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武帝刘秀早期在民间生活,很了解百姓疾苦,深知农业生产的艰难和百姓的困苦。等到天下平定后,他致力于恢复社会安定,废除王莽时期繁琐复杂的制度,恢复汉代简易的法律。他自己穿粗布衣服,颜色朴素,不听靡靡之音,不用珍宝饰物,后宫没有偏爱,左右近臣也没有特殊的恩宠。
建武十三年,有外国进贡千里马和宝剑,宝剑价值上百金,光武帝就用这匹马拉鼓车,把宝剑赏赐给骑士。他还裁撤了上林苑的冗余官吏,停止了奢侈的狩猎活动。他写给各地的信函,都是一页十行,字迹工整细密。勤俭节约的风气,上行下效。他经常召见公卿大臣和将领,在宫中与其商议国事,广泛了解民情疾苦,认真听取各种意见。所以,内外都很安定,百姓得以休养生息,地方官吏也都能尽职尽责。像杜诗在南阳做官,被百姓尊称为“杜母”;任延、锡光改变边疆的风俗习惯,这些都是非常突出的政绩。还有第五伦、宋均等人,也都有值得称道的功劳。
但是,建武、永平年间,官吏的考核制度过于严格,经常因为一些谣言小事就更换地方官吏。所以朱浮多次上书直言进谏,批评朝廷的严峻政策;钟离意等人也多次委婉劝谏,但都没能被采纳。因此,光武中兴的盛世,也并非完美无缺。从章帝、和帝以后,有功绩的清官贤吏也层出不穷,像鲁恭、吴祐、刘宽以及颍川四位县令,都以仁义诚信著称,深得民心;王堂、陈宠则善于任用贤良,政务处理得井井有条;这些人都能感化百姓,推行教化。边凤、延笃先后担任京兆尹,当时人们把他们比作前朝的赵、张两大家族。还有王涣、任峻担任洛阳令,都能查处奸邪,整顿吏治,但他们在推行德政方面还有所不足,也算是一时之良才。现在我收集整理这些清官的优秀事迹,编成《循吏篇》。
卫飒,字子产,是河内郡脩武县人。他家境贫寒,却好学不倦,跟随老师学习时,常常因为没有粮食,就做些零工来维持生活。王莽时期,他在郡县和州府做官。
公元26年,我被任命到邓禹大司徒府工作。后来因为办事能力出色,被提拔为侍御史,接着又担任襄城县令。我在襄城政绩显著,升迁为桂阳太守。桂阳郡和交州接壤,当地深受交州风俗影响,很不讲礼仪。我到任后,立即兴办学校,恢复婚嫁礼仪。一年之内,当地风俗就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早些时候,含洭、浈阳、曲江三个县,原本是越国的地盘,汉武帝平定后才归属桂阳郡。当地百姓居住在深山溪谷,沿袭着古老的风俗,不交田赋。有些地方离郡府很远,甚至有上千里的路程。官吏办事往来,都要动用百姓的船只,叫做“传役”。每次官吏出行,都要征调好几户人家,百姓苦不堪言。我到任后,就开凿了五百多里的山路,设置驿站,方便邮递往来。这样一来,差役的劳累就减轻了,贪官污吏也少了。流民逐渐返回,渐渐形成了村镇,开始缴纳赋税,和普通百姓一样了。另外,耒阳县盛产铁矿石,其他郡县的百姓经常聚集在那里私自冶炼,吸引了亡命之徒,导致盗贼猖獗。我便在当地设立了官方冶铁厂,禁止私自冶炼,每年因此增加的收入就有五百多万。我认真处理百姓事务,为官如同居家一样,我的施政措施都符合当地实际情况。我在桂阳任职十年,郡内政务都得到了很好的治理。
公元31年,朝廷召我回京。光武帝想让我担任少府,但那时我正好生病,无法起身赴任,皇帝就下令让我以桂阳太守的身份回家,等病好后再另行任命。我在家休养了两年,病情加重,便进京上奏,说明自己病情严重,请求辞去官职。皇上收回我的印绶,赐给我十万钱,后来我就在家中去世了。
南阳人茨充接替我担任桂阳太守。他也治理得很好,教导百姓种植桑树、柘树、麻和苎麻等经济作物,鼓励他们养蚕织布,百姓因此得到了不少好处。
任延,字长孙,是南阳宛人。他十二岁就成为诸生,在长安学习,精通《诗经》、《易经》、《春秋》,在太学非常有名,同学们都称他为“任圣童”。后来遇到战乱,他避难去了陇西。当时隗嚣已经占据了四个郡,派人邀请任延,但他没有答应。
公元23年,我被任命为大司马府属官,之后又当上了会稽都尉。那年我才十九岁,上任的时候,大家都惊叹我的年轻。到了会稽之后,我并没有急着大张旗鼓地开展工作,而是先去延陵季子庙祭祀,表达敬意。“延陵季子”这名字,你应该听过吧。那时候天下刚刚平定,交通还不通畅,很多避乱到江南的人都没回中原,会稽郡人才济济,那可是出了名的。我到任后,就主动拜访那些品德高尚的人,比如董子仪、严子陵这些名士,我待他们如同老师和朋友一样。
我的属下里,有些比较穷困的,我就把自己的俸禄分给他们,接济他们度过难关。我还让那些士兵们在公田里耕种,解决他们的生活问题。每次出巡,我都去看望那些孝顺父母的人,还请他们吃饭。
吴郡有个叫龙丘苌的人,隐居在太末,为人清高,从不趋炎附势。王莽当政的时候,朝廷四辅三公都曾邀请他做官,他都没答应。我的属下建议我去召见他,我说:“龙丘先生品德高尚,行为正直,就像原宪、伯夷那样有节操的人。我这个小小的都尉,亲自去拜访他,都怕有辱于他,更别说召见他了。”于是,我派了个功曹带着礼物,写好拜帖,还准备了医药,派人轮流在路上等候。一年后,龙丘苌才坐车来到府衙,表示愿意先死后留下记录。我再三推辞,最后才让他担任议曹祭酒。龙丘苌不久就病死了,我亲自去参加了他的葬礼,并且三天不上朝,以示哀悼。所以,会稽郡的贤士大夫们都争着来为我效力。
建武年间刚开始的时候,任延上书请求退休回家,想回去侍奉父母。结果皇上却征召他去担任九真太守。光武帝召见了他,还赏赐给他马匹和丝绸,并让他家人留在洛阳。九真当地人习惯以狩猎为生,不懂得用牛耕田,老百姓经常要从交趾买粮食,常常因此而贫困。任延就下令铸造农具,教他们开垦荒地。耕种的土地一年年地扩大,百姓也因此生活富足起来。
再说,当时的骆越地区的人民没有成婚的礼仪制度,大家都是随心所欲地乱来,根本没有配对的概念,也不知道父子、夫妻之间应该是什么样的关系。任延就给属县发文,规定男子二十到五十岁,女子十五到四十岁,都要按照年龄大小配对成婚。那些贫穷没有聘礼的,就让县令以下的官员拿出自己的俸禄来接济他们。就这样,同时结婚的有两千多人。那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那些新婚夫妇生了孩子,这才知道什么是血缘关系,都纷纷说:“能有这样的孩子,都是任太守的功劳啊!”很多人都给孩子取名叫“任”。于是,边疆的蛮夷部落,比如夜郎等等,都敬佩任延的德行,主动维护边境安宁,任延也就停止了侦察和戍守。
早些时候,平帝在位的时候,汉中锡光担任交趾太守,他也教化当地百姓,逐渐推广礼仪,他的政绩和任延不相上下。“王莽篡汉”时期,他闭关自守。建武年间刚开始的时候,他派使者进贡,被封为盐水侯。南方的教化之风,就从这两位太守开始。任延在九真当了四年太守,之后被朝廷征召回洛阳,因为生病耽搁了,被调任为睢阳令,九真百姓还为他立了祠堂。后来他又被任命为武威太守,皇上亲自召见了他,告诫他说:“好好侍奉上级,别丢了名声。”任延回答说:“臣听说忠臣不会徇私,徇私的人就不是忠臣。按照规矩办事,奉公守法,这是臣子的本分。上下同心,这才是陛下的福气。至于好好侍奉上级,臣不敢遵从您的旨意。”皇上叹了口气说:“你说的对。”
到了武威之后,当时有个主管军事的长史叫田绀,是郡里的大族,他的子弟和宾客都是些横行霸道的人。任延把田绀抓了起来,田绀父子和他的宾客,被处死的有五六个人。田绀的小儿子田尚,纠集了几百个亡命之徒,自称将军,夜里来攻打郡府。任延立刻带兵打败了他。从此以后,他的威信在境内树立起来,官吏百姓都安居乐业了。
话说,郡里北边是匈奴的地盘,南边是羌族的地界,老百姓整天提心吊胆怕被抄家抢劫,好多田地都荒废了。后来来了个叫延到的,他精挑细选了一千个武艺高强的士兵,把赏罚制度讲得明明白白,然后命令他们带着各种各样的骑兵,驻扎在休屠、黄石这些重要的战略地点。要是碰上紧急情况,就立刻反击追击敌人。匈奴人每次都被打得死伤惨重,从此以后就再也不敢轻易越界了。
河西地区以前雨水少,他就设立了专门管理水利的官员,修缮沟渠,大家都从中受益。他还设立学校,让官吏子孙都去上学读书,减轻他们的徭役负担。等他们学业有成,就提拔重用他们。这样一来,郡里就出现了不少有文化有学识的人才了。后来,延到因为擅自处决羌人没有先向朝廷汇报,被贬官到召陵当县令。等到显宗皇帝即位,他又被任命为颍川太守。永平二年,他被征召参加辟雍的典礼,之后又担任河内太守。他在河内太守的位子上干了九年,最后因病去世了。他的小儿子叫恺,后来官至太常。
王景,字仲通,是乐浪郡讲邯县人。他家祖上八代之前的王仲,原本是琅邪郡不其县人。王仲这个人爱好道术,对天文也很精通。当年诸吕作乱的时候,齐哀王想发兵,就经常去问王仲的意见。后来济北王兴居造反,也想把兵权交给王仲,王仲害怕祸及自身,就乘船渡海逃到了乐浪郡的山里,在那里定居下来。王景的父亲王闳,曾担任郡里的三老。更始政权失败后,当地土著首领王调杀了郡守刘宪,自称大将军、乐浪太守。建武六年,光武帝派太守王遵率兵讨伐他。王遵到了辽东,王闳和郡里的主簿杨邑等人一起杀了王调,迎接王遵。他们都被封为列侯,但王闳却把爵位让了出去。皇帝很欣赏他,就把他召进京城,结果他在路上病死了。
王景从小就学习《易经》,后来广泛涉猎各种书籍,还喜欢研究天文、术数这些东西,学问很深,技艺也很全面。他被征召到司空伏恭的府里工作。当时有人推荐说王景擅长治理水利,显宗皇帝就下令让他和将作谒者王吴一起修缮浚仪渠。王吴采用了王景的治水方法,结果水患再也没有发生过。
话说,当初平帝在位的时候,黄河和汴河决堤了,一直没来得及修。到了建武十年,阳武县令张汜给皇上上奏章说:“黄河决堤时间长了,日积月累地被冲毁,济渠沿岸几十个县都被冲刷了。修缮的费用虽然不少,但工程难度不大,应该赶紧修缮堤防,让老百姓安心。”皇上看了奏章,立刻就派兵去修河。正忙着修河呢,逡仪县令乐俊又上奏章说:“想当年元光年间,人口众多,沿河堤岸都开垦了田地,结果瓠子河决堤,二十多年都没堵上。现在人口稀少,土地宽广,就算不修,问题也不大。再说,刚刚经历了战争,大家都很疲惫,又加重徭役,老百姓实在受不了了,应该先让大家缓口气,再考虑修河的事。”皇上听了乐俊的话,就停止了修河的工程。
后来,汴河往东侵蚀,范围越来越大,原来的水门都淹在了河里,兖州和豫州的老百姓怨声载道,觉得官府总是搞些没用的工程,从来不顾老百姓的死活。永平十二年,朝廷决定修缮汴河,就召见了名叫王景的人,问他治理水患的办法。王景把利害关系分析得头头是道,回答又快又好,皇上很满意。皇上还知道王景以前在浚仪修过水利,很有成就,就赏赐他《山海经》、《河渠书》、《禹贡图》以及钱财衣物。夏天,皇上就派出了几十万民工,让王景和王吴一起修渠筑堤,从荥阳一直修到千乘海口,一千多里呢!王景根据地形,凿山开路,清除障碍,疏通沟渠,加固重点河段,疏通淤塞,每隔十里就建一个水门,让水互相调剂,避免再次决堤。虽然王景精打细算节省了开支,但总花费还是高达上亿。第二年夏天,河渠终于修好了。皇上亲自视察,下令沿河的州郡设立河堤管理人员,跟西京的旧制度一样。王景因此名声大振,王吴和其他参与工程的官员都升了一级。王景自己也连升三级,当上了侍御史。永平十五年,皇上出巡,到了无盐,皇上很欣赏王景的功劳,就封他为河堤谒者,还赏赐给他车马和钱财绸缎。
公元78年,他被调任徐州刺史。之前,杜陵人杜笃上书提交了《论都赋》,想让皇帝把都城迁回长安。老百姓们听到这个消息,都思念家乡,一个个都依依不舍地向西眺望。 他考虑到宫殿和庙宇都已经建好了,担心百姓会疑虑重重,恰好这时候又出现了神雀等祥瑞之兆,于是就写了篇《金人论》,歌颂洛阳的繁华,以及它符合天人合一的道理,文章写得很好。
第二年,他又升迁为庐江太守。在此之前,当地老百姓不知道用牛耕地,导致土地肥沃,却经常吃不饱饭。郡里有个芍陂水稻田,是楚国令尹孙叔敖当年开凿的。他就带领官吏和百姓一起,修复那些荒废的田地,教他们使用犁耕地,结果耕种的土地面积翻了一倍多,庐江境内粮食充足,生活富裕。他还刻石立誓,让百姓知道应该遵守的法规。他还推广蚕桑和纺织技术,制定了相关制度,都刻写在乡里,庐江地区还流传着这些文章。最后,他在任上去世了。
一开始,他觉得《六经》里记载的都是些占卜的内容,做事之前都要问卜,看蓍草龟甲的兆头,但是各种书说法不一,吉凶相反,于是他就参考了各种算命、风水、择日之类的书籍,把那些实际可用的内容整理成了一本书,叫做《大衍玄基》。
秦袁,字伯平,是扶风茂陵人。从汉朝建立以来,他们家族世代为官。他祖上六代都做了官,其中一位祖先还当过颍川太守,他和他的族人同时做二千石高官的就有五个人,所以关中地区的人都称他们为“万石秦氏”。他的姑姑嫁给了彭氏,汉明帝时期入宫做了贵人,很受宠爱。永平七年,因为姑姑是贵人的缘故,他跟着其他四姓的小侯一起被提升为开阳城门候。永平十五年,他被任命为骑都尉,跟随驸马都尉耿秉一起北征匈奴。
建初元年,彭宠被任命为山阳太守。他用礼仪教化百姓,从不用刑罚。他推崇儒学,重视学校教育,每逢春秋祭祀射礼,都亲自示范隆重的礼仪。他还制定了四条诫条,规范六亲长幼的礼仪。那些遵守教化的人,会被他提拔为乡三老,并且每年八月都会赏赐酒肉以示鼓励。如果官吏犯了错,他就只是罢免他们,不会加以羞辱。百姓都很爱戴他,没有人敢欺骗或违反他的规定。他开垦了数千顷稻田,每到农忙季节,他都会亲自测量田亩,区分土壤肥沃程度,将其分为三等,并详细记录在册,存档于乡县。这样一来,那些奸诈的官吏就无处可遁了。彭宠于是上书朝廷,建议在全国推广这一制度。朝廷下令将他的条例颁发给三府和各州郡。
六年后,彭宠调任颍川太守,任职期间,颍川境内还出现了凤皇、麒麟、嘉禾、甘露等祥瑞之兆。汉肃宗巡视时,两次来到颍川,都赏赐他大量的钱粮,对他恩宠有加。章和二年,彭宠去世。他的弟弟彭惇、彭褒都担任了射声校尉。
王涣,字稚子,是广汉郡郪县人。他父亲王顺曾担任安定太守。王涣年轻时喜欢结交侠客,崇尚武力,经常和一些轻浮的年轻人厮混。但他后来改变了性情,认真学习儒家经典,研习《尚书》,学习律令,掌握了其中的大义。他担任太守陈宠的功曹,办事公正廉明,不畏惧权贵。陈宠的名声因此很大,后来被调入朝廷担任大司农。和帝问陈宠:“你在郡里是如何治理的?”陈宠叩头谢恩说:“臣任命功曹王涣负责选拔人才,任命主簿镡显负责纠正错误,我只是执行朝廷的命令而已。”和帝非常高兴,王涣因此名声大噪。
州里推荐他为茂才,他被任命为温县县令。温县有很多奸猾之徒,长期以来都是百姓的祸害。王涣运用策略,将他们全部逮捕处决。境内从此安定太平,商人们甚至可以在路上露宿。即使是放牛的人,也说牛是属于“稚子”(王涣的字)的,没有人敢侵犯。王涣在温县做了三年县令,升迁为兖州刺史,他整顿州郡,威名远扬。后来,他因为牵涉到一起关于妖言的案件而被免职。一年多后,他又被征召为侍御史。
话说永元十五年,皇上南巡回来,王涣被任命为洛阳令。他为人公正,既能严厉执法,又能宽厚待人,处理事情恰到好处。那些积压已久的疑难案件,其他官员都解决不了,他都能抽丝剥茧,找出真相,平息纠纷。他还善于用计谋揭露隐藏的奸邪,京城里的人都称赞他,说他真是神机妙算!可惜的是,元兴元年,他就去世了。洛阳百姓无不痛惜,男女老少都纷纷捐款,为他送葬,祭祀的酒肉成千上万。
王涣死后,灵柩要运回老家,路过弘农的时候,老百姓都在路边摆上祭品迎接。官吏问他们怎么回事,大家说以前运米到洛阳,总会被官兵截留,常常损失一半。自从王涣当官后,再也没有这种情况了,所以大家来报答他的恩情。可见他的政绩多么深入人心啊!百姓怀念他的恩德,在安阳亭西为他立了祠堂,每次祭祀都会唱歌跳舞来表达敬意。
永初二年,邓太后下诏说:“忠良的官员,是国家治理的根本。这样的人才太少了,孔子说过:‘有才能的人不多啊!’像司农朱邑、右扶风尹翁归,他们的政绩显著,名声远扬,孝宣皇帝都非常赞赏他们,还赐给他们的儿子百斤黄金。洛阳令王涣,他品行高洁,为人正直,尽心尽责为官,一心为民谋利,可惜英年早逝,功业未竟。百姓思念他,为他立祠祭祀,如果不是出于对他的忠诚和爱戴,谁能做到这样呢?现在,我封王涣的儿子王石为郎中,以此来鼓励勤勉的官员。”到了延熹年间,汉桓帝迷信黄老之学,下令拆毁了许多祠庙,唯独特地诏令保留太傅卓茂的庙宇和洛阳王涣的祠堂。
王涣的弟弟王显后来也很有名,汉安帝时期做了豫州刺史。当时天下大旱,到处都是盗贼,豫州抓获的盗贼就有一万多人。王显同情他们的遭遇,为了减轻他们的罪责,竟然擅自赦免了他们,然后自己上奏请罪。皇上收到奏章后,并没有追究他的责任。后来,王显官至长乐卫尉。
涣死后,朝廷连续三次下诏书,特地挑选洛阳令,但选来的人都干不好。永和年间,朝廷任命之前在勃海做县令的任峻接任。任峻提拔使用文武官员,都让他们发挥各自的才能,严厉打击奸盗,坏人根本不敢露头,一年下来判的案子不过几十件。他的威风甚至超过了前任涣,但治理政务的才能却比不上涣。任峻,字叔高,最后做到泰山太守。
许荆,字少张,是会稽郡阳羡县人。他祖父许武,做过太守,被第五伦举荐为孝廉。许武有两个弟弟许晏和许普,当时还没什么名气,许武想让他们出人头地,就对他们说:“礼仪有等级之分,家里也有各自居住的道理。”于是,他们把家产分成三份。许武自己拿走了肥沃的田地、宽敞的住宅和强壮的奴婢,而他两个弟弟分到的都是比较差的。乡里人都夸奖两个弟弟谦让,而鄙视许武贪婪。许晏和许普因此都得到了推荐和提拔。后来,许武召集宗族亲戚,哭着说:“我做哥哥的不肖,贪图名利,窃取了好的家产,而两个弟弟年纪大了,还没享受到荣华富贵,所以我才请求分家产,结果招来了很大的批评。现在分家后家产增加了,是以前的三倍,我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一点也没留下。”于是,全郡的人都对他刮目相看,远近都称赞他。他最后做到长乐少府。
许荆年轻的时候做过郡里的官吏,他哥哥的儿子曾经因为报仇杀人,得罪了不少人,那些人拿着武器来报复。许荆听说后,立刻出门去迎接那些前来报复的人,跪下说:“我哥哥的儿子以前行为不检点,犯下了错误,都是因为我没有好好管教他造成的。我哥哥早逝,只留下他一个儿子,如果你们杀了他,就等于让他断子绝孙了,我愿意替他死。”那些来报复的人把许荆扶起来,说:“许掾在郡里名声很好,我们怎么敢加害于你呢?”于是就罢手了。许荆的名声更加远扬,太守黄兢举荐他为孝廉。
和帝当政的时候,荆州刺史稍微升迁了一下,当上了桂阳太守。桂阳靠近南州,那地方的风俗习惯比较粗糙,老百姓根本不懂什么礼义廉耻。荆州刺史就制定了丧葬和婚姻的规章制度,让大家知道应该遵守哪些礼仪规范,哪些事情是禁止的。
有一次,他春天去耒阳县视察,碰到一对兄弟蒋均,因为争家产闹上了官司,互相告状。荆州刺史叹息着说:“我肩负着国家的重任,却没能让百姓受到良好的教化,这责任在我这个太守啊!”于是,他让手下官员写奏折,把事情的经过详细汇报上去,请求朝廷派廷尉来调查处理。蒋氏兄弟被荆州刺史的举动感动了,都后悔自己的行为,主动请求接受惩罚。荆州刺史在桂阳做了十二年的官,当地父老乡亲都称赞他,为他歌唱。后来,他因为生病向朝廷请求退休,被朝廷征召为谏议大夫,最后死在了官位上。桂阳的老百姓为他修建了庙宇,立了碑刻纪念他。
荆州刺史的孙子荆有彧,在灵帝时期当上了太尉。
孟尝,字伯周,是会稽上虞人。他家祖上三代都是郡里的官吏,而且都为国捐躯,死得非常壮烈。孟尝年轻的时候就很有操守,在郡里做户曹史的小官。上虞有个寡妇,非常孝顺婆婆。婆婆年纪大了去世后,寡妇的妯娌因为之前就心怀嫉妒,就诬陷寡妇虐待婆婆,还说她下毒毒死了婆婆,把寡妇告上了县衙。郡里也没好好调查,就判了寡妇的罪。孟尝早就知道这个状子是冤枉的,就多次向太守说明情况,但太守根本不理他。孟尝在太守府外痛哭流涕,请求太守重新审理此案,最后无奈之下只能辞职回家。那个寡妇最终含冤而死。
从那以后,上虞连旱了两年,无论怎么祈祷求雨都没用。后来,新任太守殷丹到任后,了解了事情的经过,就派人把孟尝请到府衙,详细询问了寡妇被冤枉的事情。孟尝说:“以前东海有个孝顺的媳妇,感动上天,导致天旱,后来有人为她说了公道话,雨水就及时下了下来。现在应该处罚诬告寡妇的人,来祭奠寡妇的冤魂,这样才能让冤屈得到伸张,雨水才能如期而至。”殷丹采纳了孟尝的建议,立刻处死了诬告寡妇的女子,并在寡妇的坟前进行了祭祀。果然,天降大雨,庄稼都丰收了。
话说孟尝先生,先是被举荐为孝廉,后来又当上了茂才,最后做了徐县令。他在州郡任上表现出色,后来升迁为合浦太守。合浦这个地方不产粮食,但是盛产珠宝,而且和交趾郡接壤,经常有商贩来往,靠着外地运粮来维持生计。以前那些太守都贪赃枉法,巧取豪夺,搜刮民脂民膏,珠宝也因此渐渐流向了交趾郡。这样一来,商旅就少了,百姓没钱没粮,穷人都饿死在路上。
孟尝到任后,马上改革弊政,了解百姓疾苦。不到一年时间,珠宝又重新回到合浦,老百姓都恢复了原来的生活,商业也繁荣起来,大家都把他当作神仙一样敬仰。后来孟尝因为生病上奏朝廷,朝廷征召他回去,百姓们都拉着他的车不让走,舍不得他离开。孟尝实在推辞不掉,就趁着夜色,带着乡亲们乘船偷偷溜走了。他隐居在偏僻的沼泽地带,自己耕田种地,做些零工。附近的县里,很多百姓都敬仰他的品德,纷纷搬到他附近居住,有上百户人家呢。
桓帝时期,尚书杨乔,和孟尝是同乡,他上书推荐孟尝说:“我以前七次上书推荐前任合浦太守孟尝,可是因为我地位卑微,言轻力薄,始终没有得到朝廷的重视,真是白费心机了。孟尝为人仁义,热爱道德,品行高洁,才能超群。他以前当官的时候,改变了当地的风气,治理了政务,使得珠宝重新回到合浦,救活了无数饥民。再说,南海地区珍宝众多,很容易积累财富,孟尝完全可以利用职权,搜刮大量钱财,但他却辞官谢病,亲自耕种,隐姓埋名,不炫耀自己的功劳。这才是真正的才能,绝非只是为了温饱而已。然而,这样一位贤才却隐居乡野,高官厚禄与他无缘,国家的栋梁之才,却被弃置不顾。如今他已经年老体衰,生命即将走到尽头,却无法在盛世之中报效国家,我心里非常难过,忍不住流下了眼泪。世人都觉得稀有的东西才珍贵,人才也是一样。那些默默无闻的人才,就像埋没的木材和珍珠,只有被皇帝看重,才会被重视。皇上选拔人才,应该选择那些真正有才能的人。我虽然能力有限,却也希望尽自己所能,推荐贤才,不敢有丝毫私心。我冒着生命危险,也要推荐孟尝这样的贤才。”
可惜的是,孟尝最终也没有得到重用,七十岁的时候,在家中去世了。
第五访,字仲谋,是京兆长陵人,司空伦的后代。他从小就孤贫,经常帮人耕田来养活哥哥和嫂子。有空的时候就学习文化知识。后来他在郡里当了功曹,被评为孝廉,然后补任新都县令。他治理地方很平稳,政绩显著,三年之内,邻县的人都归附他,户口增加了十倍。
之后他升迁为张掖太守。那年闹饥荒,粮食只有几千石,第五访就打开粮仓赈济百姓,救济了受灾的人们。有人担心他这样做会受到处罚,想赶紧上报朝廷。第五访说:“如果非要上报朝廷,那不就等于抛弃百姓了吗?太守就应该用自己的性命去救百姓!”于是他就把粮食分发给老百姓。汉顺帝还专门下诏书嘉奖了他。因为他的举动,全郡百姓都得以保全。一年多以后,官民都丰衣足食,境内没有奸盗。
后来他又升迁为南阳太守,后来辞官了。之后被任命为护羌校尉,边境的人都敬畏他的威信。最后死在了任上。
刘矩,字叔方,是沛国萧县人。他叔父刘光,在汉顺帝时期当过司徒。刘矩年轻时就有很高的节操,因为他的父亲和叔父都没能当官,所以他拒绝了州郡的征召。太尉朱宠、太傅桓焉都很欣赏他的志节,所以他的叔父因此被朝廷征召,做了议郎,刘矩也因此被举荐为孝廉。
他慢慢升迁,做了雍丘县令。他用礼仪教化百姓,那些不孝顺的人,都被他感化,自己改正了错误。百姓之间如果有纠纷,刘矩总是把他们带到面前,拉着他们的耳朵告诫他们,说生气可以忍,但不能触犯县令的威严,让他们回去好好想想。那些打官司的人都被他感动了,都自己撤诉了。如果路上有人丢了东西,大家都会主动帮忙寻找失主。他在县里做了四年,因为母亲去世而离职。
后来太尉胡广举荐刘矩为贤良方正的人才,他升迁四次,最终做了尚书令。刘矩为人正直,不会逢迎权贵,因此得罪了大将军梁冀,被外放为常山相,后来因为生病辞官了。当时梁冀的妻兄孙祉是沛县令,刘矩害怕被他迫害,不敢回乡,就跑到彭城朋友家躲避。一年多以后,梁冀的态度有所缓和,刘矩才安全了。他又被任命为从事中郎,再次担任尚书令,后来又升迁为宗正、太常。
公元168年,刘矩接替黄琼当上了太尉。后来黄琼又当上了司空,刘矩和黄琼、司徒种暠一起辅佐皇帝,被称为贤相。那段时间,接连发生了一些灾害,司隶校尉就以此弹劾三位三公。尚书朱穆上书为刘矩他们辩解,说他们都是好官,还引用殷汤、高宗不惩罚下属的例子。但是皇帝没听,最后因为蛮夷叛乱,刘矩被免职了,后来又重新被任命为太中大夫。
灵帝刚即位的时候,刘矩接替周景当上了太尉。这是他第二次担任上公,他招募的都是有名望的儒士和德高望重的人。他从不和地方官勾结,总是委婉地劝谏皇帝,很多建议都被采纳了。后来因为日食他又被免职了。于是他就请求退休,最后在家去世了。
刘宠,字祖荣,是东莱牟平人,是齐悼惠王的后代。悼惠王的儿子孝王将闾,将闾的幼子被封为牟平侯,他的后代就一直住在那儿。刘宠的父亲刘丕,很有学问,被称为通儒。
刘宠从小就继承了父亲的学业,通过明经考试被举荐为孝廉,后来做了东平陵县令,因为仁慈爱民,深受百姓爱戴。他母亲生病的时候,他辞官回家侍奉母亲。百姓们想送他,堵塞了道路,车子都过不去,他只好穿着便服偷偷地回家了。
后来他升迁四次,做了豫章太守,又升迁三次,做了会稽太守。会稽山区的老百姓淳朴善良,甚至有些白发老人一辈子都没进过城,但他们也经常受到官吏的骚扰。刘宠简化了繁琐的政务,禁止官吏非法搜查,郡里风气大变。后来朝廷征召他担任将作大匠。山阴县有五六个白发苍苍的老翁,从邪山谷里出来,每人拿着百钱来送刘宠。刘宠慰劳他们说:“老人家们,你们这是何苦呢?”老人们回答说:“我们山里人,从来没见过郡里的官吏。以前的太守,官吏们总是到民间搜刮,一直到晚上都不停,甚至狗都叫个不停,百姓不得安宁。自从您上任以来,晚上狗都不叫了,百姓也见不到官吏了。我们这些老年人赶上了圣明的时代,听说您要被调走了,所以我们才来送您。”刘宠说:“我的政绩怎么能比得上你们说的呢?辛苦老人家们了!”然后他让人挑了一大笔钱给他们。
之后他又担任了宗正、大鸿胪。公元168年,他接替黄琼当上了司空,因为阴雾和日头不正常而被免职。不久后,他又被任命为将作大匠,后来又当上了宗正。公元172年,他接替王畅当上了司空,又先后升任司徒、太尉。公元173年,因为日食,他又被免职,回到家乡。
宠啊,当过好几个地方的太守,后来官至卿相,可他生活一直很简朴,家里都没什么积蓄。有一次他出京,想找个驿站休息,驿站的官吏拦住他,说:“我们正在打扫卫生,准备迎接刘公您呢,您现在不能住。”宠一句话也没说就走了。当时的人都夸他为人高尚,后来他年老生病,就去世了。
他弟弟方,官做到山阳太守。方有两个儿子,一个叫贷,字公山;一个叫繇,字正礼。兄弟俩都很有名气。
董卓进军洛阳的时候,岱从侍中被任命为兖州刺史。他为人谦虚,很爱护百姓,所以士人都很拥护他。初平三年,青州的黄巾贼入侵兖州,杀了任城县令郑遂,又打进了东平。岱带兵去打他们,结果战死了。
兴平年间,繇当上了杨州牧、振威将军。当时袁术占据淮南,繇就搬去了曲阿。正赶上天下大乱,很多朋友都往南方逃难,繇带着家眷和一些朋友一起,过着比较优渥的生活,名声也很好。后来袁术派孙策攻破了繇,繇就逃到豫章,最后病死了。
仇览,字季智,还有一个名字叫香,是留考城人。年轻的时候是个读书人,为人淳朴沉默寡言,乡里没什么人认识他。四十岁那年,县里召他来当官,后来被选为蒲亭长。他鼓励大家好好工作,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连种菜养鸡养猪的数量都有限制。农忙结束后,他就让孩子们一起住,去学校读书。那些游手好闲的人,都被他派去种地,还制定了严格的惩罚措施。他亲自参加丧事,还救济贫困的寡妇。一年后,他的政绩就得到了很大的认可。
仇览刚到蒲亭的时候,有个叫陈元的人,和母亲一起生活,他母亲去告状说陈元不孝顺。仇览很惊讶,说:“我最近路过他家,看到他家收拾得挺干净,耕种也都很及时。他不是个坏人,可能是教育没到位,还没意识到孝顺的重要性。他母亲守寡抚养孩子,辛苦了一辈子,怎么能因为一时生气,就让儿子变成不孝子呢?”陈元母亲听了很后悔,哭着离开了。仇览亲自去了陈元家,和母子俩一起喝酒,给他们讲为人处世、孝敬父母的道理,还讲了不孝顺的后果。后来,陈元果然成了个孝子。乡里都这么说:“父母在哪里?就在我家院子里;我像斑鸠一样哺育着我的孩子。”
河内王涣当时做考城县令,为人比较严厉,听说范览能以德化民,就把他任命为主簿。王涣对范览说:“主簿听说陈元犯了错,你没处罚他却感化了他,是不是有点缺乏雄心壮志啊?”范览回答说:“我认为鹰隼比不上鸾凤。”王涣笑着送他走,说:“荆棘不是鸾凤栖息的地方,百里之地也不是大贤的道路啊!如今太学里那些穿着长袍的学子,个个飞黄腾达,名扬天下,都是你以后的榜样。拿着朝廷给你的月俸,好好努力吧!”
范览进了太学学习。当时,同郡的符融在学子中名气很大,和范览住得很近,宾客盈门。范览总是保持自己的操守,从不和符融说话。符融观察他的言行举止,心里很奇怪,就对范览说:“我和先生是同乡,住得也近。现在京城里英雄豪杰云集,志同道合的人都在互相结交,虽然你一心向学,但为什么这么孤僻呢?”范览正色道:“天子设立太学,难道只是让人在这里空谈阔论吗!”说完就拱手告辞,再也不和符融说话了。后来符融把这事告诉了郭林宗,郭林宗就和符融一起拿着名帖去范览住处拜访他,并且请求留宿。郭林宗感叹不已,下床给范览行拜礼。
范览学业完成后回到家乡,州郡都来聘请他,他都以有病为由推辞了。即使在家休息,他也总是衣冠整洁,遵守礼仪。妻子如果有过错,他就立即脱帽自责。妻子在庭院里等待他戴好帽子,才能上堂。家里人从来没见过他喜怒哀乐的异常表情。后来朝廷征召他做方正清廉的官员,但他却因病去世了。
他的三个儿子都有文史方面的才能,最小的儿子范玄,名气最大。
童恢,字汉宗,琅琊姑幕人。他父亲童仲玉,遇到大饥荒,倾尽家产赈济灾民,九族乡里因此得以活命的人数以百计。童仲玉早逝。
童恢年轻时在州郡做官,司徒杨赐听说他执法公正廉洁,就把他召来。后来杨赐被弹劾,将要被免职,他的属官都纷纷上书辞职,只有童恢独自一人前往朝廷为他辩护。最终杨赐得以平反,属官们都回到官府,童恢则拄着拐杖离开了。因此,人们都称赞他的品德。
话说这复辟公府后啊,他可没乱来,该立的规矩都立上了。要是哪个官吏违反了法令,他就直接当场给人家讲清楚。反过来,要是哪个官吏尽职尽责,老百姓做了好事,他就赏酒赏菜,鼓励鼓励大家。种地织布收成这些事,都有条条框框规定好了。整个地方一片安宁,监狱里好几年都没犯人。周边县里逃难来的人,也安顿下来,有两万多户人家呢。
有一回,老百姓被老虎害了,他就下令设下陷阱抓老虎,活捉了两只。这青州太守恢听到后,亲自去现场,对着老虎念叨:“老天爷创造万物,就人最尊贵。老虎狼这些动物,就该吃吃牲畜,怎么能残害人呢?咱们这法律规定,杀人要偿命,伤人也要依法处置。你要是真杀了人,就老老实实认罪;要真是冤枉的,就大声喊冤吧!”其中一只老虎低着头闭着眼睛,吓得不轻,当场就被杀了。另一只老虎呢,瞪着恢,又叫又吼,上蹿下跳的,最后就放了它。手下的官吏们都为此给他写歌颂的诗歌。青州的政绩特别突出,他被提拔做了丹阳太守,可惜后来暴病去世了。
他弟弟翊,字汉文,比他哥哥还厉害,朝廷早想让他当官呢。可这翊啊,是个闷葫芦,不愿意做官。等他哥哥恢被朝廷任命后,他才去考了孝廉,当上了须昌县令。他治理地方也有一套独特的办法,官吏百姓都给他立了碑纪念。后来听说他哥哥要死了,他就辞官回家奔丧。之后虽然又有人推荐他做官,但他都没接受,最后在家去世了。
赞曰:“政界张急,理善亨鲜。推忠以及,众瘼自蠲。一夫得情,千室鸣统。怀我风爱,永载遗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