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武年间快结束了,我上书给皇上,自己陈述说:

我仔细想想,高祖皇帝的雄才大略,陈平的运筹帷幄,皇上要是批评他们,就疏远他们;要是赞扬他们,就亲近他们。文帝皇帝以宽厚仁明著称,魏尚以忠诚闻名,但用法律约束他们,就成了罪过;用恩德来感化他们,就成了功劳。到了后来,董仲舒讲道德,却遭到公孙弘的嫉妒;李广在匈奴战场上奋勇杀敌,却被卫青排挤。这都是忠臣常常会遭遇的悲惨境遇啊!我张衍只不过是个卑微的小官,上面没有人为我推荐,下面也没有像冯唐那样为我说话的人,我没有董仲舒那样的才华,也没有李广那样的势力,想要避免别人的诽谤,化解怨恨,谈何容易啊!我的祖先,因为忠贞而招致了灭门之祸。而我张衍又生逢乱世,赶上战乱时期,我不敢为了追求个人利益而改变立场,侍奉君主从没有过不正当的想法,对将领也没有贪图掠夺之心。卫尉阴兴为人谨慎小心,内外兼修,远离嫌疑,所以我才敢和他来往。阴兴知道我很穷,几次想资助我发展家业。但我自认为没有那种能带来三倍利益的才能,不敢待在那种会带来三倍损失的地方,所以坚决推辞,没有接受他的帮助。以前在更始年间,我在太原掌管财物,在士兵中间生活,担任官职领取俸禄二十多年,但家产却一年比一年少,住的地方也越来越穷,家里没有积攒的布帛,出门也没有像样的车马。如今碰上太平盛世,正是励精图治的好时机,可偏偏怨恨和仇视却接踵而来,各种非议满天飞。这大概是因为富贵的人容易做好事,而贫贱的人却很难有所作为吧。我这个远离田园耕作的小官,根本无法在朝廷上有所作为,我惶恐不安地向皇上陈述我的情况,希望能免除我的罪责。

我的奏疏呈上去了,皇上还是因为我以前的过错而没有重用我。

我不得志,就退下来写赋,又自己评论说:

冯子觉得他夫人的品德,可不是像玉石那样平庸,也不是像石头那样呆板。她就像龙蛇一样,随着风云变化,自由翱翔,能适应时代的变化,哪能拘泥于一种模式呢?该用的时候就用,该舍弃的时候就舍弃,进退没有固定的准则,伸屈也随心所欲。所以说:“有法无法,因时为业,有度无度,与物趣舍。”她一直坚持道德的实质,并不追求当世的虚名,也不拘泥于细枝末节的礼仪,更不屑于那些人间琐事。她为人正直,生活恬淡,放任自己的志向。

但是冯子自己呢,他喜欢那些超凡脱俗的策略,可是当时没有人能够采纳他的计策,他常常长叹一声,自叹时运不济。长期在低级官位上沉沦,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内心压抑,不得不委曲求全,心里凄凉悲苦。就像砍冰的人家,不会去计较鸡鸭鱼肉的消耗;像积累财富的大臣,也不会去经营市井的小利。更何况,冯子做了二十多年官,领了二十多年的俸禄,可家产却越来越少,住的地方也越来越穷。君子做官,是为了践行自己的道义啊!他考虑时务却不能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为个人利益奔波却不能成就一番事业。于是他辞官回家,却又因为生计四处奔波,官职越高,家境越穷,最终还是没能躲过饥寒交迫的灾难,还遭遇了丧子的不幸。

先把将军葬在渭陵,哀帝驾崩后,我为他修建了一座园林。选址在新丰的东边,鸿门的上方,寿安的中间,这地方地势高敞开阔,四通八达:南边能望见郦山,北边靠近泾河渭河,东边可以俯瞰河华山,龙门山以北,是通往三晋地区的路,西边能看到酆鄗,周秦时期的丘陵,还有客观之墟,视野开阔,能看到千里之外,还能看到旧都的遗址,所以就决定把墓地建在这里了。之后我就退隐山林,过着清静的生活。

唉,忠臣路过旧地都会悲叹不已,孝子回到旧居也会伤感落泪。每当我想到先祖,想到他们曾经的功勋伟业,以及后来遭遇的祸患,想到他们的坟墓如今荒芜,春秋祭祀也无法按规矩进行,年老体衰,又没有什么成就,我就想着去西边肥沃的田野耕种,发展生产,尽孝道,修建宗庙,扩大祭祀规模。然后呢,就关起门来学习道德经典,研读孔子的学说和老子的思想,希望能像松乔那样长寿,爬上山坡,登上高冈,游览天地宇宙,放眼世界各地。

走遍九州的山山水水,回顾上古时代的兴衰成败,为道德的衰落和人心的分裂感到悲痛。想要了解事情的结局,就必须追溯它的源头,所以我要记述先祖的事迹,歌颂他们的品德。治理九州大地,经营五岳名山,心里总想着能像思陵一样,留下不朽的功业。于是,我写了一篇赋来激励自己,并把它命名为《显志》。《显志》的意思,就是说要发扬光明的教化,展现深奥玄妙的思想。赋的内容是这样的:

(此处保留原文诗词,不作翻译)

新年伊始,春天来了,各种花儿都含苞待放。这一年伊始,我就要西征了。从新丰出发,一路徘徊,最终到达镐京。我仰慕飞廉,却忍不住叹息;登上平阳,心中充满了悲伤。我悲叹世俗险恶,人情冷暖无常。我抛弃了世俗的衡量标准,随波逐流。我被卷入权力斗争的漩涡,被那些趋炎附势、嫉妒异己的人所包围。我却独自耿介,仰慕古代贤人,但这可不是世人所喜欢的啊!我沮丧于先圣的教诲和名贤的高尚品格被世人遗忘,我忽略了道德的珍贵,只追求富贵享受。我虽然走在正路上,却犹豫徘徊,探索着高尚品德的奥秘,可是世人被眼前的利益蒙蔽了双眼,又有谁能看到那些无形的东西呢?我坚持正直,与世俗的污浊划清界限,这与前人的做法一样;我反省自身,问心无愧,于是下定决心,永不改变。

我欣慰于我们国家曾经有过像唐尧虞舜那样的盛世,却又为我这一生劳碌奔波而感到悲哀。我借此抒发我的情感,希望能以此来排解心中的忧愁。过去的事情无法挽回,未来也无法预料;我担心自己死后名声不显,又怕死后无法安息。我登上雍畤,四处游览,眺望远方,却始终没有回头。我想到人生只有一次,又悲叹亲人日渐疏远。我登上九嵕山,俯瞰着山谷,倾听着泾河渭河的流水声。我想到鸿门宴,不禁悲从中来,哀叹自己英年早逝。这是上天注定,还是我咎由自取?我为自己的正直善良却招致不幸而感到悲伤,带着这份遗憾走向死亡。

我思绪万千,难道这些事情还能后悔吗?即使九死不悔,我也担心还会遭到不幸。我的泪水像决堤的洪水般涌出,我的气息也像翻滚的云层一样奔涌;我的心中充满了郁闷和纠结,我的内心充满了悲伤和压抑。

我站在太行山上,看着它那雄伟壮观的样子,又去看壶口瀑布的汹涌澎湃;心里悲叹着坟墓的荒凉破败,又痛恨祖先的功业没有光荣显耀。时间飞逝,日子一天天过去,我的寿命却一天天减少;我羞愧于自己没有建功立业,只能跑到这荒郊野外隐居。

想想古时候伊尹辅佐汤王,七十岁才得到重用;皋陶在雷泽钓鱼,也是等到虞舜才被赏识。我这样的普通人,怀着一颗忠贞之心却得不到赏识;只能带着老婆孩子耕种,默默无闻地生活,不夸耀自己的功绩。像韩卢那样优秀的猎犬,却被束缚着不让它奔跑;像千里马那样优秀的骏马,却被绊住不让它驰骋;只有我这样胸怀坦荡、目光远大的,才能看清这一切,那些庸庸碌碌的人是看不明白的。

我虽然羡慕卫国的富裕和颜回的清廉,但我更看重祖先的功业和辉煌;所以,我选择沿着这条路走下去。我遵循着四季的更替,了解着五方土地的刑法和教化;我熟悉着山林丘陵所出产的各种东西,也品尝着山泉水带来的甘甜。我学习神农氏的农业,学习轩辕氏的奇谋妙策;我追寻着周弃的遗教,也探寻着范蠡的隐迹。

我登上陇山眺望,远远地看到八荒之内的景象;风雨飘摇,我的心情也随之起伏不定,更加伤感。我看着黄河水波涛汹涌,看着秦晋故国的遗址;我为冯亭的失败而愤慨,也为扁鹊的遭遇而惋惜。

我四处游历,走遍了山山水水,从碣石到洞庭湖,都留下了我的足迹。我乘船漂流,顺江入海,又逆流而上,溯淮河而行。

我瞻仰着燕国和齐国的旧址,走访着宋国和楚国的古都。看到那些曾经辉煌的王侯将相如今香火断绝,心里无比悲痛;那些曾经强大的列国如今都已成为废墟,更是令人感慨万千。

我走遍了中原大地,一路奔波,行程坎坷,真是饱经风霜。我研读圣贤的著作,思考他们的治国方略,心里思绪万千,翻来覆去,难以平静。

天下虽然都遵循着同样的轨迹,但历代帝王的施政却各有不同。想想尧舜时代,天下太平,一片祥和;大禹继承了尧舜的遗志,又开创了新的局面。

日日夜夜,我都在默默地思考,心中充满了疑惑和不解。高阳氏(帝喾)的功绩如此卓著,超凡脱俗,后世又有谁能与之相比呢?

我探访了夏启在甘泽的遗迹,为夏朝帝典的开始倾颓而感到惋惜;我又吟诵着成汤和周康王的丰功伟绩,以及《南风》的歌声。

我想起唐尧虞舜时代,天下太平,他们与稷、契等贤臣一起治理天下,一片祥和;他们的后代也繁荣昌盛,直到商汤和周武王兴起,开创了新的王朝。

然而,即使是三皇五帝那样纯正的时代,到了后期也会走向衰败,最终走向灭亡。我为夏桀在南巢的覆灭而悲叹,也为商纣王在牧野的失败而哭泣。

我祭奠伊尹在亳郊的功绩,也缅怀吕尚在酆州的贡献;他们的功勋如同日月一样光芒万丈,他们的名声也与三皇五帝齐名,流芳百世。

哎,杨朱在闹市里大声疾呼,墨子在白丝路上痛哭流涕啊!他明白沾染坏习惯容易,却抱怨人们不思考后果。他赞赏《关雎》能洞察细微之处,又悲悯王道将要崩塌。他怀念周、唐盛世的美德,也惋惜桓公、文公那些阴险的功绩。他痛恨战国时代连绵不断的祸乱,憎恶那些权臣专权跋扈。他谴责楚子在南郢的暴行,也痛斥赵武在湨梁的罪恶。他称赞忠诚守信能拯救时局,痛恨那些阴险的诡计和妄为。他推崇申叔在陈蔡的作为,却痛恨荀息在虞虢的欺骗。他歌颂犁锄的圣洁,讨伐臧仓的贪婪;赞扬<女巽>子反在彭城的功绩,褒奖管仲在夷仪的贡献。他痛恨战争的蔓延,厌恶侵略战争的滋生;他同情孙武被流放五湖,也惋惜白起被杀在长平。他痛恨那些阴谋诡计扰乱天下,痛恨那些横行霸道的败坏风俗。他同情苏秦被流放洹水,也同情张仪被囚禁在鬼谷。他痛心德化衰败,刑罚严酷;他谴责商鞅的法术,焚烧韩非的学说。他讽刺始皇的专横跋扈,痛恨李斯被流放边疆;他痛恨先王的法则被破坏,祸患日益蔓延壮大。

他借鉴前代圣贤的教训来治理国家,纠正君主的骄奢淫逸;他赞扬齐女在绛台的贤德,也称赞椒举在章华的贡献。他赞扬道德的光辉,匡正衰败世风的歪风邪气;他赞扬宋襄公在泓谷的仁义,也称赞季札在延陵的贤德。他收集仁智之士的精华,想要挽救乱世的颓势;他拜访郑侨于溱洧,探访晏婴于营丘。一天渐渐地快要黄昏了,我独自一人在城里感到迷茫困惑。这九州大地如此广阔,我却不知道该往南还是往北。我驾着白色的马车飞驰,乘坐翠云车四处游荡;我向伯夷学习,寻求平衡之道;我遇到务光,我的思想更加明澈。

我在中野遇到子高,与伯成相遇后,我的思虑得到了安定;我敬佩真人的高尚品德,犹豫徘徊,不愿离去。我的思绪翻涌不息,我等待着和煦的春风,悠闲自得;我寻求善卷的踪迹,又遇到许由在负黍。我将我的车子停在箕阳,在颍水边喂养我的马匹;我听到了至理名言,豁然开朗,然后返回我的故乡。

我啊,探究天地奥妙,掌握万物规律;研究阴阳变化,展现五德的光辉。我曾在沧海跃过青龙,在金山豢养白虎;凿石为室而居,依托高处来养仙。神雀在高崖飞翔,玄武潜伏在深水;我登上高楼远眺,采摘三秀的花朵。继承前人的功业,光耀往昔的功勋;穿上华丽的衣服,传承屈原的遗风。我的佩剑高悬,衣袂飘飘;饮着甘甜的美酒,吃着珍贵的灵芝。

我用枳树枝编篱笆,用蕙草和兰草盖房子;在庭院里种植兰花和芷草,在外面种上杜衡。种植射干、蘼芜等香草,栽种木兰和新夷草;草木繁盛,光彩照人,香气弥漫,美丽极了;花朵盛开,争奇斗艳,一时之间难以取舍;我不是吝惜自己的生命,而是怜惜这些美好的花草即将凋谢。我在心灵的广阔空间遨游,坚持高洁的操守;保持清静来培养志向,这才是我的快乐所在。山峰高耸入云,树林茂密幽深;鸾鸟回旋寻找同伴,鹿儿悲鸣呼唤朋友。我诵读古今史书来舒缓思绪,学习圣贤的言行来修身养性;我赞赏孔子的知天命,敬仰老子的贵玄;德与道哪个更宝贵?名誉与生命哪个更亲近?我在山谷间悠闲地生活,保持寂寞来涵养精神。

就像庄子钓鱼,辞去卿相的高位;像于陵子耕种菜园,如同圣人的样子。他们都是隐居而得道,穷究而通晓真理;远离尘世的喧嚣,如同高洁的松柏一样。我的志向与众不同,与世俗格格不入;我超凡脱俗,高洁洒脱,希望能够平静地生活下去。

显宗皇帝登基后,为了粉饰太平,夸大其词,结果被废黜,回到家中。

衍娶了个北方住氏的姑娘当老婆,这姑娘脾气可暴躁,嫉妒心又强,不让衍纳妾,家里孩子都得自己动手打水挑柴,老了老了还被老婆赶出来,日子过得相当凄惨。 但是呢,他志向远大,一点也不为贫穷低贱而沮丧。他经常慷慨激昂地感叹说:“我年轻的时候侍奉过名贤,经历过显赫的官位,曾经锦衣玉食,奉命出使,从不追求蝇头小利,一直怀揣着凌云壮志。 就算三公的显赫地位,千金的巨额财富,我也没放在心上,得不到也无所谓。现在虽然贫穷低贱,但我一点也不气馁,虽然年纪大了,身体也疲惫不堪,但还是能保持几分名贤的风范。我要在隐居的生活中修身养性,用一生的名声,给后世做个榜样。” 他穷困潦倒地过完了一生,最终死在家中。他写的赋、诔、铭、说、还有《问交》《德诰》《慎情》、书记说、自序、官录说、策,一共五十篇,肃宗皇帝非常重视他的文章。他有个儿子叫豹。

豹字仲文,十二岁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是父亲所生。后来娶了后娘,后娘特别讨厌他,有一次豹晚上睡觉,后娘想毒死他,豹逃跑了才捡回一条命。豹对后娘更恭敬孝顺了,可后娘却更恨他了,当时的人都夸他孝顺。豹长大后喜欢儒学,在丽山下教书,教《诗经》和《春秋》。乡里人都说:“道德高尚的人就是冯仲文啊!”后来他被举荐为孝廉,做了尚书郎,工作非常认真负责。每次上奏还没得到回复,他就一直趴在省阁里等候,有时候从晚上等到天亮。肃宗皇帝听说后很欣赏他,派黄门官给他盖上被子,还特意嘱咐不要惊动他,之后多次赏赐他。当时朝廷正在平定西域,因为豹有才能有谋略,被任命为河西副校尉。和帝即位初期,豹多次上奏关于边防的事宜,建议设置戊己校尉,让边境诸国恢复原来的职务。后来他升迁为武威太守,任职两年,河西地区的人都称赞他,之后他又被征召回朝做尚书。永元十四年,他在任上去世。

话说啊,那些地位高的人仗势欺人,有才能的人往往恃才傲物,不怎么顾及行为,大体上就是这样。这两个人(指光武帝和冯衍)不就是这样吗?冯衍拿娶媳妇做比喻,说得挺对的。娶媳妇的时候,大家都知道要找个不爱骂自己的人,可选拔人才的时候,就不这么做了。这是为什么呢?大概是因为压制妒忌之心容易,而宽容理解别人的不容易吧。光武帝虽然得到了鲍永的辅佐,却还是失去了冯衍。所以说啊,正直的人容易在过去的事情上吃亏,坚持原则的人也更容易在未来的感情上遇到阻碍。唉!

《赞曰:谭非谶术,衍晚委质。道不相谋,诡时同失。体兼上才,荣微下秩。》 这首赞诗就不用翻译了,直接引用原文。

总之,这篇文章主要讲的是光武帝和冯衍的故事,以及他们之间因为性格和处事方式的不同而导致的遗憾。文中用娶妻做比喻,说明了选人用人的道理,也阐述了正直和坚持原则的代价。 作者感叹光武帝虽然得到了鲍永,却因为不能容忍冯衍的个性而失去了他,这其实是两位优秀人才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