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祀这玩意儿,从人类诞生开始就有了。就连豺狼虎豹都知道祭祀,何况是人呢!所以人祭祀,其实跟豺狼虎豹的本能差不多,只不过人比它们讲究得多,形式也更复杂罢了。从古到今,历代帝王将相搞的那些大规模祭祀活动,一直到王莽时期,《汉书·郊祀志》里都记载得很清楚了。所以,我这篇文章只记录从东汉中兴以后的祭祀情况,算是给《祭祀志》做个补充吧。

建武元年,光武帝刘秀在鄗(yì)登基,就在鄗城的北面修建了祭坛。祭祀天地的时候,沿用了元始年间郊祭的旧例。祭祀的六宗和各种神仙都参与了,但还没把祖先列为配享的神。祭祀用的牲畜,天地各用一头小牛犊,其他的祭品也比较简朴。祭文是这样的:“皇天上帝,后土神祇,你们垂顾,赐予我使命,让我成为百姓的父母,我实在不敢当啊!百官们都一致认为:王莽篡权夺位,杀害皇帝,我刘秀奋起义兵,在昆阳打败了王莽百万大军,诛杀了王郎、铜马、赤眉、青犊等叛军,平定了天下,全国百姓都蒙受了我的恩泽,这上天认可,下得民心所向。谶语里说:‘刘秀起兵讨伐不义之徒,卯金之年修德成为天子。’我几次推辞,推了又推,还是推辞了三次。百官们都说:‘这是上天的大命,不能耽误了!’我哪敢不恭敬地接受呢!”

公元前108年正月,我们开始在洛阳城南七里,靠近鄗地的地方,修建郊祀的祭坛。这设计参考了元始年间的做法。祭坛是圆形的,有八层台阶,中间还有一个更高的祭坛,天地就供奉在上面,都朝南,西边略高一些。最外围的祭坛上是五帝的祭位:青帝在甲寅方位,赤帝在丙巳方位,黄帝在丁未方位,白帝在庚申方位,黑帝在壬亥方位。祭坛外面围着墙,内外两重围墙都涂成紫色,象征着紫微宫;有四个通道作为祭坛的入口。日月供奉在内围南面的通道里,太阳在东,月亮在西;北斗星在北面通道的西边,这些都单独设位,不和其他神明一起排列。八层台阶,每层台阶有58个台阶,一共是464个台阶。五帝的台阶围墙,每个帝的台阶有72个,一共是365个台阶。内围四个门,每个门有54个神位,一共是216个神位;外围四个门,每个门有108个神位,一共是432个神位。所有神位都背对着祭坛内部,面向外面。内围四个门,每个门还分别有四个神位用来封土筑坛,外围四个门也是一样,一共是32个神位。这样算下来,整个祭坛一共供奉了1514个神位。这里说的“营”就是指围墙,“封”就是指封土筑坛的意思。内围祭坛供奉的神明,是五星、中官宿五官神以及五岳之类的;外围祭坛供奉的神明,是二十八宿、外官星,还有雷公、先农、风伯、雨师、四海、四渎、名山、大川等等。

到了公元前105年五月,皇帝下诏书给三公说:“汉朝应该效仿尧帝举行郊祀大典。你们要和卿大夫、博士们一起讨论一下。” 这时,侍御史杜林上了一份奏章,他认为:“汉朝的建立和尧帝没有直接关系,和殷商、周朝的情况也不一样,按照旧制应该把高祖皇帝也列入祭祀。现在军队还在外面征战,不如就按照元年的郊祀仪式来进行吧。”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这件事记载在《杜林传》里。

话说平定陇蜀之后,汉光武帝就扩大了郊祀的规模,把高祖皇帝也列入祭祀对象,位置在祭坛中央偏上,朝西面北。祭祀天地、高祖皇帝和黄帝,每位都用一头小牛犊;青帝和赤帝共用一头;白帝和黑帝也共用一头,一共用了六头小牛犊。然后,太阳、月亮和北斗星共用一头牛;其他各个方向的群神共用四头牛,一共用了五头牛。祭祀时演奏的乐曲有《青阳》、《朱明》、《西皓》、《玄冥》,还有《云翘》、《育命》的舞蹈表演。祭坛中营的四个门,每个门用十八张席子;外营的四个门,每个门用三十六张席子,总共用了二百一十六张席子,都是用莞草和竹席做的,平均每张席子祭祀三位神灵。太阳、月亮和北斗星则不用席子。祭祀完毕后,把祭祀用的肉食烧掉,在祭坛南边的巳位(方位)处理掉。

建武三十年二月,大臣们上奏说,陛下即位三十年了,应该去泰山封禅。光武帝下诏说:“我即位三十年了,老百姓怨声载道,我能欺骗谁呢?难道能欺骗上天吗?我曾经说过泰山不如林放(地名)重要,何必为了这件事而玷污七十二代帝王的史册呢!桓公想封禅,管仲都反对啊!” 然后又说:“如果远方的郡县派人来祝寿,大肆吹捧,那些人我都要剃光头,并且让他们去屯田。” 从此以后,大臣们再也不敢提封禅的事了。 三月,皇上到鲁国去,路过泰山,就让泰山太守以上官员来迎接他,因此按照诏令祭祀了泰山和梁父山。这时,虎贲中郎将梁松等人议论说:《尚书》上说:“齐国要祭祀泰山,要先祭祀配林”,这是诸侯的礼仪。河岳是天子祭祀的,天子祭祀泰山,不应该沿用诸侯的礼仪,不祭祀配林。

三十二年正月,皇上斋戒,晚上读《河图会昌符》时,看到上面写着:“赤刘之九,会命岱宗。不慎克用,何益于承!诚善用用之,奸伪不萌。” 皇上被这段话感动了,于是下诏让梁松等人再次查找《河图》、《洛书》以及其他谶纬文献,寻找关于九世封禅的记载。梁松等人整理奏章后上报,皇上最终同意了封禅。

一开始啊,汉武帝特别想求仙问道,长生不老。因为他听信那些方士的话,说黄帝当年就是通过封禅才成仙的,所以他也想搞个封禅仪式。这封禅可不是随便就能搞的,当时的人也没几个懂这玩意儿。

元封元年,皇上就听信方士的建议,做了好多封禅用的祭祀器物,还拿给一群儒生看,想听听他们的意见。结果这些儒生大多觉得这些东西跟古代的规矩对不上,皇上一听,就把这些儒生都给打发了,不用他们了。三月,皇上就东去泰山,然后在泰山顶上立了一块石碑。接着,他又继续东巡,到海边去寻找仙人,结果啥也没找到,就回宫了。四月,他在泰山上举行了封禅大典。因为心里有点不确定自己做的对不对,所以这事儿就偷偷摸摸地办了,没大张旗鼓。这些记载都在《汉书·郊祀志》里。

许梁松他们上奏,想效仿元封年间封禅的仪式,讨论封禅时该用什么东西。有关部门奏报说,应该用方形石头垒砌祭坛,每一块石头都是一尺见方,厚一尺,然后把刻着文字的玉牒藏在石头里。玉牒厚五寸,长一尺三寸,宽五寸,还有玉匣子装着。此外还要用十块石检,摆放在石头旁边,东西各三块,南北各两块,每块长三尺,宽一尺,厚七寸。石检里面刻了三个凹槽,每个凹槽深四寸,宽五寸,并且有盖子。石检用金线缠绕五圈,用汞和金子做成泥土封住。玉玺一块是一寸二分见方,一共有一枚五寸见方的玉玺。方形石头的四个角还有支撑的石头,都是两层垒起来的。支撑石每块长一丈,厚一尺,宽二尺,都放在圆形祭坛上面。祭坛下面用十八块支撑石,每块高三尺,厚一尺,宽二尺,形状像小碑一样,环绕祭坛竖立起来,距离祭坛三步远。支撑石下面都有石座,深入地下四尺。还要用一块石碑,高九尺,宽三尺五寸,厚一尺二寸,竖立在祭坛的丙位,距离祭坛三丈以上,用来刻写祭文。

皇上觉得用石头工程量太大,又想赶在二月进行封禅,所以就下诏让许梁松利用旧有的封禅石和空着的石检,稍微加点东西就行了。许梁松上书反对,他说:“登封大典,是为了向天帝告功,功德将泽被后世,造福万民。承天之敬,更应该庄重隆重;奉献珍贵的图书,更应该显著突出。现在利用旧的封禅石,把玉牒藏在旧石头的下面,恐怕不符合天命重大的意义。我们现在是受命于天,兴复汉室,应该与众不同,以彰显天意。” 于是就让泰山郡和鲁地赶紧找石匠,要选用完整光滑的青石,不必非要五彩缤纷的。当时因为找不到会刻玉牒的工匠,想用朱砂和漆来写;后来找到了能刻玉的工匠,这才刻了玉牒。玉牒刻好后被秘密地藏在方石之中,妥善地安置了玉牒。

二月,皇上到达奉高,派侍御史和兰台令史带着工匠先上山刻石。刻在石碑上的文字是:

公元27年二月,皇上东巡,到了泰山,举行祭祀,向山川和众神汇报,然后去拜祭东岳大帝。跟着皇上一起去的有太尉梁商、代理司徒的高密侯邓禹等等。汉朝两位宾王的子孙都在位。孔子的后代褒成侯,也参加了祭祀东岳大帝的活动,十二个藩王都来帮忙祭祀。

《河图赤伏符》上说:“刘秀起兵讨伐那些不法之徒,四夷云集在龙斗野,四七(二十八)年的时候,火为主要征兆。”《河图会昌符》上说:“赤帝九世,巡视天下,治理太平就加封,如果真的符合帝道孔子的准则,那么天文就会显灵,地祇也会有祥瑞出现。刘氏的第九位皇帝,在泰山举行祭祀,如果善于利用这个时机,奸邪就不会滋生。赤色的汉朝兴盛,九世昌盛,巡视泰山都是应该的。天地扶持刘氏九世,这是经书里常说的。汉朝大兴,道理就在九世之王的身上。在泰山上封禅,刻石记载,在梁父山禅让,然后反省总结。”《河图合古篇》说:“刘秀是皇帝,是九世之帝,皇帝施行德政,封禅刻石记载政绩。”《河图提刘予》说:“九世之帝,将要彰显圣明,掌握权衡,抵御外敌,九州太平,天下归附。”《雒书甄曜度》说:“赤色象征三德,昌盛九世,举行祭祀,符合帝位,努力刻石记载封禅。”《孝经钩命决》说:“谁来执行呢?赤色的刘氏将要称帝,三代建功立业,九世举行祭祀,专心致志地完成封禅大典。”《河图》和《雒书》的预言,以及经书和谶纬的记载,都应验了。

以前尧帝聪明睿智,把帝位让给了舜,舜的后代掌握了天下大权。王莽凭借外戚的身份,以及掌握三司的权力,假借周公、霍光辅佐幼主归政的借口,篡夺了汉朝的政权,自立为帝。结果宗庙毁坏,社稷灭亡,断了祭祀,长达十八年。杨州、徐州、青州首先发生叛乱,战火蔓延,波及荆州,英雄豪杰纷纷起兵,百里之内都有军队驻扎,很多人自立为王。北方少数民族入侵,千里之内没有炊烟,鸡鸣狗吠之声都听不到了。

皇天眷顾皇上,让出身平民的皇上中兴汉室,皇上二十八岁起兵,经过十多年,才平定叛乱。百姓得以安居乐业,书同文,车同轨,人人遵守礼法。各地都向朝廷进贡。皇上修建了明堂、辟雍、灵台和学校,统一了度量衡,完善了祭祀礼仪,官员各司其职,恢复了旧制。皇上在位三十二年,六十二岁驾崩。皇上勤勤恳恳,不敢懈怠,历经艰难险阻,亲自巡视百姓,恭敬祭祀神灵,体恤老百姓,治理国家遵循古制,聪明睿智,宽厚仁慈。皇上非常重视《河图》和《雒书》的预言,这个月辛卯日,皇上举行祭祀,登上了泰山。甲午日,在梁父山禅让。以此来承接吉祥的预兆,造福百姓,使国家永远统一,流传给后代。所有官员,郡守、太守都得到了恩泽,永远没有穷尽。

秦朝丞相李斯焚烧了《诗经》和《尚书》,音乐和礼仪都崩溃了。建武元年以前,很多文书散失,旧典不全,无法明白经书的含义,只能根据残缺不全的章句,拼凑出八十一卷,能明白的作为证据,还有十卷,都不完整清晰。子贡想取消祭祀用的羊,孔子说:“赐啊,你心疼羊,我接受的是礼仪。”以后有圣人,会纠正这些错误,刻石记载。

二月二十二日,星期几我忘了,反正那天早上,皇帝在泰山南边祭天,搞得跟南郊祭天一样隆重,好多神仙都来了,音乐也特别热闹。 几个王爷,还有皇室宗亲,甚至孔子的后代都来帮忙祭祀。祭祀完了,准备封禅。有人说:“虽然泰山已经接受了柴祭,但皇帝亲自来封禅,应该再隆重地祭祀一下。” 于是就派个使者,用一只特制的祭品,到泰山常年祭祀的地方,再次祭告泰山,就跟古代皇帝亲耕、巡狩、祭祀祖先和先农、先虞一样正式。

等到饭点,皇帝坐着御辇上山,中午过后才到山顶换衣服。傍晚时分,皇帝就位,面向北方。大臣们依次站好,然后一起上祭坛。尚书令拿着玉牒(皇帝的诏书),皇帝用传国玉玺亲自封禅,完事后,太常寺的人把祭坛上的石头打开,尚书令把玉牒收好,再把石头盖上,然后用五寸的印章封好。所有仪式结束,皇帝行了两次大礼,大臣们齐声高呼万岁。然后让人把刻好的石碑立起来,皇帝就下山了。

二月二十五日,皇帝又去梁阴祭地,祭祀的是土地神,还把高皇后一起祭祀了,山川和群神都来参加,跟以前元始年间在北郊祭天一样隆重。

四月初六,皇帝下令大赦天下,并且把建武三十二年改成建武中元元年,还免除了博、奉高、赢勿三地的当年赋税和草料。选了个好日子,把这些事情刻在玉牒上,装进盒子里,放在金匮里,再用玉玺盖上印章。四月初八,皇帝派太尉去高庙祭告,太尉拿着金匮去高庙,把金匮放在高庙西边石室的高祖室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