我们不赶紧行动,肯定会有别人抢先一步。机会稍纵即逝,成功不能拖延,我希望您能认真考虑我的建议。” 但是皇帝最终没有迁都邺城,袁绍也没能如愿。

袁绍有三个儿子:袁谭字显思,袁熙字显雍,袁尚字显甫。袁谭年纪大,为人聪明;袁尚年纪小,长得好看。袁绍的继室刘夫人很受宠爱,她特别喜欢袁尚,经常在袁绍面前夸赞他,袁绍也觉得袁尚长得漂亮,想立他为继承人。于是,他让袁谭去青州做刺史,让袁谭给袁尚让位。沮授劝谏道:“俗话说‘万人追兔,一人得之’,是因为大家分工明确,所以才能成功。而且古代都是根据年龄和才能来决定继承人的,德行相当的话就抽签决定。我希望您能吸取前朝兴亡的教训,也要明白分工合作的重要性。如果您不改主意,祸患就要从这里开始了。”袁绍却说:“我想让我的几个儿子各自占据一方,看看他们的能力如何。”于是,他让二儿子袁熙去幽州做刺史,让他的外甥高干去并州做刺史。

公元198年,曹操迎接天子迁都许昌,就下诏书责备袁绍,说他地广兵多,却只顾自己拉帮结派,不听从朝廷的号令勤王,反而到处征战。袁绍上书说:

……

我听说以前有人唉声叹气就天降霜雪,悲伤哭泣就城墙崩塌。以前读到这些记载,觉得是真的,现在想想,才知道是瞎编的。为什么这么说呢?我出身低微,为了国家,倾家荡产,结果却忠心耿耿反而招来祸患,诚实守信反而被人怀疑,我日夜长吟,肝肠寸断,可并没有什么城墙崩塌、天降霜雪的事发生,所以邹衍、杞妇那些说法根本站不住脚。

我靠着卖柴禾赚的钱,从最底层的官吏中脱颖而出,在宪台任职,后来被提升为武官。当时张让等人,他们扰乱朝纲,侵犯皇权,残害忠良,拉帮结派。所以大将军何进为了国家,痛恨奸邪,觉得我这个人还算有点骨气,可以用得上,就让我当督军,还经常问我计策。我可不敢害怕强权,躲避灾祸,一心求富贵,我和何进一起计划,行动一致,没有丝毫违背。可惜忠诚的计策还没完全实施,大将军就战败了,太后被挟持,宫殿被烧,陛下年纪尚幼,也遭受了危难。当时何进已经被杀害,军队士气低落,只有我带着一百多家兵,挺身而出,保护皇宫,像猛虎一样威慑群臣,奋力打击那些坏人,没过多久,那些坏人就被消灭了。这正是我为国效命的铁证啊!

董卓那家伙乘机作乱,图谋不轨。我父亲兄弟亲戚,都跟着他一起辅佐皇帝,根本不怕家破人亡,只想着国家安宁,所以毅然决然地离开他,跑到河外去筹划大事。那时候,董卓正忙着拉拢外援,招揽英雄豪杰,所以还特地派人到我所在的勃海郡,给我送来军队的番号,我和董卓之间,当时根本没有什么矛盾。如果我贪图富贵,想浑水摸鱼,升官发财,那就可以轻松地得到高官厚禄,退下来也没什么后顾之忧。但是我这个人傻乎乎的,一心只想为国效力,立场坚定,所以就召集各路英雄好汉,起兵百万,在孟津饮马,在漳河歃血为盟。

后来,冀州牧韩馥那小子暗中图谋不轨,想独揽大权,竟然切断了我的军粮供应,我根本没办法继续作战,结果让那些坏家伙肆意残害,害得我全家上下,大小老幼,都在同一天被杀害了。就连鸟兽都知道哀鸣,可我却一点悲伤的样子都没有,看起来很平静,这是因为忠孝不能两全,如果顾及私情,就无法完成大业。这也是我倾家荡产为国效力的两个证明啊!

话说那黄巾贼十万之众,烧杀抢掠,青州、兖州一片狼藉,黑山军和张杨的部队也把冀州糟蹋得不成样子。我当时就赶紧带兵回去,奉命讨伐叛逆。还没等我们打响战鼓呢,那些狡猾的敌人就吓得魂飞魄散了,韩馥害怕得要死,赶紧认错求饶,张杨和黑山军也同时来投降。我当时就自作主张,效仿当年窦融的做法,让曹操这个议郎暂时代理兖州牧。

正巧碰上公孙瓒带着军队南下,到处烧杀抢掠,侵犯我们的北边领地。我立刻就带着军队出发,像一阵旋风似的,跟公孙瓒打了起来。仗着老天爷的帮忙,每次战斗都取得了胜利。其实我啊,出身公卿之家,从小在京城长大,平时只知道些礼仪规矩,根本没打过仗。再说,从我祖上开始,几代人都做朝廷的辅臣,都是靠着文治来为朝廷效力,从来没犯过什么大错。我可不是想跟公孙瓒比谁武功高强,谁在战场上杀敌更多。我只是觉得,那些叛贼不除掉,按照《春秋》的记载,那就是国家的耻辱。为了国家利益,我义不容辞,所以才不顾严寒酷暑,辛辛苦苦地打仗,希望能打一场胜仗,建功立业。国家还没安定下来,我哪敢有丝毫懈怠啊!

后来,太仆赵岐奉命来征召我,传达了皇上宽宏大量的旨意,说要消除一些小的过失,与百姓重新开始。我接到圣旨后,立刻调转军队南下。这就是我害怕皇上的威严,不敢有丝毫怠慢的三个证明啊!

我上奏的将校们,个个都是清廉英勇、经验丰富的老将,他们冲锋陷阵,死伤过半,立下的功劳却没被记录在册。而那些州郡长官们,却争着抢着盗取功名,两面三刀,优柔寡断,却个个都被封官加爵,掌控着州郡大权,所以内外都人心惶惶,议论纷纷。

我听说,在太平盛世,德高望重的人才能位高权重;但在紧急关头,立下大功的人才能得到丰厚的赏赐。陛下您远征在外,洛阳祭祀荒废,全国上下悲痛欲绝,有志之士都感到愤慨。所以那些忠臣们即使肝脑涂地,身首异处也毫无怨言,这都是因为义气使然啊!现在却对那些没有功劳的人给予奖赏,而压制忠臣的功劳,以动摇众人的期望。这难道是陛下您深谋远虑的策略吗?还是被奸邪小人蒙蔽了?

我被封为通侯,位列二千石,已经享受了陛下莫大的恩宠,我怎敢奢望更高的赏赐呢?我心里实在为那些勤劳作战却没被记载功劳的将士们感到悲痛,他们忠心为国,反而成了重罪。这就像蒙恬在边境监狱里悲鸣,白起在杜邮悲叹一样啊!太傅日磾位高权重,被委以重任东征,却荒废王命,滥用职权,他所提拔的人,个个都被大家抛弃。陛下却采纳了他的计策,把他当作谋士,导致我和我的兄弟们反目成仇,刀兵相见,矛盾日益激化。虽然我希望能放下武器,可是事已至此,我别无选择。

我担心陛下您圣明的眼光有所遗漏,圣明的耳朵有所未闻,恳请您将我的奏章下发给群臣,让他们来评判我的罪过。如果说我现在的行为是罪过,那么桓公、文公也应该被诛杀;如果说那些不讨伐叛贼的人是贤臣,那么赵盾就不应该被记载弑君的罪名了。我虽然只是个卑微的小人,但我的志向却坚定不移。如果能让我申明我的本心,不辜负先帝的期望,那么即使让我伏首受戮,我也心甘情愿!只希望陛下能像《尸鸠》那样公平公正,摒弃那些邪恶谄媚之人的言论,不要让我死后还留下遗憾。

好家伙,袁绍被任命为太尉,还封了邺侯。那时候曹操自己当大将军,袁绍觉得这脸面挂不住,装模作样地推辞说不要。曹操吓坏了,赶紧把位置让给袁绍。过了两年,曹操派建筑专家孔融带着皇帝的命令,隆重地给袁绍拜大将军的官,还给了他弓箭、斧钺这些象征权力的东西,配上百名虎贲军,同时还让他管辖冀州、青州、幽州、并州四个州,这才把袁绍给安抚下来。

袁绍每次收到皇帝的诏书,要是觉得对自己不利,就琢磨着把皇帝弄到自己身边来。他让手下人去跟曹操说,许昌又潮又湿,洛阳也破破烂烂的,应该把首都迁到甄城,这样才安全方便。曹操直接拒绝了。田丰就劝袁绍说:“迁都这事儿没戏了,您应该赶紧拿下许昌,迎接天子,然后用圣旨的名义号令天下,这是最好的策略。不然的话,迟早得被别人收拾了,到时候后悔也来不及了!” 袁绍没听他的。四年春天,袁绍打败了公孙瓒,占领了幽州的土地,这事儿《公孙瓒传》里都有记载。

袁绍控制了四个州的地盘,手下几十万兵马,可就越来越骄傲了,对朝廷的贡品也越来越敷衍。他的主簿耿包偷偷地跟他说:“现在赤帝的德行衰败了,袁家是黄帝的后代,您应该顺应天意,满足百姓的愿望。”袁绍把耿包的话拿给军中的官员们看,大家觉得耿包胡说八道,应该杀了他。袁绍一看大家意见不一,没办法,只好杀了耿包灭口。然后,他精挑细选了十万步兵,一万骑兵,准备进攻许昌。他任命审配、逢纪负责军事,田丰、荀谌和许攸当军师,颜良、文丑当大将。

沮授给袁绍献策说:“咱们前些年打公孙瓒,打了这么久,老百姓都累坏了,仓库空空如也,赋税还压得人喘不过气,这是国家的大隐患啊!应该先派人把胜利的消息报给皇上,然后让老百姓休养生息,恢复生产。如果皇上不接受这个说法,那咱们就上奏说曹操堵住了咱们去洛阳的路,然后咱们再慢慢地往黎阳屯兵,逐步控制河南地区,多造些船,修缮兵器,派精锐骑兵去骚扰曹操的边境,让他不得安宁,咱们坐享其成,这样就能稳操胜券了。”

郭图和审配却说:“兵书上说,十面围困才能五次进攻,敌人才能打得起来。现在您老人家威风凛凛,又带着河朔地区这么强大的军队,去打曹操,那简直是易如反掌!现在不打,以后就更难打了!”

沮授反驳道:“打仗是为了救危济困,诛杀暴虐,这叫正义之师;仗着人多势众,蛮横强取,这叫骄兵悍将。正义之师无敌,骄兵悍将必败。曹操现在可是奉迎天子,在许都建了宫殿。咱们现在举兵南下,从道义上讲就说不过去。再说,战争胜负的关键不在于兵力强弱,曹操的制度已经实行,士兵也训练有素,可不是公孙瓒那种坐以待毙的货色。现在咱们放弃稳妥的策略,去打一场毫无名义的仗,我真替您担心啊!”

郭图他们又说:“武王伐纣,也不是什么正义之师啊,何况咱们打曹操,怎么能说没名义呢!再说咱们军队精兵强将,将士们都渴望建功立业,现在不抓住机会成就大业,那可是‘天赐良机不抓,反而要承担后果’啊!越王勾践就是因为抓住机会才称霸的,吴王夫差就是因为没抓住机会才灭亡的。您作为监军,就是要稳住阵脚,而不是要见机行事,随机应变的!”

袁绍听信了郭图的话。郭图他们趁机诬陷沮授说:“沮授统领内外,威震三军,如果他的势力越来越大,咱们拿什么来控制他?君臣同心则兴,君臣离心则亡,这是《黄石公书》里说的忌讳啊!再说,让他管着外面的军队,不应该再让他知道内情了。”于是袁绍就把沮授的军队一分为三,分别由沮授、郭图、淳于琼三人统领,还没等执行,事情就发生了变化。

话说五年前,刘备那小子杀了徐州刺史车胄,占了沛县,跟曹操对着干。曹操一听,吓坏了,亲自带兵去打刘备。这时候,田丰就劝袁绍说:“跟您争天下的,就是曹操啊!现在曹操正忙着打刘备,这仗一时半会儿结束不了。您现在赶紧带兵偷袭曹操的老巢,一举拿下他,这可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啊!” 袁绍却推说儿子生病,没去。田丰急得用拐杖猛敲地,大喊:“哎,机会错过了!遇到这么好的机会,却因为孩子生病而错失良机,真是可惜啊!” 袁绍一听,火了,从此跟田丰疏远了。

曹操因为害怕袁绍渡河来攻,所以赶紧打败了刘备。刘备逃到袁绍那里,袁绍就带兵去攻打许昌。田丰一看,之前的好机会错过了,现在不宜轻举妄动,又劝袁绍说:“曹操刚打败了刘备,许昌城肯定不是空城。再说曹操用兵如神,变化莫测,就算他兵力少,也不能小看他。咱们不如长期坚守,您占据着险要的山河,拥有四州的兵力,外面联合英雄豪杰,内部发展农业和军事,然后挑选精兵强将,分成几路奇兵,乘虚而入,不断骚扰河南,他要是救东边,咱们就打西边;他要是救西边,咱们就打东边,让他疲于奔命,百姓不得安宁,咱们还没怎么费力,他就先垮了。不用三年,就能轻轻松松拿下他!现在您却放弃了稳扎稳打的策略,把胜负押在一战之上,万一失败了,可就后悔莫及了!”

袁绍根本不听。田丰苦苦劝谏,惹恼了袁绍,袁绍觉得田丰是在打击士气,就把田丰给抓了起来。 然后袁绍还发了个公告,上面写着:

“盖闻明主图危以制变,忠臣虑难以立权。” (原文) 这公告里头大概意思是说,明智的君主会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忠诚的大臣会考虑事情的难处,来巩固自己的权力。 公告接着说:

以前强大的秦国,皇帝昏庸无能,赵高专权,独揽大权,最终导致了灭亡的悲剧,遗臭万年。 到了吕后时期,吕禄、吕产专权,擅自做主,朝政混乱,天下人心惶惶。后来,绛侯和朱虚侯奋起反抗,诛杀了那些乱臣贼子,拥立了汉文帝,这才使得国家兴盛,社会安定。 这充分说明了大臣掌握权力的好处啊! (原文部分略)

曹操他爷爷叫曹腾,以前是皇帝身边的大太监,跟左悺、徐璜那几个家伙一样,都是些贪得无厌、横行霸道、祸害百姓的坏蛋。他爸爸曹嵩呢,靠着巴结权贵发家致富,走后门买官,送礼贿赂,捞钱弄权,简直是把国家当自家后花园一样祸害。曹操自己呢,从小就遗传了家族的那些坏毛病,没啥好品德,性子又狡猾又爱冒险,喜欢搞事,巴不得天下大乱。

后来碰上董卓掌权,董卓那可是个祸国殃民的家伙。曹操就抓住机会,拉起队伍,号召大家一起反抗董卓。他广纳贤才,不计较别人的缺点,所以曹操也跟着参与了军务,董卓手下的人都觉得曹操这小子有点本事,能用得上。但是曹操这人啊,有点傻乎乎的,做事冲动,一会儿冲锋陷阵,一会儿又灰溜溜地撤退,打了好多败仗,损失惨重。

董卓手下的人看曹操这小子虽然不行,但还有点用,又给他派兵,让他当东郡太守、兖州刺史,还给了他很多权力,希望他能打胜仗,报仇雪恨。结果曹操得了权力就嚣张跋扈起来,残暴地压榨百姓,迫害好人,简直是无法无天。九江太守边让,是个正直有才华的人,因为直言敢谏,得罪了曹操,最后被曹操杀害,全家都被灭了。

这事儿把天下人都激怒了,老百姓都恨死曹操了,各地都有人起来反抗他。结果曹操在徐州丢了地盘,被吕布打败,在东边到处逃窜,不知道该怎么办了。董卓手下的人看曹操不行,但又不想让吕布得势,于是又派兵帮曹操。曹操卷土重来,打败了吕布,重新当上了兖州刺史。所以说啊,虽然董卓手下的人对兖州没啥好处,但对曹操可是帮了大忙。

会议结束后,皇帝的车驾往东边回去了,那些乱臣贼子就开始胡作非为。那时候,冀州正闹着北方边境的警报,哪有时间顾得上这些乱七八糟的事儿呢?所以就派了从事中郎徐勋去催促曹操,让他赶紧修缮郊庙,保护好小皇帝。结果曹操却借此机会,放纵自己的野心,专横跋扈,欺压大臣,破坏法纪,把持朝政,独断专行。他赏罚全凭个人喜好,想杀谁就杀谁,喜欢的人可以五代同堂都受宠,讨厌的人能把三代人都灭了。公开批评他的都被处死,私下议论他的也被暗中杀害。路上的人只能互相使眼色,百官都噤若寒蝉,上朝只是走个过场,当官的都成了摆设。

所以,像太尉杨彪那样,曾经担任过两大要职,位高权重的人,曹操都因为一点私人恩怨,就给他安上莫须有的罪名,各种酷刑一起上,逼得他没办法,只能忍气吞声,完全不顾法律法规。还有议郎赵彦,他忠心耿耿,直言进谏,提出的建议还算靠谱,皇上本来想采纳的,还准备给他升官加爵呢。但曹操为了蒙蔽圣听,堵住悠悠众口,擅自把赵彦抓起来杀了,都没跟皇上汇报一声。梁孝王是先帝的弟弟,他的陵墓非常尊贵,按理说应该好好保护,可曹操却带着兵将亲自去挖掘,把棺材砸开,把尸体拖出来,抢夺金银财宝,弄得皇上都哭了好久,老百姓也都伤心难过。他还专门设立了“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这些职位,走到哪儿就破坏到哪儿,到处掘墓盗尸,没有一个墓穴能幸免。

他身居三公之位,却干着强盗土匪的勾当,祸害国家,残害百姓,罪恶滔天。而且他制定的政策又苛刻残暴,到处设卡设防,到处是陷阱和网罗,老百姓走一步都得提心吊胆,生怕掉进坑里。所以,兖州、豫州地区到处都是怨声载道,就连京城里也到处都是哭喊声。

我翻遍了古今的书籍,发现那些贪婪残暴、不讲道理的大臣,曹操的行为最为恶劣。朝廷刚开始查办外来的奸臣,还没来得及整顿吏治,就想着息事宁人,希望能够掩盖过去。但是曹操野心勃勃,暗中策划阴谋,想要摧毁朝廷的栋梁之才,削弱汉室的力量,铲除忠臣良善,最终称霸一方。

以前曹操北上征讨公孙瓒,声势浩大,公孙瓒顽强抵抗,坚守了一年。曹操因为没能迅速攻破,就暗中写信给公孙瓒,假装要支援他,实际上是想趁机偷袭。所以曹操带兵来到黄河边,准备渡河北上。结果消息走漏了,公孙瓒也被消灭了,曹操的计划也就失败了。曹操屯兵敖仓,凭借黄河天险固守,想要用螳臂当车,对抗强大的汉室。朝廷凭借汉朝的威严和力量,征战四方,百万大军,千军万马,动用精兵强将,配备精良武器,从并州越过太行山,从青州渡过济水和漯水,大军从黄河方向进攻,荆州军队从宛城、叶县方向夹击,气势汹汹,如同烈火焚烧飞蓬,如同将沸腾的炭火倒入大海,还有什么能抵挡呢?

现在汉朝衰败,法纪败坏,社会混乱。曹操带着七百精兵包围皇宫,表面上说是保护,实际上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害怕发生篡权夺位的祸乱,所以才写了这篇东西。现在正是忠臣为国捐躯,烈士建功立业的时候啊!我们难道不应该努力吗!

话说袁绍先派颜良去白马攻打曹操的部将刘延,他自己则带兵到了黎阳。沮授临行前,把家产分给了族人,唉声叹气地说:“势力强大时,威风凛凛,无所不能;势力衰败时,自身都难保啊!唉!”他弟弟沮宗说:“曹操的兵马不如我们,你怕什么?”沮授回答:“曹操在兖州时就展现出卓越的才略,现在又挟天子以令诸侯,虽然我们能打败公孙瓒,但军队已经疲惫不堪,主公又骄傲自满,将领们也骄横跋扈,这次出兵,军队的失败就在眼前了!杨雄说过:‘六国人民愚昧无知,最终都成了秦国的俘虏。’现在的情况不正应了这句话吗!”

曹操果然前去救援刘延,与颜良交战,斩杀了颜良。袁绍于是渡过黄河,在延津南面扎营。沮授在船上叹息道:“主公志向高远,但行动却不能实现,茫茫黄河,我还能渡过去吗?”于是他以生病为由请求退兵,袁绍没同意,心里很生气,就把沮授的兵权收了,交给郭图管。

袁绍派刘备和文丑去挑战,曹操又打败了他们,斩杀了文丑。两次交战就擒获了袁绍的两员大将,袁绍军中大为震动。曹操退兵驻扎在官渡,袁绍则进兵保卫阳武。沮授又劝袁绍说:“虽然北方军队人数众多,但战斗力不如南方军队;南方军队粮食少,但物资储备却比我们多。南方军队适合速战速决,北方军队则适合持久作战。应该采取持久战,拖延时间。”袁绍不听。袁绍的营垒逐渐推进,逼近官渡,双方遂展开决战。曹操军队处于劣势,又退回坚固的营垒。袁绍建造高大的瞭望台,堆起土山,向曹操营中射箭,曹操的士兵都用盾牌遮挡着前进。曹操就用石车攻击袁绍的瞭望台,全部摧毁,袁绍军中喊叫着:“霹雳车!”袁绍又挖地道想偷袭曹操,曹操就在营内挖了长长的壕沟来阻挡。曹操还派奇兵偷袭袁绍的运输车队,大获全胜,烧毁了袁绍大量的粮食。

话说官渡之战,双方僵持了百多天,河南的百姓都累垮了,很多人开始背叛袁绍。袁绍派淳于琼等人带着一万多人北上迎接运送粮草。沮授建议袁绍派蒋奇率领一支军队在侧翼布防,切断曹操的补给线,袁绍没听。许攸又建议说:“曹操兵力少,却倾巢而出阻挡我们,许昌的防御力量肯定空虚薄弱。如果我们派出一支轻装部队,快速奇袭许昌,拿下许昌,曹操就成了瓮中之鳖。就算没攻下许昌,也能让他们首尾不能相顾,疲于奔命,这样就能打败他们。”袁绍还是没采纳。

后来,许攸家里犯了法,审配把他抓了起来,许攸怀才不遇,一气之下就投奔了曹操,并且劝曹操袭击淳于琼等人。淳于琼他们当时驻扎在乌巢,距离袁绍的大营四十里。曹操亲自率领五千步骑,夜袭乌巢,打败了淳于琼等人,把他们全部杀掉了。一开始,袁绍听说曹操攻打淳于琼,就对长子袁谭说:“要是曹操打败了淳于琼,我们拿下他的大营,他就无路可逃了。”于是派高览、张郃等人去攻打曹操的大营,结果没攻下来。高览、张郃听说淳于琼战败的消息后,就投奔了曹操。

这时,袁绍的军队大乱,溃不成军。袁绍和袁谭等人戴着便帽骑着马,带着八百骑兵渡过黄河,到了黎阳北岸,进入他们将军蒋义渠的大营。到了蒋义渠的帐下,袁绍握着蒋义渠的手说:“我把我的性命交给你了!”蒋义渠躲到帐篷后面,让别人去发布命令。大家听说袁绍来了,稍微安定了一些。剩下的那些人假意投降,曹操把他们全部坑杀了,前后一共杀了八万人。沮授被曹操的军队抓住了,他大声喊叫说:“我不是投降,是被抓的!”曹操见到沮授,说:“我们以前分属不同的阵营,彼此敌对,没想到今天竟然相遇了。”沮授回答说:“冀州的失败,是我们自己造成的,我们咎由自取,才会落到今天这个地步。”

曹操说:“袁绍这个人没有谋略,也不采纳别人的计策。现在战乱已经持续很久了,国家还没有安定下来,我正想和你一起商量一下怎么解决。”沮授说:“我的叔父、母亲、弟弟都性命系于袁氏,如果能得到您的恩典,早死反而是一种福气。”曹操叹息道:“我早点得到你,天下还有什么好担心的呢!”于是赦免了沮授,并且优待他。后来沮授又想办法投奔袁绍,结果被曹操杀掉了。

袁绍这个人啊,表面上看着挺宽厚大度,喜怒不形于色,但实际上呢,性格骄傲自负,又不太听得进别人的好建议,所以最后才落得个失败的下场。他军队打败仗回来后,有人跟田丰说:“你肯定要受到重用了!”田丰却说:“袁绍表面宽厚,其实心里很忌讳别人,他根本不接受我的忠告,我还多次直言劝谏他。要是他打胜仗高兴了,说不定会赦免我;要是打败仗生气了,他心里的忌讳就会爆发出来。如果出兵顺利,我肯定能保全性命,可现在既然打败了,我哪还指望能活啊!”袁绍回来后,叹息道:“我不听田丰的话,果然被人家笑话了!”于是就把田丰杀了。

审配的两个儿子被曹操抓了,这成了袁绍集团内部权力斗争的导火索。孟岱跟审配有矛盾,就通过蒋奇跟袁绍说:“审配独揽大权,家族势力强大,兵力也雄厚,况且他的两个儿子还在曹操那边,肯定心里想着反叛呢!”郭图、辛评也跟着附和。袁绍就派孟岱去监军,代替审配守邺城。护军逢纪跟审配关系不好,袁绍就问逢纪的意见,逢纪回答说:“审配天性刚直,他做的每一件事,说的每一句话,都效仿古人的气节,他不会因为两个儿子在曹操那里就认为不忠义啊,主公您别怀疑他!”袁绍问:“你难道不讨厌他吗?”逢纪说:“之前我们争的是私事,现在我说的是国事。”袁绍说:“好!”于是就没罢免审配,审配和逢纪因此关系反而更好了。

冀州好多城邑都叛乱了,袁绍又亲自去平定了。自从军队打败仗后,他就生病了,七年夏天,死了。还没来得及确定继承人呢,逢纪、审配以前就因为袁绍的儿子袁谭骄奢淫逸而看不惯他,辛评、郭图也跟逢纪、审配一样讨厌袁谭。大家都觉得袁谭年纪大,想立他为继承人。审配他们担心袁谭当了继承人,辛评他们会来害自己,就伪造了袁绍的遗嘱,拥立袁尚为继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