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刚建立的时候,正值天下大乱之后,战争还没完全结束,法律制度也才刚刚开始建立,大体上沿袭了秦朝的制度,后来的皇帝们也都是这么做的。到了景帝时期,因为吴楚七国之乱的教训,才开始削弱诸侯王的势力。到了武帝时期,又做了很多改革,但是过于奢侈铺张,导致百姓生活困苦。光武帝中兴之后,注重节俭,合并和裁撤了很多官职,节省了大量的开支,这才弥补了之前的亏空,而且他生前就做到了这一点,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
以前周公制定了《周官》,明确划分了官职,法度互相制约,虽然周王室势力衰微,但还能延续很久。现在我们还能看到这本书,从中可以看出周朝治理百姓的德政已经达到了很高的境界,而且这本书对后世也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其价值可以说是无穷无尽的。所以新汲令王隆写了《小学汉官篇》,里面各种说法都有,但比较粗略,没有深入研究。只有班固写的《百官公卿表》,记载了汉朝沿袭秦朝设置官职的始末,一直到王莽时期,算是比较有条理的;但是它只记录了汉武帝时期奢侈铺张的情况,而且官职的具体分工也没有详细说明。光武帝时期推行的节俭制度,应该成为永久的准则,所以我根据当时的官簿,大致注释了官职的职责,写成了这本《百官志》。凡是关于设置官职的根本原因以及光武帝中兴时期所裁撤的官职,如果在《汉书·百官表》里已经记载了的,我就没有再重复记录。
太傅,一人,属于上公级别。《本注》里说:掌管引导皇帝行善,没有固定的职责。光武帝任命卓茂为太傅,卓茂死后,这个职位就被取消了。之后每位皇帝即位之初,都会设置太傅,让他兼管尚书事务,太傅死后,这个职位又会被取消。
太尉,一人,属于公爵级别。《本注》里说:掌管全国的军事和考核功绩,每年年底要汇报各地军队的表现,然后进行奖惩。祭祀天地时,太尉负责亚献;皇帝大丧时,太尉负责在南郊报告谥号。国家遇到重大事件或疑难问题,太尉要与司徒、司空共同商议;国家出现错误,太尉要与司徒、司空共同劝谏。光武帝即位之初,设置的是大司马,建武二十七年才改为太尉。
长史,一人,俸禄一千石。《本注》里说:负责管理各部门的事务。
好家伙,这衙门里的人可真不少!就说这掾史吧,一共24个。书上说,汉朝的时候,东西曹的掾官俸禄是四百石,其他的掾官是三百石,而属官是二百石。所以啊,这公府的掾官,地位跟古代的三命元士差不多。不过也有人说,汉朝初期,掾史都是上面直接任命的,所以他们的俸禄跟那些有爵位的官员差不多,那些没被上面直接任命的,就只能拿百石的俸禄当属官了。后来啊,这些官职都自己招人,所以就都统一算作百石了。西曹负责府里的文书档案管理;东曹负责管理二千石长史的升迁和军队事务;户曹负责人口户籍、祭祀、农业生产;奏曹负责起草奏章;辞曹负责处理诉讼案件;法曹负责邮驿和行程安排;尉曹负责士兵的调动和运输;贼曹负责处理盗贼案件;决曹负责审理案件和执行刑法;兵曹负责军事事务;金曹负责货币、盐铁的管理;仓曹负责粮仓的管理;黄阁主簿负责记录和处理公务。
接下来是令史和御属,一共23个人。书上说,公府的令史俸禄是百石,从东汉中兴以后,书上就不再记载具体的俸禄了。御属嘛,主要负责辅佐公卿大臣。阁下令史负责管理阁下的仪仗和礼仪;记室令史负责处理上奏的章表和文书;门令史负责看守府门;其他的令史,就分别管理各个部门的文书。
司徒,就一个人,相当于一把手。书上说,司徒主要负责管理人民的事务。凡是教化百姓孝悌忠信、谦逊俭朴、以及生老病死这些事,司徒都要制定章程和标准。每年年底,都要统计各地百姓的功绩,然后进行奖惩。郊祀祭天的时候,司徒要负责检查祭祀用的牲畜和祭品;皇帝驾崩的时候,司徒要负责安置梓宫。国家遇到重大疑难问题的时候,司徒要和太尉一起商议解决。光武帝登基的时候,司徒的官职是“大司徒”,到了建武二十七年,就取消了“大”字。
最后是长史,俸禄一千石,手下有31个掾属,还有36个令史和御属。书上说,光武帝登基后,沿袭了武帝时期的制度,设立了司直,在丞相府办公,协助丞相督察各州,后来在建武十八年被裁撤了。
司空啊,就是一个官职。书上说,他主要管水利和土地的事儿。凡是修建城池、开挖沟渠、修建坟墓和防御工事这些活儿,都要他先评估一下划不划算,然后才能动工。每年年底,各地关于水利和土地工程的完成情况都要向他汇报,他根据情况进行奖惩。另外,祭祀天地的时候,司空还要负责清扫场地和管理乐器;皇帝死了,他还得负责指挥军队和填埋墓地。国家遇到重大工程或者难题需要决策的时候,司空要和太尉一起参与讨论,提出建议。光武帝登基后,一开始担任的是大司空,到了建武二十七年,就取消了“大”字,只称司空了。
司空手下有个长史,相当于他的副手,俸禄很高;还有二十九个属官,以及四十二个文书和侍从人员。
将军这个官职,不是一直都设置的。书上说,将军主要负责征讨叛乱。将军的级别,按高低排序,有四个主要的:第一是大将军,然后是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和卫将军;此外还有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右将军等等。
话说当初,武帝看卫青打仗屡立战功,就封他为大将军,想好好地抬举他。可是,古代地位最高的官职只有三公,将军这个官职是从秦晋时期才有的,只是卿的级别,所以武帝就特地设立了大司马这个官职,来提升大将军的地位。后来霍光、王凤这些人也当过大司马。到了成帝绥和元年,大司马就正式被授予印信,将军的官职也取消了。光武帝中兴之后,吴汉因为战功被封为大司马,景丹被封为骠骑大将军,他们的地位在三公之下。当时还有很多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右将军等等,他们都负责打仗,事情办完之后就卸任了。
明帝刚即位的时候,因为他弟弟东平王苍很有才能,就让他当了骠骑将军;因为是皇帝的弟弟,所以他的地位比三公还高,几年后就罢官了。章帝即位时,西羌叛乱,他就让他的舅舅马防担任车骑将军去征讨,平乱之后就罢官了。和帝即位后,他的舅舅窦宪被任命为车骑将军,去征讨匈奴,地位在三公之下;回来后因为战功卓著,被提升为大将军,地位超过了三公;后来他又去征讨西羌,回来后就免职了。安帝即位时,西羌又来骚扰,安帝就让他的舅舅邓骘担任车骑将军去征讨,回来后被提升为大将军,地位和窦宪一样,几年后也罢官了。从安帝开始,朝政开始衰败,他开始任命自己的亲舅舅耿宝为大将军,而且常年留在京城。顺帝即位后,更是让皇后的父亲、兄弟、弟弟接连担任大将军,地位跟三公差不多了。
话说这长史和司马都是一个人担任,俸禄是千石。书上注着呢:司马管兵,地位跟太尉差不多。还有两个从事中郎,六百石的俸禄。书上说:他们的职责是参与谋划和建议。其他的掾属一共二十九个。令史和御属加起来三十一个。书上解释说:这些都是府里的职员。另外还配给三十个骑兵和一支鼓吹乐队。
他们手下的军队都有各自的编制。大将军的营地分五个部,每个部都有个校尉,俸禄相当于两千石;还有个军司马,俸禄相当于千石。每个部下面还有曲,每个曲里有个军候,俸禄是六百石。曲下面还有屯,每个屯有个屯长,俸禄是二百石。有些部门不设校尉,只有一个军司马。此外还有军假司马和假候,都是副职。其他的营地,领头的官员是别部司马,兵力多少都根据实际情况而定。营门口还有个门侯看守。其他的将军,都是临时征调的,没有固定的编制,但也都有各自的军队、司马和军候来统领士兵。每个部门都安排一个人负责,统筹营地事务。兵曹的掾史负责管理兵员和兵器。禀假掾史负责管理军需和禁令。还设有外刺和刺奸的官职,负责处理违法犯罪的事情。
明帝刚开始设立度辽将军这个职位,是为了防范南匈奴新投降的人心怀二意,后来几次出现不安定情况,所以这个职位就一直保留下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