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常这个官职,只有一人担任,俸禄是两千石。书上说,太常负责掌管礼仪和祭祀。每次祭祀之前,都要先向皇帝奏报礼仪;祭祀过程中,也要一直辅助皇帝。选拔博士的时候,也要由太常奏报他们的才能。像大射礼、养老礼、以及国丧这些重大仪式,都要由太常奏报礼仪。每个月月末,太常还要去检查陵庙的状况。太常下面有个丞,相当于一千石的俸禄,另外还有个六百石的官员。书上说,丞负责掌管日常的礼仪和祭祀的小事,以及管理太常署里的事务。太常署里的官员和属吏,人数会根据事情需要而调整,其他各部门也是如此。
太史令,只有一人,俸禄是六百石。书上说,太史令负责掌管天象、星历。每年年底,要向皇帝奏报新年的历法。国家祭祀、丧葬、婚嫁等大事,都要由太史令奏报吉日良辰以及相关的禁忌。国家出现祥瑞或者灾异,也要由太史令记录下来。太史令下面也设有丞。明堂和灵台各设一个丞,俸禄都是二百石。书上说,这两个丞负责看守明堂和灵台。灵台负责观测日月星辰的天象,都归太史令管辖。
博士祭酒,只有一人,俸禄是六百石。以前是博士仆射,后来中兴之后改称祭酒。博士一共十四人,俸禄都相当于六百石。书上说,这十四个博士分别精通不同的经学:《易经》有四位博士,分别是施氏、孟氏、梁丘氏、京氏;《尚书》有三位博士,分别是欧阳氏、大小夏侯氏;《诗经》有三位博士,分别是鲁氏、齐氏、韩氏;《礼记》有两位博士,分别是大小戴氏;《春秋》也有两位博士,分别是《公羊传》的严氏和颜氏。他们的职责是教导学生,国家有疑问的事情,也要向他们请教。博士以前的俸禄是四百石,宣帝时期才加了俸禄。
太祝令,只有一人,俸禄是六百石。书上说,国家祭祀的时候,太祝令负责诵读祝文,以及迎接和送走神灵。太祝令下面也设有丞,负责掌管祭祀小神的事务。太宰令,只有一人,俸禄是六百石。书上说,太宰令负责掌管祭祀用的器皿、鼎、俎、以及饮食等物品。国家祭祀的时候,由太宰令负责摆放祭品。太宰令下面也设有丞。大予乐令,只有一人,负责掌管音乐。国家祭祀的时候,由大予乐令负责奏乐,以及大型宴会的音乐演奏,并负责乐队的编排。大予乐令下面也设有丞。
高庙令,只有一人,俸禄是六百石。书上说,高庙令负责看守高庙,掌管庙宇的清扫工作。高庙令下面没有丞。世祖庙令,只有一人,俸禄是六百石。书上说,世祖庙令的职责与高庙令相同。
先帝的陵墓,每个陵园都配备一个陵园令,俸禄是六百石。原文记载:陵园令负责看守陵园,管理打扫工作。“案行扫除”。 每个陵园还设有丞和校长各一人。原文记载:校长负责处理兵变、盗贼等事务。
先帝的陵墓,每个陵墓都设有食官令各一人,俸禄是六百石。原文记载:负责在阴历晦日和节庆时祭祀。 这些官职都归属于太常。原文记载:原来有个祠祀令,后来改归少府管辖。 还有个太卜令,俸禄六百石,后来被裁撤,并入太史。中兴以来,一共裁撤了十个这样的官职。
光禄勋,设卿一人,俸禄是两千石。原文记载:负责宿卫宫殿门户,管理谒者、署郎轮流值班执戟,宿卫宫殿门户,根据他们的品德表现来升迁或降职。郊祀时,负责三献的仪式。光禄勋下设丞一人,俸禄相当于一千石。
五官中郎将一人,俸禄相当于两千石。原文记载:主管五官郎。五官郎,俸禄相当于六百石。原文记载:没有编制。五官侍郎,俸禄相当于四百石。原文记载:没有编制。五官郎中,俸禄相当于三百石。原文记载:没有编制。所有郎官都负责轮流值班执戟,宿卫各殿门,可以充任车骑兵。只有议郎不参与值班。
左中郎将,俸禄相当于两千石。原文记载:主管左署郎。中郎,俸禄相当于六百石。侍郎,俸禄相当于四百石。郎中,俸禄相当于三百石。原文记载:这些官职都没有编制。
右中郎将,俸禄相当于两千石。原文记载:主管右署郎。中郎,俸禄相当于六百石。侍郎,俸禄相当于四百石。郎中,俸禄相当于三百石。原文记载:这些官职都没有编制。
虎贲中郎将,俸禄相当于两千石。原文记载:主管虎贲宿卫。左右仆射、左右陛长各一人,俸禄相当于六百石。原文记载:仆射负责训练虎贲郎的射箭技能;陛长负责虎贲的执勤,在朝会时在殿中值班。虎贲中郎,俸禄相当于六百石。虎贲侍郎,俸禄相当于四百石。虎贲郎中,俸禄相当于三百石。节从虎贲,俸禄相当于二百石。原文记载:这些官职都没有编制。负责宿卫侍从。 在节从虎贲长期服役的人,根据才能高低,可以逐步升迁到中郎。
羽林中郎将,那可是比二千石官还厉害的职位!书上说,他主要负责管理羽林郎。羽林郎的级别相当于三百石,书上又说,这职位没有固定的人数,主要负责皇帝的宿卫和侍从工作。选拔羽林郎,一般都从汉阳、陇西、安定、北地、上郡、西河这六个郡里挑选家世清白的好小伙子。据说,这职位最早是武帝为了方便骑马打猎,晚上住在宫殿台阶下的岩洞里而设立的,所以又叫“岩郎”。
羽林左监和羽林右监,都是一人担任,级别都是六百石。书上解释说,左监负责管理羽林左骑,右监负责管理羽林右骑,他们手下都各有一个丞。
奉车都尉、驸马都尉和骑都尉,这三个职位级别都相当于二千石,书上都写着“无员”,也就是没有固定的人数。奉车都尉负责管理皇帝的御用车辆;驸马都尉,顾名思义,就是管理驸马的;骑都尉则负责监察羽林骑。
光禄大夫的级别也相当于二千石,同样“无员”。书上说,光禄大夫、议郎这些官职,主要负责给皇帝出谋划策,回答皇帝的提问,没有固定的日常事务,全凭皇帝的旨意行事。另外,诸侯王去世,光禄大夫还要负责去吊唁。
太中大夫是千石的级别,中散大夫、谏议大夫和议郎都是六百石的级别,这几个职位也都“无员”。
谒者仆射一人,级别相当于千石,书上说他相当于谒者台的领导,负责管理谒者,皇帝出行的时候,他负责引导和引见。古时候重视武力,所以设有主射来督促训练,所以这职位叫“仆射”。常侍谒者有五人,级别是六百石,负责在宫殿里维持秩序和仪仗;另外还有三十个谒者。给事谒者是四百石,灌谒者郎中相当于三百石,负责接待宾客,传达旨意,处理奏章,以及向皇帝汇报情况。将领和大夫以下级别的官员去世,他们也要负责去吊唁。本来有七十个名额,后来减少到三十个。刚开始是灌谒者,满一年后就升为给事谒者。
光禄勋这个部门,它的下属机构可不少呢!从五官将到羽林右监,一共七个部门都归它管。那些文职官员,从奉车都尉到谒者,也都归光禄勋管。以前啊,光禄勋下设左右两个曹,官职都是二千石,地位很高,可以上殿,主要负责接收尚书呈递的奏章,然后进行审核。后来世祖皇帝精简机构,让小黄门郎来接收奏章,皇帝出巡的时候,就让黄门郎兼管。还设了个请室令,皇帝出巡时,他走在前面,负责安排皇帝要去的地方,并派车去迎接,这可是个很重要的职位,得谨慎小心才行。后来中兴时期,就只让郎官兼任了,事情办完就撤职。 另外,还精简了车、户、骑三将和羽林令的职位。
卫尉这个官职,只有一个卿,官职是中二千石。它的主要职责是掌管宫门的卫士,负责宫内的巡逻和安全工作。卫尉下设一个丞,官职是比千石。公车司马,官职是六百石,负责管理宫南阙门,所有官员百姓上奏的章疏,各地的贡品,以及需要通过公车来传递的公文,都由他负责。公车司马下设丞和尉各一人,丞负责审核,查处违法行为;尉则负责阙门的兵力部署和安全防范。南宫卫士令、北宫卫士令,都是六百石,分别负责南宫和北宫的卫士。他们各设一个丞。左右都候,各一人,官职都是六百石,主要负责管理剑戟士,巡逻宫殿,以及协助皇帝进行调查取证。他们也各设一个丞。
宫掖门,每个门都设一个司马,官职是比千石。比如南宫南屯司马负责平城门,宫门苍龙司马负责东门,玄武司马负责玄武门,北屯司马负责北门,北宫朱爵司马负责南掖门,东明司马负责东门,朔平司马负责北门,一共七个门。所有住在宫里的人,都要在所属宫门的户籍上登记。宫门的名称,用铁印刻在符牌上,审核的时候要核对符牌。如果外边的人要进宫办事,本部门的长史负责用封棨(一种信物)传递消息;如果是官员,出入时要向御者说明身份。卫尉的属官,中兴时期精简了旅贲令以及卫士一人丞的职位。太仆卿,官职是中二千石,负责管理车马。皇帝每次出巡,都要向皇帝奏报车马和仪仗,如果是大驾出巡,太仆还要亲自执掌御驾。太仆下设一个丞,官职是比千石。
考工令,一人,年薪六百石。简单来说,就是负责制作兵器,比如弓箭、弩、刀、盔甲等等。做好了,就交给执金吾送到武库去,他还管着织造丝带和一些杂七杂八的活儿。他手下还有两个丞,各一人。
车府令,一人,年薪六百石。主要负责皇家的各种车辆。他手下也有一个丞。
未央厩令,一人,年薪六百石。负责皇家的马匹,就是未央宫的马厩里的马。长乐宫的马厩也设了个丞。这两个马厩都归太仆寺管。以前呢,有六个马厩,每个马厩都设个年薪六百石的令,后来精简机构,只留下一个了。后来又设立了左骏令,专门管皇家的御用马匹,后来可能又合并了。以前还有几个牧师范,也是官职,负责养马,分散在河西的六个郡,后来也精简掉了,就只剩下汉阳有个流马菀,由羽林郎监管。
廷尉,卿一人,年薪中二千石。掌管刑狱,处理案件,上报结果。全国各地审理有疑问的案件,都要上报廷尉来定夺。廷尉手下还有正监、左监各一人,还有一个左平,年薪六百石,负责处理诏狱的案件。 这些都归廷尉管。汉武帝以后,设立了二十六个中都官狱,每个狱都有个狱长,后来世祖中兴的时候都精简掉了,只剩下廷尉和洛阳还有诏狱。
大鸿胪,卿一人,年薪中二千石。主要负责接待诸侯和各地归顺的蛮夷。祭祀的时候,他负责引导礼仪,请求举行仪式,得到批准后,再通知其他部门。诸王进京,大鸿胪要负责迎接,安排礼仪。各郡国上缴赋税,四方来朝,也都归大鸿胪管。皇子被封王,大鸿胪负责授予印绶。封诸侯、诸侯的继承人以及四方夷狄,都是在大鸿胪的台下受封。诸王去世,大鸿胪要派人去吊唁,并负责册封新的诸侯。大鸿胪手下有个丞,年薪比千石。
大行令,一人,年薪六百石,负责管理郎官。手下有个丞,管着四十七个治礼郎。这些都归大鸿胪管。秦朝的时候,有典属国,专门负责接待四方夷狄的朝贡和侍从,成帝的时候,典属国被并入大鸿胪。中兴时期,精简了驿官、别火令丞以及郡邸长丞,只留下郎官管理郡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