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传》里记载了各种灾异及其征兆,《汉书·五行志》对此记载得非常详细。所以泰山太守应劭、给事中董巴、散骑常侍谯周他们都写过从建武年间开始的各种灾异记录。现在我把这些记录综合起来,算是给《前志》续个篇吧。

《五行传》里说:“打猎不按规矩,吃饭不讲究,出入没有节制,抢占老百姓的农时,还搞阴谋诡计,那树木就不会长得笔直了。”意思是说,树木失去了正常的生长规律就会导致灾害。书里还说:“态度不恭敬,这就是不严肃。罪过大了,就会下大雨,罪过到了极点,就会出现各种怪异的现象:有时候是妖怪作祟,有时候是乌龟成灾,有时候是鸡害人,有时候是下半身长出上半身的病,有时候是青色的灾异或祥瑞,这都是金气伤害木气的结果。”书里解释说,两种气互相伤害就叫做“沴”。

建武元年,赤眉军首领樊崇、逢安等人拥立刘盆子为皇帝。但是樊崇他们把刘盆子当成小孩子一样看待,什么事都自己做主,根本不把他当回事。后来到了新年第一天,皇帝和大臣们想一起吃饭,刚坐下,酒菜还没上,大臣们就都站起来了,乱成一团,根本没办法好好吃饭。当时,大司农杨音拔出剑来生气地说:“小孩子玩游戏都不至于这么乱!”后来赤眉军就垮了,樊崇、逢安都被杀了,只有杨音被封为关内侯,寿终正寝。

光武帝死了以后,山阳王刘荆哭得一点也不伤心,还偷偷写信给东海王,怂恿他造反。明帝因为刘荆是他的同母兄弟,而且太后还在世,所以就隐瞒了下来。后来把刘荆迁到广陵,刘荆因为再次谋反而自杀。

章帝的时候,窦皇后的哥哥窦宪因为皇后很受皇帝宠爱,所以大家都怕他。窦宪就强迫沁水长公主把土地给他,公主怕他,就把地给了他,窦宪却看不起公主。后来皇帝去公主的土地上游玩,发现了这件事,就问窦宪,窦宪又说自己只是借用一下。皇帝念及旧情,只批评了他几句,没治他的罪。后来章帝死了,窦太后摄政,窦宪掌握着机密,那些正直的大臣跟窦宪对着干,窦宪就害死了他们,后来窦宪和他的兄弟们都被杀了。

桓帝的时候,梁冀当权,他和兄弟们飞扬跋扈,喜欢骑马奔驰,甚至回家的时候,还骑马冲进家门,百姓都叫他们“梁氏灭门驱驰”。后来他们就被诛杀了。

和帝在位期间,永元十年、十三年、十四年、十五年,都下过那种让人受不了的淫雨,庄稼都遭了殃。

安帝元初四年秋天,好几个州郡都因为淫雨,庄稼颗粒无收。永宁元年,受灾的州郡更多了,足足有三十三个。到了建光元年,连京都和二十九个州郡都遭受了淫雨的侵害,庄稼歉收。那时候羌族叛乱很久都没平息,老百姓还要当兵打仗,真是愁上加愁,苦不堪言。

延光元年,有二十七个州郡因为淫雨庄稼歉收;第二年,更是有五个州郡连续下雨,庄稼全毁了。顺帝永建四年,司隶校尉管辖的地区,还有荆州、豫州、兖州、冀州,都因为淫雨导致庄稼歉收;六年的时候,冀州又遭了殃。

桓帝延熹二年夏天,下了五十多天的暴雨。那时候,大将军梁冀专权,他竟然还阴谋害死皇帝宠幸的邓贵人的母亲。梁冀还擅自杀了议郎邴尊。皇帝想杀梁冀,但又害怕梁冀权势太大,万一反抗,还会危害百姓,所以就偷偷地跟身边的近臣中常侍单超等人商量怎么除掉他。那年八月,梁冀最终伏法,被诛灭三族。

灵帝建宁元年夏天,下了六十多天的暴雨。当时,大将军窦武想发动政变,废掉那些宦官。可那年九月,长乐宫的五官史朱瑀等人和中常侍曹节一起造反,先杀了窦武,双方在宫门口交战,窦武兵败逃走,最后窦武兄弟都被杀害,死了好几百人。

熹平元年夏天,下了七十多天的暴雨。当时,中常侍曹节等人诬陷勃海王悝谋反,十月就杀了悝。

中平六年夏天,下了八十多天的暴雨。那时候,灵帝刚死,灵柩还在宫里,大将军何进和佐军校尉袁绍等人合谋要杀掉那些宦官。灵帝下葬后,中常侍张让等人反过来杀了何进,双方在京都开战,死了好几千人。

更始年间,好几十路将军经过洛阳,都戴着便帽,穿着女人的绣花衣服,还披头散发。当时,聪明人都觉得这穿着不对劲,是灾难的征兆,于是都逃到边郡躲避去了。这打扮,一看就是妖邪之气!后来,更始帝果然被赤眉军杀了。

汉桓帝元嘉年间,京城里的女人们流行一种奇特的打扮:愁眉、啼妆、堕马髻、折腰步、龋齿笑。所谓的“愁眉”,就是眉毛细细的,弯弯曲曲的;“啼妆”,就是轻轻擦拭眼角,好像哭过似的;“堕马髻”,就是头发只梳理一边;“折腰步”,就是走路的时候身子弯得像要折断似的,脚不稳稳地踩在地上;“龋齿笑”,就是笑起来像牙疼一样,一点也不开心。 这种打扮的风气,最初是从大将军梁冀家里传出来的,然后迅速在京城流行开来,全国各地都跟着模仿。这简直就是一种妖邪的服饰!梁冀父子俩位居高位,和皇室联姻,权势熏天,简直要亡国了。老天爷好像在警告他们:军队要来抓捕了,女人们忧心忡忡,愁眉苦脸地哭泣,士兵们粗暴地对待她们,把她们的腰都弄断了,头发也弄乱了,即使强颜欢笑,也毫无生气。到了延熹二年,梁冀全家都被诛灭了。

延熹年间,梁冀被杀后,京城里流行一种新的发型:帻颜短耳长,就是帽子前面短后面长。当时,中常侍单超、左悺、徐璜、具瑗、唐衡这些人都在皇帝身边,他们放纵自己的奸邪行为。天下人都愤愤不平地说:“一个梁冀死了,又冒出来五个梁冀!”他们的家族里有很多侯爵,子孙遍布各地做官,宾客们也个个飞扬跋扈,这种上短下长的发型,跟梁冀的专权作威有什么两样!到了延熹八年,因为发生了日食,汉桓帝任命韩寅为司隶校尉,开始大规模地清除这些奸臣,京城才恢复了清静。

延熹年间,京城里的有钱人流行穿木屐;女人结婚的时候,还流行用漆画五彩的丝带系在身上。这也是一种妖邪的服饰!到了延熹九年,党锢之祸爆发,消息传到黄门北寺,当时大家都很慌乱,不敢相信天命,很多人逃走,不肯接受调查。九族都被抓了起来,不管是老少妇孺,都被戴上了枷锁,这不正应了木屐的形状吗?

汉灵帝建宁年间,京城里的有钱人流行用苇方笥当化妆盒,穷人也都跟着学。当时有识之士暗中说:苇方笥,这可是郡县里审案用的箱子啊!现在把它当宝贝一样用,这岂不是说天下人都该被官府审判吗?到了光和三年癸丑,朝廷大赦,被党锢的官员和百姓都得到了赦免,但有些没看到赦令,或者因为其他原因被怀疑的人,还是要接受审判。于是,所有牵涉到党锢案的郡县,都把审判的结果上报廷尉,所有人的名字都写进了苇方笥里。

汉灵帝特别喜欢胡人的服饰、帐篷、胡床、胡坐的姿势、胡人的饭食,还有胡人的乐器箜篌和舞蹈,整个京城里的达官贵人都争相模仿。这简直就是妖孽啊!后来董卓带了很多胡兵,把街道都堵满了,还抢掠宫殿,掘墓盗宝。

灵帝在宫里的西园里,竟然驾着四头白驴,自己亲自拉缰绳,在园子里跑来跑去,还觉得特别开心。于是朝中的大臣和达官贵人都跟着学,甚至用牛车当作马队,互相攀比,争先恐后,价钱都跟马匹一样贵了。《易经》上说:“时乘六龙以御天。”天上飞的没有比龙更好的,地上跑的没有比马更好的。《诗经》里也说:“四牡骙骙,载是常服。”“檀车煌煌,四牡彭彭。”驴子只是用来驮重物走远路,上山下谷,是乡下人用的东西,怎么会有帝王君子用驴子拉车呢?这么笨的牲口,现在却这么贵重。老天爷好像在说:国家快要大乱了,贤能和愚蠢的人地位颠倒,所有当官的都像驴子一样!后来董卓残暴地欺凌王室,大量招募边境地区的人充实朝廷,胡人和各种异族,都跑到中原来了。

熹平年间,朝廷里竟然有人给狗戴帽子,系上官带,还以此为乐。有一次,一只戴着帽子的狗竟然跑进了司徒府的大门,看到的人都很惊讶。京房的《易经》传注里说:“君主不正,臣子想篡位,就会出现狗戴帽子的怪事。”后来灵帝宠信那些奸佞的小人和亲信,永乐宫的宾客,鸿都门那些不务正业的小人,互相提拔,朝中大臣和地方官,都一个德行。灵帝还派御史到西邸卖官,只要花五百多万钱的,就赐给他金紫官服;那些跑到皇宫门口上书请求当县令的人,不管县里情况好坏,只要有钱就能买官。那些有权势的人贪婪凶狠像豺狼虎豹,那些没权势的人,就完全不像个人样,简直就是戴着帽子的狗!司徒,古代的丞相,掌管全国政事。老天爷好像在说:丞相大多都不是合适的人选,尸位素餐,没有一个能正直地处理政事,只会阿谀奉承,曲意逢迎。现在当官的都像狗一样,所以狗才会跑到司徒府的大门里去。

汉灵帝老爱在西园里玩,让后宫的美女们扮成酒楼老板娘,穿着商人的衣服招待他。灵帝走到她们那儿,美女们就摆上酒菜,大家一起吃喝玩乐,这打扮太妖艳了!后来天下就大乱了。

汉献帝在位的时候,建安年间,男人流行穿那种上衣长下衣短的衣服,女人也流行上衣短下裙长的打扮。益州有个官员叫莫嗣,他认为这种穿着很妖邪,说这上不遮下不掩的,天下怎么可能太平呢?他说完这话,没多久天下就真的乱了。

汉灵帝光和元年,南宫侍中寺里的一只母鸡要变成公鸡了,全身的毛都像公鸡,就头顶的冠还没变。皇帝就问了蔡邕。蔡邕回答说:“这鸡的样子不端正,会有鸡祸啊!汉宣帝黄龙元年,未央宫里母鸡变成公鸡,不打鸣也没鸡距。那一年元帝刚即位,立王皇后。到初元元年,丞相史家母鸡变成公鸡,有冠有距还会打鸣。那一年皇后父亲被封为阳平侯,皇后也当上了皇后。到汉哀帝驾崩,皇后摄政,王莽把他的外甥提拔为大司马,从此天下大乱。我私下推测:鸡头代表君主。这只鸡全身都变了,就头冠没变,皇上知道了这件事,说明将要发生大事,但还没完全成型。如果皇上不认真对待,不改政事,等鸡冠长出来,那祸患就大了!”后来张角起义,黄巾军造反,天下大乱。各地百姓被赋税压得喘不过气,纷纷起义造反。皇上不改政事,最终导致天下大乱。

汉桓帝永兴二年四月丙午日晚上,光禄勋官署的墙壁底下冒出青色的气体,一看,发现了一枚玉钩和一枚玉玦。玉钩长七寸二分,玉玦周长五寸四分,上面都雕刻着花纹。这青气是祥瑞,玉是金玉之类的东西。七寸二分是商数,五寸四分是徵数。商代表臣子,徵代表事情,大概是因为为人臣引决事情的人不严肃,将要发生祸患。当时梁冀专权,四年后,梁氏家族被诛灭了。

汉桓帝延熹五年,太学大门无缘无故地倒塌了。襄楷认为太学门倒塌,说明国家的文治将要衰败,教化也要废弛了。后来天下果然大乱。

永康元年十月壬戌,南宫平城门内屋自坏。金沴木,木动也。其十二月,宫车晏驾。

话说永康元年十月壬戌这天,皇宫南宫平城门里边的房子自己塌了。古书上说这是金克木,木头受损的意思。巧得很,到了当年十二月,皇帝驾崩了。

灵帝光和元年,南宫平城门内屋、武库屋及外东垣屋前后顿坏。蔡邕对曰:“平城门,正阳之门,与宫连,郊祀法驾所由从出,门之最尊者也。武库,禁兵所藏。东桓,库之外障。《易传》曰:‘小人在位,上下咸悖,厥妖城门内崩。’《潜潭巴》曰:‘宫瓦自堕,诸侯强陵主。’此皆小人显位乱法之咎也。”其后黄巾贼先起东方,库兵大动。皇后同父兄何进为大将军,同母弟苗为车骑将军,兄弟并贵盛,皆统兵在京都。其后进欲诛废中官,为中常侍张让、段珪等所杀,兵战宫中阙下,更相诛灭,天下兵大起。

到了灵帝光和元年,皇宫南宫平城门内屋、武库和东边围墙的房子接二连三地塌了。大文学家蔡邕分析说:“平城门是正阳门,跟皇宫相连,皇帝祭祀出行都要经过这里,是皇宫里最重要的门。武库是存放兵器的,东边围墙是武库的保护屏障。古书《易传》说:‘小人当道,上上下下都乱套,灾祸就会从皇宫城门内开始。’另一本书《潜潭巴》也说:‘宫殿瓦片自己掉下来,诸侯就会欺压皇帝。’这些都是小人得势,扰乱朝纲造成的啊!” 结果呢,后来黄巾起义先在东方爆发,武库里的兵也跟着乱了起来。皇后的哥哥何进当了大将军,弟弟何苗当了车骑将军,兄弟俩都权倾朝野,都掌握着京城里的兵权。后来何进想除掉宦官,却被张让、段珪等人给杀了,宫里阙下打成一团,互相残杀,天下大乱。

三年二月,公府驻驾庑自坏,南北三十余间。

光和三年二月,皇帝住的公府的廊庑塌了,南北三十多间房都倒了。

中平一年二月癸亥,广阳城门外上屋自坏也。

中平元年二月癸亥,广阳城门外边的房子也塌了。

献帝初平二年三月,长安宣平城门外屋无故自坏。至三年夏,司徒王允使中郎将吕布杀太师董卓,夷三族。

献帝初平二年三月,长安宣平城门外边的房子莫名其妙地塌了。到了初平三年夏天,司徒王允派吕布杀了董卓,并诛灭了董卓的三族。

兴平元年十月,长安市门无故自坏。至二年春,李傕、郭汜斗长安中,傕追劫天子,移置傕坞,尽烧宫殿、城门、官府、民舍,放兵寇抄公卿以下。冬,天子东还雒阳,傕、汜追上到曹阳,虏掠乘舆辎重,杀光禄勋邓渊、廷尉宣璠、少府田邠等数十人。

兴平元年十月,长安的城门也莫名其妙地塌了。到了第二年春天,李傕、郭汜在长安城里打了起来,李傕追赶着抢走了皇帝,把皇帝安置在自己的营地里,还放火烧了皇宫、城门、官府和民房,让士兵到处抢劫,从朝廷大臣到老百姓都没逃过。冬天,皇帝才逃回洛阳,李傕、郭汜追到曹阳,抢走了皇帝的车辆和行李,还杀了光禄勋邓渊、廷尉宣璠、少府田邠等几十个人。

《五行传》里说:“老喜欢打仗,轻视百姓,修饰城池,侵略边境,那就说明金德不行了。” 意思就是说,金的特性丢失了,所以才会出现灾难。书里还写道:“说了也不听,这就是治理不好。 它的罪过是僭越,惩罚是持续的炎热,后果是忧患。有时候会有诗歌妖言惑众,有时候会有毛虫泛滥成灾,有时候会有狗患,有时候会有口舌之争,有时候会有不好的征兆,有时候也会有好的征兆,但都是木克金造成的。” 这里说的毛虫,刘歆注说是毛毛虫。“乂”就是治理的意思。

安帝永初元年十一月,老百姓互相惊吓,胡乱传谣言,司隶、并州、冀州的人民都四处逃窜。那时候,邓太后专权。女人嘛,以顺从为本分,《礼记》里不是说了“丈夫死了,妻子要服从儿子”吗?现在邓太后却独揽大权,这就不合礼法,是僭越啊!

建武五年夏天,大旱。 《京房传》里说:“想要得到德行却不用心,这叫‘张’,灾难就是大旱,阴云不雨,颜色变红,这是四阴之气。很多人做事超过了期限,这叫‘广’,灾难就是庄稼不生长。上下都遮蔽了,这叫‘隔’,灾难就是天赤红三月,还会下冰雹打死飞禽。皇上到处找妃子,这叫‘僭’,灾难就是三月大热,没有云彩。君主住在高大的宫殿里,这叫‘犯’,阴气侵犯阳气,灾难就是万物根茎枯死,还会发生火灾。臣子越位,这叫‘僭’,灾难就是沼泽干涸,被火烧伤。” 那时候,天下那些僭越、造反的人还没被全部诛杀,军队也经常超过规定的期限行动。

章帝章和二年夏天,又大旱。那时候,章帝死了,窦太后和她兄弟们当权,生活奢侈,行为僭越。

和帝永元六年秋天,京城旱灾。当时洛阳有很多冤假错案的囚犯,和帝亲自去洛阳寺,审理囚犯,处理冤假错案,把该判刑的都送进监狱。 他还没回宫,雨就下了。

安帝永初六年夏天,大旱。七年夏天,又大旱。元初元年夏天,大旱。二年夏天,大旱。六年夏天,大旱。顺帝永建三年夏天,大旱。五年夏天,大旱。阳嘉二年夏天,大旱。 那时候,李固上书分析,认为这些旱灾都是因为统治者奢侈僭越造成的。

汉冲帝永熹元年夏天,大旱。那时候,冲帝年纪轻轻就死了,太尉李固劝太后她哥哥梁冀赶紧立个新皇帝,选个年纪大点、有德行的,这样天下太平,他的功劳就流芳百世了。要是选个年纪太小的,万一以后不好,后悔都来不及。可是太后和梁冀贪图权力,想自己长期把持朝政,就立了八岁的质帝。这完全没考虑德行啊!

汉桓帝元嘉元年夏天,又大旱。这时候,梁冀专权,他的老婆孩子都封了官,权势超过了规矩。

永熹元年六月,还旱。

汉灵帝熹平五年夏天,大旱。六年夏天,继续旱。

光和五年夏天,大旱。六年夏天,又旱。那时候,宫里的常侍、黄门太监们都专权跋扈,无法无天。

汉献帝兴平元年秋天,长安大旱。这时候,李傕、郭汜控制朝政,胡作非为。

更始年间,南阳流传童谣:“成不成,看赤眉军;能不能成功,看河北的形势。”当时更始帝在长安,光武帝刘秀担任大司马,平定河北。更始帝手下的大臣们都争权夺利,所以才有了这预言灾祸的童谣。后来更始帝果然被赤眉军杀了,童谣里说的“成不成,看赤眉军”应验了。光武帝则从河北起兵,建立了东汉。

光武帝建武六年,蜀地流传童谣:“黄牛白肚子,五铢钱要恢复。”那时候,公孙述在蜀地称帝,人们私下议论说,王莽的旗号是黄色,公孙述想继承王莽,所以说“白”;“五铢”是汉朝的货币,意思是汉朝的天下要恢复了。后来公孙述果然被消灭了。

王莽末年,天水流传童谣:“出了吴门,望见缇山,看见一个跛脚的人,说想要上天;如果天能上去,地上哪还有百姓!”当时,隗嚣在天水起兵,后来野心越来越大,想当皇帝,结果失败了,隗嚣从小就腿脚不好。这童谣里说的“吴门”,是冀县城门的名字;“缇山”,是山名。

顺帝快死的时候,京城里的小孩儿都在唱童谣:“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 说的是,顺帝驾崩后,他儿子孝质帝当皇帝没多久就死了。大将军梁冀,仗着皇帝年纪小,把持朝政,专权乱政,中饱私囊,可真是坏透了!

太尉李固觉得清河王挺聪明,又懂礼仪,还是皇亲国戚,立他当皇帝最合适,这样国家才能安定。 可是梁冀却向太后进谗言,把李固给罢官了,还把他抓了起来,最后李固惨死狱中,尸体都扔在大街上! 而那些拍梁冀马屁的人,比如太尉胡广、司徒赵戒、司空袁汤,却都升官加爵,分别被封为安乐乡侯、厨亭侯、安国亭侯,真是世道人心啊!

桓帝刚当皇帝的时候,天下又开始流传童谣了:“小麦青青大麦枯,谁当获者妇与姑。丈人何在西击胡,吏买马,君具车,请为诸君鼓咙胡。” 这童谣说的是,元嘉年间,凉州的羌族人一起造反,打到蜀地、汉中,又打到三辅地区,甚至还蔓延到并州、冀州,老百姓遭了大殃。朝廷派兵去打仗,每次都打输,国内越来越多的士兵被征召,地里的麦子都烂在地里没人收,只有妇女老弱在收割。童谣里“吏买马,君具车”说的是,朝廷征兵征马,连有官职的人都要被征用。 “请为诸君鼓咙胡”呢,是大家不敢明说,只能私底下偷偷抱怨的意思。

桓帝刚上任的时候,京城里流传着一首童谣:“城上乌,尾毕逋,公为吏,子为徒。一徒死,百乘车。车班班,入河间。河间姹女工数钱,以钱为室金为堂。石上慊慊舂黄粱。梁下有悬鼓,我欲击之丞卿怒。” 这童谣说的是当时的统治者贪婪无度。 “城上乌,尾毕逋”,指的是那些高高在上的人,自己独享利益,不与百姓共享,说的是皇帝贪得无厌,拼命敛财。“公为吏,子为徒”,意思是说蛮夷要造反了,父亲当了军官,儿子也当了士兵去镇压。“一徒死,百乘车”,意思是说,前面派去讨伐胡人的士兵死了,后面又派了上百辆车的军队去。“车班班,入河间”,说的是皇帝驾崩了,仪仗队浩浩荡荡地前往河间迎接灵帝。“河间姹女工数钱,以钱为室金为堂”,指的是灵帝继位后,他母亲永乐太后喜欢搜刮钱财,用钱盖房子,用金子做屋顶。“石上慊慊舂黄粱”,意思是说,永乐太后虽然积攒了大量的金银财宝,但她总是觉得不够,还让人不停地舂黄粱米来吃。“梁下有悬鼓,我欲击之丞卿怒”,意思是说,永乐太后把持朝政,让灵帝卖官鬻爵,有才能的人得不到重用,天下正直的人都很不满,想要击鼓鸣冤,但是掌管击鼓的丞卿却阿谀奉承,阻止了他们。

桓帝初期,京城还流传着另一首童谣:“游平卖印自有平,不辟豪贤及大姓。” 等到延熹年间快结束的时候,邓皇后被逼自杀,窦贵人接替了她的位置。窦贵人的父亲名叫窦武,字游平,被任命为城门校尉。太后临朝听政后,窦武被封为大将军,他和太傅陈蕃联手,一心为国,任人唯贤,那些达官贵人和世家大族都彻底绝望了。

桓帝快不行了的时候,京城里流传着一首童谣:“茅田一顷中有井,四方纤纤不可整。嚼复嚼,今年尚可后年铙。” 这童谣的意思啊,《易经》里说“拔茅茹以其汇,征吉”,茅草比喻那些有才能的人,井呢,代表法度。当时那些宦官管霸、苏康之流,特别讨厌那些有才华的人,他们跟刘嚣、许咏、柳分、寻穆、史佟、唐珍这些家伙狼狈为奸,沆瀣一气。河内有个叫牢川的,直接跑到皇宫上书告状,说汝南、颍川、南阳那些地方的官员,个个都是虚报功劳,专横跋扈;甘陵更是有两个部门互相勾结,三辅地区的情况更严重。这事儿一查,黄门北寺那些废弃的房子,才终于露面了。童谣里“茅田一顷”,说的是那些有才能的人很多;“中有井”,说的是虽然他们被压迫,但还是坚持原则;“四方纤纤不可整”,说的是奸臣当道,局面根本无法收拾;“嚼复嚼”,是京城里那些人互相攀比喝酒的景象,意思是说那些只顾着吃喝玩乐的家伙,根本不管国家大事;“今年尚可”,意思是说暂时只是被压制;“后年铙”,指的是陈蕃、窦武被杀,天下大乱。

桓帝快死了,京城又流传一首童谣:“白盖小车何延延,河间来合谐,河间来合谐!” 这童谣的意思是,解犊亭在饶阳河间县,没过多久桓帝就死了,使者和解犊侯都坐着白盖车从河间回来。“延延”是形容很多人一起过来的样子。当时御史刘儵建议立灵帝,刘儵被封为侍中,中常侍侯览害怕刘儵跟皇帝走得太近,会威胁到自己,就暗中陷害刘儵,把他贬到泰山当太守,又让司隶逼着他自杀。朝廷上下的人都觉得刘儵很可惜,就重用了他的弟弟刘郃,让他当上了司徒,这就是童谣里说的“合谐”。

灵帝快不行的时候,京城里又传出一首童谣:“侯非侯,王非王,千乘万骑上北芒。” 到了中平六年,大将军何进想除掉宦官,结果自己被杀,献帝还没来得及封王,就被段珪等几十个宦官控制,文武百官都跟着他们,到了黄河边上才被放回来。这就是童谣里说的“侯非侯,王非王,千乘万骑上北芒”的意思。

话说汉灵帝中平年间,京城里流传着一首歌谣:“承皇恩董卓逃,游四郭董卓逃,蒙天恩董卓逃,带金紫董卓逃,行谢恩董卓逃,整车骑董卓逃,垂欲发董卓逃,与中辞董卓逃,出西门董卓逃,瞻宫殿董卓逃,望京城董卓逃,日夜绝董卓逃,心摧伤董卓逃。” 这歌里说的“董”就是董卓。虽然他当时嚣张跋扈,残暴无比,到头来还不是落得个逃窜,最后被灭族的下场!

再来说说汉献帝刚登基的时候,京城的小孩儿又唱起了童谣:“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 这“千里草”指的就是董卓,“十日卜”指的就是卓。 这童谣的字都是从上面写起的,左右分开,没有一个字是从下面开始写的。这俩字就偏偏这样,好像上天在说:董卓是从下面往上爬,以臣子的身份欺压君主啊!“青青”形容他权势的盛大,而“不得生”则预示了他很快就会灭亡。

到了汉献帝建安初年,荆州那边也流传着童谣:“八九年间始欲衰,至十三年无孑遗。” 意思是说,自从东汉中兴以来,荆州一直太平无事,刘表当州牧时,百姓生活富足快乐,一直持续了八九年。 “始欲衰”指的是刘表的老婆要死了,他的手下也开始一个个倒霉。 “十三年无孑遗”说的是十三年后刘表也要死了,老百姓就要往冀州搬了。

汉顺帝阳嘉元年十月,望都蒲阴的地方,狼群竟然咬死了九十七个小孩儿。当时李固上书给皇帝,引用京房的《易传》里的话说:“君主如果要是不行,灾祸就要降临到百姓身上,躲到深山里才能保全性命,所以才会出现狼吃人的怪事。” 皇上听了之后,赶紧反省自己,努力改进,所以狼灾也就平息了。

汉灵帝建宁年间,好几十头狼冲进了晋阳南城门,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