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桓人啊,本来是东胡人。汉朝刚建立的时候,匈奴冒顿单于灭了他们的国家,剩下的乌桓人就躲到乌桓山,所以才有了这个名字。他们擅长骑马射箭,以狩猎为生。跟着水草放牧,居无定所,住的是圆形的毡帐,帐门朝东,向着太阳。吃肉喝奶,穿兽皮做的衣服。他们尊少而贱老,性情强悍粗犷。生气起来,甚至会杀死自己的父亲兄弟,但绝对不会伤害母亲,因为母亲有娘家可以依靠,而父亲兄弟之间则可能互相报复。部落里谁勇敢又能处理纠纷,就会被推举为“大人”,这可不是世袭的。每个村落都有一个小头目,几百上千个村落组成一个大的部落。大人要是有什么命令,就用刻着记号的木头当信物传达下去,虽然没有文字,但部落成员绝对不敢违抗。他们没有固定的姓氏,就以强壮的“大人”的名字作为姓氏。除了“大人”,其他人各自放牧,管理自己的财产,没有赋税徭役。

他们结婚的习俗是,先私下和姑娘好上,可能交往个半年或一百天,然后才送牛马羊等牲畜作为聘礼。新郎要跟着新娘回家,在妻家,每天早上都要给妻子行礼,却不用给岳父岳母行礼。新郎要为妻家当仆人,一两年后,女方家才会隆重地把女儿送走,并为他们准备好住处和生活用品。他们的风俗是,妻子要侍奉公公婆婆,照顾寡居的嫂子,死了之后也要回到原来的丈夫身边。部落里的计谋和决策通常由妇女来参与,只有打仗这种事,男人自己做主。父子、男女之间,见面都是席地而坐。他们把剃光头看作是方便。女人只有到结婚的时候才留长头发,盘成发髻,戴上装饰品,就像我们汉人妇女戴的步摇一样。乌桓妇女擅长刺绣,织布;男人则擅长制作弓箭、马鞍、马勒,以及锻造金铁兵器。他们的土地适合种植一种叫“穄”的谷物和“东墙”。东墙这种植物长得像蓬草,籽粒却像穄,十月成熟。他们观察鸟兽的怀孕和哺乳来判断四季。

话说这乌桓人啊,讲究个排场,人死了,得用棺材盛殓,哭丧那是少不了的,可到了下葬的时候,却又歌舞送行,这反差也真是够大的。他们还会养条肥狗,用彩绳牵着,再把死者的马匹衣物都烧了送过去,说是让狗带着这些东西,护送死者的灵魂去赤山。这赤山啊,在辽东西北好几千里地呢,就像咱们中国人死后灵魂去泰山一样。他们很敬鬼神,祭祀天地、日月、星辰、山川,还有那些有名望的祖先。祭祀的时候,要用牛羊,祭品都烧掉。他们还有规矩:不听大人话的,要处死;要是互相杀害,部落自己先解决,解决不了就告到大人那儿,可以用马牛羊赎罪;要是杀了自己的爹妈兄弟,却没事儿;要是有人叛逃被大人抓住了,哪个部落都不能收留,都得发配到雍狂那种荒凉的地方,沙漠里去。那地方蝮蛇多得很,在乌孙的东北方向。

乌桓以前被冒顿单于打败过,实力大减,一直臣服于匈奴,每年都要上贡牛马羊皮,要是贡品没按时交,匈奴就抢走他们的妻儿。后来汉武帝派骠骑将军霍去病大破匈奴左地,就把乌桓人迁到了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个郡的塞外,让他们帮着汉朝侦察匈奴的动静。乌桓的大人每年都要去汉朝朝见皇帝,汉朝还专门设立了护乌桓校尉,官职相当于二千石,拿着皇帝的符节,监督管理他们,不让他们和匈奴勾结。

到了汉昭帝的时候,乌桓渐渐强大了,他们就挖了匈奴单于的坟墓,报复冒顿单于当年的仇恨。匈奴当然很生气,就打败了乌桓。汉朝的大将军霍光听说后,就派度辽将军范明友率领两万骑兵从辽东去拦截匈奴,结果匈奴已经撤走了。范明友趁乌桓刚被打败,就乘胜追击,斩首六千多级,还抓了三个乌桓王回来。之后,乌桓又去骚扰幽州,范明友就又把他们打败了。到了汉宣帝的时候,乌桓才逐渐归附汉朝,安定下来了。

话说王莽篡了汉朝的位子以后,想打匈奴,就拉起十二支军队。他派东域的将军严尤带着乌桓和丁令的军队驻扎在代郡,还把他们的家眷都扣押在郡县里做人质。乌桓人水土不服,害怕长期驻扎在这里没完没了,就多次请求回去。王莽不肯放他们走,乌桓人没办法,就自己逃跑了,开始当起了强盗。结果,那些郡县把乌桓的人质都杀掉了,这下乌桓彻底跟王莽结仇了。匈奴趁机收买了乌桓的一些首领当官,其他的乌桓人都被匈奴控制住了。

光武帝刘秀刚当皇帝的时候,乌桓和匈奴联合起来抢劫,代郡以东的地方受灾最严重。乌桓人住在靠近边塞的地方,早上从帐篷里出发,晚上就能到城里来抢东西,五个郡的老百姓,家家户户都遭了殃,郡县都破败了,百姓都逃跑了。其中,在上谷塞外白山一带的乌桓,势力最强,最富有。

建武二十一年,光武帝派伏波将军马援带着三千骑兵,从五阮关出兵偷袭乌桓。乌桓事先知道了消息,都逃跑了,马援追击,斩杀了百余人后就回去了。没想到乌桓又从后面追击马援,马援只好昼夜兼程往回跑,等回到塞内的时候,马死了上千匹。

建武二十二年,匈奴内部发生动乱,乌桓趁机打败了匈奴,匈奴往北搬迁了好几千里,漠南地区空空荡荡的。于是,皇帝就送钱送布给乌桓,表示友好。建武二十五年,辽西乌桓的大人赦旦等九百二十二人,带着族人归顺朝廷,来京城朝拜进贡,送来了奴婢、牛、马以及弓箭、虎豹皮和貂皮。

话说那时候,好多少数民族都来朝贺皇帝,一个接一个地来,络绎不绝。皇帝就下令开个大会,好好款待他们,还赏赐了很多珍宝。有些乌桓人想留在京城当侍卫,于是皇帝就封了八十一个乌桓首领当侯王之类的官,让他们住在边塞以内,分散到各个边境郡县。皇帝还给他们提供衣食住行,让他们帮忙侦察敌情,一起打击匈奴和鲜卑。

当时,司徒府的官员班彪给皇帝上奏说:“乌桓人天生就比较狡猾,喜欢当强盗,如果长期放任不管,没有个管他们的,他们肯定还会去抢掠百姓。要是只派些普通的官员去管他们,恐怕管不住。我觉得应该重新设置乌桓校尉这个官职,这样才能更好地安抚他们,也省得朝廷整天为边境安全担心。”皇帝听了他的建议,就重新设立了乌桓校尉,驻扎在上谷郡的宁城,设立了军营,还管着鲜卑人,还给鲜卑人赏赐人质,每年还跟他们进行贸易。

到了汉明帝、汉章帝、汉和帝这三朝,边境都一直很太平。可是到了汉安帝永初三年夏天,渔龙地区的乌桓人和右北平郡的胡人,一千多人一起攻打代郡和上谷郡。到了秋天,雁门地区的乌桓首领王无何,联合鲜卑首领丘伦等人,还有南匈奴的骨都侯,一共七千骑兵攻打五原郡,跟五原郡太守在九原高渠谷打了一仗。汉军大败,好多郡县长官都被杀死了。朝廷赶紧派车骑将军何熙、度辽将军梁慬等人去讨伐,结果大获全胜,把乌桓和鲜卑打得落花流水。王无何等人赶紧投降,鲜卑人逃回了塞外。从那以后,乌桓人又慢慢地归附了朝廷,朝廷还封乌桓首领戎朱廆为亲汉都尉。

公元140年冬天,乌桓人袭击了云中郡,抢劫了路上商人的车辆牛羊,足足一千多辆。度辽将军耿晔带着两千多人去追击,结果没占到便宜,又在沙南打了一仗,斩杀了五百个敌人。乌桓人就把耿晔围在了兰池城。于是朝廷派出了两千名精锐射手,一千名度辽营的士兵,加上上郡的驻军,一起讨伐乌桓,乌桓这才撤退。

公元145年,乌桓首领阿坚、羌渠等人跟南匈奴左部的句龙吾斯一起造反,中郎将张耽带兵把他们打败了,杀了他们,剩下的都投降了。汉桓帝永寿年间,朔方地区的乌桓人和休著屠各族也一起造反,中郎将张奂把他们平定了。公元156年夏天,乌桓又和鲜卑、南匈奴一起袭击边境九个郡,全都造反了,张奂又去讨伐他们,结果他们都逃到塞外去了。

汉灵帝刚当皇帝的时候,上谷郡的乌桓首领难楼,手下有九千多人;辽西郡的丘力居,手下有五千多人;这俩都自称大王。还有辽东的苏仆延,手下也有一千多人,自称峭王;右北平的乌延,手下有一百多人,自称汗鲁王。这些人个个骁勇善战,而且都很狡猾。公元187年,中山郡太守张纯造反,投奔了丘力居,自称“弥天安定王”,成了所有乌桓人的首领,开始在青州、徐州、幽州、冀州四处烧杀抢掠。公元188年,朝廷任命刘虞为幽州牧,刘虞悬赏捉拿张纯,最后砍下了张纯的头,北方才安定下来。

话说献帝初平年间,乌桓单于丘力居死了,他儿子楼班年纪太小,于是他的堂兄弟蹋顿,因为武功出众,就接替他当了单于,统领着乌桓三部,大家都听他的命令。

建安年间刚开始的时候,冀州牧袁绍跟前将军公孙瓒打仗,僵持不下,蹋顿就派人去跟袁绍求和,然后还派兵去帮袁绍打公孙瓒,把公孙瓒打败了。袁绍就假传圣旨,赏赐蹋顿、难楼、苏仆延、乌延等人,都给了他们单于的印绶。后来难楼、苏仆延他们率领自己的部众拥立楼班为单于,蹋顿当了王,不过蹋顿还是掌握着主要的计策。

广阳人阎柔,年轻的时候就混迹在乌桓和鲜卑中间,深得那些少数民族的信任。阎柔就利用鲜卑的人马,杀了乌桓的校尉邢举,取而代之。袁绍很高兴,就重用阎柔,用来安抚北边的边境。等到袁绍的儿子袁尚战败后,就逃到了蹋顿那里。当时,幽州、冀州有很多官吏百姓逃到乌桓,足足有十万多户人家,袁尚想依靠蹋顿的兵力,重新夺回中原。

正巧这时候曹操平定了河北,阎柔就率领鲜卑、乌桓的人投降了曹操,曹操就封阎柔当了校尉。建安十二年,曹操亲自率兵征讨乌桓,在柳城大败蹋顿,把蹋顿杀了,俘虏了二十多万人。袁尚和楼班、乌延等人就逃到了辽东,辽东太守公孙康把他们都杀了,然后把他们的首级送给了曹操。剩下的乌桓人,一万多户,都被迁徙到了中原地区。

鲜卑,也是东胡的后裔,他们居住在鲜卑山附近,所以就以山为名了。他们的语言和习俗跟乌桓差不多。只是他们结婚之前要先剃光头,每年春天会在饶乐水上举行大型聚会,酒宴结束之后才举行婚礼。他们猎取的动物跟中原地区不一样,有野马、原羊、角端牛,他们还用牛角做弓,人们管这种弓叫角端弓。还有貂、豽、鼲,它们的皮毛柔软光滑,所以天下人都把它当做名贵的裘皮。

话说汉朝初期,辽东也被匈奴冒顿单于打败了,辽东太守带着人马逃到辽东塞外,跟乌桓混在一起,好久都没跟中原联系上了。光武帝刚当皇帝那会儿,匈奴势力强大,带着鲜卑和乌桓老是来北边抢劫,杀官害民,年年不得安宁。

建武二十一年,鲜卑和匈奴又打进辽东来了,辽东太守祭肜带兵把他们打得稀里哗啦,杀的杀,抓的抓,基本上全军覆没了,这事儿《祭肜传》里都写着呢,这下可把他们吓坏了。后来南匈奴单于归顺了汉朝,北匈奴就孤零零弱不禁风了。建武二十五年,鲜卑才开始派使者跟我们联系。

后来,有个叫偏何的都护,跑到祭肜那儿去,想立功。祭肜就派他去打北匈奴的左伊育訾部,结果偏何斩杀了敌军两千多人。之后几年,偏何一直带兵打北匈奴,每次回来都带着人头到辽东领赏。到了建武三十年,鲜卑的大人物于仇贲、满头带着族人来长安朝见皇帝,表示愿意归顺汉朝。皇帝高兴坏了,封于仇贲为王,封满头为侯。

可是那时候,渔阳赤山乌桓的歆志贲等人老是来上谷地区抢劫。永平元年,祭肜又给了偏何一些钱财,让他去打歆志贲,结果又把他们打败了,杀了不少人。这下,鲜卑的大人们都纷纷来归顺汉朝,到辽东领赏。为了安抚他们,朝廷每年给青州和徐州拨款两亿七千万钱,作为常例支出。 在明帝和章帝两朝,边境都算得上太平无事了。

话说东汉和帝永元年间,大将军窦宪派右校尉耿夔去打匈奴,把匈奴打得落花流水,北单于都跑路了。 鲜卑人一看,这地儿空出来了,赶紧搬过来住下了。 当时还有十多万匈奴人没跑,他们干脆也改名叫鲜卑, 所以鲜卑族就这么慢慢壮大起来了。

过了九年,辽东的鲜卑人攻打肥如县,县太守祭参打仗输了,被关进监狱,最后郁闷死了。 又过了四年,辽东鲜卑又来打右北平,还顺道进了渔阳。 渔阳太守把他们打跑了。 到了延平元年,鲜卑人又来打渔阳,太守张显带着几百人追了出去。 他手下的兵马掾严授劝他说:“前面路不好走,敌人实力不明,咱们应该先扎营,派轻骑兵去侦察一下。” 张显这人心高气傲,一听这话,火冒三丈,差点把严授给砍了! 结果他还是硬着头皮冲了上去, 正好撞上敌人设下的埋伏,士兵们都吓跑了,只有严授一个人拼命抵抗,身上中了十多箭,还杀了几个敌人,最后壮烈牺牲了。张显也被流矢射中了,主簿卫福和功曹徐咸也为了保护他而战死沙场。 后来邓太后写了表彰信,给了张显六十万钱,还把他的两个家人封为郎官,另外给严授、卫福、徐咸每人十万钱,并把他们其中一个儿子封为郎官。

到了汉安帝永初年间,有个鲜卑大人叫燕荔阳,跑到京城来朝见皇帝祝贺。邓太后给了他王印和官印,还让他坐上华丽的车子, 让他住在乌桓校尉驻扎的宁城附近,方便跟他们做生意,还修建了南北两个质馆。 当时有120多个鲜卑部落,都派人到质馆当人质。 从那以后,鲜卑人时而归顺,时而叛乱,跟匈奴、乌桓互相打来打去,乱得很。

公元279年的秋天,辽东的鲜卑人包围了无虑县。州郡的军队联合起来,坚守城池,实行坚壁清野的策略,鲜卑人啥也没捞着。后来他们又攻打扶黎营,杀了当地长官。

两年后,公元281年,辽西的鲜卑人连休等人竟然敢烧毁塞门,到处抢劫百姓。这时,乌桓大人于秩居等人,跟连休本来就有仇,他们就和郡里的军队一起出击,狠狠地打败了连休,斩杀了一千三百多颗人头,还把他们的俘虏、牛马和财物都抢过来了。

到了公元282年的秋天,代郡的鲜卑人,足足一万多骑兵,竟然直接冲破边塞入侵,到处攻打城镇,烧毁官府寺庙,还杀了好多当地官员。于是朝廷就调集了边境地区的军队和黎阳营的兵力,驻扎在上谷地区,以防备鲜卑人的入侵。冬天,鲜卑人果然打进了上谷,攻打居庸关,朝廷又调集了边境各郡的军队、黎阳营的兵力,以及精锐的弓箭手,总共两万人马,驻扎在重要的战略要地。

公元283年的秋天,鲜卑人又攻破了马城塞,杀了当地长官。度辽将军邓遵就派出了三千名精锐弓箭手,加上中郎将马续率领的南匈奴军队,以及辽西和右北平的军队,一起出塞追击鲜卑人,结果大获全胜,俘获了大量的俘虏、牛羊和财物。之后,朝廷又派了三千名精锐弓箭手和三千匹战马,前往度辽营驻守。

到了永宁元年(公元281年,此处与前文时间线略有出入,推测原文可能存在时间记录错误,此处保留原文时间),辽西鲜卑的大人乌伦和其至鞬率领族人来投降邓遵,并献上了礼物。朝廷下诏书,封乌伦为率众王,封其至鞬为率众侯,还赏赐了他们很多丝绸布匹,赏赐的多少根据他们的功劳来决定。

公元126年秋天,鲜卑首领其至鞬又造反了,他们攻打居庸关。云中太守成严去打他们,结果军队打败了,功曹杨穆为了保护成严,和他一起战死了。之后,鲜卑人包围了乌桓校尉徐常在马城。度辽将军耿夔和幽州刺史庞参就从广阳、渔阳、涿郡调集军队,分成两路去救援;徐常趁夜偷偷跑了出来,和耿夔他们一起进攻鲜卑军营,解了围。鲜卑人接连杀死了几个郡守,胆子越来越大,他们控制着几万骑兵。

公元127年冬天,他们又去袭击雁门、定襄,接着攻打太原,抢掠杀害百姓。公元128年冬天,其至鞬亲自率领一万多骑兵进入东领候,分成几路,去攻击南匈奴在曼柏的地方,薁鞬日逐王战死了,杀了一千多人。公元129年秋天,他们又去袭击高柳,打败了南匈奴,杀死了渐将王。

公元144年秋天,鲜卑首领其至鞬又来攻打代郡,代郡太守李超战死了。第二年春天,中郎将张国派从事将领和南匈奴的一万多步骑兵出塞,打败了鲜卑人,缴获了他们两千多种物资。那时候,辽东的鲜卑六千多骑兵也去袭击辽东玄菟,乌桓校尉耿晔就调集边境各郡的军队和乌桓的军队一起出塞去打他们,斩杀了数百级敌人的脑袋,还缴获了大量的俘虏、牛、马和各种物资。鲜卑人这才带着三万人马来到辽东请求投降。公元146年和147年,鲜卑人经常骚扰渔阳和朔方。公元148年秋天,耿晔派司马带着几千胡兵出塞,打败了鲜卑人。冬天,渔阳太守又派乌桓兵去打他们,斩杀了八百个敌人的脑袋,还缴获了牛、马和俘虏。乌桓豪强扶漱官作战勇敢,每次和鲜卑人作战,都能打败敌人,皇上就赐给他“率众君”的称号。

公元107年冬天,耿晔派乌桓的亲汉都尉戎朱廆带着王侯咄归他们这些人,出塞去袭击鲜卑,打了个大胜仗回来。皇上赏赐咄归以下的人,都封他们为率众王、侯、长,还赏赐了各种颜色的丝绸布匹,赏赐的多少各有不同。后来鲜卑又来侵扰辽东的属国,耿晔就转移驻地到辽东的无虑城去抵挡他们。

公元108年春天,匈奴的中郎将赵稠派从事将南匈奴骨都侯夫沈他们这些人,出塞去打鲜卑,打败了鲜卑,斩获很多。皇上就下诏赐给夫沈金印紫绶,还有各种丝绸布匹,赏赐的多少各有不同。秋天,鲜卑突破边塞,进入马城,代郡太守去打他们,没打赢。后来鲜卑首领在鞬地死了,鲜卑的抢劫盗窃才渐渐少了。

汉桓帝的时候,有个鲜卑人叫檀石槐,他父亲叫投鹿侯。投鹿侯年轻时曾经跟着匈奴军队打仗三年,他老婆在家生下了檀石槐。投鹿侯回来后,觉得很奇怪,想把孩子杀了。他老婆说,她曾经白天走路的时候,听到雷声,抬头一看,冰雹掉进了她的嘴里,她把它吞了下去,然后怀孕了,十月怀胎生下这个孩子,这个孩子肯定有不平凡之处,应该好好养着。投鹿侯不听,想把孩子扔掉。他老婆偷偷地跟家里的管家说,把孩子养大,给他取名叫檀石槐。檀石槐十四五岁的时候,就长得又壮又结实,而且很有智慧和计谋。

有一次,其他部落的首领抢走了檀石槐外家的牛羊,檀石槐一个人骑着马去追击他们,势不可挡,把所有被抢的东西都夺了回来。从此,各个部落都对他敬畏服从。于是檀石槐制定法律法规,赏罚分明,没有人敢违反,大家就推举他当首领。檀石槐在弹汗山歠仇水上建立了自己的庭院,这里距离高柳城北边三百多里,兵马非常强大,东西各部的首领都归顺了他。他向南袭击边境,向北抵御丁零,向东击退夫余,向西攻击乌孙,完全占据了匈奴以前的领地,东西长达一万四千多里,南北宽达七千多里,控制着山川、河流、湖泊和盐池。

公元157年秋天,檀石槐带着三四千骑兵袭击了云中郡。这帮人真是胆大包天!

公元158年,鲜卑又来骚扰北方的边境。冬天,朝廷派匈奴中郎将张奂,带着南匈奴单于出塞去打鲜卑,斩杀了二百多个人。第二年,鲜卑又杀回雁门关,杀了数百人,抢掠一番后就跑了。公元161年夏天,一千多骑兵又去袭击了辽东的属国。公元164年夏天,鲜卑竟然分兵几万人,入侵了边境的九个郡,到处烧杀抢掠,老百姓遭了大殃。朝廷又派张奂去打,鲜卑才退出了塞外。朝廷一直被鲜卑的问题困扰,拿他们没办法,于是派使者带着印信,封檀石槐为王,想跟他和亲。檀石槐根本不领情,反而变本加厉地抢掠。 他把自己的地盘分成三部分:从右北平以东到辽东,包括夫余、濊貊等二十多个部落,叫东部;从右北平以西到上谷,十多个部落,叫中部;从上谷以西到敦煌、乌孙,二十多个部落,叫西部。每个部分都设大人来管理,都听檀石槐的。

汉灵帝当政后,幽州、并州、凉州三州的边境郡县,几乎年年都被鲜卑袭击,死伤的人数多得数不清。公元168年冬天,鲜卑入侵北地郡,太守夏育率领休著、屠各人追击,打败了鲜卑。夏育因此升职,当上了护乌桓校尉。公元170年,鲜卑又来袭击幽州。公元171年夏天,鲜卑又袭击了三边地区。秋天,夏育向朝廷上奏说:“鲜卑从春天开始就一直骚扰边境,已经袭击了三十多次了!请求朝廷征调幽州各郡的军队出塞去打他们,只要坚持一冬两春,就能彻底消灭他们!” 可是朝廷没答应。 之前,护羌校尉田晏因为犯了事被判刑,但后来被赦免了。他想立功赎罪,就托中常侍王甫帮忙,求了个将领的职位。王甫也正想借此机会派兵,于是就和夏育一起讨伐鲜卑。皇帝就封田晏为破鲜卑中郎将。很多大臣反对这个决定,于是朝廷召集百官开会讨论。议郎蔡邕发言说:

《尚书》里告诫我们警惕狡猾的夏人,《易经》里讲到要讨伐鬼方。周朝有对付猃狁、蛮荆的军队,汉朝也有对付南匈奴、北匈奴的战争。讨伐这些不同的民族,由来已久。但是,每个时代的情况不同,形势也有好坏之分,所以计策有成功和失败,事情有成败,不能一概而论。

汉武帝雄心勃勃,一心想开疆拓土,南下征服百越,北击匈奴,西征大宛,东吞朝鲜。他凭借文景两朝积累下来的家底,挥霍着天下的财富,几十年下来,官民都穷困不堪了。于是,他就开始征收盐铁酒的专卖税,还设立告缗(告发隐瞒财产)和重税的制度。老百姓实在受不了了,纷纷揭竿而起,成为盗贼,关东地区一片混乱,道路都堵塞了。朝廷派出了绣衣直指使(一种特务机构)拿着斧钺四处抓捕。后来,武帝也意识到问题严重性,就停止了战争,免除了徭役,还封丞相为富民侯。主父偃就说过:“追求战争胜利,沉迷于武力,没有不后悔的!”你看,汉武帝那么厉害,将相们也都是人才,国库还充盈,扩张的疆土那么广阔,都还后悔了,更何况现在我们人穷财乏,情况比以前还差,怎么可能不后悔呢?

匈奴逃跑了之后,鲜卑族壮大起来,占据了匈奴原来的地盘,号称有十万大军,个个都很强壮,又聪明又狡猾。再加上边关防守不严,法律漏洞百出,精良的兵器都落入了贼人手中;很多汉族人逃亡到鲜卑,给他们当谋士,鲜卑的军队装备精良,马匹又快,比以前的匈奴还厉害。以前段颎将军,那是有名的将才,善于用兵打仗,征讨西羌都打了十几年。现在育、晏两位将军的才能策略,未必比段颎强,鲜卑的人数众多,实力也不比以前弱。而朝廷却只计划用两年时间就解决问题,还自以为能取得胜利,万一战争拖延,后果不堪设想!到那时,还得继续征发兵力,运输物资,这样下去,只会耗尽全国的力量,却便宜了蛮夷。边疆的祸患,就像手脚上的疥疮;国家的困苦,就像胸背上的恶性肿瘤,现在连国内的盗贼都管不了,更何况去对付这些凶狠的鲜卑呢?

高祖皇帝忍耐了平城之耻,吕后也忍受了被侮辱的屈辱,跟现在的情况相比,哪个更严重?

上天设置了山川河流,秦朝修建了长城,汉朝又修筑了边塞城墙,都是为了区分内外,避免不同民族互相冲突。如果国内没有叛乱和内忧,那还好说,怎么能跟这些狡猾的敌人没完没了地打仗呢?就算打赢了,也不可能把他们全部消灭,难道要让朝廷一直为这事操心吗?

话说,打仗能赢并不一定就能成功,心里有疑问也不一定就会失败。大家觉得很危险的事,圣人根本就不管,大臣们议论纷纷的事,英明的君主也不会去做。以前淮南王劝谏汉武帝不要攻打越国,说:“天子的军队,应该有征讨的命令,但没必要真的打仗。意思是说,没人敢跟天子叫板。如果让越国人拼死抵抗,跟咱们那些运输后勤的士兵死磕,万一有个疏忽大意就撤兵了,就算砍了越王的人头,那也是大汉的耻辱啊!” 想要用老百姓去换那些丑陋的蛮夷,让皇家的威严受辱,就算按照淮南王说的做,就已经很危险了,更何况胜负还很难预料呢!

以前珠崖郡叛乱,汉孝元帝采纳了贾捐的建议,下了一道诏书说:“珠崖郡造反了,现在有人说应该讨伐,也有人说应该放弃。我日夜都在思考这个问题,担心如果因为面子问题出兵,反而会丢脸;但如果考虑到时局变化,又担心老百姓受苦。老百姓挨饿和攻打远方的蛮夷,哪个更重要呢?宗庙祭祀,丰收年景都可能准备不足,更何况为了避免丢脸而冒这个险呢!现在关东地区灾荒严重,连自己都顾不上,还要出兵,那不只是劳民伤财那么简单。所以,取消珠崖郡的建制吧!”这就是孝元帝体现仁德的地方。体恤百姓,救济灾民,就算是一个郡、好几个县,都应该全力以赴,更何况那些边疆蛮荒之地,本来就不是百姓居住的地方呢!

守卫边疆的策略,李牧的计策很厉害;保卫边塞的道理,严尤说得很有条理。他们的经验教训和文章都还在,我们只要按照他们的方法,遵守先帝的规矩,那就没问题了。

皇帝不同意,就派夏育从高柳出发,田晏从云中出发,匈奴中郎将臧旻带着南单于从雁门出发,每支军队都带了一万多骑兵,三路大军出塞,行程超过两千多里。檀石槐命令三个部落的首领各自率领军队迎战,结果夏育他们被打得大败,军旗、辎重都丢了,各将领只带着几十个骑兵逃了回来,死了十七八分之一的人。三个将军被用囚车押解回京,关进监狱,后来赎罪才被放了出来,成了平民。冬天,鲜卑人袭击了辽西。光和元年冬天,鲜卑人又袭击了酒泉,边境地区没有一个地方没受灾害。人口越来越多,耕地、牲畜、狩猎都不能满足粮食需求,檀石槐就亲自四处巡视,看到乌集秦水非常宽广,几百里宽,水流停滞不流,水里有很多鱼,却捕捞不到。他听说倭人擅长捕鱼,于是就东征倭国,抓来了上千户人家,迁徙到秦水上,让他们捕鱼来补充粮食。

光和年间,檀石槐死了,当时他四十五岁,儿子和连继位。和连的能力远不如他父亲,也经常带兵抢掠,为人贪婪淫乱,执法不公,一半以上的人都背叛了他。后来他攻打北地,被北地一个擅长射箭的人射中了,当场死了。他儿子骞曼年纪太小,他哥哥的儿子魁头继位。后来骞曼长大后,和魁头争夺王位,部众因此四分五裂。魁头死后,他的弟弟步度根继位。从檀石槐之后,各个部落的首领就世袭相传了。

文章说:北方少数民族的暴行,他们的势力此消彼长啊!匈奴在汉朝盛世时期强盛,西羌在中兴时期强盛。而灵帝、献帝时期,这两个少数民族轮流强盛。檀石槐骁勇善战,占据了单于的所有地盘;蹋顿凶狠残暴,占据了辽西的土地。他们侵犯中原,给百姓带来灾难,没有哪个时代能安宁。但是,朝廷对他们的策略,历代都没有什么有效的办法;周朝和汉朝的策略,只能算是中等偏下。难道这是上天的注定,所以才会这样吗?

文章最后赞叹道:

二虏首施,鲠我北垂。

道畅则驯,时薄先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