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宰,一人。周武王時,周公旦始居之,掌邦治,為六卿之首。秦、漢、魏不常置。晉初依周禮,備置三公。三公之職,太師居首,景帝名師,故置太宰以代之。太宰,蓋古之太師也。殷紂之時,箕子為太師。周武王時,太公為太師。周成王時,周公為太師。周公薨,畢公代之。漢西京初不置,平帝始復置太師官,而孔光居焉。漢東京又廢。獻帝初,董卓為太師,卓誅又廢。魏世不置。晉既因太師而置太宰,以安平王孚居焉。
太傅,一人。周成王時,畢公為太傅。漢高后元年,初用王陵。
太保,一人。殷太甲時,伊尹為太保。周武王時,召公為太保。漢平帝元始元年,始用王舜。後漢至魏不置,晉初復置焉。自太師至太保,是為三公。論道經邦,燮理陰陽,無其人則闕,所以訓護人主,導以德義者。
相國,一人。漢高帝十一年始置,以蕭何居之,罷丞相;何薨,曹參代之;參薨,罷。魏齊王以晉景帝為相國。晉惠帝時趙王倫,愍帝時南陽王保,安帝時宋高祖,順帝時齊王,並為相國。自魏、晉以來,非復人臣之位矣。
丞相,一人。殷湯以伊尹為右相,仲虺為左相。秦悼武王二年,始置丞相官。丞,奉。相,助也。悼武王子昭襄王始以樗里疾為丞相,後又置左右丞相。漢高帝初,置一丞相,十一年,更名相國。孝惠、高后置左右丞相,文帝二年,復置一丞相。哀帝元壽二年,更名大司徒。漢東京不復置。至獻帝建安十三年,復置丞相,魏世及晉初又廢。惠帝世,趙王倫篡位,以梁王肜為丞相。永興元年,以成都王穎為丞相。愍帝建興元年,以琅邪王睿為左丞相,南陽王保為右丞相;三年,以保為相國,睿為丞相。元帝永昌元年,以王敦為丞相,轉司徒荀組為太尉,以司徒官屬并丞相為留府,敦不受。成帝世,以王導為丞相,罷司徒府以為丞相府,導薨,罷丞相,復為司徒府。宋世祖初,以南郡王義宣為丞相,而司徒府如故。
太尉,一人。自上安下曰尉。掌兵事,郊祀掌亞獻,大喪則告諡南郊。堯時舜為太尉官,漢因之。武帝建元二年省。光武建武二十七年,罷大司馬,置太尉以代之。靈帝末,以劉虞為大司馬,而太尉如故。
司徒,一人。掌民事,郊祀掌省牲視濯,大喪安梓宮。少昊氏以鳥名官,而祝鳩氏為司徒。堯時舜為司徒。舜攝帝位,命契為司徒。契玄孫之孫曰微,亦為夏司徒。周時司徒為地官,掌邦教。漢西京初不置。哀帝元壽二年,罷丞相,罷大司徒。光武建武二十七年,去大。
司空,一人。掌水土事,郊祀掌掃除陳樂器,大喪掌將校復土。舜攝帝位,以禹為司空。契玄孫之子曰冥,
大司馬,一人。掌武事。司,主也。馬,武也。堯時棄為后稷,兼掌司馬。周時司馬為夏官,掌邦政。項籍以曹無咎、周殷並為大司馬。
大將軍,一人。凡將軍皆掌征伐。周制,王立六軍。晉獻公作二軍,公將上軍。將軍之名,起於此也。楚懷王遣三將入關,宋義為上將。漢高帝以韓信為大將軍。漢西京以大司馬冠之。漢東京大將軍自為官,位在三司上。魏明帝青龍三年,晉宣帝自大將軍為太尉,然則大將軍在三司下矣。其後又在三司上。晉景帝為大將軍,而景帝叔父孚為太尉,奏改大將軍在太尉下,後還復舊。
晉武帝踐阼,安平王孚為太宰,鄭沖為太傅,王祥為太保,義陽王望為太尉,何曾為司徒,荀顗為司空,石苞為大司馬,
有蒼頭字宜祿。至漢,丞相府每有所關白,到閤輒傳呼「宜祿」,以此為常。
丞相置三長史。丞相有疾,御史大夫率百僚三旦問起居,及瘳,詔遣尚書令若光祿大夫賜養牛,上尊酒。漢景帝三公病,遣中黃門問病。魏、晉則黃門郎,尤重者或侍中也。魏武為丞相以來,置左右二長史而已。漢東京太傅府置掾、屬十人,御屬一人,令史十二人,不知皆何曹也。自太尉至大將軍、驃騎、車騎、衞將軍,皆有長史一人,將軍又各置司馬一人,太傅不置長史也。
太尉府置掾、屬二十四人,西曹主府吏署用事,東曹主二千石長吏遷除事,戶曹主民戶祠祀農桑事,奏曹主奏議事,辭曹主辭訟事,法曹主郵驛科程事,尉曹主卒徒轉運事,賊曹主盜賊事,決曹主罪法事,兵曹主兵事,金曹主貨幣鹽鐵事,倉曹主倉穀事,黃閤主簿省錄眾事。御屬一人,令史二十二人。御屬主為公御,令史則有閤下、記室、門下令史,其餘史闕。案掾、屬二十四人,自東西曹凡十二曹,然則曹各置掾、屬一人,合二十四人也。
司徒置掾、屬三十一人,御屬一人,令史三十五人。司空置掾二十九人,御屬一人,令史三十一人。司空別有道橋掾。其餘張減之號,史闕不可得知也。
漢東京大將軍、驃騎將軍從事中郎二人,掾、屬二十九人,御屬一人,令史三十人。騎、衞將軍從事中郎二人,掾、屬二十人,御屬一人,令史二十四人。兵曹掾史主兵事,稟假掾史主稟假,又置外刺姦主罪法。其領兵外討,則營有五部,部有校尉一人,軍司馬一人;部下有曲,曲有軍候一人;曲下有屯,屯有屯長一人。若不置校尉,則部但有軍司馬一人。又有軍假司馬、軍假候,其別營者則為別部司馬。其餘將軍置以征伐者,府無員職,亦有部曲司馬、軍候以領兵焉。案大將軍以下掾屬與三府張減,史闕不可得知。置令史、御屬者,則是同三府也。其云掾史者,則是有掾而無屬,又無令史、御屬,不同三府也。
魏初公府職僚,史不備書。及晉景帝為大將軍,置掾十人,西曹、東曹、戶曹、倉曹、賊曹、金曹、水曹、兵曹、騎兵各一人,則無屬矣。魏元帝咸熙中,晉文帝為相國,相國府置中衞將軍、驍騎將軍、左右長史、司馬、從事中郎四人,主簿四人,舍人十九人,參軍二十二人,參戰十一人,掾、屬三十三人。東曹掾、屬各一人,西曹屬一人,戶曹掾一人,屬二人,賊曹掾一人,屬二人,金曹掾、屬各一人,兵曹掾、屬各一人,騎兵掾二人,屬一人,車曹掾、屬各一人,鎧曹掾、屬各一人,水曹掾、屬各一人,集曹掾、屬各一人,法曹掾、屬各一人,奏曹掾、屬各一人,倉曹屬二人,戎曹屬一人,馬曹屬一人,媒曹屬一人,合為三十三人。散屬九人,凡四十二人。
晉初凡位從公以上,置長史、西閤、東閤祭酒、西曹、東曹掾、戶曹、倉曹、賊曹屬各一人;加兵者又置司馬、從事中郎、主簿、記室督各一人,舍人四人;為持節都督者,置參軍六人。安平獻王孚為太宰,增掾、屬為十人,兵、鎧、士、營軍、刺姦五曹皆置屬,并前為十人也。楊駿為太傅,增祭酒為四人,掾、屬為二十人,兵曹分為左、右、法、金、田、集、水、戎、車、馬十曹,皆置屬,則為二十人。趙王倫為相國,置左右長史、司馬、從事中郎四人,參軍二十人,主簿、記室督、祭酒各四人,掾、屬四十人。東西曹又置屬,
江左以來,諸公置長史、倉曹掾、戶曹屬、東西閤祭酒各一人,主簿、舍人二人,御屬二人,令史無定員。領兵者置司馬一人,從事中郎二人,參軍無定員;加崇者置左右長史、司馬、從事中郎四人,掾、屬四人,則倉曹增置屬,戶曹置掾,江左加崇,極於此也。
長史、司馬、舍人,秦官。從事中郎、掾、屬、主簿、令史,前漢官,陳湯為大將軍王鳳從事中郎是也。御屬、參軍,後漢官,孫堅為車騎參軍事是也。本於府主無敬,晉世太原孫楚為大司馬石苞參軍,輕慢苞,始制施敬。祭酒,晉官也,漢吳王濞為劉氏祭酒。夫祭祀以酒為本,長者主之,故以祭酒為稱。漢之侍中、魏之散騎常侍高功者,並為祭酒焉。公府祭酒,蓋因其名也。長史、從事中郎主吏,司馬主將,主簿、祭酒、舍人主閤內事,參軍、掾、屬、令史主諸曹事。司徒若無公,唯省舍人,其府常置,其職僚異於餘府。有左右長史、左西曹掾、屬各一人,餘則同矣。餘府有公則置,無則省。晉元帝為鎮東大將軍及丞相,置從事中郎,無定員,分掌諸曹,有錄事中郎、度支中郎、三兵中郎。其參軍則有諮議參軍二人,主諷議事,晉江左初置,因軍諮祭酒也,宋高祖為相,止置諮議參軍,
特進,前漢世所置,前後二漢及魏、晉以為加官,從本官車服,無吏卒。晉惠帝元康中定位令在諸公下,驃騎將軍上。
驃騎將軍,一人。漢武帝元狩二年,始用霍去病為驃騎將軍。漢西京制,大將軍、驃騎將軍位次丞相。
車騎將軍,一人。漢文帝元年,始用薄昭為車騎將軍。魚豢曰:「魏世車騎為都督,儀與四征同。若不為都督,雖持節屬四征者,與前後左右雜號將軍同。其或散還從文官之例,則位次三司。」晉、宋車騎、衞不復為四征所督也。
衞將軍,一人。漢文帝元年,始用宋昌為衞將軍。三號位亞三司。漢章帝建初三年,始使車騎將軍馬防班同三司。班同三司自此始也。漢末奮威將軍,晉江右伏波、輔國將軍,並加大而儀同三司。江左以來,將軍則中、鎮、撫、四鎮以上或加大,餘官則左右光祿大夫以上並得儀同三司,自此以下不得也。
持節都督,無定員。前漢遣使,始有持節。光武建武初,征伐四方,始權時置督軍御史,事竟罷。建安中,魏武帝為相,始遣大將軍督軍。二十一年,征孫權還,夏侯惇督二十六軍是也。魏文帝黃初二年,始置都督諸州軍事,或領刺史。三年,上軍大將軍曹真都督中外諸軍事,假黃鉞,則總統外內諸軍矣。明帝太和四年,晉宣帝征蜀,加號大都督。高貴公正元二年,晉文帝都督中外諸軍,尋加大都督。晉世則都督諸軍為上,監諸軍次之,督諸軍為下。使持節為上,持節次之,假節為下。使持節得殺二千石以下;持節殺無官位人,若軍事得與使持節同;假節唯軍事得殺犯軍令者。晉江左以來,都督中外尤重,唯王導居之。宋氏人臣則無也。江夏王義恭假黃鉞。假黃鉞,則專戮節將,非人臣常器矣。
征東將軍,一人。漢獻帝初平三年,馬騰居之。征南將軍,一人。漢光武建武中,岑彭居之。征西將軍,一人。漢光武建武中,馮異居之。征北將軍,一人。魚豢曰:「四征,魏武帝置,秩二千石。
鎮東將軍,一人。後漢末,魏武帝居之。鎮南將軍,一人。後漢末,劉表居之。鎮西將軍,一人。後漢初平三年,韓遂居之。鎮北將軍,一人。
中軍將軍,一人。漢武帝以公孫敖為之,時為雜號。鎮軍將軍,一人。魏以陳羣為之。撫軍將軍,一人。魏以司馬宣王為之。中、鎮、撫三號比四鎮。
安東將軍,一人。後漢末,陶謙為之。安南將軍,一人。安西將軍,一人。後漢末,段煨為之。安北將軍,一人。魚豢曰:「鎮北、四安,魏黃初、太和中置。」
平東將軍,一人。平南將軍,一人。平西將軍,一人。平北將軍,一人。四平,魏世置。
左將軍。右將軍。前將軍。後將軍。左將軍以下,周末官,秦、漢並因之,光武建武七年省,魏以來復置。
征虜將軍,漢光武建武中,始以祭遵居之。冠軍將軍,楚懷王以宋義為卿子冠軍。冠軍之名,自此始也。魏正始中,以文欽為冠軍將軍、揚州刺史。輔國將軍,漢獻帝以伏完居之。宋太宗泰始四年,改為輔師,後廢帝元徽二年復故。龍驤將軍,晉武帝始以王濬居之。
東中郎將,漢靈帝以董卓居之。南中郎將,漢獻帝建安中,以臨淄侯曹植居之。西中郎將。北中郎將,漢建安中,以𨻳陵侯曹彰居之。凡四中郎將,何承天云,並後漢置。
建威將軍,漢光武建武中,以耿弇為建威大將軍。
鷹揚將軍,漢建安中,魏武以曹洪居之。折衝將軍,漢建安中,魏武以樂進居之。輕車將軍,漢武帝以公孫賀為之。揚烈將軍,建安中,以假公孫淵。寧遠將軍,晉江左置。材官將軍,漢武帝以李息為之。伏波將軍,漢武帝征南越,始置此號,以路博德為之。
凌江將軍,魏置。自凌江以下,則有宣威、明威、驤威、厲威、威厲、威寇、威虜、威戎、威武、武烈、武毅、武奮、綏遠、綏邊、綏戎、討寇、討虜、討難、討夷、蕩寇、蕩虜、蕩難、蕩逆、殄寇、殄虜、殄難、掃夷、掃寇、掃虜、掃難、掃逆、厲武、厲鋒、虎威、虎牙、廣野、橫野、偏將軍、裨將軍,凡四十號。其威虜,漢光武以馮俊居之。
太常,一人。舜攝帝位,命伯夷作秩宗,掌三禮,即其任也。周時曰宗伯,是為春官,掌邦禮。秦改曰奉常,漢因之。景帝中六年,更名曰太常。應劭曰:「欲令國家盛大常存,故稱太常。」前漢常以列侯忠孝敬慎者居之,後漢不必列侯也。
博士,班固云,秦官。史臣案,六國時往往有博士,掌通古今。漢武建元五年,初置五經博士。宣、成之世,五經家法稍增,經置博士一人。至東京凡十四人。易,施、孟、梁丘、京氏;尚書,歐陽、大小夏侯;詩,齊、魯、韓;禮,大小戴;春秋,嚴、顏:各一博士。而聰明有威重者一人為祭酒。魏及晉西朝置十九人,江左初減為九人,皆不知掌何經。元帝末,增儀禮、春秋公羊博士各一人,合為十一人。後又增為十六人,不復分掌五經,而謂之太學博士也。秩六百石。
國子祭酒一人,國子博士二人,國子助教十人。周易、尚書、毛詩、禮記、周官、儀禮、春秋左氏傳、公羊、穀梁各為一經,論語、孝經為一經,合十經。助教分掌。國子,周舊名,周有師氏之職,即今國子祭酒也。晉初復置國子學,以教生徒,而隸屬太學焉。晉初助教十五人,江左以來,損其員。自宋世若不置學,則助教唯置一人,而祭酒、博士常置也。
太廟令,一人。丞一人。並前漢置。西京曰長,東京曰令。領齋郎二十四人。
明堂令,一人。丞一人。丞,漢東京初置,令,宋世祖大明中置。
太祝令,一人。丞一人。掌祭祀讀祝迎送神。太祝,周舊官也。漢西京置太祝令、丞,武帝太初元年,更名曰廟祀。漢東京改曰太祝。
太史令,一人。丞一人。掌三辰時日祥瑞妖災,歲終則奏新曆。太史,三代舊官,周世掌建邦之六典,正歲年,以序事頒朔于邦國。又有馮相氏,掌天文次序;保章氏,掌天文。今之太史,則并周之太史、馮相、保章三職也。漢西京曰太史令。漢東京有二丞,其一在靈臺。
太樂令,一人。丞一人。掌凡諸樂事。周時為大司樂。漢西京曰太樂令。漢東京曰大予樂令。魏復為太樂令。
陵令,每陵各一人。漢舊官也。
乘黃令,一人。掌乘輿車及安車諸馬。魏世置。自博士至乘黃令,並屬太常。
光祿勳,一人。丞一人。光,明也。祿,爵也。勳,功也。秦曰郎中令,漢因之。漢武太初元年,更名光祿勳。掌三署郎,郎執戟衞宮殿門戶。光祿勳居禁中如御史,有獄在殿門外,謂之光祿外部。光祿勳郊祀掌三獻。魏、晉以來,光祿勳不復居禁中,又無復三署郎,唯外宮朝會,則以名到焉。
左光祿大夫,右光祿大夫。二大夫,晉初置。光祿大夫,秦時為中大夫,漢武太初元年,更名光祿大夫。晉初又置左右光祿大夫,而光祿大夫如故。光祿大夫銀章青綬,其重者加金章紫綬,則謂之金紫光祿大夫。舊秩比二千石。
中散大夫,王莽所置,後漢因之,前漢大夫皆無員,掌論議。後漢光祿大夫三人,中大夫二十人,中散大夫三十人。魏以來復無員。自左光祿大夫以下,養老疾,無職事。中散,六百石。
衞尉,一人。丞二人。掌宮門屯兵,秦官也。漢景初,改為中大夫令。後元年,復為衞尉。晉江右掌冶鑄,領冶令三十九,戶五千三百五十,冶皆在江北,而江南唯有梅根及冶塘二冶,皆屬揚州,不屬衞尉。衞尉,江左不置,宋世祖孝建元年復置。舊一丞,世祖增置一丞。
廷尉,一人。丞一人。掌刑辟。凡獄必質之朝廷,與眾共之之義。兵獄同制,故曰廷尉。舜攝帝位,咎繇作士,即其任也。周時大司寇為秋官,掌邦刑。秦為廷尉。漢景帝中六年,更名大理。武帝建元四年,復為廷尉。哀帝元壽二年,復為大理。漢東京初,復為廷尉。
廷尉正,一人。廷尉監,一人。正、監並秦官。本有左右監,漢光武省右,猶云左監;魏、晉以來,直云監。廷尉評,一人。漢宣帝地節三年,初置左右評。漢光武省右,猶云左評。魏、晉以來,直云評。正、監、評並以下官禮敬廷尉卿。正、監秩千石,評六百石。廷尉律博士,一人。魏武初建魏國置。
大司農,一人。丞一人。掌九穀六畜之供膳羞者。舜攝帝位,命棄為后稷,即其任也。周則為太府,秦治粟內史,漢景帝後元年,更名大農令,武帝太初元年,更名曰大司農。晉哀帝末,省并都水,孝武世復置。漢世丞二人,魏以來一人。
太倉令,一人。丞一人。秦官也。晉江左以來,又有東倉、石頭倉丞各一人。
䆃官令,一人。丞一人。掌舂御米。漢東京置。䆃,擇也。擇米令精也。司馬相如封禪書云,䆃一莖六穗於庖。
籍田令,一人。丞一人。掌耕宗廟社稷之田,於周為甸師。漢文帝初立籍田,置令、丞各一人。漢東京及魏並不置。晉武泰始十年復置。江左省。宋太祖元嘉中又置。自太倉至籍田令,並屬司農。
少府,一人。丞一人。掌中服御之物。秦官也,漢因之。掌禁錢以給私養,故曰少府。晉哀帝末,省并丹陽尹。孝武世復置。
左尚方令、丞各一人。右尚方令、丞各一人。並掌造軍器。秦官也,漢因之。於周則為玉府。晉江右有中尚方、左尚方、右尚方,江左以來,唯一尚方。宋高祖踐阼,以相府作部配臺,
東冶令,一人。丞一人。南冶令,一人。丞一人。漢有鐵官,晉置令,掌工徒鼓鑄,隸衞尉。江左以來,省衞尉,度隸少府。宋世雖置衞尉,冶隸少府如故。江南諸郡縣有鐵者或置冶令,或置丞,多是吳所置。
平准令,一人。丞一人。掌染。秦官也,漢因之。漢隸司農,不知何世隸少府。宋順帝即位,避帝諱,改曰染署。
將作大匠,一人。丞一人。掌土木之役。秦世置將作少府,漢因之。景帝中六年,更名將作大匠。光武建武中元二年省,
大鴻臚,掌贊導拜授諸王。秦世為典客,漢景帝中六年,更名大行令,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大鴻臚。鴻,大也。臚,陳也。晉江左初省。有事則權置,事畢即省。
太僕,掌輿馬。周穆王所置,秦因之。周官則校人掌馬,巾車掌車,及置太僕,兼其任也。晉江左或置或省,宋以來不置。郊祀則權置太僕執轡,事畢即省。
太后三卿,各一人。應氏漢官曰:「衞尉、少府,秦官;太僕,漢成帝置,皆隨太后宮為號,在正卿上,無太后乃闕。」魏改漢制,在九卿下。晉復舊,在同號卿上。
大長秋,皇后卿也。有后則置,無則省。秦時為將行,漢景帝中六年,更名大長秋。韋曜曰:「長秋者,以皇后陰官,秋者陰之始,取其終而長,欲其久也。」自太常至長秋,皆置功曹、主簿、五官。漢東京諸郡有五官掾,因其名也。漢制卿尹秩皆中二千石,丞一千石。
尚書,古官也。舜攝帝位,命龍作納言,即其任也。周官司會,鄭玄云,若今尚書矣。秦世少府遣吏四人在殿中主發書,故謂之尚書。尚猶主也。漢初有尚冠、尚衣、尚食、尚浴、尚席、尚書,謂之六尚。戰國時已有尚冠、尚衣之屬矣。秦時有尚書令、尚書僕射、尚書丞。至漢初並隸少府,漢東京猶文屬焉。古者重武官,以善射者掌事,故曰僕射。僕射者,僕役於射事也。秦世有左右曹諸吏,官無職事,將軍大夫以下皆得加此官。漢武帝世,使左右曹諸吏分平尚書奏事。
尚書令,任總機衡;僕射、尚書,分領諸曹。左僕射領殿中、主客二曹;吏部尚書領吏部、刪定、三公、比部四曹;祠部尚書領祠部、儀曹二曹;度支尚書領度支、金部、倉部、起部四曹;左民尚書領左民、駕部二曹;都官尚書領都官、水部、庫部、功論四曹;
漢成帝之置四尚書也,無置郎之文。漢儀,尚書郎四人,一人主匈奴單于營部,一人主羌夷吏民,一人主戶口墾田,一人主財帛委輸。匈奴單于,宣帝之世,保塞內附,成帝世,單于還北庭矣。一郎主匈奴單于營部,
漢制,公卿御史中丞以下,遇尚書令、僕、丞、郎,皆辟車豫相回避,臺官過,乃得去。今尚書官上朝及下,禁斷行人,猶其制也。漢又制,丞、郎見尚書,呼曰明時。郎見二丞。呼曰左君、右君。
郎以下則有都令史、令史、書令史、書吏幹。漢東京尚書令史十八人,晉初正令史百二十人,書令史百三十人。自晉至今,或減或益,難以定言。漢儀有丞相令史。令史蓋前漢官也。晉西朝有尚書都令史朱誕,則都令史其來久矣。分曹所掌如尚書也。
晉西朝八坐丞郎,朝晡詣都坐朝,江左唯旦朝而已。八坐丞郎初拜,並集都坐,交禮。遷,又解交。漢舊制也。今唯八坐解交,丞郎不復解交也。尚書令千石,僕射尚書六百石,丞郎四百石。
武庫令,一人。掌軍器。秦官。至二漢,屬執金吾。晉初罷執金吾,至今隸尚書庫部。
車府令,一人。丞一人。秦官也。二漢、魏、晉並隸太僕。太僕既省,隸尚書駕部。
上林令,一人。丞一人。漢西京上林中有八丞、十二尉、十池監。丞、尉屬水衡都尉。
材官將軍,一人。司馬一人。主工匠土木之事。漢左右校令,其任也。魏右校又置材官校尉,主天下材木事。晉江左改材官校尉曰材官將軍,又罷左校令。今材官隸尚書起部及領軍。
侍中,四人。掌奏事,直侍左右,應對獻替。法駕出,則正直一人負璽陪乘。殿內門下眾事皆掌之。周公戒成王立政之篇所云「常伯」,即其任也。侍中本秦丞相史也,使五人往來殿內東廂奏事,故謂之侍中。漢西京無員,多至數十人,入侍禁中,分掌乘輿服物,下至褻器虎子之屬。武帝世,孔安國為侍中,以其儒者,特聽掌御唾壺,朝廷榮之。久次者為僕射。漢東京又屬少府,猶無員。掌侍左右,贊導眾事,顧問應答。法駕出,則多識者一人負傳國璽,操斬白蛇劍,參乘;餘皆騎,在乘輿車後。光武世,改僕射為祭酒焉。漢世,與中官俱止禁中。武帝時,侍中莽何羅挾刃謀逆,由是侍中出禁外,有事乃入,事畢即出。王莽秉政,侍中復入,與中官共止。章帝元和中,侍中郭舉與後宮通,拔佩刀驚御,舉伏誅,侍中由是復出外。魏、晉以來,置四人,別加官不主數。秩比二千石。