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郡下辖钜鹿、常山、中山、安平、河间、清河、赵国、勃海这些地方。

颍川郡,是秦朝设立的,在洛阳东南五百里。郡里一共有十七座城,户口二十六万三千四百四十户,人口一百四十三万六千五百一十三人。阳翟是禹的都城,有钧台、高氏亭和雍氏城。襄城有养阴里;襄城还有西不羹、汜城、汾丘和鱼齿山;昆阳有湛水;定陵有东不羹;舞阳是个县城;郾、临颍、颍阳、颍阴这些地方也都在颍川郡。颍阴有狐宗乡,也有人说是古代的狐人亭,还有个岸亭。许、新汲、鄢陵(春秋时叫鄢)、长社(长社有长葛城、向乡、蜀城和蜀津)、阳城(阳城有嵩高山,洧水和颍水都发源于此,还有铁矿和负黍聚落)、父城(父城有应乡)、轮氏(轮氏是建初四年才设立的),这些也都属于颍川郡。

汝南郡是高祖刘邦建立的,在洛阳东南六百五十里。郡里共有三十七座城,户口四十万四千四百四十八户,人口二百一十万七千八十八人。平舆有沈亭,是古沈国的所在地,国君是姬姓;新阳是侯国;西平有铁矿和柏亭,柏亭是古代柏国的遗址;上蔡是古代蔡国的所在地;南顿是古代顿国的所在地;汝阴是古代胡国的所在地;汝阳、新息(侯国)、北宜春、氵隐强(侯国)、灌阳、期思(期思有蒋乡,是古代蒋国的遗址)、阳安(阳安有道亭,是古代某个国家的遗址)、项、西华、细阳、安城(侯国,有武城亭)、吴房(吴房有棠溪亭)、鲖阳(侯国)、慎阳、慎、新蔡(新蔡有大吕亭)、安阳(侯国,有江亭,是古代某个国家的遗址,国君是嬴姓)、富波(侯国,永元年间重新设立)、宜禄(永元年间重新设立)、郎陵(侯国),这些地方都属于汝南郡。

弋阳是侯国,有个黄亭,那是以前的黄国,属于嬴姓。

召陵有个陉亭,还有个安陵乡。征羌也是侯国,有个安陵亭。思善也是侯国。宋国,周朝叫郪丘,汉朝改名叫新郪,到了章帝建初四年,才把宋公迁到这里来。这儿有个繁阳亭。襃信是侯国,有个赖亭,那是以前襃信国的所在地。原鹿、定颍、固始都是侯国。固始以前是皇家的寝宫,光武帝中兴的时候改了名字,这儿有个寝丘。山桑是侯国,以前属于沛县,有个下城父聚和垂惠聚。城父以前也属于沛县,春秋时期叫夷,这儿有座章华台。

梁国,以前是秦朝的砀郡,高祖刘邦改的。它有三个县,元和元年才归属梁国。它在洛阳东南八百五十里,有九座城池,户口八万三千三百户,人口四十三万一千二百八十三人。下邑、睢阳,睢阳是以前宋国阏伯的旧地,这儿有卢门亭、鱼门和阳梁聚。虞地有空桐地、桐地、桐亭,还有纶城,那是少康的都城。砀山盛产文石。蒙地有蒙泽。谷熟有新城和邳亭。鄢和宁陵以前都属于陈留郡。宁陵有个葛乡,那是以前葛伯国的所在地。薄地,以前属于山阳郡,是商汤建都的地方。

沛国,以前是秦朝的泗水郡,高祖刘邦改的。它在洛阳东南一千二百里,有二十一座城池,户口二十万四千九十五户,人口二十五万一千三百九十三人。相、萧,萧地以前是个诸侯国。沛地有个泗水亭。丰地西边有个大泽,高祖刘邦就是在这里斩白蛇的,这地方在枌榆亭。酂有个鄍聚。谷阳、谯,谯是刺史的治所。洨有个垓下聚。蕲有个大泽乡,陈胜吴广起义就是从这里开始的。铚、郸、建平、临睢,临睢以前叫芒,光武帝改的名。竹邑是侯国,以前叫竹。公丘以前是滕国。龙亢。

首先,我们来看看豫州的地图。这地方啊,以前叫什么本国、符离、虹、太丘这些地方,现在都归属豫州了。

然后是陈国,这可是个大地方,高祖皇帝的时候叫淮阳,后来又改名了。据记载,陈国有九座城池,户口加起来有十一万两千六百五十三户,人口超过一百五十四万七千五百七十二人。阳夏县还有个固陵聚落。其他的还有宁平、苦(春秋时叫相,有个赖乡)、柘、新平、扶乐、武平、长平(以前属于汝南郡,有个辰亭和赭丘城)。

再看鲁国,以前是秦朝的薛郡,高皇后的时候改名了。它本来属于徐州,光武帝的时候才划到豫州。鲁国有六座城,户口七万八千四百四十七户,人口四十一万一千五百九十人。鲁国啊,可是个历史悠久的地方,古时候是奄国,还有大庭氏的粮仓,盛产铁,孔子的故居阙里也在鲁国,还有牛首亭和五父衢。此外,还有驺(以前是邾国)、蕃(有南梁水)、薛(以前是六国时期的徐州)、卞(有盗泉和郚乡城)、汶阳这些地方。

总的来说,豫州刺史部管辖着六个郡国,九十九个县、邑、公侯国。

接下来是魏郡,高祖皇帝建立的,在洛阳东北七百里。魏郡有十五座城池,户口十二万九千三百一十户,人口六十九万五千六百六十人。邺城,这可是个重要的城市,有古大河、滏水、釜水流过,还有汙城、平阳城、武城、九侯城。此外还有繁阳、内黄(清河水发源于此,还有羛阳聚和黄泽)、魏、元城(五鹿墟,以前叫沙鹿,有个沙亭)、黎阳、阴安邑、馆陶、清渊、平恩、沙(侯国)、斥丘(盛产葛)、武安(盛产铁)、曲梁(侯国,以前属于广平郡,有鸡泽)、梁期这些地方。

钜鹿郡,是秦朝设立的,东汉建武十三年的时候,广平国被撤销,它的县就划归钜鹿郡了。它在洛阳北边一千一百里,一共十五个城,十万九千五百一十七户人家,人口六十万二千九十六。廮陶县有个薄落亭;钜鹿县,以前叫大鹿,这儿有个大陆泽;还有杨氏、鄡、下曲阳(下曲阳有个鼓聚,这是以前翟鼓子国的地方,还有个昔阳亭)、任、南和、广平、斥章、广宗、曲周、列人、广年、平乡、南这些地方。

常山国是高祖刘邦建立的,建武十三年的时候,真定国被撤销,它的县就划归常山国了。它一共十三座城,九万七千五百户人家,人口六十三万一千一百八十四。元氏县,高邑县以前叫鄗,光武帝改的名,刺史就住在这儿,这儿还有个千秋亭和五成陌,光武帝就是在这儿即位的;都乡县是个侯国,这儿有铁矿;南行唐县有个石臼谷;房子县有赞皇山,济水就发源于此;平棘县有个塞口;还有栾城、九门、灵寿(灵寿,卫水发源于此)、蒲吾、井陉、真定、上艾(上艾以前属于太原郡)这些地方。

中山国是高祖刘邦建立的,在洛阳北边一千四百里。它一共十三座城,九万七千四百一十二户人家,人口六十五万八千一百九十五。卢奴、北平(北平有铁矿)、毋极、新市(新市有个鲜虞亭,那是以前鲜虞国的遗址,属于子姓)、望都、唐(唐县有个中人亭和左人乡)、安国、安憙(安憙县以前叫安险,章帝改的名)、汉昌(汉昌县以前叫苦陉,章帝改的名)、蠡吾(蠡吾县是个侯国,以前属于涿郡)、上曲阳(上曲阳以前属于常山国,恒山在它的西北)、蒲阴(蒲阴县以前叫曲逆,章帝改的名,这儿有个阳城)、广昌(广昌县以前属于代郡)这些地方。

安平国,以前叫信都,是高祖皇帝设立的,明帝的时候改名叫乐成,延光元年又改回安平。它在洛阳北边两千里地。安平国一共十三座城,九万一千四百四十户人家,人口总数是六十五万五千一百一十八。

信都有绛水和呼沱河。阜城,以前叫昌城。南宫、扶柳、下博、武邑、观津这些地方,观津的西边有漳水,渡口叫薄落津。堂阳以前属于钜鹿郡,武遂以前属于河间郡,饶阳以前叫饶,属于涿郡,这儿有个无蒌亭。安平县和南深泽以前都属于涿郡。

河间国是文帝设立的,世祖皇帝的时候把河间郡并入信都郡,和帝永元二年又恢复了河间国。它在洛阳北边两千五百里。河间国一共十一座城,九万三千七百五十四户人家,人口总数是六十三万四千四百二十一。乐成、弓高、易、武垣、中水、鄚、高阳(高阳有个葛城)、文安、束州、成平、东平舒这些地方,易、武垣、中水、鄚、高阳、文安、束州、成平、东平舒以前都属于涿郡,文安、束州、成平、东平舒以前都属于勃海郡。

清河国是高祖皇帝设立的,桓帝建和二年改名叫甘陵。它在洛阳北边一千二百八十里。清河国一共七座城,十二万三千九百六十四户人家,人口总数是七十六万四百一十八。甘陵,以前叫厝,安帝的时候改了名字。贝丘、东武城、鄃、灵(灵是在和帝永元九年夏天设立的)、绎幕、广川(广川以前属于信都郡,这儿有个棘津城)这些地方都在清河国。

赵国,秦朝的时候叫邯郸郡,高祖皇帝改名叫赵国。它在洛阳北边一千一百里。赵国一共五座城,三万二千七百一十九户人家,人口总数是十八万八千三百八十一。邯郸,这儿有丛台。易阳、襄国(襄国本来是邢国,秦朝的时候叫信都,项羽改了名字,这儿有檀台和苏人亭)、柏人、中丘都在赵国。

勃海郡,是高祖皇帝设立的,在洛阳的北边,一千六百里远。这个郡啊,一共八个城,户口有十三万两千三百八十九户,人口超过一百一十万六千五百人。

南皮,这地方,是勃海郡的一部分。高城、重合、浮阳,这三个地方都是侯国。东光、章武、阳信,也是勃海郡的城邑,其中阳信在延光元年的时候又重新设立了。还有个脩县,以前是属于信都郡的,现在划归勃海郡了。

说完了勃海郡,咱们再看看冀州刺史管辖的区域,一共九个郡国,一百多个县、邑和侯国,规模相当大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