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秦朝的时候,全国分成了十二个州,每个州都设一个刺史,年薪六百石粮食。书上记载:秦朝有监御史,负责监督各郡,汉朝建立后取消了这个职位,改由丞相派人分管各个州,并没有固定的官职。汉武帝初期才正式设立了十三位刺史,每人年薪也是六百石。后来汉成帝又把刺史改成了牧,年薪涨到了二千石。到了东汉建武十八年,又恢复了刺史的称呼,十二个刺史,每个管一个州,只有一个州归司隶校尉管。这些州的刺史每年八月都要巡视自己管辖的郡国,检查监狱里的犯人,考核各郡县的政绩。刚开始的时候,刺史每年都要到京城汇报工作,后来就改成派个小吏去就行了。

每个刺史手下都有从事史和假佐帮忙。书上说,刺史的幕僚人员配置和司隶校尉差不多,就是没有都官从事,而功曹从事则改称治中从事。

豫州管辖六个郡国,冀州管辖九个,兖州管辖八个,徐州管辖五个,青州管辖六个,荆州管辖七个,扬州管辖六个,益州管辖十二个,凉州管辖十二个,并州管辖九个,幽州管辖十一个,交州管辖七个,加起来一共九十八个郡国。其中二十七个是王国,由王国相管理;剩下的七十一郡由太守管理;还有几个属国,由都尉管理。这些属国呢,是把远离郡治的县单独划出来设立的,规模比郡小,就用原来的郡名来命名。光武帝刘秀曾经一次性合并和裁撤了四百多个郡县,不过后来又慢慢地增加了。

咱们先说说古代的行政管理。州府的最高长官是州尹,相当于现在的市长,俸禄是两千石,下面有个丞,相当于副市长。每个郡都设一个太守,也是两千石,也配个丞。如果郡在边境,丞的职位就叫长史,负责军事方面。王国里的相,也就是宰相,设置也差不多。每个属国都设一个都尉,俸禄和两千石差不多,也配个丞。书上说,郡国长官的主要职责是管理百姓,推荐人才,表彰有功之臣,审理案件,查处奸邪。春天的时候,他们会到辖区内的各个县去,鼓励老百姓务农种桑,帮助那些贫困的人。到了秋冬,他们会派可靠的官员审理囚犯的案件,依法判决,考核各级官员的政绩。年底要向上级汇报工作,还要推荐孝廉,每二十万人推荐一个人。都尉负责军队,防备盗贼,景帝的时候改名叫都尉。武帝又设置了三辅都尉,负责监督出入关口。边郡还设有农都尉,负责屯田种粮;还有属国都尉,负责管理归顺的蛮夷。

东汉建武六年的时候,取消了各郡的都尉,把他们的职务并入太守,省去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关都尉也取消了,只有边郡还保留都尉和属国都尉,管理的县也有一些,管理百姓的职责和郡差不多。安帝的时候,羌族犯了法,三辅地区需要加强防卫,于是又设立了右扶风都尉和京兆虎牙都尉。这些官员下面都设有各种曹的掾史。书上说,这些曹的设置和中央政府差不多,没有东西曹之分。有功曹史,负责考核官员的功劳;有五官掾,负责协助功曹和其他的曹办差。每个郡县下面有五个部门的督邮,以及一个曹掾。正门有个亭长,负责守卫。还有记室史,负责记录文书,催促期限。没有令史这个职位。各曹和府衙都有书佐,负责处理文书。

接下来说说下面的官员。每个县、邑、道,大的地方设县令,俸禄一千石;中等地方设县长,四百石;小的就设县长,三百石;侯国里的相,俸禄也差不多。书上说,这些官员都负责管理百姓,表彰好人好事,禁止奸邪,惩罚罪恶,审理案件,平定盗贼,体恤百姓,关心民生。秋冬的时候,他们要考核政绩,向上级汇报工作。

古代,县里管辖蛮夷地区的地方官叫“道”,公主享用的汤沐之地的官吏叫“邑”。县的人口,一万户以上的设县令,不满一万户的设县长。侯国级别的官员称为“相”。这些都是秦朝的制度。每个县都有一个丞,大县有两个尉,小县只有一个尉。书上解释说:丞负责处理文书,管理仓库和监狱;尉负责抓捕盗贼。一旦发生盗贼案件,如果罪犯身份不明,尉就要追查线索,调查案情,找到案件的突破口。县里还有各种各样的官吏。书上解释说:这些官吏跟郡里的官吏差不多,五个官吏组成一个廷掾,负责监督五个乡,春夏两季还有劝农的官吏,秋冬两季还有负责规划制度的官吏。

乡里设有有秩、三老、游徼。书上解释说:有秩是郡里任命的,俸禄百石,负责管理一个乡的人民;如果乡比较小,县里就设一个啬夫,负责管理乡里事务。他们都负责了解乡民的善恶,安排徭役的先后顺序,了解乡民的贫富,确定赋税的多少,公平地评定他们的等级。三老负责教化百姓,凡是有孝子顺孙、贞女义妇、乐于助人、舍财救难的人,以及那些为百姓做出表率的学者,都在他们家门口立碑表彰,以鼓励善行。游徼负责巡逻,禁止奸盗行为。乡里还有乡佐,协助乡长,负责向百姓收取赋税。

亭里设有亭长,负责禁止盗贼。书上解释说:亭长负责抓捕盗贼,接受都尉的指挥。里里设有里魁,百姓实行什伍连坐制,互相监督,将善恶之事报告给官府。书上解释说:里魁负责管理一个里的一百户人家。十户人家设一个什长,五户人家设一个伍长,互相监督检查。百姓的善恶行为都要报告给监察官。

边境地区设有障塞尉。书上解释说:负责防备羌族和匈奴人侵犯边塞。如果郡里设有盐官、铁官、工官、都水官,就根据实际情况增设令、长和丞,他们的级别和县、道里的官吏一样,没有士卒的编制,官吏的俸禄也和普通的官吏一样。书上解释说:凡是郡县产盐较多的就设盐官,负责征收盐税;产铁较多的就设铁官,负责冶炼铸造;手工业发达的就设工官,负责征收手工业税;水利发达,渔业资源丰富的就设都水官,负责管理水利和收取渔业税。这些官吏的任命,由郡县轮流安排。这些官吏的设置,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不一定是县里的编制。

还设有匈奴中郎将一人,相当于二千石的官职。书上解释说:负责保护南匈奴单于。还设有从事二人,如有需要,可以根据情况增加人数,其他官吏也根据情况增减。护羌校尉、乌桓校尉的设置也一样。

说白了,就是管乌桓人的护乌桓校尉,官职级别跟二千石的官员一样高。书上解释说:这个官主要负责管理乌桓族人。

同样,管西羌人的护羌校尉,官职级别也是跟二千石的官员一样高。书上解释说:这个官主要负责管理西羌族人。

皇帝的儿子封王后,他管辖的郡就变成他的王国了,每个王国都要设一个太傅和一个丞相,这两个官职的级别都是二千石。书上解释说:太傅负责引导王子向善,地位如同老师,但不是君臣关系;丞相的地位相当于太守,而王国的长史就相当于郡丞。

汉朝刚建立的时候,沿袭了项羽分封诸侯王的制度,这些王国的领土非常广阔,有的甚至达到千里之遥。而且他们的官职设置也相当完善,有太傅、丞相,还有御史大夫和其他的卿,这些官员的级别都是二千石,百官制度都跟朝廷一样。国家只负责设置丞相,御史大夫以下的官员都是诸王自己设置的。到了景帝时期,吴、楚七国仗着地盘大,就造反了,差点把汉朝给搞垮了。七国被平定后,景帝吸取教训,规定诸侯王不能再直接管理百姓,改由内史负责管理百姓,并且把丞相的称呼改成了“相”,还取消了御史大夫、廷尉、少府、宗正、博士等官职。武帝时期,又改了汉内史、中尉、郎中令的名称,但王国的体制没变,官员的任免都由朝廷决定,诸王不能自己任命官员。到了成帝时期,又取消了内史管理百姓的制度,改为由丞相管理百姓,太傅的称呼也简化成了“傅”。

话说古代有个中尉,官职相当于郡都尉,主要负责抓捕盗贼,级别跟二千石的官员一样。还有个郎中令,手下有个仆人,他们俩都是一千石的官。郎中令负责管理王室大夫和郎中,负责宫廷的警卫工作,地位相当于光禄勋。少府的官员也差不多都是这个级别,那个仆人主要负责管理车辆和车夫,有点像太仆。以前太仆也是二千石的官,武帝时期改了,就叫仆了,级别也降了。 治书的官员,级别是六百石,这是从尚书改名来的。大夫也是六百石,不过人数不固定,主要负责传递王室的命令,到京都去进贡,或者去别的国家出使,以前都得拿着符节,后来不用了。

谒者是四百石的官,主要负责管理皇宫的帽子,一开始有十六个人,后来减员了。礼乐长、卫士长、医工长、永巷长、祠祀长这些官,都管着各自那一摊子事,级别也都是四百石。郎中是二百石的官,人数不固定。卫公和宋公,这是汉朝给周朝和殷朝的后代封的爵位,地位在三公之上。

列侯,他们的领地就是他们的侯国。这爵位是从秦朝传下来的,一共二十个等级,最高的是彻侯,金印紫绶,用来奖励有功之臣。功劳大的就封县,功劳小的就封乡亭,可以管辖领地里的百姓和官员。后来为了避开武帝的名字,就改叫列侯了。武帝元朔二年的时候,规定诸王可以把自己的土地分给儿子们,国家再给他们封地,这样就又多了很多列侯。以前那些在长安的列侯,地位还在三公之上。后来,只有那些因为功劳被封为特进的,地位才在军骑将军之上;被封为朝侯的,地位在五校尉之上;被封为侍祠侯的,地位在大夫之上。其他的列侯,还有公主的子孙,如果在京都守着祖坟的,地位就在博士、议郎之下。

那些被封地的诸王,要接受土地和祭祀用的茅草,然后建立社稷,这是礼仪。列土、特进、朝侯这些人在正月要进贡玉璧。

每个国家都设一个丞相,他的官职等级跟本国的县令一样。《注》里说:丞相主要负责治理百姓,地位跟县令、县长一样,不是皇帝的臣子,只是向诸侯纳税,税额根据户口数量来定。诸侯的家里,会设家丞和庶子各一人。《注》里说:他们主要负责侍奉诸侯,管理家务。以前诸侯府里还设有行人、洗马、门大夫,一共五个官职。自从中兴以后,食邑超过一千户的诸侯才设家丞和庶子各一人,不满一千户的就不设家丞,行人、洗马、门大夫也都取消了。

关内侯,是继承秦朝爵位等级的十九等爵位,称为关内侯,没有封地,寄食在所属的县里,百姓的租税多少,都根据户口数量来规定。

那些四夷的国王,以及归顺的诸侯王、义侯、邑君、邑长,他们都有丞相,地位跟郡守、县令差不多。

百官的俸禄标准是这样的:大将军和三公每月俸禄三百五十斛;中二千石的官员每月一百八十斛;二千石的官员每月一百二十斛;比二千石的官员每月一百斛;一千石的官员每月八十斛;六百石的官员每月七十斛;比六百石的官员每月五十斛;四百石的官员每月四十五斛;比四百石的官员每月四十斛;三百石的官员每月四十斛;比三百石的官员每月三十七斛;二百石的官员每月三十斛;比二百石的官员每月二十七斛;一百石的官员每月十六斛;斗食的官员每月十一斛;佐史的官员每月八斛。所有这些俸禄,都是一半钱一半粮食。

赞曰:帝道深远而无声,高级将领修养品德。以少御多,分工合作才能成功。不设官不设监察,就不会骄奢淫逸。制定了这种师徒制度,才能使百姓安宁,国家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