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武,字游平,是扶风平陵人,是安丰戴侯窦融的玄孙。他爸爸窦奉,当过定襄太守。窦武年轻的时候就因为品行好、有学问而出名,经常在大泽里教书,不参与那些官场上的事,名声在关西地区很响亮。

八年后,也就是延熹八年,窦武的大女儿被选进宫里当了宫女,桓帝看上了她,封她为贵人,然后窦武自己也跟着升官了,当上了郎中。 那年冬天,他女儿被立为皇后,窦武又升了官,当上了越骑校尉,还被封为槐里侯,食邑五千户。 第二年冬天,他又升任城门校尉。 他当官期间,提拔了不少有名望的读书人,自己生活清廉,痛恨邪恶,坚决不受贿赂,他和家人的吃穿用度也就够用而已。 那时候,羌族和蛮族经常来骚扰,年成不好,百姓都饿肚子,窦武得到宫里赏赐的东西,全都分给了太学里的学生,还把粮食沿路分给穷苦百姓。他侄子窦绍,当了虎贲中郎将,为人比较粗放,生活奢侈。窦武经常劝诫他,可他就是不听,没办法,窦武就上书请求让窦绍辞官,还主动承担责任说自己教导无方,应该受到处罚。 从那以后,窦绍改掉了坏毛病,再也不敢违反规矩了。

当时,朝廷的政事有很多问题,宫里的宦官专权,李膺、杜密等人因为参与党锢之争而被抓起来。永康元年,窦武上书劝谏说:

我听说啊,明智的君主从不忌讳批评的话,以此来了解隐秘的情况;忠诚的大臣也不怕因为劝谏而招致祸患,以此来畅通各种各样的政事。这样一来,君臣就能和谐相处,名声也能流传百世。我幸运地生活在这个盛世,赶上了文景之治的余风,哪敢贪图富贵而逃避罪责,不尽我所能地献出我的忠诚!

陛下您当初从藩国起家,继而继承了皇位,天下太平,人们都觉得这是中兴的开始。可是自从您即位以来,却没听说有什么好的政策。梁冀、孙程、寇览、邓绥这些人虽然都被诛杀了,但是常侍和黄门又接连作乱,欺骗蒙蔽陛下,竞相搞阴谋诡计,自己制定制度,随意封赏不合适的人,朝政一天天衰败,奸臣一天天强大。想想西汉末年,王莽骄奢淫逸,奸臣当权,最终导致了国家的灭亡。现在不吸取过去的教训,又走老路,我担心二世之乱的悲剧很快就会重演,赵高那样的变乱,说不定今天没有,明天就会发生。

最近,奸臣牢脩制造党争,竟然逮捕了前司隶校尉李膺、太仆杜密、御史中丞陈翔、太尉掾范滂等人进行审讯,牵连到数百人,关押了好几年,却查不出什么结果。我认为李膺他们这些人都是忠心耿耿,刚正不阿,一心为国家效力,他们正是陛下辅佐江山社稷的栋梁之才,却被奸臣贼子诬陷,天下百姓寒心,全国上下都失望透顶。希望陛下能够认真思考,及时发现问题的真相,以消除百姓心中不安的情绪。

我听说啊,古代的明君,都得有贤能的辅佐大臣,才能把国家治理好。现在朝廷里,像尚书令陈蕃,仆射胡广,还有尚书朱宇、荀绲、刘祐、魏朗、刘矩、尹勋这些人,都是国家的忠臣良将,朝廷的好帮手。那些尚书郎张陵、妫皓、苑康、杨乔、边韶、戴恢等等,个个都是文质兼备,对国家典章制度非常了解。朝廷内外,人才济济。可是陛下您却重用那些近侍,专宠那些贪婪之徒,外面不管州郡,里面却让宦官们干预朝政要务。应该把这些宦官依次贬黜,查办他们的罪行,惩治他们的恶行,收回他们欺骗国家所得的封赏,查办他们无端诬陷的罪行,信任忠良之臣,公平地评判官员的优劣,让正直和邪恶,赞扬和诋毁,各得其所,好好珍惜那些有才能的官员,只任用那些品德高尚的人。这样的话,灾祸的征兆就能消除,上天的祥瑞就能出现。最近出现了嘉禾、灵芝、黄龙这些祥瑞之兆。“夫瑞生必于嘉士,福至实由善人”,祥瑞的出现一定是因为有贤良之士,福气降临也一定是由于有善人。可是陛下您所做的事情,不合天意,不应该庆祝。

奏章写完后,我就因为生病上奏,请求辞去城门校尉和槐里侯的印绶。皇上没答应,还下诏赦免了李膺、杜密等人,把黄门北寺、若卢、都内各监狱里关押的罪行较轻的囚犯都放了。

那年冬天,皇上驾崩了,没有留下子嗣。大将军窦武就召见了侍御史河间刘儵,让他查问一下全国的王子侯中,谁比较贤能。刘儵推荐了解渎亭侯刘宏。窦武就向太后禀报,于是征召刘宏来继承皇位,这就是汉灵帝。窦武被拜为大将军,经常住在宫中。灵帝即位后,论功行赏,又封窦武为闻喜侯;窦武的儿子窦机被封为渭阳侯,并被任命为侍中;窦武的哥哥的儿子窦绍被封为鄠侯,升迁为步兵校尉;窦绍的弟弟窦靖被封为西乡侯,任命为侍中,监领羽林左骑。

武将军辅佐朝政,心里一直想着要铲除宦官。太傅陈蕃也早就想这么做了。有一天他们俩在朝堂上碰面,陈蕃悄悄对武将军说:“曹节、王甫这些中常侍,从先帝时候就开始把持朝政,搞得天下乌烟瘴气,百姓怨声载道,都把责任怪罪到他们头上。现在不除掉曹节他们,以后就更难办了。”武将军觉得陈蕃说得很有道理。陈蕃高兴坏了,激动地从座位上跳了起来。

武将军于是提拔自己的同僚尹勋做了尚书令,刘瑜做了侍中,冯述做了屯骑校尉;他还把之前被罢官的天下名士,比如前司隶校尉李膺、宗正刘猛、太仆杜密、庐江太守朱宇等等都请到朝廷来帮忙,还请前越巂太守荀翌做从事中郎,又邀请颍川名士陈寔做自己的属官,大家一起商量对策。一时间,天下英雄豪杰都知道了武将军的意图,个个都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想贡献自己的才华。

五月那天发生了日食,陈蕃又劝武将军说:“以前萧望之因为得罪石显而被搞得很惨,最近李膺、杜密这些人都被牵连到家人受苦,更何况现在的情况比石显时代严重得多!我虽然已经八十岁了,但也想为将军您除掉这些害群之马。现在正好赶上日食,可以借此机会罢免宦官,以平息天象异变。还有赵夫人和那个女尚书,她们天天在太后耳边吹风,也应该赶紧把她们打发走。将军您一定要好好考虑啊!”武将军于是向太后禀报说:“按照惯例,黄门、常侍只负责宫内事务,管理门户和宫中财物而已。现在他们却参与政事,掌握大权,他们的子弟遍布朝野,专横跋扈,贪赃枉法。天下之所以如此混乱,正是因为他们。应该把他们全部罢免,以净化朝廷。”太后说:“汉朝以来,这种情况一直都有,只要诛杀有罪的就行,怎么能全部罢免呢?”当时,中常侍管霸很有才能,在宫内一手遮天。武将军先请求诛杀管霸和中常侍苏康等人,他们都被处死了。武将军又多次请求诛杀曹节等人,但太后犹豫不决,迟迟下不了决心,这件事就这么拖了下来。

到了八月,金星出现在西方。刘瑜这个人本来就对天文星象很精通,他觉得这很不吉利,就给皇太后上奏章说:“金星侵犯了左边的辅星,上将星进入太微垣,这预示着宫门应该关闭,将相要遭殃,奸臣就在皇帝身边。希望您赶紧防范啊!”他还给武攸暨和李蕃写信,说星辰运行错乱,对大臣不利,应该赶紧采取果断措施。

武攸暨和李蕃收到信后,马上就要行动起来。于是,他们任命朱宇为司隶校尉,刘祐为河南尹,虞祁为洛阳令。武攸暨还上奏免去了黄门令魏彪的职务,用他自己的亲信小黄门山冰代替。然后让山冰弹劾素来狡猾、行为恶劣的长乐尚书郑<风立>,把他送进了北寺狱。李蕃对武攸暨说:“这些人渣就应该直接抓起来杀掉,还审问个什么劲!”武攸暨不同意,他让山冰和尹勋、侍御史祝瑨一起审问郑<风立>,结果牵扯出了曹节和王甫。尹勋和山冰马上上奏,请求逮捕曹节等人,并让刘瑜在宫内向皇太后汇报。

武侯从外面回来,还没到家呢,负责记录文书的人就先跑去告诉了长乐宫的五官史朱瑀。朱瑀偷偷看了武侯的奏章,破口大骂:“那些宦官放肆,杀了他们也就罢了,我们这些人犯了什么罪,要被灭族?” 他大声喊:“陈蕃、窦武向太后上奏要废掉皇帝,这是大逆不道!” 然后,他半夜里把平时关系好的、身体强壮的长乐宫官吏,比如共普、张亮等等,一共十七个人叫到一起,歃血为盟,要杀掉武侯他们。

曹节听到这事儿,吓得赶紧起床,跑去告诉皇帝:“外面乱糟糟的,请皇上到德阳前殿来。” 他让皇帝拔出剑来,在宫里蹦蹦跳跳的,让奶妈赵娆她们围在皇帝身边保护,拿来皇帝的信物,把宫门都关上。 然后叫来尚书台的官员,拿刀逼着他们起草诏书。 他封王甫为黄门令,派他拿着皇帝的信物去北寺狱,抓捕尹勋和山冰。山冰怀疑这是阴谋,不肯接受诏书,王甫直接把他杀了。 接着杀了尹勋,把他们两个的尸体扔出去了。 然后他们又去劫持太后,抢走了玺书。 让中谒者看守南宫,把门关上,切断和外界的联系。 又派郑某等人拿着皇帝的信物,还有侍御史、谒者,去抓捕武侯他们。

武侯不肯接受诏书,赶紧跑到步兵营,和陈蕃一起射杀了来抓捕他们的使者。 他召集了北军五校的几千士兵,在都亭下面驻扎,对士兵们说:“黄门常侍造反了,尽力作战的,封侯拜将,重重有赏!” 皇帝下令让少府周靖担任车骑将军,给他加印信,让他和护匈奴中郎将张奂一起率领五营士兵讨伐武侯。 夜里快天亮的时候,王甫带着虎贲、羽林、厩驺、都候、剑戟士,一共一千多人,在朱雀掖门集合,和张奂他们汇合。 第二天一大早,所有军队都聚集在宫殿下面,和武侯的军队对峙。王甫的军队越来越多,他让士兵们大声喊:“窦武造反了!你们都是禁军,应该守卫宫殿,为什么跟着他造反?现在投降还有赏赐!” 武侯的军队平时就害怕宦官,所以渐渐地就有人投降了王甫。

从早上到中午吃饭的时候,武侯的军队几乎都投降了。武侯和陈蕃逃跑,军队追赶围堵他们,他们都自杀了,脑袋被砍下来挂在洛阳都亭示众。 然后抓捕了他们的亲属、宾客、姻亲,全部处死,还有刘瑜、冯述,都灭了他们的族。 把他们的家属流放到日南,把太后迁到了云台。

那个时候,坏人得势,那些士大夫们都失去了志气。武府的官员桂阳人胡腾,年轻时就侍奉武将军,武将军死后,只有他一个人料理后事,结果被关了起来。

武将军的孙子武辅,当时才两岁,逃跑了才保住性命。事情败露后,官府急着抓捕他。胡腾和令史南阳人张敞一起带着武辅逃到零陵的边界,假装说武辅已经死了,胡腾还把他当作自己的儿子,并且给他娶了媳妇。后来,胡腾被举荐为桂阳孝廉。到了建安年间,荆州牧刘表听说他的事迹后,就把他召来当从事,让他去寻找武辅的窦氏宗族,把这件事上报朝廷。正赶上刘表死了,曹操平定了荆州,武辅和他的宗族一起搬到了邺城,被辟召到丞相府。后来跟随曹操征讨马超,被流矢射中而死。

话说当初,武将军的母亲生下武将军的同时还生下一条蛇,把她送到了树林里。后来武将军的母亲去世了,还没下葬的时候,一条大蛇从灌木丛中出来,径直走到灵柩旁边,用头撞击棺材,眼泪和血都流了下来,身体不断地弯曲,好像在悲痛哭泣的样子,过了一会儿才离开。当时的人都认为这是窦氏家族的吉兆。“**初,武母产武而并产一蛇,送之林中。后母卒,及葬未窆,有大蛇自榛草而出,径至丧所,以头击柩,涕血皆流,俯仰蛣屈,若哀泣之容,有顷而去。时人知为窦氏之祥。**”

胡腾字子升,早年间,桓帝南巡南阳,任命胡腾为护驾从事。当时公卿大臣和皇亲国戚的车辆骑兵有上万,征收费用和劳役,多得数不清。胡腾上奏说:“天子所到之处就是京师,臣请求以荆州刺史比照司隶校尉的权力,我自当如同都官从事一样尽职。”皇帝同意了他的请求。从那以后,大家都很规矩,没有人敢再胡作非为,胡腾因此出了名。后来党锢被解除,官至尚书。

张敞是太尉张温的弟弟。“**张敞者,太尉温之弟也。**”

何进字遂高,是南阳宛县人。他的异母妹妹被选入掖庭做了贵人,深受灵帝宠爱,何进因此被拜为郎中,后来又升迁为虎贲中郎将,之后外放为颍川太守。光和三年,他的妹妹被立为皇后,何进被征召回京,被拜为侍中、将作大匠、河南尹。

中平元年,黄巾贼张角等人起兵造反,何进被任命为大将军,率领左右羽林五营士卒驻扎在都亭,修理兵器,以镇守京师。张角的同党马元义密谋在洛阳起事,何进揭发了他们的阴谋,因此立下大功,被封为慎侯。

话说四年的时候,荥阳地区好几千个贼人突然造反,到处烧杀抢掠,还杀了中牟县令。朝廷就派苗泽的弟弟,也就是河南尹苗泽去打仗。苗泽打败了那些贼人,平息了叛乱,凯旋而归。皇上派使者在成皋迎接他,封他为车骑将军,还赐给他济阳侯的爵位。

五年,天下越来越乱了,那些看天象的人说京城要发生大事,皇宫里要流血。大将军司马许凉和假司马伍宕就劝皇上说:“《太公六韬》里写了天子带兵打仗的事儿,可以震慑四方啊!”皇上觉得他们说得对,就听从了他们的建议。于是,皇上就下令大规模征兵,在平乐观下搞军事演习。他们搭了个很大的祭坛,上面竖起十二层五彩华盖,高十丈;祭坛东北角又搭了个小祭坛,上面竖起九层华盖,高九丈。几万步兵和骑兵列队成阵,皇上亲自到军队里视察,坐在大华盖下面,而何进则坐在小华盖下面。仪式结束后,皇上亲自穿上盔甲,骑上战马,自称“无上将军”,绕着军队巡视三圈才回来。然后,皇上又下令让何进统领所有军队驻扎在平乐观下。那时候,皇上还设立了西园八校尉,蹇硕当上军校尉,袁绍当中军校尉,鲍鸿当下军校尉,曹操当典军校尉,赵融当助军校尉,淳于琼当佐军校尉,还有左右校尉。皇上觉得蹇硕又壮又勇,很有军事才能,特别信任他,就让他当元帅,统领司隶校尉以下所有官员,就连大将军都要听他的。

蹇硕虽然在军队里掌握大权,但他还是害怕何进,于是就和其他的常侍们一起劝皇上派何进去打西凉的边章、韩遂。皇上同意了,还赏赐给何进一百辆兵车,以及虎贲的斧钺。何进暗地里知道这是个阴谋,于是先派袁绍去东边对付徐州和兖州的军队,等袁绍回来再出兵,以此拖延时间。

一开始,何皇后生了个儿子叫刘辩,王贵人生了个儿子叫刘协。大臣们都请求立太子,皇上觉得刘辩轻浮,没有威仪,当不了皇帝,但是何皇后又很受宠,而且何进权势又很大,所以皇上一直拿不定主意。

六年后,皇帝病得很重,把权力托付给了蹇硕。蹇硕接受了皇帝的遗诏,本来就看不起何进兄弟,等皇帝驾崩后,蹇硕当时就在宫里,想先杀了何进,然后拥立刘协当皇帝。结果何进从外面进宫,蹇硕的司马潘隐跟何进以前就认识,远远地就跟他打了个招呼。何进吓了一跳,赶紧抄小路跑回营地,带兵驻扎在百郡邸,还谎称生病不上朝。蹇硕的计划没成功,皇子刘辩继位,何太后临朝听政,何进和太傅袁隗一起辅佐朝政,还兼管尚书台的事务。

何进早就知道宦官们不得人心,而且还恨蹇硕想害自己,等他掌握朝政后,就暗中计划除掉蹇硕。袁绍也是个有心计的人,何进的朋友张津劝他说:“黄门常侍(指蹇硕)掌握大权很久了,还跟长乐太后勾结,贪污受贿,将军应该好好选拔贤良之士,整顿天下,为国家除掉这个祸害。”何进同意了他的说法。再加上袁家世代显赫,天下人都归附他们,而袁绍又善于结交人才,能得到很多豪杰的效力,他的堂弟袁术也是个很有侠气的中郎将,所以何进对他们都非常优待。他还广泛招揽有才能有谋略的人,比如逄纪、何颙、荀攸等等,把他们都当成心腹。

蹇硕心里不安,就和中常侍赵忠等人写信说:“大将军兄弟掌握大权,独揽朝政,现在正和天下那些党人密谋诛杀先帝身边的侍从,要消灭我们这些宦官。只是因为我蹇硕掌握禁军,所以他们才暂时犹豫。现在应该一起关闭宫门,赶紧逮捕并诛杀他们!”中常侍郭胜是何进老乡。何太后和何进能这么得势,郭胜也出了不少力。所以郭胜很信任何家,于是就和赵忠等人商量,不听蹇硕的计策,反而把他的信给了何进。何进就派黄门令逮捕了蹇硕,把他杀了,然后接管了他的军队。

袁绍又跟何进说:“以前窦武想除掉那些宫里的坏家伙,结果反而被他们害了,就是因为他嘴不严,而且当时那些军队和官员都怕宦官呗。现在将军您可是外戚,又是皇亲国戚,手下兵强马壮,将领和士兵个个都是精英,都愿意为您卖命,一切都在您的掌握之中,这可是天赐良机啊!将军应该为天下除掉这个祸害,让您的名字流传后世,就算周朝的申伯,跟您比起来也差远了!现在皇帝的灵柩在殿前,将军您奉诏统领禁军,不应该随便进出宫里。”何进觉得袁绍说得很有道理,就说自己病了,不去参加皇帝的葬礼,也不去送灵柩。然后他和袁绍一起商量对策,并把这个计划告诉了太后。太后不同意,说:“宦官掌管宫禁,这是自古以来的汉朝规矩,不能废除啊。再说皇上刚去世,我怎么能跟那些士大夫们一起共事呢?”何进不好违抗太后的意思,但他还想除掉那些嚣张跋扈的宦官。袁绍认为宦官们离皇帝很近,出入宫廷,发布命令,现在不把他们全部清除掉,以后肯定还会成为祸害。可是太后的母亲舞阳君和苗氏多次收受宦官的贿赂,他们知道何进想诛杀宦官,就多次向太后进言,为宦官们遮掩。他们还说:“大将军擅自杀害皇帝身边的侍卫,独揽大权,这是削弱国家的力量啊。”太后开始怀疑,觉得他们说得也有道理。那些在宫里待了几十年的宦官,个个都是封侯拜相,权势熏天,跟内外都勾结在一起。何进刚刚上任,平时就对他们很敬畏,虽然表面上声势浩大,但心里却下不了决心,所以事情就一直拖着,没个结果。

太后坚持汉朝旧例,认为宦官掌管宫禁是祖制,不可更改;而何进想除掉宦官,却因为太后的犹豫和宦官的阻挠,难以决断。袁绍分析了形势,认为不彻底清除宦官,后患无穷,但太后的亲信却从中作梗,使得何进进退两难。何进虽然名义上掌握重兵,但内心却对那些在宫中根深蒂固的宦官有所顾忌,最终导致了事情的僵持。 “虽周之申伯,何足道哉!” 这句话体现了袁绍对何进的极力鼓动,希望他能抓住机会,成就一番功业。

好家伙,袁绍他们又开始出主意了,想拉拢各地厉害的将领和豪杰,一起带兵去京城,逼迫太后就范。何进这回还真听进去了。 他手下的主簿陈琳赶紧劝谏说:“《易经》里说‘即鹿无虞’,俗话也说‘掩目捕雀’。连小事都骗不得人,何况是国家大事,能靠耍诈成功吗?现在将军您掌握着朝廷的兵权,威风凛凛,想做什么还不是一句话的事儿,这就好比用大火烧头发一样容易。您现在却违背常理,不顾众人的意见,反而放弃自己手里的力量,去求助外人。等大兵一聚集,谁厉害谁说了算,这就像拿着武器反过来递给别人,把主动权都送出去了,怎么可能成功?最后只会自找麻烦!” 何进根本不听。

他立刻派人去西边请前将军董卓来关中上林苑驻扎,又让府里的官员太山王匡从他的郡里调来精锐的弓弩手,还让东郡太守桥瑁带兵驻扎在城皋,又让武猛都尉丁原去烧孟津,火光直冲京城,对外宣称都是为了诛杀宦官。太后还是不同意。 苗胜对何进说:“咱们当初一起从南阳来,都是穷苦人,靠着在宫里才发迹。国家大事可不是闹着玩的!覆水难收啊!您应该好好想想,还是跟太后和好吧!”何进心里开始犹豫了。袁绍怕何进改变主意,就威胁他说:“事情已经闹大了,形势已经摆在这儿了,再拖下去只会出乱子,将军您还想等什么,还不赶紧做决定?”

于是,何进就封袁绍为司隶校尉,给了他节钺,让他全权负责;又让从事中郎王允当了河南尹。袁绍在洛阳调动精兵强将,暗中调查宦官的罪行,同时催促董卓他们快马加鞭赶来,准备进攻皇宫的平乐观。太后这下真的害怕了,赶紧把所有中常侍和小黄门都赶回老家,只留下何进平时信任的人在宫里守着。那些中常侍和小黄门都去向何进谢罪,听候发落。何进说:“天下这么乱,都是因为你们这些家伙!现在董卓快来了,你们还不赶紧各回各家?”袁绍一再劝何进趁此机会痛下决心,但何进还是不肯。袁绍又写信给各州郡,假传何进的命令,让他们抓捕宦官的亲属。

何进这小子,谋划了好几天,结果消息走漏了,宫里的宦官们吓得够呛,赶紧琢磨着怎么翻盘。张让的儿媳妇,还是皇太后的妹妹呢!张让对着儿媳妇就磕头:“老臣我犯了大错,得跟您一起回老家了。可咱家世代受皇恩,如今要离开皇宫,心里真是舍不得啊!能不能让我再进宫当值一天,远远地看一眼太后和皇上,然后我就退隐山林,死了也瞑目了!”儿媳妇把这事儿跟舞阳君说了,舞阳君又跑去跟太后说了,太后就下令让所有常侍都再回宫当值。

八月,何进进宫见太后,请求把所有宦官都杀掉,然后选三个署郎来管宦官的住所。那些宦官们私下嘀咕:“大将军装病没来参加丧礼,也没送葬,现在又进宫了,这是唱的哪一出啊?难道窦氏的事又要重演了?”张让他们还派人偷偷地听着,把这些话都听了个一清二楚,于是就带着段珪、毕岚等几十个常侍,偷偷地拿着兵器从侧门进了宫,躲在省中,等何进进出的时候,就假传太后的命令把何进叫进去。何进一进门坐下,张让他们就质问他:“天下这么乱,也不全是我们宦官的错啊!先帝以前和太后关系不好,差点闹翻天,我们哭着喊着劝解,还都拿出几百万钱财来修复关系,让皇上太后和睦相处,我们图的也就是想攀上你们这些权贵罢了。现在你们竟然要灭我们全家,是不是太过分了?你说宫里脏乱,那朝中忠清的官员又有哪些呢?” 说完,尚方监渠穆拔剑就把何进砍死了,就在嘉德殿前。张让他们又假传圣旨,让前太尉樊陵当司隶校尉,少府许相当河南尹。尚书拿到圣旨,觉得不对劲儿,说:“得请大将军一起商量商量。”中黄门就把何进的人头扔给尚书:“何进谋反,已经被杀了!”

话说,大将军何进跟吴匡、张璋关系特别好,这俩人听说何进被宦官杀了,当时就火冒三丈,想带兵冲进皇宫,结果宫门都关上了。袁术跟吴匡一起使劲儿砸门,宫里头黄门拿着兵器守着宫门。天快黑了,袁术干脆一把火烧了南宫的九龙门还有东西宫,想逼着那些宦官交出何进的凶手。那些宦官赶紧跑去跟太后汇报,说大将军造反了,还放火烧宫,攻打尚书台,然后就挟持了太后、皇帝还有陈留王,带着宫里的一帮官员,从复道跑去了北宫。尚书卢植拿着兵器站在阁楼的窗户底下,指着段珪他们大骂。段珪他们吓得不轻,赶紧把太后放了,太后趁机逃出了宫。

袁绍他叔父隗矫诏召集樊陵、许相,要杀掉他们。苗、绍就带兵在朱雀阙下扎营,抓到了赵忠他们,把他们都杀了。吴匡他们本来就对苗不满意,觉得苗没跟何进一条心,还怀疑苗跟宦官是一伙的,就在军中喊话:“杀害大将军的是车骑将军,咱们这些小官能报仇吗?”何进平时对大家挺好,士兵们都哭着说:“愿意为他死!”吴匡就带兵跟董卓的弟弟奉车都尉董旻一起杀死了苗,把他的尸体扔在了苑子里。袁绍随后把北宫门关上,下令抓捕宦官,不管大小,全部杀掉。甚至还有人因为没留胡子,被误杀的,后来查明真相才得以免死。总共死了两千多人。袁绍接着带兵攻打皇宫,有人爬上端门的屋顶,从上面攻打宫内。

张让、段珪他们被逼得走投无路,就带着皇帝和陈留王还有几十个人,从谷门步行逃往小平津。朝中的大臣们都跑到平乐观去,没几个人能跟着他们走,只有尚书卢植连夜赶到黄河边。王允派河南中部掾闵贡跟着卢植后面。闵贡到了之后,拿着剑杀了几个宦官,剩下的都跳河自杀了。“明日”,百官们才迎接天子回宫,闵贡被封为郎中,封都亭侯。

董卓后来废了皇帝,又逼死了太后,还杀了舞阳君,何家就此灭亡,汉朝也从此走向了衰败。

有人说啊,窦武和何进,仗着外戚的身份,掌握了辅政的大权,在宫里依靠着太后临朝的威势,在外面又招揽了一大批英才,结果呢?还是被宦官给搞垮了,自己丢了性命,事业也失败了,让人惋惜啊!难道是他们智慧不够,权力太大的缘故吗?《史记》里说:“商朝早就该灭亡了,你偏要扶持它。”这就是宋襄公在泓水之战中失败的原因啊!

“武生蛇祥,进自屠羊。” 这说的就是窦武和何进的出身。 “惟女惟弟,来仪紫房。” 他们俩,一个靠着妹妹,一个靠着弟弟,都进了皇宫,位居高位。 可是,上面太后糊涂,下面奸佞当道,百姓怨声载道啊!他们想纠正邪恶,满足百姓的愿望,结果呢?道路坎坷,国家也陷入动乱之中。

总而言之,他们俩想做点好事,但最终都失败了,真是令人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