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谭,字君山,是沛国人。他父亲在成帝时期做过太乐令。桓谭因为父亲的关系当上了郎官,因为他喜欢音乐,擅长弹琴。他学识渊博,通晓五经,都掌握了经文的义理,而不是拘泥于章句训诂。他文笔很好,尤其喜欢古代学问,经常和刘歆、杨雄一起辩论探讨学术上的疑难问题。但他为人比较放荡,穿着打扮随意,不讲究仪表,还喜欢批评那些迂腐的儒生,所以经常遭到排挤。

在哀帝和平帝时期,他的官职一直只是郎官。傅皇后的父亲孔乡侯晏和桓谭关系很好。当时,高安侯董贤很受宠爱,他的妹妹是昭仪,皇后逐渐失宠,孔乡侯晏也因此郁郁不得志。桓谭就劝他说:“以前武帝想立卫子夫为皇后,就暗中寻找陈皇后的过错,结果陈皇后被废,卫子夫才得以立为皇后。现在董贤非常受宠,他的妹妹更是受皇帝喜爱,恐怕会重演卫子夫的例子,您难道不担心吗?”孔乡侯晏很吃惊,问:“那怎么办呢?”桓谭说:“你不能因为没有罪过就受惩罚,正直的人也不会被邪恶的人战胜。士人应该凭借才能和智慧来辅佐君主,女子应该凭借美貌和温柔来讨好君主。皇后年纪轻轻,将来还要经历很多艰难险阻,说不定会求助于医生和巫师,寻求各种偏方,这些都需要注意。另外,您作为皇后的父亲,地位尊贵,交往的宾客很多,一定要借此来巩固自己的势力,这很容易招致非议。不如辞退那些普通的宾客,坚持廉洁谨慎,这是修身齐家、避免祸患的办法。”孔乡侯晏说:“好!”于是就辞退了普通的宾客,并把桓谭的劝告告诉了皇后。后来董贤果然指使太医令真钦寻找傅氏的罪过,还逮捕了皇后的弟弟侍中喜,但最终没有找到证据,只好释放了他,所以傅氏最终在哀帝时期保全了性命。

后来董贤做了大司马,听说过桓谭的名声,想和他结交。桓谭先给他写了一封信,阐述辅佐君主、保全自身的策略,但董贤没有采纳,所以他们并没有交往。到了王莽摄政篡位的时候,天下士人都纷纷歌功颂德,作符命以求得王莽的欢心,只有桓谭独自保持沉默,一言不发。王莽时期,他担任掌乐大夫;更始帝即位后,被任命为太中大夫。

更始帝之后,光武帝刘秀即位,征召桓谭为待诏,他上书陈述政事,但意见与光武帝相左,没有被采纳。后来大司空宋弘推荐了桓谭,他被任命为议郎给事中,于是又上疏陈述国家治理应该注意的事项,说道:

我听说啊,一个国家的兴衰成败,全看治理国家的政事怎么样;而政事的好坏,又取决于辅佐君王的那些人。要是辅佐君王的人贤明,那国家就会人才济济,政事就能顺利开展;要是辅佐君王的人不明智,那就会做出不合时宜的决策,办很多错事。那些当国君的,都想兴盛国家,做好事,但为什么有的国家政道不通呢?那是因为他们认为的贤人不一样啊。

以前楚庄王问孙叔敖说:“寡人还没找到治理国家的正确方法呢。”孙叔敖回答说:“治理国家的正确方法,是大家都不喜欢的东西,恐怕大王您也难以决定啊。”楚庄王说:“决定不了,责任只在君主,也在臣子吗?”孙叔敖回答说:“那些骄傲的臣子,就说:‘没有我,他们就无法富贵。’那些骄傲的臣子,就说:‘没有我,他们就无法安稳。’君主有时甚至到了亡国的地步还意识不到,臣子有时甚至到了饥寒交迫的地步也不肯上进。君臣之间不和睦,那治理国家的正确方法就无法确定了。”楚庄王说:“好!希望您和各位大臣一起确定治理国家的正确方法。”治理得好,就要根据当时的社会风俗施加教化,发现问题就及时预防,威望和恩德交替使用,文治武功互相配合,这样才能让政事符合当时的形势,让那些躁动不安的人安定下来。

董仲舒说过,“治理国家就像调整琴瑟,如果琴瑟不和谐,就要拆开重新调弦”。可是重新调弦很难实行,而且违背大众意愿的人最终都会失败,所以贾谊因为才华出众而被排挤,晁错因为聪明才智而被杀。虽然世上有人才,但最终都不敢说话,都是害怕重蹈覆辙啊。

再说,制定法律法规,并不是能完全堵住天下所有的奸邪,而是要符合大多数人的愿望。大体上,只要对国家有利,对大多数人有利的事情,就可以了。设置官吏,管理民众,设立奖赏和惩罚,来区分善恶,惩罚坏人,那么好人自然就会得到好处了。现在很多人互相残杀,即使已经伏法了,但私下结下的仇怨,子孙后代会继续报复,后来的怨恨比之前的更深,甚至导致灭门绝户,而社会上却称这些人为豪杰,所以即使胆小懦弱的人,也勉为其难地去做这种事。这就是任凭人们自己处理事情,而没有法律约束的结果。现在应该严明旧有的法令,如果已经伏法受处,却私下互相残杀的,即使本人逃跑了,也要把他们的家人迁徙到边疆,互相残杀的人,要加重处罚两等,不允许花钱赎罪。这样一来,仇怨就能自行解决,盗贼也会减少了。

治理国家,要重视农业生产,抑制商业利润,所以先帝禁止人们从事多种职业,限制商人不得做官,这就是为了抑制兼并,弘扬廉耻。现在那些富商巨贾,大量的放贷,中产阶级子弟,给他们当保镖跑腿,辛苦程度跟仆人一样,收到的利息跟诸侯的收入差不多,所以大家都争相效仿,不务农而食,导致奢侈浪费,沉迷享乐。现在可以命令商人互相检举揭发,如果不是靠自己劳动所得的钱财,都用法律来处罚他们。这样一来,他们就会专心致志地做自己的事,不敢用钱财去贿赂别人,那些事情少,力气小,他们就一定会回归田亩耕作。田地耕种好了,粮食收入就多,土地的生产力也就充分发挥了。

接下来,我看法律判案,轻重不一,有时同一件事,法律条文不同,罪名也各异,导致奸诈的官吏可以钻空子,想让谁活,就给他找理由,想陷害谁,就给他定重罪,这就是刑法开了两扇门啊!现在可以命令那些通晓道理、熟悉法律的人,来校订法律条文,统一法度,颁布到全国各地,废除旧的条文。这样一来,天下人都知道法律的条文,狱讼就不会冤枉人了。

奏章上去了,没得到回复。

那时候,皇上正迷信预言,经常用预言来决定一些疑难案件。而且赏赐也很少,天下不太安定。谭复又上书说:

我以前进献的意见,没得到您的答复,心里非常憋屈,冒着生命危险再给您陈述一下。老百姓的计策,对政治有益的,就是能够符合民心,符合事理。一般人容易被眼前的事物所迷惑,却看重那些稀奇古怪的事情。看看先王留下的记载,都是以仁义正道为根本,没有奇怪虚假的事情。天道和人的生命,是圣人也很难说清楚的。从子贡之后,就没有人能说得明白了,何况后世的那些浅薄的儒生,又能理解多少呢!现在那些耍小聪明、玩弄数字的人,编造书籍,伪造预言,来欺骗贪婪邪恶的人,误导君主,怎么能不抑制他们呢!我听说陛下已经识破了方士炼丹求仙的骗局,很明智;但是您却想听信预言,这又是什么错误呢!预言有时候虽然会应验,但这就像算命一样,只是偶然巧合罢了。陛下应该明察秋毫,发挥您的圣明,摒弃那些小人的歪理邪说,阐述《五经》的正义,摒弃那些雷同的俗语,仔细听取那些有见识之人的良策。

我听说啊,太平盛世就重视那些有学问的文人,国家有难的时候就重视那些有军事才能的将领。现在咱们朝廷光复了祖宗基业,当了皇帝,可各地还有不少盗贼没被平定,这都是因为策略运用得不好啊。我仔细观察陛下用兵的情况,那些投降的人,既没有得到丰厚的赏赐来笼络他们,反而还被抢夺了财物,所以那些将领和士兵们心里都充满怀疑,彼此之间勾结成党,年复一年地叛乱不止。古人说过:“天下人都知道夺取是夺取,却不知道给予也是一种夺取。”陛下要是能轻视爵位,而重视赏赐,和将士们一起分享胜利的果实,那还有什么人招揽不到?还有什么人劝说不了?还有什么地方攻打不下?还有什么战役打不赢?这样一来,就能以小变大,以慢变快,死的人能复活,失去的东西又能找回来!

皇上看完奏章,很不高兴。

后来,皇上又下诏要讨论灵台的选址问题,皇上对我说:“我想用谶语来决定,你觉得怎么样?”我沉默了很久,说:“我不懂谶语。”皇上问我为什么,我又极力陈述谶语不是正统经书的道理。皇上大怒:“桓谭不尊圣道,不遵法度!把他给我斩了!”我磕头流血,很久才被赦免。后来被贬到六安当了个郡丞,心里一直闷闷不乐,结果在路上病死了,那年七十多岁。

我以前写过一本叫《新论》的书,里面记载了当时的一些事情,一共二十九篇,写完后上书献给皇上,皇上很喜欢。还有一篇《琴道》没写完,肃宗皇帝让班固帮我完成了。我写的赋、诔、书信、奏章,加起来一共二十六篇。

元和年间,肃宗皇帝东巡狩猎,到了沛县,还派人到我的坟墓祭祀,乡里人都觉得很光荣。

冯衍,字敬通,是京兆杜陵人。他爷爷冯野王,在元帝时期做过大鸿胪。冯衍从小就有非凡的天赋,九岁就能背诵《诗经》,二十岁就通读了大量的书籍。王莽当政的时候,很多人都推荐他做官,但他都拒绝了。

话说天下大乱,兵荒马乱的,新朝皇帝王莽派更始将军廉丹去山东平叛。廉丹把王衍请来当自己的幕僚,一起去了定陶。王莽又给廉丹下了一道紧急诏书,说:“仓库都空了,国库也空了,现在可以放手一搏,可以开战了!将军你肩负着国家的重任,不能窝囊地死在战场上,这样怎么对得起皇恩,怎么完成任务啊!”廉丹吓得够呛,晚上赶紧把王衍叫来,把诏书给他看。

王衍就劝廉丹说:“我听说,顺应大势而取得成功,这是最大的道理;逆着潮流而建功立业,这是最宝贵的权谋。所以说,只要能成功,就不必计较手段;从大局出发,不必拘泥于小节。以前,逢丑父趴在车辕上让他的国君喝水,得到了诸侯的称赞;郑国的祭仲冒着风险出面,最终复位,在《春秋》里也留下了美名。用自己的死换取他人的生,用自己的存活换取他人的存活,这是君子的行为。违背众人的意愿,保全国家和自身,这是聪明人的想法。《易经》上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以自天祐之,吉,无不利。’如果明知不可为而偏要为之,结果军队打败了,士兵死伤殆尽,对朝廷毫无益处,自己也丢了性命,还违背了当时的形势,这是聪明人不会做的,勇敢的人也不会干的。

再说,我听说,遇到好时机就要抓住,不能怠慢。张良辅佐韩王五代,曾在博浪沙刺杀秦始皇,他的勇猛超过了孟贲、夏育,名声比泰山还高。将军您的祖上,都是汉朝的忠臣。现在新朝刚刚建立,很多英才都不愿意投靠它。现在全国各地都乱成一锅粥了,百姓都怀念汉朝的恩德,比诗人思念召公还厉害,诗人还念念不忘召公种的甘棠树呢,更何况是他的子孙后代?老百姓都歌舞庆祝,上天一定会保佑他们的。现在对将军来说,最好的办法就是占据一个大的郡县,安抚官吏和士兵,提高他们的士气,在百里之内,每天都赏赐牛酒,招纳有才能的勇士,咨询忠诚有智慧的谋士,争取将来的民心,等待时机变化,兴利除害,造福百姓,那您的福禄就会绵延不绝,功劳也会流芳百世。何必在中原战败,死在荒郊野外,功亏一篑,让祖先蒙羞呢?圣人能化险为夷,聪明人能转败为胜,我希望将军您能深思熟虑,不要随波逐流。”廉丹最终没有听从王衍的建议。

到了睢阳,我又跟丹说:“我听说啊,聪明的人能看到无形的东西,智慧的人能预料到事情还没发生之前,更何况是那些有远见卓识的人呢?一般来说,祸患都是因为疏忽大意造成的,灾难都是从小小的细节开始的,事情败了就无法挽回,时机错过了就再也回不来了。公孙鞅说过:‘有高尚的人,却得不到世人的认可;有独到的见解,却被人认为是多余的。’所以啊,只相信那些平庸的言论,只采用那些老套的策略,只学习当世的做法,就会失去高明超脱的品德。果断决策的人是英明的君主,犹豫不决的人只会让事情变得被动。机会不会一再出现,您可千万别再犹豫了!” 丹没听我的,结果到了无盐,跟赤眉军打仗死了。我就逃亡到了河东。

更始二年,朝廷派尚书仆射鲍永担任大将军,负责安定北方。我趁机向鲍永献计,我说:

我听说啊,明智的君主不会厌恶忠诚恳切的进言,反而会以此来推测深奥难测的事情;忠诚的臣子不会顾忌争论带来的麻烦,反而会尽力去解决国家大事。所以说,君臣齐心协力,就能建立功勋,名垂青史,流芳百世。现在我很幸运地赶上了您这样开明宽厚的时代,也正值需要直言进谏的时候,我哪敢闭口不言,逃避罪责,而不尽我所能地献上我的忠诚呢!

话说,我早就盼着摆脱王莽的祸害了。从东郡的战事开始,接着是西海的战争,巴蜀地区被南方的蛮夷占领,边境地区被北方的狄人攻破,远征万里,打了好多年的仗,祸乱还没解决,战争就没停过,刑罚越来越严厉,赋税越来越重。那些强大的叛乱势力在外面四处攻击,朝廷里的官员个个贪赃枉法,老百姓苦不堪言,又饿又冷,父子妻女四处逃亡,家园变成废墟,田地荒芜,瘟疫流行,灾害不断。于是,江河湖海边上,到处都是风起云涌,互相残杀,老百姓都死伤惨重,死了的人,恐怕有一半还多,这祸害的毒性,深入骨髓,连平民百姓都充满了怨恨。

皇上凭借着圣明的德行和神武的力量,像龙飞凤舞般兴起,率领宛、叶地区的军队,整顿溃散的士兵,在昆阳大败敌军,一路攻打到武关,打败了百万大军,摧毁了九支精锐部队,威震天下,席卷全国,平定了叛乱,诛杀了暴君,短短时间内,全国就安定下来了。皇上继承了高祖的光辉业绩,完成了文武之治的未竟事业,社稷得以保全,国运更加昌盛,他的德行超过了古代的帝王,功劳是前无古人的。天下百姓都认为,摆脱了王莽的统治,归顺了圣明的汉朝,应该得到幸福和安宁。皇上恩泽天下,施德于民,这就像顺风飞行的鸿毛一样容易。

但是,有些将领却抢掠百姓,违背人伦道德,杀害父子,强奸妇女,烧毁房屋,抢夺财产,饿的吃树皮,冷的衣不蔽体,百姓冤屈无处申诉,绝望无助。现在大将军凭借着高尚的品德,掌握着重大的权力,统领着三军,安抚并州的百姓,他仁爱百姓的诚意,感动了所有人,他高尚的名声,传遍了军队,所以那些盼望他的人,可不是一个两个。再说大将军的事业,岂能仅仅是洁身自好,保持高尚的品格而已呢?他要成就国家的大业,完成天地间的伟大事业啊!

从前,周宣王中兴,齐桓公称霸,他们尚且需要申伯、召虎、管夷吾、吉甫这些人来清除奸邪,安定疆土。更何况现在汉朝疆域辽阔,皇上正在复兴汉室,而大将军是国家的栋梁之才,这绝对不能忽视啊!

我听说啊,打仗时间长了,士兵就会疲惫,人多了就会出乱子。现在邯郸的贼寇还没剿灭,真定那边又闹腾起来,而大将军您的部队不过百里之地,整天守城,不停打仗,刀枪剑戟到处都是,老百姓都吓坏了,您怎么能自己放松警惕,不认真考虑呢?并州这地方,东边靠近有名的关隘,北边紧挨着强大的匈奴,土地肥沃,人口众多,这是个四面受敌,攻守兼备的地方啊。如果不好好防备,拿什么来应对呢?所以说嘛,“平时不积德,关键时刻没人帮忙;事先不做好准备,临时很难应付”。现在老百姓的性命都掌握在大将军您手里,您所依靠的,必须是优秀的人才,应该撤换那些不称职的人,重新选拔贤能之士。十户人家的小村子,总会有忠诚可靠的人。只要您能找到合适的人,让他们辅佐您这位英明的大将军,就算山里水边的人,也会感激您的恩德,都愿意为您效力。然后挑选精锐的士兵,调动驻守的军队,三军整齐,武器装备齐全,考察一下当地的物产,看看水源的便利,制定屯田的策略,操练战阵和射箭的技巧,这样威风就能传扬四方,老百姓也能安居乐业了。您要是能镇守太原,安抚上党,赢得百姓的欢心,提拔有才能的贤良辅佐,天下太平无事,就能名扬天下;一旦发生战事,就能建立大功。希望大将军您能像日月一样光明磊落,有深谋远虑,学习《六经》的道理,参考孙子、吴起的兵法,仔细衡量各种意见的对错,考察所有将士的优劣,超越周南的功绩,留下像甘棠一样美好的口碑,让您的功业流传千古,富贵绵延不绝。伊尹、姜尚的策略,也比不上您的啊!

永将军一向很看重我,让我自己挑选部下将领。于是他让我担任立汉将军,统领狼孟长,驻守太原,和上党太守田邑一起整军备战,保卫并州的土地。

后来世祖皇帝即位,派宗正刘延攻打天井关,和田邑打了十多场仗,刘延都没能攻下。田邑把母亲、妻子都接到了军营,结果被刘延俘虏了。后来田邑听说更始帝失败了,就派使者到洛阳献上玉璧和战马,于是被任命为上党太守。然后他又派使者招降永将军和我,永将军和我都很怀疑,不愿意投降,并且很生气田邑违背以前的约定。我于是给田邑写了一封信,信里说:

话说晋文公逃亡时,子犯为他尽忠;赵武子遇难时,程婴为他彰显贤德,这俩人的义气没得说!现在呢,三个诸侯王背叛朝廷,赤眉军威胁着国家,天下人心惶惶,国家危在旦夕,这正是忠臣建功立业,志士奋勇杀敌的好时机啊!伯玉你被提拔重用,掌管大郡,责任重大。上党地区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东面有三个关隘,西面可以作为国家的屏障,你为啥要把这么重要的地区拱手送给敌人,打开天下的缺口,让敌人有了可乘之机呢?真是让人痛心疾首啊!

我听说你啊,已经委身于朝廷,忠心耿耿,就像拿着水瓶的人,智慧在于能守住自己的本分,不需要借助外力。晏子跟人家盟誓的时候,人家拿弯曲的戟指着他的脖子,他都没改变自己的誓言;谢息守卫郕城的时候,晋国和鲁国都威胁他,他都没丢掉城池。你看,人家晏子、谢息,内心里没有被杀头的危险,外边也没有贪图不义之财,可你呢,却落了个背叛朝廷的名声,蒙受了丢城失地的耻辱,我真是替你感到羞愧!再说,邾国的庶人偷偷地夺取城池,背叛君主,为了谋取利益,虽然卑鄙,但史书上还是记载了他们的名字;莒国的牟夷用土地换取食物,他的名字也没被抹去。所以说,大丈夫做事要考虑礼仪,为人要讲求道义,从来没有人违背这些原则还能保全名声的。

对于伯玉你,我认真地想了一下,最好的办法就是和你鲍尚书同心协力,展现你忠贞的节操,建立超越时代的功勋!如果你因为顾念亲人的缘故,愿意放弃官位,投奔尚书,这样一来,大义就得到了维护,敌人也就消除了怨恨,你上面不会失去掌管大郡的责任,下面也能保全老百姓的性命,到时候你就可以理直气壮地说话,对得起天下人了!可如果你贪恋上党的权力,吝惜上党的土地,我担心你会重蹈周赵两国的覆辙,上党还会像前年那样再次遭受灾难。以前晏平仲听从了延陵季子的话,最终避免了栾高之难;孙林父不听从穆子的劝告,结果一辈子都背负着骂名。我希望伯玉你能听进我的肺腑之言,就像锥子扎进心里一样,要么坚守城池,要么策马扬鞭,赶紧逃离!圣人能够转危为安,智者能够化败为胜,希望你能自强不息,不要随波逐流。

我收到的信里写着:

仆虽驽怯,亦欲为人者也,岂苟贪生而畏死哉!曲戟在颈,不易其心,诚仆志也。

话说,前些日子,我母亲和弟弟们都被军队抓走了,可是我的家乡却安然无恙,一点儿也不管,难道不是因为他们看重我的节义吗?要是人能活在天地间,寿命像金石一样长久,那当然可以追求长生不老,躲避危险的地方了。可是,人活一百岁都难,何况老壮之间的差距有多大呢?要是我之前效忠的朝廷还在,忠义之举还能继续,就算老母被杀害,妻儿被分割,那也是我心甘情愿的。

前段时间,上党那些狡猾的贼寇,把城池围了个水泄不通,义军两支部队占据了井陉。我亲自冲破敌人的包围圈,抵抗宗正的攻击,自己展现了智谋和勇气,可不是我做不到啊。我明明知道之前的朝廷是被军队害死的,新皇帝已经任命司徒来治理三辅地区,陇西、北地也纷纷响应。这件事明明白白,日月经天,江河大地,都无法与之相比。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天下的兴亡,实在是命中注定啊。我就算死了,又能怎么样呢?

为人处世的基本道理,是有恩有义,义有所当为,恩有所当施。君臣之间的大义,母子之间的至情至恩。现在旧主已死,义气该为谁尽?老母被抓,是应该尽孝的时候。可是他们却用权力利诱我,用高官厚禄诱惑我,压抑我的良心,想让我不管不顾,这也太愚蠢了吧!

我今年三十岁,做过卿士,从小就没什么欲望,厌恶那些勾心斗角的事。更何况我现在地位尊贵,却身处险境,钱财越多,性命越危险,我这点事都明白,何况是你们这些君子呢?

君长、敬通他们互相署立,标榜自己的节义。就像仲由让门客做官,孔子批评他欺骗上天一样。君长占据着两州之地,再加上一个郡,可是河东边境告急,军队却不去救援彘地,上党被围困,也不去救援大谷,宗正来到边境,也没人去援助。军队的威风扫地,国家的权力一天天减少,三王背叛,赤眉害死皇帝,我却没见过像墨翟那样累积功劳救宋国,像申包胥那样磨破了脚板心救楚国,像卫女那样飞奔回去慰问哥哥那样的人。主公去世一年了,还没人知道该怎么办,到处都是虚假的希望和空洞的言论,真是荒唐至极!连活着的事都做不好,还怎么谈得上死后的事?连做臣子的事都做不好,又怎么谈得上做君主的事呢?难道我厌倦了做臣子,想做君父吗?想要撼动泰山,搅动北海,事情失败了,自己也危险了,你们要好好想想我说的话啊!

话说这刘永和刘衍,一开始没听信朝廷的命令。有人造谣说更始帝跟着赤眉军跑到北方去了,刘永和刘永信以为真,所以就在界休屯兵,还派人给上党写信,说皇帝在雍州,故意迷惑老百姓。刘永还派他弟弟刘升和儿子刘媚,还有张舒去诱降涅城,张舒家在上党,上党的人都跟张舒有关系。他还写信劝刘永投降,刘永没理他,从那以后,他们俩就结仇了。这刘邑,字伯玉,是冯翊人,后来当了渔阳太守。后来刘永和刘永知道更始帝已经死了,就一起撤兵,戴着便帽去河内投降了。

皇帝怪他们来晚了,刘永因为立了功,罪过就免了,还被重用,可刘衍却没得到重用。刘永安慰刘衍说:“以前高祖皇帝赏赐季布,是因为他犯了罪;杀了丁固,是因为他立了功。咱们现在遇到明君,有什么好担心的呢!”刘衍说:“书上记载,有个男人挑拨他邻居的妻子,挑拨年纪大的,老妇人骂他;挑拨年纪小的,小妇人就报复他。后来她丈夫死了,她就嫁给了那个挑拨的人。有人问她:‘你丈夫不是骂过你吗?’她说:‘在乎他想让我报复他,在乎我想让他骂我。’天命难测,人道却容易遵守,只要遵守人道,当臣子的,有什么可怕的呢?”过了一阵子,皇帝任命刘衍为曲阳县令,他杀了大盗郭胜等人,降服了五千多人,按功劳应该封爵,但因为有人诬陷他,所以没得到赏赐。

建武六年,日食发生,刘衍上书给皇帝,提出了八条建议:一、彰显文治之德;二、褒扬武功之烈;三、修缮过去的功业;四、招揽天下俊杰;五、明确赏罚标准;六、简化法律条文;七、调整官吏俸禄;八、安抚边境。书信呈上去了,皇帝打算召见他。当初,刘衍当狼孟县长时,因为罪名弹劾陷害了大姓令狐略。那时候,令狐略当司空长史,就到尚书令王护和尚书周生丰那儿去诬陷刘衍,说:“刘衍想见皇上,是想陷害您啊!”王护他们害怕了,就一起合伙中伤刘衍,结果刘衍就没能见到皇帝。

后卫尉阴兴和新阳侯阴就,因为是皇帝的外戚,地位显赫,特别尊敬张衍,张衍就和他们结交上了。 因为这层关系,他被各路诸王聘请,后来又当上了司隶从事。 皇帝当时正整治西京那些外戚的宾客,所以都用法律严惩他们,重罪的要处死或流放,轻一点的也要贬官。张衍因此得罪了皇帝。 他曾经亲自去监狱,结果皇帝下诏书赦免了他,不再追究。

他回到家乡闭门不出,自我保护,也不再和以前的朋友们来往了。“西归故郡,闭门自保,不也复与亲故通。” 这句就是他当时的状态的真实写照。 他明白,得罪了皇帝,低调才是最好的自保之道。 所以他选择远离政治漩涡,过起了平静的生活。 这对他来说,也许是最好的结局。 毕竟,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保住性命比什么都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