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的哥哥刘縯,字伯升,是个性格刚毅、慷慨豪迈、很有节操的人。自从王莽篡汉之后,他就一直耿耿于怀,想着要恢复汉室江山。他放弃了家业,倾家荡产,四处结交天下英雄豪杰。

王莽末年,各地盗贼四起,南方尤其严重。伯升召集大家商议说:“王莽暴政,百姓离心离德,现在又连年干旱,战乱不断,这正是天要亡他的时候啊!现在正是恢复高祖基业,安定天下的大好时机!”大家都赞同他的说法。于是,伯升派亲信分别去各地起兵:派邓晨在新野起兵,刘秀和李通、李轶在宛起兵。伯升自己则率领舂陵的子弟兵,一共七八千人,加上宾客,自称“柱天都部”。他还派宗室刘嘉去联络新市、平林的军队首领王匡、陈牧等人,合兵进攻,攻克了长聚和唐子乡,杀了湖阳县尉,又攻克了棘阳,接着准备攻打宛城。

他们打到小长安的时候,与王莽的前队大夫酎阜和属正梁丘赐遭遇。当时浓雾弥漫,汉军大败,伯升的姐姐和弟弟都战死了,跟随他的宗族亲属也有几十人战死。伯升重新集结残兵败将,退守棘阳。

酎阜和梁丘赐乘胜追击,把辎重留在了蓝乡,率领十万精兵渡过黄淳水,在沘水边扎营,切断后路,摆出一副不打算回头的架势。新市、平林的军队看到汉军接连战败,加上酎阜、梁丘赐的大军压境,都想撤兵,伯升为此非常着急。这时,下江的五千多兵马到达宜秋,伯升就赶去跟他们联络,争取他们的合作,下江的军队也答应了。这件事记载在《王常传》里。伯升于是设宴犒劳士兵,并举行盟誓仪式,休整了三天,把军队分成六部,然后趁夜潜行,袭击蓝乡,夺取了他们的全部辎重。第二天早晨,汉军从西南方向进攻酎阜,下江兵从东南方向进攻梁丘赐。到中午的时候,梁丘赐的军队溃败,酎阜的军队看到这种情况,也开始溃逃,汉军紧追不舍,把他们逼到黄淳水边,斩杀和溺死的有两万多人,最后还斩杀了酎阜和梁丘赐。

王莽手下的纳言将军严尤和秩宗将军陈茂听说阜陵和赐县的军队被打败了,就想趁机占据宛城。伯升立刻摆开阵势,激励士兵,烧毁粮草辎重,砸碎锅碗瓢盆,然后擂鼓前进,在育阳跟严尤、陈茂遭遇,打了一仗,大获全胜,斩首三千多级。严尤、陈茂丢下军队逃跑了,伯升接着进兵包围宛城,自称“柱天大将军”。王莽本来就听说过伯升的大名,这下更是吓得不轻,悬赏五万户人家和十万斤黄金,要捉拿伯升,并给他封上公的爵位。还下令长安的官署和全国各地都要在学堂里画伯升的画像,让学生们每天早上起来对着画像射箭,以此来抓捕他。

阜陵和赐县的人死后,每天都有百姓来投降,聚集的人数达到十多万。众将领商议要拥立刘氏后代,以顺应民心,很多英雄豪杰都归顺了伯升。而新市、平林的将领们比较放纵,他们害怕伯升的威名,又贪图圣公的懦弱,所以先商量好拥立圣公,然后派骑兵去请伯升,把他们的决定告诉他。伯升说:“各位将军想要尊奉宗室后代,这心意很好,但是我愚昧浅见,却有一些不同的看法。现在赤眉军在青州、徐州起兵,兵力有几十万,如果听说南阳拥立了宗室后代,恐怕赤眉军也会拥立别人,这样一来,必然会内讧。现在王莽还没灭亡,宗室之间就开始互相攻打,这是让天下人怀疑我们,自己削弱实力,不是打败王莽的办法。再说,起兵称王,很少有人能成功,陈胜、项羽就是前车之鉴。舂陵离宛城只有三百里,还没取得什么战功呢,就贸然自立为王,给天下树立榜样,让后人效仿我们的错误做法,这不是好办法。现在先称王号令天下,如果赤眉军拥立的人贤明,我们就一起归顺他;如果赤眉军没有拥立任何人,我们就先打败王莽,然后投降赤眉军,再之后再称王,也不晚。希望大家仔细考虑一下。”很多将领都说:“好!”将军张卬拔剑击地,说:“犹豫不决就会一事无成,今天的决定,不能再有别的意见了!”大家都同意了他的说法。

圣公登基后,立马提拔伯升当了大司徒,还封他做汉信侯。这下可把那些有实力的英雄豪杰给气坏了,很多人不服气。后来平林的后方部队去攻打新野,久攻不下。新野的县令爬上城楼喊话:“只要能得到司徒刘公的一封信,我立马投降!”伯升的军队一到,城门就打开了。五月,伯升攻下了宛城。六月,光武帝打败了王寻和王邑。从此,刘秀兄弟俩的名声更响亮了。

更始皇帝和他的大臣们心里越来越不安,就合计着要除掉伯升。他们召集所有将领开会,商量怎么下手。更始皇帝把伯升的宝剑拿过来看,绣衣御史申屠建还献上了一块玉玦,但更始皇帝就是下不了手。散会后,伯升的舅舅樊宏提醒伯升说:“当年鸿门宴上,范增举起玉玦示意项羽。现在申屠建这举动,是不是有什么不好的预兆啊?”伯升笑了笑,没说话。早些时候,李轶巴结讨好更始皇帝手下的那些权贵将领,光武帝一直很怀疑他,经常警告伯升说:“这个人不可信!”但伯升没听进去。

伯升手下的将领,他的族人刘稷,多次冲锋陷阵,屡破敌围,英勇无比。当时他带兵攻打鲁阳,听说更始皇帝称帝了,勃然大怒,骂道:“当初起兵干大事业的是伯升兄弟,这更始算个什么东西!”更始皇帝和他的大臣们听到这话,心里非常忌惮,就封刘稷为抗威将军,但刘稷不肯接受这个职位。更始皇帝于是就和他的将领们带了几千兵马,先抓了刘稷,准备杀了他,伯升极力为他求情。李轶和朱鲔趁机怂恿更始皇帝一起把伯升也抓起来,当天就把他杀了。

伯升有两个儿子。建武二年,长子刘章被立为太原王,次子刘兴被立为鲁王。十一年,刘章被改封为齐王。十五年,追谥伯升为齐武王。

刘章年纪轻轻就没了父亲,光武帝念及伯升的功劳未竟,对刘章非常关照和疼爱。因为刘章年纪轻轻就位高权重,光武帝想让他多历练历练,所以先让他试任平阴县令,后来又升迁为梁郡太守。刘章在位二十一年去世,谥号哀王。他的儿子刘炀继承王位。建武二十七年,刘炀才正式前往齐国就国。三十年,封刘炀的弟弟刘张为下博侯。永平十四年,封刘炀的两个儿子为乡侯。刘炀在位二十四年去世,儿子刘晃继承王位。

张以善,博学多才,在十六年前就跟着窦固将军一起出征匈奴,立下不少战功。可惜后来很多人嫉妒他的才能,多次诬告他。建初年间,张以善去世了,皇上还专门下诏表彰了他,并且重新封了他的儿子继承爵位,继续祭祀他。

张晃和他的弟弟利侯张刚,以及他们的母亲太姬,互相之间不停地告状,互相揭发对方的罪过。到了章和元年,有关部门建议皇上免除张晃和张刚的爵位,把他们贬为平民,发配到丹阳去。皇上不忍心,就下诏说:“我听说当君主应该明辨是非,有所不听从。他们身为宗室,地位尊贵,宫殿卫士齐全,出门有华丽的车驾,在家有坚固的门窗,怎么可能会像那些诬告他们的人说的那样呢?张晃和张刚虽然有过错,但罪不至死,按照《甫刑》的规定,最大的罪名也不过是不孝。我不忍心按照法律处置他们,就贬张晃的爵位为芜湖侯,削减张刚的户口三千户。唉!这两个小子不努力学习大道,被法律所约束,最终损害了家族的声誉。来人啊!把张晃和太姬的印信和绶带收缴上来!”张晃被降爵后又过了十七年才去世,他的儿子张无忌继承了他的爵位。

皇上一直很同情齐武王伯升,因为他开创了齐国的大业,可是他的后代却屡屡犯错,导致爵位被废除。而北海国也同样断绝了后嗣。等到皇上驾崩的时候,遗诏中还特意下令恢复这两个国家的爵位。永元二年,皇上重新封张无忌为齐王,史称惠王。他做了五十二年的齐王后去世,他的儿子齐顷王张喜继位,做了五年也去世了,他的儿子继位。建安十一年,齐国最终被废除。

有人评论说:大丈夫的作为,志向远大,目标高远。像齐武王那样,破家而施舍给有才能的人,可不是那些游侠之辈所能做到的!他的想法,大概是想继承祖业,光宗耀祖,不想让明堂的祭祀中断。他在仓促混乱的局势中,能够迅速取得敌人的信任,并且赦免岑彭以彰显自己的仁义,这些都足以看出他的胸襟和气度。只是他的志向太高,考虑问题过于长远,最终导致祸患的发生。唉!古人常以蜂虿为戒,大概就是害怕这种后果吧!《诗经》里说:“敬慎,敬慎,天命难违啊!”

北海靖王刘兴,在建武二年被封为鲁王,他是光武帝刘秀的哥哥刘仲的后代。

话说南顿王当初娶了同郡樊重的女儿,名叫娴都。娴都性情温柔顺和,从小就规矩得很,不出闺房一步,家族里的人都对她很敬重。她生了三个儿子三个女儿:大儿子叫伯升,二儿子叫仲,三儿子叫光武;大女儿叫黄,二女儿叫元,三女儿叫伯姬。孩子的母亲在光武帝起兵的时候就去世了,她的族人樊巨公操办了丧事。建武二年,黄被封为湖阳长公主,伯姬被封为宁平长公主。元和仲都死在了小长安,后来追封元为新野长公主,十五年后又追谥仲为鲁哀王。

光武帝的弟弟刘兴,年轻的时候做过缑氏县令。他为人聪明有谋略,善于断案,名声很好。后来升迁为弘农太守,政绩也很好。在任四年后,他上书请求退休,朝廷召他回京,让他担任朝请郎。建武二十七年,他才正式就国。第二年,因为鲁国和东海郡合并了,所以刘兴被改封为北海王。建武三十年,刘兴的儿子刘复被封为临邑侯。中元二年,刘兴的另外两个儿子又被封为县侯。汉显宗很器重刘兴,每当有什么特殊政务,就派人快马加鞭地去询问他的意见。刘兴在位三十九年去世,他的儿子刘睦继承了王位。

刘睦从小就喜欢学习,博览群书,光武帝很喜爱他,多次召他进宫。汉显宗还在东宫的时候,就对他特别宠爱,在宫里让他诵读经典,出宫的时候还让他牵马。东汉初期,法律制度还比较宽松,而刘睦为人谦虚恭敬,喜欢结交朋友,天下有名的儒士和德高望重的老人都来拜访他,因此他的名声越来越大。到了永平年间,法律变得严厉起来,刘睦就谢绝了宾客,把心思放在音乐和娱乐上。但他仍然喜欢读书,经常沉迷其中。年底,他派中大夫拿着玉璧进京朝贺,汉明帝召见了他,问他:“朝廷派人来询问我的情况,你打算怎么回答?”使者说:“大王忠孝仁慈,尊敬贤人,喜爱士人。我虽然只是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也不敢不实话实说。”刘睦说:“唉,你这是在害我啊!这些都是我年轻时候的作为。你应该告诉皇上,我继承王位以来,志向衰退,行为懒惰,沉迷于声色享乐,喜欢玩弄犬马。”使者领命而去。他能够如此随机应变,真是令人佩服。

一开始啊,靖王去世了,他把所有的家产都分给了弟弟们。虽然王室的车马服饰和珍宝,按说列侯是不能拥有的,但他都分给了弟弟们,然后用金银布帛把这些东西赎回来。靖王弟弟睦,文采很好,写了《春秋旨义终始论》还有好几十篇赋和颂。他还擅长研究史书,当时的人都把他当作典范。临终前,皇帝还派驿马让他写了十篇草书尺牍。靖王在位十年后去世,他的儿子哀王基继承了王位。

永平十八年,哀王基封了两个弟弟为县侯和乡侯。建初二年,又封了基的弟弟毅为平望侯。哀王基在位十四年后去世,没有儿子。肃宗皇帝很同情他,就没废除他的王国。

永元二年,和帝封了睦的庶子,也就是斟乡侯威为北海王,让他奉祀睦的祖先。在位七年,因为威不是睦的亲生儿子,又因为犯了诽谤罪,被押解到廷尉,半路上自杀了。

永初元年,邓太后又封了睦的孙子,寿光侯普为北海王,这就是北海顷王。延光二年,邓太后又封了睦的一个小儿子为亭侯。北海顷王普在位十七年后去世,他的儿子恭王翼继承王位;恭王翼在位十四年去世,他的儿子康王继承王位,后来康王也没有留下后代,建安十一年,北海国被废除了。

一开始,临邑侯复也很爱学习,能写文章。永平年间,每逢朝廷有讲学的事,总是让复负责主持。他和班固、贾逵一起修撰汉史,傅毅等人也都尊崇他。复的儿子騊駼和他的堂兄平望侯毅,也都很有才华。永宁年间,邓太后召见毅和騊駼到东观,和谒者仆射刘珍一起撰写从东汉中兴以来名臣列士的传记。騊駼还自己创作了赋、颂、书、论各一篇。

赵孝王,名字叫良,字次伯,是光武帝刘秀的叔叔。平帝的时候,他被举荐为孝廉,当上了萧县令。光武帝刘秀兄弟从小就没了父亲,赵王良对他们照顾得特别好,感情很深。后来光武帝起兵造反,把这事儿告诉了赵王良,赵王良当时非常生气,说:“你跟我侄子(伯升,指刘秀的哥哥)的志向和做法完全不一样!现在咱们家眼看着就要完蛋了,你居然还干这种事!” 不过,后来没办法,赵王良还是跟着刘秀一起打仗,到了小长安,结果汉军大败,赵王良的妻子和两个儿子都死了。

更始帝刘玄当政后,任命赵王良为国三老,跟着他进了关中。后来更始帝失败了。赵王良听说光武帝刘秀登基了,就偷偷跑去了洛阳。建武二年,刘秀封他为广阳王。五年后,又把他改封为赵王,这才正式去赵国就藩。十三年,又降了他的爵位,让他当了赵国国相。这几年他经常来京城朝见皇帝。建武十七年,他在京城去世,活了六十六岁。他的儿子节王栩继承了王位。建武三十年,刘秀封了栩的两个儿子为乡侯。建初二年,又封了栩的十个儿子为亭侯。

节王栩当了四十年的赵王后去世了,他的儿子顷王商继承了王位。永元三年,刘秀封了商的三个弟弟为亭侯。永元元年,又封了商的四个儿子为亭侯。顷王商当了二十三年赵王后去世了,他的儿子靖王宏继承了王位。靖王宏当了十二年赵王后去世了,他的儿子惠王乾继承了王位。元初五年,封了乾的两个弟弟为亭侯。同一年,赵国的国相上奏说惠王乾在守父丧期间私自娶了年轻的妻子,还穿着白衣从司马门出去,因此被削去了中丘县的封地。当时有个叫程坚的郎中,是南阳人,为人正直有操守,被任命为惠王乾的老师。程坚用礼义教导他,惠王乾也悔改了之前的错误,程坚向皇帝上奏,结果惠王乾被削去的县又被恢复了。本初元年,封了惠王乾的一个儿子为亭侯。惠王乾当了四十八年赵王后去世了,他的儿子怀王豫继承了王位。豫王去世后,他的儿子献王赦继承了王位。献王赦去世后,他的儿子珪继承了王位,建安十八年被迁封为博陵王。他当了九年博陵王,魏朝建立后被封为崇德侯。

城阳恭王祉,字巨伯,是光武帝刘秀的族兄,舂陵康侯刘敞的儿子。

我曾祖父叫刘买,汉朝长沙定王把他封在零陵舂陵乡,做了舂陵侯。曾祖父去世后,我祖父刘熊渠继承了爵位。祖父去世后,我父亲刘仁继承了侯位。因为舂陵地势低洼潮湿,山林瘴气很重,父亲上书请求减小封地,搬到别的地方去。汉元帝初元四年,父亲的封地被迁到了南阳白水乡,但国名还是叫舂陵国,于是父亲就带着他的弟弟巨鹿都尉刘回和家族成员一起搬过去了。父亲去世后,我继承了爵位。我为人谦虚俭朴,乐善好施,把父亲留下来的金银财宝都分给了兄弟们,州里的刺史还表扬了我的义行,让我做了庐江都尉。一年多以后,我的族兄安众侯刘崇起兵造反,王莽害怕刘氏一族,把我叫到长安,后来又让我回去了。

早些时候,在汉平帝的时候,我和刘崇一起到京城朝见皇帝,还一起参加了祭祀明堂的活动。刘崇看到王莽快要危及汉室江山了,就私下对我说:“安汉公独揽大权,大臣们都敢怒不敢言,国家快要灭亡了!太后年纪大了,皇帝又年幼,高祖皇帝当初分封子弟,不就是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吗?”我心里非常赞同他的话。后来刘崇造反失败,我很害怕,想找个靠山,于是就让儿子刘祉娶了高陵侯翟宣的女儿为妻。没想到,翟宣的弟弟也起兵造反,想攻打王莽,结果南阳官府抓捕了翟宣的女儿,我儿子刘祉因此被关进了监狱。我赶紧上书谢罪,并且表示愿意带着儿子、兄弟和家族成员一起当兵打仗,冲在最前面。当时王莽刚当上摄政王,想安抚宗室,所以没有治我的罪。可是后来王莽篡位称帝,所有刘氏宗亲都被降为平民,只享受孤卿的俸禄,后来爵位都被取消了。我死后,我儿子刘祉也被废除了爵位,再也没能当官。

我儿子刘祉是故侯的嫡子,为人忠厚老实,宗室里的人都尊敬他。光武帝起兵的时候,我儿子和兄弟们一起参军,结果前队大夫甄阜把他们全家人都抓了起来,关进了宛城的监狱。汉军在小长安战败后,我儿子冒着生命危险回到棘阳,结果甄阜杀了他母亲和兄弟姐妹。更始帝登基后,任命我儿子为太常将军,又恢复了他的舂陵侯爵位。后来他跟随光武帝西入关中,被封为定陶王。他还率军在临泾打败了刘婴。

刘祉在更始皇帝投降赤眉军之后,偷偷地跑去了洛阳。当时,皇族里只有他最先到达洛阳,光武帝见到他非常高兴。建武二年,他被封为城阳王,皇上赏赐了他坐骑、御用物品、车辆、马匹和衣服。追谥他的父亲刘敞为康侯。十一年,刘祉生病了,上交了城阳王的印信和绶带,希望能以列侯的身份祭祀先人。光武帝亲自去看望他的病情。刘祉去世,享年四十三岁,谥号恭王,最终没有去封地就职,葬在洛阳北芒。

建武十三年,刘祉的嫡子刘平被封为蔡阳侯,负责祭祀刘祉;刘平的弟弟刘坚被封为高乡侯。建武二年,光武帝把皇祖、皇考的墓地定为昌陵,设置陵令看守;后来改名为章陵,并因此把舂陵改名为章陵县。建武十八年,光武帝修建了考侯(刘秀的父亲)和康侯(刘敞)的庙宇,规模与园陵相当,并设置了啬夫管理。光武帝下令零陵郡祭祀节侯和戴侯的庙宇,每年春秋冬夏和腊月都要举行五次祭祀,并设置啬夫和佐吏各一人。

刘平后来因为和诸王来往密切,被削去了爵位。永平五年,明帝重新封刘平为竟陵侯。刘平死后,儿子刘真继承爵位;刘真死后,儿子刘禹继承爵位;刘禹死后,儿子刘嘉继承爵位。泗水王刘歙,字经孙,是光武帝的族父。他的儿子刘终,从小和光武帝关系很好。汉兵起义的时候,刘终起初跟随唐子,后来诱杀了湖阳尉。更始皇帝建立政权后,刘歙跟随他进入关中,被封为元氏王,刘终担任侍中。更始皇帝失败后,刘歙和刘终一起逃往洛阳。建武二年,光武帝封刘歙为泗水王,刘终为淄川王。建武十年,刘歙去世,光武帝封他的小儿子刘燀为堂溪侯,让他奉养刘歙的母亲。刘终因思念父亲而悲痛不已,哭了二十八天后也去世了。光武帝封刘终的长子刘柱为邔侯,让他祭祀刘终;又封刘终的儿子刘凤为曲阳侯。

刘歙的从父弟刘茂,十八岁时,汉兵起义,他自称刘失职,也聚集起队伍,暗中活动,自称厌新将军。他攻下了颍川、汝南,手下有十多万人。光武帝到达河内后,刘茂率众投降,被封为中山王。建武十三年,所有皇族中被封为王的都被降为侯,刘茂被改封为穰侯。

匡茂,也跟着汉军一起造反起事。建武二年,被封为宜春侯。他为人谦逊低调,永平年间当上了宗正。他儿子浮继承爵位,被封为朝阳侯。

浮的弟弟尚,永元年间当上了征西将军。浮的爵位传到孙子护,护没有儿子,爵位就断了。延光年间,护的堂兄瑰和安帝的乳母王圣的女儿伯荣私通,于是护就娶了伯荣为妻,并且因此继承了护的爵位,被封为朝阳侯,官至侍中。后来王圣失势,护的爵位被降为亭侯。

安城孝侯,字子琴,是光武帝的族兄。他祖父叫利,做过苍梧太守。子琴小时候父母双亡,得到朝廷的抚恤。他哥哥显因为报仇杀人,被官府追捕杀害。子琴把家里的田地房产都卖了,和哥哥的儿子信一起散尽家财,招募了一帮人去报复官府,结果都成了亡命之徒,后来才被赦免。碰上伯升起兵造反,他就跟着伯升一起攻打各个县城。

更始帝建立政权后,封赐为光禄勋,又封他为广汉侯。伯升被害后,赐又当上了大司徒,领兵讨伐汝南。还没平定汝南,更始帝又任命信为奋威大将军,代替赐去攻打汝南。赐和更始帝一起到了洛阳。更始帝想派亲信大将去河北平乱,但不知道派谁去好,赐就说,各家子弟里只有文叔(光武帝)可用。大司马朱鲔等人觉得不行,更始帝犹豫不决,赐极力劝说,更始帝这才任命光武帝为大司马,持节渡过黄河。同一天,赐被任命为丞相,先入关中,负责修缮宗庙宫殿。后来迎接更始帝迁都长安,赐被封为宛王,拜为前大司马,持节镇抚关东地区。第二年春天,赐回到宛国就国,统领六部兵马。后来赤眉军打败了更始帝,赐所统领的六部兵马也陆续叛变,他就离开了宛,逃到保育阳躲避。

听说光武帝登基了,他就往西边武关去,迎接更始皇帝的妻子和孩子,然后一起前往洛阳。光武帝很感激他的忠心,建武二年,封他为慎侯。十三年后,又增加了他的封地和人口,正式封他为安成侯,让他在朝中做官。因为光武帝觉得他这个人很可靠,很讲信用,所以对他特别好,经常私下宴请他,还经常去他家做客,赏赐也特别多。每次得到赏赐,他都分给老朋友们,从不自己留着。光武帝还为他修建了坟墓和祠堂,设立了管理人员和守卫,规格跟舂陵孝侯一样。他去世的时候是建武二十八年,他的儿子闵继承了他的爵位。

建武三十年,光武帝又封闵的弟弟嵩为白牛侯。后来因为牵涉到楚地的叛乱,他的爵位被取消了。闵去世后,他的儿子商继承了爵位,后来被迁封为白牛侯。商去世后,他的儿子昌继承了爵位。

一开始,这个人跟着更始皇帝平定了汝南地区的叛乱,因此被封为汝阴王。后来又带兵平定了江南地区,占据了豫章。光武帝登基后,桂阳太守张隆打败了他,他就去洛阳投降了,被封为汝阴侯。永平十三年,他也因为牵涉到楚地的叛乱而被取消了爵位。

成武孝侯,名叫顺,字平仲,是光武帝的族兄。他父亲庆,是舂陵侯敞的同父异母兄弟。顺和光武帝是同乡,从小关系就很好。

更始皇帝登基后,任命庆为燕王,任命顺为虎牙将军。后来更始皇帝投降了赤眉军,庆被乱军杀害了,顺就偷偷地去投奔光武帝,被任命为南阳太守。建武二年,被封为成武侯,封地和人口最多,收的税比皇室的其他诸侯都多。建武八年,他打败了六安的叛军,被任命为六安太守。几年后,光武帝想征召他回朝,但是官吏和百姓都上书请求留下他。他去世的时候是建武十一年,光武帝派使者迎接他的灵柩,并亲自去吊唁。他的儿子遵继承了他的爵位,后来因为和诸侯王来往密切,被降为端氏侯。遵去世后,他的儿子弇继承了爵位。弇去世后没有儿子,爵位被取消了。永平十年,显宗皇帝去章陵祭祀,想起以前的恩情,就封了顺的三个孙子为乡侯。

一开始,顺的叔父弘娶了樊氏女子,她是皇太后的堂妹。他们生了两个儿子:敏和国。他们和母亲一起跟着更始皇帝在长安。建武二年,他们来到洛阳,光武帝封敏为甘里侯,封国为弋阳侯。敏博学多才,品行端正,永平初年官至越骑校尉。

弘弟梁,是个有名的侠客,更始元年,他在豫章起兵,想攻打江东,自称“就汉大将军”,结果暴病死了。

顺阳怀侯,名叫孙嘉,是光武帝刘秀的族兄。他父亲孙宪,是舂陵侯刘敞的亲弟弟。孙嘉从小就没了父亲,为人仁厚善良,南顿君把他当亲儿子一样看待。后来他和伯升一起到长安学习,研读《尚书》和《春秋》。

等到天下大乱,义军纷纷起事,孙嘉跟着更始帝征战四方。汉军在小长安战败,孙嘉的妻子因此被害。更始帝登基后,任命他为偏将军。攻破宛城后,封他为兴德侯,后来又升迁为大将军。他在冠军击败了延岑,将其俘虏。更始帝迁都长安后,封孙嘉为汉中王、扶威大将军,让他持节前往汉中就国,定都南郑,手下兵将多达数十万。建武二年,延岑再次叛乱,攻打汉中,包围了南郑,孙嘉战败逃走。延岑占领了汉中,又进兵武都,结果被更始帝的功臣李宝打败。延岑逃到天水,公孙述派将军侯丹攻打南郑。孙嘉收拢散兵败将,聚集了数万人马,任命李宝为相,从武都南下攻击侯丹,但战事不利,退兵到河池、下辨。他又与延岑多次交战,延岑退往北边进入散关,到达陈仓,孙嘉追击并将其击败。更始帝的邓王廖湛率领十八万赤眉军攻打孙嘉,孙嘉在谷口与他们大战,大获全胜,亲手杀了廖湛,然后到达云阳,驻扎在谷口。

李宝等人听说邓禹西征,就拥兵自守,观望战局的成败。光武帝听说后,对邓禹说:“孙嘉为人一向谨慎正直,而且年轻时就和我关系很好,一定是长安那些轻浮之辈误了他。”邓禹就按照光武帝的意思,孙嘉于是就跟着来歙到云阳去见邓禹。建武三年,孙嘉到达洛阳,参与征战,被任命为千乘太守。建武六年,他生病了,上书请求退休,被征召到京城。建武十三年,被封为顺阳侯。秋天,又封孙嘉的儿子孙廧为黄李侯。建武十五年,孙嘉去世。他的儿子孙参继承爵位,后来犯了罪,爵位被降为南乡侯。永平年间,孙参担任城门校尉。孙参死后,他的儿子孙循继承爵位。孙循死后,他的儿子孙章继承爵位。

话说齐王,那气势啊,沉稳又雄壮,就像正义的兵器乘着风势而来,势不可挡!可真是没想到啊,这败亡来得这么突然,简直是天意弄人,让人措手不及。城阳王早早地就响应了,赵孝王也随后赶来支援,可惜还是晚了。泗水那边的三个诸侯,有的出于恩情,有的因为功利,最终都参与进来了,结果如何,就只能听天由命了。

这赞语说得真贴切啊!齐国灭亡,真是让人唏嘘不已。谁能想到,曾经那么强大的齐国,竟然会落到如此地步呢?这其中,既有齐王自身的因素,也有外部环境的影响。城阳王和赵孝王,他们的及时响应,虽然没能改变最终的结局,但也展现了他们的忠义和担当。至于泗水三侯,他们的参与,更是让这场战争更加复杂,也更加难以预测。

总之,齐国的灭亡,是一场复杂的事件,其中充满了无奈和遗憾。而这首赞语,则精炼地概括了这场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也表达了作者对齐国命运的惋惜之情。 “赞曰:齐武沉雄,义戈乘风。仓卒匪图,亡我天工。城阳早协,赵孝晚同。泗水三侯,或恩或功。” 这十六个字,将历史的沧桑巨变,浓缩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