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通,字次元,是南阳宛县人。他家世代靠放贷致富,家底殷实。他父亲李守,身高九尺,长得特别帅,为人严厉,家里规矩就像官府一样。李守年轻时在刘歆手下做事,喜欢研究天象星历和预言,后来当上了王莽的宗卿师。李通也曾在五威将军手下当差,后来被任命为巫县丞,干得很出色。王莽快要完蛋的时候,老百姓怨声载道,李通从小就听他父亲说过一个预言,说“刘氏要重新兴起,李氏会辅助他们”,他心里一直记着这事儿。而且,他家有钱有势,在当地很有名望,所以他也不喜欢当官,就辞官回家了。

后来,下江、新市起兵造反,南阳地区也乱成一锅粥。李通和他弟弟李轶,平时就喜欢研究这些事儿,就一起商量说:“现在天下大乱,王莽政权快不行了,汉朝要复兴了。南阳的刘氏宗亲里,只有刘伯升兄弟为人宽厚,深得人心,可以跟他们一起干大事。”李通笑着说:“我也是这么想的。”正好这时光武帝刘秀为了躲避官府追捕,藏在宛城,李通听说后,就派李轶去迎接刘秀。刘秀一开始觉得李通是位值得交往的君子,所以就去了。见面后,两人聊了很久,握着手,高兴极了。李通就把那个预言的事儿详细地告诉了刘秀。刘秀一开始很意外,不敢轻易相信。李通的父亲李守当时还在长安,刘秀就试探着问李通:“要是真像你说的这样,你父亲在长安那边怎么办?”李通说:“我已经想好办法了。”然后又详细地跟刘秀说了他的计划。

刘秀彻底明白了李通的意思,于是两人约定合作,制定了详细的计划,决定在材官都试骑士的那天,劫持前队大夫和属正,然后号召大家一起起义。之后,刘秀和李轶一起回舂陵,准备在那里起兵响应。李通还派他的堂兄之子去长安,把这事儿告诉他父亲李守。

季次公(季于道)病死了,守密(守密将军)知道了这事儿,想偷偷跑回家。他跟当地人黄显关系特别好,那时候黄显是中郎将,听说这事儿后,就对守密说:“现在关卡戒备森严,你看着不像个逃亡的人,打算怎么蒙混过关呢?不如直接去皇宫自首。事情还没闹大,说不定还能躲过一劫。”守密听了他的建议,立刻写了奏章请求回家奔丧,奏章还没得到回复,他就留在宫门口等着。

结果事情败露了,通(赤眉军首领)的人马都跑了,王莽知道了,就把守密关进监狱。黄显就出面替他求情说:“守密将军听说他儿子造反,不敢逃跑,他一直很忠心,是来向朝廷投降的。我愿意拿自己做担保,带着守密将军一起回老家,去劝劝他儿子。如果他儿子还是一意孤行,就让守密将军面向北方自刎谢罪,以报答朝廷的大恩。”王莽觉得他说的有道理。

正巧这时候,前线又送来了赤眉军起兵的消息,王莽大怒,想杀了守密,黄显又极力为他辩护,结果两个人都被杀了,守密在长安的家属也被全部杀害。南阳那边也把赤眉军首领通的兄弟、亲戚一共六十四人全部杀掉,尸体还在宛城烧了。

与此同时,汉军也已经集结完毕了。赤眉军首领通跟光武帝刘秀、李轶在棘阳相遇,一起打败了汉军的前锋部队,杀了甄阜和梁丘赐。

更始皇帝登基后,立马把刘秀的哥哥刘演封为柱国大将军、辅汉侯。刘演跟着更始皇帝到了长安,又被封为大将军,西平王;刘秀的另一个哥哥刘轶被封为舞阴王;刘演的弟弟刘松被封为丞相。更始皇帝派刘演拿着皇帝的信符回荆州镇守,刘演顺便娶了刘秀的妹妹,也就是后来的宁平公主。

刘秀当了皇帝以后,就召刘演进京当卫尉。建武二年,刘秀封刘演为固始侯,又让他当大司农。皇帝每次带兵去各地打仗,都让刘演留在京城,安抚百姓,修建宫殿和学校。建武五年春天,刘演接替梁王当了前将军。六年夏天,刘演领着破奸将军侯进、捕虏将军王霸等十支部队去汉中打贼。公孙述派兵来救,刘演他们跟公孙述的军队在西城打了一仗,打赢了,然后就回军驻扎在顺阳,屯田种地。

那时候天下差不多平定了,刘演觉得想躲开这些荣耀和权力,就因为生病上书请求辞官。皇帝把这事交给朝廷大臣们讨论。大司徒侯霸他们说:“王莽篡汉,天下大乱,刘演像伊尹、吕尚、萧何、曹参那样,出谋划策,辅佐皇帝,成就了圣明的德政,他为了国家倾家荡产,不顾个人安危,一心辅佐皇上,有挽救危亡的大功劳,他的功劳天下皆知。现在天下平定了,他却谦虚地辞官。人不能在太平盛世忘了过去的危险,应该让他继续工作,安心治病。如果他想当诸侯,那可不行。”于是皇帝下令让刘演好好治病,按时上班。那年夏天,又提升刘演当了大司空。

刘演本来是个平民,后来响应号召,参与了成就大业的事,再加上娶了宁平公主的关系,所以皇帝对他特别看重。但是刘演为人谦虚谨慎,总是想躲避权力。他本来就身体不好,自从当了宰相,就经常告病不上朝,几年来一直请求退休,皇帝总是优待他,让他拿着大司空的官职在家养病,可是刘演又坚决推辞。过了两年,他才接受了辞去大司空官职,改封为特进奉朝请。

后来有人建议封皇子的爵位,皇帝想起刘演当初的功劳,当天就封刘演的小儿子刘雄为召陵侯。皇帝每次去南阳,都派人带着祭品去祭拜刘演他父亲的坟墓。“十八年卒,谥曰恭侯。帝及皇后亲临吊,送葬。”刘演去世后,谥号为恭侯,皇帝和皇后都亲自去吊唁,并送葬。

他的儿子刘音继承了他的爵位。刘音死后,他的儿子刘定继承爵位;刘定死后,他的儿子刘黄继承爵位;刘黄死后,他的儿子刘寿继承爵位。

李轶后来被朱鲔给杀了。更始政权失败后,李松战死了,只有李通凭借功劳名声善终。永平年间,皇帝到宛城,下令所有姓李的以及安众宗室成员都来觐见,还赏赐了他们,恩宠非常深厚。

话说回来,孔子说过:“富贵是人都想要的,但不是通过正当途径得到的,就不能享受。”李通难道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却不知道该怎么通过正当途径去获得吗?这天道、性命啊,圣人都难以言说,更何况去推测那些微不足道的隐秘,那些来得莫名其妙的福气,竟然还因此污蔑亲族,来掩盖自己所有功劳?想当初,蒙谷背负书信,却不屈服于楚国的压力;即墨用齐国的兵力,为燕国报仇雪耻。他们所追求和放弃的东西,和李通相比,是不是大不一样呢?

王常,字颜卿,是颍川舞阳人。王莽当政之前,他为了给弟弟报仇,逃亡到江夏。过了很久,他和王凤、王匡等人一起在云杜绿林起兵,聚集了几万人马,王常当了个偏将,攻打附近的县城。后来,他和成丹、张卬等人分开,进入南郡蓝口,被称为下江兵。王莽派严尤、陈茂去讨伐,把他们打败了。王常、成丹、张卬就带着残兵败将跑到蒌溪,抢劫钟、龙一带,队伍又壮大起来了。他们率兵和刑州牧在 上唐打了一仗,大获全胜,然后一路北上到了宜秋。

那时候,汉军和新市、平林起义的军队都在小长安战败了,大家都想各自撤兵。 耿弇(gěng yán)听说下江的军队在宜秋,就和光武帝刘秀、李通一起去了常赦的营寨,说:“我想见见下江的一位贤将,商量商量大事。” 成丹、张卬一起推荐了常赦。耿弇见了常赦,就跟他说了联合抗击王莽的好处。

常赦一听,顿时明白了,说:“王莽篡夺皇位,残暴地对待天下百姓,老百姓都盼着汉朝复兴,所以才出现了这么多英雄豪杰起义。现在刘氏后代重新兴起,那就是真正的主人!我正想着怎么出力,辅佐他们成就大业呢!”耿弇说:“要是事情成功了,我可不敢一个人独享功劳啊!”于是,他和常赦就结成了深厚的友谊,然后离开了。

常赦回到营中,就把耿弇的话详细地告诉了成丹、张卬。成丹、张卬却固执己见,都说:“咱们既然已经起兵了,就应该各自为王,为什么要听别人的指挥呢?”常赦心里只想归顺汉朝,于是就慢慢地开导那些将领,说:“以前成帝、哀帝都衰弱没留下后代,所以王莽才趁机篡位。他得到天下后,却实行残酷的统治,早就失去了民心。老百姓日夜盼着汉朝复兴,可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所以我们才因此有机会起义。老百姓怨恨的,是上天所抛弃的;老百姓想念的,是上天所眷顾的。要成就大事,必须做到下顺民心,上合天意,才能成功。如果倚仗强大,凭借蛮力,放纵自己的欲望,即使得到了天下,也一定会再次失去。秦国、项羽那样强大的势力,尚且落得个灭亡的下场,何况我们现在只是一些平民百姓聚集在草泽之地?如果这样去做,那就是走向灭亡的道路!现在南阳的刘氏宗族举兵起义,你看那些来商量事情的人,个个都有深谋远虑,都是王公大臣的才干,我们跟他们联合起来,一定能成就大业,这是上天在帮助我们啊!”

下江的将领们虽然比较强硬,见识也少,但是一向都很尊敬常赦,于是都向他道歉说:“要不是您王将军,我们差点就要犯下大错了!我们愿意虚心接受您的教诲!” 他们立刻就率领军队,和汉军以及新市、平林的军队联合起来。于是,各路军队齐心协力,士气大振,一起进攻,打败并杀死了甄阜、梁丘赐。

话说当时大家都在商量立谁当皇帝,就属刘秀(光武帝)和南阳的那些士大夫们觉得应该立刘伯升。可是朱鲔、张卬他们不同意。后来更始帝登基了,就让刘常当廷尉兼大将军,封他为知命侯。 刘常又分别去汝南、沛郡带兵,后来回到昆阳,跟刘秀一起打败了王寻、王邑。

更始帝迁都长安后,让刘常代理南阳太守,全权负责赏罚,还封他为邓王,管辖八个县,并且赐姓刘。刘常为人很谦虚节俭,遵守法度,南方的人都称赞他。

更始帝失败后,建武二年夏天,刘常带着老婆孩子去洛阳投降。刘秀见到刘常非常高兴,还慰劳他说:“廷尉啊,你辛苦了!我一直记得咱们以前一起经历的艰难困苦,哪能忘记呢?你千里迢迢来投奔我,难道违背了咱们当初的约定吗?”刘常赶紧磕头谢恩,说:“臣蒙受您的重托,才能在陛下麾下效力。当初在宜秋相识,后来在昆阳相遇,多亏您的英明神武,才让我能像斩金断铁般迅速地完成任务。更始帝不识我的才能,却让我管理南方的州郡。赤眉军作乱时,我心灰意冷,以为天下又要大乱了。听说陛下在河北登基,我心里才豁然开朗,如今终于见到您了,死也瞑目了!”刘秀笑着说:“我和廷尉只是开玩笑罢了。我见到廷尉,就不用担心南方了。” 然后刘秀召集了所有的大臣将军开会,当着大家的面说:“刘常当初只是个平民,却能兴兵起义,而且深明天命,所以更始帝封他为知命侯。我和他在战场上相遇,关系一直很好。” 于是刘秀特别赏赐了他,任命他为左曹,封他为山桑侯。

皇帝在一次大型朝会上指着常说:“这个人率领着长江流域的将领们辅佐汉室,忠心耿耿,如同金石一般,真是个忠臣啊!”当天,皇帝就提升常为汉忠将军,派他南下讨伐邓奉、董卓,并命令其他将领都听从他的指挥。 皇帝又下令常北上攻打河间、渔阳,平定那里的叛乱。

五年秋天,常攻克了湖陵,又与皇帝在任城会合,一起打败了苏茂、庞萌。攻打下邳的时候,常的部队在城门处激战,一天打了好多回合,敌人败退回城,常紧追不舍,城头上箭如雨下。皇帝带着一百多骑兵从城南的高处观战,看到常的作战勇猛,就派中黄门去下令让他撤退,敌人这才投降。常还另外率领骑都尉王霸一起平定了沛郡的叛乱。六年春天,常被召回洛阳,他的妻子在舞阳迎接他回家祭祖。之后,常西屯长安,抵御隗嚣。七年,皇帝派使者拿着诏书,拜常为横野大将军,他的地位在众将领中是独一无二的。常又单独击败了隗嚣的将领高峻于朝那。隗嚣派兵经过乌氏,常又率兵将其击溃。接着,常又平定了降服保塞羌的各个营寨。九年,常攻打内黄的叛军,将其击败并使其投降。后来,常在故安驻扎军队,抵御卢芳。十二年,常在军营中去世,谥号为节侯。他的儿子广嗣继承了爵位。三十年,广嗣被迁封为石城侯。永平十四年,因为牵涉到楚地的叛乱,石城侯国被废除。

邓晨,字伟卿,南阳新野人。他家世代都是做官的,官职都在二千石以上。他的父亲邓宏做过豫章都尉。邓晨年轻时就和光武帝的姐姐元结识了。王莽末年,光武帝曾经和他的哥哥刘伯升以及邓晨一起去宛,和穰县人蔡少公等人一起饮酒谈话。蔡少公对图谶之术颇有研究,他说刘秀将来会当皇帝。有人问:“这是不是说国师刘秀啊?”光武帝笑着说:“你怎么知道我不是呢?”在座的人都哈哈大笑,只有邓晨心里暗自高兴。后来,光武帝和家人为了躲避官府,住在邓晨家里,两人关系非常好。邓晨就对光武帝说:“王莽暴虐无道,盛夏酷暑还杀害百姓,这是天要亡他的时候啊!以前在宛城相会,难道只有你才能应验天命吗?”光武帝笑着没回答他。

话说汉朝闹起兵荒马乱的时候,耿晨一大早把宾客们召集到棘阳城里商议对策。结果汉军在小长安打了败仗,好多将领都丢了家小,光武帝(当时还是刘秀)一个人骑着马逃命。半路上碰见了妹妹伯姬,俩人共乘一骑继续逃窜。 往前跑又遇到了耿家老夫人(耿晨的母亲)元氏,耿晨赶紧让她上马。老夫人却用手推拒着说:“走吧,我救不了了,别咱们俩都一起完蛋!” 这会儿追兵杀到,老夫人和三个女儿全都被杀害了。

汉兵退守棘阳后,新野县令竟然丧心病狂地去糟蹋耿晨的家,还烧了他的祖坟!耿家亲戚个个都气得不行,骂道:“咱们家本来就富裕,为啥要跟着媳妇儿家人一起遭这杀身之祸?” 但耿晨最终还是没说什么怨恨的话。

更始帝登基后,任命耿晨为偏将军。他和光武帝一起在颍川打仗,还一起夜袭昆阳城,大败王寻、王邑两支军队。后来又单独带领军队攻打阳翟以东的地区,一直打到京兆、密县,都顺利拿下。更始帝迁都洛阳,任命耿晨为常山太守。 这期间王郎造反,光武帝从蓟县逃到信都,耿晨也偷偷摸摸地赶到巨鹿与光武帝会合,主动请缨要一起攻打邯郸。光武帝说:“耿卿啊,你一个人跟着我,还不如守着一郡,做我北路的保障呢!” 于是就让耿晨回常山郡去了。光武帝在冀州追击铜马、高胡等叛军,耿晨调集了一千名精锐弓箭手支援,还负责后勤保障,让军队的物资供应不断。

光武帝称帝后,封耿晨为房子侯。皇帝还念及姐姐在乱军中遇害,追封耿晨母亲元氏为新野节义长公主,并在县西为她立庙。又封耿晨的长子耿汎为吴房侯,让他负责祭祀公主。

建武三年,皇帝召耿晨回京,多次设宴款待,两人回忆往事,叙旧畅谈,其乐融融。耿晨平静地对皇帝说:“臣,总算把事情办妥了。” 皇帝哈哈大笑。 后来光武帝去章陵,任命耿晨为光禄大夫,并让他持节监视执金吾贾复等人,一起平定了邵陵、新息的叛乱。建武四年,光武帝去寿春,留下耿晨镇守九江。

晨好乐当了郡守,后来又升任中山太守,百姓们都很称赞他,他一直都是冀州最优秀的地方官。十三年后,他又被封为南顿侯。他入朝担任朝请郎,后来又当了汝南太守。十八年,皇上到章陵巡幸,征召晨好乐担任廷尉。皇上带着晨好乐到了新野,摆酒设宴,赏赐了数千万钱,然后又让他回郡去了。晨好乐拥有几千顷的鸿郤陂田地,汝南地区物产丰富,鱼米丰饶,甚至流溢到其他郡县。第二年,他被正式封为西华侯,又被征召入朝担任朝请郎。二十五年他去世了,皇上派遣中谒者按照公主的规格操办丧事,迎接新野的晨好乐夫人魂魄,与晨好乐合葬于北芒。皇帝和皇后都亲自前往送葬。死后被谥号为惠侯。

他的儿子小子棠继承了爵位,后来迁封到武当。小子棠死后,他的儿子固继承爵位;固死后,他的儿子国继承爵位;国死后,他的儿子福继承爵位,永建元年去世,没有儿子,爵位因此被废除。

来歙,字君叔,是南阳新野人。他的六世祖在汉朝时,很有才能和实力,在武帝时期,作为光禄大夫,辅佐楼船将军杨仆,打败了南越和朝鲜。他的父亲仲,在哀帝时期是谏大夫,娶了光武帝的姑姑,生下了来歙。光武帝非常亲近和敬重他,经常一起往来长安。

汉朝军队起兵的时候,王莽认为来歙是刘氏的外戚,就把来歙抓了起来。他的宾客们一起想办法营救,才让他免于一死。更始帝即位后,任命来歙做官,跟随他进入关中。来歙多次进言却没被采纳,就以生病为由辞官了。来歙的妹妹是汉中王刘嘉的妻子,刘嘉派人迎接来歙,于是来歙就到了汉中。更始帝失败后,来歙劝说刘嘉归顺光武帝,于是和刘嘉一起到洛阳去投奔光武帝。

光武帝见到来歙,非常高兴,立刻脱下衣服给他穿,任命他为太中大夫。当时正为陇西和蜀地没有归顺而担忧,光武帝单独对来歙说:“现在西州还没有归顺,隗嚣称帝,路途遥远,各路将领都忙着平定关东,至于西州的策略,还不知道该派谁去负责,你有什么计策吗?”来歙于是主动请缨说:“我曾经在长安见过隗嚣。他刚起兵的时候,打着汉朝的旗号。现在陛下圣德兴隆,我希望能够奉命出使,用诚信打动他,隗嚣一定会束手投降,那样他自取灭亡的趋势,就不足为虑了。”

话说建武三年,皇帝派耿舒去见隗嚣。三年后,皇帝又让耿舒拿着皇帝的亲笔信,带着马援一起去见隗嚣。耿舒回来后,又再次去劝说隗嚣。

结果隗嚣答应了,派自己的儿子隗恂跟着耿舒去长安当人质,皇帝也因此封耿舒为中郎将。当时,东边的战事差不多平定了,皇帝打算把隗嚣的军队收编过来,一起攻打蜀地,于是又派耿舒去跟隗嚣手下的将领王元沟通,暗示皇帝的想法。但王元故意拖延时间,各种犹豫不决,就是不肯表态。

耿舒这个人性格刚烈,脾气火爆,这下可忍不了了,直接冲着隗嚣发火,质问他说:“皇上之所以派你来,是因为看重你的才能和见识,所以才亲笔写信给你,表达诚意。你派你儿子来长安当人质,这明明是表示臣服的诚意啊!现在你却听信那些奸佞小人的话,想要谋反,背叛皇上,抛弃自己的儿子,违背当初的承诺,这合适吗?成败就在今天了!”耿舒说着,就要拔剑刺杀隗嚣。隗嚣吓了一跳,赶紧躲进屋里,调集兵马,准备杀耿舒。耿舒不慌不忙,拄着他的节杖,慢慢地上了车,离开了隗嚣的营地。

隗嚣更加生气了,王元又怂恿隗嚣杀了耿舒,还派牛邯带兵把耿舒围了起来。这时,隗嚣手下的将领王遵站出来劝说隗嚣说:“我听说,当领导的要谨慎对待权力和名声,当家做主的要小心别招惹怨恨和祸患。如果谨慎对待权力和名声,下属就会服从你的命令;如果轻视怨恨和祸患,那就会祸及全家。将军你把儿子送去长安当人质,心里却另有打算,这名声和权力都搞砸了;外面的人都在议论你想要谋害汉朝的使者,这怨恨和祸患就来了。古代列国交战,使者在中间斡旋,是为了强调战争的残酷,避免轻易开战,更何况你接受了皇帝的命令,派儿子当人质,却还要加害使者呢?耿舒虽然只是一个人孤身前来,但他可是皇帝的外甥啊!杀了他对汉朝没有任何好处,却会让你家破人亡。以前宋国杀了楚国的使者,结果就发生了‘析骸易子’的惨剧。小国都不敢侮辱使者,更何况是强大的汉朝,更何况还有你儿子在人质呢?”

耿舒为人诚实守信,说话做事从不违背承诺,他每次去游说,都能做到有据可查,西州的官员都非常信任他,很多人都为他说话,所以耿舒最终得以脱险,安全地回到了东边。

话说公元前23年春天,歙将军和征虏将军祭遵一起进攻略阳。结果祭遵半路生病回去了,留下一些精兵强将跟着歙将军,一共两千多人。他们披荆斩棘,开山凿路,从番须、回中绕道到达略阳,一举斩杀了嚣的守将金梁,然后就占领了略阳城。嚣一听这个消息,吓坏了,大喊:“这也太神了!”于是他调集几万大军来围攻略阳,还让人砍山筑堤,放水灌城。歙将军和将士们拼死抵抗,箭射光了,就干脆把屋顶的瓦片和树枝都当武器使。嚣集中精锐部队猛攻,从春天打到秋天,他的士兵都累坏了。这时,皇帝下令调动关东的大批军队,亲自率兵前往陇上,嚣的军队溃不成军,包围圈也解除了。

后来,皇帝设宴庆祝,犒劳歙将军,还让他坐在所有将领的右边,赏赐给他妻子一千匹缣帛。皇帝还下令让歙将军留在长安,监督其他将领。歙将军趁机给皇帝写了一封奏章,说:“公孙述之所以能苟延残喘,是因为有陇西和天水两郡作为屏障。现在这两郡都被平定了,公孙述的计策也就黔驴技穷了。我们应该多招募士兵,多储备粮草。以前赵国的将领很多都是商人出身,高祖皇帝用重赏来招揽他们。现在西州刚打完仗,士兵们又累又饿,如果我们用钱粮招募他们,就能聚集起一支强大的军队。我知道国家拨给我们的钱粮不是无限的,经费可能不够,但是有些事不得不做啊!”皇帝觉得歙将军说得很有道理。

于是,皇帝下令大量运送粮草,并命令歙将军率领征西大将军冯异、建威大将军耿弇、虎牙大将军盖延、扬武将军马成、武威将军刘尚进军天水,打败了公孙述的将领田弇和赵匡。第二年,他们攻克了落门,公孙述的党羽周宗、赵恢以及天水地区的许多县都投降了。

话说王莽当政的时候,羌族人纷纷叛乱。隗嚣(kuí xiāo)这个人,他很会笼络羌族首领,把他们拉拢过来为自己效力。可是隗嚣死后,五溪、先零等羌族部落又开始经常来抢掠,他们都筑起工事据守,州郡官兵根本拿他们没办法。

这时,杜诗(dù shī)挺身而出,他大力修造攻城武器,带着盖延、刘尚还有太中大夫马援等人,浩浩荡荡杀奔金城,狠狠地打击了羌族叛军,斩杀了数千敌军,缴获了上万头牛羊,还有几十万斛粮食。接着,他又打败了襄武的贼寇傅栗卿等人。虽然陇西地区暂时平定了,但老百姓都饿肚子,逃荒的人络绎不绝。杜诗二话不说,打开粮仓,把粮食调拨到各个县,赈济灾民。这样一来,陇右地区安定下来了,凉州也恢复了正常秩序。

过了几年,杜诗又和盖延、马成一起进攻公孙述的将领王元、环安,在河池、下辨把他们打败了,乘胜追击。蜀国人吓得不轻,竟然派刺客去刺杀杜诗,虽然没成功,但他们赶紧派人去召盖延。盖延见到杜诗,悲痛欲绝,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只能哭。杜诗大声呵斥盖延说:“你这是干什么!现在朝廷派来的使者中间有刺客,我们都没能为国家报仇雪恨,我正要叫巨卿(盖延字巨卿)来商量军事部署,你却像个娘们儿似的哭哭啼啼!就算刀子架在脖子上,也不能放弃军务,斩杀敌人吗!”盖延这才止住哭泣,强打起精神,听从杜诗的吩咐。

杜诗自己写了一份奏章,上面写道:“臣在夜里被刺客袭击,受了重伤。臣不敢怜惜自己的性命,只是遗憾自己没能尽职尽责,给朝廷蒙羞。治理国家,最重要的是要选拔贤才,太中大夫段襄为人正直,可以委以重任,请陛下考虑。另外,臣的兄弟们都不成器,恐怕会惹祸上身,请陛下怜悯他们,多加管教。”写完奏章,杜诗拔出佩剑自杀了。

皇帝听到这个消息,非常震惊,看完奏章后,不禁老泪纵横,他下诏书说:“中郎将杜诗,多年征战,平定了羌族和陇西的叛乱,他忧国忧民,忠孝两全,却不幸遇害,真是令人痛惜啊!”皇帝下令追赠杜诗中郎将、征羌侯的印绶,谥号为“节侯”,并派谒者护送他的灵柩。杜诗的灵柩运回洛阳后,皇帝亲自穿着丧服前去吊唁送葬。因为杜诗平定了羌族和陇西的功劳,朝廷把汝南的当乡县改名为征羌国。

子褒的儿子继承了爵位。过了十三年,皇帝看重歙的忠诚和节操,又封了歙的弟弟由为宜西侯。褒的儿子棱,娶了皇室宗女武安公主。棱很早就去世了,褒也去世了,于是由棱的儿子历继承了爵位。

接下来是评论说:“世人都称赞来君叔是天下最值得信赖的人。他身处两个国家之间,担当着重要的外交使命,难道他就不动用一些欺骗和计谋吗?但他却能凭借诚信而闻名天下,这正是因为他真心实意地想要做到两国都安好,而自己并不贪图私利。”

历,字伯珍,年纪轻轻就继承了爵位,因为是公主的儿子,在永元年间当上了侍中,还监管羽林右骑。永初三年,他升迁为射声校尉。永宁元年,他接替冯石担任执金吾。延光元年,皇帝尊封历的母亲为长公主。第二年,历又升迁为太仆。

明年,中常侍樊丰跟大将军耿宝、侍中周广、谢恽等人一起诬陷太尉杨震,杨震最后自杀身亡。虞诩当时是侍御史,杨震对他说:“耿宝仗着跟皇亲国戚的关系,享受着过分的荣华富贵,却不想着报答国家的恩情,反而依附奸臣,诬告杨公,陷害忠良,他很快就会遭到天谴的!” 所以杨震就和周广、谢恽断绝了往来,不再跟他们有任何瓜葛。

那时候太子得了怪病,心里不安,就躲到安帝乳母野王君王圣的住处去了。太子的乳母王男和厨监邴吉等人觉得王圣的住处刚修好,犯了土禁,不能长期住在那儿。王圣和她的女儿永就和主管宫中事务的大长秋江京以及中常侍樊丰、王男、邴吉等人互相指责,最后王圣和她的女儿永诬陷王男和邴吉,把他们都关起来,最后两人都死了,家属也被流放到偏远的地方。太子一直惦记着王男他们,经常唉声叹气。江京和樊丰害怕以后会遭到报应,就胡乱编造一些子虚乌有的事情,诬陷太子和东宫的官员。

皇帝大怒,召集公卿以下的官员开会讨论废立太子之事。耿宝他们都顺着皇帝的意思,都说应该废掉太子。虞诩就和太常桓焉、廷尉张皓一起商议说:“按照经书上说的,太子年纪不到十五岁,过错不在他身上。而且王男和邴吉的谋划,太子可能并不知道,应该选拔忠良的人来辅佐太子,用礼义来教导他。废立太子是件大事,皇上应该慎重考虑。” 但是皇帝不听,当天就把太子废黜,封为济阴王。当时负责监视太子府邸的小黄门籍建、中傅高梵等人,也都因为没有罪过而被流放到朔方。

虞诩就联合了光禄勋殳讽、宗正刘玮、将作大匠薛皓、侍中闾丘弘、陈光、赵代、施延、太中大夫朱伥、第五颉、中散大夫曹成、谏议大夫李尤、符节令张敬、持书侍御史龚调、羽林右监孔显、城门司马徐崇、卫尉守丞乐闱、长乐、未央厩令郑安世等十多个人,一起到鸿都门去证明太子没有过错。龚调根据法律条文明确指出,王男和邴吉犯了罪,太子不应该受到牵连。皇帝和身边的人都很生气,就派中常侍拿着圣旨威胁群臣说:“父子本是一体,这是天性使然。为了天下大义而割舍亲情,这是应该的。虞诩、殳讽等人不懂得朝廷大典,却和一些小人物一起闹事,表面上装作忠贞,实际上是想图谋以后的富贵,掩盖邪恶违背道义,这哪里是侍奉君主的礼仪?朝廷广开言路,所以暂时姑且放过你们;如果你们执迷不悟,就要依法惩处!” 那些劝谏的人个个吓得脸色发白。薛皓第一个叩头说:“应该按照圣旨办。”虞诩很生气,当廷质问薛皓说:“你当初一起上书劝谏的时候是怎么说的,现在怎么又反悔了?大臣们乘坐朝廷的车驾,处理国家大事,难道可以这样反复无常吗?” 其他人渐渐地都退缩了,只有虞诩一个人坚守在宫门外,连续几天都不肯离开。皇帝大怒,就免去了虞诩兄弟的官职,削减了他们的爵位俸禄,并且禁止公主与他们见面。虞诩于是闭门谢客,不再与亲戚往来,当时的人都为此感到震惊害怕。

皇帝驾崩后,阎太后当政,李固被提拔做了将作大匠,相当于工程部长。后来顺帝登基,大家都说他是国家的栋梁之才,于是他又升任了卫尉,负责皇宫的安全保卫。

想想看,当时那些跟他一起打拼的战友,像殳讽、刘玮、闾丘弘他们去世后,皇帝都把他们的儿子封为郎官;朱伥、施延、陈光、赵代这些人都当上了公卿,位高权重;就连征王男、邴吉的家人都被召回京城,还得到了丰厚的赏赐;籍建、高梵这些人也都得到了提拔重用。永建元年,李固被任命为车骑将军,他弟弟李祉做了步兵校尉,另一个弟弟李超当上了黄门侍郎,一家子都飞黄腾达。三年后,李固的母亲长公主去世了,他便以服丧为由告假回家守孝。守孝期满后,他又被任命为大鸿胪,掌管朝仪和接待宾客。阳嘉二年,李固去世了,结束了他的仕途生涯。

他的儿子李定继承了他的爵位,还娶了安帝的妹妹平氏长公主。在顺帝时期,李定担任了虎贲中郎将,负责皇帝的侍卫工作。李定去世后,他的儿子李虎继承了他的爵位,在桓帝时期,做了屯骑校尉。李固的弟弟李艳,字季德,从小就爱学习,还收了很多学生。他虽然年纪轻轻就步入了仕途,并在灵帝时期升任了司空,位极人臣。

赞曰:“李、邓豪赡,舍家从谶。少公虽孚,宗卿未验。王常知命,功惟帝念。款款君叔,斯言无玷。方献三捷,永坠一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