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彪,字叔皮,是扶风安陵人。他爷爷班况,在汉成帝时期当过越骑校尉;他爸爸班稚,在汉哀帝时期当过广平太守。

班彪为人沉稳,喜欢研究古代历史。二十多岁的时候,更始政权垮台了,三辅地区大乱。当时隗嚣在天水一带聚集了大量兵马,班彪就躲避战乱投奔了他。隗嚣问班彪:“以前周朝灭亡后,战国时期各国互相争斗,天下分裂,过了好几代才统一。你觉得像以前那样诸侯争霸的局面会再次出现吗?还是说天下大势会像以前那样,由某个英主来统一呢?我想听听你的看法。”

班彪回答说:“周朝的兴衰和汉朝的情况不一样。以前周朝实行五等爵位制,诸侯们各自为政,周朝的根基本来就薄弱,而诸侯的势力却越来越强大,所以周朝后期才出现了诸侯争霸的局面,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汉朝继承了秦朝的制度,改成了郡县制,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臣子们没有长期掌握权力的机会。到了汉成帝时期,外戚势力强大,汉哀帝、汉平帝在位时间都很短,皇位继承出现了三次断层,所以王莽篡夺了政权,窃取了帝位。祸乱是从上层开始的,老百姓并没有受到什么伤害,所以王莽篡位后,天下人都叹气惋惜。十多年里,全国各地都发生战乱,各地起义军都自称是刘氏后裔,虽然彼此没有商量过,但都异口同声。现在那些占据州郡的强大势力,都没有像七国那样强大的家底,而老百姓都在盼望着汉朝的复兴,这已经很说明问题了。”

隗嚣说:“你分析周朝和汉朝的形势很对,但是你仅仅看到老百姓习惯了刘氏的称号,就认为汉朝会复兴,这就有点片面了。以前秦朝丢掉了天下,刘邦才夺取了天下,当时的人们知道会有汉朝吗?”

班彪觉得隗嚣的话不对,而且当时的局势也让他很担忧,于是他就写了《王命论》,认为汉朝继承了尧舜的德行,拥有天命,王者兴衰是天命所归,不是靠武力就能得到的,想以此来劝说隗嚣,但是隗嚣始终不明白他的意思,于是班彪就逃到了河西地区。河西大将军窦融把他当作幕僚,非常敬重他,把他当作老师和朋友一样对待。班彪就为窦融出谋划策,帮助他效忠汉朝,让他统领西河郡,抵御隗嚣。

后来窦融被征召回京师,光武帝问他:“你上奏的章奏,是谁帮你参谋的?”窦融回答说:“都是我的幕僚班彪写的。”光武帝早就听说过班彪的才华,于是就召见了他,任命他为司隶茂才,又让他担任徐令,后来因为生病而免职。之后几次被三公征召,他都拒绝了。

彪这个人,本事大,又喜欢写东西,所以就专心致志地研究历史书籍。汉武帝的时候,司马迁写了《史记》,但是从太初年间以后的事情,就没写了,后来一些喜欢研究历史的人,也陆续补充了一些当时的事件,但大多粗俗不堪,根本配不上《史记》的水平。

彪就接着收集以前史书上没写完的事情,还旁征博引一些奇闻异事,写了好多篇“后传”。他一边整理以前的历史,一边评论对错。他大概是这样总结的:唐尧虞舜三代,以及《诗经》《尚书》里记载的事情,那时候都有史官负责记录,诸侯国里也都有自己的史官。所以《孟子》里说:“楚国的《梼杌》,晋国的《乘》,鲁国的《春秋》,记载的事情都是一样的。”到了鲁国的定公、哀公时期,鲁国的大夫左丘明整理了这些史料,写成了三十篇的《左氏传》,他还另外写了一本书叫《国语》,二十一篇,从此,《乘》和《梼杌》这些书就没人看了,《左氏传》和《国语》却成了经典。还有记录从黄帝到春秋时期帝王将相的《世本》,一共十五篇。春秋之后,七国混战,秦国统一六国,就有了《战国策》,三十三篇。汉朝建立天下之后,太中大夫陆贾记录了当时的事迹,写了九篇的《楚汉春秋》。汉武帝的时候,太史令司马迁参考了《左氏传》和《国语》,删减了《世本》和《战国策》,根据楚汉以及各个诸侯国的史实,从黄帝开始,一直写到汉武帝时期发现麒麟,写成了《史记》,一共一百三十篇,其中十篇缺失。司马迁记载的历史,从汉元帝到汉武帝就结束了,这就是他的成就。

但是,司马迁在收集整理各种史料,以及记载各个学派的事情上,有很多疏漏,不如原本的史料好,他一心想多收集材料,多记载内容,却忽略了对内容的深入分析和评论。他评论学术思想,就推崇黄老之学,贬低《五经》;论述商业,就轻视仁义,看不起穷人;描写游侠,就看不起那些守节操的人,而赞扬那些有功名的人。这些都是他很大的缺点,违背了道义,所以才受到了极刑的处罚。但是,他擅长叙述事情的来龙去脉,表达清晰流畅,不华丽也不粗俗,文采和内容恰到好处,这确实是位优秀的史学家。如果司马迁能按照《五经》的标准写史,效法圣人的是非标准,那他的成就就更大了。

哎,那些各种各样的书啊,还是可以参考参考的。像《左传》、《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史记》这些书,咱们现在能了解古代的事儿,后人也能通过这些书了解以前的事儿,简直就是圣人的眼睛和耳朵啊!司马迁写帝王的传记叫“本纪”,写诸侯王国的传记叫“世家”,写那些地位比较低的官员的传记叫“列传”。他还特别提拔了项羽和陈胜,却贬低了淮南王和衡山王,写得特别细致,条理又不太按常规出牌。司马迁这本《史记》,收集了古今的资料,把经书和史书串联起来,内容非常广泛!一个人精力有限,写作又费脑筋,所以书里有些地方没写完,还有很多多余的词,前后也不太一致。比如他写司马相如的传记,就写了郡县的名字,还写了他们的字,但是写到萧何、曹参、陈平这些人,还有和董仲舒同时代的人,就没写他们的字,有些地方写了县名,没写郡名,估计是因为时间不够吧。以后写这后面的部分,一定要仔细核实事情的真伪,把文章写得整齐一些,不用按照“世家”的格式写,只写“本纪”和“列传”就行了。书上说:“杀史见极,平易正直,《春秋》之义也。” 这才是《春秋》的精髓所在。

彪又重新被任命为司徒玉况的府官。那时候,太子宫刚刚建成,各诸侯国也纷纷建立,但是朝廷的官员还没配齐,老师和保姆之类的也很多缺员。彪就上奏说:孔子说过:“性相近,习相远也。”贾谊也说过:“和好人在一起,自然会做好事,就像生长在齐国,自然会说齐国的方言一样。和坏人在一起,自然会做坏事,就像生长在楚国,自然会说楚国的方言一样。”所以圣人要谨慎选择交往的人,并且要小心自己学习的东西。以前成王还是个小孩子的时候,出门有周公、邵公、太史佚陪着,在家有大颠、闳夭、南宫括、散宜生侍奉左右,礼仪一点儿也不马虎,所以成王即位后,天下就一片太平。所以《春秋》说:“爱子教以义方,不纳于邪。骄奢浮佚,所自邪也”。《诗经》也说:“诒厥孙谋,以宴翼子。” 这是说武王为子孙后代留下了很好的谋略啊。

汉朝兴盛的时候,太宗皇帝让晁错用法律教导太子,让贾谊用《诗经》和《尚书》教导梁王。到了中宗时期,也让刘向、王褒、萧望之、周堪这些人用文章和儒家学说来教育太子和其他的皇子,没有一个不被看重,都培养成了有德行的人才。现在太子和诸位皇子,虽然从小就学习典籍,练习礼乐,但是他们的老师和辅佐大臣还没遇到贤才,很多官职都空缺,没有按照旧的制度来设置。应该广泛挑选有名望、有威望、通晓政事的名儒,来担任太子太傅,东宫和诸王国的官职也应该都配备齐全。再说,以前太子有十个县的汤沐邑作为俸禄,设置周卫和交戟侍卫,五天一次朝见,太子坐在东箱上,检查饮食,如果不是朝见的日子,就让仆役和中允每天早上来请安而已,这样既不显得轻慢,又能广泛地显示出对太子的尊敬。

奏章上报后,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

后来观察到司徒廉担任望都县令,百姓都很爱戴他。建武三十年,他五十二岁,在任上去世。他写的赋、论、书、记、奏章合计九篇。

他有两个儿子:固和超。超另有传记。

评论说:班彪作为通晓经学的优秀人才,在动荡不安的时期,行为不逾矩,言语不失正,做官不急于求进,操守不违背道义,用华丽的文辞来阐述国家典章制度,即使处在低微的地位也毫无怨言。他大概认为是因为时代还没有兴盛起来,所以才显得他地位卑微,这有什么可耻的呢?他守道安贫淡泊的品格多么坚定啊!

班固字孟坚。九岁的时候就能写文章,背诵诗赋,长大后,更是广泛学习各种典籍,九流百家之言,没有不彻底研究的。他学习没有固定的老师,不拘泥于章句之学,只注重理解大义。性格宽厚温和,能容纳众人,不因为自己的才能高于别人而骄傲自满,所以很多儒生都敬佩他。

永平年间初期,东平王苍因为是皇室宗亲而担任骠骑将军辅佐朝廷政事,他开设了东阁,招揽天下英雄。这时班固刚过弱冠之年,上书给东平王苍说:

将军啊,您凭借着周公、邵雍那样的德行,在咱们这个朝代立功,继承了皇帝的英明政策,建立了威灵的名号。过去有周公,现在有您,诗经、尚书里记载的,还没见过像您这样的呢!古话说的好:“必须有非常杰出的人,才能成就非常的事业;有非常的事业,才能创造出非常伟大的功绩。” 我真是幸运,生在这个太平盛世,虽然只是个小人物,也能亲眼目睹国家大事。

我私下里觉得,将军您肩负着千秋万代的重任,追随先圣的足迹,展现出高尚的品德,拥有优越的地位,博览群书,精通六艺,心胸坦荡,追求完美永无止境,甚至采纳一些狂妄之人的意见,也不拒绝那些地位卑微之人的建议。我看到幕府刚刚建立,广纳贤才,全国各地的人才都争先恐后地前来应聘。将军您应该好好学习唐尧、虞舜的用人方法,参考伊尹、皋陶推荐人才的经验,做到不偏不倚,让远近各地的人都能表达自己的想法,目标是全面考察人才,广纳贤才,为国家选拔人才,让国家安定。

这样一来,将军您就能修身养性,在朝堂上悠闲自得,名扬天下,您的功绩也将流芳百世。

我听说前任司空掾桓梁先生,是德州赫赫有名的老学究,七十岁高龄依然行为端正,从不越矩,简直是清庙的明光,当世少有的俊才。京兆祭酒晋冯先生,从年轻时就修身养性,到老都不曾违背,爱好古代典籍,喜欢谈论道理,为人深沉寡言,自守其道,是古人美好的品行,当今世俗难以企及的。扶风掾李育先生,学识渊博,品行高尚,教导学生一百多人,客居在材陵,住着茅草屋,踩着泥土地。京兆、扶风两郡都多次邀请他担任官职,但他因为家里贫穷,多次推辞生病离开。他温习旧知识,学习新知识,议论精辟透彻,为人清廉正直,品德才能样样俱全,即使是前代的名儒,国家器重的韦、平、孔、翟等人,也比不上他。应该让他参加考核,以供朝廷参考。

京兆督邮郭基先生,孝行在州里广为流传,经学造诣得到老师的认可,在政务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如果他能赶上明君贤主,在朝廷做官,升迁时能像鸟儿一样展翅高飞,退隐时也能像杞梁那样为国捐躯。凉州从事王雍先生,严守自身操守,又精通各种技艺,凉州的名流望族,没有比王雍先生更优秀的了。古人说周公即使只做了一件事,也会引起三方不满,说“你做了什么,然后就停止了”。应该趁着府中开缺,任用他,以慰藉远方。弘农功曹史殷肃先生,学识渊博,才能出众,能背诵《诗经》三百篇,奉命单独面见皇上。这六位先生,都有着非凡的品行和才能,德高望重,如果能被朝廷征召,辅佐圣明,那将是山梁之秋,夫子所感叹的事情啊!

过去卞和献宝,被砍断了脚趾;屈原忠心耿耿,最终投江自尽;但是和氏璧却千百年来光彩照人,屈原的诗篇也万世流芳。我希望将军您能像太阳一样照亮微弱的光芒,像天上的太阳一样听得见我的声音,稍微屈尊一下您的威严,询问一下我的意见,让我这些尘埃里的人,永远不会有像荆山、汨罗江那样的遗憾。

他爸爸死了,他就回老家了。因为老爸之前写的史书没写完,他还想接着写。结果有人告状说他私自改写国史,皇帝下令把他抓起来,关到京城的大牢里,还把家里的书都抄走了。之前有个叫苏朗的家伙,假装算命预言什么的,也被抓起来关牢里死了。他弟弟怕他也被查,赶紧跑到京城告状,见到了皇帝,把哥哥写书的事儿都说了,地方官也把书送上来了。皇帝觉得他挺厉害的,就让他去校书部门工作,当了个小官,还和几个官员一起完成了《世祖本纪》。后来升官了,负责校对书籍。他还写了功臣、平林、新市、公孙述这些人的事迹,写了二十八篇传记,交给皇帝。皇帝又让他把之前写的书完成。

他觉得汉朝继承了尧舜的统治,建立了帝业,传了六代,史官却只记录功德,私下写本纪,放在一百个帝王的后面,跟秦始皇、项羽放在一起,太初以后的就没记载了。所以他就开始查资料,收集信息,写了《汉书》。从汉高祖开始,写到王莽被杀,一共十二代,二百三十年,把他们的事情都写了,还参考了《五经》,前后贯通,还写了《春秋》体例的考纪、表、志、传,一共一百篇。他从永平年间开始写,花了二十多年,到建初年才写完。当时这本书非常有名,读书人都争相学习。

当了官以后,他就跟皇帝走得近了。当时京城正在修建宫殿,加固城墙,关中的老人们还希望朝廷迁都回长安。他想起以前像司马相如、寿王、东方朔那样的人,都通过写文章来劝谏皇帝,于是就写了《两都赋》,大力赞扬洛阳的制度好,来反驳那些想迁都回长安的人。文章里写道:

有个从西都来的客人问东都的主人说:“我听说汉朝刚建立的时候,曾经想过把首都建在河洛地区。后来却没成功,最终选择迁都到西方,建立了我们的上都(长安)。主人您听说过这件事,并且了解过长安的布局吗?”

主人回答说:“没有。我希望客人您能说说过去的事情,抒发一下对古代的思念之情,让我多了解一些关于汉朝的治国之道,以及汉朝京都的情况。”客人说:“好的。”

汉朝的西都,位于雍州,也就是长安。左边依托着丞谷、崤山的险要地势,背靠着太华山、终南山。右边以褒斜道、陇山的险峻为屏障,环绕着泾河、渭河等河流。土地肥沃,是全国最富饶的地方;地势险要,是天下最安全的地区。所以长安地处六合之中,三面环绕着帝王的都城,周朝在此龙兴,秦朝在此虎视眈眈。等到大汉受命建国,选择长安为都城的时候,是根据天象东井星的精气,配合《河图》的祥瑞之兆,在春天制定了建都的策略,张良参与了规划,天人和谐,从而彰显了汉朝的昌盛,最终决定选择西边建都。

于是,他们利用秦朝留下的地基,开拓北面的高地,占据了丰镐的旧址,控制了龙首山。规划首都的宏伟蓝图,历经亿万年,设计宏伟的规模,大规模兴建,从高处开始,最终地势平坦。历代不断修饰,使它更加富丽堂皇,经历了十二个皇帝的统治,因此奢侈到了极点。建起了城墙,高耸入云,挖了护城河,深不见底,修建了宽阔的三条大道,设立了十二个城门。城内街道四通八达,房屋鳞次栉比,九座市场开张营业,货物按类别分开摆放,人来人往,川流不息,车水马龙,热闹非凡,城内城外店铺林立,红尘滚滚,烟雾缭绕。

因此长安繁荣富庶,娱乐活动丰富多彩,城里的人们,穿着打扮都与普通地方不同,游侠之士的排场可以比得上公侯,商铺的奢华程度可以与姬、姜两族的贵族相比。乡里的豪杰,游侠中的佼佼者,都以原宪、田常为榜样,以淳于髡、东方朔为楷模,相互结交,聚集在长安。

唉,我仔细看看长安周围,到处转转,发现这地方真是不得了!往南看,杜陵、霸陵就在眼前;往北看,五陵的景色也尽收眼底。这可是名城啊,一座挨着一座,都是人才辈出的地方,高官显贵多得像云一样,七个宰相,五个公卿,比比皆是! 这里聚集着州郡里的豪杰,还有五都的富商巨贾。他们有的升迁到朝廷,有的被封赏到陵邑,都是为了巩固皇权,让长安更加繁华,从而掌控天下。

长安周围千里土地肥沃,遍布华夏各地,尽收眼底。北面是高耸入云的山峦,幽深的树林,山谷纵横,珍宝无数,蓝田美玉更是闻名天下。商河、洛河环绕着山脚,鄠县、杜陵依山傍水,泉水溪流汇聚成池塘湖泊,竹林果园,芳草甘木,遍布郊野,富庶程度堪比蜀地。南面则有九座山峰,甘泉宫就坐落在其中,这是秦汉帝王巡游、观赏的地方,也是历代文人墨客赞叹吟咏的对象。

南面还有郑县、白鹿原的肥沃土地,这是长安的粮仓,方圆五万顷,田地井然有序,沟渠纵横交错,田野像鱼鳞一样排列整齐,引水灌溉,农田一片欣欣向荣,庄稼丰收,桑麻茂盛。东郊有通畅的大运河,沟通渭河、黄河,可以乘船直达山东,并连接淮河、洞庭湖,甚至可以通往大海。西郊则是皇家苑囿,树林、山麓、沼泽遍布,池塘湖泊一直延伸到蜀地、汉中,周围有数百里的围墙,还有三十六座离宫别馆,神池灵沼星罗棋布。

苑囿里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的珍禽异兽,比如九真山的麒麟,大宛国的骏马,黄支国的犀牛,条枝国的奇鸟等等,这些动物来自遥远的昆仑山以西,大海彼岸,甚至远达三万里之外!

话说这宫殿啊,它的格局就像天地一样,体现着阴阳的运行规律,占据着坤灵(大地)的正中心,又展现出太极和紫微垣(星宿)的圆形和方形之美。宫殿高耸入云,气势恢宏,用珍贵的木材建造,屋梁如同应龙的彩虹般壮观,屋顶的结构错落有致,高耸入云。柱子上雕刻着精美的玉饰,门窗上镶嵌着金璧,五彩缤纷,光彩照人,非常华丽。

宫殿里,左右两侧平整开阔,重重叠叠的楼阁,三层台阶,闺房四通八达,门窗敞开,庭院里摆放着编钟,门口立着金人,宫殿还修建了高高的围墙和门槛,通往宫殿的道路也十分陡峭。宫殿里还有许多其他的殿宇和寝宫,高大的楼台和幽静的馆舍,星罗棋布,环绕着紫薇宫,冬暖夏凉,仿佛神仙居住的地方,金碧辉煌,各种瑞兽环绕,宫殿的规模之大,难以一一细说。宫殿建筑风格多样,或高耸或低矮,各有特色,皇帝可以乘坐软轿或步辇,在宫中随意游玩休息。

后宫呢,有掖庭和椒房,那是后妃们居住的地方,处处充满着喜庆祥和的气氛,空气中弥漫着兰草和椒的香气,到处都是兰花蕙草,成群的鸳鸯和鸾鸟在飞翔。昭阳殿尤其华丽,是孝成皇后居住的地方,房屋不露木料,墙壁不露砖石,装饰着精美的藻类和刺绣,用丝线编织成图案,点缀着随侯珠制成的明月,错落有致,金灯托着璧玉,像一串串的钱币,翡翠和火齐,光彩夺目,悬挂着黎、棘两种珍贵的宝石,夜光璧也闪闪发光。

宫殿里到处都是珍贵的装饰品,玉阶、红色的庭院,各种奇珍异宝,琳琅满目,珊瑚和碧绿的树木,环绕在四周。红罗绸缎,锦绣织物,华美的烛光,一切都显得那么富丽堂皇,令人叹为观止。

后宫啊,光是有名号的妃嫔就有十四位,那些漂亮又富贵的女子,数量更是数不清。皇宫内外,朝堂上百官的位子,像萧何、曹参、魏征、邴吉这样的人物,都在上面出谋划策。他们辅佐皇帝,继承大统,辅助皇帝,成就盛世,让汉朝呈现出仁慈和睦的景象,彻底清除秦朝残留的毒害。所以,人们创作了《扬乐和》这样的歌,谱写了《画一》这样的乐章,他们的功劳被载入史册,恩泽遍及百姓。

再说说天禄阁和石渠阁,那是藏书的地方,皇帝还命令那些德高望重的老人,有名望的儒生师傅们,在那里讲解《六艺》,考证典籍的异同。承明殿和金马门,那是著作的场所,聚集着许多博学多才的人,他们潜心研究,广泛学习,创作文章,校对秘文。宫中还有钩陈、严更等部门,负责管理礼仪和地方官员。虎贲军、宦官、守卫宫门的官员,各司其职,井然有序。宫殿楼宇成千上万,道路曲折交错,皇家的道路规划得很好,修建了高高的飞阁。从未央宫一直连接到桂宫,北面延伸到明光宫,再到长乐宫,越过陵台,一直到西宫,与建章宫相连,宫墙外还有璧门和凤阙,宫顶上还有瓜棱状的装饰和金雀。

皇宫内部,高耸的山峰似的宫殿,精巧华丽,高耸入云。未央宫的宫殿高大雄伟,层层叠加,高耸入云,远远望去,像波浪一样起伏,高高的屋顶和天梁交相辉映,屋顶高高在上,遮天蔽日,阳光照射进来。宫殿气势恢宏,高耸入云,仿佛要冲破云层,直达天庭,云彩和雨水都在它下面,彩虹像一条带子环绕着宫殿的屋檐。即使是轻捷敏捷的人,看到这景象也会惊呆了,不敢靠近。

爬上井干还没到一半,眼睛就花了,心里也迷糊了,靠在栏杆上,感觉像要掉下去一样,魂儿都吓飞了,在宫殿里转来转去,不知所措。因为害怕而不敢再往上看,就沿着道路徘徊,道路蜿蜒曲折,又阴暗又看不到阳光。推开宫门走了出来,好像在天上游览一样,感觉轻松自在。前面是唐中池和太液池,水波荡漾,像大海一样,波涛汹涌,冲击着神岳,瀛洲和蓬莱仙岛,仿佛就在中央。那里灵草四季常青,神木茂盛,山峰高耸,金石峥嵘,仙掌承接天露,两株高大的金茎拔地而起,超越了尘埃和污浊,呈现出清新的气息。

文成帝的功绩被载入史册,五利之刑被废除,松树和乔木等各种树木,都在这里生长,这里确实是神仙居住的地方,不是我们凡人可以久留的。

话说那次盛大的狩猎,真是壮观啊!天子亲率大军,在皇家猎苑里大展雄威,以此震慑戎狄,宣示国威。命令荆州的官员放飞猎鹰,又下令在梁野驱赶野兽,一时间,毛茸茸的兽群挤满了地面,飞羽遮蔽了天空,鸟兽们翅膀相接,脚爪相挨,聚集在禁苑里,数量众多。负责管理皇家猎场的官员们,井然有序地安排营地,按照种类区分,各个队伍都有自己的位置。一张张大网连绵不断,覆盖山野,士兵们列队环绕,如同星罗棋布。

然后,天子乘坐御驾,率领文武百官,身披飞廉(一种轻便的铠甲),进入苑门。沿着酆镐(地名)绕行,经过上兰(地名),六支军队出动,百兽惊恐逃窜,声势浩大,如同雷鸣电闪,草木被践踏,山谷翻覆,追逐了十几次,这才稍微停歇了一下。接着,那些精锐的士兵们,纷纷射出利箭,箭矢穿梭飞舞,追逐猎物,鸟儿撞上丝线,野兽惊骇地撞上锋利的箭尖,机关巧妙,箭无虚发,弓弦不用拉第二次,箭矢射出必中双兽,箭矢纷纷落下,像暴风骤雨般,网罗和箭矢交织在一起,飞扬的毛发和鲜血洒满了原野,遮蔽了天空。

平原上到处是红色的血迹,勇士们英勇无比,猿猴失去了栖息的树木,豺狼吓得四处逃窜。之后,军队又转向险峻的地带,趟过污泥,追捕奔逃的老虎,勇猛的野牛也撞得东倒西歪。那些优秀的猎手们,有的运用巧妙的技巧,有的凭借强大的力量,制服狡猾的猎物,扼住猛兽的喉咙,摘下它们的角,折断它们的脖子,有的则凭借一己之力,单独猎杀猛兽,有的扛着豹子,拖着熊,有的则制服犀牛和牦牛,拖拽着巨大的野猪,翻越深谷,攀越峻岭,翻越险峻的山崖,巨石滚落,松柏倒塌,丛林摧毁,草木荡然无存,禽兽被杀戮殆尽。

天子登上了华丽的属玉馆,又登上高高的长杨台榭,仔细观察山川的地势,检阅三军缴获的战利品。原野一片萧条,视线可以到达天地的尽头,飞禽互相依偎着,走兽互相挤压着,景象十分壮观。

然后,天子召集众人,论功行赏,分发战利品。摆上烤肉,备好美酒,切开鲜美的野味,点燃火把,举杯祝贺。宴会结束后,天子既劳逸结合,乘坐华丽的大车,缓缓前行,来到了豫章宫殿,来到了昆明池畔。左边是牵牛星,右边是织女星,仿佛是浩瀚银河的无边无际,茂盛的树木遮天蔽日,芳草覆盖着堤岸,兰花和蕙草散发着阵阵清香,鲜艳夺目,如同锦绣一般,光彩照耀着池塘。玄鹤、白鹭、黄鹄、鹳、鸧鹹、鸨、鶂、凫鹥、鸿雁,这些飞鸟,早晨从河海出发,傍晚飞回江汉,时而沉浮,时而往来,聚集在一起,又散开,景象万千。

接着,后宫嫔妃们乘坐轻便的车辆,登上龙舟,撑起凤凰形的华盖,竖起鲜艳的旗帜,放下绣着黼纹的帷幕,映照着清澈的流水,微风轻拂,水面平静如镜。划船的女子唱着歌谣,鼓乐齐鸣,声音激越,直冲云霄,鸟儿在空中飞翔,鱼儿在水中窥探。天子抛下白绢招引白鹤,射下双鹄,举起文竿钓起比目鱼。他手持鸿毛装饰的旗帜,拿着弓箭,乘坐小舟,与飞鸟嬉戏,尽情享受快乐。于是,风起云涌,天子乘舟游览,前面是秦岭,后面是九嵕山,东到河华,西到岐雍,所经过的宫殿馆舍,多达一百多处,日夜不停地巡游,后勤保障也从未间断。天子还亲自祭祀天地,考察各地百姓的安居乐业情况,欣赏各地民间的歌谣,听取臣民的颂扬。

在这个时候,城镇相望,村庄相连,国家奠定了百年基业,百姓安居乐业,士人继承先辈的功名,农民耕种祖辈的田地,商人继承祖传的生意,工匠沿用祖传的技艺,社会秩序井然有序,人人各得其所。

像我这样的臣子,只能在旧址上寻觅过去的痕迹,从老人们那里听闻一些往事,所了解的也只是冰山一角,所以无法一一详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