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升,字彦真,是陈留尉氏人,富平侯张放的孙子。他从小就爱学习,读了很多书,但是性格比较放荡不羁。如果遇到志趣相投的人,他会倾尽全力结交,不管对方贫穷还是卑贱;但如果对方不合他的心意,即使是达官贵人,他也不会屈服。他经常感叹说:“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如果有人了解我,即使是蛮夷之人也能亲近;如果彼此不了解,追逐名利又有什么好处呢?”
他做过郡里的纲纪官,因为有能力被提拔为外黄县令。有个官吏受贿,他直接判了死刑。有人批评他说:“张升你当县令才一会儿,干嘛要这么急着显示你的威严和杀伐之气呢?”张升回答说:“以前孔子短暂地担任鲁国宰相,就杀了齐国的侏儒,结果手足异门而出,所以才能震慑强国,收回被侵占的土地。君子做官不是为了自己,而是想着为百姓分忧,怎么会因为时间长短而改变自己的原则呢?”后来因为党锢被罢官,最终被杀害,年仅四十九岁。他写过赋、诔文、颂文、碑文、书信等,总共六十篇。
赵壹,字元叔,是汉阳西县人。他身材高大魁梧,身高九尺,浓眉大眼,看起来非常威武。但是他恃才傲物,被乡里人排挤,于是写了一篇《解摈》。后来他多次触犯法律,差点被处死,多亏朋友相救才得以免罪。赵壹就写信感谢朋友说:
以前原大夫在桑树下断气而死,人们称赞他仁义;秦越人救活了虢太子,世人称赞他神奇。如果这两个人没有遇到仁义和神奇的帮助,那他们早就死了。然而,粗粮干肉能从车辕上得到,针石也能从手中获得。我现在能活下来,不只是因为车辕上的粗粮干肉,手中的针石,而是上天保佑,让我死里逃生,这真是应该传颂的事情。我害怕触犯禁令,不敢明说,就偷偷写了一篇《穷鸟赋》。文章写道:
话说有一只可怜的小鸟,正躲在野外瑟瑟发抖。上面是张开的捕鸟网,下面是挖好的陷阱,前面是凶猛的苍鹰,后面是追赶的猎人,右边是弓箭手拉满了弓,左边是拿着弹弓的射手,飞来的石子,射出的箭矢,都朝着它飞来。它想飞却飞不起来,想叫却叫不出声,抬头怕撞到东西,低头怕掉进陷阱。心里又害怕又着急,一会儿像掉进冰窟窿,一会儿又像掉进火坑。
幸好遇到一位大贤人,他同情怜悯这只小鸟,过去救它于南方,现在又帮助它摆脱困境。这只小鸟虽然愚笨,但也懂得感恩戴德。它心里默默感激,同时也在向老天祈祷。希望上天保佑这位贤人,让他长命百岁,官至公侯,子孙兴旺。
这只小鸟还写了一篇《刺世疾邪赋》,来抒发它心中的怨愤。文章里写道:五帝时期礼仪各不相同,三王时期音乐也各有特色,时代变迁,自然规律变化,并非故意互相抵触。好的政策也无法拯救世间的混乱,赏罚也难以惩治时世的污浊。春秋时期是祸乱的开始,战国时期更加变本加厉。秦汉时期也未能有所超越,反而更加残酷。统治者根本不顾百姓的死活,只顾自己享乐。
从那时到现在,世道人心复杂难测。阿谀奉承之徒日益猖獗,正直刚强的人却逐渐消亡。那些溜须拍马的人,个个车马成行,而那些正直的人却只能孤身一人。那些依附权贵的人,凭借权势,去巴结讨好那些有权有势的人。那些违背常理的人,最终会自食恶果。那些追逐名利的人,却越来越富有。世人浑浑噩噩,谁又能分辨是非善恶?奸邪之徒飞黄腾达,正直之士却隐居不出。
祸乱的根源在于执政者不贤明。奸佞小人蒙蔽了他们的耳目,亲信掌握了他们的权力。他们喜欢的人,就会被无限夸大优点;他们讨厌的人,就会被无限放大缺点。即使想尽忠报国,也寸步难行,处处碰壁。即使想向皇帝直言进谏,也会遭到群小攻击。朝不保夕,只顾眼前的享乐。这就像在海上航行却失去了方向,又像堆积柴火等待燃烧一样危险。那些被提拔重用的人,往往是靠阿谀奉承得来的,谁能分辨他们的真假?所以法律法规往往被权贵所操控,恩泽却无法惠及普通百姓。宁愿在尧舜时代遭受饥寒,也不愿在如今的盛世饱受欺凌。顺应道理即使死去也不会灭亡,违背道理即使活着也毫无意义。
有个秦地的客人,写了一首诗,诗里说:“河水清澈不能等待,人的寿命也不能延长。顺风吹倒野草,富贵的人就被称为贤能。即使腹中饱读诗书,也不如手里握着一袋钱。你看伊尹在北堂之上,抗拒脏污,倚靠着门边。” 这诗的意思就是说,世事难料,富贵才是最重要的。
鲁生听了这诗,就写了一首歌来回应:“权贵人家有很多好处,即使是咳嗽吐痰,也能变成珍珠。穿着粗布衣服却怀揣着金玉,兰花蕙草都变成了普通的草。贤能的人虽然独自明白这个道理,却困于愚昧的众人之中。还是各自守着自己的本分吧,不要再徒劳地奔波了。唉!太悲哀了!这就是命啊!” 鲁生这歌的意思是说,世道如此,与其枉费心机,不如安分守己。
光和元年,他被举荐到京城去上报郡县的赋税。到了京城,当时司徒袁逢正在接受各郡县的赋税汇报,几百个计吏都跪伏在庭院里,谁也不敢抬头看。只有他一个人,只是长揖而立。袁逢看见他,觉得很奇怪,就让左右的人去问他:“你一个郡县的计吏,为什么向三公行长揖礼呢?” 他回答说:“从前郦食其向汉王行长揖礼,我现在向三公行长揖礼,有什么奇怪的呢?”袁逢听了,就赶紧拱手行礼,下堂走到他跟前,拉住他的手,把他请到上座,然后问他西方的政事,非常高兴,就对在座的人说:“这个人是汉阳的赵元叔,朝中的官员没有一个能超过他的,我请大家给他让座。” 在座的人都很惊讶。
从袁逢那里出来后,他又去拜访河南尹羊陟,但没见到。因为他觉得在公卿之中,只有羊陟值得他托付名声,所以每天都去羊陟家门口。羊陟虽然勉强答应见他,却还在床上没起来。他就径直走进上堂,走到羊陟面前说:“我久仰您的高风亮节,今天才得以相见,真是太突然了,这都是命啊!”说着就哭了起来,羊陟家下人吓了一跳,都跑进来围着他。羊陟知道他不是一般人,就起床和他谈话,非常欣赏他,说:“你真是个奇才啊!”
第二天一大早,羊陟就派车马去迎接他。当时其他计吏都乘坐华丽的车马,用精美的帷幕装饰,而他却只用简陋的柴车和草帘,露宿在车旁。羊陟到后,让他坐在车下,左右的人都感到非常惊讶。羊陟和他谈话,一直到傍晚,非常高兴才离开,握着他的手说:“好玉不琢磨,必定会有哭泣流血来证明它的价值!”羊陟于是和袁逢一起推荐了他。他的名声传遍了京城,士大夫们都仰慕他的风采。
我回到西边,路过弘农,去拜访侯太守皇甫规。守门人没马上让我进去,我就直接走了。守门人害怕了,赶紧把这事儿禀报了皇甫规。皇甫规一听是我,吓了一跳,赶紧派人追来道歉信,信里写道:“我失态了没见到您,一直仰慕您的德行,想向您学习很久了。听说您仁慈,会怜悯我这个小人物,希望能得到您的教诲,消除我内心的不安。今天早上,我派了一个尉和两个小吏去您府上,没想到您已经走了。要是能把印信交给您,我晚上也不会等到天亮啊!您明智睿智,请平息我的不安之心。我怎么会怠慢您,辜负上天对我的期望呢?事情都是因为我的错,实在没法推卸责任。如果您能原谅我,重新修补我们之间的友谊,那真是我的福气了!我特地派主簿送来这封信。写信的时候我激动得气都喘不过来,汗水都流到脚趾头了。”
我回信说:“您学问高深,是老师的典范,很多达官贵人也都仰慕您,想向您学习的人很多年了。我特意绕道来拜访您,渴望能得到您的指导,一大早就沐浴更衣,天还没亮就守在您家门口,真的希望您能接见我,消除我内心的担忧。您高高在上,而我是个卑微的小人物,您能屈尊接见我,真是感激涕零。您能讲解经史典籍,阐发圣贤的思想;也能评论当今世事,消除社会灾难。我没想到您竟然会怠慢我,失去了循循善诱的品德,反而像亡国之君一样骄奢怠惰!我做事一向是抓住机会就行动,不会等到最后才做,所以那天我早早地就离开了,免得让您劳累。古人有的四处游说却没遇到赏识自己的伯乐,有的想寻找人才却找不到,他们都归咎于命运,而不怨恨别人。我现在只是自责而已,哪里敢对您有什么怨言呢!您一个高官厚爵的人,因为我一个普通百姓而受损吗?您却冒昧地写信给我,追赶着要见我,这让我实在惭愧!我这样的小人物,怎么敢妄自尊大呢?责备我的话可以听,道歉的话也可以接受,但如果我顽固不化,那您就真的了解我的本性了。只是我现在关节疼痛,膝盖溃烂,请允许我改日再拜访您,表达我的心意。我将永远珍藏您的恩情,以此自我安慰。”然后我就离开了,再也没回头。
州郡都争着给我送礼和任命,十几次邀请我去做官,我都拒绝了,最后回到了家乡。当初袁逢请一位相面先生给我看相,说我“做官当不了超过郡吏的职位”,结果还真应验了。我写了赋、颂、箴、诔、书、论以及杂文十六篇。
刘梁,字曼山,也叫岑,是东平宁阳人。他是梁朝皇室的后代,但是从小就孤贫,靠在集市上卖书来维持生计。
他看不惯当时社会上很多人为了利益勾结在一起,互相欺骗,于是写了一篇《破群论》。当时看过这篇论文的人都说:“孔子写《春秋》,那些乱臣贼子都害怕。现在这篇论文问世,那些世俗之人都不会心安理得吧!”可惜这篇论文现在已经找不到了。
他还写了一篇《辩和同之论》。文章里说:
夫事有违而得道,有顺而失义,有爱而为害,有恶而为美。其故何乎?盖明智之所得,暗伪之所失也。是以君子之于事也,无适无莫,必考之以义焉。
得由和兴,失由同起,故以可济否谓之和,好恶不殊谓之同。《春秋传》曰:“和如羹焉,酸苦以剂其味,君子食之以平其心。同如水焉,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是以君子之行,周而不比,和而不同;以救过为正,以匡恶为忠。经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则上下和睦能相亲也。”
简单来说,刘梁这个人啊,从小穷,靠卖书过日子。他看不惯那些为了钱财不择手段的人,就写了篇文章批判他们,可惜文章现在没了。他还写了另一篇文章,讨论“和”与“同”的区别。他认为,有些事看起来违背常理,却能得到正确的结果;有些事表面顺理成章,却是不义之举。这关键在于是不是明智之举。所以君子做事,不能盲目跟风,要考虑事情的对错。 “和”就像一锅好汤,各种味道调和在一起才美味;“同”就像一锅清水,寡淡无味。君子应该像做汤一样,兼容并包,但又不能盲目跟从,要敢于指出错误,匡正邪恶,这样才能上下一心,和谐相处。
楚恭王病了,他召集大臣们说:“我这个人不行,没本事,年轻的时候就继承了王位,没能继承先君的遗志,还把楚国的军队搞得一塌糊涂,都是我的错啊!如果靠着宗庙的神灵保佑,让我能活着咽下最后一口气,我死后就请你们把我供奉起来,当个厉害的神灵吧!”大臣们都答应了。恭王死后,子囊说:“不对啊!做臣子的,应该跟着君主做对的事,不该跟着他做错的事。楚国这么强大,大王却能治理好它,安抚南方,教化中原,他的功劳很大啊!有这么大的功劳,还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怎么能说他不恭敬呢!”大臣们都赞同子囊的观点。这就是顾及名声而最终获得好名声的例子。
后来灵王骄奢淫逸,暴虐无度,宰相申亥顺着灵王的意愿,把灵王葬在乾溪,还殉葬了两个女子。这就是顺从君主而违背道义的例子。鄢陵之战,晋楚两国交战,阳谷献上了美酒,子反因此而战死。这就是因为爱护而最终害了他的例子。臧武仲说:“孟孙讨厌我,就像良药苦口;季孙爱我,就像甜美的芰草。芰草虽然香甜,但有毒;良药虽然苦涩,却能救人。”这就是别人讨厌我反而成为好事儿的例子。孔子说:“聪明真难啊!像臧武仲那样聪明的人,却在鲁国待不下去,是有原因的。他不顺从,也不宽容别人。”孔子这是赞扬臧武仲懂得道义,批评他不遵守道义的行为。
知道道理却违背它,那是虚伪;不知道道理而犯错,那是愚昧。愚昧和虚伪,危害都是一样的。问题的关键,不光在于智慧不够,还在于明明有智慧却违背它。所以说:“即使有智慧能得到它,仁德却不能守住它,就算得到了,最终也会失去它。”《夏书》上说:“时刻想着这件事,凡事都要宽容。”这就是忠诚和智慧啊!
所以,君子为人处世,行动之前都要想想是不是符合道义,不被利益迷惑,不被道义的亏欠所困扰,进退应对,都要以道义为准则。如果违背了道义,即使是兄弟也会毫不留情;如果符合了道义,即使是仇敌也要顾全大局。所以解狐接受了祁奚的推荐,两个叔父却因为周公而被害,勃鞮因为违背圣旨而成功,傅瑕因为顺从暴君而失败,管仲因为憎恨而获得提升,申侯因为受到宠爱而被贬黜:这些事情都是用道义来衡量的。所以说:“不在于顺从还是违抗,要以道义为准则;不在于憎恨还是喜爱,要以道义为贵。”《礼记》上说:“爱一个人也要知道他的缺点,恨一个人也要知道他的优点。”这就是考察道义啊!
话说桓帝时期,有个叫孙桢的人,因为孝廉被举荐,做了北新城县令。他上任后就对县里的人说:“以前文翁在蜀地为官,他的德政影响着巴蜀和汉中;庚桑楚在楚国为官,他的风气也改变了碨磥之地。我虽然只是个小小的县令,但也肩负着社稷的责任,如果只是为了应付差事,处理些文书墨迹,那岂不是辜负了自己的志向!”于是,他大力兴办学校,招收了几百个学生,每天早晚都亲自去劝导他们学习,自己也手不释卷,亲自批改试卷,考试成绩最好的学生都出自他的门下。儒家文化在他的治理下大为兴盛,就连后来的北新城人都称颂他的教化。
后来,孙桢被朝廷特召进京,做了尚书郎。他官职一路升迁,最后被任命为野王县令,可惜还没来得及上任就因病去世了。
另一个叫边让的人,字文礼,是浚仪人,也因为文才出名。他年轻时就辩才超群,文笔很好,写过一篇《章华赋》。虽然这篇文章有很多华丽的辞藻,但却以正面的结尾收束,就像司马相如的讽喻文章一样。赋中写道:
楚灵王游览云梦泽后,在荆台之上休息。前面是淮水,左边是洞庭湖的波涛,右边是彭蠡泽的入口,南方是巫山的山峰。他放眼远眺,欣赏了一整天。然后对身边的史官说:“这真是盛大的享受啊,可以让人忘记衰老和死亡!”于是,他就建造了章华台,修建了乾溪宫,用尽了木石土的技巧,搜罗了天下珍奇的宝物。举国之力参与建造,耗费数年才完成。在那里举办彻夜的淫乐宴会,演奏着北里新创作的歌曲。伍举看到这种情况,就预料到陈国和蔡国很快就会发生叛乱。于是他写了这篇赋来讽刺楚灵王:
高贵的血统,继承了高阳氏祖先的恩泽,在南楚建立了强大的诸侯国,威望与二伯(周文王、周武王)相当。超过了商朝的彭国,胜过了周朝的两个虢国。取得了辅佐天子的功勋,仁义之名远扬。春风般温暖的恩泽施与天下,神武之威快速地平息叛乱,华夏大地安定,四方蛮夷都归服。白天处理着万机国事,晚上回到宫殿休息。举办彻夜的宴会,享受着无比的快乐。搜集了天下珍奇的宝物,享尽了人间一切的乐趣。
好家伙,这哥们儿带着个漂亮姑娘,一路吃喝玩乐,那叫一个爽!先去了个肉多的地方,又去了个酒多的地方,好家伙,山珍海味,美酒佳酿,那叫一个应有尽有! 清澈的池水边,他们泛舟而行,微风轻拂,惬意得很。登上高高的楼台,往远处眺望,希望能把烦恼都忘掉。
然后,他叫来了宓妃和湘娥,还有好多歌女舞女,阵容相当强大!她们唱起了激昂的楚歌,跳起了优美的舞蹈,那场面,简直可以用“金石丝竹,齐奏共鸣”来形容!姑娘们穿着华丽的衣服,翩翩起舞,轻盈灵动,就像天鹅飞翔,又像游龙腾云,真是美极了!
夜深了,音乐也变了节奏,琴瑟声声,指尖翻飞,一会儿轻柔婉转,一会儿激昂奔放,那音乐,时而像垂柳轻柔,时而像鸾鸟飞翔,变化莫测,妙不可言。舞姿也跟着音乐变化,没有固定的套路,只有随着音乐的节奏,时而舒缓,时而急促,长袖飞舞,清风阵阵,看得人眼花缭乱,简直就是神仙下凡!
这姑娘,舞姿轻盈,容貌娇美,一会儿像浮云飘渺,一会儿像波涛汹涌,变化多端,让人叹为观止!就算是柳惠这样的美女,见了也得啧啧称赞! 热闹了一阵子,天快亮了,音乐声渐渐低沉,但依然余音绕梁,回荡在云端,连比翼鸟都跟着节奏跳跃,孤雌的鸟儿也跟着鸣叫,那音乐的感染力,真是太强大了!
最后,音乐结束,大家都尽兴而归。这哥们儿挽着西施那样温柔的姑娘,一路走,一路聊,那感觉,就像微风轻拂着小草,温柔又美好,真是让人羡慕啊! 这哥们儿和姑娘,沉浸在快乐之中,都忘了时间,忘了年龄,真是神仙眷侣啊!
哎,那天晚上,天亮了,宴会也结束了,乐器都收起来了。我心里空落落的,像酒醒了一样,抱着剑叹了口气。我开始琢磨着治理国家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也体会到百姓种地的辛苦。想想吕尚辅佐周朝,管仲辅佐齐桓公,他们都是怎样成就一番事业的。我总想着要做出一番事业,怎么能沉迷于眼前的享乐呢! 于是,我叫停了歌舞,离开了华丽的楼台。我想起了大禹的卑微官职,也敬佩虞舜的简朴生活。我要从默默无闻的人中发现人才,从偏远的地方选拔优秀的人才。只要君主英明,能够识别人才,官员就能各尽其能,各司其职。国家政务井然有序,各项事业都兴盛发达。诸侯都向往仁义,不用召见就自动来朝拜了。我要继承高阳氏开创的伟业,发扬成汤、周庄王奠定的基业。虽然像齐桓公那样只靠一个人就能兴国,但怎么能与我相比呢? 我会用仁爱之心培养人才,用明智之举领导他们。我会虔诚地祭祀鬼神,恭敬地侍奉天子。我会把美好的教化传播到百姓中,让国家永远太平。
大将军何进听说我很有才华,想招我过去做事。但他怕我不到,就假借军事行动把我叫了过去。到了之后,他先让我做个小官吏,然后才隆重地接见了我。我擅长射箭,也很会说话。当时,何进府上宾客盈门,大家都羡慕我的才华。府里的官员孔融、王朗都来拜访我,想跟我认识认识。
议郎蔡邕非常敬重我,觉得我应该担任更高的职位,于是向何进推荐我说:
话说这府里刚开张,广招贤才,那些老资格的官员们,一个个都想着捞点好处。虽然说朝廷人才济济,比比皆是,但跟边让比起来,那可就差远了!我私下里觉得,这位陈留人边让,那可是个天才,聪明绝顶,智谋过人。他从小就没了爹娘,可自学成才,学问那叫一个好!一接触经书,就能抓住要领,理解其义理。那些老师都问不过他,书里的章句也难不倒他。他心思通透,口才又好,从不说违背礼法的话。要是遇到让人疑惑的问题,他就能迅速分析,做出判断。各种经典著作,他都能融会贯通,旁人根本无法反驳。要是在唐尧虞舜时代,那肯定是跟伊尹、皋陶一个级别的人物;要是赶上孔子,那也肯定是颜回、冉雍那样的弟子。他绝不是个庸俗之辈!所以,他的官位也应该高升才对。要是让他跟那些平庸之辈一起升迁,那可就埋没了他的才华和智慧了!古人云:“函牛之鼎以亨鸡,多汁则淡而不可食,少计则熬而不可熟。”这意思是说,大才小用,那是绝对不行的!我私下里很担心,这么个宝贝疙瘩,却一直得不到重用,像个鼎一样,一直被煎熬,被分割!希望将军您能重新考虑一下,给他一个施展才华的机会,让他为国家出力!就算您觉得他年纪轻,那颜回不也年纪轻轻就德行高尚吗?子奇不也年轻有为吗?只要有能力,古今都是一样的道理!
边让后来凭借他的高超才华,一路升迁,最后做了九江太守,但他并不以此为满足。初平年间,朝廷大乱,边让辞官回家。他恃才傲物,不肯屈服于曹操,还经常说些轻慢曹操的话。建安年间,他家乡有人在曹操面前告他的状,曹操就把他抓起来杀了。关于他的文章,很多都失传了。
郦炎,字文胜,范阳人,是郦食其的后代。他很有文采,懂音律,说话很流畅,大家都佩服他的才华。汉灵帝时,州郡多次征召他做官,但他都没答应,很有志气。他还写了两首诗:
大道夷且长,窘路狭且促。修冀无卑栖,远趾不步局。舒吾陵霄羽,奋此千里足。超迈绝尘驱,倏忽谁能逐。 这人生啊,大道坦荡宽广,而困境却狭窄逼仄。有志向的人不会甘于卑微,也不会被眼前的困境所束缚。我要展开翅膀,飞向千里之外,超越一切,谁又能追得上我呢?
贤愚岂常类,禀性在清浊。富贵有人籍,贫贱无天录。通塞苟由已,志士不相卜。陈平敖里社,韩信钓河曲。终居天下宰,食此万钟禄。德音流千载,功名重山岳。 聪明和愚笨的人本来就不是一类,人的秉性有清浊之分。富贵有天注定的一说,贫贱却没有天定的记录。事情的通达与阻塞,往往取决于自身,有志向的人不会去占卜吉凶。你看陈平在敖仓当小吏,韩信在河边钓鱼,最后都做了国家的宰相,享受着万钟俸禄,他们的美德流传千年,功名也如同泰山一样高耸。
灵芝生河洲,动摇因洪波。兰荣一何晚,严霜瘁其柯。哀哉二芳草,不植太山阿。文质道所贵,遭时用有嘉。绛、灌临衡宰,周勃、灌婴当权时,被认为是虚浮华而不实。贤才不被重用,不得不远走他乡。怀揣着才能,却像千里马一样,没有遇到伯乐。唉,要是能遇到孔夫子那样的人,为天下人指明方向就好了。
灵芝生长在河洲,却因为洪水而摇动。兰花开得多么晚啊,严霜就摧残了它的枝叶。唉,这两种美好的草,没有生长在泰山脚下。文章的文采和内容的充实是道家所推崇的,遇到合适的时机就能得到重用。 可是,像绛侯周勃、灌婴那样的人,在执政时,却被认为是虚浮华而不实。有才能的人不被重用,只好远走他乡。抱着玉一样宝贵的才能,却遇不到赏识自己的人。 真希望有孔夫子那样的人,能为这世道指引方向啊!
炎后(炎姓的人)因为母亲去世而忧伤过度,病情加重,妻子又因生产受惊吓而死,妻家还因此告他,把他抓进了监狱。他生病了,无法为自己辩解,嘉平六年,最终死在了狱中,年仅二十八岁。尚书卢植为他写了诔文,以表彰他的高尚品德。
侯瑾,字子瑜,是敦煌人。从小孤贫,寄住在宗族人家。他性格好学,经常做些零工来维持生计,晚上回来就点燃柴火读书。他总是以礼律己,独自居住在一间屋子里,就像对待尊贵的客人一样。州郡多次征召他,朝廷也派车来征聘,但他都称病不去。他写了《矫世论》来批评当时的时弊,然后搬到山中,潜心著述。因为不被世人所知,所以又写了《应宾难》来表达自己的心境。他还根据《汉书》撰写了从光武中兴以后的历史,写成《皇德传》三十篇,流传于世。他其他的杂文也有几十篇,大部分都丢失了。河西的人敬佩他的才能,却不敢直呼其名,都称他为侯君。
高彪,字义方,是无锡人。他家境原本很贫寒,到他成为秀才,去太学读书的时候才稍微好转一些。他很有才华,但是不太会说话。有一次,他想去拜访马融,想向他请教一些大道理,结果马融生病了,没见到。于是高彪就写信给马融,信里说:“我仰慕您很久了,所以没通过别人就贸然登门拜访,希望能见到您,跟您谈谈我的想法。没想到您生病了,不能见面。以前周公旦,他父亲文王,哥哥武王,九次被封为诸侯,辅佐华夏,即使这样,他们还经常亲自去慰问百姓,所以周朝才能兴盛,天下归心。您现在生病了,不接见别人,也是应该的。”马融看完信后很惭愧,赶紧派人送来谢意,但高彪已经走了,没回头。
后来,郡里举荐他为孝廉,考试的时候经学考第一名。他被任命为郎中,在东观校书。他经常上奏赋、颂、和一些奇特的文章,还经常因为一些事情而进行讽谏,汉灵帝对他很赏识。当时,京兆尹第五永担任督军御史,去幽州督军。百官为他饯行,在长乐观举行宴会。议郎葵邑等人都在那里作诗,高彪却独自作了一篇箴言,原文是:“文武将坠,乃俾俊臣。整我皇纲,董此不虔。古之君子,即戎忘身。明其果毅,尚其桓桓。吕尚七十,气冠三军,诗人作歌,如鹰如鹯。天有太一,五将三门;地有九变,丘陵山川;人有计策,六奇五间。总兹三事,谋则咨询。无曰己能,务在求贤,淮阴之勇,广野是尊。周公大圣,石碏纯臣,以威克爱,以义灭亲。勿谓时险,不正其身。勿谓无人,莫识己真。忘富遗贵,福禄乃存。枉道依合,复无所观。先公高节,越可永遵。佩藏斯戒,以厉终身。”葵邑等人非常赞赏他的文章,觉得没有比这更好的了。
后来,高彪被调任外黄县令,皇帝下令让他的同僚们送他去赴任,在城东门为他饯行,还下令让东观画他的画像来激励学习的人。高彪到任后,政绩很好,还上书推荐了县里的一些人,比如申徒蟠。后来他在任上病死了,他的很多文章都失传了。他的儿子高岱,也很有名。
张超,字子并,是河北河间鄚县人,是留侯张良的后代。他很有文采。汉灵帝的时候,跟着车骑将军朱俊去征讨黄巾军,当了个别部司马。他写过赋、颂、碑文、推荐信、檄文、奏章、书信、上书、嘲讽诗,一共十九篇。张超还特别擅长草书,写得特别好,当时的人都觉得他技艺高超,他的作品一直流传下来。
祢衡,字正平,是山东平原般县人。他年轻的时候就很有才华和口才,但是性格刚烈傲慢,喜欢标新立异,不拘小节。兴平年间,他为了躲避战乱去了荆州。建安初期,他又来到许昌。刚到颍川的时候,心里憋着一股劲儿想写篇文章讽刺时政,但是后来也不知道该怎么写,最后干脆把写好的东西都给毁掉了。那时候,许昌刚建成,很多有才华的士大夫都从各地聚集到这里。有人问祢衡:“你为什么不去投靠陈琳(陈长文)和司马朗(司马伯达)呢?”祢衡回答说:“我怎么能去跟那些屠夫、贩夫走卒混在一起呢!” 又有人问他:“荀彧(荀文若)和赵俨(赵稚长)怎么样?”祢衡说:“荀彧顶多就是让我去他家帮忙哭丧,赵俨顶多就是让我去他家厨房帮忙招呼客人。” 他只跟鲁国人孔融和弘农人杨修关系好。他经常说:“孔文举(孔融)是大孩子,杨德祖(杨修)是小孩子,其他人都是些庸庸碌碌之辈,不值得一提。”孔融也很欣赏他的才华。
祢衡才二十岁出头,而孔融已经四十岁了,他们俩就成了朋友。孔融还专门写信推荐祢衡:
我听说现在洪水泛滥成灾,皇上您忧心如焚,想治理好国家,四处寻找有才能的人才。以前孝武帝继承皇位后,想发扬光大祖宗的基业,广泛征求意见,很多有才能的人都来了。皇上您英明神圣,继承了祖宗的基业,现在遭遇了困难,却依然勤勉谦逊。真是天降祥瑞,奇才异士纷纷出现。
我私下认为,平原人祢衡,今年二十四岁,字正平,品德高尚,才能出众,简直是块璞玉。他刚开始学习诗文,就很快掌握了精髓。眼睛看到的,立刻就能背诵;耳朵听到的,永远不会忘记。他的天性与道相合,思考问题好像有神灵指引一样。弘羊的深谋远虑,安世的沉稳睿智,跟祢衡相比,真的不算什么。他忠诚正直,志向高洁,就像冬天的霜雪一样。看到好事就惊喜,遇到坏事就痛恨。他像任座那样刚正不阿,像史鱼那样坚守节操,大概没有人能超过他了。一只猛禽再厉害,也比不上一只雄鹰。如果让祢衡在朝廷上任职,一定会有很大的作为。他口才出众,辩论滔滔不绝,能解答疑惑,化解矛盾,应对敌人绰绰有余。
以前贾谊请求去边疆试用,想用计策制服匈奴;终军想用长绳,牵制强大的越南。他们年轻时就胸怀大志,后世都称赞他们。最近路粹、严象,也因为才能出众,被提拔为台郎,祢衡应该和他们一样。如果让他像龙一样飞黄腾达,在朝廷上展翅高飞,在紫微宫扬名,光辉照耀,就能展现朝廷人才济济,让四门更加兴盛。就像天上的音乐一定有美妙动听的乐曲,皇宫一定收藏着珍贵的宝物一样,像祢衡这样的人才,是很难得的。《激楚》《杨阿》这样的名曲,是乐官们梦寐以求的;飞兔、騕褭这样的骏马,是良将们渴望得到的。我们这些微不足道的小臣,斗胆向皇上您禀报。
孔融很喜欢祢衡,经常在曹操面前夸赞他。曹操想见见祢衡,但祢衡一向看不起曹操,自称得了怪病,不肯去见曹操,还经常说曹操的坏话。曹操心里很生气,但因为祢衡有才名,又不想杀他。听说祢衡擅长击鼓,就召他来当鼓史,借着宴请宾客的机会,来考验他的鼓技。那些鼓史演奏得不好,曹操就命令他们脱掉原来的衣服,换上粗布短衣。轮到祢衡了,他正在演奏《渔阳》这支曲子,一边走一边敲,步伐矫健地走到曹操面前,神情举止与众不同,鼓声悲壮激昂,听的人个个热血沸腾。祢衡走到曹操面前停下,一个官吏呵斥他:“鼓史怎么不换衣服,就敢这样上前?”祢衡说:“是。”于是先解开外衣,然后脱掉其他的衣服,赤裸着身子站着,慢慢地穿上粗布短衣,穿好后,又继续演奏,面不改色。曹操笑着说:“我本来想羞辱祢衡,没想到反被他羞辱了。”
孔融回来后责备祢衡说:“正平(祢衡的字),你这样做真的合适吗?”然后把曹操的真实想法告诉了祢衡。祢衡答应去见曹操。孔融再次去见曹操,说祢衡得了狂病,现在想亲自向曹操赔罪。曹操很高兴,命令门卫有客人来就立刻通报,并且等候很久。祢衡就穿着粗布短衫,戴着简陋的头巾,手里拿着三尺长的木棍,坐在曹操大营门口,用木棍敲打地面大声骂街。官吏说:“营门外有个疯子,坐在营门口,说话粗鲁无礼,请求将其逮捕治罪。”曹操很生气,对孔融说:“祢衡这小子,杀了他就像杀一只老鼠一样容易。但是这个人本来就有虚名,远近的人都会说我不能容人,现在把他送去刘表那里,你看怎么样?”于是派人骑马送他去刘表那里。临走的时候,许多人为他送行,先在城南设宴饯行,然后互相告诫说:“祢衡狂妄无礼,等他到了刘表那里,大家一定要冷淡待他,不理他。”等祢衡到了刘表那里,大家都装作没看见他,祢衡就坐在那里大声哭喊。大家问他为什么,祢衡说:“坐着的人是坟墓,躺着的人是尸体。坟墓和尸体之间,怎么能不悲伤呢!”
刘表和荆州那些达官贵人们,一开始都很欣赏他的才华名声,对他特别客气。写文章、议论事情,没有他伊尹的参与,刘表就拿不定主意。有一次,刘表和几个文人一起起草奏章,大家都绞尽脑汁。这时候伊尹来了,刘表还没来得及把事情说完,伊尹就把草稿撕了扔地上。刘表当时就愣住了,非常惊讶。伊尹马上要来笔墨纸砚,不一会儿就写好了,文章辞藻华丽,意思也很到位。刘表非常高兴,更加看重他了。
后来伊尹又开始对刘表不尊重,刘表觉得很丢脸,忍无可忍。因为知道江夏太守黄祖脾气暴躁,所以就把伊尹送过去了。没想到黄祖还挺喜欢伊尹的。伊尹帮黄祖写公文,长短轻重,都恰到好处。黄祖拉着伊尹的手说:“处士啊,你写的这正合我意,就像我心里想说的一样!”
黄祖的长子黄射,是章陵太守,尤其欣赏伊尹。有一次他们一起出去玩,还一起读蔡邕写的碑文。黄射很喜欢碑文的辞藻,后悔没把它抄下来。伊尹说:“我虽然只看了一遍,但还能记下来,只是碑文中间缺了两个字,我不太清楚是什么。”然后伊尹就写了出来,亲自跑一趟去让人拓碑,回来校对,跟伊尹写的完全一样,大家都佩服得五体投地。有一次黄射宴请宾客,有人送来一只鹦鹉,黄射举起酒杯对伊尹说:“希望先生能赋诗一首,来娱乐一下各位宾客。”伊尹拿起笔就写,一气呵成,辞藻华丽。
后来黄祖在蒙冲船上宴请宾客,伊尹说话比较冲,不怎么客气。黄祖觉得很没面子,就呵斥了他。伊尹更嚣张了,直视着黄祖说:“你个老东西!怎么啦?”黄祖大怒,命令五百士兵出来,想用棍子打他。伊尹开始破口大骂,黄祖更生气了,就下令杀了他。黄祖的主簿本来就讨厌伊尹,立刻就动手了。黄射光着脚跑来救他,但已经来不及了。黄祖后来也后悔了,就厚葬了他。伊尹死的时候才二十六岁,他的很多文章都失传了。
赞曰:情志既动,篇辞为贵。抽心呈貌,非雕非蔚。殊状共体,同声异气。言观丽则,永监淫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