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融,字周公,是扶风平陵人。他家祖上七代之前的祖先叫窦广国,是孝文皇后的弟弟,被封为章武侯。窦融的高祖父,在宣帝时期做过二千石的官,从常山迁徙到了平陵。窦融从小就没了父亲。王莽篡汉当权的时候,窦融当上了强弩将军的司马,东边去打翟义,回来又攻打槐里,因为军功被封为建武男。他妹妹嫁给了大司空王邑做小妾。窦融住在长安,经常出入达官贵人家,和长安城里有名望的豪杰们都有来往,以仗义疏财出名;但是他对母亲和兄长很孝顺,还抚养年幼的弟弟,在家里是个很讲义气的人。王莽快要完蛋的时候,青州、徐州的农民起义军起来了,太师王匡邀请窦融帮忙,一起东征。

后来汉朝军队起兵了,窦融又跟着王邑在昆阳之战中被打败,逃回了长安。汉军势如破竹地进入关中,王邑向刘秀推荐了窦融,刘秀任命他为波水将军,赏赐他一千斤黄金,让他带兵去新丰。王莽失败后,窦融带着军队投降了更始皇帝的大司马赵萌,赵萌任命他为校尉,非常器重他,还推荐他去做巨鹿太守。

窦融觉得更始皇帝刚建立政权,东方局势还很乱,不想出关。他想起他高祖父曾经做过张掖太守,他祖父做过护羌校尉,他弟弟也做过武威太守,他们家几代人都跟河西地区有渊源,很了解那里的风土人情。于是窦融就对他的兄弟们说:“现在天下局势还不明朗,河西地区富庶,地势险要,张掖属国有精兵万骑,一旦发生变故,只要封锁河西走廊的渡口,就能自保,这是个藏身的好地方啊!”他的兄弟们都同意他的看法。于是窦融当天就去找赵萌,推辞了巨鹿太守的职位,想离开去河西。赵萌把这件事告诉了更始皇帝,窦融就得到了张掖属国都尉的职位。窦融非常高兴,立刻带着家人往西去了。到了张掖后,他团结当地的豪杰,安抚羌族人,深得他们的喜爱,河西地区的人们都归顺了他。

那个时候,酒泉太守梁统、金城太守厍钧、张掖都尉史苞、酒泉都尉竺曾、敦煌都尉辛肜,都是河西地区有名的能人,跟段颎关系都非常好。更始政权垮台后,段颎跟梁统他们商量说:“现在天下大乱,谁也不知道最终会怎么样。河西地区就像个孤岛,要是大家不齐心协力,根本守不住;就算力量够强,也没人能领导大家。咱们应该推举一个人当大将军,一起保住这五个郡,再看看局势怎么变化。”商量好了,大家就开始谦让,都说段颎在河西做官时间长,大家都敬重他,最后就推举段颎代理河西五郡的大将军。

当时,武威太守马期、张掖太守任仲,都是孤家寡人,没有自己的势力,就一起写信给段颎,表示臣服。这俩人直接把官印和官绶解下来了。于是,梁统做了武威太守,史苞做了张掖太守,竺曾做了酒泉太守,辛肜做了敦煌太守,厍钧继续做金城太守。段颎留在属国,继续做都尉,还管着五个郡的监察工作。河西老百姓淳朴老实,段颎他们施政也比较宽松温和,上下一心,日子过得平静富足。他们还加强军事训练,提高警惕,加强烽火台的警戒措施。只要羌胡人敢来犯边,段颎就亲自带兵,和各郡的军队一起救援,每次都能打胜仗,行动都非常迅速有效。

后来,匈奴也老实多了,很少再来侵犯,边境的羌胡人都被震慑住了,纷纷归附。安定、北地、上郡那些因为灾荒逃难的人,也源源不断地来到河西。

听说光武帝刘秀登基了,段融他们心里就想往东边投靠,但是河西走廊路途遥远,一时半会儿联系不上。那时候,隗嚣先用上了“建武”年号,段融他们也跟着接受了刘秀的正朔(正式的年号),隗嚣还给他们假冒的将军印信。隗嚣表面上顺应民心,实际上却另有打算,就派辩士张玄去河西游说,说:“更始帝刘玄的事业刚开始就失败了,这说明一个姓氏不可能永远当皇帝。现在你们要赶紧找个靠山,一旦被人家控制住,自己就啥权力都没有了,以后要是再出危险,后悔都来不及。现在英雄豪杰都在争夺天下,鹿死谁手还不知道呢,你们应该各自占据自己的地盘,跟陇西、蜀地联合起来,最好了能像六国那样,最差也能像南越王尉佗那样自立为王。”

段融他们于是召集各路英雄豪杰和太守们商量,那些聪明人就说:“汉朝继承了尧舜的帝位,气数绵长。现在皇帝的姓氏在史书上早就写着呢,从前那些有学问的术士谷子云、夏贺良,就预言过汉朝会再次受命于天,这事儿早就有人说了。所以刘秀改了名字,就是为了应验这个预言。到了王莽末年,道士西门君惠又说刘秀会当皇帝,于是就计划拥立刘秀的哥哥刘仲。结果事情败露,刘仲被杀,临死前对围观的人说:‘刘秀才是你们的真主!’这些事情都是最近才发生的事,大家都知道,聪明人都看得明白。就算不说天命,就从人事方面来看:现在称帝的人好几个,但是洛阳地盘最大,军队最强,号令最有效。从天命和人事两方面来看,其他姓氏恐怕很难成功。”各郡太守都有自己的谋士,意见不一。段融谨慎细致地考虑后,最终决定投靠光武帝。五年夏天,他派长史刘钧带着信和马匹去献给光武帝。

皇上听说河西地区富庶,土地连接着陇西和蜀地,一直想招降河西,以此来牵制嚣张跋扈的羌胡和蜀地。所以就派使者给张融送去书信,使者在路上碰到了凉州刺史段钧,就一起回来了。皇上见到段钧非常高兴,热情款待之后,就让他回去了,同时赐给张融一封诏书,上面写着:“制诏行河西五郡大将军事、属国都尉:你辛苦镇守边境五郡,兵马精良强盛,仓库储备充足,百姓富裕,对外打击羌胡,对内百姓安居乐业。你的威名和德行远扬,我们一直期盼着与你合作,只是道路阻隔,令人担忧啊!长史送来的书信和献上的马匹都收到了,我们深知你的忠心厚意。现在益州有公孙述,天水有隗嚣,蜀汉两地正在互相攻伐,主动权掌握在你手里,你的一举一动都至关重要。由此可见,我们想和你结成同盟,岂是简单的物质赏赐所能衡量的!具体情况长史都已汇报,你也都清楚。王朝更迭,千载难逢。你想效仿桓文二帝,辅佐弱小的国家,那就应该努力完成你的功业;你想三分天下,连横合纵,也应该把握时机做出决定。天下尚未统一,我和你隔着遥远的边疆,我们并非要互相吞并的国家。现在那些议论纷纷的人,一定有人会效仿任嚣和尉佗,想控制七郡的计策。帝王有分封土地的权利,却没有分封百姓的权利,你只管做好自己的事情就行了。现在赏赐你黄金二百斤,有什么想法尽管提出来。”然后任命张融为凉州牧。

皇上听说河西地区富得流油,地界跟陇西和蜀地都挨着,一直想把河西拉拢过来,好对付嚣张的羌胡和蜀地。所以就派人给张融送了封信,结果这使者半路上碰上了凉州刺史段钧,俩人就一块儿回来了。皇上见到段钧特别高兴,好好招待了一顿之后,就让段钧回去了,顺便给张融下了一道圣旨,上面写着: “任命你为河西五郡的大将军,兼任属国都尉:你辛苦了,镇守边疆五郡,你的军队战斗力强,粮草充足,百姓富足安康,对外能打败羌胡,对内百姓都过着好日子。你的威名和恩德传遍各地,我们一直盼着和你合作,只是路途遥远,让我们心里着急啊!你长史送来的信和马匹我们都收到了,我们知道你对朝廷一片忠心。现在益州有公孙述,天水有隗嚣,蜀汉两地正打得不可开交,主动权在你手里,你的一举一动都非常重要。所以说,我们想和你交好,可不是简单的赏赐就能表达的!具体情况你长史都汇报了,你也都清楚。这天下大势,几百年才遇上一次。你想效仿桓文二帝,辅佐一个弱小的国家,那就好好干吧;你想三分天下,搞合纵连横,那就抓紧时机。天下还没统一,咱们隔着老远呢,咱们可不是要互相吞并的。现在那些人都在议论纷纷,肯定有人想学任嚣和尉佗,想控制七郡。皇帝有权分封土地,但没权分封百姓,你只管做好自己的事就行。现在赏你黄金二百斤,有什么想法尽管说。”然后,皇上就封张融为凉州牧。

皇上圣旨一下,河西地区的人都吓了一跳,觉得皇帝陛下真是目光如炬,千里之外都能把事情看得清清楚楚,这网撒得真够远的!然后,张融又派刘钧给皇上写信说:“我张融自己仔细想想,真是幸运啊,能世代在朝廷里做官,蒙受皇恩成为外戚,祖上几代都是二千石的高官。到了我这一代,又担任要职,还当过将领,一直守护着这块地方。要是只是想保住自己的官位,那好说;要是想尽忠报国,那我也能做到。但是,书信难以表达我的全部忠诚,所以我派刘钧亲自去陈述我的肺腑之言。我自问问心无愧,坦坦荡荡,没有一点私心。可是,圣旨里却大加赞扬蜀汉二主,说他们三分天下,跟任嚣、尉佗一样有雄才大略,这让我心里非常难受。我张融虽然见识浅薄,但也知道什么是利害,什么是顺逆。怎么能背叛旧主,去侍奉奸诈的小人呢?怎么能丢掉忠贞的节操,去做那些会导致国家灭亡的事呢?怎么能放弃已经取得的基业,去追求那些不可能实现的利益呢?这三点,就算问一个傻子,他也知道该怎么做,我怎么会不明白呢!我特地派我的同乡好友去京城,当面把我的想法详细地禀报皇上。” 好友到了高平,正好碰上隗嚣造反,路被截断了,只好赶紧回来。于是,张融又派司马席封秘密地送信给皇上。皇上又派席封给张融和他的朋友写信,安慰他们,信里充满了关怀。

张融彻底明白了皇帝的意思,就给隗嚣写信斥责他,信里说:

伏惟将军您国家富强,政事清明,士兵都拥戴您。您在遇到危难的时候,国家处境艰难之际,都能坚守节操,效忠朝廷。后来又派遣伯春前往朝廷,表达您毫无二心的诚意,朝廷对此也是有所了解的。我和同僚们之所以钦佩您的高尚品德,愿意为您效力,正是因为这个原因。

可是现在,您却因为一时愤怒,改变立场,另图打算,导致君臣之间发生争斗,上下兵戎相见。您为了追求功名,制造困难,背弃道义,采取了冒险的策略,百年积累的功业,却在一朝之间毁于一旦,难道不值得惋惜吗?恐怕是您执掌军政的人贪图功劳,图谋不轨,才导致了这样的局面,我对此深感痛心!

如今西周地区地势险峻,兵力分散,容易被别人攻打,难以自立。如果迷失方向不回头,即使听到道理也仍然迷茫,如果不向南联合子阳,就只能向北投靠文伯了。依靠虚假的友谊来对抗强大的敌人,依靠远方的救援来轻视眼前的敌人,我看不出有什么好处。我听说,智者不会拿大众的安危去冒险行事,仁者不会违背道义去追求功名。现在您以少敌多,对百姓来说有什么好处?抛弃百姓去追求功劳,对道义来说又有什么好处呢?

再说,您当初事奉朝廷,叩头称臣,这是忠臣的本分。后来派遣伯春,您还含泪送别,这是慈父的恩情。可是现在您却背叛了朝廷,对您的部下将士该如何交代?忍心抛弃他们,对那些留下来的百姓又该如何交代呢?自从战争爆发以来,双方互相攻击,城郭都变成了废墟,百姓流离失所,死伤无数。现在还活着的人,不是刀剑下的幸存者,就是流亡的孤儿。到现在为止,受伤的人还没痊愈,哭泣的声音还时常传来。

幸亏天佑我朝,让将军您又重新面临困境,这使得积年的疾病无法痊愈,年幼的孤儿又将流离失所,这其中的悲痛,实在令人惋惜,说起来令人心酸!即使是普通人,也难以做到如此狠心,更何况是仁义之士呢?我听说,要做到忠诚很容易,但要恰当行事却很难。忧虑过多,以德报怨,我知道即使是说话也会惹祸上身。我这些话,只是想让将军您考虑一下。

将军您没有采纳我的建议。于是我就和五个郡的太守一起磨砺兵马,上书请求出兵的日期。

皇帝非常欣赏张融,于是赏赐他一些外族进贡的图画,以及司马迁写的《五宗》、《外戚世家》、《魏其侯列传》。皇帝的诏书里说:“我常常想起外戚的事,孝景皇帝是窦氏出身,定王是景帝的儿子,是我的祖先。当年魏其侯的一句话,就让皇位继承顺利,长君、少君尊崇师傅,修养高尚的品德,恩泽流传后代,这是皇太后的神灵保佑汉朝啊!从天水送来的,是将军你拒绝隗嚣书信的副本,读来令人心痛。反叛的大臣看到这个,一定会吓得浑身发抖,感到羞愧;忠臣则会感动得热泪盈眶;义士则会觉得豁然开朗,精神振奋。如果不是忠诚孝顺、诚实可靠的人,怎么能做到这样?这可不是德行浅薄的人能够做到的!隗嚣自知失去了河西的援助,知道祸事将要临头,就想用离间计来迷惑人心,互相拆台,以达到他的奸邪目的。而且京城里的百官,很多都不了解国家和将军你的本意,很多人喜欢夸大其词,胡说八道,让忠贞之士失望,传出的消息也与事实不符。毁誉之言,都不是空穴来风,不可不慎重考虑。现在关东的盗贼已经平定,大军很快就要全部开往西方,将军你一定要振奋威武,以迎接将来的会合。”张融接到诏书后,立即带领各郡的守将和士兵进入金城。

起初,更始年间,先零羌的封何等人杀死了金城太守,占据了金城郡。隗嚣派人送去贿赂,与封何结盟,想让他起兵。张融等人趁机出兵,攻击封何,大败之,斩首一千多级,缴获牛、马、羊数万头,粮食数万斛,接着又在河边展示武力,等待皇帝的车驾。当时,大军还没到达,张融就率军撤回了。

皇帝因为张融的忠诚和功绩显著,更加赏识他。下诏书命令右扶风郡修缮张融父亲的坟墓,并用太牢祭祀。皇帝多次派轻骑快马送来四方珍奇美味,梁统也派人刺杀了张玄,彻底与隗嚣断绝关系,他们都上交了将军的印绶。七年夏天,酒泉太守竺曾因为弟弟报仇杀人而逃离郡县,张融奉皇帝的旨意任命竺曾为武锋将军,并用辛肜代替他。

秋天,隗嚣带兵攻打安定郡,皇上打算亲自带兵西征,事先告知了马融。结果碰上大雨,道路中断,而且隗嚣的军队也已经撤退了,皇上就停止了西征。马融到了姑臧,接到诏令回朝。

马融担心大军长期不进兵,就上书皇上说:“隗嚣听说皇上将要西征,我马融又从东边赶来,他的士兵人心惶惶,暂时不敢轻举妄动。隗嚣手下的将领高峻等人,都想迎接大军,后来听说皇上停止西征了,高峻他们又开始犹豫不决了。隗嚣就对外宣称东方有变故,西州的豪杰们又重新归附他了。隗嚣还调遣公孙述的军队,让他们守卫突门。我孤军作战,夹在他们中间,虽然依靠皇上的威名,但也应该尽快得到支援。国家大军从正面进攻,我从后面施压,进退结合,互相配合,隗嚣就会进退两难,这样一定能打败他。如果军队不尽快出征,时间拖久了,就会让隗嚣产生怀疑,这样就会使外部敌人壮大,内部则显得我们软弱,还会让那些奸邪小人有机可乘,我私下里非常担心。希望皇上能够体恤我的担忧!”皇上非常赞赏马融的建议。

八年夏天,皇上亲率大军西征隗嚣,马融率领五个郡的太守以及羌族、小月氏等各族步骑兵数万人,辎重五千多辆,在高平与大军会合。马融事先派人去打听会面的礼仪。当时,军队正在行军途中,将领们跟三公们在路上相遇,有的还背着使者私下交谈。皇上听说马融事先打听礼仪,非常高兴,还把这件事告诉了百官。皇上设宴款待马融等人,并给予他们特殊的礼遇,还把马融的弟弟马友任命为奉车都尉,弟弟马士任命为太中大夫。接着,大家一起进军,隗嚣的军队大溃败,城池纷纷投降。皇上很赏识马融的功劳,下诏书用安丰、阳泉、蓼、安风四县封马融为安丰侯,封马融的弟弟马友为显亲侯。然后依次封赏其他将领:武锋将军竺曾为助义侯,武威太守梁统为成义侯,张掖太守史苞为褒义侯,金城太守厍钧为辅义侯,酒泉太守辛肜为扶义侯。封赏完毕后,皇上乘车返回,并遣散马融等人回到各自镇守的地方。

汉朝时候,董卓的部将马腾的儿子马融,跟他的兄弟们一起被封了爵位,长期掌握一方兵权,心里有点害怕,不踏实,就多次上书请求朝廷让自己退休。皇上回信说:“我和将军您就像人的左右手一样重要,您老是谦虚推辞,怎么就不明白我的意思呢?好好治理百姓,不要擅自离开你的岗位。”

等到陇西和蜀地平定之后,皇上召见马融,让他和五个郡的太守一起到京城汇报工作。马融出行,官员宾客跟着他一起,车马牛羊浩浩荡荡,足足有上千辆车。马融到了洛阳城门,就上交了凉州牧、张掖属国都尉、安丰侯的印绶,皇上派使者把印绶送还给他。皇上召见马融,让他坐在诸侯的座位上,赏赐给他很多东西,京城都被这阵仗惊动了。过了几个月,马融被任命为冀州牧,十多天后,他又被提升为大司空。马融觉得自己不是老臣,一下子就位居功臣之上,每次被召见,他都表现得非常恭敬谦卑,皇上因此更加亲近他。

马融为人谨慎小心,长期以来都觉得不安稳,多次请求辞去爵位,还通过侍中金迁表达自己的诚意。他又上书说:“我今年五十三岁了,儿子十五岁,资质愚钝。我每天都教导他学习经典,都不让他看天文历法和预言之类的书。我只希望他能够恭敬谨慎,循规蹈矩,我并不希望他有才能,更何况还要继承广大的土地和诸侯的王国呢?” 于是他又请求再次面见皇上,但皇上没答应。后来朝会结束,马融在席位后面徘徊,皇上知道他想辞官,就让侍卫把他带出去。第二天召见的时候,皇上对马融说:“前些日子我知道你想辞官回家,所以让你好好休息。今天见面,咱们应该谈谈别的事,别再提辞官的事了。” 马融不敢再提辞官的事了。

过了二十年,大司徒戴涉因为推荐的人偷了金子而被下狱,皇上因为三公的职位有互相牵连的关系,不得已免去了马融的职务。第二年,皇上又提升马融为特进。二十三年,马融代替阴兴担任卫尉,特进的职位不变,还兼任将作大匠。他的弟弟马友做了城门校尉,兄弟俩都掌管着禁军。马融再次请求退休,皇上赏赐给他很多钱财和绸缎,太官还送给他很多珍奇的宝物。马友去世后,皇上考虑到马融年纪大了,就派中常侍和中谒者到他家里,强行劝他吃喝。

窦融的长子窦穆,娶了内黄公主;窦融的朋友的儿子,也娶了公主。窦融的侄子窦林,在显宗皇帝即位后,被任命为护羌校尉。窦家当时真是风光无限,一个公爵,两个侯爵,三个公主都嫁到窦家,还有几十个二千石级别的官员,都在同一时期显赫一时。从窦融的祖辈到他的孙子辈,官府和府邸都在京城里挨着,家里的奴婢成千上万,在当时的亲戚和功臣里,没有哪个家族能比得上窦家。

后来永平二年,窦林因为犯了罪被杀头,这事儿《西羌传》里都有记载。皇帝因此多次下诏书严厉责备窦融,还警告他窦婴、田蚡这类人因为权势熏天最后都落得个不好的下场。窦融吓得不轻,赶紧请求退休回家养老。皇帝准了他的请求,让他回家养病,一年后又给了他上卫尉的官印和绶带,还赏赐给他牛和酒。窦融在宫里当差十多年,年纪大了,他的儿子孙子们也越来越放肆,干了不少坏事。窦穆他们就和一些轻浮的人勾结在一起,在地方上拉帮结派,干预朝政。因为窦家在安丰有封地,他们想让亲戚们都占据以前的六安国,竟然伪造了阴太后的诏书,让六安侯刘盱休了老婆,好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五年后,刘盱前妻的家属上书告状,皇帝大怒,就把窦穆他们都免了官,那些在朝廷做官的窦家人,都带着家眷回到原来的郡县,只有窦融留在了京城。窦穆他们一路往西走到函谷关,皇帝又下令把他们都召了回来。没多久,窦融去世了,享年七十八岁,被追封为戴侯,朝廷还给了他很丰厚的丧葬费。

皇帝觉得窦穆虽然没干出什么好名声,但是家底殷实,住着大房子,就派了一个谒者专门监视他家。过了几年,那个谒者报告说窦穆父子自从失势后,经常抱怨发牢骚。皇帝就下令把他们一家都发配回原籍,只有窦勋因为是沘阳公主的女婿,被允许留在京城。后来窦穆因为行贿小官吏被抓起来关进监狱,他和儿子窦宣一起死在了平陵监狱,窦勋也死在了洛阳监狱。过了很久,皇帝才下令把窦融的妻子和一个小孙子接回洛阳原来的家住。

十四年的时候,封了窦融的弟弟窦嘉为安丰侯,给他封地两千户人家,让他享有荣华富贵。和帝刚即位的时候,窦嘉担任了少府。等到窦融的儿子大将军窦宪被杀后,窦嘉免去了去封地就职。窦嘉去世后,他的儿子窦万全继承了爵位。窦万全死后,他的儿子窦会宗继承了爵位。窦万全的孙子窦武,另有记载。

咱们来分析分析啊,窦融一开始靠着豪侠的名声起家,从平民百姓中脱颖而出,抓住机会飞黄腾达。最后竟然爬到了王侯将相的位置,这完全是靠着拼命往上爬才成功的典型。可是等到他爵位高、权势大到顶点的时候,却表现得好像很低调,一副不怎么在意权势的样子,这又是怎么回事呢?仔细想想他这个人,虽然在治国方面没什么特别的本事,但在进退得失方面,倒是挺值得说道说道的。

窦固,字孟孙,年轻的时候因为娶了公主,当上了黄门侍郎。他特别喜欢看书,尤其喜欢研究兵法,而且因为身份显赫,经常被重用。中元元年,他继承了他父亲窦友的爵位,成为显亲侯。显宗皇帝即位后,窦固升迁为中郎将,负责监管羽林军。后来因为他的堂兄窦穆犯了罪,窦固也被牵连,被罢官在家十几年。

这期间天下太平,皇帝想效仿武帝时期,出兵打击匈奴,打通西域的道路。因为窦固熟悉边疆事务,在中元十五年冬天,皇帝任命他为奉车都尉,让他带兵出征。同时任命骑都尉耿忠为副将,谒者仆射耿秉为驸马都尉,秦彭为副将,他们都各自带着从事、司马等官员,一起前往凉州驻扎。

第二年,窦固和耿忠率领酒泉、敦煌、张掖的士兵以及卢水羌和匈奴骑兵一万二千人,从酒泉塞出发。耿秉和秦彭率领武威、陇西、天水招募的士兵以及羌和匈奴骑兵一万人,从居延塞出发。此外,太仆祭肜和度辽将军吴棠率领河东、北地、西河的士兵以及羌、匈奴和南匈奴的士兵共一万一千人,从高阙塞出发。骑都尉来……

话说,苗、护乌桓校尉文穆带着太原、雁门、代郡、上谷、渔阳、右北平、定襄郡的军队,还有乌桓、鲜卑一万多骑兵,从平城出发,去打仗。

耿固和耿忠一路杀到天山,跟呼衍王干了一架,砍了人家一千多颗脑袋。呼衍王吓得跑路,耿固他们一直追到蒲类海才罢休。后来,他们留下一些士兵驻守伊吾卢城。耿秉和秦彭更是厉害,在茫茫大漠里走了六百多里,到了三木楼山。与此同时,苗、文穆也到了匈奴河边,敌人都吓得四处逃窜,啥也没捞着。 祭肜和吴棠这两个家伙,因为没到涿邪山,直接被降为老百姓了。当时啊,就耿固立了大功,皇上直接给他升官,封他为特进。

第二年,耿固又带兵从玉门关出发,去西域打仗。皇上还特意下令,让耿秉和骑都尉刘张都听耿固的指挥。耿固这一仗打得漂亮,直接攻破了白山,车师国也投降了。这些事,在《耿秉传》里都写得很清楚。耿固在边疆待了好几年,羌胡人都对他非常敬佩。

肃宗皇帝登基后,因为耿固的女儿嫁给了皇室,而且耿固家族几代人都对朝廷忠心耿耿,所以皇上把耿固女儿的封号升为长公主,还多给她加封了三千户的土地。皇上还把耿固从魏应那里调来,让他当大鸿胪。皇上觉得耿固对边疆的事非常了解,经常向他请教。建初三年,皇上追认耿固以前的功劳,又给他加封了一千三百户的土地。建初七年,耿固接替马防当了光禄勋。第二年,他又接替马防当了卫尉。

耿固当了这么多年大官,地位很高,赏赐和俸禄多得数不清,家产都上亿了,但他为人却非常谦虚节俭,还乐于助人,所以大家都非常敬佩他。章和二年,耿固去世了,死后被追封为文侯。他的儿子耿彪后来当上了射声校尉,可惜比他父亲先去世了,也没留下儿子,所以耿家的爵位也就没了。

话说这个人叫窦宪,字伯度。他爹窦勋被杀害了,窦宪从小就没了父亲。建初二年,他妹妹当上了皇后,他就当上了郎官,后来一步步升迁,做到侍中、虎贲中郎将;他弟弟窦笃也当上了黄门侍郎。兄弟俩都非常受皇帝宠信,经常在宫里侍奉,赏赐不断,地位越来越高,就连王氏、主氏,还有阴氏、马氏这些权贵家族,都对他们又怕又忌惮。

窦宪仗着在宫里的势力,居然以低价强买沁水公主的园田,公主被逼无奈,不敢反抗。后来肃宗皇帝出宫经过公主的园子,指着园子问窦宪怎么回事,窦宪吓得不敢吭声。事情后来被发现了,皇帝大发雷霆,把窦宪叫来狠狠训斥说:“好好想想你以前干的那些事,强夺公主的田地,这跟赵高指鹿为马有什么区别?你这样长期下去,会让人害怕的!想当年永平年间,我经常让阴党、阴博、邓叠这三个人互相监督,所以那些达官贵戚谁也不敢犯法,而且我的诏书也反复强调,连舅舅家的田宅都得注意。现在连公主都被你强夺田地,那其他人还得了?国家现在已经把你当成一只臭老鼠一样抛弃了!”窦宪吓得浑身发抖,皇后赶紧穿孝服谢罪,好半天皇帝才消气,让窦宪把田地还给了公主。虽然没有治窦宪的罪,但也再没给他什么重要的职位了。

和帝登基后,太后临朝听政,窦宪因为是侍中,掌握着宫廷的机密,负责宣读皇帝的诏令。肃宗皇帝的遗诏里任命窦笃为虎贲中郎将,窦笃的弟弟窦景、窦瑰也都当上了中常侍,这样一来,窦家兄弟都在朝廷要职上。窦宪觉得前太尉邓彪为人正直,又深受先帝敬重,为人仁厚,于是就尊崇他,让他当了太傅,让百官都听从邓彪的指挥。窦宪自己做的事情,总是先让邓彪向皇帝奏报,再向太后禀报,事情没有不顺利的。他还推荐屯骑校尉桓郁,桓郁家世代都是皇帝的老师,为人谦和谨慎,窦宪上书推荐他,让他在宫里讲学。所以朝中内外都团结一致,没有发生什么疑虑。

这老小子性子急得很,只要有人惹着他,不管多大仇恨,他都得报复回来。早些年永平年间,有个叫韩纡的谒者曾经弹劾过他爹的案子,他就派人把韩纡的儿子给杀了,然后把人头拿去他爹的坟墓前祭奠。 后来齐殇王子都乡侯畅来吊唁国家丧事,这畅素来行为不正派,和步兵校尉邓叠家走得很近,经常一起出入京城。因为邓叠他妈跟长乐宫的人关系好,还得到皇太后的宠幸,所以畅被太后召见,要进上东门。 这老小子害怕畅得到太后宠幸,就动了歪心思,想把宫里的权力分一分,于是派人把畅在屯卫营里给刺杀了,然后把罪名栽赃到畅的弟弟利侯刚身上,还派侍御史和青州刺史一起调查利侯刚他们。

结果后来事情败露了,太后大怒,把这老小子关进了宫里。他害怕被杀头,就主动请缨去打匈奴,想以此来赎罪。 正好南单于请求汉朝出兵北伐,朝廷就封他为车骑将军,给了他金印紫绶,官职跟司空差不多,还让执金吾耿秉当他的副手。 然后就调集了北军五个校尉的部队、黎阳、雍营的军队,以及边境十二个郡的骑兵,还有羌胡兵,一起出塞。

第二年,他跟耿秉各自率领四千骑兵,加上南匈奴左谷蠡王的万余骑兵,从朔方鸡鹿塞出兵。南单于带着万余骑兵从满夷谷出兵,度辽将军邓鸿和边境的羌胡义从八千骑兵,以及左贤王安国的万余骑兵,从稒阳塞出兵,大家约定在涿邪山会合。 他派副校尉阎盘、司马耿夔、耿谭率领左谷蠡王、右呼衍王的精锐骑兵一万多人,跟北单于在稽落山打了一仗,大获全胜,敌军溃不成军,单于逃跑了,汉军一路追击,追到了私渠比鞮海。 斩杀了从名王以下的一万三千多人,俘获了上百万头牲畜。 于是温犊须、曰逐、温吾、夫渠王柳鞮等八十一部,前后二十多万人投降。 他和耿秉一起登上了燕然山,距离边塞三千多里,刻石记功,歌颂汉朝的威德,还让班固写了一篇铭文,铭文如下:

公元89年秋天七月,汉朝的皇亲国戚、车骑将军窦宪,他聪明能干,辅佐皇室,就像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一片清明。他跟执金吾耿秉一起,去朔方视察军队,整顿军备。

这支军队啊,个个都是精兵强将,厉害得很,一共六支大军,还有南匈奴、东乌桓、西羌等各部落的首领,以及三万名骁勇的骑兵。将军们轻装简从,军队分成四路前进,车马物资浩浩荡荡,足足有上万辆。军队按照八卦阵列排好,威风凛凛,黑甲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红色的旗帜染红了天空。

他们一路势如破竹,攻下了高阙、鸡鹿等地,穿过沙漠戈壁,越过大漠,斩杀了温禺祭祀战鼓,用敌人的鲜血染红了战旗。然后四路大军齐头并进,像流星一样横扫千军,一扫千里,没有一个敌人能逃脱。

就这样,他们彻底消灭了匈奴单于的势力,凯旋而归。他们还仔细考察了沿途的山川地理,绘制了地图。他们翻越了涿邪山,跨过了安侯山,到达了燕然山,踏上了冒顿单于曾经的领地,烧毁了匈奴单于的老巢。

皇上借此机会,抒发了汉高祖、汉文帝以来积压的怒气,光耀了祖宗的威灵;同时也为了后代子孙的安宁,开拓疆土,振兴汉朝的国威。这正是“一劳永逸,小投入大回报”的典范啊!于是,窦宪就在燕然山上刻石立碑,歌颂皇帝的功德。碑文写道:

《燕然山铭》:

铄王师兮征荒裔,剿凶虐兮截海外,敻其邈兮亘地界,封神丘兮建隆嵑,熙帝载兮振万世。

好家伙,霍光这回带兵打仗,凯旋而归了!他派军司马吴汜和梁讽带着金银财宝去见北单于,好好宣扬一下汉朝的国威,军队紧随其后。当时匈奴内部正乱哄哄的,吴汜和梁讽走到哪儿,哪儿的人就投降,前后加起来一万多人!他们一路追到西海边上找到单于,再次展示了汉朝的强大实力,还把皇帝的诏书给他。单于赶紧磕头谢恩,毕恭毕敬地接受了诏书。梁讽趁机建议单于效仿呼韩邪单于的做法,好好保境安民,图个太平日子。单于一听高兴坏了,立刻带着他的部下跟着梁讽一起回汉朝。走到私渠海的时候,听说汉军已经回国了,单于就派他弟弟右温禺鞮王带着贡品来朝见皇上,跟着梁讽一起去长安。霍光觉得单于自己没来,就奏请皇上把单于的弟弟送回去了。 南单于还从漠北送来一个古鼎给霍光,能装五斗粮食,鼎的旁边刻着字:“仲山甫鼎,其万年子子孙孙永保用”。霍光就把这鼎献给了皇上。

皇上一下圣旨,派中郎将拿着符节到五原郡,拜霍光为大将军,封他为武阳侯,食邑两万户。霍光死活不肯接受封赏,皇上才勉强答应了他。以前大将军的官位在三公之下,下属官员的设置也参照太尉。可霍光权势太大,朝廷上下都得听他的,于是皇上又下旨,把大将军的官位定在太傅之下,三公之上;大将军的长史、司马的官阶都提升到两千石,从事中郎也提升到六百石,其他官员的官阶也都相应提高。霍光班师回朝后,朝廷大开国库,赏赐将士,那些跟着霍光出征的郡守、二千石官员的子弟,都被封为太子舍人。

那会儿,霍光的弟弟霍笃当上了卫尉,霍光的两个外甥霍景和霍瑰都当上了侍中、奉车都尉和驸马都尉,霍家四兄弟个个飞黄腾达,都忙着盖大房子,把最好的工匠都请来了。第二年,皇上又下了一道圣旨:“大将军霍光,前年出征,大胜北狄,朝廷已经加封赏赐,但他坚决推辞不受。按照以前的惯例,他的亲戚也应该得到封赏。那就封霍光为冠军侯,食邑两万户;封霍笃为郾侯,霍景为汝阳侯,霍瑰为夏阳侯,各食邑六千户。” 霍光还是坚决不受封赏,于是带着军队去凉州镇守,还让侍中邓叠代理征西将军,做他的副手。

北匈奴单于把弟弟送回汉朝做人质,又派车谐、储王等人来居延塞表示友好,想来朝见皇帝,请求派大员迎接。皇上就派大将军中护军班固担任中郎将,和司马梁讽一起去迎接他们。结果碰上北匈奴被南匈奴打败了,单于受伤逃跑了,班固到了私渠海就回去了。皇上觉得北匈奴已经很弱了,于是想彻底消灭他们。

第二年夏天,皇上派右校尉耿夔、司马任尚、赵博等人带兵去金微山攻击北匈奴,大获全胜,俘获的人和物资非常多。北匈奴单于逃跑了,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皇上平定了匈奴,威名大振,耿夔、任尚这些人成了他的得力干将,邓叠、郭璜成了他的心腹。班固、傅毅这些人都在幕府里做事,负责处理文书方面的事务。很多刺史、地方长官都是他们的学生。尚书仆射郅寿、乐恢因为触怒了皇帝,相继自杀。从此朝臣们都非常害怕,唯唯诺诺地听从皇帝的旨意。

窦宪因为功劳很大,被提升为特进,有权推荐官员,受到的礼遇跟三公一样。窦景当上了执金吾,窦瑰当上了光禄勋,他们权势显赫,在京城里非常嚣张。虽然他们兄弟俩都骄横跋扈,但窦景尤其过分,他的奴仆和骑兵仗势欺人,欺压百姓,强抢财物,霸占罪犯,抢夺妇女。商人都不敢做生意了,就像躲避强盗一样。官吏们都害怕,不敢上报。太后听说后,派谒者把窦景的官职免了,让他以特进的身份回朝任职。窦瑰从小喜欢读书,生活节俭,很有修养,后来出任魏郡太守,之后又升任颍川太守。窦氏家族父子兄弟都当了大官,朝廷里到处都是他们的人。窦宪的叔父窦霸当了城门校尉,窦霸的弟弟窦褒当了将作大匠,窦褒的弟弟窦嘉当了少府,他们家族在朝廷里当侍中、将军、大夫、郎官的十好几个人呢!

话说这梁冀因为劳苦功高,权势越来越大,嚣张跋扈。四年后,皇帝封邓叠为穰侯。邓叠和他弟弟步兵校尉邓磊,还有他们的母亲元氏,再加上梁冀的女婿射声校尉郭举,以及郭举他爹长乐少府郭璜,这几个人都勾结在一起。元氏和郭举经常出入宫中,郭举还得到太后的宠幸,于是他们合伙密谋要害死皇帝。

皇帝暗中知道了他们的阴谋,就和亲近的宦官中常侍郑众商量,决定把他们除掉。但是梁冀当时不在京城,皇帝担心他害怕受牵连而造反,所以暂时忍住了,没有动手。等到梁冀和邓叠班师回京,皇帝下诏让大鸿胪持节到郊外迎接他们,还赏赐了军队将士,各有不同等级的赏赐。梁冀他们到了京城后,皇帝就到北宫去,下令让金吾卫和五校尉带兵驻守南、北宫,关闭城门,逮捕邓叠、邓磊、郭璜、郭举,把他们都关进监狱处死,他们的家属都被流放到合浦。皇帝又派谒者仆射收回了梁冀的大将军印绶,改封他为冠军侯。梁冀以及梁冀的兄弟梁笃、梁景、梁瑰都被遣送回封地。

皇帝因为顾及太后,不想公开处死梁冀,就派了严厉能干的人去监督他。梁冀、梁笃、梁景回到封地后,都被逼迫自杀,他们的宗族和宾客中,在朝廷做官的人都免职回原籍。梁瑰平时为人谨慎,没有受到逼迫,第二年因为上报说自己贫穷,被贬为罗侯,不许有臣属和官吏服侍他。当初,窦太后诬陷梁氏家族,梁冀等人也参与了此事。永元十年,梁棠兄弟从九真郡流放回来,途径长沙,逼迫梁瑰自杀。后来和熹邓皇后临朝,永初三年,皇帝下诏让以前被流放到家乡的窦氏家族的人和安丰侯万全一起回到京城。万全有个小儿子叫章。

话说,卫青、霍去病率领汉朝的军队,年年征战匈奴,国家为此耗费了大半资源,可还是没打赢,后世却依然把他们当成名将传颂,这难道不是靠着个人名声才得以善终吗?!窦宪带领着羌胡等边境杂兵,一战就攻破了朔方,甚至追击到稽落之外,在比鞮河边饮马,还刻石立碑,向宗庙祭告。他的功劳,比卫青霍去病还多,可后世却没多少人称赞他,原因就在于他后来做了些不好的事,败坏了名声。所以说,做人要洁身自好,那些下流的行为,君子是很厌恶的。

这几位年轻人,只不过在宫廷里侍奉,没经历过什么磨难,也没什么大的功劳,就被选拔提拔了,这和卫青、霍去病的情况大不一样。想想卫青霍去病年轻时,他们经历过多少磨难,又是怎样一步步走向成功的呢?他们哪有时间去享受荣华富贵?东方朔说过“用的时候像老虎,不用的时候像老鼠”,这话真是一点没错!所以说,有些人怀揣着美好的抱负,却最终碌碌无为,这又有什么办法呢?

章奏,字伯向,从小就爱学习,很有文采,和马融、崔瑗是好朋友,互相引荐。永初年间,三辅地区遭到羌人的袭击,章奏逃难到了东部地区,住在外黄。生活很贫困,住着茅草屋,吃着粗茶淡饭,但他依然孝敬父母,坚持学习,从不间断。太仆邓康听说他的名声,想和他交往,章奏却不愿意去,邓康因此更加敬重他。当时,人们把东观比作老子藏书的地方,比作道家的蓬莱仙山,邓康就推荐章奏到东观做校书郎。

顺帝初期,章奏的女儿十二岁,就能写文章,因为才貌出众被选入掖庭,很受皇帝宠爱,和梁皇后一样都是贵人。章奏因此被提拔为羽林郎将,后来又升迁为屯骑校尉。章奏为人谦虚,善于结交同辈,因此名声很好。当时,梁氏和窦氏家族都很显赫,彼此之间经常发生冲突,章奏却能做到与人和睦相处,所以才能避免卷入纷争。

章奏的女儿早逝,皇帝非常伤心,下令史官为她立碑颂扬她的德行,碑文还是章奏自己写的。女儿去世后,皇帝对章奏的礼遇没有丝毫减少。永和五年,章奏升任少府。汉安二年,又升任大鸿胪。建康元年,梁皇后临朝称制,章奏就主动辞官,在家中去世。他的次子章唐,很有才华,官至虎贲中郎将。

话说这安丰啊,那可是个忠义无双的人物!人称才雄,厉害着呢!他啊,扛着河里的石头,奉着图纸,那是忠心耿耿,一心为国!

孟孙氏在边境上打仗,安丰就带兵北伐,又开辟了西线,那真是战功赫赫!他带兵在空旷的沙漠里,又远征金山,一路披荆斩棘。想想他在龙庭听战笳声,在燕然山刻石勒功,那场面,真是雄壮啊!虽然最后兵败,丢了鼎,但他的忠义之心,却让王上深深感动,名垂青史!

“赞曰:悃悃安丰,亦称才雄。提河石,奉图归忠。孟孙明边,伐北开西。宪实空漠,远兵金山。听笳龙庭,镂石燕然。虽则折鼎,王灵以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