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诩,字升卿,是陈国武平县人。他爷爷虞经,在郡县里当狱吏,办案公平公正,总是力求宽大处理,每到冬天向上级递交案件总结报告的时候,都哭着送上去。他经常说:“东海太守于公,当初只是个小小的里长,他儿子于定国最后却当上了丞相。我审理案件六十年了,虽然比不上于公,但也差不多了吧!我的子孙们为什么不能当个九卿呢?”所以给虞诩取字叫“升卿”。

虞诩十二岁的时候就能读懂《尚书》了。他很小就成了孤儿,孝顺地照顾祖母。县里推荐他为孝顺的孙子,国相很欣赏他,想让他当官。虞诩推辞说:“我祖母九十岁了,离不开我。”国相也就没勉强他。后来祖母去世,虞诩守孝期满后,被太尉李脩征召到府上工作,担任郎中。

公元4年,羌族和胡人造反,把并州和凉州都打得乱七八糟。大将军邓骘说,现在军费紧张,实在应付不过来,想放弃凉州,集中兵力对付北边的敌人。于是他召集大臣们开会讨论。邓骘说:“就像衣服破了,把好的部分用来补破的,还能穿;要是不这样,两块布都保不住了。”大家都觉得他说的有道理。

贾诩听到这个消息后,就去找李修说道:“我听说朝廷要放弃并州,依我看,这样做很不妥当。先帝辛辛苦苦开疆拓土,好不容易才安定下来,现在却因为害怕多花点钱,就要放弃。凉州要是放弃了,三辅地区就成了边境;三辅成了边境,皇陵就孤零零地暴露在外了。这太危险了!古话说的好:‘关西出将,关东出相。’凉州的将士们,骁勇善战,比其他州郡强多了。现在羌胡不敢攻打三辅,不敢威胁到朝廷的心脏地带,就是因为凉州在后面牵制着他们啊!凉州的百姓们能这么卖力地打仗,没有丝毫退缩的意思,是因为他们臣服于汉朝啊!如果我们放弃凉州的土地,迁移百姓,他们安土重迁,肯定会产生二心。要是那些有野心的豪杰们聚集起来,卷土东进,就算有像彭越、项羽那样的猛将,姜太公那样的大帅,恐怕也抵挡不住。那些大臣们拿补衣服做比喻,说还能保住一部分,可我担心这就像溃疡一样,会不断蔓延,最终无法控制。放弃凉州,绝对不是个好办法!”李修说:“我没想到事情会这么严重,多亏你提醒,差点就误了大事。那你说怎么办呢?”

贾诩说:“现在凉州动荡不安,人心惶惶,我担心突然发生什么意外。最好让四府九卿,每府每卿都从凉州那边选拔几个人,把那些州牧、县令的长子都安排一些闲职,表面上是奖励他们,表彰他们的功劳,实际上是把他们控制起来,防止他们搞鬼。”李修觉得他的主意不错,又召集了四府九卿,大家都采纳了贾诩的建议。于是,朝廷就招募凉州的豪杰做官,把州牧、县令的儿子们封为郎官,以此来安抚他们。

邓骘兄弟觉得诩的意见很奇怪,心里很不服气,想用官法的条条框框来陷害他。后来朝歌的贼寇宁季等人带着几千人马攻杀地方官吏,盘踞了好几年,州郡都拿他们没办法,于是就派诩去当朝歌县令。很多老朋友都来安慰诩,说:“到朝歌这种地方去,真是太糟糕了!”诩笑着说:“志向不在于追求安逸,做事不在于躲避困难,这是我的职责所在。《诗经》有云‘不遇槃根错节何以别利器乎’,不遇到复杂棘手的情况,怎么能显现出我的才能呢?”

诩刚到任,就去拜访河内太守马棱。马棱鼓励他说:“你这样有学问的人,应该在朝廷做谋士,怎么跑到朝歌这种地方来了呢?”诩回答说:“我刚被任命的时候,很多士大夫都来安慰我,其实他们是在说我能力不行。朝歌地处韩、魏两国的边境,背靠太行山,面临黄河,距离敖仓一百里,而青州、冀州的流民有上万人。贼寇们不知道利用敖仓招募兵众,抢劫仓库里的兵器,守住城池,切断国家的交通要道,这其实不足为虑。现在他们的势力刚刚壮大,很难与之正面冲突。兵法讲究随机应变,我希望您能给我更大的权力,不要对我有所限制。”

到了朝歌后,诩制定了三条标准来招募壮士,从官吏到普通职员都推荐自己认识的人,那些参与过抢劫的人排在第一位,伤人偷盗的次之,而那些穿着丧服却不务正业的人则不在考虑范围之内。他招募到了一百多人,诩设宴款待他们,全部赦免了他们的罪行,然后派他们潜入贼寇之中,诱骗他们去抢劫,自己则埋伏兵力等待时机,结果一下子就杀了数百名贼寇。他又暗中雇佣那些贫穷但擅长缝纫的人,让他们缝制贼寇的衣服,用彩色布料缝制衣袖做成旗帜,凡是在市里出现的穿着这种衣服的人,官兵就立刻抓捕。贼寇因此惊恐溃散,大家都说诩神机妙算。后来,诩被提升为怀县令。

后羌族入侵武都,邓太后觉得庞诩很有军事才能,就把他提升为武都太守,还召见他到嘉德殿,赏赐了很多东西。

羌族人带着几千人马,在陈仓和崤谷一带堵住了庞诩。庞诩就停下来不前进,对外宣称要上书朝廷请求增兵,等朝廷派兵到了再出发。羌族人听到这个消息,就分散兵力去抢掠附近的县城。庞诩趁着羌族兵力分散的机会,日夜兼程,一天就走了上百多里。他还命令士兵每人每天都多生两堆火,每天都比前一天多,羌族人都不敢逼近了。有人问他:“孙膑是减灶示弱,您却增灶,这兵法上说一天最多走三十里,以防不测,您今天却走了将近二百里,这是为什么?”庞诩说:“敌人人多我兵少,慢慢走容易被敌人追上,快速前进敌人就难以预料了。敌人看到我们的灶火每天都增加,肯定以为是郡里的援兵来了,人多走得快,他们肯定害怕我们追击。孙膑那是示弱,我这是示强,情况不一样啊。”

到了武都郡,庞诩手下的兵不满三千,而羌族人却有一万多人,他们围攻赤亭几十天。庞诩就命令军队,不要发射强弩,而暗中发射小弩。羌族人以为弩箭力量弱,射程短,达不到他们那里,就更加猛烈地进攻。庞诩就命令二十支强弩同时射一个人,箭箭都射中了目标,羌族人吓坏了,就撤退了。庞诩趁机出城反击,杀伤了很多敌人。第二天,庞诩把所有的兵马都摆出来,命令他们从东门出去,从北门进来,像做买卖一样来回走动好几圈。羌族人不知道庞诩有多少兵马,互相惊恐不安。庞诩估计敌人要撤退了,就暗中派了五百多人到浅水的地方埋伏,等着敌人经过。羌族人果然大批撤退,庞诩就发动袭击,大败羌军,斩获很多俘虏,羌军从此溃散,南逃到益州去了。庞诩于是考察地形地势,修建了180多个营垒,招回逃散的百姓,救济贫困的人,武都郡因此安定下来了。

之前,因为道路崎岖险峻,船只车辆无法通行,只能靠驴马驮运货物,运费要五成。庞诩就亲自带领官吏士兵,勘察山谷河流,从沮县到下辩县几十里路程,都组织人手烧石凿木,开通了水道,并雇佣民工,这样水运就通畅了,每年节省了四千多万钱。庞诩刚到武都郡的时候,户口只有万余户。等到他平定了战乱,招回了逃散的百姓,两三年间,户口就增加到四万多户,食盐米价也比以前便宜了十倍。最终,庞诩因为功劳被免除罪责。

公元107年,陈禅卸任,我接替他当上了司隶校尉。才几个月,我就弹劾了太傅冯石、太尉刘熹,还有几个中常侍程璜、陈秉、孟生、李闰等等,朝中官员都用异样的眼光看着我,都说我这个人太苛刻了。 三位三公大人还联名上奏章,说我夏天里抓了好多无辜的人,搞得官吏们人心惶惶,怨声载道。

我呢,也写了奏章为自己辩解,说:“法律法规就像护堤的堤坝,刑罚就像驾驭马匹的缰绳。现在各州说要靠郡县,郡县又说要靠乡里,大家互相推诿责任,老百姓苦不堪言,那些做事敷衍了事的人反而被认为是贤能,认真负责的人却被当成傻瓜。我弹劾的那些人,犯的罪行可不止一件两件,那些二府官员害怕被我弹劾,所以反过来诬陷我。我宁愿像史鱼那样死谏,也要把这些事情说清楚!”

皇上看了我的奏章后,最终免除了司空陶敦的官职。

话说当时,中常侍张防仗着权势,经常收受贿赂,办事徇私。虞诩把这些事都记录下来,但是屡次上报却都被压了下来。虞诩实在气不过,干脆把自己给绑了,跑到廷尉那里,上奏说:“以前孝安皇帝重用樊丰,结果导致皇位继承混乱,差点亡国。现在张防又这么嚣张跋扈,国家的祸患又要来了!我实在忍受不了和他同朝为官,所以把自己绑来上报,千万别让我步杨震的后尘啊!”

奏章递上去后,张防哭哭啼啼地向皇帝告状,结果虞诩被判罚到左校当差。张防一心想要置虞诩于死地,两天之内,虞诩就被传讯到四个监狱审问。狱卒劝虞诩自己想办法脱身,虞诩说:“我宁愿死在刀下,也要让大家看看我的气节!”

这时,宦官孙程、张贤等人知道虞诩是因为忠于职守才获罪的,就一起上奏请求觐见皇帝。孙程说:“陛下您刚登基的时候,经常痛恨奸臣,知道他们会祸乱国家。现在您自己当了皇帝,反而重用他们,这和先帝的政策有什么区别呢?司隶校尉虞诩为了您鞠躬尽瘁,却被关了起来;而中常侍张防罪行昭彰,却反而陷害忠良。现在客星在羽林军营盘旋,占卜说宫里藏着奸臣。应该赶紧把张防抓起来,才能平息天象异变。请陛下下诏释放虞诩,恢复他的官职!”当时,张防就站在皇帝身后,孙程指着张防大喊:“奸臣张防,还不快下殿!”张防没办法,只好赶紧跑到东边躲起来。孙程又说:“陛下赶紧抓捕张防,别让他去他母亲那里求情!”

皇帝问了问尚书们,尚书贾朗平时和张防关系很好,就作证说虞诩有罪。皇帝有点犹豫,对孙程说:“你先出去吧,我再想想。”

于是,虞诩的儿子虞顗和一百多名虞诩的学生,举着旗子在中常侍高梵的车前跪下,磕头流血,控诉张防的罪行。高梵这才进宫向皇帝禀报,结果张防被贬到边疆,贾朗等六个人有的被处死,有的被罢官,虞诩当天就被赦免释放。孙程又上书陈述虞诩的功劳,言语非常激烈。皇帝终于醒悟过来,再次征召虞诩为议郎。过了几天,又提升他为尚书仆射。

那时候,地方长官和二千石官吏让百姓交罚款赎罪,美其名曰“义钱”,说是为穷人储存的,实际上是这些官吏用来敛财的工具。杨诩上书皇帝说:“从元年前一年开始,穷苦百姓告状说地方长官收受贿赂超过百万钱的,络绎不绝,被处罚的官吏多达几千万,但是三公和刺史却很少上报处理。想想永平、章和年间,州郡用走卒的钱借贷给穷人,司空查办后,州郡县官都被免职处罚。现在应该遵循以前的规定,取消这种权力,免除这些苛捐杂税。” 皇帝下令按照杨诩的奏章,严厉斥责州郡,从此这种罚款赎罪的事情就停止了。

之前,宁阳县的主簿跑到京城告状,说他县令枉法,已经积压了六七年都没得到处理。这位主簿在奏章里写道:“我作为陛下的子民,陛下就是我的父亲。我上书一百多次,最终都没得到回应,难道我还得跑到匈奴去告状吗?”皇帝大怒,把奏章拿给尚书看,尚书就弹劾主簿大逆不道。杨诩反驳说:“主簿告状,是因为君臣之间有怨气;上书一百多次都没得到处理,这是有关部门的责任。愚蠢的人,没必要杀那么多。”皇帝采纳了杨诩的意见,只是批评了主簿。杨诩接着对尚书们说:“老百姓有冤屈,不远千里,甚至割发剖心,跑到京城告状,却得不到处理,这哪里是做臣子的道理?你们和那些贪官污吏有什么亲戚关系,和告状的百姓又有什么仇恨呢?” 在场的人都感到羞愧。杨诩又上书说:“台郎是显赫的官职,是做官的必经之路,现在有的郡县有七八个台郎,有的州却一个都没有,应该平均分配,才能满足天下人的期望。”杨诩的很多奏议都被采纳了。

杨诩喜欢揭发别人的错误,从不隐瞒,因此多次得罪权贵,九次被问责查办,三次受刑,但他刚正不阿的性格,到老都没有改变。永和初年,他升任尚书令,因为公事而离职。朝廷念及他的忠诚,再次征召他,但他去世了。临终前,他对儿子杨恭说:“我侍奉皇帝,行事正直,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唯一后悔的是在朝歌当官时,杀了数百个贼人,其中可能会有冤枉的。从那以后二十多年,我家人口没增加一人,这是我获罪于天啊!”

杨恭很有才华,官至上党太守。

傅燮,字南容,是北地灵州人。他原本字幼起,因为仰慕南容“三复白珪”的故事,所以改了名字。傅燮身高八尺,相貌威严。年轻时,他师从太尉刘宽,两次被举荐为孝廉。有一次,他听说自己被举荐的郡里发生丧事,就放弃了官职去服丧。后来,他担任护军司马,和左中郎将皇甫嵩一起讨伐张角的黄巾军。

傅燮一向痛恨宦官,出征后,他上书皇帝说:“我听说天下的大祸,都不是来自外部,而是从内部滋生的。所以虞舜登基后,首先铲除了四个奸臣,然后才启用十六个贤相。如果那些坏人不去除掉,好人就没有办法得到重用。现在张角在赵国和魏国起兵,黄巾之乱蔓延到六州,这些都是祸乱从宫廷内部开始,然后蔓延到天下的例子。我接受了讨伐叛军的任务,刚到颍川,战无不胜。黄巾军虽然声势浩大,但不足以让朝廷担忧。我真正担心的是,治理洪水不从源头开始,只会让水流越来越广。陛下仁慈宽厚,常常有所顾忌,所以宦官们才能专权,忠臣们却无法得到重用。即使张角被消灭,黄巾军被平定,我担心的问题只会更加严重。为什么呢?邪恶的人和正直的人不应该同时在朝廷共事,就像冰炭不能放在同一个器皿里一样。那些奸邪之徒看到正直的人功劳显赫,而自己面临危险,就会巧言令色,互相勾结,制造虚假繁荣。就像孝子屡次进谏,最终会被怀疑;三人成虎,谣言也会变成事实。如果陛下不仔细辨别真伪,忠臣们很可能会像杜邮那样被杀害。陛下应该效法虞舜诛杀四凶的做法,迅速铲除那些奸佞小人,这样才能让忠臣们敢于进谏,奸邪之徒自然就会销声匿迹。我认为忠臣侍奉君主,就像孝子侍奉父亲一样。儿子侍奉父亲,怎么能不尽心尽力呢?即使我因此而被杀头,只要陛下能少听信那些奸佞小人的话,对国家来说也是一件幸事。”

奏章呈上去后,宦官赵忠看到后非常生气。等到平定张角之后,傅燮的功劳很大,应该被封赏,但赵忠却向皇帝进谗言诬陷他。汉灵帝还记得傅燮上书的内容,所以没有治他的罪,但也没有封赏他,只让他担任安定都尉。后来,因为生病,傅燮就辞官了。

话说傅燮大人后来当上了议郎。正赶上西羌造反,边章、韩遂在陇右地区闹事,朝廷下令全国征兵,赋税没完没了。司徒崔烈觉得应该放弃凉州。皇上召集公卿百官开会,崔烈坚持自己的意见。傅燮就直言不讳地说:“杀了司徒崔烈,天下才能安定!”尚书郎杨赞马上告状,说傅燮羞辱大臣。皇上就问傅燮怎么回事。傅燮回答说:

“想当年冒顿单于那么嚣张跋扈,樊哙将军身为上将,都想着带十万大军杀进匈奴腹地,心里憋着一股劲儿,可他始终没忘记自己臣子的身份,只是考虑要不要这么做。就连季布都说‘樊哙可以杀头’!现在凉州可是天下的咽喉要道,是国家的屏障。高祖皇帝刚起家的时候,就派郦商去平定陇右;历代皇帝不断开疆拓土,在那里设立了四个郡,大家都认为这是砍掉了匈奴的右臂。现在因为朝廷管理不善,导致一个州都叛乱了,全国上下都人心惶惶,陛下都睡不安稳。崔烈身为宰相,不考虑怎么平息叛乱,反而想放弃那么大一块地方,我实在想不通。如果让那些胡人占据那里,他们人强马壮,再借此作乱,那可是天下最大的隐患,也是国家最大的忧虑。如果崔烈不知道这些,那就是愚蠢至极;如果他知道却故意这么说,那就是不忠! ”

皇上采纳了傅燮的意见。从此朝廷更加看重傅燮的才能和品格,每次公卿大臣有空缺,大家都会推荐他。

过了一段时间,赵忠当上了车骑将军。皇上让赵忠说说他平定黄巾军的功劳。执金吾甄举等人对赵忠说:“傅南容以前在东部军队,立了功却没得到封赏,所以天下人都很失望。现在将军您身居要职,应该提拔贤才,安抚人心。”赵忠听进去了,就派他弟弟,城门校尉赵延去巴结傅燮。赵延对傅燮说:“南容啊,你以前没好好巴结我哥哥常侍,连万户侯都得不到!”傅燮正色拒绝说:“遇上机会还是遇不上,那是命;有没有功劳能不能得到赏赐,那是时候。傅燮可不是为了个人赏赐!”赵忠更加记恨傅燮,但又害怕他的名声,不敢加害于他。很多权贵也讨厌他,所以傅燮没多久就被外放,做了汉阳太守。

一开始啊,郡守范津,特别会识人,推荐了燮(xiè)做孝廉。后来范津调到汉阳郡当太守,跟燮交接完工作,顺利移交了印信就走了,老百姓都觉得他俩很棒,很高兴。范津,字文渊,是南阳人。燮这个人特别会关心百姓,那些叛乱的羌族人都很感激他的恩德,纷纷归顺了他。于是他就大力发展屯田,设立了四十多个军营。

那时候,刺史耿鄙把权力全交给治中程球,程球这个人贪污受贿,搞得大家都很不满。中平四年,耿鄙带着六郡的兵马去讨伐金城地区的贼寇王国、韩遂等人。燮知道耿鄙带的兵战斗力不行,肯定要输,就劝他说:“使君您才上任不久,大家还不了解您。孔子说过:‘不教人打仗,就等于抛弃他们。’您现在带的都是没经过训练的士兵,还要翻越巨大的陇山,十次行动十次都有危险。而那些贼寇听说大军来了,肯定都会团结一心。边防士兵都很勇猛,他们的攻击力难以抵挡,而您这支新组成的军队,上下还没协调好,万一内部发生叛乱,到时候后悔都来不及了。不如先停止军事行动,修养军队,明确赏罚制度。让贼寇放松警惕,他们就会以为咱们胆小怕事,内部矛盾就会加剧,这样他们就会自己分裂。等到那时,再率领训练有素的军队去讨伐已经分裂的贼寇,那胜利就唾手可得啦!现在您不考虑万全之策,却要去冒必败的风险,我私下觉得您这样做不值得。”

耿鄙不听他的劝告。军队走到狄道的时候,果然有人叛变了,先杀了程球,接着又杀了耿鄙,贼寇就乘胜包围了汉阳。城里的兵少粮也快没了,燮仍然坚守城池。

那个时候,好几千北方的胡人骑兵跟着叛军攻打郡城,这些人以前都受过太守的恩惠,都在城外磕头,请求太守回乡。十三岁的子干当时在官署里,他知道太守为人刚正不阿,很有气节,担心他不会屈服保全自己,就劝谏说:“国家现在很乱,才导致大人您在朝廷待不下去。现在天下都造反了,兵力又不足以自保,家乡的羌胡百姓以前都受过您的恩惠,想要您放弃郡城回去,您一定要答应他们啊。等您回到家乡以后,可以带领有志气的义士,遇到有道义的人就辅助他,来拯救天下。” 子干话还没说完,太守就感慨地叹了一口气,叫子干说:“别成啊,你知道我一定会死吗?这可是‘圣人才能做到达于极致的节义,其次才是坚持节义’啊!再说,殷纣王的暴虐,伯夷都不吃周朝的粮食而饿死,孔子还称赞他贤德。现在朝廷还没到殷纣王那么坏的地步,我的节操难道还比不上伯夷吗?天下大乱,连坚持高尚节操的心思都没有了,领着朝廷的俸禄却只想逃避危险吗?我该去哪里?最终还是要死。你有才能和智慧,你要好好努力啊!” 太守说完,子干哽咽着说不出话来,周围的人都哭了起来。

王国使者,也就是以前的酒泉太守黄衍劝说太守说:“成败的事情,现在已经很清楚了。您现在起来反抗,最好的结果是成就霸王的事业,最差也能像伊尹、吕尚那样建立功勋。天下已经不是汉朝的了,您难道没有想过要带领我们这些属下一起反抗吗?” 太守拍案而起,指着黄衍怒斥道:“你身为朝廷的官员,竟然为叛贼说话!”然后就指挥手下士兵出战,最后在战场上战死了,死后被追封为壮节侯。子干后来名声远扬,官至扶风太守。

盖勋,字元固,是敦煌广至人,家里几代都是高级官员。他一开始被推荐为孝廉,后来当上了汉阳长史。那时候,武威太守仗着自己有权有势,胡作非为,贪赃枉法,因为苏正和的事儿把他给办了。凉州刺史梁鹄害怕太守背后的那些权贵,想杀了苏正和来撇清关系,就跑去问盖勋怎么办。盖勋跟苏正和本来就有仇,有人就劝他趁机报复一下。

盖勋说:“不行!为了自己的私事杀人害命,不算忠臣;趁别人有难落井下石,不算仁人。”然后他就劝梁鹄说:“咱们养鹰是为了让它凶猛,凶猛了再把它杀了,那养鹰还有什么用呢?”梁鹄听了他这话,就打消了杀苏正和的念头。苏正和因为逃过一劫,非常感激,特地去拜谢盖勋。可是盖勋没见他,说:“我这是在帮梁刺史出主意,可不是为了你苏正和!”所以苏正和对盖勋的怨恨还是跟以前一样。

公元178年,北地的羌胡和边章他们这伙人造反,在陇右地区闹事,刺史左昌因为战争需要,就新征了数千万钱。 马援的孙子马勋劝谏左昌,说这钱征得太多了,左昌很生气,就让马勋去阿阳另设营地,抵挡贼兵的锋芒,实际上是想借军事上的过失来治他的罪。但是马勋屡立战功。

边章他们攻打金城,杀了金城郡守陈懿,马勋劝左昌去救援,左昌不听。边章他们又进一步包围了左昌在冀县的驻地,左昌害怕了,这才派人召马勋。马勋一开始和从事辛曾、孔常一起驻扎在阿阳,左昌的命令到了以后,辛曾他们怀疑,不愿意去。马勋生气地说:“以前庄贾因为迟到被杀,穰苴拔剑斩将,现在的从事,难道比得上古代的监军吗?”辛曾他们害怕了,就跟着马勋去了。马勋立刻率兵去救援左昌。到了之后,马勋责备边章他们,指责他们背叛朝廷的罪行。边章他们说:“左刺史要是早听你的话,带兵来压我们,我们或许还能改过自新。现在罪行已经很重了,我们不能投降了。”于是就解围离开了。

左昌因为擅自征收钱财被免职,扶风人宋枭接替了他的位置。宋枭担心有很多盗贼叛乱,就对马勋说:“凉州人缺少文化教育,所以才屡次发生叛乱。我现在想多抄写《孝经》,让家家户户学习,或许能让大家知道什么是义。”马勋劝谏说:“以前姜太公被封在齐国,崔杼杀了齐庄公;伯禽被封在鲁国,庆父篡夺了鲁国的政权。这两个国家难道缺少学者吗?现在不抓紧平定叛乱的办法,反而去做这种不寻常的事情,既足以得罪全州的人,又会遭到朝廷的嘲笑,我觉得这样做不行。”宋枭不听,还是奏请朝廷实行他的想法。结果果然被朝廷下诏书斥责,因为虚报军情而被免职。

话说,叛乱的羌人包围了护羌校尉夏育在畜官(粮仓),当时名叫皇甫嵩的将军,就和州郡的军队一起前去救援夏育。到了狐槃(地名),却被羌人打败了。皇甫嵩收拢了百来号残兵,摆成鱼丽阵(一种军阵)。羌人的精锐骑兵夹攻上来,非常猛烈,很多士兵战死了。皇甫嵩身上中了三箭,依然坚强不动摇,指着木桩说:“我一定要死在这里!”

就在这时,羌人滇吾,本来和皇甫嵩关系很好,他带兵拦住羌兵说:“这位长史大人是贤人啊,你们要是杀了他,就是违背天理!” 皇甫嵩仰天大骂:“死掉的叛贼,你懂什么?快来杀了我!” 羌兵们面面相觑,都吓了一跳。滇吾下马想扶皇甫嵩上马,皇甫嵩不肯,结果还是被羌人俘虏了。羌人佩服他的忠勇,不敢伤害他,把他送回了汉阳。后来,刺史杨雍上奏朝廷,让皇甫嵩担任汉阳太守。当时百姓挨饿,互相残杀吃人肉,皇甫嵩调拨粮食救济他们,还带头拿出自己的粮食,救活了上千人。

后来皇甫嵩辞官了,朝廷又征召他担任讨虏校尉。灵帝召见了他,问:“天下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叛乱呢?” 皇甫嵩回答说:“都是那些得宠的臣子的子弟们在作乱。” 当时宦官上军校尉蹇硕也在场,皇帝问蹇硕,蹇硕害怕了,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从此就记恨上了皇甫嵩。皇帝又问皇甫嵩:“我已经在平乐观摆开了阵势,还拿出了很多宫里的财物来犒劳士兵,怎么样?” 皇甫嵩说:“我听说‘先王以德服人,不用炫耀武力’。现在敌人远在边疆,却在京城附近摆兵,不足以显示果断,只会助长好战的氛围。” 皇帝说:“好!可惜我认识你太晚了,其他的大臣们一个都没这么说。”

皇甫嵩当时和宗正刘虞、佐军校尉袁绍一起掌管禁军。皇甫嵩对刘虞和袁绍说:“我最近见过皇上,皇上其实很聪明,只是被身边的人蒙蔽了。如果我们一起努力诛杀那些奸佞小人,然后起用有才能的人,来振兴汉室,等到功成名就之后就退隐,岂不是很好吗?” 刘虞和袁绍本来就有这方面的想法,于是就和皇甫嵩结盟,还没来得及行动,司隶校尉张温就推荐皇甫嵩担任京兆尹。皇帝正想重用皇甫嵩,但是蹇硕等人害怕皇甫嵩,就劝皇帝采纳张温的奏章,于是皇甫嵩就做了京兆尹。

话说长安县令杨党,他爹是中常侍,仗着这权势,贪得无厌,搜刮民脂民膏,弄到了一千多万钱财。那些达官贵人们都为他求情,但勋(此处应指一个人名,下文均以此人名指代)就是不答应,把这事儿都报告给了皇帝,还把杨党的父亲也牵扯了进去。皇帝下令彻查,这消息一出,整个京城都震动了。

那时候,小黄门京兆高望当上了尚药监,深得皇太子的宠信。太子因为蹇硕的关系,想让高望的儿子当孝廉,可勋就是不同意。有人就劝他说:“太子是未来的皇帝,高望又是太子喜欢的人,蹇硕更是皇帝的宠臣,你偏不答应他们的请求,这可是得罪了三个大人物啊,够你喝一壶的了!”勋却说:“选拔人才是为了报效国家,不是贤能的人才,我坚决不用,就算为此丢了性命,我也没什么好后悔的!”

虽然勋在地方上做官,但朝廷里重要的军国大事,皇帝总是亲自写信问他。皇帝还多次赏赐他,对他非常信任,勋的地位在朝中大臣里也是数一数二的。

皇帝驾崩后,董卓废掉少帝,杀了何太后。盖勋写信给他,信里说:“从前伊尹、霍光凭借功劳掌握大权,尚且让人心里发寒,你不过是个小丑,凭什么能长久?现在门口有人祝贺你,家里有人为你哭丧,难道你不应该谨慎些吗?”董卓看完信,心里很害怕。于是征召盖勋当议郎。

那时候,左将军皇甫嵩率领三万精兵驻扎在扶风,盖勋暗中和他联系,准备一起讨伐董卓。结果皇甫嵩也被董卓征召回京了,盖勋觉得自己的力量太弱,无法单独行动,于是也回京了。从朝廷大臣到一般官员,没有一个人不卑躬屈膝地侍奉董卓,只有盖勋始终挺直腰杆,坚持礼节,见到的人都吓了一跳。董卓问司徒王允:“我想找个厉害的司隶校尉,谁合适?”王允说:“只有盖京兆了。”董卓说:“这个人太聪明了,不能给他重要的职位。”于是任命他为越骑校尉。董卓又不想让他长期掌握禁军,又把他外放到颍川当太守。还没到任,就被召回京师了。

当时,河南尹朱俊向董卓陈述军事策略。董卓打断朱俊说:“我打了那么多胜仗,心里有数,你别瞎说,别污蔑我的刀!”盖勋说:“就连武丁那样英明的君主,还求人提意见呢,更何况像你这样的人,还想堵住别人的嘴吗?”董卓说:“我开玩笑呢。”盖勋说:“没听说过生气时说的话也能算开玩笑吗?”董卓这才向朱俊道歉。盖勋虽然刚正不阿,但内心厌恶董卓,一直不得志,后来得了疽病去世,享年五十一岁。他临终前嘱咐家人,不要接受董卓的赏赐。董卓想表现得宽容大度,上表赐给他东园秘器帽襚,按照礼仪送葬,盖勋葬在安陵。

他的儿子盖顺,官做到永阳太守。

臧洪,字子源,是广陵射阳人。他父亲臧旻,很有办事能力。熹平元年,会稽的妖贼许昭在句章起兵,自称“大将军”,立他父亲为越王,攻破了许多城邑,兵力达到上万。朝廷任命臧旻为扬州刺史。臧旻率领丹阳太守陈夤讨伐许昭,打败了他。许昭又重新聚集兵力,成为很大的祸患。臧旻等人继续进攻,连续作战三年,最终平定了叛乱,俘获了许昭父子,斩首数千级。臧旻因此被提升为使匈奴中郎将。

臧洪十五岁的时候,凭借父亲的功劳被封为童子郎,在太学里就小有名气。他长得高大威猛,相貌不凡。后来考中了孝廉,被任命为即丘县令。

中平年间后期,他辞官回家。陈留太守张超邀请他担任功曹。那时候,董卓杀害皇帝,意图危害国家社稷。臧洪对张超说:“您家世代受皇恩,您的兄弟们都担任着大郡的太守。现在皇室将要灭亡,奸臣董卓虎视眈眈,这正是忠义之士效忠国家的好时机啊!咱们陈留郡现在还算太平,官吏富足,如果我们举起义旗,可以召集两万人马。用这些兵力诛杀国贼,为天下人树立榜样,不是很应该吗?”张超很赞同他的说法,就和臧洪一起西行到陈留,去见他的哥哥张邈商量此事。张邈之前就问张超:“听说你当了郡守,把政事都交给臧洪,这臧洪是个什么样的人?”张超说:“臧洪是海内少有的奇才,才能和谋略都比我强。”张邈于是把臧洪叫来谈话,对他非常欣赏。然后,张邈派臧洪去拜访兖州刺史刘岱和豫州刺史孔伷,他们很快就成了朋友。

张邈先前就已经有了起兵的计划,张超到来后,他们一起商定计划,于是和其他的州牧在酸枣举行大会。他们设置祭坛,准备盟誓,可是大家互相推辞,谁都不敢第一个上台。最后,大家一致推举臧洪。臧洪整理衣冠,登上祭坛,用血写下盟誓,说道:“汉室不幸,皇权旁落,奸臣董卓乘机作乱,残害皇帝,毒害百姓,眼看就要亡国灭种了!兖州刺史刘岱、豫州刺史孔伷、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乔瑁、广陵太守张超等,联合起义兵,共同抵抗董卓。我们所有参加盟誓的人,要齐心协力,尽忠报国,即使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决不能有二心。如有违背盟誓,就让上天降下惩罚,不得善终!皇天后土,列祖列宗,都将鉴察我们的行为!”臧洪的盟誓慷慨激昂,听到他说话的人,没有不热血沸腾的。

但是,从那以后,各路诸侯都犹豫不决,谁也不肯率先出兵,导致粮草匮乏,军队士气涣散。

公孙瓒和刘虞关系不好,臧洪就派人去跟刘虞商量怎么对付公孙瓒。结果走到河间,正赶上幽州和冀州打仗,路被堵死了,只好先去投奔袁绍。袁绍见了臧洪,觉得他特别厉害,就和他交了朋友,还让他当了青州刺史。

之前的青州刺史焦和,只会说漂亮话,喜欢清谈。当时黄巾起义到处都是,青州却富庶得很,兵力也很充足。焦和想跟其他盟友一起西去京城,结果还没出发,城就被黄巾军攻破了。焦和根本不管军事,只顾着请巫师,祈祷神仙。他还怕黄巾军趁着河面结冰渡河,就让人做很多冰球扔到河里。结果军队溃散,焦和也病死了。臧洪后来安抚了那些逃散的人,百姓又安定下来了。

在青州做了两年刺史,袁绍怕臧洪太厉害,就把他调到东郡当太守,驻扎在东武阳。这时候曹操正围攻张超在雍丘,情况非常危急。张超对他的军官说:“今天这事,只有臧洪才能来救我。”有人说:“袁绍和曹操关系不错,臧洪又是袁绍的人,恐怕不会为了这点事得罪袁绍来救你,自找麻烦吧。”张超说:“臧洪是天下有名的义士,绝对不会忘恩负义,可能只是受制于袁绍的势力,没办法出手而已。”

臧洪一开始听说张超被围,就光着脚哭着喊着,召集手下,准备去救张超。但是他知道自己兵力太弱,就向袁绍求援,结果袁绍根本不理他。张超的城池最终被攻破,张氏一族也被灭了。臧洪因此怨恨袁绍,从此断绝了和袁绍的关系。袁绍就带兵围攻臧洪,好几年都没拿下。袁绍就让臧洪老乡陈琳写信劝说臧洪,告诉他利害关系,责备他不顾恩义。臧洪回信说:

“隔着这么远,我心里一直想着你,日日夜夜都在梦里想着你。我们虽然近在咫尺,却走上了不同的道路,这种悲伤和遗憾,怎么形容得了呢!以前你对我的帮助我从未忘记,这次又蒙你关照,你说的祸福,对公对私都说到点子上了。以你的才华,博览群书,怎么会不明白大道理,体会不到我的难处呢?所以我也没写什么华丽的辞藻来回复你,只是希望你能理解我的苦衷,知道我的为人。现在再次收到你的来信,心里五味杂陈,虽然很想回复,但你的话已经表达了你的深情厚谊。”

我一个卑微的小人物,本来没什么大志向,也没什么本事。后来因为出差办事,特别幸运地得到了您的赏识和重用,您的恩情深厚,所以我才能占据这么重要的州郡。现在我却要反过来跟您刀兵相见,心里能高兴吗?每次登上城楼,看到您的旗帜和军鼓,看到您的营帐,想起过去跟您一起出生入死的日子,忍不住就泪流满面。为什么呢?因为我觉得辅佐您,问心无愧;您对我的恩情,更是超越了寻常的君臣之谊。当初我接受您的委任时,我们志同道合,目标都是为了扫清寇贼,共同拥戴王室。谁知道我的州郡却被敌人入侵,郡守也遭遇不幸,我请求您派兵支援,却被拒绝,想辞行也被扣留,结果导致我的故国洪州最终被灭亡。我这点微薄的力量,什么也做不了,怎么能保全我们之间的友谊,又怎么能不辜负忠孝的名声呢?所以,我只能忍着悲痛挥舞武器,含泪跟您决裂。如果主人您能稍微展现一些古人忠恕之道,对来访者热情款待,对离开者也能体谅,那我就会像季札那样,不会有今天的这场战争了。

以前张景明在祭坛上歃血为盟,为主人奔走效力,最终使得韩牧让出印玺,主人获得了土地。可是后来,仅仅因为上书朝廷请求封赏,得到爵位和传承,就因为没有得到您的原谅,反而遭受了灭顶之灾。吕布奉先讨伐董卓后投奔您,请求您出兵却没得到支持,想离开也没错,结果却被杀害。刘子璜奉命出使,因为耽误了时间,想辞去职务也不被允许,他既害怕您又思念家乡,就用计谋骗取了回家的机会。可以说,他们都有忠孝之心,也没有违背您的霸业,可最终还是死在您的手下,没有得到善终。那些逢迎您的人就得到荣华富贵,那些违背您意愿的人就被杀害,这是对您有利,却不是我们这些游士所希望的。所以我以此为鉴戒,宁愿死守孤城,这也是君子不愿依附敌国的原因啊。

你看,咱们这儿被围了这么久,援兵还没来。我琢磨着,为了保全性命,忍辱负重一下,总比坚持所谓的节义最后全军覆没强吧?你想想,晏婴当年面对白刃都没低头,南史的作者也没因为求生而歪曲事实,所以他们才能名垂青史,流芳百世。再说,我现在占据着坚固的城池,指挥着这么多士兵,把三年的积蓄都拿出来当一年的军费,尽力解决大家的困难,安抚百姓,怎么就想着要放弃抵抗,回家种地了呢?我担心的只是,等秋风一起,伯珪率领大军南下,张扬、飞燕又来攻打,北边就要面临灭顶之灾了,到时候大臣们都会上书请求我投降。你应该引以为戒,想想曹操那些人,赶紧撤兵吧!何必一直盛怒之下,在我城下耀武扬威呢?

你嘲笑我指望黑山军来救援,难道你忘了黄巾军是怎么联合起来的吗?当年刘邦在巨野收服彭越,光武帝在绿林起家,最后都成就了帝业。只要能辅佐君主成就大业,有什么好担心的呢?何况我还奉了皇帝的诏书,跟他们一起做事呢!

孔璋啊,你到境外去捞好处,臧洪却为了君主而死;你依附盟主,臧洪却在长安留名。你说我死了名声也就没了,我还笑你活着却默默无闻呢!咱们一开始目标一致,最后却分道扬镳,你我各凭本事吧,还有什么好说的!

绍看到洪亮的信,知道他没打算投降,于是增兵猛攻。城里粮食吃光了,外面也没人来救,洪亮自己估计逃不掉了,就召集官吏士兵说:“袁绍太不像话了,图谋不轨,而且还不救济洪郡的将士,我为了大义,不得不死了。你们大家都没啥事,却跟着我遭了这祸,趁着城还没破,赶紧带着老婆孩子走吧。” 官吏们都哭着说:“您跟袁家本来就没啥仇怨,现在因为郡守的缘故,才落到这步田地,我们怎么忍心丢下您走呢?”

一开始还能挖老鼠,煮筋腱子吃,后来什么都没得吃了。主簿进献了内库里剩下的三斗米,想煮点稀粥,洪亮说:“我怎么能自己一个人吃这个呢?”于是就让人煮了点稀薄的粥,分给所有士兵。他还杀了自己的爱妾,用来喂饱将士们。士兵们都哭着,抬不起头来。城里七八十个男女,互相抱着一起死了,没有一个人背叛。

城破了,洪亮被活捉了。袁绍摆出盛大的阵仗,召集所有将领来见洪亮。袁绍说:“臧洪啊,你竟然这么辜负我!今天你服不服?”洪亮在地上瞪着眼睛怒视着袁绍说:“你们袁家侍奉汉室,四代五位公卿,可以说是受了大恩。现在王室衰弱,你们却不想尽力扶持,反而想趁机浑水摸鱼,图谋不轨,杀害忠良,来树立自己的威风。我亲眼看见将军称呼张邈为兄长,那么我父亲也应该算是您的弟弟,可是你们却不能同心协力,为国家除害,反而坐拥兵马,看着别人被屠杀。可惜我力量微薄,不能拔刀为天下报仇,我为什么要服你?”袁绍本来挺喜欢洪亮的,想让他屈服了就赦免他,可是看到洪亮说得这么义正词严,知道他最终不会投降,就下令杀了他。

话说有个洪泽人叫陈容,年轻时是秀才,很敬佩臧洪,后来跟着臧洪当了东郡丞。臧洪的城池还没被攻破的时候,曹操派臧洪回家去投奔袁绍。当时陈容也在场,他看到臧洪要被杀,就站起来对袁绍说:“将军您要干大事,想为天下除暴安良,可您却先杀了忠义之士,这合适吗?臧洪是郡守,您为什么要杀他?”袁绍有点不好意思了,让人把陈容拉出去,说:“你又不是臧洪的亲戚,干嘛替他说话?”陈容回头说:“仁义哪有固定的对象,遵循它就是君子,背弃它就是小人。我宁愿和臧洪同一天死,也不愿和将军同一天活!”结果陈容也被杀了。在座的袁绍手下,没有不叹息的,私底下互相说:“今天竟然杀了两个忠义之士!”

之前,臧洪派了两个司马出去,向吕布求救。等他们回来的时候,城池已经被攻破了,两个人都战死了。

文章评论说:雍丘被围,臧洪的义愤填膺真是太壮烈了!想想他光着脚丫子哭喊着,披甲请求出战的样子,真是让人心疼啊!那些英雄豪杰们,他们的追求和坚持正义之心,难道不一样吗?那些互相勾结,耍心眼的人,不过是为了各自的利益罢了。何况臧洪所在的城池已经危在旦夕,曹操和袁绍又互相牵制,臧洪只是想依靠外援来缓解眼前的危机。这种带着愤怒的军队,是兵家的大忌啊!可以说是继承了荆轲刺秦的节义,但可惜最终没能成功。

赞曰:先零羌族扰乱边疆,邓茂、崔略等将领放弃了凉州。贾诩、张绣等人图谋不轨,两次保全了金城。盖勋反抗董卓,最终展现了他的刚毅。臧洪怀着忠义之心,虽然力量不足,但志向高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