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固,字子坚,是汉中南郑人,司徒郃的儿子。他老爸郃的事迹记载在《方术传》里。李固长得特不一般,就像传说中那样,头上好像长着龙角,脚上像是踩着龟纹。他从小就爱学习,经常步行千里去拜访老师,真是够拼的!后来,他广泛阅读各种书籍,结交了不少优秀人才。全国各地有志青年,都特别崇拜他,纷纷来拜他为师。当时在京城,大家都在感叹说:“这真是李公(李固的父亲)的翻版啊!” 司隶校尉和益州刺史都下令举荐他为孝廉,还让他去当司空掾,但他都没答应。
阳嘉二年,发生了地震、山崩、火灾等一系列怪事。朝廷上的公卿大臣们都推荐李固去上书陈述应对策略,皇帝还特别问他当今社会的弊端和治理国家的正确方法。李固回答说:
我听说啊,帝王就像父亲一样对待天下百姓,就像大地一样承载万物,山川都是他的宝藏。如果王道施行得好,阴阳就会和谐,政事清明;如果政治搞砸了,就会发生地震等灾害。这些都关系到上天的意志,也反映了治理成败的结果。治理国家靠的是官员尽职,官员的升迁要看能力和政绩。古代提拔官员,看的是德行和天命;现在提拔官员,只看才能和实力。
我听说圣上的诏书强调要宽厚仁慈,痛恨凶暴残忍。可是现在很多地方官为了出名,动不动就杀人放火,反而得到升迁和奖赏;那些宽厚温和,不拉帮结派的官员,却往往被排挤打压。所以,淳朴的风气没有弘扬,奢侈腐败的风气也没有改变。即使严刑峻法,又有什么好处呢?以前孝安皇帝改变旧的制度,封他的母亲为王后,还因此制造了薛女妖孽事件,让樊丰之流乘机专权跋扈,侵犯皇权,篡改继承人,导致圣上狼狈不堪,亲身经历了巨大的危险。
后来圣上摆脱困境,登基即位,天下百姓都翘首以盼,希望看到新的好政令。积弊已久之后,更容易走向中兴,皇上确实应该认真思考如何实行善政;可是现在有些人还在说,现在的情况和以前一样。我心里非常着急,忧心忡忡,寝食难安。
其实,从汉朝建立以来,三百多年,贤明的君主和圣明的臣子接连不断,一共出现了十八位皇帝。难道他们就没有对生母的恩情吗?难道他们忘记了母亲的功劳和尊贵的身份吗?但是他们都敬畏天威,认真研读经典,知道这样做是不对的,所以没有封他们的母亲为王。现在宋阿母虽然有大功劳和勤勉的品德,加赏赐就足够酬谢她的劳苦功高了;至于分封土地,建立王国,这确实违背了旧的制度。
我听说阿母为人谦虚,一定会推辞,皇上应该允许她辞去封国的荣耀,让她安享晚年。
皇上,后宫妃嫔家族很少能善终的,这可不是什么天生的命运啊。主要是因为她们地位尊贵,权力很大,这就像老天爷讨厌太满的道理一样,她们自己不懂得收敛,所以最终都会倒霉。先帝对阎氏家族特别宠爱,一下子就给了她们很高的地位和爵位,所以她们很快就遭到了报应。就像《老子》说的:“其进锐,其退速也。”现在梁氏家族成了皇后的娘家,享受着皇室的尊荣,这还可以理解。但是他们的子侄亲属,也都跟着沾光,地位和爵位都水涨船高,永平年间和建初年间,可没这么夸张啊!我觉得应该让步兵校尉冀以及那些侍中们回到黄门官职,把权力从外戚手中收回来,让国家掌握政权,这样不是更好吗?
皇上还下诏书禁止侍中、尚书等中央官员的子弟担任官吏,或者被推荐为孝廉,这是因为他们仗着外戚的权势,容易徇私舞弊。但是中常侍们天天在皇上身边,势力很大,他们的子弟都能得到很好的官职,根本没有限制。虽然他们表面上谦虚低调,不干预地方事务,但那些阿谀奉承的人,却会争先恐后地推荐他们的子弟。现在应该制定一个常例,对中常侍的子弟也一样限制。
以前馆陶公主想为儿子求个官职,明帝都没答应,只赏赐了她大量的钱财。皇上之所以轻赏赐而重职位,是因为官职一旦被滥用,就会危害百姓。我听说长水司马武宣、开阳城门候羊迪等人,并没有什么功劳,一上来就担任了重要的官职。这些虽然是小错,但会逐渐破坏祖宗的规矩。先帝制定的法度,我们应该严格遵守,如果政教失常,一百年都恢复不了。《诗经》里说:“上帝板板,下民卒瘅。”这是讽刺周王改变祖宗的法度,导致百姓都生病了。
皇上,您手下的尚书省啊,就像天上的北斗星一样重要。北斗星是天的喉舌,尚书省也是您的喉舌。北斗星掌控着元气,调和着四季,尚书省负责传达您的命令,治理天下,权力很大,责任也很重大。要是尚书省的人不公正办事,那灾难可就来了。所以,您一定要仔细挑选人才,辅助您治理好国家。
现在跟您一起治理天下的人,外面有公卿大臣和尚书,宫里还有常侍和黄门,就像一家人一样,大家一起做事,好的时候一起享福,不好的时候一起承担后果。刺史和郡守这些地方官,外面负责执行政务,里面要遵守朝廷的法令。这就像树干弯了,树枝肯定也歪;水源清澈,水流肯定也干净。只要树根动了,所有的树枝都会动。就像《周颂》里说的:“轻轻地摇动它,没有不被震动的。”这就是说,内心的变化会影响到外面。
所以,朝廷的命令怎么能含糊不清呢?要是出现一点缝隙,坏人就会动坏心思;要是稍微有点利益竞争,仁义道德就会被堵塞。刑法也就失去了约束力,教化也会慢慢坏掉。这是关系到天下秩序的大事,也是现在最紧急的任务。皇上,您应该打开藏书的石室,拿出各种书籍,召集一群儒生,询问他们对时局的看法,分析变化的现象,来探求天意。如果他们的意见有道理,就立刻实行,提拔有才能的人,表彰他们的功劳。这样,您就能听到各种各样的意见,忠臣们也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
您还应该裁撤宦官的权力,只留下两个正直有德行的常侍在身边办事,再留下五个有才能、性格温和的黄门在宫中伺候。这样,那些乱嚼舌根的人就没话说了,太平盛世就能到来了。我之所以敢冒昧地进谏,是因为我希望上天能让我提醒您。皇上,您一定要仔细考虑我的话,饶恕我的死罪吧。
顺帝看了他的奏章,采纳了很多建议。那些常侍们都叩头认罪,朝廷上一下子就安静下来了。他最终被任命为议郎。但是,因为阿母宦官嫉妒他的正直敢言,就伪造奏章陷害他,事情一度陷入僵局。大司农黄尚等人向大将军梁商求情,仆射黄琼也为他说好话,过了很久他才被任命为议郎。
我被任命为广汉郡的令尹,到了白水关,我就解下印绶,回到汉中,闭门谢客,不问世事。一年后,梁商邀请我担任从事中郎。梁商因为父亲辅佐朝廷,所以为人比较温和,自己也比较谨慎,没法整顿朝纲,灾害接二连三地出现,权力也越来越下移。我本来想让梁商先整顿风气,谦虚谨慎,于是上奏了一份奏章:
《春秋》里赞扬仪父开辟了正义之路,贬斥无骇堵塞了贪利的门路,正义之路被堵塞了,贪利的门路就打开了;贪利的门路打开了,正义之路就被堵塞了。以前孝安皇帝重用伯荣、樊丰这些人,委任周广、谢恽这些人,他们大开方便之门收受贿赂,任用的人都不合格,天下人心惶惶,怨声载道。朝廷刚建立的时候,还比较清静,没过几年,就开始衰败了。那些依附权贵的人,天天升官加爵;那些坚持正道的人,却穷困潦倒,而朝廷还没有什么办法改变这种现状,树立新的风气。而且皇帝即位十多年了,还没立太子,朝臣们都在盼着呢。可以命令后宫广泛地挑选嫔妃,也选一些出身低微但适合生育的女子,让她们侍奉皇帝,顺应天意。如果有了皇子,就让母亲亲自哺乳,不要交给保姆、医巫,以免重蹈飞燕的覆辙。
明将军您地位尊贵,应该为天下担忧,应该崇尚节俭,为天下人树立榜样。可是您却大兴土木修建祠堂,耗费巨资,这可不是什么彰显德行、崇尚节俭的做法啊!这几年来,灾害频发,久旱无雨,天气阴沉压抑,宫中说不定有什么阴谋诡计。孔子说:“聪明的人看到变化就考虑惩罚,愚蠢的人看到怪异的事情就掩盖真相。”天意无情,我们应该敬畏它。最近月食发生在端门附近,月亮象征着大臣,地位高处不胜寒,水满则溢,月圆则缺,太阳到了正午就会西移,这四件事都是自然规律。天地之道,喜欢谦虚,忌讳盛大,所以贤达之士功成名就后都会退隐,保全名声,延年益寿,没有后顾之忧。
如果您能整顿朝纲,推行正道,您就能像伯成子高那样名垂青史,留下不朽的声誉,又怎么会和那些依附权贵、贪图富贵的人相提并论呢?我虽然愚笨,不懂得大道理,但我也知道古人“一饭之恩”尚且要报答,更何况我受到了您的恩遇,怎么能辜负您的期望呢!
梁商最终没有采纳我的建议。
话说永和年间,荆州那边贼寇四起,闹了好几年都没平息,朝廷就派了杜固去当荆州刺史。杜固一到任,就派人去慰问老百姓,还大赦那些之前的罪犯,给他们一个重新做人的机会。结果,那些贼头子夏密他们,带着六百多名手下,自己捆绑着来投降了。杜固一个都没杀,把他们都放回去了,还让他们去把其他贼寇招降,同时展现一下朝廷的威严。不到半年,剩下的贼寇也都投降了,荆州就太平了。
后来,杜固上奏弹劾南阳太守高赐等人贪污受贿。高赐他们害怕受到惩罚,就一起重金贿赂了大将军梁冀。梁冀就千里迢迢地发公文要阻止杜固,但杜固还是坚持自己的主张。梁冀没办法,就调杜固去当了泰山太守。那时候,泰山盗贼也很多,已经好几年了,郡里的兵有一千多人,追捕了好久也没能制服他们。杜固到了泰山之后,把那些士兵都遣散回家务农,只留下了一百多名愿意打仗的士兵,然后用恩威并施的方法招降那些贼寇。不到一年,泰山的贼寇也都消失了。
之后,杜固升迁为将作大匠,上书朝廷,陈述了一些事情,说:
我听说啊,气度高洁的人才能成神,人品高洁的人才能成为贤才。养生的人把修炼神性看作珍宝,治理国家的人把积累贤才看作正道。以前秦国想攻打楚国,楚国公子圉在西门设坛,摆出众多名臣,把秦国使者吓得够呛,于是秦国就放弃了出兵的计划。魏文侯呢,他尊重卜子夏,与田子方、段干木为友,所以一大批人才都争着来投奔他,他的名声超过了齐桓公,秦国连西河都不敢窥探,这都是积累贤才带来的好处啊!
陛下您拨乱反正,登基称帝,一开始就聘请了南阳的樊英、江夏的黄琼、广汉的杨厚、会稽的贺纯,您写信给他们表达了您的赞赏,还授予他们大夫的职位。所以那些隐居山林的贤才,有才能有谋略的人,都纷纷出来,高兴地想要为朝廷效力,全国上下都高兴地归顺您的圣德。杨厚他们上任后,虽然没有特别突出的成就,但他们每天都兢兢业业,心里想着国家大事。我以前在荆州的时候,听说杨厚、贺纯他们因为生病辞职回家了,我心里真是惋惜,觉得国家失去人才太可惜了。有一天上朝,我看到各位侍中都很年轻,没有一个德高望重的长者可以咨询,真是令人叹息啊!应该把杨厚他们召回来,以满足大家的期望。黄琼在议郎的职位上待了十年了,大家都觉得奇怪,为什么开始提拔他,现在又让他闲置呢?光禄大夫周举,才能出众,品德高尚,应该让他担任常伯,多听听他的意见。侍中杜乔,学问深厚,品行正直,是当世的好官,长期抱病在家,应该下令让他出来做事。
我还推荐了陈留的杨伦、河南尹的尹存、东平的王恽、陈国的何临、清河的房植等人。当天就下诏征召杨伦、杨厚等人,并且提拔黄琼、周举,任命周举为大司农。
首先,周举他们八个使者去全国各地调查,告发了一大堆人,其中甚至包括一些宦官的亲戚。这些宦官就各种求情,皇帝也就下令别再追究了。还有以前那些直接被任命为三府的官员和光禄寺的尚书郎,都是直接被任命,根本不用考试选拔。于是固就和廷尉吴雄一起上书皇帝,说八个使者查出来的那些人,应该赶紧处罚;那些官员的选拔任命,应该交给有关部门负责。皇帝听了他们的意见,就重新下令免去八个使者推荐的刺史和二千石级别的官员的职务。从那以后,直接任命官员的情况就少了,皇帝还严厉批评了三公,并要求他们认真考察官员。朝廷的人都觉得他们做得对。后来,固又和光禄勋刘宣一起上奏,说:“最近选拔地方官,很多都不是合适的人选,他们胡作非为,欺压百姓。还应该禁止那些没必要的游玩活动,让他们专心处理政务。”皇帝采纳了他们的建议,于是下令各州要弹劾那些不称职的官员,如果官员为政不正,待人刻薄,就免去他们的职务;如果犯了严重的罪行,就交给诏狱处理。
等到冲帝继位,就让固当了太尉,还让他和梁冀一起参与处理尚书的事务。第二年冲帝死了,梁太后因为杨、徐两地的盗贼势力很强大,担心他们会趁机作乱,就让中常侍传旨给固他们,想等各地诸王侯都到了之后再发丧。固回答说:“皇帝虽然年纪小,但他仍然是天下的父亲。今天他死了,人神都会感到悲伤,怎么能让臣子们反而隐瞒起来呢?以前秦始皇死在沙丘,胡亥和赵高隐瞒不报,最终害死了扶苏,导致了国家的灭亡。最近北乡侯去世,阎后的兄弟和江京等人也一起隐瞒,结果导致了孙程杀人的事件。这是天下的大忌讳,绝对不能这样做!”太后听了他的话,当天晚上就发丧了。
好家伙,当时清河王刘蒜年纪大,又德高望重,想立他当皇帝。他就跟梁冀说:“现在要立皇帝,得选个年纪大、聪明、有德行,能自己处理政务的人啊!将军您可得仔细考虑,好好想想周勃、霍光是怎么选立文帝、宣帝的,也别忘了吸取邓禹、阎忠因为选了幼帝而吃亏的教训!” 梁冀压根儿不听,直接立了乐安王刘缵,才八岁,这就是汉质帝。
那时候,汉冲帝正准备去北卜山陵呢。刘固就提议说:“现在到处都是盗贼,打仗花钱翻倍,这新修陵墓,贼人要是来打劫,那可就麻烦大了!皇帝还这么小,干脆就在宪陵附近修个陵墓得了,照着康陵的规格来,这样一来,工程费用至少能省三分之一!” 大家觉得刘固说的有道理,就采纳了他的建议。 那会儿太后因为接连遭受打击,就把权力都交给辅政大臣了,刘固提的建议,太后基本都听他的,连黄门和宦官都给清理了一批,全国人民都觉得这下太平日子要来了。 可梁冀这人心狠手辣,又特别爱猜忌,跟刘固一直不对付,俩人关系紧张得很。
早先顺帝当政的时候,提拔官员啥的,经常不按规矩来。刘固上任后,就奏请免除了上百个官员的职务。这些被免职的官员心里都憋着一股火,又巴望着梁冀能给他们撑腰,于是就合伙写了匿名奏章,诬告刘固犯了罪,说他……
我听说啊,当君主不考察古代典籍,就无法顺应天意;做臣子的不讲述历史旧事,就无法侍奉君主。以前尧帝去世后,舜帝三年都非常悲伤地怀念他,坐着就能看到尧帝好像在墙上,吃饭就能看到尧帝好像在饭菜里。这就是说,舜帝竭尽全力地效法尧帝的孝道,始终没有忘记臣子的本分。
可是太尉李固这个人,却公私不分,表面上正派,实际上却做着不正派的事儿,离间君主和亲戚的关系,抬高自己的党羽。那些被推荐提拔的人,个个都是他的门生故吏;他招募任用的人,没有一个不是自己以前的老朋友。有些人是因为家里有钱送礼,有些人是因为和李固有亲戚关系,总之,被他安插到官场上的,足足有四十九个人呢!他还广招那些市井无赖来当小官,四处搜罗好马,在窗户底下试骑。他出入排场很大,车马浩浩荡荡,跟太阳似的耀眼。皇上出殡的时候,路人都哭得掩面痛哭,只有李固却在那里故作姿态,搔首弄姿,一会儿躺下,一会儿站起来,悠闲自得地走着,一点儿也没有悲伤痛苦的样子。皇上的陵墓还没修好,他就违背以前的政策,好的事情就说是自己做的,不好的事情就怪到皇上头上,排挤打压身边的近臣,不让近臣送葬,自己则专横跋扈,没有人比他更嚣张了。我听说,辅佐君主的职位,责任重大,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如果朝政混乱,奸邪作乱,那责任就应该由太尉来承担。李固上任后,东南地区就变得非常混乱,好几个州县,千里荒凉,无数百姓受苦受难,社会秩序败坏,但他却诋毁先帝,放纵自己的狂妄行为。他表面上装出一副忠心耿耿的样子,实际上却满口谎言。 为人子最大的罪过是连累父亲,为人臣最大的罪过是毁谤君主。李固的罪过,该杀!
我把这些都写成奏章,希望能让太后知道,把她处理掉。结果太后没听,他逃过一劫。
冀州牧害怕皇帝聪明,将来会成为祸患,就让身边的人给皇帝下毒。皇帝病情很严重,催着召见李固。李固进宫后,先问:“陛下您是怎么得的病?”皇帝还能说话,说:“吃了煮饼,现在肚子难受,喝点水还能活。”这时冀州牧也在旁边,说:“恐怕会吐,不能喝水。”皇帝话还没说完就死了。李固趴在皇帝尸体上哭号,还推荐了给皇帝治病的医生。冀州牧怕事情败露,非常生气。
于是就开始讨论立储君的事,李固就找来司徒胡广、司空赵戒,先给冀州牧写信说:
唉,国家不幸,接连遭遇大灾难。皇太后圣明,临朝听政,明将军忠孝两全,忧国忧民,可这几年,国家却接连遭受三次重创。现在要立皇帝,这可是关系到国家命运的大事啊!我知道太后您和将军都非常操心,一定会在选择继承人时慎重考虑,力求选出一个圣明的皇帝。但是,我心里一直有个疙瘩,忍不住想多说几句。我仔细查阅了以往废立皇帝的旧例,也研究了国家最近几次禅让的案例,还广泛征求了朝中大臣的意见,希望能够选出一个既符合天意,又符合民心的皇帝。再说,自从永初年间以来,朝政多有失误,地震、宫殿失火、彗星出现等等,这些灾异都说明将军您用人失察啊!古人说:“把天下让给别人容易,为天下找到合适的人才难啊!”想当初昌邑王即位,朝政日益混乱,霍光为此忧心忡忡,后悔不已,甚至痛不欲生。如果不是博陆侯和延年侯奋起直谏,汉朝的江山都要保不住了!这件事关系重大,我们必须慎重考虑啊!天下万事,唯此为大,国家的兴衰成败,就看这一次了!
我写信给大将军,于是他召集了三公、二千石以上官员和列侯们商议立储之事。太傅陈耽、太尉胡广、司徒赵戒以及大鸿胪杜乔都认为清河王刘蒜德行高尚,名声远播,而且又是皇室宗亲中最尊贵的,应该立他为继承人。之前蠡吾侯刘志想娶大将军的妹妹,当时正在京城,大将军想立他为帝。可是大家的意见不一样,大将军心里很不高兴,但又拿不出什么办法来反驳大家。中常侍曹腾等人听说后,半夜里去劝说大将军说:“将军您家族世代与皇室联姻,现在又掌握着朝政大权,宾客众多,难免有些过失。清河王为人严谨,如果他当了皇帝,您很快就会倒霉的。不如立蠡吾侯,这样您才能长久富贵。”大将军听信了他们的谗言,第二天再次召集大臣们商议。大将军气势汹汹,说话强硬,胡广、赵戒以下的大臣们都被他吓住了,都唯唯诺诺地说:“一切听从大将军的安排。”只有陈耽和杜乔坚持原来的意见。大将军怒吼一声:“散会!”陈耽见大家都不支持,还抱着一丝希望,想依靠众人的力量,又写信劝说大将军。大将军更加生气,于是就先让太后罢免了陈耽,最终立蠡吾侯为帝,这就是汉桓帝。
话说几年后,甘陵的刘文和魏郡的刘鲔都想着拥立刘蒜当皇帝。梁冀就借此机会诬陷李固跟刘文、刘鲔一起造谣生事,把李固抓进了监狱。李固的学生,勃海人王调,戴着枷锁上书,证明李固是冤枉的;河内人赵承还有好几十个人也拿着铁锹跑到宫门口告状。太后弄明白了真相,就赦免了李固。李固出狱的时候,京城里老百姓都高呼万岁!梁冀听到这个消息吓了一跳,害怕李固的名声和品德最终会害到自己,于是又捏造了以前的事,最终把李固杀了,那年李固五十四岁。
临死前,李固给胡广和赵戒写信说:“我李固深受朝廷大恩,所以尽心竭力辅佐朝廷,不顾生死,一心想要扶持王室,希望能像文帝、宣帝那样。怎么也没想到,梁氏一族竟然如此糊涂,你们还跟着瞎掺和,把好事变成坏事,把成功变成失败!汉朝的衰败,从现在开始!你们拿着朝廷的高薪俸禄,却眼睁睁看着朝廷倾覆而不去扶持,将来正直的历史学家,怎么会偏袒你们?我李固虽然死了,但问心无愧,还有什么好说的呢?”胡广和赵戒收到信后悲痛悔恨,都长叹哭泣。
州郡抓捕了李固的两个儿子李基、李兹,他们都在狱中死了;小儿子李燮逃跑了,成了亡命之徒。梁冀就封赏了胡广和赵戒,然后把李固的尸体暴露在闹市区,还下令谁敢去祭拜就治谁的罪。李固的学生,汝南人郭亮,当时才十几岁,正在洛阳学习,他竟然左手拿着符节,右手拿着铁锹,跑到宫门口上书,请求收殓李固的尸体。但没被允许,他就去那里哭祭,在李固尸体前陈述理由,然后就守在那里不肯离开。夏门亭长呵斥他说:“李固、杜诗两位大人都是朝廷大臣,都不能安于本分,忠于朝廷,反而胡作非为。你这种腐儒,竟然违抗朝廷诏令,想试试官府的厉害吗?”郭亮说:“我生来就秉承阴阳之道,遵循天地运行的规律。为了正义,我哪里还会顾忌自己的生死,为什么要用死来吓唬我?”亭长叹道:“在这个乱世,天高地厚,我们都不敢违抗。我们只能听从命令,说话做事都要谨慎小心啊!”太后听说后并没有杀他。南阳人董班也去为李固哭丧,并且守着尸体不肯离开。太后同情他们,就允许他们把李固的尸体收殓安葬。郭亮和董班因此出了名,朝廷的三公都来征召他们。董班后来隐居了,没人知道他去了哪里。
李固先生写过章奏、表文、奏议、论说、教令、策论、记、铭等十一篇文章。他的学生赵承等人非常悲痛惋惜,于是共同整理李固先生的言行,写成了一篇《德行》传记。李燮,字德公。李固被罢官后,预料到自己难免遭祸,就先把三个儿子送回了老家。当时,李燮才十三岁,他的姐姐文姬嫁给了郡守赵伯英,她贤慧且聪明。看到两个哥哥回家,就明白了事情的原委,默默地独自悲伤地说:“李家要灭亡了!从太公以来,我们家族积德行善,世代为仁,怎么会落到这个地步?”她暗中和两个哥哥商量,想方设法把李燮藏起来,对外宣称他回京城去了,大家都相信了。
过了不久,祸事果然来了,郡里要抓捕李固的三个儿子。两个哥哥被抓了,文姬就去找她父亲的学生王成,说:“先生您一向秉持正义,效法古代忠义之士。如今我把这个六尺高的孤儿托付给您,李家的存亡,就全靠您了!”王成被她的义举感动,就带着李燮乘船逃往江南,到了徐州境内,让李燮改名换姓,在一家酒店做佣人,而他自己则在集市上算命。他们各自以不同的身份生活,暗中互相联系。
李燮在酒店做事期间,勤奋好学,酒店老板觉得他不是普通人,就把女儿嫁给了他。李燮专心致志地学习经学。十几年后,梁冀被诛杀,各种灾难接连不断。第二年,史官上奏说应该下赦令,并且应该追录那些被冤杀的大臣子孙,于是朝廷下令大赦天下,同时寻找李固的后代。李燮就把自己的身世告诉了酒店老板,酒店老板准备了丰厚的车马送他回去,但他都不要,最后回到了家乡,为父亲服丧。姐弟俩见面后,悲痛之情令人动容。之后,姐姐告诫李燮说:“父亲正直,是汉朝的忠臣,却遭遇了朝廷的混乱,梁冀的残暴,导致我们家族的香火快要断了。如今弟弟你幸运地活了下来,这难道不是上天的保佑吗!你应该与世隔绝,不要随便与人交往,千万不要对梁氏说一句话。如果对梁氏说了什么,就会牵连到皇上,祸患会加倍降临。你只需要引咎自责就可以了。”李燮认真地听从了姐姐的教诲。后来王成去世了,李燮按照礼仪将他厚葬,感激他过去的恩情,每逢节日都会为他设上宾之位祭祀。
州郡好多地方都邀请我去做官,四个部门同时给我发聘书,但我一个都没去,后来被征召做了议郎。我当官以后,一直清廉正直,跟人交往总是看到别人的优点,帮助别人成就好事。当时,颍川的荀爽和贾彪,虽然都很有名气,但彼此关系不好,我却能同时跟他们俩交往,并且关系都很好,大家都说我为人公正。
灵帝的时候,我被任命为安平相。之前安平王续被张角的贼兵抓走了,朝廷花重金赎回了安平王,朝廷正商量着恢复他的封国。我上奏说:“安平王在封地时没有政绩,还被叛军俘虏,做藩王不称职,有损朝廷颜面,不应该恢复他的封国。”当时很多人意见不同,但安平王还是被恢复了封国。因为我批评了皇室宗亲,所以被贬为左校。还没到一年,安平王因为行为不端被杀掉了,我又被任命为议郎。京城里都这么说:“他老子不肯拥立皇帝,他儿子不肯拥立王爷。”
后来我升迁为河南尹。当时很多官员都靠行贿受贿上位,朝廷又下令要发放三亿钱给西园,我上书劝谏,说得非常恳切,皇帝这才作罢。之前,颍川的甄邵巴结梁冀,当了邺令。有个和他同岁的人得罪了梁冀,逃到甄邵那里,甄邵表面上收留了他,暗地里却向梁冀告密,梁冀就把那个人抓起来杀了。甄邵要升迁为郡守,他母亲去世了,他竟然把母亲的尸体先埋在马棚里,先接受了官职的任命,然后再办丧事。他回到洛阳的路上,我碰见了他,就命令士兵把他的车扔进沟里,狠狠地鞭打他,还在他背上写了“谄媚权贵,出卖朋友,贪赃枉法,虐待母亲”几个大字,然后上奏弹劾了他。甄邵因此被罢官,终身监禁。我在河南尹的职位上干了两年就去世了,当时的人都敬佩他的忠诚正直,都很惋惜。
杜乔,字叔荣,是河内郡林虑县人。年轻时是读书人,考中了孝廉,被司徒杨震聘为官。慢慢地升迁,做了南郡太守,又转任东海相,最后升任侍中。
公元168年,乔玄被任命为光禄大夫,派去兖州巡察。他上奏章说,泰山太守李固政是天下第一,而陈留太守梁让、济阴太守汜宫、济北相崔瑗等人,他们的罪过都超过了一千万钱。梁让是大将军梁冀的叔父,汜宫和崔瑗都是梁冀的亲信。乔玄巡察回来后,被任命为太子太傅,后来又升迁为大司农。
那时候,梁冀的五个儿子和一些中常侍,都没有什么功劳却都被封了爵位。乔玄上书劝谏说:“陛下当初从藩王起兵,一飞冲天登上了皇位,上天和百姓都注视着您的心意,国家的命运都依靠着您。您不优先奖励忠臣贤士,却先给身边的人封官加爵,这会伤害善良,助长邪恶,会让奸佞小人得势。我听说古代的明君,奖赏和惩罚都根据功过大小来决定;而末世的昏君,杀戮和赏赐都出于私心。现在梁氏一族,还有那些宦官,一个个都没有功劳却都戴上了官帽,夺走了有功之臣的土地,这乱象实在太多了,怎么形容都不为过!有功劳不赏赐,做好事得不到回报;奸邪小人得不到惩罚,作恶的人就更加肆无忌惮。所以,虽然有大量的钱财,但人们却并不害怕;虽然有许多爵位,但人们却毫无动力。如果继续这样下去,那不仅会损害政事,引发混乱,甚至会亡国丧身,难道不应该谨慎吗?” 奏章上去了,却没得到采纳。
益州刺史种暠弹劾永昌太守刘君世,说他用金蛇贿赂梁冀。事情败露后,那条金蛇被送到了司农寺。梁冀想向乔玄借来看一看,乔玄不肯给他,梁冀因此开始记恨他。乔玄后来升迁为大鸿胪。 有一次,梁冀的小女儿死了,他下令让所有朝廷官员去参加丧礼,只有乔玄没去,梁冀更加记恨他。
光禄勋的官儿,他当上了。建和元年,顶替胡广当上了太尉。皇上桓帝想娶梁冀的妹妹,梁冀想用很多很多礼品去迎娶,乔玄却坚持按照老规矩办事,不同意。梁冀又想让乔玄提拔汜宫当尚书,乔玄觉得汜宫有明显的犯罪记录,坚决不用他,为此还跟梁冀吵了一架。之前李固被罢官了,朝里朝外都灰心丧气,大臣们都战战兢兢的,就只有乔玄一个人敢理直气壮地坚持自己的立场,一点也不退缩。所以全国上下都对他很敬佩,朝野上下都盼望着他能有所作为。结果他在位几个月,因为地震就被免职了。宦官唐衡、左悺等人一起诬陷他,说:“皇上您刚登基的时候,乔玄和李固就顶撞您,说您配不上汉朝列祖列宗的香火。”皇上也对他有点怨气。等到清河王刘蒜的事情爆发后,梁冀就唆使有关部门弹劾乔玄,说他和李固、刘鲔等人勾结,要求逮捕他们,治他们的罪。梁太后本来就了解乔玄的忠心,所以只把他免了职。梁冀更生气了,派人威胁乔玄:“你赶紧听话,你的家人才能保住性命!”乔玄不肯。第二天,梁冀派兵包围了乔玄的家,一点哭声都没有,直接把乔玄抓起来关进监狱,最后在狱中死了。他的妻子和孩子回到了老家。他和李固的尸体都被扔在城北,亲戚朋友谁也不敢去看。
乔玄以前的幕僚,陈留人杨匡听说这件事后,哭着跑到了洛阳,戴着旧的红头巾,假扮成夏门亭的官吏,守护着他们的尸体,驱赶苍蝇蚊虫,整整守了十二天。官府的人把他抓起来禀报了梁太后,梁太后觉得他做得对,没有惩罚他。杨匡就穿着丧服去皇宫上书,请求把李固和乔玄的尸骨收殓。太后同意了。按照礼节把他们入殓下葬,杨匡送乔玄的灵柩回家安葬,然后就隐姓埋名,不再做官了。杨匡年轻的时候很喜欢学习,经常在外黄大泽教学生。后来他当上了蕲县县令,政绩显著,后来又升迁为平原县令。当时国相徐曾是中常侍璜的哥哥,杨匡觉得耻于和他来往,就装病,去放猪了。
话说啊,那些被称为仁人的人,他们的道理可真是高尚啊!他们立下言论,并且身体力行,可不是为了追求名声、图个安逸那么简单,而是要以此来确定自己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来匡正天下的风气,让人活得有道理,死得有义气。 要是只顾着讲义气,结果丢了性命;只顾着保命,结果丢了义气;只顾着追求外物,结果损害了智慧;只顾着自己,结果损害了仁德。 如果义气比生命更重要,那么舍弃生命也是可以的。如果生命比义气更重要,那么保全生命也是可以的。 上面那些昏庸残暴的君主失去了君王的道理,下面那些忠贞不二的大臣尽到了臣子的职责。臣子尽到了职责而死,那就是为了成仁而牺牲生命,离开(朝廷)可不是为了保命而损害仁德啊!
顺帝、桓帝时期,国家政权三次中断,太后临朝称制,奸臣们虎视眈眈。李固坚持原则,以身作则,为了大义而据理力争,坚定不移,谁也动摇不了他。他当然知道坚持节操会招来祸患,但他耻于像那些软弱无能的人一样屈服。你看他写下的那些正气凛然的奏章,以及他给梁冀留下的书信,虽然计策失误,谋划不周,但他仍然念念不忘,坚持到底。哎,这真是社稷之心啊!在他眼里,那些胡广、赵戒之流,简直就像粪土一样!
赞曰:李固、杜乔担任官职,志同道合,同心协力。辅佐汉文帝、汉宣帝,他们的情操可以比肩伊尹、稷契。虽然时代黑暗,道义衰亡,他们最终还是离开了人世,但他们的忠贞不渝,始终如一。他们与赵孤一样,清正廉洁,名垂青史。 “燮同赵孤,世载弦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