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皓,字叔明,是四川犍为武阳人。他祖上六代的张良,是汉高帝刘邦时候的太子少傅,被封为留侯,那可是个响当当的人物。张皓年轻的时候在京城读书学习,永元年间回到家乡,开始在州郡做官。后来被大将军邓骘看中,进入邓骘府工作,一路升迁,做到尚书仆射,干了八年。之后,他又被外派到彭城当县令。

永宁元年,朝廷征召他担任廷尉。张皓虽然不是专门研究法律的,但他对审理案件很用心,经常和尚书们一起讨论有争议的案件,很多时候他的意见都因为准确而被采纳。当时安帝废除了太子,把他贬为济阴王,张皓和太常桓焉、太仆来历一起上朝反对,但没成功。这件事详细记载在《来历传》里。后来张皓退朝后写了一份奏章上书说:“以前奸臣江充造谣陷害,差点导致戾园兵变,最后还招来了杀身之祸。后来壶关的三位乡老一句话,皇上就明白了真相,虽然追悔莫及,但又能怎样呢!现在太子才十岁,还没看到他有什么过失,应该选拔贤能辅佐他,让他成为圣明之君。” 可惜,这份奏章没有被采纳。

顺帝即位后,张皓被任命为司空,他在任期间推荐了很多优秀人才,天下人都称赞他善于发现和提拔人才。当时清河人赵腾上书批评朝政,指出了很多问题,结果被有关部门抓起来审问,牵连到的人有八十多,都因为诽谤罪面临重罚。张皓又上书劝谏说:“我听说尧舜时期设立了敢谏之鼓,三代帝王都立了诽谤之木,《春秋》记载善恶,圣明的君主从不惩罚那些直言进谏的人。赵腾他们虽然触犯了法律,但他们说这些话的出发点是为了忠于朝廷,尽心辅佐。如果要杀他们,天下人都会闭口不言,堵塞了进谏的渠道,这不是彰显圣德,给后世做榜样的做法啊!”皇帝听了他的话,终于醒悟过来,减轻了赵腾的死罪,其他人也都免除了死刑。四年后,因为认为张皓在处理阴阳灾异方面做得不好,将他免职。

阳嘉元年,张皓再次被任命为廷尉。同年去世,享年八十三岁。朝廷派使者祭奠他,并在河南县赐给他一块墓地安葬。他的儿子叫张纲。

张纲,字文纪,从小就熟读经史,精通儒家经典。虽然是官宦子弟,但他生活俭朴,和普通百姓没什么两样。他被举荐为孝廉,但他没有接受这个官职。后来司徒推荐他担任侍御史。当时顺帝放纵宦官专权,许多有识之士都忧心忡忡。张纲对此非常愤慨,感叹道:“朝中奸邪当道,我却不能挺身而出,为国家扫除这些祸患,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呢?”于是,他写了一封奏章上书:

《诗经》里说:“不犯过错,不忘本心,遵循旧章。”看看汉朝初年和中兴时期,文帝和景帝,他们的德政尤其兴盛。你看他们的礼仪制度,很容易遵守,很容易理解,只是恭恭敬敬,俭朴守节,约束自身,崇尚道德而已。宫里伺候皇帝的人也就两三个,赏赐给亲信的也不过几千块钱,节俭用钱,重视人才,所以百姓安居乐业。外族听说中国富裕强大,百姓信任道德,所以奸邪的阴谋自然就消失了,社会风气自然和谐。可是从那以后,就不遵守旧制度了,没本事的小人都有官职,被富裕了,被骄纵了,反而危害国家,这不是爱护百姓,重视人才,顺应天意,遵循天道啊!希望陛下能稍微留心一下,裁减身边那些阿谀奉承的人,来顺应天意。

奏章没被采纳。

汉安元年,朝廷选派了八个使者去各地考察民风,都是德高望重的名士,大多都做过高官,只有王纲年纪轻,官职最低。其他人到了被派去的州郡,而王纲却把车轮埋在了洛阳都亭,说:“豺狼当道,还问狐狸干什么!”然后上奏说:“大将军冀,河南尹不疑,依靠外戚的力量,承受着国家的厚恩,拿着微薄的俸禄,却担任着重要的职位,却不能弘扬五常之德,辅助皇帝,反而像贪婪的野猪和毒蛇一样,肆意地贪污受贿,沉迷于钱财,放纵无度,拉拢阿谀奉承的人,陷害忠良之士。这真是上天不容,应该处以极刑。我详细列举了他十五条不忠于君主的罪行,这些都是臣子们切齿痛恨的事情。”奏章呈到皇帝手里,京城都震动了。当时,冀的妹妹是皇后,正得宠,冀的亲戚遍布朝堂,皇帝虽然知道王纲说的是实话,但最终还是下不了决心。

广陵的贼寇张婴等人,带领几万人马,杀了刺史和郡守,在扬州和徐州一带作乱,持续了十多年,朝廷一直没能平定。冀就暗中示意尚书,让王纲去当广陵太守,想借此陷害他。以前派去的太守,大多都请求朝廷增兵,而王纲只请求一辆车的差遣。到了广陵后,他就带着十几个士兵,直接去了张婴的营寨,去安慰他们,请求与他们的长老见面,向他们宣示朝廷的恩德。张婴一开始很吃惊,后来看到王纲真诚可靠,就出来拜见。王纲把他请到上座,询问他们的疾苦。然后就给他们打比方说:

话说那些地方官,好些个贪赃枉法,横行霸道,所以大家伙儿才愤愤不平地聚到一起。那些地方官确实该死,但咱们起兵造反也不是什么正义的事儿。现在皇上仁慈圣明,想用仁义来感化叛军,所以派了太守来,是想用爵位俸禄来笼络大家,而不是用刑法来处置大家,这可是个化解危机的绝好机会!

要是你们听不进劝,执迷不悟,天子要是真发起火来,荆州、扬州、兖州、豫州的大军一齐压过来,你们能扛得住吗?不衡量实力强弱,这不是聪明;选择坏的放弃好的,这不是智慧;背叛顺从而效仿逆反,这不是忠诚;让自己断子绝孙,这不是孝顺;背弃正义而追随邪恶,这不是正直;看到正义的事情却不去做,这不是勇敢。这六点,关系着成败兴衰,关系着你们的生死存亡,你们好好想想吧!

我听了太守的话,眼泪都下来了,说:“我们这些边远地区的愚昧百姓,平时跟朝廷联系不上,受了那么多委屈,才无奈聚在一起苟且偷生,就像鱼在锅里一样,只能喘口气活一会儿。现在听了您的教诲,我们算是看到了活路了!我们犯下了大错,心里一直害怕一旦开战,全家老小都会被杀头。” 我向天地日月发誓,表示彻底悔悟,然后就回营去了。第二天,我带着一万多将士,带着妻儿老小,都绑着双手投降了。

太守一个人骑着马就进了我的营地,咱们一起开大会,摆酒席庆祝,然后把大家伙儿都放了,让他们自己回家去。太守还亲自帮我们找房子,分田地,谁家的孩子想当官,他就帮忙引荐。大家伙儿都很感激他,南方地区也恢复了平静。朝廷本来要论功行赏,封太守官职的,但是梁冀从中作梗,这事儿就黄了。皇上非常赏识太守,想提拔他,但是我们都上书请求留下他,皇上就答应了。

张纲在郡里当官一年,四十六岁就去世了。老百姓,不管老的少的,都扶老携幼地赶到官府为他送葬,送葬的人多得数不清。张纲生病后,官吏百姓都为他祈祷祝福,都说:“希望您能长命百岁,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再见到您啊!”张婴等人,五百多人穿着丧服为他送葬,一直送到犍为,还给他堆土筑坟。皇帝下诏说:“故广陵太守张纲,是大臣之后裔,他接受任命后认真负责,以身作则,教化百姓,宣扬恩德,平息了张婴领导的叛乱,解救了百姓的危难,还没来得及升官加爵,就不幸早逝了。张婴等人披麻戴孝,痛哭流涕,如同失去了父母一样,朕对此非常悲痛!”皇帝还封张纲的儿子张续为郎中,并赐予白银百万。

王龚,字伯宗,是山阳高平人,世代都是豪门大族。他最初被举荐为孝廉,后来逐渐升迁为青州刺史,他弹劾了几个贪污腐败的二千石官员,大家都称赞他,朝廷于是征召他为尚书。建光元年,他被提升为司隶校尉,第二年又升迁为汝南太守。他的政绩以温和著称,他喜爱人才,提拔了郡里的黄宪、陈蕃等人。黄宪虽然没有屈服于他,但陈蕃却接受了他的任命做了官。陈蕃性格高傲,刚到汝南,王龚没有马上召见他,陈蕃就上书请辞,说自己生病了。王龚很生气,下令免去陈蕃的官职。功曹袁阆请求觐见,对王龚说:“我听说过一句话:‘做臣子的如果得不到君主的赏识,就不敢在朝堂上站稳脚跟。’陈蕃既然被您看重而被引荐,就不应该用失礼的方式将他拒之门外。”王龚这才改了脸色,道歉说:“是我的错!”然后又厚待陈蕃。从此以后,有才能的名士都心悦诚服地归附于他。袁阆,字奉高,多次推辞朝廷的任命,他不追求名利,却名扬当时。

永建元年,王龚被征召为太仆,后来又转任太常。永建四年,他升迁为司空,因为地震而被免职。永和元年,他被任命为太尉。他在任上非常谨慎,如果不是公务,他连州郡的文书都不看。他所提拔的人,都是全国有名望的长者。王龚痛恨宦官专权,一心想要匡正朝政,于是上书皇帝,详细地陈述了宦官的罪状,请求皇帝严惩他们。那些宦官们都害怕了,于是各自派人去诬告王龚的罪行,汉顺帝命令王龚自己解释清楚。王龚以前的属官李固,当时是大将军梁商的从事中郎,于是向梁商上书说:

我今天听说下太尉王公被皇上责令自陈罪状,还不知道事情的严重程度。王公为人正直,品德高尚,爱好学习,从不追求不正当的利益,也不做违背道义的事。只是因为他坚持正直的操守,得罪了很多人,被小人诬陷诽谤,大家都听说了这件事,都很为他担心。

要知道,三公位高权重,地位尊崇,本来就没有上奏章申诉冤屈的道理。即使是细微的过失,也会被追究责任,所以历来只有犯了大罪才会被重审。王公为人沉稳,内心光明磊落,不应该用不正当的手段来对待他。如果事情真的发生了变化,朝廷就会落个陷害贤良的名声,大臣们也没有办法去营救他了。

以前绛侯被皇上责罚,袁盎为他解释;魏尚受了冤屈,冯唐为他申诉,当时的皇帝都赞赏他们的行为,这些事都记载在史书上。现在将军您深受皇帝信任,掌握着国家的政权,您的说话很有分量,而且为人正直,应该出面营救,帮助王公渡过难关啊!俗话说得好:“好人遇到灾难,连饭都顾不上吃。”现在正是这样的时刻啊!

将军把这件事告诉了皇帝,事情才得以解决。

王公在位五年,因为年老体弱,请求退休,最终在家中去世。他的儿子叫龚畅。

文章评论说:张晧和王龚,被称为正直的君子,他们乐于提拔贤才,推荐优秀的人才,这是仁爱之人的情怀。士人得到提拔,国家就能得到人才;贤才被任用,就能发挥他们的才能。才能得到发挥,就能成就大业;人才被任用,就能治理好天下。好处非常多,但很少有人能做到,这难道和在长者面前折枝一样,认为不做反而困难吗?

从前柳下惠在鲁国被排挤,淳于长却在齐国受到重用。所以说,有德行的人往往默默无闻,显达的人更容易被提拔。因此,宫门前有守门的卫士,而柱下却没有人能像朱文那样有才能。

龚畅字叔茂,年轻时以清廉正直著称,从不拉帮结派。他最初被举荐为孝廉,因病辞官不去。大将军梁商特别举荐他为茂才,他历任四职,最后做到尚书令,后来出任齐相。之后被征召为司隶校尉,又调任渔阳太守。他在各个岗位上都以严明著称。后来因为犯了错误而被免官。

当时,政务大多由尚书处理,桓帝特地诏令三公,让他们挑选有才能的人。太尉陈蕃推荐龚畅清廉正直,不畏强权,因此龚畅再次被任命为尚书。

我跑去拜访南阳太守张畅。当时那些当官的,特别是那些地位高的,很多都不称职,仗着跟皇帝沾亲带故就胡作非为。张畅看不惯这帮人,一到任就雷厉风行,狠狠地整治那些仗势欺人的家伙,只要有点儿问题,一个都跑不掉。后来朝廷大赦天下,那些案子就都结了。可张畅还是咽不下这口气,又想了个办法,对那些贪污受贿超过两千万钱以上还不主动招供的人,全部抄家,没收财产。要是他们躲起来,就派人把他们的房子拆了,树砍了,井填了,灶台拆了,那些豪强地主吓得够呛。

功曹张敞(此处指上文张敞,非南阳太守张畅)写奏章劝谏说:“五教(儒家五常)讲究宽厚,这都写在经典里了。商汤王去掉三面攻击的残酷战争,天下归心。武王灭商,首先废除了炮烙之刑。汉高祖吸取秦朝的教训,只制定了三章律法。孝文帝因为缇萦的劝谏,废除了肉刑。像卓茂、文翁、召父这些人,都痛恨那些严酷的刑罚,主张以宽厚为治。他们仁慈贤明的政绩,流传至今。那些聪明睿智的君主,治理国家就像捕鱼一样,网眼大一点,才能捕到大的鱼,这样才能上下一心,百姓安居乐业。虽然这话听起来有点迂腐,但效果却非常好。您现在拆房子、砍树木,虽然是想惩罚恶人,但这种手段过于严厉,难以服众,传扬不出好名声。您是如此聪明睿智,像日月一样光辉耀眼,应该施行仁政,这样天下就会改观,这就像折断树枝一样容易,而不是搬山一样困难。南阳郡是以前的都城,是侯国,园林庙宇都是从章陵来的,三后(汉光武帝刘秀的祖母、母亲、妻子)都出生在新野,这里的人民都受到良好的教化,仰慕您的风范。自中兴以来,功臣将相代代兴盛。我认为与其苦苦用刑,不如施恩;与其孜孜不倦地寻找奸邪,不如礼贤下士。舜帝起用皋陶,那些不仁的人就远离了。随侯治理国家时,晋国的盗贼都逃到秦国去了。虞国和芮国交界时,互相谦让,仁义之心油然而生。感化人心靠的是德行,而不是刑罚。”

张畅认真听取了张敞的劝谏,改变了做法,更加注重宽厚仁政,减少刑罚,加强教化,于是南阳的政局逐渐稳定下来。

郡里那些有钱有势的人,都流行着互相攀比奢侈的生活,畅先生呢,却穿着粗布麻衣,睡着兽皮褥子,连车马都破破烂烂的,以此来表现自己的与众不同。他同郡的刘表,当时才十七岁,就跟着畅先生学习。有一天,刘表劝谏畅先生说:“奢侈不能超过上级,节俭也不能压迫下级,为人处世要遵循道理,遵守礼仪,关键在于把握分寸。蘧伯玉都觉得独自做君子很羞愧呢!您不学习孔子的教诲,反而羡慕那些齐国末年的那些小官小吏的做法,难道是想在世上标榜自己清高吗?”畅先生回答说:“以前公仪休在鲁国做官,就拔掉园里的葵菜,辞退织布的妇女;孙叔敖当楚国宰相,他的儿子穿着破旧的皮衣,砍柴烧火。你看,那些生活简朴的人,最后不都很好吗?听说过伯夷的故事吧,贪婪的人因此变得廉洁,懦弱的人因此有了志向。即使没有高尚的品德,也要学习那些有气节的人啊!”

后来,畅先生被征召为长乐卫尉。建宁元年,他升迁为司空,几个月后,因为水灾被免职。第二年,他在家中去世了。他的儿子刘谦,担任大将军何进的长史。刘谦的儿子刘粲,因为文才出名。

种暠,字景伯,是河南洛阳人,是仲山甫的后代。他父亲曾担任定陶县令,家产有三千多万。他父亲去世后,种暠把所有家产都用来救济宗族和县里的穷人。那些想巴结他,想利用他升官发财的人,他都不搭理。他一开始只是个县衙里的一个小官。当时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谌,很有名望,善于识人。田歆对王谌说:“现在要选拔六个孝廉,很多都是达官贵人的子弟,不好违抗他们的意思,我想自己推荐一个名士来报效国家,你帮我找一个合适的人。”第二天,王谌送客人到城外,远远地看见了种暠,觉得他与众不同。回来后就对田歆说:“我已经找到孝廉了,就是洛阳县衙里的一个门下史。”田歆笑着说:“我还以为会是山野隐士呢,没想到是洛阳的官吏!”王谌说:“山野里不一定有奇才,奇才也不一定都在山野。”田歆立刻把种暠叫到庭院里,仔细询问他的职务情况。种暠回答得条理清晰,田歆非常欣赏他,就让他担任主簿,然后举荐他为孝廉,又把他推荐到太尉府,最后又举荐他为高第。

话说汉顺帝后期,我当上了侍御史。当时,朝廷派出的八位使者,包括光禄大夫杜乔、周举等等,他们弹劾了不少官员。但是,大将军梁冀和那些宦官们互相勾结,四处求情,结果那些被弹劾的事儿都被压下来了。

我自认为侍御史的职责就是监督弹劾,揭露奸邪。所以,我又上书弹劾那些被八位使者揭发出来的官员,比如蜀郡太守刘宣,他们的罪行昭然若揭,理应处死。我还建议皇上命令四府,调查那些在朝做官的近臣的父兄以及亲戚,看看有没有担任刺史、二千石的,其中哪些人特别腐败无能,应该免官免罪。皇上听了我的建议,就采纳了。

接着,皇上提拔我,让我去承光宫监督太子。中常侍高梵,竟然自己驾车去迎接太子,当时太傅陈蕃等人心里很犹豫,不知道该怎么办,都慌了神。我当时拔出剑,挡在车前,大声说:“太子是国家的储君,关系到国家的命运。现在这中常侍来接太子,却没带皇上的诏书,怎么知道他不是坏人?今天,就算死在这里,我也要阻止他!”高梵被我吓住了,不敢再说什么,赶紧派人去向皇上禀报。皇上得到消息后,下令让太子离开。陈蕃事后叹息不已,佩服我临危不乱。皇上也夸奖我沉稳持重,好一阵子赞赏不已。

我被任命为益州刺史。我本来就性格豪爽,喜欢建功立业。在任三年,恩泽惠及边远少数民族,使他们开化晓事,岷山周围的各个部落都归顺了汉朝。以前那些白狼、槃木、唐菆、邛、僰等国,自从前任刺史朱辅死后就断绝了联系;我上任后,又重新让他们归附朝廷,接受教化。当时永昌太守冶铸造黄金文蛇献给梁冀,我查办抓捕了他,并快速上报朝廷。但是朝廷的二府官员胆小怕事,不敢追究此事,梁冀因此对我怀恨在心。

后来,巴郡有人叫服直的,纠集几百人结党叛乱,自称“天王”,我和太守一起带兵去讨伐,但没能成功,很多官吏百姓都因此受伤。梁冀就抓住这个机会陷害我,把我以及当时的太守应承都抓了起来。太尉李固上书为我们求情说:“臣听说讨伐叛乱中受伤的人,并不是刺史和太守故意造成的,而是因为县吏害怕法律,畏罪逃避责任,逼迫百姓太厉害,才导致了这场意外。现在盗贼四起,各地都没有平息。刺史和太守为了抓捕大奸犯而被牵连受罪,我担心这样会打击州县官吏主动查办案件的积极性,反而会让大家互相包庇隐瞒,再也没有人敢尽心尽责了。”梁太后看了奏章后,赦免了我和应承的罪责,只是免去了我们的官职。

后来凉州羌族作乱,朝廷任命我为凉州刺史,我深受百姓爱戴。后来朝廷要调我到别的地方做官,官吏们都到朝廷请求留下我,梁太后感叹说:“我还没听说过刺史能得到百姓如此拥戴的!”于是就答应了他们的请求。我又在凉州待了一年,然后被调任汉阳太守。羌胡男女老少都送我到汉阳的边界,我和他们互相作揖告别,走了千里路都没能坐上车。到了汉阳郡后,我实行教化,使羌胡百姓改恶从善,禁止他们互相抢掠。之后,我又被任命为匈奴中郎将。当时辽东乌桓叛乱,我又被调任辽东太守,乌桓人听说我来了,就纷纷归顺,在边界迎接我,向我行礼。后来因为一些事情被免职,回到家乡。

话说,有个叫张暠的人,官做到司隶校尉,有人推荐他当贤良方正,结果没成。后来被征召当议郎,然后升迁为南郡太守,之后又进京做了尚书。正赶上匈奴入侵并州和凉州,汉桓帝就提拔张暠当了度辽将军。

张暠到了军营,首先就宣扬朝廷的恩德,安抚人心,劝降那些胡人。那些不服的,他才出兵讨伐。之前被羌胡俘虏然后当人质送到各郡县的百姓,他都把他们送回去了。他真心实意地安抚百姓,赏罚分明,所以羌胡、龟兹、莎车、乌孙等部族都归顺了。张暠于是就拆除了烽火台,撤销了哨卡,边境一下子就安定下来,再也没有战事了。

后来,张暠回到朝廷,做了大司农。延熹四年,他又升迁为司徒。他推荐了桥玄、皇甫规等名臣,他们也都称职尽责。张暠在司徒这个位置上干了三年,六十一岁的时候去世了。并州和凉州的百姓都为他痛哭哀悼。匈奴人听说张暠死了,全国上下都很悲伤。匈奴单于每次来朝贡,看到张暠的坟墓,都会哭着祭拜。张暠有两个儿子,一个叫岱,一个叫拂。

张暠的儿子张岱,字公祖,是个好学上进的人。他被举荐为孝廉、茂才,还被邀请到公府做官,但他都没去。后来,他又被征召入朝,结果因为生病去世了。

当初,张岱和李固的儿子李燮一起被征召为议郎。李燮听说张岱去世了,非常悲痛,就上书请求朝廷给张岱加赠荣誉。他在奏疏里写道:“臣听说,仁义兴盛则道德昌明,道德昌明则政治清明,政治清明则百姓安宁。如今故处士张岱,为人淳厚和善,通达事理,喜爱《诗经》和《尚书》,富贵不能改变他的志向,外物不能扰乱他的心神。可惜天命不长,英年早逝。如果他身体健康,仕途顺利,早就该做公卿大臣了。古代贤人去世后,朝廷都会追赠官职,按照《周礼》的规定,对有功德的人,还会撰写铭文和诔文。而张岱生前没有得到官职和爵位的荣耀,死后也没有官谥的称号。虽然他还没有建立什么显著的功勋,但他被圣上看重,远近都敬仰他,理应有特殊的赏赐。”但是,朝廷最终没有采纳他的建议。

张暠的另一个儿子张拂,字颖伯,一开始是司隶从事,后来被任命为宛令。当时,南阳郡的官吏们喜欢趁着休沐的时候,在市集上游玩嬉戏,让百姓非常苦恼。张拂遇到他们的时候,一定会下车行礼问候,以此来羞愧他们。从此以后,再也没有官吏敢在休沐的时候到市集上游玩了。张拂因为政绩突出,多次升迁,最后做了光禄大夫。初平元年,他接替荀爽担任司空。第二年,因为地震,他被免职,后来又做了太常。

李傕、郭汜造反,长安城都乱套了,好多官员都躲着避兵灾。 李傕的父亲李拂,拿着剑冲出去,大喊:“身为朝廷大臣,却不能平息战乱,除掉暴徒,让这些凶贼拿着刀剑逼近宫殿,我们还能往哪儿跑!” 然后就冲上去打,最后战死了。他儿子叫李傕,字申甫。

李傕从小就有名气。中平年间末期,当上了谏议大夫。当时大将军何进想杀掉宦官,就派人把并州牧董卓叫来,董卓到了渑池,何进又犹豫了,就派李傕去传诏书,让董卓别来了。董卓没听,直接到了河南。李傕去迎接董卓,还劝他带兵回去。董卓怀疑李傕有诈,就让自己的士兵用武器威胁李傕。李傕火了,大声宣读圣旨,呵斥董卓的士兵,那些士兵都吓退了。李傕就上前质问董卓,董卓理亏,只好带兵退回夕阳亭。

何进后来失败了,献帝登基,任命李傕当侍中。董卓掌权后,讨厌李傕能力强,就把他调到议郎的低职位,又把他外放到益州、凉州做刺史。这时他父亲李拂战死了,李傕都没去上任,等守孝期满后,朝廷又征召他做少府、大鸿胪,他都拒绝了。他说:“我父亲为了国家牺牲性命,而我作为臣子,却不能为父报仇雪恨,还有什么脸面去朝见皇上呢!” 于是他就和马腾、韩遂,还有左中郎将刘范、谏议大夫马宇一起攻打李傕、郭汜,为父亲报仇。结果在长平观下和郭汜作战,军队战败了,李傕他们都死了,马腾、韩遂就退回了凉州。

陈球,字伯真,是下邳淮浦人,他家几代人都很有名。他父亲陈亹做过广汉太守。陈球年轻时学习儒家经典,也擅长法律条文。阳嘉年间,他被举荐为孝廉,慢慢升迁,做到繁阳县令。当时魏郡太守暗示繁阳县要送礼行贿,陈球没答应。太守很生气,就打了督邮,想借此把陈球赶走。督邮不肯,说:“魏郡有十五个县城,只有繁阳县政绩突出,现在要听从命令把繁阳县令赶走,这会引起天下人议论的。” 魏郡太守这才作罢。

话说,他重新当上了官,升了高官,做了侍御史。那会儿,桂阳地区出了个狠角色李研,带着一帮匪徒到处烧杀抢掠,闹得荆州一带鸡飞狗跳,地方官一个个软弱无力,根本镇压不住。于是,太尉杨秉推荐他去零陵当太守。

他一到任,就制定了作战计划,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那些贼寇就四散逃跑了。可问题是,零陵的州兵朱盖等人居然反叛了,还和桂阳的贼寇胡兰合兵一处,好几万人马一起攻打零陵。零陵地势低洼,城墙是用木头搭建的,根本守不住,城里的人个个吓得要死。下面的官员都建议把家人送走避难,他一听就火了,大吼一声:“我身为太守,拿着国家的虎符,肩负着一方百姓的安危,怎么能因为顾及家人而丢了国家的威风?再说这事儿的,杀无赦!” 然后,他把府里所有老弱病残的官员和仆人都组织起来,一起守城。 他们还用大木头做弓,羽毛做箭,用机关发射,射程能达到一千多步,杀伤了不少敌人。

贼寇又想用激流灌城,他就利用地势,反过来把水引到城里,淹了贼寇。双方僵持了十多天,贼寇还是攻不下来。这时,中郎将度尚带兵来支援了,他赶紧招募士兵,和度尚一起打败了朱盖等人,斩杀了叛军首领。朝廷赏了他五十万钱,还给他儿子安排了个郎官的职位。之后,他又升任魏郡太守。

后来,朝廷征召他担任将作大匠,负责修建桓帝的陵墓。他办事效率高,节省了巨额资金,省下来的钱财超过百万。之后,他又升任南阳太守。他在任上严厉打击豪强,得罪了不少有权有势的人,结果被他们诬告,被朝廷下令逮捕,押到廷尉那里受审。赶上大赦天下,他才得以回家。

皇上任命陈球担任廷尉。熹平元年,窦太后去世了。本来窦太后应该安葬在南宫云台,但是宫里的宦官们对窦家怀恨在心,竟然用装载衣服的车子运送太后的遗体,放在城南的市集里停放了好几天。中常侍曹节和王甫想用贵人的礼仪来安葬太后,皇上说:“太后亲手把我扶上皇位,继承了大统,承担了国家大事。《诗经》上说:‘没有德行不会没有报答,没有言语不会没有回应。’怎么能用贵人的礼仪来安葬太后呢?”于是,就按照皇太后的规格举行了丧礼。

等到要下葬的时候,曹节他们又想另葬太后,并且想把冯贵人一起陪葬。皇上就下令让公卿大臣们在朝堂上开会,让中常侍赵忠来主持会议。当时的太尉李咸正生病,硬撑着被抬到朝堂,还带着自己平时服用的椒药,对自己的妻子说:“如果皇太后不能和桓帝合葬,我就不活了!” 会议开始了,坐了几百人,大家都在看着中常侍们,好半天没人敢先开口说话。赵忠说:“那就按照当时的决定办吧。” 这可把公卿大臣们都弄懵了,大家互相看着对方。陈球站出来说:“皇太后德高望重,出身名门望族,是天下人的母亲,理应和先帝合葬,这毫无疑问。”

赵忠笑着说:“陈廷尉,你干脆直接写吧。”陈球马上就写下了自己的意见:“皇太后一直住在椒房殿,拥有着聪明贤惠的母仪之德。虽然她遭遇的时运不好,却能拥立圣明之君,继承了皇室宗庙,功劳非常重大。先帝去世后,她又遭遇了大狱,被迁到空宫居住,不幸早逝,虽然她家被牵连获罪,但这罪责与太后无关。现在如果把她另葬,实在有违天下人的期望。再说,冯贵人的坟墓被盗,尸骨暴露在外,还和盗贼的尸体混在一起,魂灵受到了污染,而且她对国家也没有什么功劳,怎么能和至尊合葬呢?”赵忠看完陈球的意见,脸色变了,一会儿抬头一会儿低头,然后夸赞陈球说:“陈廷尉,你提的这个意见真是太好了!”陈球说:“陈家和窦家都蒙受了冤屈,皇太后又无缘无故被幽禁,我一直为此感到痛心,天下人都为此愤愤不平。今天我敢于直言,即使因此受罚,这也是我多年来的愿望。” 其他的公卿大臣们都赞同陈球的意见。

李咸始一开始不敢先说话,看到大家意见统一了,这才大声说:“我本来就觉得应该这样,这完全符合我的想法。” 在场的人都感到很羞愧。

曹节和王甫又开始争论了,他们说窦太后家犯了大罪,虽然葬在了懿陵,但汉武帝都废了卫皇后,只让李夫人陪葬。现在窦太后罪行这么严重,怎么能让她和先帝合葬呢?

李咸于是就跑到皇宫门口递交奏章,奏章里写道:“臣认为章德窦太后残害恭怀皇后,安思阎皇后家族犯了大罪,但和帝并没有改变她们的葬礼规格,朝廷也没有贬低她们的文书记载。至于卫皇后,是孝武皇帝亲自废掉的,不能拿来做比较。现在长乐太后尊号还在,她曾经亲政,抚育天下,并且立了圣明的皇帝,光大了皇室的基业。太后把陛下当作儿子,陛下怎么能不把太后当作母亲呢?儿子不能废黜母亲,臣子不能贬低君主,应该让太后和先帝合葬宣陵,按照以前的规矩来办。”

皇帝看完奏章,对曹节他们说:“窦太后虽然做了错事,但太后对我有恩,不应该降黜她。”曹节他们不敢再说什么了,这件事就这样定下来了。李咸,字元贞,汝南人。他历任州郡官职,因为清廉干练而闻名,在朝廷上清正忠诚,那些权贵都怕他。

六年后,李咸升迁为司空,因为地震被免职了。后来被任命为光禄大夫,又再次担任廷尉和太常。光和元年,他升任太尉,几个月后,因为日食又被免职了。他又被任命为光禄大夫。第二年,他担任永乐少府,暗中和司徒河间刘郃一起策划诛杀宦官。

一开始啊,陈球他哥哥陈宠在当侍中时,跟大将军窦武一起密谋,结果都死了。所以陈球跟阳球就走到了一起,互相结交。还没等他们行动呢,阳球就写信劝陈球说:“你出身皇族,位高权重,天下人都看着你呢,你是国家的支柱,怎么能老老实实,什么都不管呢?现在曹节他们这些人作威作福,而且长期在皇帝身边,你哥哥侍中就是因为得罪了他们才死的,永乐太后还知道这事儿呢!现在可以上奏章,把卫尉阳球调到司隶校尉的职位上,然后依次把曹节他们抓起来杀掉。这样一来,政令出自圣上,天下就太平了,咱们等着享太平盛世就行了!” 另外,尚书刘纳因为正直,得罪了宦官,被贬到步兵校尉,他也极力劝说陈球。陈球说:“那些坏家伙耳目众多,恐怕事情还没开始,我们就先遭殃了。”刘纳说:“你是国家的栋梁之材,国家危难之际,你不挺身而出,还依靠那些坏家伙干什么?”陈球答应了,也跟阳球一起密谋。

阳球的老婆,是程璜的女儿,程璜在宫里很得势,就是那个所谓的“程大人”。曹节他们多少听说了一些风声,就重金贿赂程璜,还威胁他。程璜害怕极了,就把阳球的计划告诉了曹节。曹节就和曹节一起向皇帝告状说:“陈球他们经常和藩国联系,居心叵测,多次夸大永乐太后的势力,收受贿赂,为非作歹。步兵校尉刘纳以及永乐少府陈球、卫尉阳球互相传递书信,密谋不轨。”皇帝一听大怒,罢免了陈球的官职,陈球和阳球、刘纳都被抓进监狱,最后都死了。陈球死的时候,六十二岁。

他儿子陈瑀当过吴郡太守;陈瑀的弟弟陈琮,当过汝阴太守;陈球的孙子陈珪,当过沛相;陈珪的儿子陈登,当过广陵太守;他们都名声显赫。

赞曰:安储遭谮,张卿有请,龚纠便佞,以直为眚。二子过正,埋车堙井。种公自微,临官以威。陈球专议,桓思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