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荣,字春卿,是沛郡龙亢人。年轻的时候,他在长安学习,研读《欧阳尚书》,师从九江的博士朱普。他家境贫寒,经常靠做些零工来维持生计,但他学习非常刻苦,十五年都没回过家。直到王莽篡位他才回家。碰巧朱普去世了,桓荣赶到九江奔丧,还亲自帮忙把坟墓修好,之后就在那里教书,学生多达几百人。王莽失败后,天下大乱。桓荣抱着他的经书,带着学生们躲到山里,虽然经常又饿又冷,但他仍然坚持讲学,后来又辗转在江淮地区教书。

建武十九年,桓荣已经六十多岁了,才被大司徒府征召。当时,汉光武帝的儿子刚刚被立为太子,朝廷正在选拔精通经学的老师,于是提拔了桓荣的学生、豫章人何汤做虎贲中郎将,让他用《尚书》教太子。光武帝有一次随意地问何汤,他的老师是谁,何汤回答说:“我的老师是沛国的桓荣。”皇帝立刻把桓荣召来,让他讲解《尚书》,皇帝非常欣赏他的学识,于是任命他为议郎,赏赐他十万钱,让他去给太子讲课。每次上朝,皇帝都让桓荣在众位大臣面前讲解经书,皇帝总是称赞有加,还感叹说:“我活得晚了些!” 后来欧阳博士的职位空缺了,皇帝想让桓荣担任,桓荣叩头推辞说:“我的学问浅薄,不如我的同门师兄郎中彭闳和扬州从事皋弘。”皇帝说:“好吧,那就这样办。”于是任命桓荣为博士,同时提拔彭闳和皋弘为议郎。

有一次,皇帝到大学视察,让各位博士当面辩论经义。桓荣穿着儒生的衣服,态度温和恭敬,谈吐文雅,他讲解经义清晰明了,总是谦逊礼让,从不倚仗口才取胜,其他儒生都比不上他,皇帝特别赏赐了他。皇帝还下令让学生们演奏雅乐,击磬,一直到天黑才结束。后来,桓荣在宫廷里参加宴会,皇帝赏赐他珍贵的水果,其他人都是收下就走了,只有桓荣双手捧着水果拜谢。皇帝笑着指着他说:“这才是真正的儒生啊!” 从此,皇帝对桓荣更加敬重,经常让他住在太子宫里。过了五年,桓荣推荐他的学生九江人胡宪去侍奉太子讲学,这才得以告退,每天只去一次宫里。桓荣曾经生病卧床,太子每天都派老师去探望,还送去珍贵的食物、帐篷、被褥和奴婢,对他说:“如果你有什么不测,就不用担心你的家人了。”后来桓荣病好后,又继续侍奉太子讲学。

话说汉武帝在位第二十八年,召集所有官员开会,问大家谁适合当太子的老师。大臣们都揣摩着皇帝的意思,纷纷说太子的舅舅,也就是金吾将军阴识可以胜任。这时,博士张佚站出来,一本正经地说:“陛下立太子,是为了阴家,还是为了天下?如果是为了阴家,那阴侯当然可以;但如果是为了天下,就应该选用天下最贤能的人才!”武帝听了很高兴,说:“我想要给太子选老师,是为了辅佐太子。连博士你都能直言不讳地指正朕,何况太子呢?”于是,武帝立刻任命张佚为太子太傅,任命荣为太子少傅,还赏赐给他们车子、马匹。

荣召集所有学生,展示自己的车子、马匹和官印,说:“我今天能得到这些,全靠平时认真学习的结果啊,你们难道不应该更加努力吗!”后来,荣帮助太子完成了经学的学习,就上书辞去官职,说:“我很幸运能侍奉在太子身边,教导他经学多年,但我的智慧和学识都很浅薄,根本没起到什么大作用。现在皇太子凭借他聪慧的天资,已经通晓经义,博览古今,作为储君和未来的君主,没有人能像他这样专心致志、博学多才了。这真是国家的福气,也是天下的幸事。我已经完成了我的老师的职责,剩下的就全靠太子自己了,我特地派我的属官汜向您再拜辞行。”太子回信说:“我从小学习,已经九年了,但对经典的训诫还是理解得不够透彻,很多东西都不明白。要知道,《五经》博大精深,圣人的话语深奥难懂,如果不是天下最聪明的人,怎么能理解呢!何况我资质愚钝,还敢接受您的教诲。以前那些老师辞别学生的时候,有的会详细讲解经义,解释文章的句读,有的会离开家,到乡下去,去老师的门下辞行。现在我接受您的辞行,不敢推辞,只希望您保重身体,多多进餐,珍爱自己的身体。”

三十年的时候,荣被任命为太常。荣年轻的时候经历过一段非常艰难的时期,他和族人桓元卿一起挨饿受冻,但他仍然坚持学习和诵读。桓元卿嘲笑荣说:“你只是白费力气,什么时候才能派上用场呢?”荣只是笑着不回答。等到荣做了太常,桓元卿感叹道:“我一个农民的儿子,哪里想到学习竟然会有这么大的好处!”

皇上登基后,特别尊重张荣,把他当老师一样看待,非常亲近。还把张荣的两个儿子都封了官。张荣八十多岁了,觉得自己年纪大了,几次上书请求退休,皇上每次都赏赐他东西。有一次皇上到太常府视察,让张荣坐在东边,摆好桌椅,还召集了所有百官,从骠骑将军东平王苍以下,以及张荣的几百个学生,皇上亲自侍奉他,每次说话都尊称“大师”。等完了之后,皇上还把太常府所有的东西都赏赐给了张荣。皇上对张荣的恩宠就是这样。

永平二年,三雍(三座祭祀天地、宗庙、社稷的建筑)刚建成,皇上就封张荣为五更(官职名)。每次举行大型射箭和祭祀老人的仪式结束后,皇上都会把张荣和他的学生叫到殿上,亲自讲解经书。后来,皇上又封张荣为关内侯,食邑五千户。

张荣每次生病,皇上都会派人去探望,太常府和太医院的人络绎不绝。张荣病重的时候,上书谢恩,想辞官还爵。皇上亲自到他家探望,进到胡同里就下车,抱着经书走到张荣床前,抚摸着张荣哭泣,还赏赐给他床铺、帐幔、刀剑、衣服被褥,很久才离开。从那以后,诸侯、将军、大夫们去看张荣的病,都不敢再乘车到门口,都得在床下行礼。张荣去世后,皇上亲自换上便服,去参加他的葬礼,并在首山之阳赐给他墓地。皇上还把张荣的两个侄子分别提拔到四百石的官职,八个学生提拔到二百石的官职,其他的学生很多都当上了公卿。张荣的儿子张郁继承了他的爵位。

书里说:张佚揭发阴侯的罪行,从而获得高官厚禄,他敢于冒犯众人直言进谏,他的正直感动了后世,可见他的正直超过了一般人。但是,那些只说一句话就能得到赏赐的人,正直之士都会感到羞耻;受了爵位却不推辞的人,是人们歌颂的对象。而张佚却在朝廷上与戚援勾结,自以为道德高尚,是不是因为他的清廉不够呢?以前乐羊子为了功名而杀子,最终功劳受到怀疑;西巴因为放走小鹿而被判罪,却因此做了傅官(官职)。所以说,要推究仁义,辨别真伪,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当国之君如果能用这种方法去考察,就能分辨出真假善恶了。

郁字仲恩,年轻时凭借父亲的功劳做了官。他为人厚道,勤奋好学,继承了父亲的衣钵,教授《尚书》,学生经常有几百人。他父亲去世后,郁仲恩应该继承爵位,但他上书请求把爵位让给哥哥的儿子汎,皇上不答应,他没办法才接受了封赏,然后把所有的租金都给了哥哥的儿子。皇上因为郁仲恩是先帝的老师的儿子,为人又谦让有礼,对他非常亲近,经常在宫中与他讨论经书,询问政事,慢慢地把他提升为侍中。皇上自己编写了《五家要说章句》,让郁仲恩在宣明殿校定,并让他兼任侍中监虎贲中郎将。

永平十五年,郁仲恩被任命为皇太子老师,后来升迁为越骑校尉,皇上还下诏书让太子和诸位皇子都去向他祝贺致礼。郁仲恩多次进谏,很多建议都被采纳了。肃宗皇帝即位后,郁仲恩因为母亲去世请求辞官,皇上批准了他的请求,让他在家守孝,仍然保留侍中的官职。建初二年,他又升迁为屯骑校尉。

和帝即位后,年纪还小,侍中窦宪因为自己是外戚,权势很大,想让小皇帝学习一些经学,就上书给皇太后说:

《礼记》上说:“天下的命运,掌握在天子手中;天子的贤德,在于他所学习的东西。学习和智慧增长,就能事半功倍;教化和内心完善,就能像自然一样顺理成章。从前成王年纪很小,还在襁褓之中,周公在他前面,史佚在他后面,太公在他左边,召公在他右边。成王居中听朝,四位圣人辅佐他。所以他的考虑没有遗漏,他的行动没有差错。”孝昭皇帝八岁即位,大臣们辅佐他执政,也挑选了著名的儒士韦贤、蔡义、夏侯胜等人给他当老师,最终成就了他的圣德。近在建初元年,张酺、魏应、召训也在宫中讲学。臣认为,陛下天生聪慧,应该逐渐学习经学,而陛下却只与身边的侍臣相处,没有学习典章制度。从前五更桓荣,亲自担任皇帝的老师;郁仲恩,自幼就崇尚礼仪,继承了父亲的衣钵,所以两次以校尉的身份担任先帝的老师,父子二人都在宫中侍奉,历经四朝,如今他已经白发苍苍,仍然热爱礼仪,品德高尚。还有宗正刘方,是皇室宗亲,擅长《诗经》,先帝也很器重他。应该让郁仲恩和刘方一起给陛下讲学,以弘扬本朝的礼仪,彰显教化。

他先是被调到长乐少府当官,后来又回到宫里当侍讲。没多久,他又升职当了侍中奉车都尉。永元四年,他接替丁鸿担任太常。第二年,他就病死了。

他给两位皇帝讲学,皇帝对他恩宠很深,赏赐前后加起来有几百万,当时非常显赫。他的学生杨震、朱宠,都做到三公的高位。

一开始,他从朱普那里学到了四十万字的经书注解,内容冗长,很多都是废话。等他开始给皇帝讲学的时候,就精简到二十三万字了。后来他又自己删减整理,最后定稿为十二万字,这就是著名的《桓君大小太常章句》。

他的儿子普继承了他的爵位,一直传到曾孙。他的次子焉,也继承了家学,他的孙子鸾和曾孙彬,也都很有名气。

他儿子焉,字叔元,年轻时靠父亲的关系当了郎官。他精通经学,品行端正,名声很好。永初元年,他入宫给安帝讲学,升迁三次,做到侍中步兵校尉。永宁年间,顺帝被立为太子,他被任命为太子少傅,一个月后又升为太傅。他母亲去世后,他请求回家守孝,朝廷批准他以大夫的礼仪服丧。一年多后,皇帝派使者送去牛酒,让他免去丧服,然后任命他为光禄大夫,之后又升为太常。当时废黜了原来的太子,让他当了济阴王,他跟太仆来历、廷尉张皓一起劝谏,但没成功,这件事详细记载在《来历传》里。

顺帝即位后,他被任命为太傅,和太尉朱宠一起处理尚书事务。他又回到宫里给皇帝讲学,一次在宫里宴会上,他建议让三公和尚书进宫办公,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因为他在朝堂上坚持正义,皇帝封他为阳平侯,但他坚决推辞不受。他当官三年,因为牵连到被禁锢的人而被免职。后来他又被任命为光禄大夫。阳嘉二年,他接替来历担任大鸿胪,几天后又升为太常。永和五年,他接替王龚担任太尉。汉安元年,因为日食而被免职。第二年,在家中去世。

他的学生有几百人,其中黄琼、杨赐最为显贵。他的孙子叫典。

他的孙子典,字公雅,继承了他的家业,在颍川教授《尚书》,学生也有几百人。他被举荐为孝廉,做了郎官。没过多久,国相王吉因为犯事被杀,王吉的朋友亲戚都不敢去探望他。只有典辞官去料理王吉的后事,把他安葬,守孝三年,亲自培土垒坟,还为他建了祠堂,尽到了礼数才离开。

袁绍的父亲袁隗当了司徒,袁绍就通过了高等级考试,被任命为侍御史。那时候,宦官们掌握着权力,执政官员们对他们都无可奈何。袁绍经常骑着高头大马,京城里的人都对他又敬又怕,甚至还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快走快走,躲开那骑着骢马的御史!”后来黄巾军在荥阳起义,袁绍奉命去督促军队作战。黄巾军被平定后,他回到京城,却因为和宦官们意见不合,没能得到赏赐。他在御史这个位置上干了七年都没升迁,后来才被调到郎中这个职位。

灵帝驾崩后,大将军何进掌权,袁绍和何进一起商量着要诛杀宦官,虽然最终没能成功,但他的忠义之心却得到了认可。朝廷下诏,让袁绍家里一人当官,还赏赐了他二十万钱。他后来跟随朝廷西入关中,被任命为御史中丞,并被封为关内侯。朝廷迁都许昌后,他又升任光禄勋。建安六年,袁绍去世了。

袁鸾,字始春,是袁绍的儿子。他从小就很有操守,穿着粗布衣服,吃着粗茶淡饭,从不追求富裕。因为当时世道混乱,很多州郡官员都不是好人,他觉得很耻辱,所以不愿意做官。

四十多岁的时候,当时的太守向苗很有名望,他推荐袁鸾为孝廉,袁鸾被任命为胶东县令。他刚上任,向苗就去世了,袁鸾立刻辞官回家奔丧,守孝三年后才回到官场。淮汝之间的人都非常敬佩他的孝义。后来他又做了巳吾县令、汲县令,都很有政绩。很多官员都推荐他,朝廷又征召他为议郎。他向朝廷上书,提出了五件事:选拔贤才,认真考察任用官员,罢黜奸佞小人,减少宫苑规模,减轻赋税徭役。但是他的奏章被宦官们压了下来,所以没有被采纳。后来因为生病,他就辞官了。中平元年,七十七岁的袁鸾在家中去世了,留下儿子袁晔。

袁晔,字文林,还有一个名字叫严,为人非常正直。他的姑母是司空杨赐的夫人。袁鸾去世后,姑母回娘家奔丧,快到的时候,她在驿站停下来,整理好随从的仪容才进门。袁晔对此很不满意。等姑母问起他,他一句话也没说,只是号啕大哭。朝廷派官吏送来祭祀用品,县里也派人来取,袁晔都拒绝接受。后来每次去京城,他从不去杨家借宿。他为人如此正直。他的宾客和随从,都敬佩他的操守,他从不接受别人的馈赠。他做过郡功曹,后来又考中了孝廉,还被举荐为有道、方正、茂才,三公都征召他,但他都没答应。

初平年间,天下大乱,(伏)氏避难去了会稽,然后乘船出海到了交趾。当地越人很敬佩他的品德,连乡里间都很少发生争讼。后来因为被坏人诬陷,死在了合浦的监狱里。

伏彬,字彦林,是(伏)氏的兄长(伏)焉的孙子。他的父亲伏麟,字元凤,很早就展现出才华和智慧。桓帝初期,他当上了议郎,在宫中侍奉皇帝讲学,因为秉持正直的品德而得罪了身边的人,后来被外放为许县县令,因病免职。之后母亲去世,伏麟悲痛过度,还没来得及料理后事就去世了,年仅四十一岁。他留下了碑文、诔文、赞文、说文、书信等共二十一篇。

伏彬年轻时就和蔡邕齐名。最初被举荐为孝廉,被任命为尚书郎。当时中常侍曹节的女婿冯方也是尚书郎,伏彬志操高洁,和左丞刘歆、右丞杜希关系很好,却从不和冯方一起吃喝玩乐。冯方对此非常怨恨,就上书诬告伏彬等人结党营私。这件事被呈报给了尚书令刘猛,刘猛一向欣赏伏彬等人,没有追究此事。曹节大怒,弹劾刘猛包庇同党,请求将他下狱。朝中官员都为此感到害怕,而刘猛却气定神闲,十天后被释放,只是免职禁锢。伏彬因此被罢官。光和元年,伏彬在家中去世,享年四十六岁。很多儒生都为此感到惋惜。

他留下了《七说》和其他文章共三篇,蔡邕等人共同撰写序文,评价伏彬有四个过人之处:聪明早慧,才智超群;学识渊博,文采斐然;为官不贪图钱财,品格高尚;辞官归隐,操守清廉。于是大家一起为他立碑颂扬。

刘猛,琅琊人。桓帝时期担任宗正,因为秉持正直的品德而得罪权贵,自己辞官回家。灵帝即位后,太傅陈蕃、大将军窦武辅政,再次征召他为官。

文章评论说:伏氏家族自东汉和西汉以来,连续几代都是名儒,凭借学问获得爵位。到了中兴时期,桓氏家族更加兴盛,从桓荣到桓典,世世代代传承这种学问,父子兄弟轮流担任帝师,受他们教诲的人都做到卿相的高位,在当时非常显赫。孔子说:“古代的学者是为了自己学习,现在的学者是为了取悦他人。”为了取悦他人,是依靠名声来炫耀自己;为了自己学习,是遵循本心去领悟道理。桓荣家族世代受人敬仰,难道他们不是为了自己学习吗!

丁鸿,字孝公,颍川定陵人。

公綝,字幼春,在王莽末年的时候,担任颍阳县尉。光武帝刘秀攻打颍阳的时候,颍阳城死守不下,公綝就劝说城里的官员投降,然后自己也跟着一起投降了。光武帝特别高兴,重重地赏赐了他,任命他当偏将军,还让他跟着一起出征打仗。公綝带兵第一个渡过黄河,然后给各郡国发文告,攻打敌营,抢占地盘,一口气拿下河南、陈留、颍川等地的二十一个县。

建武元年,他被任命为河南太守。后来要封赏功臣的时候,皇帝让大家说说自己想要什么封赏。其他的将领都争着要肥沃的土地和富饶的县城,只有公綝想要封在自己的家乡。有人就问他:“大家都想要县城,你却偏偏要乡,这是为什么呢?”公綝说:“以前孙叔敖告诫他的儿子,受封的时候一定要选择贫瘠的土地,我现在只不过是做了点小贡献,能得到一个乡的封赏,已经很满足了。”皇帝听了他的话,就封他为定陵新安乡侯,食邑五千户,后来又把他迁封为陵阳侯。

十三岁那年,他跟着桓荣学习《欧阳尚书》,三年就掌握了经文的章句,而且很擅长辩论,还担任过都讲官。从此以后,他更加努力学习,勤奋刻苦,即使是穿着粗布衣服,挑着担子,也不远千里去求学。

话说一开始,丁鸿跟着世祖皇帝打仗,他弟弟丁盛年纪还小,就和他一起生活,丁鸿很疼爱弟弟,俩人一起吃苦受冻。后来丁鸿的哥哥丁綝死了,该轮到丁鸿继承爵位了,但他上书把爵位让给了弟弟,皇上没同意。哥哥下葬后,丁鸿就在坟墓旁边披麻戴孝,然后偷偷跑了,还给弟弟留了一封信,信里写着:“我丁鸿啊,太喜欢读书了,根本顾不上兄弟情义。从小体弱多病,跟着老师学习,活着没好好孝敬父母,死了也没办法尽孝,老天爷和祖先也不保佑我,我现在病得很重,实在没能力承担封地上的责任。之前我上书请求辞去爵位,皇上也没批准,现在又逼着我继承爵位,我实在没办法,只能放弃爵位,去寻访名医。如果病没好,我就只能死在沟壑里了。”

丁鸿以前和九江人鲍骏以及桓荣一起在官府做事,关系非常好。丁鸿放弃爵位后,在东海碰到了鲍骏,当时他疯疯癫癫的,都不认识鲍骏了。鲍骏停下脚步劝他说:“以前伯夷、吴起那种人,在乱世里才敢那样做,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春秋》的道理是,不能因为家事而耽误国家大事。你现在因为兄弟情义而放弃祖上基业,这能算聪明吗?”丁鸿听了这话,很受感动,哭着叹息,最后还是回去继承了爵位,在家开堂讲学。鲍骏也上书推荐丁鸿的学识和人品,汉章帝很欣赏他。

永平十年,皇上召见丁鸿,让他讲解《文侯之命篇》,还赏赐了他御用衣服和绶带,给他配了公车,待遇和博士一样。没多久,丁鸿被任命为侍中。永平十三年,又兼任射声校尉。建初四年,被改封为鲁阳乡侯。

肃宗皇帝下令让丁鸿、广平王羡以及楼望、成封、桓郁、贾逵等一批儒生,在北宫白虎观讨论《五经》的异同,还派五官中郎将魏应主持提问,侍中淳于恭负责记录,皇帝亲自参与裁决。丁鸿因为学识渊博,在辩论中表现得非常出色,其他儒生都赞叹不已,皇帝也多次称赞他。当时的人都感叹说:“殿中没有比得上丁孝公的人了。”丁鸿多次受到赏赐,被提升为校书郎,后来代替成封担任少府。从此,丁鸿的门下弟子越来越多,远方来求学的学生有几千人。彭城人刘恺、北海人巴茂、九江人朱伥都做到了公卿的高位。元和三年,丁鸿被改封为马亭乡侯。

汉和帝当上皇帝后,被提升为太常。永元四年,接替袁安担任司徒。那时候窦太后临朝听政,窦氏兄弟个个都掌握着很大的权力。因为发生了日食现象,我上书给皇帝说:

臣听说,太阳是阳气的精华,一直保持着它的光辉,象征着君主;月亮是阴气的精华,圆缺变化有规律,象征着臣子。所以日食,就是臣子凌驾于君主之上,阴气遮蔽了阳气;月亮圆满不亏损,则说明下属骄横跋扈。以前周朝衰败的时候,皇甫谧之流在外专权,党羽势力强大,侵夺了君主的权力,就出现了日食的现象。《诗经》里说:“十月之交,朔月辛卯,日有食之,亦孔之丑。”《春秋》记载日食三十六次,弑君事件就发生了三十二次。天象变化不是无缘无故出现的,都是有其对应的原因。权力不能放任不管,重要的武器不能交给别人。看看古代的历史,再看看汉朝初年的情况,那些导致国家倾覆的祸患,没有一个不是因为这个原因造成的。所以,三桓专权于鲁国,田氏专权于齐国,六卿瓜分晋国;吕氏专权,几次更换继承人;汉哀帝、汉平帝时期,皇室香火都差点断绝。所以,即使有周公那样的亲戚,如果没有周公的德行,也无法掌握权力。

现在大将军虽然想约束自己,不敢僭越,但是天下远近的人都很害怕,战战兢兢地等待圣旨。刺史和二千石级别的官员刚上任去拜见皇帝,请求皇帝接见并等待回音,即使拿着皇帝的符节和诏书,也不敢马上离开,时间长了甚至要等上几十天。他们都背弃了朝廷,依附于大将军府,这就是君主威严受损,臣子权力膨胀的表现。人间的邪恶行为会反映到天上,即使有隐秘的阴谋诡计,上天也能洞察人心,通过天象来警示君主。最近月亮圆满的时候,超过了预期的日期,也没有亏损,这是臣子骄横,背叛君主,专擅功劳的表现。陛下还没深刻认识到这一点,所以上天再次显现警示,您应该感到害怕,从而防止灾祸。《诗经》说:“敬畏上天的愤怒,不敢嬉戏玩乐。”如果您能亲自整顿政治,防患于未然,那么凶险的妖孽就会消失,灾难就会消除,福祉就会到来。

话说这山崩地裂的洪水,最初也不过是涓涓细流;遮天蔽日的巨木,最初也不过是小小的嫩芽。所以说,防微杜渐容易,亡羊补牢就难了。人往往忽略细微之处,结果酿成大祸。恩情不能随便施舍,正义不能随便放弃,处理事情之后,要像照镜子一样反思。我认为那些依附权贵、阿谀奉承、靠着讨好别人上位的小官,应该严惩不贷。

最近大将军窦宪再次出征,威震州郡,各地官吏都争相向他进贡。虽然大将军表面上说不要,但东西并没有还给主人,那些负责运送的官员因此无所顾忌,肆意妄为,犯了法也不受处罚。所以天下贪官污吏横行,老百姓唉声叹气,怨声载道。我听说,天不能不威严,天不威严,日月星辰就会失去光辉;君主不能不强势,君主不强势,大臣就会专横跋扈。现在正是改朝换代的好时机,应该改革政治,纠正错误,顺应天意。

奏章上交十多天后,皇上任命张衡为太尉兼卫尉,驻守南、北宫。随后,皇上收回了窦宪大将军的印绶,窦宪和他的兄弟们都自杀了。

当时,人口五六十万的大郡只举荐孝廉二人,人口二十万,甚至还有蛮夷杂居的小郡也举荐二人,皇上认为这样不公平,便下令让公卿们商议。张衡和司空刘方上奏说:“凡是人口数量的考核,应该设立等级,蛮夷混杂在一起,不能简单地用人口数量来衡量。从现在开始,郡国每二十万人每年举荐孝廉一人,四十万人二人,六十万人三人,八十万人四人,一百万人五人,一百二十万人六人。不满二十万的,两年举荐一人;不满十万的,三年举荐一人。”皇上采纳了他们的建议。

六年后,张衡去世,皇上赐予了他超过常规的厚葬。他的儿子张湛继承了他的爵位。张湛死后,他的儿子张浮继承爵位。张浮死后,他的儿子张夏继承爵位。

话说啊,有人评论说:“孔子说过‘太伯三次让出天下,老百姓都没办法称赞他了’。孟子也说过‘听到伯夷故事的人,贪婪的人都会变得廉洁,懦弱的人都会树立起志向’。可是,太伯为了避开周朝而让出天下,伯夷为了保持高洁的品格而离开国都,他们一开始根本就没想着要争夺什么。所以说,太伯被称作是道德最高尚的人,伯夷被称作是贤人。后世的人们听说他们让贤的故事,就羡慕他们的风范,可是只学他们的名声,却不明白他们行为背后的真正意义,所以就导致了各种虚伪的行为和贪婪的欲望。像邓彪、刘恺这些人,把官位让给弟弟以求取名声,让弟弟穿着粗陋的衣服而自己却博得好名声,这在道德上是不是太浅薄了!君子立言,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道理,而是为了启发天下那些刚开始觉悟的人;君子立行,不是为了只做好自己,而是为了教化天下那些刚开始行动的人。言行对社会的影响这么大,怎么能不谨慎呢!我们来看看丁鸿,他的内心深处,到底是忠诚和爱国重要呢?他最终为什么能觉悟并遵循道义呢?这跟那些只顾名声的人真是大不一样啊!”

赞扬道:五更天就等待询问,回答得像钟声一样响亮;庭院里排列着车马,堂上准备好了隆重的礼仪;皇帝陛下威严庄重,拥着经书跟随;丁鸿谦逊谨慎,让贤却从不夸耀;在白虎观上发表高论,在日食的时候发表深刻的言论。 “赞曰:五更待问,应若鸣钟。庭列辎驾,堂修礼容。穆穆帝则,拥经以从。丁鸿翼翼,让而不饰。高论白虎,深言日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