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很久以前,人们住在山洞里,穿着兽皮,没啥讲究。后来,聪明人开始用丝麻做衣服,看到鸟儿羽毛漂亮的花纹和鲜艳的颜色,就用染料把布染成各种颜色,做出五彩缤纷的衣服。他们还模仿鸟兽的角、冠、胡须等,做成帽子、饰品,总共十二种图案。 《易经》里说:“伏羲氏当政的时候,抬头看天上的星象,低头观察地上的纹理,观察鸟兽身上的花纹,以及大地的规律,从自身和万物中汲取灵感,创造了八卦,用来沟通天地,了解万物的情感。” 黄帝、尧、舜时期,大家穿戴整齐,天下太平,他们的衣服图案,是根据乾坤图来的。乾坤图有特定的纹理,所以上衣是黑色的,下裳是黄色的。
衣服上绣着日月星辰、山龙、华虫等图案,还有缋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絺绣等等,用五种颜色搭配出各种花纹。天子穿戴最隆重,图案最齐全;公爵以下,侯伯以下,子男以下,卿大夫以下,衣服上的图案也依次递减。到了周朝,又有所改变,用日月星辰作为旗帜的图案。天子祭祀上天时,穿戴大裘和冕冠;公侯卿大夫的衣服图案,也相应减少。秦朝统一六国后,推翻了以前的礼仪制度,祭祀时穿的衣服都变成黑色了。汉朝沿袭了秦朝的旧制。直到汉光武帝即位,迁都洛阳后,才重新恢复了祭祀礼仪,在各地设立祭祀场所。汉明帝时期,国家强盛,天子开始穿戴正式的冕冠和礼服,举行祭祀天地等活动,并且在祭祀场所供养老年人和孤寡老人,当时社会一片太平。
天子、三公、九卿、特进侯、侍祠侯祭祀天地和明堂时,都戴着冕冠,穿黑色上衣,黄色下裳。车驾上装饰着日月星辰等十二种图案;三公、诸侯的衣服上有山龙九种图案;九卿以下的官员,衣服上有华虫七种图案。这些衣服都用五种颜色制作,并配戴大佩玉,穿红色的袜子和鞋,以表达对祭祀的重视。其他百官参加祭祀时,戴着长冠,穿着规定的服装。祭祀五岳、四渎、山川、宗庙、社稷等,都穿黑色衣服,戴长冠,五郊的祭祀服装颜色则根据方位而定。不参加祭祀的百官,则穿着普通的黑色衣服和帽子。
皇帝在永平二年下令,让有关部门参考《周官》、《礼记》和《尚书·皋陶篇》来制定冕冠的样式。皇家的冕冠按照欧阳氏的说法制作,而公卿以下官员的冕冠则按照大小夏侯氏的说法制作。冕冠的宽度都是七寸,长度是十二寸,前面圆后面方,内里是朱红色和绿色,外面是黑色,前面垂下四寸,后面垂下三寸,用白玉珠串成十二条旒,用冕冠的绶带颜色做成组缨。三公和诸侯的冕冠有七条旒,用青玉做珠子;卿大夫的冕冠有五条旒,用黑玉做珠子。这些冕冠前面都有旒,后面没有,都用绶带的颜色做成组缨,旁边垂下红色的丝绵。祭祀天地、宗庙和明堂的时候都要戴这种冕冠。衣服、佩玉都装饰得华丽精美,皇家的车服绣有图案,公侯九卿以下官员的衣服也都织得很精美,这是陈留襄邑献上的。
长冠,也叫斋冠,高七寸,宽三寸,用漆过的丝带做成,形状像块板子,里面用竹子做芯。起初,高祖刘邦还是平民的时候,就用竹皮做这种帽子,叫做刘氏冠,是楚国的冠帽样式。老百姓管它叫鹊尾冠,其实不对。祭祀宗庙的时候要戴这种帽子。穿黑色上衣,领子和袖子是绛红色,这是中衣;穿绛红色的裤子和袜子,表示赤诚之心侍奉神灵。祭祀五郊的时候,帽子、头巾、裤子和袜子的颜色要根据祭祀对象的属性而定。这是高祖刘邦发明的帽子,所以把它作为祭祀的服装,以示最高的尊敬。
委貌冠和皮弁冠的样式相同,长七寸,高四寸,形状像个倒扣的杯子,前面高而宽,后面低而尖,这就是夏朝的“毋追”和殷朝的“章甫”。委貌冠用黑色的绢布做成,皮弁冠用鹿皮做成。在辟雍举行大射礼时,公卿、诸侯、大夫行礼的人戴委貌冠,穿黑色的上衣和白色的下裳;执事人员戴皮弁冠,穿黑色的麻布衣服,领子和袖子是黑色的,下身穿白色的下裳,这就是所谓的“皮弁素积”。
爵弁,又叫冕。宽八寸,长十二寸,形状像一只爵鸟,前面小后面大,上面用丝织物做成像爵鸟头一样的颜色,有用来固定帽子的笄,这就是夏朝的“收”和殷朝的“冔”。祭祀天地、五郊和明堂的时候,《云翘舞》的乐人要戴这种帽子。《礼记》上说:“朱干玉戚,冕而舞《大夏》”,说的就是这种帽子。
通天冠,高九寸,竖着戴,顶端稍微有点歪,然后直接往下是铁卷梁,前面有个山字形的装饰,展开像个筒子一样,是皇帝平时戴的帽子。衣服呢,是深衣款式,有袍子,颜色根据季节变化。这袍子啊,有人说是周公抱着成王的时候穿的,所以才有了袍子。 《礼记》里说“孔子穿的是逢掖之衣”,就是袖子缝合起来,再把缝合处加宽,这跟现在的袍子差不多。现在,从地位最低的小官吏,都穿袍子,单衣,领子和袖子是黑色的边,这是朝服。
远游冠,样式跟通天冠差不多,前面也有个展开的筒状装饰,但没有山字形的装饰,是诸侯王戴的。
高山冠,也叫侧注冠。样式跟通天冠差不多,顶端不歪,笔直竖着,没有山字形的装饰和筒状装饰,是中央和地方官员、谒者和仆射戴的。太傅胡广说:“高山冠,其实是齐王的帽子。秦国灭了齐国后,就把齐王的帽子赏赐给身边的近臣谒者戴。”
进贤冠,古代是用黑色布做的帽子,是文人戴的。前面高七寸,后面高三寸,长八寸。公侯戴三梁的,二千石以下到博士戴两梁的,博士以下到小史、私塾学生戴一梁的。宗室刘氏也戴两梁的帽子,表示地位高一些。
法冠,也叫柱后冠。高五寸,用丝带做成筒状装饰,铁柱卷,是执法人员戴的,比如侍御史、廷尉正监之类的。有人也叫它獬豸冠。獬豸是传说中的神兽,能辨别是非曲直,楚王曾经得到过它,所以就用它的形象做帽子。胡广说:“《春秋左氏传》里记载‘南冠而絷’,说的就是楚国的帽子。秦国灭了楚国后,就把楚王的帽子赏赐给执法人员和御史戴。”
武冠,也叫武弁大冠,是武官戴的帽子。侍中、中常侍戴的武冠上还加了黄金饰品,上面还有蝉的图案,貂尾做装饰,这叫“赵惠文冠”。胡广说:“赵武灵王效仿胡人的服饰,用黄金饰品装饰帽子,前面插貂尾,这是高官的标志。秦国灭了赵国后,就把赵王的帽子赏赐给身边的近臣。”建武年间,匈奴归顺了汉朝,皇帝赏赐南单于衣服,帽子就是中常侍戴的那种惠文冠,还赏赐了中黄门童子佩刀。
建华冠,用铁做支架,上面串着九颗大铜珠,用鹿皮绳子编织而成。古书上记载说:“懂得天理的人戴建华冠,懂得地理的人穿绣有图案的袜子。”《春秋左传》里说:“郑国大夫子臧喜欢戴鹬冠。”建华冠前面是圆的,看来这就是鹬冠的样子了。天地祭祀、五郊祭祀、明堂祭祀时,《育命舞》的乐舞人员都戴这种冠。
方山冠,形状像进贤冠,用五彩的丝绸做成。宗庙祭祀时,《大予》、《八佾》、《四时》、《五行》这些乐舞人员都戴这种冠,他们的衣服颜色也和各自表演的乐舞内容相对应。
巧士冠,前面高七寸,两侧后部相连,笔直地竖立着。平时不戴,只有祭天的时候才戴,黄门官署的四名官员会为皇帝戴上这种冠,它在仪仗队伍中,位于皇帝车驾之前,代表着宦官的四星官位。
却非冠,样式像长冠,但是下部比较短。宫殿门吏和仆射戴这种冠。冠上插着红色的旗帜,青色的翅膀,燕子的尾巴,其他的仆射的旗帜也都一样。
却敌冠,前面高四寸,总长四寸,后面高三寸,样式像进贤冠,卫士戴这种冠。
樊哙冠,汉将樊哙仓促之间戴的帽子,就是戴着它进入项羽军营的。宽九寸,高七寸,前后各突出四寸,样式像冕冠。司马殿门发生重大事件时,卫士们戴这种冠。也有人说,樊哙平时拿着铁盾,听说项羽想要杀汉王,他就撕开自己的衣服裹住盾牌,戴上帽子冲进军营,站在汉王旁边,盯着项羽。
术氏冠,前面是圆的,是吴国的样式,层层叠叠有四层,赵武灵王很喜欢戴这种冠。现在已经不用了,官府里还保存着它的图样和说明。
所有的冠都带有缨和饰物,但是执事官员和武官都要把缨收起来,只垂下五寸长。
武冠,俗称大冠,环形的缨没有饰物,用青色的丝线做帽带,加上两根鹖的尾巴,竖立在左右两侧,所以也叫鹖冠。五官、左右虎贲、羽林、五中郎将、羽林左右监都戴鹖冠,穿纱或丝绸的单衣。虎贲将士穿虎纹裤子,佩带白虎纹的剑和刀。虎贲的骑兵也戴鹖冠,穿虎纹单衣。襄邑每年进献织好的虎纹布料。鹖是一种勇猛的野鸡,它打斗时,直到一方死掉才罢休,所以赵武灵王用它来象征武士,秦国也沿用了这种做法。
皇帝立了太子,太子去祭拜太祖庙和世祖庙。门大夫跟着一起去了,戴着两梁的帽子进贡;洗马戴的是高山冠。祭拜完了,侍御史任方上奏说,平时大家戴的帽子都是一梁的,不应该把祭拜时戴的两梁帽子当成常服。这事儿就交给了相关部门处理。尚书陈忠上奏说:“门大夫的职责相当于谏大夫,洗马的职责相当于谒者,所以他们都戴着各自的帽子,这是先帝留下来的旧制,可以不用改。”皇帝批准了。对了,古代“洗马”这个官职,其实就是“谒者”。
古时候帽子没有头巾,戴帽子的时候,帽子前面有个叫“頍”的东西,用来固定帽子。所以《诗经》里说:“有頍者弁”,说的就是这个。从三代时期开始,礼法制度越来越完善,到了战国时期,文治武功并用。秦朝统一六国后,给武将的帽子加上了绛红色的饰物,用来区分贵贱,后来又慢慢地加上了帽檐。汉朝建立后,沿用了帽檐,但是把帽檐翻转过来,再加个头巾连着帽檐,再把头巾翻过来盖住,现在的丧葬用的头巾就是这个样式。人们把这种头巾叫做“帻”。“帻”字的意思就是严整,表示头上的装饰很严整。到了孝文帝时期,又把帽檐提高,加上了耳片,把头巾做成了屋顶的形状,把后面的部分收拢起来,上上下下,朝廷官员,无论贵贱都戴这种帽子。文官的耳片长,武官的耳片短,这和他们的官职相对应。尚书的帻后面收拢的部分宽三寸,叫做“纳言”,表示忠诚正直,这和他们的官职相符。祭祀五郊时,帻的颜色要根据季节变化,这是按照礼制规定的。穿皂色衣服的普通官员春天戴青色的帻,到了立夏就停止戴了,这是为了顺应自然的变化,体现一种对自然的尊重。武官平时戴红色的帻,以显示他们的威严。没戴帽子的孩子戴的帻没有屋顶,表示他们还没成年;上学的小孩子戴的帻屋顶是卷起来的,表示他们年纪还小,不用戴正式的帽子。丧葬用的帻把帽檐翻转过来,恢复了原来的样子,这是礼仪规定,它和正式的帽子一样,有等级之分。服丧期间,戴的帽子耳片上会有收拢的部分,白色的帻也是这样,这体现了礼仪的轻重缓急,制度的变革是循序渐进的,这是符合礼仪规范的。
以前啊,君王和大臣都戴玉佩,等级制度很严格;地位高的戴韨(yáo,一种玉饰),地位高低一目了然。戴玉佩是为了彰显美德,是内在修养的外在体现;戴韨是为了处理政务,是礼仪制度的一部分。所以说,礼仪制度有它的规范,仪容举止有它的标准,夏商周三代都是这样。后来,春秋五霸轮番称霸,战争不断,玉佩不是武器,韨也不是军旗,所以就把韨和玉佩摘掉了,只留下系玉佩的绳子,作为身份的象征。《诗经》里说“鞙鞙佩璲”,说的就是这个。
韨和玉佩不用了以后,秦朝就用彩色的丝带把玉佩系起来,看起来光彩夺目,身份象征明显,大家互相效仿,所以就叫它绶(shòu)。汉朝继承了秦朝的制度,沿用至今,还在绶带上加上了双印和佩刀之类的装饰。到了汉孝明帝的时候,又制作了大型玉佩,佩饰上用双层玉璜,都是白玉做的。皇帝的玉佩上缀着白色的珍珠,公卿和诸侯则用彩色的丝线,玉佩的等级和冕旒(miǎn liú)一样,是祭祀服装的一部分。
佩刀啊,皇帝的佩刀通体黄金,镶嵌着貂皮和鲛鱼鳞片,用金漆装饰,刀鞘内壁是雌黄色的,外面还包着五彩的罽(jì)丝织物。诸侯王的佩刀是黄金镶嵌的,环柄上镶嵌着半块鲛鱼鳞片,刀鞘内壁是黑色的。公卿百官的佩刀都是纯黑色的,没有鲛鱼鳞片。小黄门的刀鞘内壁是雌黄色的,中黄门的刀鞘内壁是朱红色的,童子的佩刀是虎爪纹的,虎贲卫的佩刀是黄色的虎纹,他们的将领佩刀是白色虎纹的,刀柄上都用白珠和鲛鱼鳞片装饰。皇帝的佩刀上,还加了翡翠山形的装饰,在刀柄旁边垂挂着。
这印章啊,佩在身上,长一寸二分,宽六分。皇帝用的,还有诸侯王、公、列侯,用的是白玉做的;从二千石官到四百石官,用的是黑犀牛角做的;二百石官到私塾先生,用的都是象牙做的。印章上面系着丝带,皇帝用的丝带是用白珠子串起来的,还用红色的罽(jì)织成的穗子装饰;诸侯王以下的,就用红色丝线织成的穗子,丝带和穗子的材质都跟印章的材质对应。印章上刻着字,一共六十六个字,写的是:“正月刚卯既决,灵殳四方,赤青白黄,四色是当。帝令祝融,以教夔龙,庶疫刚瘅,莫我敢当。疾日严卯,帝令夔化,慎尔周伏,化兹灵殳。既正既直,既觚既方,庶疫刚瘅,莫我敢当。”
皇帝的绶带是黄赤两色,四种颜色搭配,黄、赤、缥(piāo)、绀(gàn),用纯黄色的圭(guī)做装饰,长二丈九尺九寸,五百个穗子。诸侯王的绶带是红色,四种颜色搭配,赤、黄、缥、绀,用纯红色的圭做装饰,长二丈一尺,三百个穗子。太皇太后、皇太后的绶带跟皇帝的一样,皇后也是。长公主和皇帝的贵人,跟诸侯王的绶带一样,但还要更华丽一些。各国的贵人和丞相,用的是绿色绶带,三种颜色搭配,绿、紫、绀,用纯绿色的圭做装饰,长二丈一尺,二百四十个穗子。公、侯、将军用的是紫色绶带,两种颜色搭配,紫、白,用纯紫色的圭做装饰,长一丈七尺,一百八十个穗子。公主和受封的君主也佩戴紫色绶带。九卿、中二千石、二千石官用的是青色绶带,三种颜色搭配,青、白、红,用纯青色的圭做装饰,长一丈七尺,一百二十个穗子。从青色绶带往上,穗子都长三尺二寸,颜色和绶带一样,穗子的数量是绶带的一半。这“縌(xuán)”啊,是古代佩带的饰物。绶带相互交错佩戴,所以叫縌。紫色绶带以上,绶带之间可以佩戴玉环和鐍(duǒ)之类的装饰品。
一千石官和六百石官用的是黑色绶带,三种颜色搭配,青、赤、绀,用纯青色的圭做装饰,长一丈六尺,八十个穗子。四百石官和三百石官的绶带长度一样。
话说这官服啊,等级森严着呢!四百石、三百石、二百石的官员,戴的是黄色的绶带,宽一寸,长一丈五尺,每条绶带由六十个“首”组成。“首”是什么呢?就是绶带编织的单位。黑绶以下的绶带,长度都缩短到三尺,颜色和四百石的黄绶一样,但“首”的数量减半。
一百石的官员,戴的是青绀色的绶带,宽一寸,长一丈二尺,用一种叫“圭”的特殊编织方法织成。这官服的制作工艺也讲究得很,先把丝线单股纺成一股,四股合为一“扶”,五“扶”为一“首”,五“首”组成一“文”,再把“文”编织成“圭”。“首”越多,丝线就细,反之就粗,宽度都是一尺六寸。
太皇太后和皇太后的庙服,颜色是上面绀色下面皂色,或者上面青色下面缥色,都是深衣款式,领口和袖口都用绦带装饰。头上戴着精美的发饰,簪子和耳环。这耳环啊,就是垂着珠子的耳珰。簪子用玳瑁做柄,长一尺,顶端是华丽的发饰,上面是凤凰形状,羽毛用翡翠做成,下面缀着白珠,垂着黄金镊子。左右各戴一支簪子,用发结固定。其他的簪子和耳环都是同样的样式,只是柄上的装饰会有等级区别。
皇后谒庙的衣服,也是上面绀色下面皂色,或者上面青色下面缥色,同样是深衣款式,领口和袖口都用绦带装饰,发型是假结,戴着步摇、簪子和耳环。这步摇啊,是用黄金做成山峰的形状,用白珠串成桂枝互相缠绕,一个步摇有九个装饰,还有熊、虎、赤罴、天鹿、辟邪、南山丰大特六种神兽,这正应了《诗经》里说的“副笄六珈”。这些神兽的羽毛也都是用翡翠做的。金色的山峰,白珠做的耳环环绕着,用翡翠做成云朵形状的装饰。
贵人参加祭祀蚕神的仪式时,穿的是纯缥色的衣服,也是深衣款式,发型是大手结,戴着黑玳瑁做的簪子,还有簪子和耳环。长公主参加朝会时,也要戴步摇,发型是大手结,同样戴着簪子和耳环,衣服款式也一样。从公主到封君以上的女性,都要佩戴绶带,用彩色的丝线做成带子,颜色和她们佩戴的绶带颜色一致。黄金做的辟邪兽,头部做成带扣,装饰着白珠。
首先,那些达官贵人啊,比如公卿、列侯、还有俸禄两千石以上的大官及其夫人,她们戴的首饰可讲究了,都是用深蓝色的丝织品做成的,上面镶嵌着黄金做的龙形簪头,龙嘴里还衔着白色的珍珠,簪子上的装饰像鱼须一样垂下来,长达一尺。去庙里祭祀的时候,穿的是黑色绢布做的深衣;参与养蚕的,穿的是青绿色的绢布深衣。总之,从两千石夫人们到皇后,朝服都是用蚕丝做的。
公主、贵人、妃子及以上级别的女性,结婚或者嫁娶的时候,就能穿锦缎、罗绮、纱縠和丝织品做的衣服了,颜色可丰富了,足足十二种颜色,衣袍的边缘还加了厚厚的装饰。那些特进、列侯及以上级别的大官,他们的衣服也是锦缎做的,也是十二种颜色。六百石以上俸禄的大官,穿的是重叠的丝绸衣服,九种颜色,但是红色、紫色和深蓝色是禁止使用的。三百石以上的大官,衣服有五种颜色:青、绛、黄、红、绿。二百石以上的大官,衣服有四种颜色:青、黄、红、绿。至于商人,就只能穿黄褐色和青绿色的衣服了。
公、列侯以下的官员,衣服的边缘就比较简单了,祭祀的时候穿的衣服上会绣上图案。从皇后以下,都不能穿那些带有古丽圭、襂、闺等装饰的华丽衣服。建武、永平年间曾经禁止这种华丽的服饰,到了建初、永元年间又恢复了,而且更加讲究,以至于当时没人能掌握这种服饰的制作工艺,最后这种服饰就彻底消失了。
各种冠帽和衣服,比如旒冕、长冠、委貌冠、皮弁、爵弁、建华冠、方山冠、巧士冠等等,以及衣服上的刺绣图案、红色的鞋子、丝带做的鞋子、大佩饰等等,这些都是祭祀时穿戴的。其他的衣服首饰,都是平时上朝穿戴的。不过,长冠倒是例外,各诸侯国的谒者平时上朝也戴长冠。宗庙祭祀以及其他祭祀活动,都要戴长冠,穿黑色丝织品做的单衣,里面穿红色的中衣,衣领和袖子也是红色的,裤子和袜子也是红色的,五郊祭祀则根据祭祀对象的属性选择不同颜色的衣服。
赞曰:车辂各有不同,旌旗样式各异。冠服精美绝伦,佩饰琳琅满目。恭敬地表达敬意,尊卑有序,各司其职。无需炫耀华丽的服饰,真正的美不在于繁缛奢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